一、中医药临床医学文献系统性评价的意义浅识(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关曼柯[2](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提出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宁玉文[3](2020)在《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MOOC作为新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成为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按年度分批建设和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在线课程常态化质量检查和评价的要求。在医学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我国开展新医科教育改革的需要,医学院校正在广泛地建设和引进医学MOOC,利用在线教学手段,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质量问题是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在国外MOOC质量评价标准无法适用于我国MOOC和我国尚未制定MOOC统一评价标准的现实背景下,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MOOC存在着评价导向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评价内容混乱、评价精准度不够四个关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医学MOOC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针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现实需要,亟待通过研究医学MOOC质量要素,构建一套适合于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工具。研究目的:为了落实国家加强在线课程质量管理要求,本研究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对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评价需要,围绕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时“评什么”和“如何评”两个关键问题,探索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和质量特征,构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导向和评价流程,为学校建设医学MOOC提供指导规范,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课程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工具和手段,为中国医学MOOC学习者选课与评课提供适用的评判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范式,遵循调查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建设质量要素,建立指标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了解国内外MOOC建设质量、MOOC评价和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医学MOOC评价三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评价手段缺失问题。二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 4235名学习者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期望,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和CIPP理论,借鉴欧洲QRF质量框架和我国课程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两类评价主体,四类评价内容,五个评价环节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研究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在扎根理论和质量功能展开理论指导下,调查了我国1118门医学MOOC的真实质量数据,提取了包括设计维度,授课维度和服务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要素模型。四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在欧洲QRF质量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吸收国家对课程建设要求和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四种来源,面向4322名学习者、651名MOOC设计者,371名MOOC授课者和332名MOOC服务者,征集了 74209条医学MOOC质量评价指标,经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初选和优选,筛选出了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120项三级指标共计144个指标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五是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编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邀请31名国内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四轮咨询修改,并对专家权威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系数进行统计,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实施模型的修改意见收集和修订,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和建立重要性矩阵,明确了各指标项的权重。六是采用实证研究法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按照实证研究的范式,选择S省MOOC管理部门参评的16门医学MOOC和Z地区平台的65门医学MOOC,先后由16名专家和7354名医学MOOC学习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试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SMART指标有效性评价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通过为期三年的研究,一是设计了包括3个维度13个核心因素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提供了质量框架,二是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和109个指标项描述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三是形成了适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的成果:一构建了体现中国课程质量特色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国内外以往设计通用性MOOC评价指标体系的常规做法,在评价指标项的标度中融入了“金课”、“课程思政”和新医科教育三个方面的中国课程质量的最新要求。二提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从设计、授课和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医学MOOC的质量要素结构和质量特征,建立了面向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两类评价主体(角色),四个评价环节,三类评价内容(数据)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解决了教育管理部门在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工作中“评什么”和“如何评”的问题。三找到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体现我国医学MOOC质量特征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通过计算找到了设计能力、制作手段、授课能力、师生互动、学情分析、应答服务、安全服务是贡献率排名前7位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量化评价是可行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结果认定,用户管理服务,学情分析服务,课程内容服务,应答服务,安全运维服务共计14个关键要素。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要以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从设计者、授课者与服务者视角设置评价指标,融入学科特色和地域政策相关要求,将教学设计能力,制作设备与工具,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作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马峥[4](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庞娣[5](2020)在《中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系统性评价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系统评价的结果,优化设计复方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临床研究方案,观察复方大黄煎剂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性评价:根据已制定的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 CT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时间到2019年8月。手工检索会议论文录及图书馆藏本,对数据不全的文献摘要和未报道的临床数据的论文,通过邮箱向作者寻求帮助。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文献。并通过阅读纳入文献的全文进行资料提取,包括文献的基本情况、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绘制森林图和漏斗图得出研究结果。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复方大黄煎剂组(A组)、西医基础治疗组(B组)、大黄煎剂组(C组),每组各24例。3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A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C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7天。观察和对比3组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连接试验(DST)、血氨(BA)、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对比3组的神经心理学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系统性评价:(1)本研究共纳入41篇文献,其发表年份在1999-2019年间,试验组研究对象131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880例。(2)纳入研究存在各种偏倚的可能。仅有18项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或SPSS系统产生随机序列号。仅有1项研究使用盲法,14项研究报道了脱落情况,但均未进行意向性分析。2项研究提及随访,41项研究均未提及使用分配隐藏。(3)Meta分析结果:减少数字连接试验A(NCT-A)时间:17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优于西医基础治疗(SMD=-0.84,95%CI[-1.29,-0.38])。8项研究显示中药+西药优于西药治疗(SMD=-0.83,95%CI[-1.27,-0.39])。11项研究中成药优于西医基础治疗(SMD=-0.49,95%CI[-0.65,-0.33])。1项研究显示中成药+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疗效相当(SMD=-0.51,95%CI[-1.14,0.12])。降血氨(BA)水平:14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较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显着(SMD=-2.1,95%CI[-2.92,-1.28])。8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西药治疗较西药治疗疗效显着(SMD=-1.09,95%CI[-1.63,-0.55])。8项研究显示中成药较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显着,(SMD=-0.21,95%CI[-0.38,-0.03])。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11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优于西医基础治疗(SMD=-1.14,95%CI[-1.51,-0.77])。6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西药治疗优于西药治疗(SMD=-0.63,95%CI[-1.13,-0.13])。8项研究以中成药优于西医基础治疗(SMD=-0.56,95%CI[-0.75,-0.37])。临床疗效:5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优于西医基础治疗(RR=1.25,95%CI[1.12,1.40])。2项研究显示中药饮片+西药治疗优于西药治疗(RR=1.15,95%CI[1.01,1.31])。4项研究显示中成药优于西医基础治疗(RR=1.21,95%CI[1.06,1.38])。临床研究:纳入研究共72例患者,A、B、C组各24例。在改善N CT、DST测试、降ALT、TBIL、BA水平方面,A、C组优于B组(P<0.05),A组与C组疗效相当(P>0.05)。在神经心理学检测的综合疗效方面,A组优于B、C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在安全性方面,3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评价:虽然本次纳入研究中存在各种偏倚的可能,研究方案设计存在缺陷,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在减少NCT-A时间、降低BA、ALT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医治疗对比效果更佳。本次系统性评价结果,可为优化未来临床研究方案提供方向。临床研究:复方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显着,无不良反应。在改善神经心理学测试,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功能方面,复方大黄煎剂优于西医基础治疗,但与大黄煎剂疗效相当。在神经心理学检测的综合疗效方面,复方大黄煎剂疗效最佳。
陆海[6](2020)在《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问题,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比较薄弱,医药卫生人才极度短缺和培养质量不高,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瓶颈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也要有效区分,不能简单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或者非医学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照抄照搬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医学类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特性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用以保障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尤为重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教育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和“双高计划”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制订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教育评价学、职业教育学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有关纲领性文件的学习;结合卫生职业教育特点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和指标设置构想,还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论文按“理论基础—探讨研究—实证分析—路径与方法--结论与展望”的逻辑行文。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评析研究现状,厘清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界定相关概念。第二章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说明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所在。第三章探讨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建立体系必须了解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解决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职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做法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教学标准,笔者总结出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逻辑框架,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做了初步探讨。第四章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附录部分包含医药卫生类高职运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案例--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来源于该校2015-2018届毕业生培养数据。
黄晓强[7](2020)在《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再评价与赵进喜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一:中医体质学发展迅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通过对近十年中医体质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梳理中医体质研究领域热点和前沿,为促进三阴三阳体质理论的发展提供方向。2.研究二:体质分类量表是体质理论中最重要的科学测量工具,赵进喜教授团队已开发《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本研究对其进行效度的再评价,为该量表的应用提供效度检验支持。3.研究三:赵进喜教授提出“辨体质-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并在糖尿病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归纳赵进喜教授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的经验,将专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继承。方法1.研究一:本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挖掘2010-2019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中医体质学相关文献,绘制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关键词被引突发性探测图。2.研究二:本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东直门医院病房或门诊患者,经赵进喜教授诊治的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并使用《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收集体质信息,依据赵进喜三阴三阳体质理论构建一阶斜交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应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其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3.研究三:本研究选取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判定为阳明体质的患者病历资料,运用频数分布描述糖尿病期患者的证候分布并与糖尿病肾脏疾病期患者进行对比,运用贝叶斯理论探索基于证候的阳明体质估算概率;统计药物使用频次信息,应用NetDraw软件可视化展现药物社会网络,应用Ucinet软件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并计算每种药物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逐步筛选影响药物使用的症状、舌象、脉象因素。结果1.研究一:本研究结果发现发表文献>10篇的作者有12位,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体质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基础医学院、东方医院、管理学院,关键词的聚类结果是:相关性、糖尿病、研究、体质、危险因素、体质分类、糖耐量减低、亚健康、2型糖尿病、平和质、高血压病。根据聚类结果的时间线视图可以看到,糖尿病、研究、体质是近十年持续高频出现的三个关键词并且相关研究一致持续至2019年。关键词被引突发性探测图提示延续到2019年的关键词有健康管理、中医药、阳虚体质、相关分析。2.研究二:本研究共收集252份有效的量表数据,分布为太阳体质(n=4)、阳明体质(n=46)、少阳体质(n=102)、太阴体质(n=5)、少阴体质(n=6)、厥阴体质(n=89);收敛效度:“您平常能够耐受寒冷的环境吗?”、“您精力充沛吗?”、“您容易悲哀忧伤吗?”、“您平常大便干稀程度怎样?”、“您的睡眠很好吗?”、“您容易情绪激动向他人发怒吗?”上述条目度量最好。“您平常能够耐受寒冷的环境吗?”、“您精力充沛吗?”、“您食欲好,吃什么都很香吗?”、“您容易悲哀忧伤吗?”、“您多愁善感、感情比较脆弱吗?”、“您平常大便次数一般怎样?”、“您平常大便干稀程度怎样?”、“您的睡眠很好吗?”、“您容易情绪激动向他人发怒吗?”、“您的脾气急躁吗?”、“您控制愤怒情绪的能力好吗?”,上述问项的条目信度较好;组合信度与平均方差抽取量:太阳体质(0.163/0.082)、阳明体质(0.344/0.167)、少阳体质(0.404/0.206)、太阴体质(0.235/0.154)、少阴体质(0.072/0.077)、厥阴体质(0.324/0.270);区别效度:太阴体质与厥阴体质的平均方差抽取量的算数平方根大于该体质与其他体质的相关系数,而其他四类体质平均方差抽取量的算数平方根并未全部大于该体质与其他体质的相关系数;模型拟合指标与节俭度:近似误差均方根0.079<0.08,卡方自由度比值 2.557<3。3.研究三:本研究共纳入46例阳明体质患者,共收集糖尿病期39张处方、糖尿病肾脏疾病期77张处方做核心处方分析使用。证候分布结果:本研究的阳明体质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4个证候依次为血瘀证、阴虚证、结热证、郁热证;基于证候的阳明体质贝叶斯估计概率:诊断有热毒证、饮停证的患者推测其是阳明体质的概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而诊断为肝阳证、气滞证的患者推测其是阳明体质的概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有所下降;社会网络分析核心用药结果:糖尿病期核心药物有丹参、葛根、黄芪、鬼箭羽、牛蒡子、茯苓、荔枝核、白芍、蚕砂、地骨皮、半夏、赤芍、黄连、陈皮、黄芩、仙鹤草、当归、土茯苓、柴胡、川芎、萆薢、炒白术、穿山龙、苍术、石韦、蝉蜕、续断、桑寄生、猪苓、生地、三七、防风、生牡蛎、桑枝、山茱萸、北沙参、生甘草;边药运用共收集15种药物组合;影响药物使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5对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水平的症状-药物关系,其中有因果应用关系的是失眠健忘-葛根、肢体沉重-黄芪、多梦睡眠差-半夏、失眠健忘-陈皮、多梦睡眠差-陈皮、定位刺痛夜间加重-黄连、小便黄赤、涩痛-黄连、脉弦-黄连。结论1.通过对近十年的中医体质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中医体质研究主要围绕体质分类和体病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其中体质与糖尿病相关研究最为丰富,三阴三阳体质理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治未病领域。2.通过对《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的检验,发现该模型的收敛效度一般,有部分潜变量间的区别效度达到了显着水平,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选择应用该量表,但仍具有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空间。3.基于本研究中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分析结果,赵进喜教授在辨体质的基础上,强调抓住糖尿病“热伤气阴“的核心病机,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具有清热、益气、活血作用的药物来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其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
关靓[8](2020)在《“固本清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症状变化及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固本清源”理论指导单纯中医药干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后症状变化情况及相关症状分布特点,基于症状积分变化探索基于患者报告的症状评价方法。更好得进行临床经验传承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纳入36例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林洪生教授门诊就诊、接受单纯中医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予中药治疗:汤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中成药按需服用。处方以玉屏风散加减。阴虚口干者加用天冬、麦冬等;咳嗽咳痰重者加用浙贝母、桑白皮等;恶心纳差者加用香附、枳壳等;胸闷气短者加用佛手、薤白等;情志不畅者加用柴胡等;腹胀者加用大腹皮等;气血亏虚、乏力重者加用党参、鸡血藤、红景天等;血瘀重者加用莪术、三七等;处方后均加用四味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品,如预知子、土茯苓等。具体加减视患者病情确定。治疗前后填写安德森肿瘤中心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DASI-TCM)、肺癌临床症状分级表。通过EPIDATA V4.6.0.2录入数据,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症状频次及组成:MDASI-TCM量表中频次较高的症状有疲劳(乏力)(34,94.44%)、气短(32,88.89%)、咳嗽(30,83.33%)、睡眠不安(29,80.56%)、口干(28,77.78%)、疼痛(24,66.67%)、苦恼(24,66.67%);肺癌症状分级量表中频次较高的症状有神疲乏力(34,94.44%)、气短(33,91.67%)、咳嗽(30,83.33%)、口干咽燥(27,75.00%)、咳痰(26,72.22%)、夜尿频多(26,72.22%)、失眠(24,66.67%)、食欲不振(24,66.67%)。对治疗前后各症状组成进行卡方检验,MDACI-TCM量表中提示疲劳(乏力)(x2=12.618,P<0.001)、气短(x2=4.504,P=0.034)、胃口差(x2=5.512,P=0.019)、瞌睡(昏昏欲睡)(x2=13.836,P<0.001)、麻木感(x2=4.667,P=0.031)、心慌(x2=3.896,P=0.048)、出汗(x2=13.556,P<0.001)症状组成均较前明显改变,中重度患者明显减少;肺癌症状分级量表中提示咳痰(x2=4.733,P=0.030)、神疲乏力(x2=13.528,P<0.001)、自汗盗汗(x2=10.564,P=0.001)、便秘(x2=6.982,P=0.008)症状组成均较前明显改变,中重度患者明显减少。经过治疗,患者的中重度咳痰、疲乏、汗出、便秘有较大缓解。(2)症状评分:MDASI-TCM量表中患者平均总分为51.47±23.57分,其中得分最高的几个症状依次有疲劳(乏力)(4.83±2.56)、睡眠不安(4.47±3.07)、气短(4.31±2.82)、出汗(3.56±3.38)、口干(3.53±2.83)、苦恼(3.47±3.20)、健忘(3.08±3.37),肺癌症状分级量表中,得分最高的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1.67±0.76)、夜尿频多(1.39 土 1.08)、食欲不振(1.17±1.03)、自汗盗汗(1.14±0.99)、气短(1.00±0.41)、咳嗽(0.94±0.58)。(3)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统计显示各组数据为非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提示,两量表症状总分均较前减少,说明单纯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了缓解;其中缓解较为明显的症状有疲劳、汗出、纳眠差、气短、便秘等。(4)症状治疗有效率:MDASI-TCM量表中口苦有效率最高,为87.50%,心慌、便秘、疲劳(乏力)、出汗、口干有效率亦在70.00%及以上,气短、睡眠不安、胃口差、咳嗽、手足心热有效率50%以上;肺癌分级症状量症状有效率依次为发热、自汗盗汗、便秘、神疲乏力、失眠等。(5)发生率高的症状中,针对疲倦(乏力)、气短、睡眠不安、口干、苦恼五个症状根据评分分为轻度、中重度两组,对组间症状有效性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疲倦(乏力)、睡眠不安、口干这三项症状在轻度患者与中重度患者中疗效具有差异,同时发生中重度睡眠不安和口干的患者在症状评分有效率上中重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6)两量表评效方式检验:通过对两量表共有项目症状治疗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量表共有症状在不同评分方法下,症状总分有效率以及各共有症状在疗效评价结果上具有一致性,MDASI-TCM量表亦能有效进行疗效评价。结论和意义:(1)本研究中单一证候要素中气虚证频率最高,其次为阴虚证,复合证型中最常见气阴两虚证,符合临床中对肺癌的证候认识。疲乏、气短、咳嗽咳痰、睡眠不安、口干、苦恼等症状发生率较高;经过治疗后大部分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其中疲劳、汗出、睡眠不安、气短、口干、便秘、食欲不振是症状评分缓解明显的症状;总结两量表多种分析方式发现,无论是分析治疗前后各症状组成情况、评分变化、有效率、分层分析,均能体现有效的症状有疲乏、汗出,同时这两个症状发生率高、治疗有效率也较高,可能是中医治疗的特色症状,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2)肺癌症状分级量表为我国肺癌患者症状疗效评价常用量表,MDASI-TCM是美国安德森肿瘤研究中心针对癌症患者中医症状改进的症状评估量表,是一种较好的PRO工具,本研究中对两量表共有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提示MDASI-TCM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症状组成与评分变化、有效率评价上不劣于肺癌症状分级量表,可以考虑参与症状疗效评价。
林绮莉(ONCHINA PRASONGSUK)[9](2020)在《泰国国籍女性人群中医体质与常见月经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中医体质量表》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且已推广至很多国家,并且具有较高的完善度和信效度。月经病作为妇科系统常见的疾病,在泰国有很高的发病率。因此编制《中医体质量表(泰文版)》并评估泰国女性体质分布状况,并分析其与月经病的相关性,从而为泰国籍女性在月经病防治、养生保健等个体化诊疗与健康管理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以更好地为临床月经病的诊疗工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将《中医体质量表》按照跨文化外文量表编制的标准化程序进行顺翻译,对60位在泰国的泰国国籍女性人群开展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修订,逆翻译重新修订,并进行信度与效度评价。同时编制泰文版中医体质保健方案作为《中医体质量表(泰文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根据泰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通过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624位泰国国籍且年龄在12-50岁已有月经的女性(包括患有月经病和未患有月经病)运用编译好的《中医体质量表(泰文版)》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泰国籍女性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月经病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对60位在泰国的泰国国籍女性人群进行预调查,90%以上受访者认为本量表易理解,保留了原版《中医体质量表》60个条目中的48个,修正了12个条目。(2)在内容效度测评方面,IOC为0.89;在信度评价方面,《中医体质调查表(泰文版)》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10,各种体质Cronbach’sα系数在0.81-0.65之问;在结构效度评价方面,KMO统计量为0.792,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X2=44010.935,P≤0.001,宜作因子分析。提取17个公因子,17个公因子对整体的贡献率为66.80%。(3)泰文版中医体质保健方案的理解程度达90%以上,且受访者认为其符合于日常习惯与生活、文化方式。(4)泰国国籍女性体质分布情况以阳虚质(27.3%)和血瘀质(16.9%)为主,占比最少为阴虚质(2.7%)。(5)泰国国籍女性所患的月经病中以痛经(72.2%)为主,其次为月经过少(40.9%),占比最少为月经后期(2.7%)。(6)通过一般资料、体质与月经病的相关性分析发现,BMI、居住区城、婚姻情况、职业、运动情况及睡眠情况等对体质分布及月经病均有重要影响。通过一般资料与月经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对月经过少、月经先期和痛经影响较大;通过一般资料与体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对血瘀质、特禀质和阳虚质影响较大。(7)通过月经病与体质的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中医体质与8种月经病的发生均有关系。月经先期受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体质的影响显着;月经后期受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的影响显着;月经先后无定期受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的影响显着;闭经受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的影响显着;月经过少受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的影响显着;经期延长受血瘀质、气虚质、湿热质的影响显着;月经过多受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的影响显着;痛经受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的影响显着;而平和质会使月经病的发病率降低。研究结论:(1)《中医体质调查表(泰文版)》的可接受性较好,信效度评价其性能各方面均具有良好表现,为进一步在泰国人中开展大样本中医体质调査提供了研究工具。(2)泰文版中医体质调体保健方案的编制能够使泰国人在了解自身所属中医体质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曰常生活、饮食作息调理等方面指导。(3)泰国籍女性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其BMI、居住区城、婚姻情况、职业、运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且这些一般因素也影响着女性月经病的发生。(4)泰国籍女性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对月经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从而为临床防治月经病提供依据和思路。
蔡强[10](2019)在《青藤碱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骨破坏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青藤碱(sinomenine,SIN)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对寒湿阻络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疗效及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表达的影响。从患者疾病骨破坏的角度,检测SIN与MTX联合用药及单用MTX后MMP-3、RANKL、OPG水平,将有助于对RA骨侵蚀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为治疗RA患者提供更广阔的途径和思路。[方法]纳入68例早期RA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MTX治疗,治疗组给予MTX联合SIN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中医证候疗效。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20、50、70标准评价和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肤抗体(anti-cyclic peptide containing citrulline,anti-CC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清MMP-3、OPG、RANKL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剔除4例(4例因关节症状加重、疼痛不能耐受剔除)、对照组剔除5例(5例因关节症状加重、疼痛不能耐受剔除),治疗组的剔除率为13.33%、对照组为16.67%,其余患者服药依从性均良好,完成临床观察和随访。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ACR20 50 70有效率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的ACR20 50 70达标率分别为76.7%、40.0%、3.3%,对照组分别为34.5%、20.7%、6.9%,治疗组的ACR 20达标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的ACR50 70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SR、CRP、RF、抗CCP抗体及其差值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的RF、ESR及CRP水平均降低(P<0.001,P<0.01),抗CCP抗体水平无差异;对照组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项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ESR、CRP、RF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抗CCP抗体水平差值无差异。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3、OPG、RANKL、OPG/RANKL比值及其差值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OPG/RANKL比值和OPG水平显着升高(P<0.01,P<0.05),MMP-3和RANKL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对照组MMP-3水平显着降低(P<0.05)。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项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OPG/RANKL比值、OPG、RANKL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6.不良反应:治疗组4例,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关节症状加重,不能耐受,病例剔除。[结论]青藤碱联合MTX可改善寒湿阻络型早期RA患者的症状,并能调控MMP-3及OPG/RANKL系统,这可能是抑制RA骨侵蚀、促进骨保护的一项机制。
二、中医药临床医学文献系统性评价的意义浅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临床医学文献系统性评价的意义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医学MOOC建设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1.2 质量问题成为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 |
1.3 我国医学MOOC质量评价缺乏适切性标准 |
1.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特征和评价办法有待探索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内容 |
4 主要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访谈法 |
4.3 扎根理论研究法 |
4.4 因子分析法 |
4.5 主成分分析法 |
4.6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7 AHP层次分析法 |
5 研究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2 实践意义 |
文献回顾 |
1 MOOC建设质量相关研究 |
1.1 MOOC建设质量文献检索情况 |
1.2 课程质量研究 |
1.3 MOOC的类型与建设模式 |
1.4 MOOC的质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2 MOOC评价相关研究 |
2.1 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
2.2 MOOC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2.3 MOOC评价指标研究 |
3 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MOOC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
3.1 医学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
3.2 医学课程改革与MOOC建设研究 |
3.3 医学MOOC质量评价与问题研究 |
4 文献研究述评 |
4.1 MOOC质量评价研究的基本共识 |
4.2 医学MOOC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一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内涵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的构成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目的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现实依据研究 |
2.1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期望调查目的 |
2.2 医学MOOC学习者调查对象选取 |
2.3 实验与调查过程 |
2.4 调查结果分析 |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指导理论 |
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启示 |
3.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与启示 |
3.3 教育评价的形成性理论与启示 |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参考模型 |
4.1 QRF欧洲MOOC质量框架的核心思想 |
4.2 双视角课程评价模型 |
5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
5.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主体 |
5.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对象 |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环节 |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四类量化数据集 |
6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
6.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方法 |
6.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原则 |
7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第二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面临的问题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的目的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来源 |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研究方法 |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来源的确定 |
3 基于调查提取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 |
3.1 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调查目的 |
3.2 研究工具 |
3.3 医学MOOC样本的选取 |
3.4 医学MOOC的资源样本信息搜集过程 |
3.5 面向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6 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
3.7 面向授课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8 授课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
3.9 面向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10 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一级编码 |
3.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的编码处理 |
3.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汇总 |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
4.1 研究对象选取 |
4.2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 |
4.3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方法 |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 |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筛选 |
5.1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
5.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信度检验 |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的确定 |
6 医学MOOC的特殊性分析 |
6.1 医学MOOC特殊性研究的对照样本选取 |
6.2 医学MOOC与其他学科门类MOOC的区别 |
6.3 医学MOOC与传统医学课程的区别 |
7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7.3 结论 |
第三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收集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的内涵与作用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
1.4 指标编制人员的选取 |
1.5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取 |
1.6 面向医学MOOC设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
1.7 面向医学MOOC授课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提取 |
1.8 面向医学MOOC服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
1.9 基于医学MOOC相关者征集指标的汇总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2.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选 |
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优选 |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编制 |
3.1 评价指标的编制人员 |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划分 |
3.3 评价指标中的医学特色 |
4 小结与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讨论 |
4.3 结论 |
第四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
1. 咨询专家的选取 |
1.1 咨询专家的选择要求 |
1.2 咨询专家的权威性判定 |
2 专家咨询的过程与意见收集 |
2.1 专家咨询流程与积极性系数统计 |
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系数计算 |
3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的修订 |
3.1 专家对评价模型的修改建议 |
3.2 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 |
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准备工作 |
4.1 权重确定的方法 |
4.2 权重确定的专家选择 |
4.3 指标项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 |
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
5.1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
5.2 权重的计算方法 |
5.3 权重的计算过程 |
5.4 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
5.5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
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数计算规则 |
7 小结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第五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1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原理与方法 |
2 面向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实验 |
2.1 教育管理部门实验对象的选取 |
2.2 MOOC质量评价专家选择 |
2.3 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
2.4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3 面向学习者的评价实验 |
3.1 学习者实验对象的选取 |
3.2 实验过程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题项分析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3.7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
3.8 评价指标体系的用户满意度分析 |
3.9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饱和度分析 |
3.10 不同课程成绩分析 |
4 改进评价的建议 |
4.1 改进评价的意义分析 |
4.2 改进医学MOOC质量的建议 |
4.3 改进医学MOOC评价的建议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存在的不足 |
5.3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1.1 主要研究工作 |
1.2 研究结论 |
1.3 成果创新点 |
1.4 研究不足 |
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
2.3.1 热力学熵概念 |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
2.3.3 信息熵概念 |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
2.3.5 信息熵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
3.2.1 构造指标矩阵 |
3.2.2 标准化处理 |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
3.3.3 指标计算 |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
3.4 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测度思路 |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
4.3.1 实证测算 |
4.3.2 结果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
5.1 构建指标体系 |
5.1.1 准则层构建 |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5.2.3 计算权重 |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
5.3.1 样本的特点 |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
6.3 讨论 |
6.3.1 未来研究展望 |
6.3.2 研究局限性 |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中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系统性评价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系统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 |
1.2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检索 |
1.6 文献筛选 |
1.7 资料提取 |
1.8 结局指标 |
1.9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1.10 统计方法 |
1.11 异质性检验 |
1.12 亚组分析 |
1.13 敏感性分析 |
1.14 发表偏倚检验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Meta分析 |
2.5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3.2 存在的问题 |
3.3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
第二部分 复方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分组 |
2.2 分配隐藏 |
2.3 盲法 |
2.4 随访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结局指标 |
3.3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4.2 通腑开窍法的确立 |
4.3 复方大黄煎剂的组成及解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5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评价学理论 |
(二)职业教育学理论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质量”和“教育质量” |
(二)“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
(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教育评价” |
五、研究的现实基础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 |
(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
二、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类型不同 |
(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
(三)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不同 |
三、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意义 |
(一)反映医药卫生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 |
(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四)践行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
(五)有利于规范医药卫生类高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
第三章 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策略研究 |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一)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
(二)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专业设置标准高 |
(五)重视临床教学实践活动 |
(六)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二、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沿用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
(二)缺乏对卫生类职业教育特点强调与重视 |
(三)质量评价标准没有与时俱进 |
三、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 |
(一)国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带来的思考 |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三)构建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 |
四、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指标设置原则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四章 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 |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 |
(一)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构 |
(三)建立常态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发挥质量评价的作用 |
二、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效果 |
(一)招生就业方面成效 |
(二)教育教改方面成效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 |
附录二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学生版—广西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
附录三: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单位(企业)版—广西药品行业人才培养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表 |
附录四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校版) |
附录五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版)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再评价与赵进喜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 中医体质量表的研发及应用 |
1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 |
2 中医体质量表的研发 |
3 中医体质量表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中医体质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
1 体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2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类流行病学调查 |
3 中医体质理论在2型糖尿病临床中的应用 |
4 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体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中医体质研究可视化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三阳三阴体质初量表》再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赵进喜教授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 |
附录2 原始数据完整性分级打分表 |
附录3 边药示例 |
个人简介 |
(8)“固本清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症状变化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肿瘤疗效评价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及来源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诊断标准 |
7 研究设计 |
8 治疗方案 |
9 随访方式 |
10 评价方法 |
11 观察指标 |
12 安全性评价 |
13 统计分析 |
14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信息 |
2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
3 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林洪生教授治疗思路 |
2 量表结果分析与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泰国国籍女性人群中医体质与常见月经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泰文版中医体质表及保健方案的编译与制定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二 泰国国籍女性人群中医体质与常见月经病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设计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体质与常见月经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青藤碱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骨破坏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青藤碱治疗寒湿阻络型早期RA临床疗效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标准 |
2.1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
2.1.1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
2.1.2 2009年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
2.1.3 寒湿痹阻辨证分型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4.1 剔除标准 |
4.2 脱落标准 |
4.3 脱落的判定和处理方法 |
5 终止标准及停药标准 |
5.1 终止标准 |
5.2 停药标准 |
6 控制偏倚 |
7 样本量估算 |
8 随机化原则 |
9 研究方法 |
9.1 研究设计 |
9.2 临床数据采集 |
9.3 血生化检查 |
9.4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9.5 病例报告表制定 |
9.6 数据采集方法 |
9.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0 结果 |
10.1 一般资料 |
10.2 临床疗效比较 |
10.2.1 两组治疗前后ESR的比较 |
10.2.2 两组治疗前后CRP的比较 |
10.2.3 两组治疗前后RF的比较 |
10.2.4 两组治疗前后抗CCP抗体的比较 |
10.2.5 两组治疗前后HAQ的比较 |
10.2.6 两组治疗前后DAS28的比较 |
10.2.7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0.2.8 两组治疗前后ACR205070的有效率比较 |
10.3 安全性评价 |
10.4 脱落病例分析 |
第二部分 青藤碱对寒湿阻络型早期RA的MMP-3、RANK/RANKL/OPG系统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血清标本采集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治疗前后OPG的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RANKL的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OPG/RANKL比值的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MMP-3的比较 |
4.5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抑制骨破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基于网路药理学方法的青风藤药理机制的研究 |
附件 |
四、中医药临床医学文献系统性评价的意义浅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D]. 关曼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宁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5]中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系统性评价及临床研究[D]. 庞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陆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再评价与赵进喜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D]. 黄晓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固本清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症状变化及评价[D]. 关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泰国国籍女性人群中医体质与常见月经病的相关性研究[D]. 林绮莉(ONCHINA PRASONGSUK).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青藤碱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骨破坏机制的研究[D]. 蔡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