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派出所为责任主体单元 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申亚鹏[1](2020)在《大连市H派出所警务深化改革举措研究》文中提出
章泽楠[2](2019)在《打造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的实践与思考——以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为例》文中提出打造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是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在要求,是丰富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主动担当,是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必由之路,是公安机关"明初心、践使命"的自觉行动。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紧盯风险防控、社区治理、公共服务、队伍建设,打好歼灭战,努力实现平安无事;打好阵地战,努力促进共建共治;打好攻坚战,努力惠及广大群众;打好持久战,努力锻造"四铁"警队。针对安全稳定形势稳中有变、稳中有难、稳中有缺、稳中有忧的问题,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风险防控,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坚持固本强基,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队伍正规化建设,着力提升队伍核心战斗力。
吴伟岸[3](2019)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 ——以盐城市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将犯罪治理工作前移,有针对性地开展犯罪预防,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是当前公安机关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犯罪预防制度是现代警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警务发展需突出前置性预防和智能化手段,构建由减少触发犯意、矫正犯罪人、强化司法效果三重目标的预防系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着手构建这种基于预防理念的社区警务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然而,由于我国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践相对较晚,将之运用于社区警务中的实践经验也比较有限,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效能低、效果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盐城市为例,深入探究了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情况,进而使得在开展社区犯罪预防工作以及构建社区警务系统时,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首先,犯罪情境预防是基于情境所展开的具体预防策略,其关键是要把握具体的犯罪情境。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犯罪情境预防有着理性选择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以及环境犯罪理论等诸多理论支撑。这些理论的适用并没有国界之别,只有具体适用的情境差异。基于我国社区“小而全”的基本特征,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应用于社区警务中,有助于补正传统犯罪惩治理论预防不足的缺陷,在我国现行社区犯罪高发背景下引入该理论具有充分的实践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盐城市自2015年开展基于犯罪情境预防的社区警务系统建设以来,在降低犯罪存量、遏制犯罪增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盐城市基于社区的犯罪情境预防警务系统要求警察立足于社区,依托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积极开展各项犯罪预防工作,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各项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加强重点区域的排查、重点时间段的监督,盐城市社会治安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盐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尊重个人隐私与信息资源获取的矛盾、成本投入过高与预防效果不佳的矛盾、公安积极推进与群众响应有限的矛盾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充分暴露出盐城市在急于追求社区警务系统建设的短期收益而忽视其长期效益的弊病。最后,针对上述三大问题,盐城市应当及时调整情境预防理论应用于社区警务中的推进方案。具体而言:一是要在构建高效警务系统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个人隐私,在信息获取时要确保适当性,在信息公开时要保障所涉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分布式有重点地配置警务资源,根据盐城市既往犯罪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因素进行重点排查,提升社区犯罪预防的实效性;三是在社区警务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强化群众参与,提升社区犯罪预防的群众参与度和认同感。
梁超[4](2019)在《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战斗堡垒。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群众观念快速转变的进程中,公安派出所的工作也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演变,作为公安机关的最基层警察组织应该如何确保站在社会的最前沿,保障和服务社会发展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课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平安乡村建设的十几项重大举措和重大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中,公安派出所更应摒弃固有顽疾,借力平安乡村建设更好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更好的保障发展和服务群众。文章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安派出所践行“综合战斗实体”过程中,应有的基础职能,并简述了当前派出所工作与这些职能的履行存在的偏差,提出了应该重点和加强的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文章简要阐述了平安乡村建设的概念界定以及提出的历史渊源和平安建设的主要内容。文中所指的公安派出所主要指公安乡镇派出所如何在平安乡村建设中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发挥主力军作用。文章简述了2个理论的应用到派出所工作中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基本内容,帮助分析其最初的目的,借此分析和纠正工作偏差;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派出所的职能并分析了派出所工作中存在的职能偏差。文章是从实践角度结合理论分析派出所职能定位,这样更加全面和条理。在分析派出所的职能偏差时,文章结合实际,叙述了派出所的全面工作,并从中分析了其薄弱的部位以及派出所在履职过程中的现实制约因素。该部分最后,文章还简要分析了存在以上困境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在平安乡村建设背景下,解决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几点路径。任何时期,公安派出所的工作都有其侧重。当下,平安乡村建设提出了十几项重大工程,公安派出所应就这些内容对照自己的职能去纠正和优化偏差。从法律角度强化派出所的地位,派出所应重点加强自身法律能力建设,才能服务和保障发展。强化治理功能,派出所工作也应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更好的维护辖区治安秩序。提升服务能力,我国大力提倡建设“服务型政府”,派出所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理应针对乡村发展引发的问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强化防范功能。
陈冲[5](2019)在《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研究》文中提出实践中,大量矛盾纠纷流转到公安机关已成事实。而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为人民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政治使命和法律要求,应当肩负起纠纷化解的重任。但是公安机关在化解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时,因警力不足、能力有限,难以促使纠纷有效化解。从共建共治的角度出发,创新和优化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将对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缓解民警工作压力,维护治安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基于法律规定并以文献研究法提出了治安基层调解这一新的概念,并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与大调解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治安基层调解进行共建共治所具有的弥补正式控制的不足、符合传统的情理社会现状、缓和人民调解功能弱化的三重意义。其次,利用经验总结法对我国当前治安基层调解存在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系统整理出了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公调对接模式、警律联调模式、所庭联动模式和三位一体联调模式等,并提出了治安基层调解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枫桥经验”为依托,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与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的耦合性,分别对其主体、内容、目标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以此为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路径优化提供了分析框架。最后,在借鉴美、德、日三国调解矛盾纠纷经验的前提下,依据分析框架,提出了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应当坚持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原则(组织保障)、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原则(人员保障)、合法合情原则(手段要求)和预防为重原则(思想根基),并以优化调解人员、健全和落实调解相关法律制度、强化调解物质保障、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等具体措施进行阐释。
丁艳[6](2018)在《常德地区农村治安基础防范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地域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亟需加强的一块短板。特别是与城市相比,思路理念相对落后,基础工作相对偏弱,防控手段比较有限。笔者在基层工作中感受到,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少与多的矛盾。农村警力偏少,但服务的区域广、人口多。二是突出打与防的侧重。农村治安问题类型相对集中,但案件侦办难度相对较大,更应从加强防范、以防促治入手,实现标本兼治。三是需要主与辅的配合。既需要发挥农村派出所的核心和主体作用,也要发动党政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单位等多方力量。四是面临建与管的取舍。农村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建什么、建多少、怎么建、怎么用,必须从实际出发来规划。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的重点应以治安防范为主,并解决好治安防范中基础偏弱、机制不畅等问题。本论文以农村治安基础防范为研究的切入点,对这一概念进行初步阐释,并以常德地区为调查样本,以农村派出所为调查重点,探析当前农村治安基础防范现状、特点以及问题和不足,发掘基层治安基础防范的一些创新举措和有效经验,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农村治安基础防范的思路和建议。
王炜[7](2018)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以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财物流动的不断加剧,社会各类不稳定因素日益滋生,国内各大城市的社会治安防控形势愈加严峻。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更好的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是当下公安机关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围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这一目标,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构建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16年,H市以建设平安城市为目标,着力构筑起整体防控、立体防卫、圈层过滤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了社会秩序稳定,这为我们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明晰了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框架,简述了我国主要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状,同时以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为例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路办法和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的职能发挥,为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以及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行性借鉴。
许睿卿[8](2017)在《依法治国背景下110接处警的法治化研究》文中提出110接处警工作从一开始单纯接报案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执法、服务的综合体,但是,随着警情量的不断增大,非警务类警情占据了相当多的警力资源,造成基层民警疲于奔命,人民群众不尽满意的局面。首先,本文在阐述110接处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后,明确了 110接处警工作的初衷。本文将对110接处警工作相关的法律授权进行探讨,梳理分析有哪些法律法规对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工作有明确的授权,从而进一步说明非警务类警情因为其特殊的属性,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撑。再结合权力与服务的关系,阐述110接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基于警察权力而开展的,综合了行政权、司法权,要依法用权,依法行政,而去除权力的接处警工作会造成效率低下、权威降低等弊端。对于非警务类警情的服务职能,排除其权力的属性和行政服务的属性,强调是一项额外的承诺而已,要让位于公权力的行使,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让110接处警这种公权力对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犯或为个人的私益而服务。最后,结合依法治国的背景,对110接处警的法治化的路径从建立法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畅通分流渠道等方面提出本人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兰向亭[9](2017)在《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金昌市,特别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资源枯竭性城市,国有企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加之工业和农业交错叠加,金昌市有限的城市资源与不断涌入的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将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与日益高涨的人群需求推向了顶点,金昌市人、财、物的频繁流动与政府对其薄弱的把控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治安呈现出杂乱纷繁的境况,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预防解决治安、刑事等案事件的频发多发,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向,改革以往抓案件、跟案件的被动工作模式,厘清关键问题及矛盾,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经成为金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根据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如何优化与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学习,从而在理论层面对本文的研究提供指导。其次,对金昌市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当前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提供现实基础。最后,根据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照国内部分省市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金昌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张强[10](2016)在《西安市公安基层派出所警务改革研究 ——以西安市M派出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警务执法部门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现代警务体系从1829年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局成立现代职业警察队伍起确立,至今已经近两百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根据各自国情特点先后进行了四次警务改革,改革的目的都是建立与自身国情相符的警务模式。公安基层派出所是我国警务系统的基层单位,处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西安市的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随着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的不断增强,社会矛盾逐年增多,违法犯罪也趋于明显增长,基层派出所警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随之逐年增多。我国公安基层派出所的发展只经历了60多年,发展历程也是几经更迭,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西安市基层派出所的警务职能、警务理念以及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已跟不上新形势,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派出所职能落后、基层警力不足、警务保障差、民警积极性差等。伴随着世界第四次警务改革的思潮,部分发达国家的警务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如德国的“柏林模式”、日本的“交番制”、英国的“睦邻警察服务”、法国的“城市巡逻机制”等,在国内也有“河南模式”、“南京社区警务模式”等,这些警务改革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国基层派出所借鉴学习。笔者在本文中以西安市M派出所为例,结合工作实际,在基层派出所警务职能、警务理念、改革方向及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出一些基层派出所警务改革策略,如:“分权型”科学用警、“主动警务”、“综合用警”等,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西安市公安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利益的维护。
二、以派出所为责任主体单元 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派出所为责任主体单元 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打造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的实践与思考——以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造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的重要意义 |
(一)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在要求 |
(二)丰富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主动担当 |
(三)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必由之路 |
(四)公安机关“明初心、践使命”的自觉行动 |
二、上虞公安推进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的实践探索 |
(一)紧盯风险防控,打好歼灭战,努力实现平安无事 |
(二)紧盯社区治理,打好阵地战,努力促进共建共治 |
(三)紧盯公共服务,打好攻坚战,努力惠及广大群众 |
(四)紧盯队伍建设,打好持久战,努力锻造“四铁”警队 |
三、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惑性问题 |
(一)安全稳定形势稳中有变 |
(二)社会治安态势稳中有难 |
(三)民警综合素质稳中有缺 |
(四)队伍状况稳中有忧 |
四、新时代加快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建设的路径思考 |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1.党建引领抓好专业化。 |
2.以党建统领社会组织。 |
(二)毫不动摇坚持风险防控,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
1.做实应急处突建设。 |
2.做实风险隐患排查化解。 |
3.做实突出问题清理治理。 |
(三)毫不动摇坚持固本强基,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1.进一步保障警力。 |
2.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
3.探索社会化购买服务。 |
4.加大基础投入。 |
(四)毫不动摇坚持队伍正规化,着力提升队伍核心战斗力 |
1.严管厚爱队伍。 |
2.实行队伍精细化管理。 |
3.调整勤务机制。 |
(3)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 ——以盐城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谱系 |
一、犯罪情境预防的基本内涵 |
二、犯罪情境预防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社区警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必要性分析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社区警务的基本流程 |
一、通过审视发现问题 |
二、通过分析凸显问题 |
三、通过回应防控犯罪 |
四、通过考核反馈信息 |
第二章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盐城市社区警务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盐城市社区警务配置及犯罪的基本情况 |
一、盐城市警区划分及犯罪状况宏观分析 |
二、盐城市刑事犯罪特征的微观分析 |
第二节 影响盐城市社区犯罪的核心因素分析 |
一、犯罪被害人因素 |
二、犯罪时间因素 |
三、犯罪地点因素 |
四、社会控制因素 |
第三节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盐城市社区警务的初步成效 |
一、社区警务资源的重新调配 |
二、强化社区犯罪的前端预防 |
三、强调社区问题的合作治理 |
第四节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盐城市社区警务的三大难题 |
一、尊重个人隐私与信息获取/公开的难题 |
二、成本投入过高与预防效果不佳的难题 |
三、公安积极推进与群众响应有限的难题 |
第三章 犯罪情境预防应用于盐城市社区警务的推进方案 |
第一节 实现尊重个人隐私与信息获取/利用/公开的平衡 |
一、信息获取:从监督无死角到监督有序化 |
二、信息利用:从服务案件到服务民生转变 |
三、信息公开:从全面公开到有选择的公开 |
第二节 分布式有重点地配置社区警务资源 |
一、根据犯罪类型合理配置警务资源 |
二、根据犯罪时间合理配置警务资源 |
三、根据犯罪地点合理配置警务资源 |
第三节 保障社区警务系统构建过程中的群众参与 |
一、群众参与的基本立场 |
二、群众参与的保障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平安乡村建设 |
2.公安派出所 |
(二)理论基础概述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现状分析——以K镇派出所为例 |
(一)平安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
(二)公安派出所的工作做法 |
(三)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安派出所职能及职能发挥现状 |
1.维护稳定方面职能 |
2.行政管理方面职能 |
3.公共服务方面职能 |
三、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1.信息发现、采集能力不强 |
2.打击“小案”深度广度不够 |
3.治安防范体系广泛但不严密 |
4.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 |
5.群众参与度不高,服务偏移 |
(二)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民警法律素养有待加强 |
2.疲于应对过多的非警务活动 |
3.警力匮乏,治安防范力量弱化 |
4.管理理念转变不到位,警民关系差强人意 |
四、解决派出所职能发挥问题促进平安乡村建设的对策 |
(一)以法治理念为指引,强化派出所法律职能 |
1.强化派出所法律能力建设 |
2.减少不必要的非警务活动 |
3.规范执法行为 |
(二)加强派出所治理职能 |
1.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建设 |
2.树立民意主导警务理念 |
3.引导群众协同参与治理 |
(三)强化派出所防范职能建设 |
1.强化农村治安立体防控 |
2.加强农村法治防范宣传 |
3.强化农村社会治安保障体系 |
(四)提升派出所服务职能 |
1.提升民警为民服务法律水平 |
2.加强日常纠纷调解工作 |
3.推行派出所“积极”警务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一)K镇派出所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
(二)关于派出所职能的访谈提纲 |
结语 |
致谢 |
(5)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治安基层调解的渊源 |
1.1 治安基层调解一词的提出 |
1.2 治安基层调解的内涵 |
1.3 治安基层调解与大调解的关系 |
1.4 共建共治在治安基层调解中的价值 |
1.4.1 共建共治的涵义 |
1.4.2 共建共治引入治安基层调解的意义 |
2 我国当前治安基层调解现状 |
2.1 我国当前治安基层调解方法和模式 |
2.1.1 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 |
2.1.2 公调对接模式 |
2.1.3 警律联调模式 |
2.1.4 所庭联动模式 |
2.1.5 三位一体联调模式 |
2.2 我国当前治安基层调解困境 |
2.2.1 多样调解模式欠缺整合 |
2.2.2 调解专业人才匮乏 |
2.2.3 调解相关制度不完善 |
2.2.4 调解物质保障不力——调解工作硬件不规范 |
2.2.5 调解过程存在文化冲突 |
3 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的分析维度 |
3.1 “枫桥经验”的理念 |
3.2 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
3.3 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的内容:协同治理理论分析 |
3.4 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的目标:社会控制理论分析 |
4 美、德、日三国调解矛盾纠纷的启示 |
4.1 美国调解矛盾纠纷的措施 |
4.2 德国调解矛盾纠纷的措施 |
4.3 日本调解矛盾纠纷的措施 |
4.4 评析与借鉴 |
5 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优化路径 |
5.1 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的基本原则 |
5.1.1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原则 |
5.1.2 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原则 |
5.1.3 合法合情原则 |
5.1.4 预防为重原则 |
5.2 优化调解人员 |
5.2.1 明确调解人员选聘标准 |
5.2.2 招募调解人才 |
5.2.3 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
5.3 健全和落实调解相关法律制度 |
5.3.1 完善纠纷调解程序 |
5.3.2 落实调解程序操作规范 |
5.3.3 建立调解信息交流机制 |
5.3.4 健全调解监督机制 |
5.4 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 |
5.5 强化、规范物质保障 |
5.5.1 改善“调解室” |
5.5.2 加强对调解经费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常德地区农村治安基础防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农村治安基础防范的概念界定 |
2 常德地区农村派出所概况 |
2.1 常德市人口、面积概况 |
2.2 农村派出所警力结构 |
2.3 农村派出所机构设施配置 |
2.4 农村派出所警务工作特点 |
3 常德地区农村治安主要问题与特点 |
3.1 盗窃案件占比较大 |
3.2 诈骗案涉案金额大 |
3.3 故意伤害案件时有发生 |
3.4 涉赌涉毒案件屡禁不绝 |
3.5 猥亵强奸案件不容忽视 |
4.当前常德地区农村治安基础防范举措 |
4.1 驻社联村模式 |
4.1.1 模式概述 |
4.1.2 运行机制 |
4.1.3 实际成效 |
4.1.4 优势与不足 |
4.2 驻村辅警模式 |
4.2.1 模式概述 |
4.2.2 运行机制 |
4.2.3 实际成效 |
4.2.4 优势与不足 |
4.3 “三三”社区警务模式 |
4.3.1 模式概述 |
4.3.2 运行机制 |
4.3.3 实际成效 |
4.3.4 优势与不足 |
4.4 公安110+12345市长热线网络互推平台 |
4.4.1 模式概述 |
4.4.2 运行机制 |
4.4.3 实际成效 |
4.4.4 优势与不足 |
5.当前常德地区农村治安基础防范中存在的不足 |
5.1 警力不足 |
5.2 经费保障不足 |
5.3 农村技防物防偏弱 |
5.4 巡逻机制不健全 |
5.5 培训机制待改善 |
6.常德地区农村治安基础防范建设发展思考 |
6.1 基础问题的对策建议 |
6.1.1 增加警力配备,保证工作力量 |
6.1.2 强化投入保障,设立专项经费 |
6.1.3 注重环境预防,完善防控设施 |
6.1.4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防范意识 |
6.2 常德经验的可资借鉴 |
6.2.1 警力下沉,阵地前移 |
6.2.2 完善机制,多方联动 |
6.2.3 科技应用,技术支撑 |
6.3 “他山之石”之借鉴 |
6.3.1 打造一个平台——农村警务室 |
6.3.2 借鉴一个经验——枫桥经验 |
6.3.3 建立一个网格——农村网格化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常德地区农村派出所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以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定义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特征 |
第二节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环境犯罪学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概述 |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萌芽阶段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提出阶段 |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形成阶段 |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深化阶段 |
第二节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一、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
二、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 |
三、社会治安防控治理机制 |
四、社会治安科技保障机制 |
第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状概述 |
一、北京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二、成都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三、昆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第四章 H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状 |
第一节 H市基本概况 |
一、H市基本情况 |
二、H市社会治安环境状况 |
三、H市公安局机构设置及警力配备状况 |
第二节 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举措 |
一、环城安保圈 |
二、公共区域治安防控网 |
三、社会面巡逻防控机制 |
四、反恐防暴快速反应机制 |
五、网格化基础管控工作机制 |
六、科技协防机制 |
七、治安清查整治机制 |
第三节 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成效 |
一、社会面治安警情大幅下降 |
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强化 |
三、应对突发警情处置能力增强 |
四、群众满意度得到显着提升 |
第五章 H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体系内部问题分析 |
一、运行机制不顺畅 |
二、科技应用不充分 |
三、社会面防控不到位 |
四、社会参与不积极 |
第二节 社会外部问题分析 |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
二、价值观念的变化 |
三、空间条件的变化 |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六章 完善H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议 |
第一节 以“系统化”为方向,搭建指挥领导整体框架 |
一、搭建社会治安防控主体框架 |
二、完善响应处置指挥机制 |
第二节 以“信息化”为目标,明确警务平台发展方向 |
一、推动云上公安信息建设 |
二、推动公安系统整合开放 |
第三节 以“网格化”为指引,夯实社会治理防控基础 |
一、搭建城市防控框架 |
二、把握重点治理领域 |
三、掌控治安复杂区域 |
第四节 以“规范化”为支撑,完善执法执勤配套保障 |
一、创新警务机制改革 |
二、深化警队教育建设 |
三、做好配套保障工作 |
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依法治国背景下110接处警的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110接处警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
一、110接处警的发展历程 |
二、110接处警的现状 |
第二章 110接处警的合法性研究 |
一、110接处警的类型分析 |
(一) 警务类警情 |
(二) 非警务类警情 |
二、110接处警中警务类警情的法律授权 |
(一) 执法类警务警情的法律授权 |
(二) 其他类警务警情的法律授权 |
三、110接处警中处置非警务类警情法律依据的缺失 |
(一) 非警务类警情的多样性造成“无法可依” |
(二) 非警务类警情的不确定性造成“无法作为” |
(三) 越位成为其他行政执法主体 |
第三章 110接处警的权力属性与服务职能 |
一、110接处警的权力属性 |
(一) 警察权的体现 |
(二) 警察职权的具体化 |
二、非警务类警情与公安服务职能 |
(一) 公安服务职能的概念 |
(二) 非警务类警情中服务的泛化 |
(三) 非警务类警情的服务与公安行政服务职能的区别 |
三、110接处警应回归权力运行的本质 |
(一) 接处警工作应以警务类警情为根本 |
(二) 接处警工作要体现权威性、应急性 |
四、发达国家(地区)接处警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110接处警的法律保障 |
一、从立法层面完善110接处警运行机制 |
(一) 110接处警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
(二) 构建独立的110接处警法治体系 |
(三) 建设与110接处警法治体系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 |
二、实现110接处警运行机制标准化与专业化 |
(一) 建立标准化的110接处警流程 |
(二) 建立专业化的1 10接处警队伍 |
三、完善畅通110接处警分流机制 |
(一) 强化政府履责突破分流瓶颈 |
(二) 做大做强社会联动服务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核心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三、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演进及甘肃省优化标准 |
(一)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演进 |
(二) 甘肃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标准 |
四、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
(一) 形成有效的指挥体系 |
(二) 形成较为顺畅的运行机制体系 |
(三) 构建起“六张网”的治安防控体系 |
(四) 形成较好的要素配备体系 |
(五) 建立起较强的力量配备体系 |
(六) 形成较为有力的工作保障体系 |
五、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原因分析 |
六、国内部分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一) 北京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 |
(二) 浙江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 |
(三) 两省市经验的启示 |
七、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优化对策 |
(一) 注重信息关联共享 |
(二) 注重核心能力提升 |
(三) 注重基层节点和战略支撑点建设 |
(四) 健全完善相关机制 |
八、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西安市公安基层派出所警务改革研究 ——以西安市M派出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
1.研究方法 |
2.基本框架 |
一、公安基层派出所警务改革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1.基层派出所概念 |
2.警务改革的概念 |
(二)警务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
1.“需求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3.“无增长改善论” |
4.“破窗理论” |
二、西安市M派出所警务的现状及问题 |
(一)西安市M派出所警力和警务基本情况 |
1.西安市M派出所警力配备 |
2.西安市M派出所日常工作 |
(二)西安市M派出所警务存在的问题 |
1.西安市M派出所的警务职能被弱化 |
2.西安市M派出所现行警务改革中的不合理 |
3.西安市M派出所基层警务开展缺乏动力 |
4.西安市M派出所的警务工作开展效率低 |
5.西安市M派出所的警务工作执法成本太大 |
(三)成因分析 |
1.M派出所的警力资源匮乏 |
2.警务理念过于落后 |
3.警务保障机制不健全 |
4.用警机制不科学 |
5.法治环境差 |
三、国内外警务改革经验借鉴 |
(一)部分国外警务改革经验 |
1.德国的“柏林模式” |
2.日本重视基层警务的做法 |
3.英国的“睦邻警察服务” |
4.法国的“城市巡逻机制” |
(二)部分国内警务改革经验 |
1.“河南模式” |
2.南京社区警务模式 |
(三)国内外警务改革经验带来的启示 |
四、西安市基层派出所警务改革对策 |
(一)明确基层派出所职能 |
(二)树立现代警务理念 |
1.社区型警务 |
2.绩效型警务 |
3.分权型警务 |
(三)完善警务保障机制 |
(四)建立科学用警机制 |
1.110 改革机制 |
2.主动警务机制 |
3.综合用警机制 |
(五)大力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以派出所为责任主体单元 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市H派出所警务深化改革举措研究[D]. 申亚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打造县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派出所的实践与思考——以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为例[J]. 章泽楠.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9(06)
- [3]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 ——以盐城市为视角[D]. 吴伟岸. 东南大学, 2019(01)
- [4]平安乡村建设中公安派出所职能发挥问题研究[D]. 梁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5]治安基层调解共建共治研究[D]. 陈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6]常德地区农村治安基础防范调查研究[D]. 丁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7]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以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为例[D]. 王炜. 浙江工商大学, 2018(12)
- [8]依法治国背景下110接处警的法治化研究[D]. 许睿卿.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金昌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研究[D]. 兰向亭. 兰州大学, 2017(07)
- [10]西安市公安基层派出所警务改革研究 ——以西安市M派出所为例[D]. 张强. 长安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