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口国际研讨会报告

肠造口国际研讨会报告

一、国际肠造口学术会议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朱夏雪[1](2021)在《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6个月)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绘制列线图和初步开发手机应用程序(APP)。2.对构建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6个月)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外部验证和临床有用性评价。方法1.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造口门诊305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292名患者资料作为建模集。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方法获取患者资料,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2.使用Bootstrap自抽样法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选取广州市另外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94名患者作为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统计量、校准图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法绘制决策曲线DCA图,评价该预测模型的临床有用性。结果1.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6个月)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1.2%。造口周围皮肤褶皱、造口开口高度<1.4cm、接受放疗或化疗和使用造口产品行为不规范是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网络模式的延续性护理是保护因素。基于这5个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C-统计量为0.910(95%CI为0.872~0.948),区分度好,Hosmer-Lemeshow检验值为8.644(P=0.195>0.05),校准度好。该模型约登指数为0.713,临界值为0.303,对应的灵敏度85.7%,特异度85.6%。2.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模型校正后的C-统计量为0.900(95%CI为0.886~0.915),Hosmer-Lemeshow检验P=0.789>0.05;外部检验结果显示基于验证集数据的模型 C-统计量 0.841(95%CI 为 0.756~0.887),Hosmer-Lemeshow检验P=0.236>0.05,表明该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好。DCA决策曲线显示,代表该模型的曲线(蓝线)不靠近两条极端情况线(黑实线、灰实线),且曲线(蓝线)整体靠近右上角,表明模型具有一定临床有用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6个月)患者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logit P=-4.802+3.865×造口周围皮肤褶皱+2.995×造口开口高度低于1.4厘米+7.281×接受放疗或化疗+6.051×使用造口产品行为不规范+7.978×非网络延续性护理模式,该模型经内部检验和外部检验有较好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用性。

王帅颖[2](2021)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肠造口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制定4C延续性护理干预计划,明确本研究对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为今后4C延续性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指导。[方 法]抽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胃与小肠外科96例肠造口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 果]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有所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与出院前相比,试验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心理健康得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同期对照组,除出院1个月精神健康得分无差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与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有所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与出院前相比,试验组除出院1个月自我护理技能得分无差异,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得分与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高于同期对照组,除出院1个月自我护理责任和自我护理技能得分无差异,自我护理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与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出院前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3个月,试验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58%和2.08%,对照组为29.17%和14.58%,试验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健康,掌握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周光霞,丁雪梅,温绣蔺,樊慧,吴玲那,辛霞[3](2020)在《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肠造口患者性生活的评价工具,综述了肠造口患者性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肠造口患者性生活的研究现状,从疾病、患者等方面总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开展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梁梦颖[4](2020)在《叙事护理对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影响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并探索叙事护理对肠造口患者病耻感水平、造口适应管理能力及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深入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胃肠外科的66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对照组两组各纳入33例。干预期间有2例患者退出本研究(对照组1例失访;干预组1例因不愿继续配合退出)。最终对照组纳入病例32例,干预组纳入病例32例,共纳入6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干预前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造口适应量表(Ostomy Adjustment Inventory-20,OAI-20)和造 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oma quality of life,stoma-QOL)对患者进行基线对比。干预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叙事护理进行干预,干预期为3个月,在最后一次干预结束后再次采用社会影响量表、造口适应量表和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干预效果评价。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①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等计量资料采用X±S来进行描述。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造口自理程度等等级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其他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②对患者病耻感水平、患者造口适应管理能力及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效果评价,两组间进行比较时先进行正态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组内进行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病耻感水平得分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中维度Ⅱ(经济歧视)得分(11.03±1.134)较干预前(11.13±1.070)得分无明显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病耻感水平得分进行比较,干预组得分(67.58±1.858)低于对照组(72.09±5.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造口适应管理能力得分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得分(49.50±2.885)高于对照组得分(45.53±4.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44.41±3.211)较干预前得分(30.72±3.503),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44.41±3.211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40.34±2.089)比较,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叙事护理可以降低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水平。通过叙事护理,患者朝着“面对”的积极方向发生改变。但是对于维度Ⅱ(经济歧视)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2.叙事护理对提高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及家属对造口的接受度。3.叙事护理能增强患者对待造口事件抗压能力,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体验,提升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侯梦晓[5](2020)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发生现状,探讨影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及延续性护理提供借鉴依据。方法1.本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07月至2019年04月河南省三所三级医院316例结直肠癌造口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出院后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指导质量问卷(Quality Of Discharge Teaching Scale,QDTS)、家庭照护能力量表(Family Care-giving Competence Scale,FCCS)、造口适应量表(Ostomy Adjustment Inventory-20,OAI-20)、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感量表(Stoma Self-Efficacy Scale,SSES)对患者进行调查。2.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率等,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P<0.05的检验水准为统计学意义。结果1.现状描述307例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04±9.34)岁,其中女性患者有169例(55.0%),男性138例(45.0%)。大部分患者为已婚(77.9%),为在职状态(62.5%),家庭月均收入为2000元以内(44.6%),学历为高中/中专(44.3%)。在疾病方面,回肠造口患者所占比例较大(66.4%),大部分患者BMI为正常(45.9%),对造口的了解程度为基本了解(84.0%)。首次住院天数为10~21天患者的为239例(77.9%),60例患者有共病(19.5%)。2.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内78例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再入院发生率为25.4%,且再入院多发生在出院后3个月内。3.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的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在职、居住状况、月均收入、BMI、造口类型、首次住院天数、造口了解程度、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造口适应水平、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等是影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4.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为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口类型、BMI、首次住院天数、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是影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56.8%。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造口类型,尤其是回肠造口与非计划性再入院呈显着相关(B=1.672,OR=5.324,P<0.001);BMI指数为肥胖(B=1.171,OR=3.226,P=0.008)的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更易出现非计划性再入院;首次住院天数小于10天(B=1.061,OR=2.890,P=0.001)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风险高;出院指导质量中,实际获得的内容多(B=0.291,OR=0.748,P<0.001)、指导技巧及效果好(B=0.215,OR=0.807,P<0.001)、家庭照护认知能力高(B=1.325,OR=0.266,P=0.041)以及造口照顾效能高(B=0.214,OR=0.807,P=0.035)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概率低。结论1.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6个月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率为25.4%,且再入院多发生在出院后3个月内。2.回肠造口、BMI指数为肥胖、首次住院天数<10天、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造口自我效能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的风险因素。较高的出院指导质量、家庭照护能力、自我效能感可降低再入院的发生,提高出院指导技巧及效果、增强家庭照护者照护认知能力和造口照顾效能被视为降低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干预措施的组成部分。

潘兰[6](2020)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初步探讨干预方案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综合运用以下研究方法。1.干预方案构建: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研究现状进行汇总分析,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及过渡期理论,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初稿。通过2轮专家咨询及10例患者临床预试验,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案,形成干预方案施测稿。2.干预初步应用:选取河南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普外科中的2个科室为研究科室,对符合标准的67例、70例结直肠癌患者,以科室为单位,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及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接受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准备服务干预。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患者床边交班感知、出院准备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等,初步评价干预方案应用效果。结果1.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包括9项出院准备服务宣教主题及3项出院准备沟通策略。宣教主题分别为:牵手时刻、你我同行;自我照护、你也能行;朝夕与共、雨过天晴;饮食运动、循序渐进;病情观察、切莫粗心;用药随访、安全规律;造口自护、技能提升;总结反馈、强化巩固;定期回访、延续关怀。主题宣教搭配应用出院准备服务宣教工具包,由干预小组通过一对一及团体干预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院外延续指导与随访采用电话与微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沟通策略包括:医护一体化早查房、SBAR床旁交接班、沟通流程改进。2.本研究对照组流失3例(4.5%),试验组流失4例(5.7%),两组最终有效样本量分别为64例、66例。干预后,试验组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床边交班感知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指导质量量表所需内容与获得内容维度得分组内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两组出院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但胃肠功能恢复及活动及自我照顾能力指标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术后4周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对照组、试验组术后4周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率分别为12.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基于文献回顾及理论指导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可有效提高出院准备度、改善出院指导质量、提升满意度感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

王璟[7](2020)在《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各时段照顾负担的水平;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从患者术后到化疗结束后3个月照顾负担的轨迹及其潜类别;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间点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照顾负担各潜类别影响因素,并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进行主客体依赖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照顾者适应模型和癌症家庭照顾模型为指导,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中科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医院等医院,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85对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手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化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OL-C30)、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CTI)、简易应对量表、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CRA)。利用SPSS22.0、MPlus8.3、SAS9.4及Statal5.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广义方程估计、潜变量分类增长模型、主客体依赖模型。结果:(1)对大肠癌患者不同时期生命质量的15个维度进行描述,躯体、角色、情绪、认知以及社会功能维度与总健康的得分在化疗中期处于低值,说明患者在化疗中期时,总健康与躯体、角色、情绪、认知以及社会功能较差,除去失眠,患者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气促、失眠、食欲减退、便秘及腹泻等在化疗中期较为明显,而患者在手术后失眠症状较其他时期更为严峻,并且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经济困难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2)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普遍存在照顾负担,对照顾者影响较大的是“时间受打扰”和“经济困难”两个维度;照顾负担在随访期间先上升后下降,在化疗中期较为严重。照顾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化疗中期得分最低;而照顾者照顾能力和消极应对趋势为先升后降,在化疗中期得分较高。(3)不同时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一,临床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手术后,影响照顾负担的患者因素包括:直肠癌患者、患者收入较高、患者认知功能较差,照顾者因素包括:照顾者需照顾他人、、照顾能力欠缺且采取消极应对,会加重照顾负担。化疗中期,影响照顾负担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患者恶心呕吐、患者性别、患者情绪功能、照顾者消极应对以及照顾者民族。其中患者为男性、情绪功能较差,恶心呕吐症状严重会加重照顾负担;照顾者为少数民族且采取消极应对措施会加重负担。化疗结束后,患者行开腹手术、恶心呕吐及气促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照顾者照顾负担较重;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高,较少采用消极应对,会减轻照顾负担。在最后一次随访,增加照顾负担的因素主要是患者收入较低、躯体功能较差,出现便秘症状及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4)采用增长混合模型将照顾者照顾负担分为了三个潜类别,分别为低负担(12.97%)、中负担(55.14%)、高负担(31.89%),三组照顾负担随时间为先升后降趋势,在化疗中期照顾负担最重。不同潜类别组的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低负担组的影响因素是患者的年龄(β=-1.501,P=0.002)、患者的性别(β=5.714,P=0.020)、自理程度(β=5.464,P=0.003)、疲乏(β=0.079,P=0.011)、食欲丧失(β=3.101,P=0.009)以及照顾者年龄(β=3.364,P=0.000)、教育程度(β=-2.206,P=0.000)、与患者同住状态(β=4.881,P=0.000)、照顾时长(β=3.932,P=0.000)、一般自我效能(β=-0.273,P=0.000)、照顾能力(β=1.710,P=0.000)。中负担组与患者躯体功能(β=-0.054,P=0.023)、角色功能(β=-0.070,P=0.001)、社会功能(β=-0.016,P=0.046)、疲乏(β=0.085,P=0.000)、恶心呕吐(β=0.080,P=0.000)、失眠(β=0.029,P=0.005)、经济困难(β=0.030,P=0.001)以及照顾者分担照顾患者人数(β=-1.133,P=0.002)、社会支持(β=-0.309,P=0.000)、照顾能力(β=0.202,P=0.002)、消极应对(β=0.348,P=0.001)有关。高负担组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自理程度(β=1.348,P=0.047)、总体健康状况(β=-0.097,P=0.012)、疲乏(β=1.072,P=0.013)、恶心呕吐(β=0.064,P=0.010)、疼痛(β=0.084,P=0.016)以及照顾者年龄(β=-0.322,P=0.029)、居住在农村(β=-1.772,P=0.012)、照顾时长(β=0.273,P=0.001)、分担照顾患者人数(β=-2.501,P=0.002)、一般自我效能(β=-0.207,P=0.045)、社会支持(β=-0.312,P=0.025)、照顾能力(β=0.354,P=0.000)。(5)通过主客体依赖分析照顾者照顾负担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大肠癌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受到手术后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β=-0.387,P=0.000);化疗中期患者生命质量受到手术后照顾者照顾负担(β=-0.779,P=0.004)和同时期(β=-10.808,P=0.000)照顾负担影响,化疗中期(P=0.846)和化疗结束后(P=0.992)照顾负担不能有效的预测化疗结束后患者的生命质量;化疗结束后三个月患者的生命质量受到同时期(β=-9.474,P=0.000)和化疗结束(β=-4.987,P=0.013)照顾负担的影响。结论:①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随时间发生改变,整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各维度照顾负担同样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化疗中期照顾负担较重。②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各时期的影响因素不同,提示临床工作人员要注意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情况,但需要结合各时期照顾负担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③分析各潜类别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照顾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以及照顾能力对各潜类别组照顾负担影响较大,但是每个潜类别组有其独特的影响因素,提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和照顾者的不同特征来识别其照顾负担程度,或根据不同程度照顾负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④通过主客体依赖模型可知,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照顾者负担越重,患者生命质量越低。且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也受到患者生命质量影响,提示医护人员应将患者及其照顾者视为一个护理单元,并在患者的疾病轨迹中一起为其服务。

徐冬梅,太荣芬[8](2020)在《造口护理现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治疗某些疾病(如直肠癌、膀胱癌等)而在腹壁上所做的人为开口,即腹壁造口,术后指导病人正确护理造口尤其重要,有利于病人出院后自我护理造口,使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现将造口护理的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顾铭[9](2019)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参考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的条目表达与评价方式,对现有的胃肠道癌症模块的条目进行修正,编制适用于我国大肠癌患者症状评估的大肠癌模块,对所编模块进行信效度评价;联合使用MDASI-C与大肠癌模块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证明大肠癌模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池的构建方法为: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与参考现有的症状评估工具。通过专家咨询法对条目池中的症状进行评价与筛选,形成模块初稿,并将模块初稿在20人中进行预调查形成大肠癌模块(预试版)。通过方便抽样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18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调查,对大肠癌模块(预试版)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形成大肠癌模块(正式版)。联合使用MDASI-C和大肠癌模块(正式版),通过方便抽样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154例大肠癌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首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评价大肠癌模块(正式版)的结构效度,再评估大肠癌患者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探索症状群组。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以及参考现有的症状评估工具将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分为“肿瘤占位引起的症状”、“疾病治疗相关症状”、“肠造口相关症状”和“心理症状”四个维度,并初步建立42个条目的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池。2.第一轮专家咨询中,12名专家根据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池中各条目是否适用于述我国大肠癌患者的症状体验进行李克特4级评分,遵循CVI条目评价标准,保留I-CVI≥0.8的16个症状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将“肿块”归入“造口异常”;增加条目“里急后重”;因一个症状可存在于多个维度,故取消了原先的四个维度限定;因“腹痛”与“臀部、直肠、肛门疼痛”的评估要点与MDASI中的条目“疼痛”重复,故删除了条目1与条目12,最终15个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进入第二轮专家咨询。3.第二论专家咨询中,保留I-CVI≥0.8的12个条目纳入模块,并在20人中进行预调查形成大肠癌模块(预试版)。4.项目分析与信效度评价阶段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经过筛选后有效问卷为18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1.5%,平均作答时间7.8分钟,大肠癌模块的可行性好。项目分析阶段删除条目: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造口异常、造口周围皮肤改变。9个条目进入信效度评价包括:腹泻、便秘、腹胀、大便性状改变(血便/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体重下降、恐惧、情绪低落。大肠癌模块9个条目的I-CVI在0.875~1之间,S-CVI/Ave为0.958。探索性因素分析取3个公因素,分别命名为“消化-吸收”、“排泄”与“心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299%;已知组效度结果显示不同ECOG评分的患者在大肠癌模块各条目及总分的得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块各因素得分与模块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79~0.919,各因素之间相关系数在0.500~0.634之间,同时因素间相关小于因素与模块总分间相关,结构效度好。9个条目的大肠癌模块Cronbach’α系数为0.880,内部一致信度好。大肠癌模块各条目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两周重测后在0.740~0.997之间,模块总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48,重测信度好。5.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初步应用阶段共电话随访患者183例,成功收集154例,回收率84.1%,有效率100%。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3因素模型拟合较好(2/df=1.134,RMSEA=0.03,SRMR=0.0413,GFI=0.966,NFI=0.945,IFI=0.993,CFI=0.993,TLI=0.989),再次证明大肠癌模块(正式版)的结构效度好。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大肠癌患者的症状发生率在14.3%~86.4%之间,症状困扰的发生率在63.6%~85.7%之间,存在5个症状群:“消化-呼吸症状群”、“情感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大肠癌特异症状群”及“病感症状群”。结论本研究自行编制的大肠癌模块可行性高,信度与效度良好,可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症状评估与管理供工具支持,较全面、有效地识别大肠癌患者的症状。

杨千洪[10](2019)在《预防性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比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组、预防性横结肠造口组及未造口组三组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探讨预防性肠造口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价值。并收集两造口组二期还纳的临床资料,进一步比较两种预防性肠造口方式的优劣,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择期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有无行预防性肠造口及造口方式的不同分为: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组(A组,N=58)、预防性横结肠造口组(B组,N=43)和未造口组(C组,N=55)。通过比较三组在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营养指标、术后炎症指标、术后免疫指标、术后电解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说明预防性肠造口组与未造口组之间、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组与预防性横结肠造口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收集两造口组二期还纳的临床资料,包括造口还纳率、还纳时间、住院时长及费用、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造口相关并发症及还纳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比较两种预防性肠造口方式的优劣。结果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TNM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个数、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预防性肠造口组(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组和横结肠造口组)手术时长长于未造口组,但住院时长、术后下床时间、造口/肛门排气时间及进食流质时间均短于未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输液时间及拔除盆腹腔引流管时间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方面: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一天的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第七天,预防性肠造口组(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组和横结肠造口组)的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未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免疫指标(淋巴细胞计数)及电解质情况方面:三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七天的指标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预防性肠造口组(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组和横结肠造口组)术后吻合口瘘及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未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期还纳情况:回肠造口组共50人返院行造口还纳术,还纳率为86%,横结肠造口组为36人,还纳率83.7%。两组在性别、年龄、BMI、肿瘤TNM分期、还纳时间、术后是否化疗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造口还纳组在术前电解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回肠造口还纳组在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上均短于横结肠造口还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造口组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的发生率高于横结肠造口组,但还纳术后切口感染/液化的发生率低于横结肠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预防性肠造口(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可降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减轻瘘后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期进食,促进术后康复,对吻合口具有保护作用。2.在造口方式的选择上,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与横结肠造口在一期保肛术中的应用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由于回肠造口组二期还纳时的住院时长及手术时长均短于横结肠造口组,在不考虑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的情况下,我们优先选择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

二、国际肠造口学术会议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肠造口学术会议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人数增多,接受肠造口手术治疗的患者随之增加
        1.1.2 肠造口患者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高,危害患者生存质量
        1.1.3 术后早期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关键,风险预测工具亟待探索
        1.1.4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需考虑纳入患者使用造口产品的行为因素
    1.2 研究现状
        1.2.1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概念与评估工具
        1.2.2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1.2.3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护理对策
    1.3 操作性定义
    1.4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样本量计算
        2.3.3 研究方法
        2.3.4 统计学方法
        2.3.5 质量控制
        2.3.6 伦理原则
    2.4 结果
        2.4.1 建模集患者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现况
        2.4.2 建模集患者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2.4.3 建模集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相关特征
        2.4.4 建模集患者造口相关特征
        2.4.5 建模集患者治疗护理相关特征
        2.4.6 建模集患者使用造口产品行为规范性情况
        2.4.7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2.5 讨论
        2.5.1 进入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
        2.5.2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列线图与手机应用程序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样本量计算
        3.3.3 研究方法
        3.3.4 统计学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伦理原则
    3.4 结果
        3.4.1 验证集患者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现况
        3.4.2 验证集患者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3.4.3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
        3.4.4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3.4.5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临床有用性评价
    3.5 讨论
        3.5.1 验证集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3.5.2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经验证有较好判别力和预测价值
        3.5.3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具临床实用价值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主要结论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肠造口患者周围皮肤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移动技术在肠造口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评价工具
    1.1 生活质量量表
    1.2 婚姻质量问卷
    1.3 性生活非特异性评估工具
        1.3.1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
        1.3.2 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
        1.3.3 亚利桑那性体验量表(ASEX)
2 肠造口患者性生活现状
    2.1 肠造口患者性生活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肠造口患者性生活的研究
3 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疾病治疗相关因素
    3.2 患者因素
    3.3 造口护理不当
    3.4 信息缺乏
4 小结

(4)叙事护理对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影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的流行病学
    1.2 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现状
    1.3 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1.4 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带来的不良影响
    1.5 目前针对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方法
    1.6 叙事护理的起源及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叙事护理的理论基础
    1.9 相关定义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2.6 资料收集与整理
    2.7 统计学计算方法
    2.8 资料收集方法与质量控制
    2.9 医学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各个指标得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后各指标得分比较
4 讨论
    4.1 叙事护理能降低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水平
    4.2 叙事护理能提高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管理能力
    4.3 叙事护理能改善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肠造口病人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现状
        1.1.2 结直肠癌治疗方法
        1.1.3 非计划性再入院研究现状
        1.1.4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研究现状
    1.2 相关概念
        1.2.1 肠造口
        1.2.2 非计划性再入院
        1.2.3 出院指导质量
        1.2.4 自我效能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出院指导质量量表
        2.3.3 家庭照护能力量表
        2.3.4 造口适应量表
        2.3.5 造口患者自我效能量表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处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调查设计阶段
        2.6.2 数据收集阶段
        2.6.3 数据录入阶段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1.1 人口统计学资料
        3.1.2 疾病相关资料
    3.2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情况
        3.2.1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率
        3.2.2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原因分析
        3.2.3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间隔时间分布
        3.2.4 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间隔时间分布与再入院原因相关性分析
    3.3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3.3.2 疾病相关资料
        3.3.3 出院指导质量
        3.3.4 家庭照护能力
        3.3.5 造口适应能力
        3.3.6 造口患者自我效能
    3.4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
    4.2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影响因素
        4.2.1 造口类型
        4.2.2 BMI
        4.2.3 首次住院天数
        4.2.4 出院指导质量
        4.2.5 家庭照护能力
        4.2.6 造口患者自我效能
    4.3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3.1 创新性
        4.3.2 局限性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非计划性再入院影响因素及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6)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早期出院结直肠手术患者面临诸多问题
        1.2 出院准备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1.3 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相关文献回顾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构建
    1 干预方案初稿制订
        1.1 干预框架形成
        1.2 研究团队组建
        1.3 文献研究
    2 干预方案施测稿形成
        2.1 专家咨询
        2.2 预试验
    3 结果
        3.1 文献研究
        3.2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初稿
        3.3 专家咨询
        3.4 预试验
        3.5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施测稿
    4 讨论
        4.1 干预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4.2 干预方案内容的可实施性
第二部分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初步应用
    1 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资料收集与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样本流失情况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
        2.3 试验组患者SSCNS-CR需求比较
        2.4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比较
    3 讨论
        3.1 DPS干预可提高出院准备度水平
        3.2 DPS干预可改善出院指导质量
        3.3 DPS干预对出院准备时间作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4 DPS干预可提升患者满意度
        3.5 DPS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
        3.6 DPS干预的可推广性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研究创新性
        2.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临床实践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郑州大学伦理审查单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评估工具
    附录4 出院准备时间记录单
    附录5 出院准备服务宣教工具包
    附录6 结直肠手术患者SBAR出院准备交接单
个人简历
致谢

(7)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大肠癌流行病学特征
    二、照顾负担
        (一) 照顾负担的相关概念
        (二) 照顾负担测评工具
    三、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概念
        (一) 照顾者
        (二) 家庭照顾者
        (三) 照顾负担
        (四) 纵向研究
        (五) 癌症轨迹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理论框架
        (一) 癌症家庭照顾模型
        (二) 照顾者适应模型
        (三) 本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资料收集
        (四) 质量控制
        (五) 统计分析
        (六)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一、随访完成情况
    二、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人口学及疾病资料的描述分析
        (一) 大肠癌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
        (二) 大肠癌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基本特征
    三、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描述分析
        (二)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变化趋势
    四、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照顾能力、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描述分析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四)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五、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二) 化疗中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三) 化疗结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四) 化疗结束后3个月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六、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异质性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变化特点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异质性分析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不同潜类别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四)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不同潜类别影响因素分析
    七、大肠癌患者与家庭照顾者主客体依赖性研究
        (一) 手术后及化疗中期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二) 化疗中期及化疗结束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三) 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第五章 讨论
    一、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基本特征分析
    二、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分析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维度子负担与总负担的变化趋势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潜类别的变化趋势
    三、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总负担及三个潜类别组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照顾负担的主客体依赖分析
        (一)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照顾者照顾负担主体和客体效应明显
        (二) 化疗中期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照顾者照顾负担主体效应明显
        (三) 化疗结束3个月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化疗结束及同时期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随时间发生变化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时期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同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潜类别组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四)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一) 样本代表性不足
        (二) 随访时间不充足
        (三) 照顾负担潜类别差异性挖掘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3 患者疾病相关信息
    附录4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OL-C30)
    附录5 家庭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6 一般自我效能表
    附录7 社会支持量表
    附录8 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
    附录9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附录10 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8)造口护理现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造口护理发展
3 造口治疗师的职责
4 造口护理现状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准备
        4.1.2 肠道准备
        4.1.3 着装准备:
    4.2 术后护理
        4.2.1 引流管的护理
        4.2.2 腹壁造口的护理
        4.2.3 基础护理
        4.2.4 正确使用造口袋
        4.2.5 并发症的护理
        4.2.6 心理护理
    4.3 出院指导
        4.3.1 技术指导
        4.3.2 饮食
        4.3.3 运动
        4.3.4 沐浴
        4.3.5 衣着
        4.3.6 工作
        4.3.7 性生活
        4.3.8 外出或旅行
        4.3.9 定期复查
    4.4延续护理
        4.4.1电话随访
        4.4.2 家庭回访
        4.4.3 开设造口门诊
        4.4.4 建立造口联谊会
        4.4.5 网络平台健康教育
5 造口护理展望

(9)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述
    1 文献回顾
    2 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
    1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内容
    2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方法
    3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结果
第三部分 大肠癌模块(预试版)的信效度评价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工具
    3 调查方法
    4 调查结果
第四部分 大肠癌模块(正式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初步应用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工具
    3 调查方法
    4 调查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
    1 大肠癌模块编制的重要性
    2 大肠癌模块编制的科学性
    3 大肠癌模块的条目筛选及信效度评价
    4 大肠癌模块的初步应用
第六部分 结论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研究相关调查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大肠癌患者症状与常用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附录4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10)预防性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处理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直肠癌根治术后短期并发症
    3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与横结肠造口二期还纳术围手术期处理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方法
        3.3 术后处理
        3.4 造口相关并发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
    4 研究方法
        4.1 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
        4.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住院时长、住院费用的比较
    3 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 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术后下床时间、肛门/造口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拔管时间)
    5 营养指标的比较
    6 免疫指标的比较
    7 炎症指标的比较
    8 电解质情况的比较
    9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10 回肠造口组与横结肠造口组二期还纳情况及一般资料的比较
    11 两造口还纳组术前电解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12 两造口还纳组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长、住院费用的比较
    13 两造口还纳组术后并发症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际肠造口学术会议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朱夏雪.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 王帅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 周光霞,丁雪梅,温绣蔺,樊慧,吴玲那,辛霞. 中国性科学, 2020(06)
  • [4]叙事护理对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影响的应用研究[D]. 梁梦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因素研究[D]. 侯梦晓. 河南大学, 2020(02)
  • [6]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D]. 潘兰. 郑州大学, 2020(02)
  • [7]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王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造口护理现状、展望[J]. 徐冬梅,太荣芬. 皮肤病与性病, 2020(02)
  • [9]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顾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预防性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D]. 杨千洪.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肠造口国际研讨会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