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大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李荣融:大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李荣融:大企业需增强核心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婷[1](2016)在《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从全球范围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集团的运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已成为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作为“精锐部队”的中央企业,是助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强大引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条必由之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15年9月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中央企业结构性调整与重组方案,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这为未来的国企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购重组作为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成效到底如何,怎样发挥其在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中央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中央企业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和企业重组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竞争力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并对中央企业重组与央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说明了增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而重组是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进而建立了“一个标杆、两个层次,四个维度”的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提出了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路径,即“做大——扩大企业规模”路径、“做强——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路径、“做优——提升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路径、“世界一流——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管理”路径以及“机遇——改善外部竞争环境”路径和“政府——深化国企改革”路径。其次,通过分析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对中央企业规模、发展速度、经济地位、运营效益和行业布局等多维度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沿革和重组模式等方面的总体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说明央企重组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总体而言,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与整合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运营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央企“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行业布局有待改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接下来,对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标杆进行分层次、多维度地深入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央企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500强的优势和差距。尽管中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成效斐然,但与国际一流企业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离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随后,本文基于中央企业在2006年至2014年间的财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的中央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南北车重组、中粮和华润三个案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探析重组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借鉴国外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从影响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落脚点,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孙国茂[2](2015)在《山东省管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多年问山东省管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本研究对山东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全面回顾,利用2004—2014年财务数据,对省管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山东省管国有企业经营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巨额负债所产生的财务成本已成为企业沉重负担,少数省管国有企业可能会在12年内出现破产。造成山东省管国有企业经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且错过转调最佳时机;二是政府与企业追求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省管国有企业普遍出现预算软约束;三是企业经营者产生机制不合理,进而导致公司治理严重缺陷。省管国有企业对"十三五"期间山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解决省管国有企业经营困境必须首先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入手,尽快推动包括职工持股在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量资产改变资本结构,建立以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侯爽[3](2014)在《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大企业时代,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实现融合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要求,也是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第2章阐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理论、产权理论及企业发展理论。具体来说,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及特征、企业产权理论与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在企业发展理论中,又涵盖了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本文探讨的重点为国企民企融合发展问题,因此本文还进一步介绍了国有企业发展理论、民营企业发展理论,旨在为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大企业时代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首先本文对于“大企业时代”进行内涵界定,从含义、特征及战略意义上深化了对于“大企业时代”的认识。继而从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国际及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据此分析了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以及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现状,认识到了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在第4章,主要论述国企民企融合发展与竞争力提升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本文认为,国企民企在融合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缺乏良性的互动机制,在产权界定、技术创新、内部资源整合、管理方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随后,本文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分析了大企业时代制约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因素,从而认识到我国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深度、广度都明显不足,并存在着广阔的融合发展空间。第5章详细介绍了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当前应培育大企业集团,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培育国企与民企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拓宽融合发展方式;作为企业来说,尤其要适时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整合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源,增强企业动态能力;还要继续加强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提升制度安排效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从技术层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最后,政府还应加快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改进,在法律支持、融资环境、监管机制的建设上亲力亲为,为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扫除障碍。

邹俊[4](2014)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三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三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陈建萍[5](2013)在《中国特色国企发展道路大有希望——专访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文中指出虽然是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离任之后却表示,"如果我当民资委主任,一定努力干好。"作为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资委担负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李荣融在位7年多将普遍低效亏损的国企带进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在李荣融心中,企业的好坏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能否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按企业发展规律办。十八大的召开让李荣融的心放了下

陈建萍[6](2013)在《中国特色国企发展道路大有希望》文中提出虽然是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离任之后却表示,“如果我当民资委主任,一定努力干好。”作为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资委担负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李荣融在位7年多将普遍低效亏损的国企带进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在李荣融心中,企业的好坏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关系,关

陈泰锋[7](2012)在《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评估(2002-2007年)》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在经济学界,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也一直是众多仁人志士激辩的焦点。无论是张维迎和林毅夫的争论,还是郎成平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质疑;无论是国企改革"唱衰论"的消极悲观,还是国企改革"乐观派"的坚定信心,分歧的根源并非在于国有企业是否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在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和方向是否正确的问题。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实现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的结合。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尽管还有一些攻坚任务,但国企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一批"新国企"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我们绝不能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争论,而否定改革的成就,动摇改革的方向。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国有企业改革能不能成功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遵循企业发展基本规律,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就一定能成功。

邓颖[8](2012)在《战略资本配置与企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当前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基于资本追逐知识、边际收益递增、规模报酬递增、速度战胜规模等“新经济法则”的“新经济”背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兴起和衰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有掌握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素资本命题将技术、信息、知识三种生产要素确认为企业的资本,与传统的财务、实物、人力资本一起构成企业这样一个生产联盟,其中,前三者由于在企业战略实施和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而可能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要素资本。这一视角的意义在于它从资本类型的角度划分企业资源,为我们了解企业内部的要素协作、明确各生产要素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一视角下,企业是各种要素资本所有者根据成本收益原则而自发选择的结果,是多种要素资本结成的生产联盟,要素所有者获取收益的方式和收益的份额由该要素的谈判力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决定。从资本的价值创造和权利主张的特性来看,要素资本视角下的企业研究自然而然的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即围绕战略性要素资本的协作和价值创造过程;二是企业缔约过程中各要素通过博弈而形成权力分配格局的过程。第一个问题是本文第四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通过怎样的协作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成长和竞争优势的养成,这一章的内容延续资源学派对企业成长和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观点,以第三章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海尔、海信、联想、华为四家企业内部要素协作和发展历程的分析,结合创新型企业的相关理论,构建出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首先体现为企业的资源发展战略,即在技术、信息、知识三种要素协作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企业以哪一种作为战略性要素资本来引领企业的发展和独特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战略性要素资本的积累和三种新兴资本的协作带来的企业独特竞争力,并以此获得客户和市场,从而引起企业规模的扩张,伴随着战略性要素资本的持续培植,企业得以不断发展。按照战略性要素资本的不同,企业可划分为技术型、信息型、知识型和复合型企业,这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相一致。在上述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迫于外部市场的有限性和持续扩张的内在要求,会实施产品多元化进入相关领域以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并在单一产品上实施专业化开拓全球市场以获取更大的增长空间,不同类型的企业适合的多元化方式也不同。第二个问题是本文第五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于企业内部权力分配的研究不同于以往制度经济学的监督、激励和契约设计视角,而是采用资源依赖理论和合作博弈的视角,将权力分配还原至企业的缔约过程,既然企业是要素资本形成的生产联盟,那么在缔约过程中各要素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权和控制权就已经达成一致,而不是在企业形成后由第三方决定。因此,要素资本所有者通过企业这一联盟生产能够获得的收益取决于该要素对产出的边际贡献率、要素的市场稀缺程度和要素所有者承担风险的意愿。边际贡献小、市场供应充足或是不愿意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要素多以支付对价的方式一次性获得要素收益,边际贡献较大、市场稀缺或是愿意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要素(如战略性要素资本)则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同时,部分技术、信息、知识要素由于以人力资本为载体,其生产效率差别较大,因此以分享剩余的方式进行生产更利于其能动性的发挥。本文的第六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技术资本为例探讨了企业对战略性要素资本的培植,结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方向,对企业获取和培育技术资本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七章为实证研究,2007年后我国上市公司对研发数据的披露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而现有研究集中在2007年之前数据的分析,因此本文手工收集2007至2011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信息,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有显着正向作用,中小企业板块的作用更加明显,对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均有显着影响,同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研发投入显着相关。此外,研究还证明,高管持股的公司不管是在数量还是持股比例上都有上升趋势,且高管持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显着。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前文关于企业内技术、信息、知识等要素重要性上升、权力分享份额也将上升的观点。本文研究立足于我国企业发展现实,综合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案例出发,使用要素资本这一全新视角来分析企业发展模式并构建理论体系,最后以实证结果支撑论文主要观点,力求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要素资本视角下企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以及对企业内部各要素权力配置方式的理论探索,实证研究的手工数据分析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李福成[9](2011)在《新型国有企业定位与效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中坚支柱,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企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弊端也逐渐暴露。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搞活国有企业,但始终没有找到国有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直到我国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的改革才逐渐步入正轨。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既包括传统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包括新时期的新问题。因此,只有通过结合历史背景与生产力水平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才能得出经验教训并对以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新型国有企业重新定位,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继续推进与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前入研究基础上,本文侧重于分析新型国有企业的定位及效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如下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我国国有企业还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国有企业面临着什么样的角色困境以及如何对新型国有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讨论了新型国有企业的绩效及行业布局,以求在此基础上研究新型国有企业应该如何创新,从而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不断完善新型国有企业。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的论题,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与现实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到转型时期新型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形势与挑战。同时,提出了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别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流派之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分析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最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历程进行评述,发现目前国有企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弥补这些理论与实践中的不足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第三章在对新型国有企业进行定位的过程中,首先分析了新型国有企业的界定及角色,在对新型国有企业进行角色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国有企业具有的两重属性,即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作为一般企业,要评价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否亏损,是否具有竞争力;作为特殊企业,要评价其是否体现国家意志,是否实现了公共福利。最后从功能、规模以及政策三方面来认识与把握新型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第四章首先对国有企业效率问题进行了理论回顾,认识到效率争议的三种理论,即国有企业绩优论、绩差论和产权中性论。同时,通过对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国有企业效率的高低与否,不仅要从微观经济层面考察,同时也要注重宏观经济层面。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各项制度安排的战略意图。只有在追求经济绩效的同时注重社会利益,才能使改革有序、顺利地进行。第五章在对新型国有企业行业布局的讨论中,首先对国有企业行业布局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探讨布局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国有企业进退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进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路径、领域、策略三方面对新型国有企业的进退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在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分析中,主要是以新型国有企业为对象,对改革的方式、公司治理、政企关系以及新型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提出了新型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应构建横、纵向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建立资本预算制度以及国有企业授权经营制度。

欧阳丽宇[10](2011)在《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来说,关键在人。”①“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理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把建设高素质经营者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因此,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使命。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意在解决现阶段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发挥有效作用的选择、成长、评价、激励、约束等各种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意识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出发,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总结经验并挖掘拓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以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推动我国人才战略的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做出新的尝试和努力。本文主要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国有企业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地位、作用和特征,论证了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建设高素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系统考察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后七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等四个时期来考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形成、变化、挫折、恢复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三章主要对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相关的三个理论问题——政企关系、法人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进行理论思考,论述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来的政企关系、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主要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成长和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考察,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进行总结,对现阶段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阐述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要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分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只有坚持党管干部与市场配置人才原则相结合、科学制定规划、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李荣融:大企业需增强核心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荣融:大企业需增强核心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2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1.3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2.1.4 关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2.2.2 企业重组相关理论研究
        2.2.3 中央企业重组相关理论研究
第3章 企业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3.1 中央国有企业重组与国际竞争力理论
        3.1.1 中央企业的内涵
        3.1.2 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3.2 增强中央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3.3 重组是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3.4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4.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的解释说明
    3.5 基于中央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3.5.1 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3.5.2 中央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内涵
第4章 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重组历程
    4.1 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
        4.1.1 规模总量
        4.1.2 发展速度
        4.1.3 经济地位
        4.1.4 运营效益
        4.1.5 行业布局
    4.2 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沿革
        4.2.1 起步阶段(2003 年—2010年)
        4.2.2 发展阶段(2010年—2013年)
        4.2.3 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4.3 中央企业重组的主要模式
        4.3.1 横向联合
        4.3.2 纵向联合
        4.3.3 混合重组
        4.3.4 海外并购
    4.4 中央企业重组的主要成效与问题
        4.4.1 主要成效
        4.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5.1 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5.1.1 世界500强企业概述
        5.1.2 我国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的地位
    5.2 中国央企与世界500强的比较分析
        5.2.1 中国央企与世界500强的多维度比较
        5.2.2 中央企业国际化的成就与差距
第6章 中央企业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6.1 基于AHP方法的实证分析
        6.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1.2 实证分析过程
    6.2 中央企业重组案例分析
        6.2.1 横向并购:南北车强强联合
        6.2.2 纵向并购: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蓝图
        6.2.3 混合并购:华润集团的多元化经营
第7章 国外大型企业并购重组的比较与借鉴
    7.1 世界五次企业并购重组的浪潮
        7.1.1 第一次并购浪潮:横向为主的并购
        7.1.2 第二次并购浪潮:纵向为主的并购
        7.1.3 第三次并购浪潮:混合为主的并购
        7.1.4 第四次并购浪潮:金融杠杆为主的并购
        7.1.5 第五次并购浪潮:跨国为主的并购
    7.2 美国和日本的大企业成长模式
        7.2.1 美国的企业并购重组
        7.2.2 日本的企业并购重组
    7.3 比较与借鉴
第8章 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8.1 外部环境提升策略
        8.1.1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央企战略转型新飞跃
        8.1.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筑央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8.2 内部环境提升策略
        8.2.1 通过行业重组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中央企业发展活力
        8.2.2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8.2.3 大力推行科技创新,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2.4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附表1; 2003年-2015年央企国内重组概况
附表2:中央企业海外并购概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我国大企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1.2.2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1.2.3 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依据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理论
        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2.2 产权理论
        2.2.1 产权理论的主要思想
        2.2.2 企业产权理论与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
    2.3 企业发展理论
        2.3.1 企业成长理论
        2.3.2 企业竞争力理论
        2.3.3 国有企业发展理论
        2.3.4 民营企业发展理论
第3章 大企业时代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1 “大企业时代”的内涵界定
        3.1.1 “大企业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3.1.2 “大企业时代”提出的战略意义
    3.2 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及现状
        3.2.1 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3.2.2 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
        3.2.3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
        3.2.4 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现状
    3.3 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3.1 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3.2 国企民企打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要条件
        3.3.3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第4章 国企民企融合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4.1 国企民企融合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提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4.1.1 缺乏良性的互动机制,合作竞争优势不明显
        4.1.2 产权界定不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突出
        4.1.3 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4.1.4 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企业文化融合滞后
        4.1.5 管理方式和制度建设落后,动态能力不足
    4.2 大企业时代制约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
        4.2.1 外部因素制约
        4.2.2 内部因素制约
第5章 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5.1 培育大企业集团,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5.2 培育国企与民企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拓宽融合发展方式
    5.3 适时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增强企业动态能力
    5.4 加强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提升制度安排效率
    5.5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5.6 政府加快推动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0.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0.1.2 选题的意义
    0.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0.2.1 中央企业的由来及其概念界定
        0.2.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0.2.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概念界定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0.4.1 可能的创新
        0.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1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1 企业重组理论
        1.1.1 边界理论
        1.1.2 交易成本理论
        1.1.3 市场势力理论
        1.1.4 委托代理理论
        1.1.5 资源基础理论
        1.1.6 企业成长理论
    1.2 国际竞争力理论
        1.2.1 绝对优势理论
        1.2.2 比较优势理论
        1.2.3 竞争优势理论
        1.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1.3 关于企业重组文献综述
        1.3.1 企业重组问题研究的新发展
        1.3.2 关于国有企业重组问题的研究
        1.3.3 关于中央企业重组问题的研究
    1.4 关于企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1.4.1 企业竞争力理论新发展
        1.4.2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1.4.3 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第2章 国有企业性质与功能定位
    2.1 企业性质的再思考
        2.1.1 企业性质的传统观点
        2.1.2 现代企业性质的再思考:一个产业组织视角
    2.2 国有企业性质再认识
        2.2.1 国有企业性质研究的新进展
        2.2.2 国有企业性质再认识
    2.3 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
        2.3.1 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2.3.2 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
第3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历程
    3.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起步阶段(2003 年-2004 年)
    3.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发展阶段(2005 年-2007 年)
    3.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深化阶段(2008 年-2010 年)
    3.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攻坚阶段(2011 年至今)
第4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理论分析
    4.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
        4.1.1 中央企业自身的动因
        4.1.2 产业组织发展的动因
        4.1.3 国家竞争层面的动因
    4.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分析
        4.2.1 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
        4.2.2 规模经济的不确定性
        4.2.3 产业结构的不确定性
        4.2.4 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
    4.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分析
        4.3.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边界分析
        4.3.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垄断问题分析
第5章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5.1 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5.1.1 中央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5.1.2 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5.1.3 加快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5.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5.2.1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5.2.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5.3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国外有关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5.3.2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问题的研究
        5.3.3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6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一个交易成本的考察
    6.1 零交易成本下企业战略重组问题分析
        6.1.1 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
        6.1.2 零交易成本下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
    6.2 正交易成本下企业战略重组问题分析
        6.2.1 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
        6.2.2 正交易成本下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
    6.3 正交易成本下央企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6.3.1 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
        6.3.2 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6.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博弈分析
        6.4.1 央企战略重组的选择博弈分析
        6.4.2 央企战略重组阻扰博弈分析
        6.4.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囚徒困境分析
        6.4.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态博弈分析
第7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分析
    7.1 战略重组成功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7.1.1 中国建材集团简介
        7.1.2 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重组历程
        7.1.3 重组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7.1.4 战略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7.2 战略重组拖累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失败案例分析
        7.2.1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简介
        7.2.2 中国中钢集团重组历程
        7.2.3 重组对中钢集团竞争力的影响
        7.2.4 战略重组拖累中钢集团竞争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7.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8章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
        8.1.1 交易成本与央企战略重组市场化模式创新
        8.1.2 央企分类改革与央企战略重组市场化模式创新
        8.1.3 央企战略重组的市场化模式构建
    8.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8.2.1 加快完善中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8.2.2 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
        8.2.3 完善央企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
    8.3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制度创新
        8.3.1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内部治理制度创新
        8.3.2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外部制度创新
    8.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技术创新融合发展
        8.4.1 战略重组与央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8.4.2 战略重组与央企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8.4.3 战略重组与央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完善
    8.5 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8.5.1 推进中央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8.5.2 国有资本运营机制创新
        8.5.3 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监管制度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特色国企发展道路大有希望——专访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论文提纲范文)

参与国际竞争要依靠大企业
政企分开是改革关键环节
棋到中盘犹须加倍努力

(8)战略资本配置与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论
    2.1 与企业资源配置有关的企业发展理论
        2.1.1 资源理论的战略资源与企业发展观点
        2.1.2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权力配置
        2.1.3 对现实中企业内部权力配置的研究
    2.2 要素资本理论的资本配置与企业发展观点
    2.3 进一步评论
3 事实与观点:企业发展的案例
    3.1 企业案例
        3.1.1 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3.1.2 海信集团的发展过程
        3.1.3 联想集团的发展过程
        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
    3.2 案例企业的战略性要素资本配置和企业发展分析
        3.2.1 海尔集团的要素资本配置及知识资本优势
        3.2.2 海信集团的要素资本配置及技术资本优势
        3.2.3 联想集团的要素资本配置及技术发展战略实施的问题
        3.2.4 华为公司的要素资本配置及技术发展战略的成功
    3.3 案例企业的资本配置分析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3.3.1 案例企业在战略资本配置上给我们的启示
        3.3.2 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及资本配置上的问题
        3.3.3 下文拟解决的问题
4 以战略性要素资本配置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模式
    4.1 要素资本视角下企业的基本问题
        4.1.1 要素资本视角下的企业形成和边界
        4.1.2 要素资本视角下的企业构成
    4.2 要素资本的协作模式及其核心竞争力
        4.2.1 战略性要素资本及要素资本协作
        4.2.2 战略性要素资本引致的创新型企业分类及核心竞争力
    4.3 战略性要素资本与企业成长方式
        4.3.1 战略性要素资本的选择与产业竞争
        4.3.2 战略性要素资本引导的企业成长过程
    4.4 战略性要素资本与企业多元化模式
        4.4.1 企业多元化的原因
        4.4.2 我国企业多元化的失败案例及原因分析
        4.4.3 企业实施多元化的方式和原则
5 战略性要素资本所有者的权利分享
    5.1 战略性要素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权力配置的起因
    5.2 要素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权力分配的合作博弈解
        5.2.1 使用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原因
        5.2.2 合作博弈模型的解及其在所有权研究中的应用
        5.2.3 要素资本视角下企业联盟的合作博弈解
    5.3 要素资本所有者组成企业并实现收益的方式
        5.3.1 各要素收益实现方式的确定
        5.3.2 不同类型的要素参与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方式
        5.3.3 企业联盟的权力配置结果
    5.4 战略性要素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权力分享的前提条件
6 战略性要素资本的发展及企业对战略性要素资本的配置——以技术资本为例
    6.1 我国技术资本的发展情况
        6.1.1 我国技术创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1.2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渠道
        6.1.3 我国技术创新的瓶颈所在
    6.2 美国和日本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与分析
        6.2.1 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之比较
        6.2.2 我国现阶段促进技术资本发展的可行手段
    6.3 我国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
        6.3.1 企业研发活动的动因
        6.3.2 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内部因素
        6.3.3 企业获取技术资本的主要方式及应用
        6.3.4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下企业技术资本的培植
7 战略性要素资本的投入与企业发展的实证检验——以研发投入为替代指标
    7.1 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已有研究
        7.1.1 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7.1.2 R&D 投入对企业的作用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假设
        7.2.2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7.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3 R&D 投入与企业业绩和发展能力的回归分析
        7.3.1 研发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7.3.2 以所有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回归分析
        7.3.3 以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分析
    7.4 研究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新型国有企业定位与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目的
    1.3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总体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4.1 新型国有企业
        1.4.2 定位
        1.4.3 效率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的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之处
2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理论及其历史进程
    2.1 国有企业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2.1.1 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
        2.1.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理论学派
        2.1.3 我国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观点
        2.1.4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条理论思路
        2.1.5 理论评价
    2.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2.2.1 改革起步阶段:以放权让利为特征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1984年)
        2.2.2 改革成长阶段:以两权分离为特征转换经营机制(1984-1992年)
        2.2.3 改革完善阶段:以战略改组为特征的股份制改革(1992-2003年)
    2.3 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2.3.1 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2.3.2 新型国企面临的问题
    2.4 小结
3 新型国有企业的定位
    3.1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国企定位
        3.1.1 功能定位
        3.1.2 规模定位
        3.1.3 政策定位
    3.2 国有企业的角色分析
    3.3 国有企业的性质分析
        3.3.1 国有企业的性质
        3.3.2 国有企业特殊性(即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
    3.4 新型国有企业再定位
        3.4.1 新型国有企业的特点
        3.4.2 新型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3.4.3 新型国有企业再定位
    3.5 小结
4 新型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4.1 关于国有企业效果的争论
        4.1.1 国有企业绩差论
        4.1.2 国有企业绩优论
        4.1.3 产权中性论
    4.2 对国有企业改革经济效率的分析
        4.2.1 经济效益考察
        4.2.2 效果考察
    4.3 关于新型国有企业效率的思考与改进措施
        4.3.1 新型国有企业效率的思考
        4.3.2 新型国有企业效率的改进
    4.4 小结
5 新型国有企业行业布局研究
    5.1 国有企业行业布局的理论分析
        5.1.1 国有企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5.1.2 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理论观点
    5.2 影响国有企业进退的内、外在机理分析
        5.2.1 国有企业进退内因分析
        5.2.2 国有企业进退外因分析
    5.3 国有企业进退面临的问题
        5.3.1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束缚
        5.3.2 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不健全
        5.3.3 国有企业的布局不合理
        5.3.4 国有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
    5.4 新型国有企业进退的选择
        5.4.1 路径选择
        5.4.2 领域选择
        5.4.3 策略选择
    5.5 小结
6 新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
    6.1 新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
        6.1.1 实现单一改制到分类改革的转变
        6.1.2 重塑现代企业制度
        6.1.3 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边界
        6.1.4 构建新型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
    6.2 新型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有效监管体制研究
        6.2.1 构建横、纵向国有企业监管体系
        6.2.2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6.2.3 完善国有企业授权经营制度
    6.3 小结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有企业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
        二、国有企业的地位
        三、国有企业的作用
    第二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涵义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较高的政治品格
        二、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
        三、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
        四、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节 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
        三、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四、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客观选择
        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第二章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建国后七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军代表制度的延续
        二、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建立
        三、国有企业“一长制”的推广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
        一、党委领导下厂长分工负责制的提出
        二、国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三、“大跃进”期间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削弱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恢复
        五、国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文革”初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受到冲击
        二、“文革”中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得到恢复
        三、“文革”后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得到强化
    第四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党委领导下厂长分工负责制得到恢复
        二、厂长负责制重新确立
        三、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
        四、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形成
第三章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相关问题理论探讨
    第一节 关于政企关系
        一、我国政企关系变革历程
        二、新型政企关系构建
    第二节 关于法人治理结构
        一、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关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及其制度功能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的主要因素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
第四章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成长和发展环境
        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二、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
        三、政策法律陆续出台
        四、市场环境不断完善
    第二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现状
        一、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现状
    第三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基本经验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更新观念问题
        二、建设目标问题
        三、组织领导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发展趋势
        一、国际人才竞争态势及挑战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趋势
    第三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三、积极培育人才市场
        四、继续加大培训力度
        五、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六、有效拓展支持体系
        七、始终坚持党管干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李荣融:大企业需增强核心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高玉婷. 辽宁大学, 2016(03)
  • [2]山东省管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绩效研究[J]. 孙国茂. 公司金融研究, 2015(04)
  • [3]大企业时代国企民企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视角[D]. 侯爽. 吉林大学, 2014(09)
  • [4]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09)
  • [5]中国特色国企发展道路大有希望——专访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J]. 陈建萍. 中国中小企业, 2013(04)
  • [6]中国特色国企发展道路大有希望[N]. 陈建萍. 人民政协报, 2013
  • [7]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评估(2002-2007年)[A]. 陈泰锋. 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 2012
  • [8]战略资本配置与企业发展研究[D]. 邓颖.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9]新型国有企业定位与效率问题研究[D]. 李福成.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10]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 欧阳丽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李荣融:大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