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情信息网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胡士辉,刘帅,田水利,张健,李泽崟[1](2021)在《黄河水文现代业务管理体系构建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在分析黄河水文测报服务主要短板的基础上,从站网布局、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基础保障四个维度,研析了黄河水文现代业务和管理体系构建思路与框架,进而给出其实现途径。提出面向服务和需求,完善站网体系、空天地立体自动监测体系,建设水文物理网;构建智能高效的信息传输处理和情报预报服务系统,打造水文信息网;完善测验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等,织好水文管理支撑网。通过"三网"融合,实现"现实水文"和"模拟水文"的有效补充验证,强力提升水文测报管理效率和支撑能力。
曹凯[2](2021)在《面向生态灾害要素的网页数据挖掘》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中的生态灾害信息异常丰富,主要包括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海洋五大灾害要素信息。但是,由于各个平台的生态灾害数据存储、数据定义等数据属性仅限在平台内部交流,不能做到有效的数据共享,数据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导致生态灾害数据“信息孤岛化”,遏制了其综合信息的分析与挖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生态灾害要素作为研究内容,从web网页中获取公开的的部分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构建生态灾害要素数据共享库并进行可视化,为生态灾害的研究提供数据来源。这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web网页中的生态灾害要要素来源广、类型复杂,如何有效从web网页中获取生态灾害要素数据并抽取所需数据属性;二是从web网页中获取到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是多源异构的,难以统一管理,导致数据难以共享,如何统一存储管理多源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三是生态灾害要素数据中的部分要素数据属于空间数据,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如何将生态灾害要素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针对以上问题,在项目“天空地多源数据融合的崩岗新型监测、预警方法与系统”的支持下,本文研究如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web网页中获取公开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并构建生态灾害数据共享库以及对生态灾害要素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如何有效从web网页中获取生态灾害要素数据并抽取所需数据属性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网络爬虫的生态灾害要素发现方法,获取互联网中公开的属于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海洋五大生态灾害要素中的部分原始数据,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数据抽取以及数据清洗。2、针对如何统一存储管理从web网页中获取到的多源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的问题,目前采用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方式来存储web网页中的异构数据,但是存在文件结构与应用紧耦合导致数据共享困难的问题。为此本文研究了采用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方式,利用XML将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结构化,存储到My SQL数据库中,完成生态灾害数据共享库的构建,解决多源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难以统一管理的问题。同时基于构建好的数据共享库研究了采用克里金插值算法对气象数据中的气温属性进行预测分析。3、针对如何将生态灾害要素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的问题,目前使用商用GIS软件来对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但是,维护成本高,并且其GIS数据并非完全能够转换和共享。为此本文研究了采用开源项目MapServer对生态灾害要素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可以将空间数据进行转换和共享,解决了生态灾害要素中的空间数据可视化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本文从web网页采集到了公开的部分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构建了生态灾害数据共享库,基于该数据共享库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气象数据中的气温属性进行预测分析,以及采用MapServer将生态灾害要素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天空地多源数据融合的崩岗新型监测、预警方法与系统”项目中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库构建和空间数据可视化这三个模块。这些研究工作为生态灾害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来源。
张平辉,章新川[3](2021)在《陕西省宝鸡峡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介绍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十四五"期间宝鸡峡灌区继续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创新驱动、创新模式、优化流程、创新科技、多重融合,以灌区全面透彻感知为基础、智能监控为纽带、智慧大脑为核心、"供水为农民服务"为目标,实施灌区"两网、一云数据中心、三中台",重构灌区信息化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灌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赵伟,杨晴,张梦然,刘青青,杨晓茹,张建永[4](2021)在《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文中认为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是国家做出的重要部署。为完善我国"多规合一"情况下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方法,以海南省为例,分析了水利基础网络构建的背景和必要性,研究提出了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内涵和构建思路。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指集"工程网、管理网、信息网和生态水系网"4网为一体的综合立体水网,其构建思路与重点为:划定水生态空间,实施空间协调与管控;建设工程网,搭建骨干框架;实施天然河流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绿色水系本底;构建信息网和管理网,保障水网高效安全运行。
胡余忠[5](2020)在《我的防汛信息化长旅记忆》文中提出2018年12月初,水利部举行智慧水利优秀方案评选,考虑到安徽省在信息化领域20年的磨砺,整理了《安徽水信息》的申报材料,借此回顾了参与此项工作的历程,我本不是学信息专业的,与其说是水利信息长旅中的作为不如说是水文业务与信息化融合在不同阶段的体验。萌芽阶段我1981年参加工作到2000年的近20年里,虽然岗位与防汛关联,但不直接参与防汛的具体工作,从刚参加工
朱识[6](2015)在《广东水利信息网扩容优化解决方案及实施》文中认为计算机网络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项目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成了覆盖全省地市级水行政部门、厅直属单位的骨干网络。随着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快速发展,骨干网络暴露出带宽和冗余不足的问题,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网络没有完全覆盖到县(市、区)和延伸到乡镇等问题。针对骨干网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的情况,通过骨干网优化和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到县(市、区)和延伸到乡镇,为全省水利信息化建立坚实的网络基础,加快全省各地水利信息化建设。
陆曼曼[7](2013)在《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水库防汛工作。由于各种因素,水库防汛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往往较低,缺少专业的、有效的监测预警和指挥决策平台,不能很好地满足水库防汛实际工作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政府、防汛部门提供了水库基础信息、水库水情变化信息、天气预报、雨量实况、气象预警信息等的查询、管理,并根据用户设置参数监测雨量实况、预测未来雨量情况、评估水库的安全状况,出现可能危及水库安全的情况时自动报警,为水库防汛工作提供及时的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便捷的决策指挥平台。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介绍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充分调研系统需求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接着,介绍了系统研发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基础及系统使用资料的相关专业知识;论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水库信息管理功能模块、雨情水情查询功能模块、水库水情上报功能模块、CINRA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查询功能模块、天气预报查询功能模块、气象预警功能模块、水库安全监测预警功能模块和数据维护功能模块等8个功能模块及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举例说明系统主要功能和系统数据库的软件编程实现过程;最后,介绍系统测试的相关情况,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展望。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测试情况良好,项目验收并投入业务运行后,系统运行稳定,工作正常,达到研发的预期目标。使用该系统后,大大提升了南宁市的水库信息上报和水库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水库防汛部门可便捷地查询实时雨量信息、各水库的实时水情及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预报资料等资料,为监控水库安全和及时发现水库险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为南宁市的水库防汛工作提供一个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刘昌东[8](2013)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研究》文中提出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与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二地区为山区,其主要气候为东亚季风气候,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山洪灾害频发,尤其是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在我国最为常见。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群死群伤,国家防办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103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2010年开始加快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在全国2058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四个方面。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3-2015年将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和山区河道治理。在水利行业标准体系中,监测系统建设相关标准较多,预警系统、群测群防等山洪灾害防治特有建设内容则缺乏技术标准和规范支撑,导致各地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设备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山洪灾害防治需求。本文结合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系统梳理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内容、建设环节,针对各项建设内容分析研究已有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总结凝练需要规范的内容。从山洪灾害调查、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数据共享、项目建设管理和群测群防等七个方面,研究分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需求,初步提出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体系框架,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体系建立提供参考。并针对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标准化典型研究,详细分析了数据库和软件功能方面需要规范的内容。本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李广海[9](2012)在《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水库防汛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历史原因,水库防汛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有效的监测、预警、指挥决策平台,难以满足水库防汛工作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开发的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为防汛部门、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水库基本信息、水库水情变化情况、雨量实况、天气预报、气象预警等信息的查询与管理,并能根据设置对水库安全监测、雨量实况监测、未来雨量预测等进行自动报警,为水库防汛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持和便捷的指挥决策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围绕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展开。首先,在对系统的研发背景和国内类似系统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研发的目标。接着,介绍了系统开发所使用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所采用的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重点论述了水库信息管理模块、水库水情上报模块、雨情水情实况监测模块、雷达监测降水模块、天气预报查询模块、水库安全监测预警模块、气象预警模块、数据维护模块等系统的8大功能模块以及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对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于2011年10月完成项目验收并投入业务运行,系统在业务应用中运行稳定,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使用该系统后,南宁市辖区内的水库信息上报及水库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水库防汛管理部门可以便捷直观地了解实时雨量数据、各水库的实时水情、天气预报资料、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等信息,为实时监控水库安全,及时发现水库险情提供及时、可靠的情报,为南宁市的水库防汛工作提供一个集监测、预警、指挥决策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罗军刚[10](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二、水情信息网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情信息网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水文现代业务管理体系构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水文测报服务主要问题分析 |
1.1 主要短板与问题 |
1.2 主要问题内在联系分析 |
2 水文现代业务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
2.1 构建思路 |
2.2 体系框架 |
3 水文现代业务管理体系构建实现途径 |
3.1 完善站网功能布局 |
3.2 革新测验管理模式 |
3.3 打造空天地立体监测 |
3.4 推进信息智能处理 |
3.5 整合提升业务服务 |
3.6 夯实基础支撑保障 |
4 结 语 |
(2)面向生态灾害要素的网页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网络爬虫 |
2.1.1 网络爬虫运行原理 |
2.1.2 网络爬虫框架 |
2.2 生态灾害要素信息抽取 |
2.2.1 生态灾害要素类型 |
2.2.2 生态灾害要素信息抽取主要目标 |
2.2.3 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抽取API |
2.3 空间插值方法 |
2.3.1 反距离加权法 |
2.3.2 样条插值法 |
2.3.3 克里金插值法 |
2.4 MapServer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Web网页的生态灾害要素发现 |
3.1 基于网络爬虫的生态灾害要素信息采集 |
3.1.1 基于规则下载URL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获取 |
3.1.2 基于HTML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获取 |
3.1.3 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格式 |
3.2 基于正则表达式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抽取 |
3.2.1 正则表达式 |
3.2.2 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抽取分类 |
3.2.3 生态灾害要素数据清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XML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
4.1 生态灾害要素数据结构分析 |
4.1.1 非结构化数据 |
4.1.2 半结构化数据 |
4.1.3 结构化数据 |
4.2 基于XML的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结构化 |
4.2.1 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XML构建 |
4.2.2 异构生态灾害要素数据XML化 |
4.2.3 生态灾害要素XML数据结构化 |
4.3 基于克里金插值的气温预测分析 |
4.3.1 克里金插值原理 |
4.3.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apServer的生态灾害要素可视化 |
5.1 开源WebGIS平台MapServe |
5.1.1 MapServer特性 |
5.1.2 MapServer的核心文件MapFile |
5.2 基于MapFile的生态灾害要素空间数据可视化 |
5.2.1 基于MySQL的空间数据访问 |
5.2.2 基于CSV的空间数据访问 |
5.2.3 生态灾害要素空间数据WMS服务发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陕西省宝鸡峡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宝鸡峡灌区概况 |
2 宝鸡峡灌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
3 宝鸡峡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 宝鸡峡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展望 |
(4)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的意义 |
(1)科学确定涉水国土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优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3)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管理能力,提高水利服务水平。 |
2 海南水网构建总体思路 |
2.1 背景条件 |
2.2 规划目标 |
2.3 总体要求 |
(1)节水优先,空间均衡。 |
(2)“多规合一”,绿色生态。 |
(3)城乡统筹,智慧智能。 |
2.4 技术路线 |
2.5 水网布局 |
3 水网构建的重点 |
3.1 水生态空间管控 |
3.2 工程网构建 |
(1)中部区: |
(2)琼北区: |
(3)琼南区: |
(4)琼西区: |
(5)琼东区: |
3.3 生态水系网构建 |
3.4 信息网和管理网构建 |
4 结 语 |
(5)我的防汛信息化长旅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萌芽阶段 |
起步阶段 |
初级阶段 |
融合阶段 |
实用阶段 |
工作体会 |
(6)广东水利信息网扩容优化解决方案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网络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2 扩容优化解决方案 |
2.1 骨干网络优化 |
2.2 县 (市、区) 水务局接入 |
2.3 乡镇水利所接入 |
3 实施效果 |
4 结语 |
(7)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项目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系统架构 |
2.2 系统开发工具 |
2.3 GIS 系统 |
2.4 数据库技术 |
2.5 气象资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的功能需求及设计目标 |
3.3 系统的安全策略 |
3.3.1 系统架构的安全性 |
3.3.2 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1.1 系统硬件架构 |
4.1.2 系统软件架构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2.1 水库信息管理模块 |
4.2.2 水库水情上报模块 |
4.2.3 雨情水情查询模块 |
4.2.4 CINRAD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查询模块 |
4.2.5 天气预报查询模块 |
4.2.6 水库安全监测预警模块 |
4.2.7 气象预警模块 |
4.2.8 数据维护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3.1 自动雨量站数据库的设计 |
4.3.2 CINRAD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数据库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自动雨量站雨量查询功能的实现 |
5.2 自动雨量站雨量预警功能的实现 |
5.3 水库安全监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
5.4 系统数据库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预期结果 |
6.4 测试实际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的山洪灾害 |
1.1.2 山洪灾害防治投入 |
1.1.3 相关研究综述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必要性和紧迫性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标准化基本理论 |
2.1 标准 |
2.1.1 标准的概念 |
2.1.2 标准的作用 |
2.1.3 标准的分类 |
2.1.4 标准文件和规范性文件 |
2.2 标准化和标准体系 |
2.2.1 概念 |
2.2.2 标准体系的作用 |
2.2.3 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 |
2.3 水利技术标准体系 |
2.3.1 基本情况 |
2.3.2 特点 |
2.3.3 与防洪减灾和山洪相关的标准 |
第三章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基础 |
3.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3.1.1 监测系统 |
3.1.2 监测预警平台 |
3.1.3 预警系统 |
3.1.4 群测群防体系 |
3.2 已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
3.2.1 水文水环境 |
3.2.2 水利信息化 |
3.2.3 防汛抗旱 |
3.2.4 《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以外的相关标准 |
3.2.5 小结 |
3.3 规范性文件 |
3.3.1 国家层面规范性文件 |
3.3.2 省级规范性文件 |
3.3.3 小结 |
第四章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需求 |
4.1 山洪灾害调查 |
4.1.1 目的和内容 |
4.1.2 已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1.3 需规范内容 |
4.2 监测系统 |
4.2.1 目的和内容 |
4.2.2 已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2.3 需规范内容 |
4.3 监测预警平台 |
4.3.1 目的和内容 |
4.3.2 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3.3 需规范内容 |
4.4 预警系统 |
4.4.1 目的和内容 |
4.4.2 已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4.3 需规范内容 |
4.5 数据共享 |
4.5.1 目的和内容 |
4.5.2 已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5.3 需规范内容 |
4.6 项目建设管理 |
4.6.1 目的和内容 |
4.6.2 已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6.3 需规范内容 |
4.7 群测群防 |
4.7.1 目的和内容 |
4.7.2 已有规范和存在问题 |
4.7.3 需规范内容 |
第五章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
5.1 洪灾害调查 |
5.2 监测系统 |
5.3 监测预警平台 |
5.4 预警系统 |
5.5 数据共享 |
5.6 项目建设管理 |
5.7 群测群防 |
第六章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标准化研究 |
6.1 数据库表结构 |
6.1.1 经规范的表结构 |
6.1.2 需要规范的表结构 |
6.2 软件平台 |
6.2.1 已经规范的内容 |
6.2.2 需要规范的内容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1 总结 |
7.1.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
附录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界面 |
致谢 |
(9)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与开发的背景 |
1.2 国内类似系统现状 |
1.3 项目研究开发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C/S与B/S相结合的系统架构 |
2.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 |
2.4 GIS模块 |
2.5 编程语言 |
2.6 ASP及ASP.NET技术 |
2.7 数据库技术及SQL |
2.8 气象综合观测资料 |
2.9 气象资料分析产品 |
2.10 天气预报产品 |
2.11 雷达资料 |
2.1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 系统规划及架构 |
3.3.1 系统硬件架构 |
3.3.2 系统软件架构 |
3.4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水库信息管理模块 |
3.4.2 水库水情上报模块 |
3.4.3 雨情水情实况监测模块 |
3.4.4 雷达监测降水模块 |
3.4.5 天气预报查询模块 |
3.4.6 水库安全监测预警模块 |
3.4.7 气象预警模块 |
3.4.8 数据维护模块 |
3.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3.5.1 自动气象站数据库的设计 |
3.5.2 雷达资料数据库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安全性 |
4.1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
4.2 系统的安全策略 |
4.2.1 系统架构的安全性 |
4.2.2 Web服务器的安全性 |
4.2.3 数据库备份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决策支持系统 |
1.2.2 中间件技术 |
1.2.3 网格技术 |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
1.2.5 遥感技术 |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
2.1 组件技术 |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
2.1.2 组件的描述 |
2.1.3 组件的划分 |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
2.2 Web Service |
2.2.1 Web服务概述 |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2.2.5 Web Service标准 |
2.2.6 Web服务组合 |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
2.3.1 SOA的基本概念 |
2.3.2 SOA参考模型 |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
2.4.2 组件开发标准 |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
2.4.4 组件开发步骤 |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
2.5.2 环境搭建 |
2.5.3 Web服务开发 |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
4.2.1 组件库技术 |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
4.4.1 JUDDI简介 |
4.4.2 JUDDI配置 |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
5.1 知识管理 |
5.1.1 知识管理概述 |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
5.2 知识可视化 |
5.3 知识图 |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
5.3.2 知识图创建 |
5.3.3 知识图绘制 |
5.3.4 知识图应用 |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
6.3.1 Vague集理论 |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
7.1.1 数据集成 |
7.1.2 信息集成 |
7.1.3 知识集成 |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
7.7 本章小结 |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
8.3.1 网格技术简介 |
8.3.2 网格应用模型 |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8.5.2 平台功能设计 |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
8.5.4 平台的实现 |
8.6 本章小结 |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
9.5 本章小结 |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
10.1 人工系统 |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
10.2 计算实验 |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
10.3 平行系统 |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
10.5 本章小结 |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
11.3.1 数字预案 |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
11.4 本章小结 |
12 结论与展望 |
12.1 主要研究成果 |
12.2 创新点 |
12.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
四、水情信息网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水文现代业务管理体系构建方案研究[J]. 胡士辉,刘帅,田水利,张健,李泽崟. 人民黄河, 2021(S2)
- [2]面向生态灾害要素的网页数据挖掘[D]. 曹凯. 南昌大学, 2021
- [3]陕西省宝鸡峡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 张平辉,章新川. 陕西水利, 2021(04)
- [4]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J]. 赵伟,杨晴,张梦然,刘青青,杨晓茹,张建永. 人民黄河, 2021(02)
- [5]我的防汛信息化长旅记忆[J]. 胡余忠. 中国防汛抗旱, 2020(04)
- [6]广东水利信息网扩容优化解决方案及实施[J]. 朱识. 人民珠江, 2015(02)
- [7]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陆曼曼.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8]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研究[D]. 刘昌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01)
- [9]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李广海.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10]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