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附29例报告)

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附29例报告)

一、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唐孝明,裴福兴,杨静,沈彬,周宗科[1](2002)在《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对全髋置换术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 1997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施行的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全髋置换术 2 9例。结果 :血小板减少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提高 ,与血小板正常患者相似 ,但输血量同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血小板计数 80~ 99× 10 9/L组同 5 0~ 79× 10 9/L组间无明显差异 ,<5 0× 10 9/L组同 5 0~ 79× 10 9/L组间输血量、输血小板量有显着性差异 ,<5 0× 10 9/L组同 80~ 99× 10 9/L组间输血量有显着性差异。结论 :血小板减少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但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患者所需输血和血小板量明显增加 ,只要术中做好足够的血小板支持 ,该类患者完全能够渡过围手术期。

李晓林[2](2020)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高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量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明确导致高HBL量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以期术前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制定TKA合理的诊疗方案,完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TKA治疗且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302例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同研究TKA围手术期高HBL量的相关因素。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原发病类型、手术侧别、畸形类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方式、术中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使用、术中肾上腺素的使用、假体与膝关节匹配情况、术后患肢体位、术后是否冰敷、术后抗凝药物的选择、术后下床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术前及术后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术前及术后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前血容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总共38项可能与TKA围手术期HBL的相关因素纳入本研究。结果:共302例行TKA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低HBL量为126例(占41.7%),高HBL量为176例(占58.3%)。单因素分析结果示:15项因素可导致TKA术后高HBL量的发生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高龄(t=-2.123、p=0.035)、肥胖(t=-6.568、p=0.000)、糖尿病(χ2=7.945、p=0.005)、OP(χ2=8.041、p=0.005)、全身麻醉(χ2=9.239、p=0.002)、手术时间>90min(χ2=15.004、p=0.000)、全程使用止血带(χ2=9.471、P=0.002)、假体与膝关节不匹配(χ2=4.034、p=0.045)、术后低 PLT(t=4.620、p=0.000)、术后低 RBC(t=7.117、p=0.000)、术后低 HGB(t=0.617、p=0.000)、术后低 HCT(t=6.965、p=0.000)、术中高失血量(t=-5.442、p=0.000)、术后高引流量(t=-4.606、p=0.000)、高总失血量(t=-18.633、p=0.000);4项因素可使TKA术后HBL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术中TXA的使用(χ2=8.041、p=0.005)、术中肾上腺素的使用(χ2=8.372、p=0.004)、术后患肢屈曲位(χ2=6.417、p=0.011)、术后患肢冰敷(χ2=7.084、p=0.008);其余19项因素统计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各项对HBL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处理结果显示:6项因素的回归系数(β)>0、比数比(Odds Ratio,OR)>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高龄(β=0.5、OR=1.051、p=0.014)、肥胖(β=0.257、OR=1.293、p=0.000)、OP(β=1.067、OR=2.906、p=0.018)、全身麻醉(β=1.058、OR=2.881、p=0.019)、手术时间>90min(β=0.951、OR=2.589、p=0.003)、全程使用止血带(β=0.928、OR=2.529、p=0.008);1 项因素β<0、OR<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β=-0.869、OR=0.419、p=0.006);其余各项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龄、肥胖、糖尿病、OP、全身麻醉、手术时间>90min、全程使用止血带、假体与膝关节不匹配、术后低PLT、术后低RBC、术后低HGB、术后低HCT、术中高失血量、术后高引流量、高总失血量,总共15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的重要危险因素;术中TXA的使用、术中肾上腺素的使用、术后患肢屈曲位、术后患肢冰敷,总共4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量的重要保护因素。(2)高龄、肥胖、OP、全身麻醉、手术时间>90min、全程使用止血带,总共6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共1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量的独立保护因素。

翁煜宏[3](2019)在《消肿活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消肿活血汤预防股骨粗隆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评价消肿活血汤的疗效以及探究其作用机理。同时为预防并发症找出更有效的方案,为本病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2017.10-2018.12中医院骨科住院病人,按“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出90例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的患者(血瘀型)进入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90例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的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5例:A组(对照组)45例、B组(研究组)45例。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凝血功能情况、患肢肿胀程度及两周后的Harris评分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同时分析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结果: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对比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均值均大于A组,认为在抗凝效果上B组患者比A组存在优势。治疗1周、2周后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值均小于A组患者,认为在止痛效果上B组患者所用药物比A组存在优势。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的患肢大腿腿围对比P值俊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大腿腿围均值均小于A组患者,认为在消肿作用上B组患者所用药物比A组存在优势。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对比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中位数大于A组患者,认为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B组患者优于A组患者。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5<0.05,且B组患者有效率(95.56%)大于A组患者有效率(82.22%),认为采用中药配合常规西药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运用西药的预防效果。结论:消肿活血汤配合西药比较单纯西药在预改善股骨粗隆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止痛、消肿及髋关节功能及总体疗效方面更有优势,说明消肿活血汤对股骨粗隆骨折术后并发症(血瘀型)具有确切临床疗效。中药治疗对髋关节功能具有改善疗效。静脉壁受损、静脉血流动力学差及高凝的血液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张辉宇[4](2018)在《调理气血方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凝血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使用调理气血方中药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液状态,观察调理气血方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和凝血两方面的影响,阐明该中药方“活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的原理,为中医药从“调理气血法”角度能减少手术失血又预防血栓形成及解决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止血与抗凝这一矛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将广西骨伤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住院患者60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患者于术前第3天开始每天予以口服调理气血方中药汤剂,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ml,及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早晨口服利伐沙班1片(10mg/片),均连续至少服用到术后第十天;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早晨口服利伐沙班1片(10mg/片),连续至少口服至术后第十天。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失血情况及凝血功能六项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围手术期失血方面,治疗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方面:(1)治疗组术前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D-二聚体(D-Dimer)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术后第3天、第10天的PT、APTT、INR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等于0.00);(3)治疗组术后第3天、第10天的TT、FIB值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TT、FIB平均值均稍小于对照组;而治疗组术后第3天D-Dimer值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术后第10天D-Dimer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两组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结论:调理气血方能有效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还可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双向调控出凝血功能的作用。

董晨辉[5](2016)在《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当今中国社会,老年人创伤救治,特别是90岁以上、肾衰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患者的救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界难题。此类病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下降,生活活动能力退化,导致老年人易发生低能量跌伤致髋部骨折,所以,髋部骨折也往往是此类患者在近期内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诱因。世界范围内,髋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治疗;然而,高龄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如常并存多种严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等。为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在关注手术治疗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治疗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那么,如何评估和处理此类术前手术风险和围术期的特殊性,让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获得良好的预后,在医学界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针对国内没有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的现状,在2008年,王爱民教授等建立了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手术方法学的改进,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往往高估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因此,一种更适合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的评分系统势在必行。目的:1.总结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的必要性和手术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验证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2.明确骨科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因素,参照DORSSSP评分系统,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和软件。方法:1.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病例、32例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病例、47例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病例。三组病例的分析是通过阶梯式的一至三次风险评估的方法,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rtsmouth-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POSSUM)及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进行。比较各组病例之间评估周期中可行手术者和继续调理者手术风险的异同。通过各组病例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的比较,总结救治经验。通过对比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异同,验证术前风险预测结果和骨科手术损害控制的救治效果。2.总结2005年12月-2013年12月之间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50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详细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参照旧版DORSSSP,对手术风险因素重新予以权重赋值。通过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574例患者的详细资料,对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3.0)进行评价,对比DORSSSP3.0、DORSSSP、M-DORSSSP、POSSUM、P-POSSUM四种评分系统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软件设计,研发一种更精准的DORSSSP3.0评分软件。结果:1.90岁以上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1.1术前风险评估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阶梯式、一至三次不等的风险评估。首次风险评估110人,可以手术患者27人;第二次风险评估83人(75.45%),可以手术54人;第三次风险评估29人(26.36%),可以手术22人,剩余7人手术风险难以控制,给予保守治疗。每次风险评估中可以手术者的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经过术前阶梯式风险评估以及调理,继续骨科手术损害控制调理的患者风险评估值均显着高于可手术患者(p<0.05)。本组10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67例,410 d内手术36例。1.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103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3.95±2.18 d,手术时间:108.16±30.98min,术中出血量为272.86±188.9 ml,总住院时间为15.49±7.51 d,ICU住院时间为2.81±2.06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本组患者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1.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46例(44.6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29例(28.16%)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手术患者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2例(1.94%),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10例(9.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2.慢性肾衰竭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2.1术前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32人,可以手术患者9人;第二次风险评估24人(71.87%),可以手术17人;第三次风险评估7人(26.36%),可以手术3人,剩余4人由于肾功能持续恶化,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7.5%),其余4例患者(12.5%)接受保守治疗。本组2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18例,410 d内手术10例。2.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28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79±2.86 d,手术时间:117.46±21.89min,术中出血量为317.48±170.46 ml,总住院时间为21.54±8.95d,ICU住院时间为3.64±1.69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检测指标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2.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3例(46.4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9例(32.14%)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1例(3.13%),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3例(10.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3.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3.1术前风险评估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47人,可以手术患者10人;第二次风险评估37人(71.87%),可以手术21人(44.68%);第三次风险评估17人,可以手术12人(25.53%),剩余5人(10.64%)手术风险持续升高,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75%,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20%。42例(89.36%)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5例(10.64%)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本组4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23例,410 d内手术19例。3.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42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26±3.42 d,手术时间:102.42±21.43min,术中出血量为285.43±108.21 ml,总住院时间为24.94±15.34 d,ICU住院时间为3.04±1.79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麻醉方式的选择以椎管内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完成手术。3.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8例(42.8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33.33%)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7例(14.89%)。两组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p<0.01)。4.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根据1507例骨科老年手术的相关手术风险因素,对各项生理学危险因素和手术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风险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算预测死亡和并发症的回归方程,研发出第三代的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ORSSSP3.0)。为了验证DORSSSP3.0评分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5年共计754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详细信息,四种评分方法中,DORSSSP3.0评分在术前预测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准确性和信度比较均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应用DORSSSP3.0回归方程,研发出DORSSSP3.0评分软件,该软件具有应用简单、快速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随时录入患者回访记录等功能,方便临床医生管理患者病例信息。结论: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是有效的,能有效的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率及死亡率。手术时机的建立应当紧密结合术前的风险评估,由于应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技术造成的手术延迟未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升高。进一步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获得DORSSSP3.0版本,该评分系统预测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更接近术后30日的实际观测值。通过评分软件研发,便于该评分系统更广泛的应用骨科临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吴烨[6](2014)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髋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以高达为45%~75%,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约为0.1%~2.0%,深静脉血栓引起对机体的损伤非常严重,抗凝药物与机械性预防的联合使用为国内外专家推荐,但相关文献报道不多。因此,探讨不同时期联合使用抗凝药物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联合应用利伐沙班及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不同使用方式,比较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围手术期出血量,研究探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而又安全的新方法。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15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成3组。A组50例,术前12小时即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g/天),麻醉开始时即开始使用IPC;B组50例,术后10小时口服利伐沙班(10g/天),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C组50例,术后10小时后即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g/天),术毕后使用IPC。三组患者分别在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手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用药上基本一致,为了尽可能保证手术操作的一致性,所有由本院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术后常规观察患者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PE)的体征和症状,如果发现需要立即行双侧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第7天常规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院后随访至术后30天,记录三组术后30天内的DVT形成情况及术后DVT发生率,记录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同时记录出血征象,通过对每组DVT发生率、安全性指标的对比分析获得利伐沙班联合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不同方法和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A组术后2例出现DVT(4.0%),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692.7±124.9;B组术后2例出现DVT(4.0%),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599.5±133.2;C组术后8例出现DVT(16.0%)。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毫升m1)553.5±126.4,对于DVT发生率比较,A组、B组明显低于C组(P<0.05),而第A、B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A组与B、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没有发生皮肤粘膜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仅A组有一例牙龈出血征象。结论IPC在麻醉时使用对预防DVT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前及术后开始口服利伐沙班对于预防DVT没有明显差别,术前口服利伐沙班增加了围手术期间出血量;术后一月仍有出现DVT的风险。

刘峰[7](2013)在《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直接Xa因子抑制剂长期用药(利伐沙班手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10mg/天×35天)治疗方案与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短期用药(依诺肝素术后12小时开始皮下注射4000IU/天×14天)治疗方案,对预防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临床疗效及其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比较两种治疗方案预防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栓塞症的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方法:本试验将符合试验要求的105名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由电脑抽签随机分为两组:①为利伐沙班治疗方案组,共53例患者:从手术后第1天(手术后12小时)至第35天,每天一次口服利伐沙班10mg;②为依诺肝素治疗方案组,共52例患者:从手术后第1天(手术后12小时)至术后第14天,每天一次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00IU。术后观察患者是否有VTE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如有VTE形成的相关表现,及时行血管彩超及CTA检查明确诊断。术后第3-5天下床活动之前复查双下肢血管彩超明确是否有静脉血栓形成、第35±4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血栓形成,统计计算DVT形成例数及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评估两组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记录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发生的出血事件;记录除常规输入1.5u浓缩红细胞150ml血浆外的额外输血例数;计算术后35天内的出血事件发生发生率、额外输血率,来评估两组用药方案的安全性。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情况的比较上,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后用药上基本一致,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尽可能保证手术操作上可比性。结果:105例患者术后一共有9例患者发生DVT(8.6%),利伐沙班组有4例,均为无症状性DVT(7.5%);低分子肝素组共有5例发生DVT(9.6%),其中4例为无症状性DVT,1例为有症状DVT(下肢肿胀、胀痛血管彩超证实股静脉血栓形成)。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P=0.71),利伐沙班组术后额外输血例数15例,额外输血率28.3%。依诺肝素组额外输血例数13例,额外输血率25%。前者稍高于后者,但统计计算得出P=0.70,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7例患者发生大面积(≥10平方厘米)伤口周围瘀斑,低分子肝素组共有5例出现大面积伤口周围瘀斑。术后35±4天内瘀斑均消散。利伐沙班组1例患者发生黑便,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通过停用抗凝药物、给予抑酸、保护消化道粘膜保护药物后症状好转,复查大便隐血试验阴性。依诺肝素组共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停药后好转。两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直接Xa因子抑制剂长期用药(利伐沙班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10mmg/天×35天)治疗方案对比低分子量肝素短期用药(依诺肝素术后12小时开始皮下注射4000IU/天×14天)治疗方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预防VTE发生有同样良好的效果,并且未见出血风险增加。

二、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处理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1 血小板减少对全髋置换术的影响
    3.2 围手术期处理
    3.3 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
    3.4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2)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分组方式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方案
    2.6 术后处理
    2.7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式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TKA患者性别、年龄、BMI分布情况
    3.2 TKA术后两组患者不同失血方式的平均失血量
    3.3 TKA术后高HBL量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TKA术后高HBL量的相关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TKA术后高HBL量的危险因素
        4.1.1 TKA术后高HBL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4.1.2 TKA术后高HBL量的重要危险因素
    4.2 TKA术后高HBL量的保护因素
        4.2.1 TKA 围手术期高 HBL 量的独立保护因素
        4.2.2 TKA术后高HBL量的重要保护因素
    4.3 未纳入研究的导致TKA术后高HBL量的相关因素
    4.4 TKA 围手术期失血的药物预防及输血治疗
    4.5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消肿活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股骨粗隆骨折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2 中医对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
        1.2.1 中药内治
        1.2.2 手法整复
        1.2.3 手法配合骨牵引
    1.3 现代医学对于股骨粗隆骨折的研究现状
    1.4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
        1.4.1 非手术治疗
        1.4.2 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1.5 PFNA术后并发症及预防研究
        1.5.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
        1.5.2 压疮
        1.5.3 感染
        1.5.4 疼痛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整体方案
        2.2.1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计
        2.2.2 病历资料采集
        2.2.3 诊断标准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2.6 剔除标准
        2.2.7 治疗方案
        2.2.8 疗效评定方法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及病理完成情况
        2.3.2 疗效评估
    2.4 安全性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结果
        2.5.2 讨论
    2.6 问题与展望
        2.6.1 问题
        2.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调理气血方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凝血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研究病例终止
        1.9 病例的随访
    2 研究方案
        2.1 调理气血方中药汤剂的熬制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时点和指标
        2.4 安全性监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3.1.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HCT 比较分析
        3.1.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分析
        3.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3.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患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调理气血法的探讨
    2 中医调理气血法临床研究
    3 中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
        3.1 中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论述
        3.2 中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
        3.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内治法研究
        3.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外治法研究
    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西医临床研究
        4.1 西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机制的认识
        4.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西医治疗研究
    5 手术失血机制的探讨
    6 手术凝血机制的探讨
    7 调理气血方的探讨
        7.1 调理气血方的方药理论探讨
        7.2 调理气血方的作用机理
    8 调理气血方对出凝血影响的探讨
    9 调理气血方的优势及不足
第三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科损害控制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习工作经历

(7)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
1 前言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受试者提前退出试验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术中
        2.3.3 术后
    2.4 观察项目
        2.4.1 PE、有症状及无症状DVT
        2.4.2 下肢静脉彩超
        2.4.3 实验室指标
        2.4.4 术后额外输血率
        2.4.5 出血事件
    2.5 统计学处理
        2.5.1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利伐沙班组
        3.1.2 低分子肝素组
    3.2 DVT发生情况
    3.3 围手术期D-二聚体变化情况
    3.4 术后额外输血率比较
    3.5 围手术期血小板变化情况
    3.6 术后出血事件
4 讨论
    4.1 血栓形成机制
    4.2 两种药物凝血机制比较
    4.3 相关类似试验情况
    4.4 本次试验分析
        4.4.1 疗效分析
        4.4.2 偏差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髋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附29例报告)[J]. 唐孝明,裴福兴,杨静,沈彬,周宗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S2)
  • [2]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李晓林. 兰州大学, 2020(01)
  • [3]消肿活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D]. 翁煜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调理气血方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凝血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辉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董晨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6)
  • [6]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D]. 吴烨. 新乡医学院, 2014(12)
  • [7]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对照研究[D]. 刘峰. 中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附29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