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氧树脂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21)在《桥梁伸缩缝过渡区环氧树脂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唐传辉[2](2021)在《环氧树脂基桥梁伸缩缝快速修复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伸缩缝装置是桥梁结构中重要且易受损坏的构件,一旦发生破坏,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危害桥梁结构,所以对其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修复材料大都以水泥基修补材料为主,具有变形能力较差、早期强度低及造价较高等缺点。已有研究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高、收缩变形小、粘结力强、耐水性能好、极限变形能力大以及快速凝固等优点。因此,将其应用于桥梁伸缩缝的修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宁波天意钢桥面铺装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NPEL128(E51)型环氧树脂为胶凝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得到了适用于桥梁伸缩缝修补的高性能环氧树脂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epoxy concrete,简称HEC),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确定了HEC最优配合比的控制参数参照沥青混合料SMA-13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在集料最优级配(级配曲线尽可能接近规范要求的中值曲线)的情况下,以1d抗压强度为控制指标,探究了不同胶石比及促凝剂含量对HEC力学性能的影响,其中胶石比为胶凝材料质量与各档集料总质量的比值。结果表明:当胶石比为8%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极限破坏应变能达到31000με以上;当促凝剂用量为1%时,1d强度能提升了22.6%,若继续增加促凝剂用量,强度虽然还有进一步提升,但初凝时间将缩短至30min以内,故选取1%的促凝剂用量。(2)建立了HEC与既有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粘结模型通过室内试验,将HEC和既有混凝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制备小型构件,选用劈拉试验分别对不同粗糙度、不同旧混凝土强度及不同界面处理方式的修复构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灌砂深度的增加,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也随之增大,但当界面的灌砂深度超过17mm时,粘结强度值变化不大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随着旧混凝土强度的增加,粘结强度也随之增大;当修补面涂有环氧树脂界面剂时,粘结强度相对于未涂界面剂的试件更低。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建立了HEC的界面粘结模型。(3)得到了HEC及修复构件的疲劳寿命方程借助疲劳试验机,采用应力控制模式,得到了不同应力水平下试件的疲劳寿命;基于疲劳试验所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ORIGIN软件中的积分功能,得到了每一个试件破坏时所消耗的总能耗;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发现采用单对数疲劳寿命方程去拟合HEC及修复构件的疲劳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能达到0.99及0.95以上;且两者的疲劳寿命与累积能耗在双对数坐标轴上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98以上。因此,基于试验数据所建立的疲劳寿命方程能较好的预测两者的疲劳寿命。同时,与水泥混凝土相比,修复构件在高应力水平的情况下,由于薄弱区的存在使得其疲劳性能低于水泥混凝土,而HEC的综合疲劳性能则优于水泥混凝土。(4)验证了桥梁伸缩缝修复完成1d后开放交通的安全性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新旧混凝土之间及HEC与伸缩缝之间的本构关系;利用ABAQUS建立了修复完成后的桥梁伸缩缝模型,借助弹簧单元模拟了HEC的粘结作用,并通过DLOAD子程序实现了移动荷载的模拟;最后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汽车通过刚修复完成后1d的桥梁伸缩缝时,新旧混凝土以及HEC与伸缩缝之间的粘结应力均小于修复构件发生粘结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值。因此,桥梁伸缩缝修复完成1d后开放交通是安全的。(5)制定了HEC的施工技术基于HEC的制备方法、粗糙度和界面处理方式对HEC粘结性能的影响以及HEC的养护方式,并结合传统桥梁伸缩缝修复技术方案,制定了HEC修复桥梁伸缩缝的施工技术,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高阳[3](2020)在《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设计、性能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温稳定性较差一直是困扰着沥青混合料路面使用的一个难题,尽管目前已有较多材料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但是大多数材料依然未能改变其粘弹性的本质。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UPC)是指利用不饱和聚酯(UP)作为粘结剂,将骨料及填料在引发体系作用下固化交联成的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UPC具有抗压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强,可塑性高,固化成型快等优点,已应用于建筑、冶金等行业,然而在道路行业的研究及应用较少。为了便于UPC在道路行业的推广应用,本文对UPC的设计、路用性能、微观特性以及固化动力学进行研究。为了得到适于路用UPC的粘结材料,对间苯型、邻苯型、双环型以及双酚A型UP进行初选,以氧化甲乙酮(MEKP)以及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异辛酸钴以及N,N-二乙基苯胺为促进剂,对苯二酚作为阻聚剂,液态丁腈橡胶(LNBR)、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以及聚醋酸乙烯(PAVc)为增韧剂,对UP的配比及改性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初选出两种树脂配比:(1)(间苯型UP以/双酚A型UP)树脂:BPO:N,N-二乙基苯胺:对苯二酚=100:1:0.5:0.06;(2)(间苯型UP以/双酚A型UP)树脂:MEKP:异辛酸钴:对苯二酚=100:1.5:0.75:0.04;综合考虑增韧剂改性UP的施工性能及力学性能,获得相容性良好、储存稳定、弯曲、拉伸、冲击韧性及低温蠕变性能优异的LNBR改性UP。结合UP本身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集料级配设计,提出基于体积参数的UPC设计方法,并对其试验检验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相较于连续级配,采用间断级配设计的UPC的整体力学性能更优;UPC的聚灰比宜控制在3.5-9.0%之间;车辙试验表明UPC高温稳定性明显优于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及弯拉试验表明UPC的抗弯曲变形能力及弯拉性能相对较弱;冻融循环试验更适于UPC的水损性能研究;综合UP力学性能以及成本,建议UPC空隙率宜控制在4.0%左右。利用上述的UPC设计方法,制备了UPC以及LNBR改性UPC,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UPC的马歇尔稳定度、动稳定度、劈裂强度高于沥青混合料;UPC浸水残留稳定度大于100%,残留劈裂强度大于80%;UPC在高温及水耦合作用下具有优异的抗水损性能,在低温以及水耦合作用下水稳定性性能有所下降;UPC的弯拉性能介于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混合料之间,其弯拉强度大于路用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弯拉应变小于沥青混合料的应变;UPC具有良好的抗油侵蚀性能;UPC的力学性能在老化条件下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用LNBR对于UPC进行改性后,尽管其马歇尔稳定度、动稳定度以及抗劈裂强度略有降低,但马歇尔流值、弯曲应变以及疲劳寿命明显提高。为了观察UP以及UPC的微观特性,利用分子动力学对UP及UPC进行计算模拟。根据UP分子结构及固化特性,提出适于UP固化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同时,利用分子动力学对UP与集料之间的界面关系进行模拟,获得UP与各集料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集料中四种主要化学组分对UP的相互作用能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Al2O3、Fe2O3、Ca O、Si O2。针对UPC的固化行为,通过改变UP、引发助剂、增韧剂、集料的种类,利用Kissinger方程和Crane方程,研究了UPC各组分对UP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酚A型UP的表观活化能要高于间苯型UP的表观活化能;MEKP对UP的表观活化能的影响大于BPO的影响;LNBR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UP的固化动力学特征温度以及表观活化能;集料中各组分按对UP的固化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由强到弱排序为Al2O3、Fe2O3、Si O2、Ca O。
杨宇轩,冯玲,罗琦曦[4](2020)在《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用于铺装材料的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环氧树脂基混凝土是指将适量的增韧剂、改性芳香胺类固化剂、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和稀释剂掺入环氧树脂中可形成环氧树脂胶粘剂;再与确定好配合比的混凝土基料经过充分搅拌、充分养护;最后固化而成的一种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材料。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如构件的抗压强度较高,抗冲击和抗老化性能较强,韧性好且养护时间较短;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在常温下就能很好的固化且达到工程运用标准。对潮湿环境、碱性化学介质、空气中的细菌等因素都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使用。但是由于维护时间长,维护所消耗的人力较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品混凝土用于路面修补材料的应用相当有限。因此笔者将对目前国内外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一种新型的聚合物混凝土用于路面铺装材料,主要应对桥头"跳车"情况。
张大海[5](2019)在《橡胶粉对伸缩缝混凝土冻融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根据桥梁伸缩缝混凝土的受力特点,采用废旧橡胶增韧环氧树脂混凝土作为伸缩缝过渡区混凝土快速修复材料。采用80目橡胶粉改性环氧树脂混凝土,研究了不同橡胶粉掺量下环氧树脂混凝土的耐冻融性能。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在经历300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均低于1%;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环氧树脂混凝土抗压、抗弯强度损失率增大;橡胶粉的掺量对环氧树脂混凝土耐冻融性能影响较为显着。
张冠群[6](2019)在《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环氧树脂混凝土是聚合物混凝土的一种,其特点是强度高、抗冲击性好、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耐磨性、耐水性、耐化学腐蚀性及防火、抗冻性等良好性能,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近年来得到重视和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环氧树脂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现有的研究内容当中基本侧重于对抗压性能的分析,对抗拉性能分析较少,而由于各种环氧树脂混凝土材性不同且欠缺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多局限于结构的加固补强中,并没有作为完全的结构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一种可作为结构材料的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展开抗拉性能的研究。首先,通过轴拉试验对其进行材料性能与构件受拉性能的研究;其次,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抗拉构件进行模拟,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最后,在基本假定的前提下通过力学分析方法,结合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受力过程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构件处于不同状态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抗拉强度为2.6MPa,弹性模量为10000MPa,泊松比为0.26,而相同抗压强度的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为2.01MPa,弹性模量为30000MPa,泊松比为0.2,体现了环氧树脂混凝土较好的抗拉性能;配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试件为单缝破坏形式,区别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多缝破坏,且在一定长度范围内随着轴拉段长度的增加,配筋环氧树脂混凝土试件的极限拉力与开裂应变有所增大,体现了环氧树脂混凝土的材料均匀性与良好的整体性。将公式理论计算值与ABAQUS计算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提供的计算公式作为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设计依据是可靠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完善了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受拉破坏机理和作为结构构件的设计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环氧树脂混凝土其他构件和不同结构的受力性能及破坏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晓周[7](2019)在《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树脂混凝土相较于普通混凝土是一种高效、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强,耐腐蚀,抗裂性好,耐火性强等优点。在国家大力推广建筑产业化、节能环保的新形势下,环氧树脂混凝土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我国对环氧树脂混凝土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够完善,因此导致其应用领域也比较狭窄。目前国内、外对环氧树脂混凝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环氧树脂混凝土的配比组成及其性能、道路桥梁方面的应用和在裂缝修补领域中的应用等,将其作为一种结构材料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但由于其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具有显着的优点,同时随着资源与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人们环境与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将其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来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于建设工程领域是必要的,可行的,既符合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顺应绿色建筑发展的时代需求。本论文将环氧树脂混凝土作为一种结构材料进行研究。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在材料组成中是使用水性环氧树脂还是使用油性环氧树脂,其次再通过试验确定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的合适配合比,以满足其作为结构材料的性能要求。再次,根据确定的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的配合比制作大尺寸的柱构件进行试验,以研究其在轴心受压方面的性能。并结合普通混凝土柱的试验,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最后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理论和拓展研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使用试验确定的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配合比制作实际工程中常用的柱构件来进行试验,既可以保证试验真实的反映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性能,又可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作为结构材料应用的环氧树脂混凝土合适配合比作为参考,并且为研究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压构件的性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作为结构材料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孙占珩[8](2019)在《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混凝土是一种高效、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但由于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欠缺,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基本限于结构的加固补强,并没有作为完全的结构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环氧树脂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在试验过程中,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得到了包括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和跨中挠度在内的试验数据、梁侧环氧树脂混凝土应变和梁内部钢筋应变。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弹性性能较好,可以有效控制由荷载产生的变形。其次,比较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试验与模拟结果,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改变模拟梁的设计参数,寻找不同因素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受弯受剪性能及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随着跨高比的减小,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有所提高,随着剪跨比的增大,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有所下降。最后,借鉴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混凝土梁简化力学模型和承载力计算方法,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略有增强,抗剪承载力有大幅度提高。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弯与抗剪承载力的理论误差较小,验证了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适用于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的设计。通过本文的研究,确定了不同因素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进了环氧树脂混凝土在建筑结构领域的广泛应用。
雷浪[9](2019)在《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的疲劳性能分析》文中提出作为桥梁的重要附属构件,桥梁伸缩缝装置的工作状态对行车舒适性和桥梁结构自身受力状态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伸缩缝装置虽然尺寸相对较小,但结构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汽车移动荷载的重复作用下,构件的应力水平在不断循环变化;在伸缩缝装置的常见病害中,可见因疲劳导致的锚固区混凝土破坏,因此在桥梁伸缩缝装置中疲劳问题较为突出,研究伸缩缝装置的疲劳问题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的伸缩缝是一种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该伸缩缝装置钢梁与梁体的锚固区采用树脂混凝土,树脂混凝土凝固后具有强度高、亲和性好、抗冲击、抗拉性能比混凝土优良等优点。新型伸缩缝装置施工迅速,中断交通时间短,能够实现伸缩缝装置的快速更换。进行树脂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进而得到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和弹性模量等基本参数;进行EMR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界面受力试验,得到粘结界面的抗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应力;给伸缩缝相关材料选取恰当的S-N曲线,为下文结构疲劳分析做基础。本文建立伸缩缝局部有限元模型,施加轮载作用,得出结构中各种材料关键点的应力历程,同时根据结构的横向应力结果分析,得出:单轮轮载作用下,横向影响范围不超过轮载横向接触地面宽度的2倍;也就是说车辆在保持横向安全距离行驶时,相邻车道车辆的轮载作用区域互不重叠。参考各国规范和文献,本文以某大桥日均交通量为例,通过轴重和轴距的等效计算,建立一个简化的车辆疲劳荷载谱。结合有限元应力历程和车辆疲劳荷载谱,以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为分析原理,计算出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相关材料关键点的年均疲劳损伤值,进而估算伸缩缝的疲劳寿命。由计算结果可知:新型伸缩缝装置疲劳性能良好,最先可能发生疲劳破坏的是锚固区混凝土附近的铺装层沥青。理论验证了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装置优良的疲劳性能,为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装置的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戚圣强[10](2019)在《中小跨径EMR混凝土伸缩装置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指出伸缩装置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多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承受循环往复的车辆荷载,因此伸缩装置容易遭到损坏,伸缩装置一旦出现损坏直接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为了方便更换和维修伸缩装置,本文提出了EMR(Elastomeric in Metal Runners)伸缩装置。EMR混凝土材料具有快速凝结形成强度的特性,可以进行快速维修更换。本文主要围绕EMR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其与普通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面的力学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EMR混凝土分别进行了立方体抗压试验、抗拉试验、弹性模量压缩试验、弯折试验。得到EMR混凝土的各力学指标。为了研究EMR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进行了斜剪试验和粘结试验。并对其粘结面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了EMR伸缩装置的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伸缩装置安装宽度和伸缩量之间的关系,并对桥梁伸缩装置的结构尺寸进行了初步设计。通过对4种尺寸模型的建模,并进行准静态分析,通过多种荷载工况,模拟汽车制动时粘结界面的受力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安全系数。进行动态分析模拟汽车正常行驶时粘结界面的受力情况,得出结论车辆速度越大,EMR伸缩装置粘结界面拉应力反而变小。数值结果表明EMR伸缩装置的结构和尺寸满足工程要求。对EMR伸缩装置的施工工艺与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二、环氧树脂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树脂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环氧树脂基桥梁伸缩缝快速修复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伸缩缝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环氧树脂类快速修补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EC的配合比设计及优化 |
2.1 胶凝材料的选择 |
2.1.1 原材料及试件的制作 |
2.1.2 基体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 集料的配合比设计 |
2.2.1 粗细集料的筛分试验 |
2.2.2 各档集料用量的计算 |
2.3 HEC的配合比优化 |
2.3.1 不同胶石比对HEC抗压强度的影响 |
2.3.2 不同促凝剂用量对HEC抗压强度的影响 |
2.4 HEC的长期力学性能与抗冻性能 |
2.4.1 HEC的长期力学性能 |
2.4.2 HEC的抗冻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EC的界面粘结性能 |
3.1 试验原材料 |
3.1.1 修补材料 |
3.1.2 旧混凝土试件 |
3.2 试验方案及试件制备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件的制备及加载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不同粗糙度对HEC粘结性能的影响 |
3.3.2 旧混凝土强度对HEC粘结性能的影响 |
3.3.3 界面处理方式对HEC粘结性能的影响 |
3.4 粘结机理分析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3.4.2 X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 |
3.5 粘结强度公式的建立及验证 |
3.6 HEC粘结模型的建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EC及修复构件的疲劳特性 |
4.1 疲劳分析方法 |
4.1.1 现象学法 |
4.1.2 能量法 |
4.2 试验方案 |
4.3 试件的制备 |
4.3.1HEC 试件的制备 |
4.3.2 修复构件的制备 |
4.4 试验方法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1 HEC的疲劳性能 |
4.5.2 修复构件的疲劳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EC粘结性能的数值模拟 |
5.1 模型及弹簧单元的建立 |
5.1.1 模型的建立 |
5.1.2 弹簧单元的建立 |
5.2 粘结本构关系的建立 |
5.2.1 新旧混凝土之间 |
5.2.2 HEC与伸缩缝之间 |
5.3 模拟计算的外处理 |
5.3.1 INP文件的修改 |
5.3.2 移动荷载的实现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EC的施工技术 |
6.1 原材料及配比计算 |
6.1.1 原材料 |
6.1.2 配合比计算 |
6.2 桥梁伸缩缝修复技术及操作要点 |
6.2.1 人员准备 |
6.2.2 主要施工器具的准备 |
6.2.3 施工控制区域的设置 |
6.2.4 旧混凝土的凿除与清理 |
6.2.5 钢筋的焊接及HEC的浇筑 |
6.2.6 养护及开放交通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设计、性能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UPC材料组成 |
1.2.2 UPC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1.2.3 UPC耐化学腐蚀性能 |
1.2.4 UPC收缩性能及改性 |
1.2.5 热固性树脂微观结构模拟研究 |
1.2.6 UPC固化动力学 |
1.2.7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UP)及引发助剂选择 |
2.1 UP及引发助剂 |
2.1.1 UP |
2.1.2 引发剂 |
2.1.3 促进剂 |
2.1.4 阻聚剂 |
2.2 树脂及引发助剂初选 |
2.2.1 初选试验方案 |
2.2.2 拉伸试验 |
2.2.3 低温蠕变试验(BBR) |
2.2.4 粘度试验 |
2.3 初选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拉伸性能 |
2.3.2 低温蠕变性能 |
2.3.3 粘度性能 |
2.4 小结 |
第三章 UP改性及性能研究 |
3.1 材料选择 |
3.1.1 树脂 |
3.1.2 引发助剂 |
3.1.3 增韧剂 |
3.2 UP改性 |
3.2.1 UP改性过程 |
3.2.2 改性UP相容性 |
3.2.3 改性UP储存稳定性 |
3.2.4 改性UP诱导时间 |
3.3 改性UP性能研究 |
3.3.1 弯曲性能 |
3.3.2 拉伸性能 |
3.3.3 冲击韧性性能 |
3.3.4 低温蠕变性能 |
3.3.5 老化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UPC材料组成设计 |
4.1 UPC材料组成 |
4.1.1 树脂 |
4.1.2 引发助剂 |
4.1.3 集料 |
4.2 级配设计方案 |
4.3 聚灰比范围确定 |
4.3.1 最大聚灰比确定 |
4.3.2 最小聚灰比确定 |
4.4 不饱和聚酯混凝土体积特性 |
4.4.1 UPC体积参数 |
4.4.2 空隙率与体积参数之间的关系 |
4.5 UPC性能检验 |
4.5.1 马歇尔稳定度及流值 |
4.5.2 抗水损性能 |
4.5.3 高温车辙性能 |
4.5.4 低温弯曲性能 |
4.5.5 弯拉性能 |
4.5.6 经济性分析 |
4.6 UPC设计流程 |
4.7 小结 |
第五章 UPC路用性能研究 |
5.1 UPC制备 |
5.2 路用性能分析 |
5.2.1 容留时间 |
5.2.2 高温稳定性能 |
5.2.3 水稳定性能 |
5.2.4 低温抗裂性能 |
5.2.5 弯拉性能 |
5.2.6 抗油侵蚀性能 |
5.2.7 老化性能 |
5.2.8 疲劳性能 |
5.3 小结 |
第六章 UPC分子动力学模拟 |
6.1 分子动力学简介 |
6.2 UP分子结构确定 |
6.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 |
6.2.2 红外光谱试验分析 |
6.2.3 核磁共振试验分析 |
6.3 UP分子动力学模拟 |
6.3.1 UP交联模型的建立 |
6.3.2 UP物理特性模拟 |
6.3.3 UP力学性能模拟 |
6.4 UPC分子动力学模拟 |
6.4.1 集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6.4.2 UP与集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
6.5 小结 |
第七章 UPC固化动力学研究 |
7.1 UP固化动力学简介 |
7.2 UPC固化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案 |
7.2.1 材料选择 |
7.2.2 试验过程 |
7.3 UPC固化动力学分析 |
7.3.1 UP固化动力学特性 |
7.3.2 引发助剂对UP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
7.3.3 增韧剂对UP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
7.3.4 无机填料对UP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
7.4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主要结论 |
2.创新点 |
3.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用于铺装材料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 环氧树脂 |
1.2 环氧树脂基混凝土 |
1.3 研究现状 |
1.4 应用现状 |
2 改性环氧树脂 |
2.1 木纤维环氧树脂 |
2.2 橡胶弹性体环氧树脂 |
3 结语 |
(5)橡胶粉对伸缩缝混凝土冻融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质量变化 |
2.2 抗压强度变化 |
2.3 抗弯强度变化 |
3 结论 |
(6)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环氧树脂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混凝土轴拉试验研究现状 |
1.4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试验 |
2.1 引言 |
2.2 轴拉试验设计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验设备及附属装置 |
2.3 轴拉试件制备 |
2.3.1 试件原材料 |
2.3.2 试件配合比设计 |
2.3.3 试件制作 |
2.4 轴拉试验方案及过程 |
2.4.1 采集内容及方法 |
2.4.2 试验优化措施 |
2.4.3 试验步骤 |
2.4.4 其他辅助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
3.1 试验数据整理 |
3.2 无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试验结果分析 |
3.2.1 试验现象分析 |
3.2.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3.3 不同长度的配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试验结果分析 |
3.4 配筋环氧树脂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对比试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构件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建模方式的选取 |
4.1.2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
4.1.3 试件模型的建立 |
4.2 ABAQUS模拟结果分析 |
4.3 ABAQUS模拟结果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轴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
5.1 轴心受拉构件计算的基本假设 |
5.2 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 |
5.2.1 基本方程 |
5.2.2 基本方程的解答 |
5.3 ABAQUS计算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环氧树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环氧树脂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2 环氧树脂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
2.1 油性与水性环氧树脂的比较试验 |
2.2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2.2.1 环氧树脂百分比含量试验 |
2.2.2 水泥与环固不同比值对配合比的影响 |
2.2.3 无水泥条件下环氧树脂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研究 |
2.2.4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和柱轴心受压试验 |
3.1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测定 |
3.1.1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测定 |
3.1.2 轴心抗压强度的测定 |
3.1.3 环氧树脂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测定 |
3.2 构件制作与试验方案 |
3.2.1 构件设计与制作 |
3.2.2 试验设备及辅助装置 |
3.2.3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 |
3.3.2 长细比与极限荷载,极限纵向应变,横向位移的关系 |
3.3.3 荷载—纵向应变关系 |
3.3.4 荷载—侧向位移关系 |
3.3.5 普通混凝土柱和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柱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BAQUS有限元模拟 |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4.1.2 轴压柱模型建立 |
4.2 模拟结果整理及分析 |
4.3 试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
4.3.1 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
4.3.2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环氧树脂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
1.2.1 发展现状 |
1.2.2 应用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前期研究成果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前期研究成果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 |
2.2.3 测点布置 |
2.2.4 试件加载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试验梁的破坏现象 |
2.3.2 数据与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数值模拟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目的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设计 |
3.2.2 本构关系及材料属性 |
3.2.3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 |
3.2.4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3.3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分析 |
3.3.1 环氧树脂混凝土强度对梁抗弯性能的影响 |
3.3.2 纵筋配筋率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 |
3.3.3 尺寸效应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 |
3.4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剪性能分析 |
3.4.1 环氧树脂混凝土强度对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3.4.2 剪跨比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3.4.3 纵筋配筋率对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受力性能理论分析 |
4.1 国内外简化力学模型 |
4.1.1 梁模型 |
4.1.2 桁架模型 |
4.1.3 拉杆拱模型 |
4.2 极限抗弯及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4.2.1 有限元方法 |
4.2.2 极限平衡法 |
4.2.3 经验回归法 |
4.3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抗弯及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 |
4.3.1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分析 |
4.3.2 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的疲劳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伸缩缝装置发展历程 |
1.2.2 伸缩缝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
1.3 伸缩缝装置类型及常见病害 |
1.3.1 伸缩装置类型 |
1.3.2 伸缩缝装置常见病害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伸缩缝材料性能试验 |
2.1 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介绍 |
2.1.1 伸缩缝构造特点 |
2.1.2 伸缩缝性能特点 |
2.1.3 伸缩缝施工工艺 |
2.2 材料性能试验 |
2.2.1 EMR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 |
2.2.2 EMR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2.2.3 EMR混凝土抗拉强度 |
2.3 粘结界面试验 |
2.3.1 粘结界面斜剪试验 |
2.3.2 粘结界面抗拉试验 |
2.4 材料S-N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疲劳分析理论 |
3.1 结构疲劳基本概念 |
3.1.1 疲劳的定义 |
3.1.2 疲劳的分类 |
3.1.3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与疲劳寿命 |
3.2 损伤累积理论 |
3.2.1 概述 |
3.2.2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3.2.3 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3.2.4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3.3 疲劳荷载确定 |
3.3.1 各国规范中疲劳荷载 |
3.3.2 车流量模拟 |
3.3.3 车辆荷载谱制定 |
3.4 雨流计数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分析 |
4.1 ABAQUS软件 |
4.2 伸缩装置的应力历程与应力谱的模拟 |
4.2.1 影响线加载法 |
4.2.2 直接加载法 |
4.2.3 应力谱的确定方法 |
4.3 有限元建模 |
4.3.1 材料条件 |
4.3.2 荷载模拟 |
4.3.3 边界条件 |
4.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4.1 工况定义 |
4.4.2 标准轴载分析 |
4.4.3 其它轴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损伤计算和寿命预估 |
5.1 交通量调查及结果分析 |
5.1.1 交通量调查方式 |
5.1.2 调查结果分析 |
5.2 建立简化的车辆疲劳荷载谱 |
5.2.1 轴载等效 |
5.2.2 轴距等效 |
5.2.3 车辆疲劳荷载谱 |
5.3 车轮迹线横向位置分布研究 |
5.4 伸缩装置疲劳损伤计算和寿命预估 |
5.4.1 伸缩装置各部件疲劳损伤计算 |
5.4.2 伸缩装置疲劳寿命估算 |
5.4.3 混凝土疲劳性能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小跨径EMR混凝土伸缩装置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引言 |
1.1.2 桥梁伸缩装置的基本要求 |
1.2 桥梁伸缩装置的损坏原因与研究概况 |
1.2.1 桥梁伸缩装置损坏原因分析 |
1.2.2 新型伸缩缝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EMR混凝土常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EMR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2.1.1 试验方法 |
2.1.2 试验数据分析 |
2.2 EMR混凝土抗拉强度 |
2.2.1 试验方法 |
2.2.2 试验数据分析 |
2.3 EMR混凝土压缩弹性模量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数据分析 |
2.4 EMR混凝土弯折性能 |
2.4.1 试验方法 |
2.4.2 试验数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MR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界面受力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静态剪切试验(斜剪试验)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数据分析 |
3.3 EMR混凝土粘结性能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MR伸缩装置的结构及其性能 |
4.1 伸缩量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
4.1.1 影响伸缩量的基本因素 |
4.1.2 伸缩量计算 |
4.2 EMR伸缩装置结构 |
4.2.1 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2 EMR伸缩装置的结构尺寸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MR伸缩装置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5.1.1 单元类型 |
5.1.2 材料特性 |
5.2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5.3 车辆荷载的模拟 |
5.3.1 车辆荷载的有效着地面积 |
5.4 EMR伸缩装置在准静力荷载下的粘结性能分析 |
5.4.1 工况1下EMR伸缩装置的受力性能分析 |
5.4.2 工况2下EMR伸缩装置的受力性能分析 |
5.4.3 工况3下EMR伸缩装置的受力性能分析 |
5.4.4 工况4下EMR伸缩装置的受力性能分析 |
5.5 车辆速度对EMR伸缩装置粘结性能分析 |
5.5.1 不同速度下无坡度桥EMR伸缩装置粘结性能 |
5.5.2 不同速度下坡度桥EMR伸缩装置粘结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MR伸缩装置的施工工艺与应用研究 |
6.1 施工前准备工作 |
6.2 施工过程 |
6.2.1 施工方法 |
6.2.2 质量控制 |
6.3 工程应用及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环氧树脂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伸缩缝过渡区环氧树脂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凯.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环氧树脂基桥梁伸缩缝快速修复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 唐传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设计、性能及动力学研究[D]. 高阳. 长安大学, 2020(06)
- [4]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用于铺装材料的现状与分析[J]. 杨宇轩,冯玲,罗琦曦. 建材与装饰, 2020(06)
- [5]橡胶粉对伸缩缝混凝土冻融性能的影响[J]. 张大海. 山西交通科技, 2019(05)
- [6]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D]. 张冠群.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7]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D]. 李晓周.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8]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梁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 孙占珩.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9]新型EMR混凝土伸缩缝的疲劳性能分析[D]. 雷浪. 长安大学, 2019(01)
- [10]中小跨径EMR混凝土伸缩装置力学性能分析[D]. 戚圣强. 长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