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移动三年来硕果累累

新疆移动三年来硕果累累

一、新疆移动三年获得硕果累累(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鹏海[2](2021)在《融入社会资本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新《预算法》的发布及进一步实施,中央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潜在隐患,因此,中央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更加重视,不断完善对风险的监控方式。这也进而促进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发生变化,开始转向以债券为主的方式。然而,不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理的方法来看,针对地方政府债务信用的评级制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对于债券发行过程以及市场投资者进行合理决策分析时的考虑。此外,评级制度能极大的提高债券发行的效率以及能够很好的识别信用风险。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国内评级机构给予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等级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不合理,评级制度无法真实、合理的反映地方政府债务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因此,难以起到披露信用风险的效果。此外,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新经济新动能保持快速发展,各地区经济状况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地区的信用风险更加难以把控。基于此,建立有效、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能够对地方政府债务中潜在的信用风险起到很好的揭示和防范作用。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在现有的评级体系基础之上,将社会资本作为影响因素来分析地方政府信用评级问题,以丰富和完善信用评级的理论,也为具体的评级体系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通过上述,本文着力构建一套融入社会资本影响因素并且契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首先,在明确社会资本、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信用评级的具体定义基础上,从多个方面系统的总结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社会资本以及信用评级的现状。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国内外社会资本、信用评级具体指标以及测量方法的变化。此外,对国内外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进行阐述。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三大机构标准普尔、惠誉以及穆迪在地方政府债务信用的评级方法上,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国内评级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借鉴了国际机构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做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国内存在的地区各自的独特性及差异状况。而后,本文综合考虑国外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的参考价值以及国内现行评级体系适用性。其次,针对社会资本的具体指标选取以及测量方法进行文献梳理,并且明确本文对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概念内涵界定,同时,对比分析其与个体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体、企业以及宏观社会资本的指标划分方法,通过类比法,将政府社会资本划分为地方政府外部社会资本、地方政府内部社会资本以及地区社会资本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明确具体指标及测量方法,并分析政府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对信用评级的具体影响。然后,综合在现有的评级体系基础上,确定现行的评级体系影响要素,构建现行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并将社会资本因素融入,进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的考虑,确定本文的评级体系。最后,引入AHP-熵值法作为体系权重计算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评级体系的定性初始权重,而后根据地区差异选取七个代表省份具体数据进行熵值法计算,从而得出熵值法下相对客观的初始权重。而后进行综合赋权,将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权重综合,得出最终评级体系的权重,进而进行打分,划分评级等级区间,最后结果表明,上海、北京、广东、湖北信用评级为一等,而新疆、贵州、辽宁属于二等。在此基础上,结合2013-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违约概率情况,表明评级结果符合实际。此外,为对比分析本文评级体系与现行评级体系的差异,选取本文剔除社会资本因素的现行评级体系进行比较,同时,以国家公布的2018年各省综合信用得分作为参照,最终结果表明:a)两个评级体系总体趋势一致,而剔除社会资本之后现行评级体系,评级得分波动性更大。b)本文的评级体系与现行剔除社会资本之后的评级体系相比,更贴近国家公布的各省得分情况,更符合实际评级等级。

秦涵祺[3](2021)在《中囯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当前呈飞速之势,保持全球数字经济大国地位,已成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经济增长同时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的良好和谐关系,但是研究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之间的相关研究内容比较少,大部分学者都集中研究我国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等等。因此,研究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就成为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本文重点对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新态势进性阐述,解读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其次,在构建指标原则的基础之上,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规模、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滞后值、经济总量、人均财富、经济增速等七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赋权的评价模型、子系统功效系数模型、耦合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各省市2010-2018年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做分析,最后通过构建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障碍度测算,所得结论如下:从中国整体层面来看:(1)中国数字经济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从2010年至2018年不断缓慢上升,趋势大体相同,且数字经济指数略高于经济增长指数。(2)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两系统间呈现高耦合现象,耦合度自2010年至2018年均趋于1,说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关联性非常高,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3)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协调度0.5左右上升至协调度0.7左右,由勉强协调逐步变为初级协调。从中国各省市来看:(1)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在地域上失衡,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市分别为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以及浙江省。(3)天津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过程中,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状态,而山东省与广东省一直处于经济发展滞后数字经济发展的状态,其他省市均为两者同步协调发展。从诊断数字经济发展障碍因子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指标障碍度较高的大都分别集中在6个指标上,它们分别是数字基础设施指标层下的互联网端口接入、CN域名数以及移动电话普及率,数字产业规模指标层下的R&D研发机构数,数字创新指标层下的ICT行业固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例,以及数字滞后产业指标层下的工业增加值,说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受到这些指标的限制程度较高。

王佳媛[4](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刘梦[5](2021)在《“朝圣”的艺术:纪录片《敦煌画派》的历史书写与影像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敦煌画派》是敦煌艺术书写的典型文本,同时又是敦煌艺术历史记录的重要影像文本,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敦煌画派》以历史阐释和影像表达相结合的传播方式,生动再现了一代代画家的艺术朝圣,凸显了其作为“朝圣”的艺术的显着特征,对敦煌艺术和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研究皆具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分析《敦煌画派》的历史书写过程和影像表达手法,来发掘《敦煌画派》中历史与影像、艺术与真实、再现与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明确《敦煌画派》的艺术传播价值与历史文化意义。本文首先从艺术家与《敦煌画派》两方面介绍了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再现过程,接着从历史书写与影像表达两个方面,研究《敦煌画派》的历史再现方式与可视化的影像表现手法,最后深掘《敦煌画派》的历史传承意义与文化传播价值。研究发现,记录片《敦煌画派》通过影像再现历史的方式体现了“朝圣”的艺术,实现了历史真实、影像再现与文化传播三者的互动与交融,在传承历史文化、传播敦煌艺术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功能。具体而言,一方面,《敦煌画派》通过历史图景的再现、历史印记的佐证、历史记忆的建构三种方式再现了历史真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敦煌画派》又通过多重叙事的书写方式、跨越千年的书写时间、虚实结合的书写空间等方式实现了敦煌艺术的故事化书写,促进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增强了艺术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敦煌画派》采用艺术化的影像表达手法,通过极富真实性的画面语言、体现内心情感的镜头语言、彰显权威性的听觉语言、故事化的叙事特色等方式,共同建构了一个充满艺术魅力而又饱含文化底蕴的敦煌形象。尊重真实的历史书写方式与艺术化的影像表达手法在《敦煌画派》中共生共存,实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艺术传播效果的统一。《敦煌画派》以传承敦煌艺术为目标,以尊重历史、尊重真实为出发点,以历史书写与艺术再现相结合的方式,把敦煌建构成为一个集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为一体的艺术瑰宝形象,不仅唤醒和重建了大众对敦煌艺术的记忆空间,更通过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拉近受众情感距离的方式建构并增强了集体记忆,促进了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敦煌画派》作为传播敦煌艺术的经典文本,以重视文化传承与尊重历史真实的方式体现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共性,用艺术化的再现手法与传播方式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独特个性。凭借着历史书写与影像表达的传播方式,《敦煌画派》不仅生动再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更为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龙晓露[6](2020)在《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文中认为晚清时期,湘中地区掀起了建筑兴建潮。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可知与晚清湘军密切相关。湘军兴起于湘中地区,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广泛地影响了这一地区,民居建筑的兴盛便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这些建筑也带有明显的湘军影响下的地域特征。本文将湘军的兴起这一历史事件与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兴盛这一建筑现象关联起来。将晚清时期这一地区分散的民居建筑纳入统一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思考适宜的保护方法。在对现存晚清时期湘中民居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十八处湘军将领府第、湘军将领祖居地、祠堂、书院建筑进行详细的测绘,获得了详实的一手基础资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湘军将领府第建筑。通过对建筑的形制特征、构造做法、装饰艺术进行归纳,总结出这些府第建筑的一般性特点:(一)湘军团体特有的品格贯穿于湘军将领府第的始终,铸就了这些建筑方正、规整、雄壮、具有“崇高感”的气质与灵魂;(二)湘军集团渗透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理念。“礼制”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湘军将领府第无论是平面布局、建筑高差、功能分布,甚至在建筑的装饰上,都印刻着礼制思想的烙印;(三)超出常理的规模尺度透露着长期征战的湘军将领为弥补内心缺失而采取的“报复式挥霍”的宣泄途径;(四)这些建筑在构造做法和材料运用上大多遵循当地传统,体现出湘军尊崇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品格;(五)通过与清中期士绅民居进行对比,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在晚清发生转变,并具有浓厚的湘军文化色彩。为了解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变迁,本文以涟源市杨市镇杨家滩务本堂刘氏家族的建筑为例,通过对比清中期刘氏家族的祖居地以及湘军兴起后家族主要湘军人物的府第建筑,可以看出湘军兴起改变了刘氏家族的发展脉络,进而带来了家族建筑的“突变”,并着重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湘军将领府第建筑具有类型化的一般性特征,但具体到每一座建筑,又有其特殊性。《园冶》有云“三分匠,七分主人”,为了解“七分主人”对建筑面貌产生的作用,本文选取曾国藩的富厚堂与其弟曾国荃修建的大夫第为例,对两处建筑的建造背景、建筑的差异等进行比较,并结合曾国藩与其兄弟子侄的往来书信了解二者对于住宅建造及居住环境营建的不同看法。可以看出,除去使用需求、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外,个人修为对建筑面貌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本文还对这一时期的祠堂和书院建筑进行了研究。湘军的兴起带来湘中地区宗族的发展,也带来了湘中地区祠堂建筑的兴盛。对当地多个家族的族谱进行研究,得出军功家族祠堂数量激增是造成这一时期湘中地区祠堂兴盛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出湘中祠堂自清朝以来的演变规律。对书院的论述以晚清湘中书院的建造背景切入,这一时期书院的兴建与湘军的兴起关系密切,并以现存的东山书院为例,分析书院的形制特点。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遗产保护状况令人堪忧,本文尝试提出了两种针对性保护的方式方法。这些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完整型、破损型和遗址型。针对完整型建筑遗产,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现状保存完好的建筑也不可避免需要进行构件的修复。在实际工程中,对修复方法的选择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相关研究很少使用定量方法来评估古建筑修复的决策过程。因此,提出一种针对古建筑木构件修复方法选择的模型,即一种以单值中智集(SNNS)形式提供决策信息的多准则群体决策(MCGDM)方法对建筑构件修复方法进行确定。针对破损型建筑,提出一种基于现状和口述史的建筑复原方法。在主体建筑尚有部分存留,且还有见证者可以提供口述信息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复原,记录和保存尽可能多的建筑信息,不失为一种可能的“抢救性保护”的途径。

周怡帆[7](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KULZHAINAT AIKYN(古丽)[8](2020)在《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尤其是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提高企业交易效率并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经营主体丰富化和多元化、完善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支付方式和人群消费的一些习惯等优势,这对于中哈两个国家的贸易有着一定的帮助。文章的开头是对于本课题的课题来源、课题可能会带来的好处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等等进行的探讨;第二章是对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国家贸易等概念进行理论概述;第三章讲述了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章节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为后面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做铺垫,同时从反面提出积极的意义;第四章主要论述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这一章节和上一章节主要论述了两个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为后一章节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做好铺垫,提出第五章内容,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通过分析,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我们可以知道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哈两国经贸的影响是存在的,而且影响很大。当然跨境电子商务也存在问题,比如贸易风险加大、加速税款流失以及税收难度增加等等,这个可以作为以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中哈两国国际贸易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介入的国际贸易有所帮助,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推进以及人类命运体的共建等都有所帮助。

李芮[9](2020)在《新时代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了一个时代课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大有所为的历史时期,但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由于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侵染,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导致大学生避谈理想或者信仰迷茫。新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不但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严重威胁,更面临着三股势力渗透蔓延的挑战,新疆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坚守自我,对于新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对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乃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更加凸显了新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依据,选题意义,梳理了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阐述理论基础内容,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追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渊源,阐述了新时代加强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阐述了新时代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出影响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第四部分是结合现状和问题,提出增强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性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好社会、家庭、高校、个人的合力作用,以期使新疆大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国梦的不懈奋斗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诚实践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新疆大学生要勇担责任与使命,面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严峻形势,新疆大学生也应该坚定信仰,坚守初心,自觉与敌对势力作斗争,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前行方向和前进动力,用实践使理想信念结出丰硕果实,不断书写人生华章。

巴合托努尔·麦麦提阿昆[10](2020)在《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 ——以乌恰县喀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长期的游牧生产活动中,牧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它产于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反映了游牧生产活动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生态理论实践行为。游牧生产知识是当地牧民在一定的自然与地理环境打交道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文化特征的游牧生产知识。地方性知识生产于本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知识、人文知识,它有地域性、地方性、民族性特征。在漫长的游牧生产生活中,柯尔克孜人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帕米尔高原特有的游牧生产知识。这些知识是不断完善与丰富就是长时间的积累,具备不可代替的自然生态价值。游牧生产知识已有数百年的生存和历史发展,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价值,游牧生产知识体现出游牧生活的居住环境、畜群管理、草场利用、宇宙观、生态观等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生态措施,遵守自然生态环境规律,对保护草原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文从游牧生产地方性知识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游牧知识进行梳理。应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柯尔克孜游牧生产知识进行研究,探讨游牧生产知识形成过程与传承载体的阿依勒的功能。游牧生产知识、自然生态知识、游牧社会本土知识的产生作为参考,进一步分析游牧生产知识形成过程、地方性知识价值与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生态建设文明中发挥的作用,加强地方性政策加强保护中传承并地方性地给予应有的地位。挖掘地方性知识合理的存在性对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有意义价值,对柯尔克孜牧民积累的地方性知识进行保护,从而实现游牧生产地方性知识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疆移动三年获得硕果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移动三年获得硕果累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融入社会资本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资本
        2.1.2 地方政府债务
        2.1.3 信用评级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资本理论基础
        2.2.2 信用评级理论基础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社会资本相关文献综述
        2.3.2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3 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理论分析
    3.1 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定义及作用
        3.1.1 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定义
        3.1.2 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作用
    3.2 个体、企业与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区别
        3.2.1 个体与政府社会资本的差异
        3.2.2 企业与政府社会资本的差异
        3.2.3 章节小结
    3.3 类比法确定政府社会资本指标
    3.4 社会资本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影响
        3.4.1 外部社会资本对政府信用评级的影响
        3.4.2 内部社会资本对政府信用评级的影响
        3.4.3 地区社会资本对政府信用评级的影响
4 社会资本的测度
    4.1 政府外部社会资本的测度
        4.1.1 政府网络
        4.1.2 上级支持意愿
        4.1.3 公众参与水平
        4.1.4 公众监督能力
        4.1.5 社会信任程度
    4.2 政府内部社会资本的测度
        4.2.1 官员行政级别
        4.2.2 官员素质
        4.2.3 官员自身网络资源
        4.2.4 地方腐败可能性
        4.2.5 内部制度规范性
    4.3 地区社会资本的测度
        4.3.1 特殊地区扶持
        4.3.2 区域文化风俗
5 融入社会资本的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
    5.1 信用评级要素的确定及指标筛选
        5.1.1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要素的确定
        5.1.2 评级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5.2 信用评级模型方法的选择
        5.2.1 层次分析法(AHP法)
        5.2.2 熵值法
        5.2.3 AHP-熵值法
        5.2.4 评级等级符号的含义
    5.3 指标权重的设计及确定
        5.3.1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初始权重
        5.3.2 熵值法计算初始权重
        5.3.3 AHP-熵值法综合赋权
        5.3.4 综合测度分值
    5.4 计算结果
6 体系对比分析
    6.1 剔除社会资本的信用评级体系
    6.2 层次分析法下初始权重
    6.3 熵值法下初始权重
    6.4 AHP-熵值法综合赋权的结果
    6.5 计算结果分析
7 政策建议
    7.1 外部社会资本层面的建议
        7.1.1 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水平,加强外部社会监督,增强政府公信力
        7.1.2 促进地方多元网络发展,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7.2 内部社会资本层面的建议
        7.2.1 加强政府官员自身素质教育,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7.2.2 健全地方政府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厉打击腐败网络参与人员
    7.3 地区社会资本层面的建议
        7.3.1 加强特殊地区产业政策扶持,提高地区财政自给能力
        7.3.2 发挥政府信用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信用文化体系
8 结论与不足
    8.1 本文结论与成果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囯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数字经济
        2.1.1 数字经济的内涵
        2.1.2 数字经济的特征
    2.2 经济增长
    2.3 耦合度及协调度理论
    2.4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机理
    2.5 区域经济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经济指数的测度
    3.1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新态势
        3.1.1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3.1.2 数字经济发展新态势
    3.2 数字经济测度方法
    3.3 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3.3.3 数字经济指数综合测算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4.2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指数测算与分析
        4.2.1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子系统权重测算
        4.2.2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综合指数测算
        4.2.3 中国各省市数字经济指数分析
        4.2.4 重点省市数字经济政策层面分析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4.3.1 子系统功效系数模型
        4.3.2 耦合度函数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4.4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结果
        4.4.1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度的实证结果
        4.4.2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的实证结果
        4.4.3 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总体结果分析
        4.4.4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结果分析
    4.5 数字经济发展障碍度诊断与分析
        4.5.1 障碍度模型构建
        4.5.2 障碍度诊断
        4.5.3 障碍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致谢

(5)“朝圣”的艺术:纪录片《敦煌画派》的历史书写与影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朝圣与“朝圣”的艺术
    第一节 艺术的朝圣:70 年“本土西行”
        一、艺术圣地:敦煌石窟
        二、“朝圣”事件:本土西行
        三、精神诉求:保存与传承
    第二节 “朝圣”的艺术:纪录片《敦煌画派》
        一、艺术创作:三年锤炼
        二、艺术精品:《敦煌画派》
        三、精神诉求:立言立论·复兴·创新
第二章 《敦煌画派》的历史书写
    第一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一、历史图景:人物与场景的真实再现
        二、历史见证:时间的印记
        三、历史记忆:口述与情节的共同建构
    第二节 历史事件的故事书写
        一、书写方式:故事化叙事
        二、书写顺序:正叙为主多种叙述手法相结合
        三、书写时间:千年传承史
        四、书写空间:地理·艺术·精神
    第三节 艺术关怀与价值诉求
第三章 《敦煌画派》的影像表达
    第一节 视听语言
        一、画面语言
        二、听觉语言
    第二节 叙事特色
        一、“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二、真实再现与“虚”“实”共生
第四章 意义追问和价值沉潜:历史、影像和传播
    第一节 历史的书写
        一、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二、集体记忆唤醒与建构
    第二节 影像表达
    第三节 文化传播
        一、历史传承
        二、世界认同
图标索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时间范畴界定
        1.1.2 地域范围界定
        1.1.3 湘军
    1.2 选题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湘军的研究
        2.1.1 湘军史料汇编
        2.1.2 对湘军史实和制度的记载
        2.1.3 湘军兴起的社会背景研究
        2.1.4 对湘军人物的研究
        2.1.5 湘军兴起的影响研究
    2.2 关于民居的研究
        2.2.1 区域划分下的民居研究
        2.2.2 基于建筑样式的民居研究
        2.2.3 基于营建方式的民居研究
        2.2.4 微观视角下的民居研究
        2.2.5 对湖南传统民居的研究
        2.2.6 其他关于民居的研究
    2.3 湘军与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关联的必要性论证
    2.4 小结
第三章 晚清湘中建筑兴建潮及其动力机制
    3.1 晚清湘中地区的建筑兴建潮
    3.2 晚清湘中地区建筑兴建潮的动力机制
        3.2.1 根本动力: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双重压迫
        3.2.2 主要动力:清政府内忧外患,湘军承担历史重任
        3.2.3 直接动力:湘军兴起为湘中地区建筑兴建创造了条件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样本选取与测绘成果
    4.1 样本选取依据
    4.2 测绘成果
        4.2.1 居住建筑
        4.2.2 祠堂建筑
        4.2.3 书院建筑
第五章 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基本特征
    5.1 建筑的形制特征
        5.1.1 基本住宅单元
        5.1.2 功能分区及建筑组合
        5.1.3 建筑规模与尺度
    5.2 构造做法
        5.2.1 结构型式
        5.2.2 其他部分构造做法
    5.3 建筑装饰
        5.3.1 形式与风格
        5.3.2 装饰艺术的演变——与清中期士绅民居的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变迁——以务本堂刘氏家族建筑为例
    6.1 湘军兴起与刘氏家族的演变
    6.2 刘氏家族祖居地
    6.3 晚清时期的刘氏家族宅第
        6.3.1 从团块状到散点式的布局形式
        6.3.2 建筑规模确定依据
        6.3.3 空间尺寸与功能的演变
    6.4 后续思考
    6.5 小结
第七章 个人修为对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影响——以曾氏兄弟府第的比较为例
    7.1 建造背景及过程
    7.2 两处建筑之差异
    7.3 “适度”与“失度”的博弈
    7.4 建筑反映个人修为
    7.5 小结
第八章 湘军对湘中地区祠堂与书院营造的影响
    8.1 晚清湘中地区祠堂
        8.1.1 宗族与祠堂
        8.1.2 军功家族祠堂数量激增
        8.1.3 晚清湘中地区祠堂的形式特征
        8.1.4 湘军与湘中地区祠堂形制的演变
    8.2 湘军与湘中地区书院
        8.2.1 建造背景及基本情况
        8.2.2 东山书院的兴建与发展
    8.3 小结
第九章 湘中地区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遗产的保护
    9.1 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现状分析
    9.2 基于单值中智集的TODIM在古建筑构件修复决策中的运用
        9.2.1 相关决策算法的研究
        9.2.2 相关定义
        9.2.3 建立修复方法选择模型
        9.2.4 实证研究
    9.3 基于现状与口述史的古建筑复原探析
        9.3.1 历史演变与现状描述
        9.3.2 初步还原
        9.3.3 现状推导
        9.3.4 口述补充与验证
    9.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哈萨克斯坦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重难点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一、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理论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理论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
        二、跨境电商的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经济相关理论
        一、互联网经济的含义
        二、互联网经济的特征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第一节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况
    第二节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概况
    第三节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
        二、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一、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之中面临的问题
        二、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一、哈萨克斯坦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
        二、哈萨克斯坦互联网普及状况
第五章 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中哈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双边贸易的规模持续增加
        二、贸易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三、中哈双边商品的结构分析
        四、中哈经贸合作之中的问题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哈国际贸易中快速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一) 跨境电子商务减少了贸易环节,降低了成本
        (二) 全网营销形式使中哈贸易多样化
        (三) 跨境电子商务使中哈贸易便捷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 对国际贸易经营模式的影响
        (二) 对国际贸易参与者的影响
        (三) 对贸易环境和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总结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9)新时代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2.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理想信念的内涵
        2.1.2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2.1.3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2.2 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理想信念的相关论述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的相关论述
    2.3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2.3.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
        2.3.2 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教育
        2.3.3 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教育
        2.3.4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教育
    2.4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2.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
        2.4.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4.3 坚持“三贴近”原则
        2.4.4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原则
    2.5 新时代加强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2.5.1 为促进新疆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动力
        2.5.2 为促进新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
        2.5.3 为构建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人才基础
        2.5.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源泉
3.新时代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3.1.2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3.2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效
        3.2.1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更加自觉
        3.2.2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趋向务实
        3.2.3 新疆大学生政治理想认同感更加强烈
    3.3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3.3.2 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3.3.3 教育资源没有充分运用
        3.3.4 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升
    3.4 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3.4.1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教育效果存在负面消解
        3.4.2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够显着
        3.4.3 家庭教育在理想信念层面存在缺失与弱化
        3.4.4 个人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正确认知,知行不统一
4.新时代加强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4.1 注重学校教育,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4.1.1 丰富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4.1.2 创新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4.1.3 挖掘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资源
        4.1.4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
    4.2 注重自我教育,用知信行构筑坚定信仰
        4.2.1 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
        4.2.2 强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4.2.3 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4.3 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4.3.1 关注理想信念教育,转变固有教育理念
        4.3.2 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坚持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4.4 优化社会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作用
        4.4.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4.4.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4.4.3 运用多种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力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 ——以乌恰县喀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游牧社会研究
        1.2.2 地方性知识
        1.2.3 柯尔克孜已有的游牧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田野调查法
2 喀村基本状况
    2.1 田野点概况
        2.1.1 乌恰县生态环境
        2.1.2 喀村的生态环境
        2.1.3 村庄历史
    2.2 喀村牧民的生计
        2.2.1 喀村的畜牧业结构
        2.2.2 农业生计
        2.2.3 与喀村周边人群的互动——贸易交换
    2.3 喀村人的日常生活
        2.3.1 白毡房
        2.3.2 饮食特点
        2.3.3 畜粪与燃料
3 游牧生活知识
    3.1 季节性放牧
        3.1.1 春季接羔
        3.1.2 夏抓肉膘
        3.1.3 秋季配种
        3.1.4 冬季保留
    3.2 放牧畜群
        3.2.1 畜群分类放牧
        3.2.2 分工放牧
    3.3 草场利用
        3.3.1 划分季节放牧
        3.3.2 季节牧场利用
    3.4 四季转场
        3.4.1 转场时间
        3.4.2 转场路线
        3.4.3 转场过程中的合作与分工
4 喀村牧民关于自然的知识和态度
    4.1 牧民关于自然的认知
        4.1.1 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
        4.1.2 万物有灵的生态价值观
        4.1.3 俭约质朴的生态消费观
    4.2 自然生态知识
        4.2.1 牲畜分类知识
        4.2.2 植物分类知识
        4.2.3 气象物知识
    4.3 游牧社会本土知识的传承
        4.3.1 游牧社会组织
        4.3.2 传承核心-阿依勒
        4.3.3 地方性政策加强保护中传承
5 结论 讨论和展望
    5.1 讨论
        5.1.1 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游牧知识
        5.1.2 游牧生产地方性知识存在的困境
        5.1.3 游牧生产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四、新疆移动三年获得硕果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融入社会资本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 李鹏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2)
  • [3]中囯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D]. 秦涵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朝圣”的艺术:纪录片《敦煌画派》的历史书写与影像表达[D]. 刘梦. 兰州大学, 2021(02)
  • [6]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D]. 龙晓露. 湖南大学, 2020(02)
  • [7]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8]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 KULZHAINAT AIKYN(古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新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李芮.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 ——以乌恰县喀村为例[D]. 巴合托努尔·麦麦提阿昆.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新疆移动三年来硕果累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