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

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

一、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雷[1](2021)在《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所见古格王国早期官方印章形制与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汉地封印文化影响,吐蕃最早视印章为"盟誓诏书"(bka’ gtsigs kyi yi ge)或上级发放敕令的有效凭证。吐蕃时期的印章遗存可分为实物遗存和文书押印印痕两种。近年来,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对此展开了充分研究。吐蕃王朝奔溃之后,其后裔在西藏阿里象雄故地新建地方政权——古格王国(10世纪末至17世纪初)。该时期印章形制与特征,因缺乏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故学界对此悬而未解。2016年,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印痕的发现,为学界探究古格王国早期印章形制、功能打开了一扇窗口。

伍金加参[2](2021)在《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研究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阿里噶尔本即“堆噶尔本”(?)体制整体架构和所属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探揭阿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和结构模式;总结“堆噶尔本”行政体制运行时期的阿里地方政治、文化及其边境贸易的状况。还在结尾处,深入分析“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之“阿里廓松基恰”(?)行政设置运行,以及与“堆噶尔本”体制之间的历史关系、组织结构的异同,总结出“堆噶尔本”体制早于“廓松基恰”体制,“廓松基恰”体制是基于“堆噶尔本”体制影响和基础之下的历史产物。本文的主体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主要依附阿里自然地理条件,以不同时期阿里行政体制史作为历史背景,详述了从远古时期到吐蕃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至古格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的千余年时间,最终在时光岁月的洗礼下,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阿里本地区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第二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本章中以“堆噶尔本”是以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主体环境为基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的形成为开篇,深入分析和厘清档案文献和口述中“噶尔本”(?)一词的不同概述,追溯吐蕃后期阿里地方行政体制至“堆噶尔本”体制形成的历史脉络,详细阐释该区域行政体制的整体历史沿革和体制的行政机构、行政职能,以及“堆噶尔本”的印章和历任“堆噶尔本”名录为依据,总结出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其特殊历史地位。第三章,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结构。根据“堆噶尔本”辖区特殊组织与机构及其运行,以“宗”(?)和“茹”(?)为单位,对阿里噶尔本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阿里噶尔本体制与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之间的上下级互动情况。第四章,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特点入手重点论述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阿里。由于阿里地区地广人稀,又处于多国边境,其多元文化体制下产生了众多边境要塞。以边境事件为切入口,深入分析在诸多边境事件的博弈中地方政权如何推进基层行政体制,并对其行政体制之下发展的阿里文化因素和边贸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力图在真实画面,展现当时阿里边贸和文化的全貌。第五章,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本章以档案史料和口述资料结合的方式,主要探讨阿里“廓松基恰”的形成历史。以阿里“廓松基恰”建立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为出发,对比分析历史上的阿里“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行政体制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西藏历史上各地方特有的行政组织结构,凸显“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这一历史事实和及阿里噶尔本体制在实施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总之,阿里噶尔本体制并非自古至今,阿里噶尔本体制之前阿里地区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诸多行政体制。而后期形成的阿里噶尔本地方行政体制也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的冲击。它在延续地方行政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和充实其它区域的行政体制的元素,形成一种较为独特,却不乏地方特性的行政体制的建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基层组织的体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以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为主线的基层体制研究更显薄弱,文献资料较为零散且不统一,缺乏对阿里噶尔本体制进行系统的考证与整理。本文主要以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参考、分析大量藏、汉、英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对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还结合先人的研究成果和对阿里噶尔本后裔进行时事访谈,进一步深入分析、滤清、弥补阿里噶尔本体制史发展的前因后果,给后人展现了较为完整的阿里噶尔本体制发展史,也为研究“堆噶尔本”体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熊文彬,夏格旺堆[3](2021)在《西藏阿里札达县洛当寺新发现的10-18世纪经书残卷插图的调查与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洛当寺经书的内容、字体、书写、绘画风格、题材和题记等进行了首次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显示,这批经书残卷及其插图由写本和刻本组成,写本最多,时代较早,主要为《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典;刻本较少,年代较晚。经书和插图制作于10-18世纪之间,基本反映出阿里古格王朝写经、刻经及其插图创作的历史脉络,是迄今国内发现藏传插图数量最多、时代跨度最大的写经和刻经作品。经书的发现对于弥补国内藏传写经彩绘插图,进一步研究阿里、西藏自治区乃至中国古AI写作经、刻经和译经的历史,以及插图艺术的题材、风格及其特点、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王瑞雷[4](2020)在《托林寺佛塔新出土古藏文文书的书写年代与价值》文中认为文章遴选西藏阿里地区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三例,在解读其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书中出现人物的生平事迹,借此考察出土文书的书写年代与价值。该佛塔出土文书中的多数是古格王室当时负责"国政"(rgyal srid)的孜德与负责"教政"(chos srid)的西瓦沃在位期间所签发的官方文书,其书写年代应处在11世纪中晚期至12世纪初,下线不晚于西瓦沃的圆寂年代,公元1111年。该批文书的发现为学界解读11-12世纪古格王国与近邻洛域的战争、寺院僧侣制度、王室对普通民众的奖惩形式等提供了稀有材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王巳龙[5](2020)在《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 ——以“龙”(“鲁”与“珠”)为例》文中认为“鲁”((?),kLu)和“珠”((?),vBrug)是藏语言当中,表达龙符号所指的两个符号能指。本文借助符号学的阐释路径,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及研究方法,以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符号“鲁”和“珠”为研究对象,对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当中的表达进行了多角度的聚焦研究。研究首先对基本概念进行了力求科学合理的界定。本研究所立足的基本语境是藏文化语境。构成藏文化语境的主体和必要条件是藏文化,以藏文化为主体建构的语境可以生成藏文化语境。广义上的藏文化语境涵义较为宽泛,它不以地理位置、语言文字、人种体质或族属认同当中任何单个要素为唯一约束,而是一个需要在所有向度上进行综合讨论的概念。藏文化语境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应当存在非此即彼的精确界限,而是相对模糊的动态的叙述范围,需要依据多因素进行综合判定。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能指符号,“鲁”符号所指范畴十分宽泛,且其概念和形象,在历史上呈现出变化状态,因此一个“鲁”符号表达是否属于龙,应当根据其外形形象、叙事话语体系及其叙事中与人的关系和互动模式进行判断。“珠”符号所指范畴相对确定,但同样具有多重含义,亦在表意方面存在变迁。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鲁”、“珠”与龙符号的范畴进行归纳总结,以定量指标作为参考因素进行辅助判断,定性地界定了相对明确的龙符号及龙符号丛概念。基于明确的龙符号丛概念,在藏文化语境的边界条件下,本文首先对藏文化语境当中龙符号在文本当中所呈现的形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文化定位。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符号文本主要分为口传文本、典籍文本、视觉文本和行为文本几大类,其中符号的赋值则依附于文本成为能够被解释的呈现状态。龙符号的形象描述,在不同类型文本当中有不同的展示。对不同类型文本中龙符号形象的考察,即是将龙符号在文本中的解释意义还原为文本意义进行复原和呈现。龙符号在文本意义当中的呈现,是符号发出者赋予符号的意图意义进入文本之后,在文本当中的表达。宗教文本和世俗文本中龙符号表达的意义不同;个体创作文本和群体创作文本中龙符号的表达也存在差异。龙符号在行为文本中的表达亦有其特征属性。龙符号表达的核心是表达主体,而表达的动机和功能比表达生成的文本及其中的符号形象是否遵循事实或是否符合约定俗成的一般逻辑更为重要。对符号表达的分析是通过文本意义反向追溯并分析阐释叙述主体意图意义的过程。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符号在发展历史中,除了持续的文化变迁外,还发生了两次文化形象的跃迁。其中人格化龙形象的生成体现了藏区社会的超现实话语向人类主体的理性社会之转型;汉族龙形象进入藏文化龙符号丛则表明跨语境文化交流由自发自觉活动转而成为系统化的主动社会策略。本文同时也将多民族、多文化的龙符号表达作为藏文化语境下龙符号研究的平行参照物。龙符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话语体系的叙事中,藏文化语境当中的龙符号表达存在一定的共性要素,更有其突出的独属特点。龙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下的叙事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以符号为媒介进行的表达,其叙事生成的阐释体现出人类在其所处社会语境中的功能需求。龙符号叙事在藏文化语境中的呈现以及动态变化,实际上是人在构建文化语境时对语言策略的实践。

任赟娟,王瑞雷[6](2019)在《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文中认为女护法神多杰钦姆的信仰范围覆盖了古代西藏西部的"阿里三围",时间跨度从10世纪末的佛教后弘期开始延绵至今,其历史形成和信仰演进的考证对明晰古格王统建制以及溯源藏传佛教护法神灵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与多杰钦姆有关的早期藏文文献,基于实物图像调查分析,欲从历史渊源、图像变迁、仪轨传存与地域信仰传承等层面对该护法神予以考察,旨在探讨藏传佛教中护法神的象征意涵和社会功能。

熊文彬[7](2019)在《西藏阿里札达县译师殿壁画年代及相关问题——兼论古格故城坛城殿和托林寺杜康殿壁画题记与年代》文中研究指明西藏阿里壁画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宗教价值,但其创作年代一直困扰着学界。文章从札达县日巴村译师殿的壁画题记入手,结合文献,首次对供养人题记进行研究,考证出其中两位主要人物为古格国王释迦沃和洛桑饶丹,认为该殿壁画绘制于1476~1481年。同时,对古格故城坛城殿壁画相同供养人物题记进行了讨论,首次指出其中的世俗人物也是古格王洛桑饶丹,认为该殿壁画创作于1460~1470年。最后,对托林寺杜康殿名字相同的供养人题记及佛殿壁画的创作年代进行了梳理,为阿里地区现存同一风格壁画的断代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瑞雷,贾维维[8](2019)在《西藏阿里托林寺白殿壁画配置与殿堂功能》文中认为托林寺白殿作为古格王家寺院托林寺晚期建筑空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其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别出心裁的图案设计而闻名于雪域高原,也成为国内外艺术史学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在辨析白殿壁画内容的基础上,以殿内残存题记为线索,分析壁画配置与图像意涵,并以此挖掘该殿的空间功能与民众朝佛礼拜的信俗关联。此外,本文认为佛堂东壁北侧学界普遍认同的仁钦桑布像亟待商榷,笔者提出此像非仁钦桑布画像,而很可能为直贡噶举祖师吉丹贡布仁钦贝。

王瑞雷[9](2018)在《托林寺红殿的建造者及年代考》文中研究指明因史书缺载,早期寺志亦已散佚难觅,托林寺红殿的建造事迹与年代近乎湮没无闻。虽然在西藏后期编纂的教法史和上师传记中曾提及古格王建造托林新寺的事宜,但因语焉不详,亦无法窥究其具体的创建者与年代。近年来,国内外藏学界根据红殿壁画中出现的宗喀巴大师肖像,并依托其弟子古格·阿旺扎巴赴阿里弘法的大致年代,初步推断该殿为15世纪所建。然将红殿的殿堂结构与同期具有同类题材和绘画风格的佛殿相比较,该殿的设计为同期佛殿中的孤例,反而更接近于11-13世纪前后的佛殿布局。红殿的建筑与壁画年代是否同期抑或为后期重建所绘?对此,本文从该殿经堂西壁北侧下方以偈颂体撰写的藏文题记入手,并结合《阿里王统》等史料,对此建造者及年代问题再做具体考察。

王瑞雷,任赟娟[10](2018)在《托林寺迦萨配殿药师图像重构——兼议13—15世纪西藏阿里地区药师如来信仰与图像配置》文中研究指明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图齐于1933和1935年考察托林寺迦萨殿时其内部塑像与壁画尚完好无损,他与随从摄影师尤金·盖尔西当年拍摄了大量有关迦萨殿的壁画,可惜这批宝贵的图片资料现仍封存于意大利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内至今还未公开于众,这对于研究已沉湎于历史记忆中的托林寺迦萨殿而言,要化解它内部诸佛殿中的图像配置这一谜团仍需要漫长的等待。文章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艺术史学者黛博拉·克林伯格·塞尔特教授早年论文《斯比蒂河谷中的唐卡绘画传统》中所引用盖尔西于迦萨殿拍摄的两张照片入手,结合西藏西部阿里地区13—14世纪前后的桑达石窟、帕尔噶尔布石窟以及羌衮巴石窟中的药师如来壁画,重新构建迦萨殿外围配殿原药师如来殿的图像构成与年代以及该题材在13—14世纪阿里地区的图像配置和信仰。

二、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所见古格王国早期官方印章形制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土文书概况
二押印形式与印章形制
三与吐蕃官方文书押印及印章形制之关系
四结语
西藏阿里札达托林寺出土古格王国早期文书

(2)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
    第一节 阿里自然地理
    第二节 远古至吐蕃时期的阿里
    第三节 古格时期的阿里
    小结
第二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堆噶尔本”一词考证
    第二节 “堆噶尔本”的设立与演进
    第三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架构
    第四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基层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管理辖区
    第二节 宗谿及其构成和运行
    第三节 茹及其构成和运行
    小结
第四章 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边贸活动
    第二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传统文化
    小结
第五章 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
    第一节 “廓松基恰”的称谓及其形成年代
    第二节 “廓松基恰”的机构
    第三节 “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异同
    第四节 “廓松基恰”与其他基恰的对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历任“堆噶尔本”名录
附录2 堆噶尔本的访谈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西藏阿里札达县洛当寺新发现的10-18世纪经书残卷插图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书及其插图现状
二经书内容和插图题材
    (一)经书内容和插图分布
    (二)插图题材
        1.诸佛菩萨等像
        2.常啼菩萨求法题材
        3.供养人像
三插图的艺术特点
    1.克什米尔风格
    2.波罗风格
    3.混合风格
四题记等相关问题
    1.尊像题记
    2.译经题记
    3.供养人题记
    4.愿文题记
    5.修复题记
五年代讨论
    1.风格类比
    2.写本的语法特征和书写特点
    3.供养人和译经题记
六小结

(5)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 ——以“龙”(“鲁”与“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龙的研究
        二、关于藏族龙神崇拜或信仰的研究
        三、关于藏文化中神灵的研究
        四、关于特征文化符号的文化研究
        五、关于藏族“龙”的主要观点和争议
    第三节 主要方法与素材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节 藏文化语境的范畴
        一、藏区、藏地和青藏高原
        二、藏民族及其文化来源
        三、藏文化语境
    第二节 “鲁”、“珠”与“那伽”辨析
        一、“鲁”的释义及概念
        二、“珠”的释义及概念
        三、“那伽”的定义、概念及形象
        四、“鲁”、“珠”、“那伽”与龙的符号化阐释路径
    第三节 龙的符号丛
        一、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
        二、虚构的超现实形象
        三、变幻之龙:真实与虚构结合的锚点
    第四节 龙符号的文本
        一、狭义文本
        二、广义文本
第二章 藏文化文本中的龙形象
    第一节 龙的口传形象
        一、民间歌谣、故事与古代神话中的龙
        二、口传史诗《格萨尔》中的龙
        三、当代民间口头传说中的龙
    第二节 龙的典籍形象
        一、龙的宗教典籍形象
        二、龙的世俗典籍形象
        三、非虚构典籍中的龙
    第三节 龙的视觉形象
        一、平面视觉的龙
        二、立体视觉的龙
        三、动态视觉的龙
    第四节 龙的行为文本形象
        一、与龙有关的日常行为
        二、与龙有关的非日常行为
        三、龙的其它行为文本
第三章 龙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
    第一节 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龙
        一、早期的龙
        二、中期的龙
        三、晚期的龙
    第二节 世俗文本的龙叙事表达
        一、群体创作文本
        二、个体创作文本
        三、非原创文本
    第三节 宗教文本的龙叙事表达
        一、宗教-宗教文本
        二、宗教-世俗文本
        三、世俗-宗教文本
    第四节 民俗仪轨中对龙的表达
        一、龙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
        二、龙在非日常活动中的表达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链接
第四章 “龙”符号所指的变迁
    第一节 文化形象的变迁和跃迁
        一、术语借用:跃迁
        二、文化形象的跃迁
        三、龙的两次形象跃迁
    第二节 “鲁”:从泛灵到厉神
    第三节 “珠”:从雷声到瑞兽
    第四节 “鲁”家族的构建
    第五节 龙王龙女:龙的人格化
        一、佛教文本中的“龙女”
        二、藏文化中的拟人龙神
        三、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王和龙女
第五章 多文化的龙叙事表达
    第一节 汉族的龙叙事
        一、以应龙为代表的先秦龙
        二、以黄龙为代表的经典龙
        三、皇权之龙和人格化的龙
    第二节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龙叙事
    第三节 台湾地区的龙叙事
    第四节 西方的龙叙事
        一、泛基督教叙事中的龙
        二、邪恶之龙
        三、“屠龙”的叙事
第六章 藏文化语境下龙符号叙事的解读与阐释
    第一节 崇拜与畏惧:万物有灵的龙
    第二节 交流与供奉:自成一统的龙
    第三节 调伏与教化:护持教法的龙
    第四节 文化建构中的语言策略
结论
    一、龙符号的判定
    二、龙符号的形象、表达及文化跃迁
    三、意义、启示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一览
致谢

(6)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杰钦姆的历史渊源与地域图像变迁
    (一)多杰钦姆的历史溯源和信俗生成
    (二)多杰钦姆的地域图像与特征变迁
        1. 拉达克地区
        2. 象泉河流域的札达县境内
        3. 孔雀河流域的普兰县境内
二多杰钦姆的仪轨传存与图像表述
三结语

(7)西藏阿里札达县译师殿壁画年代及相关问题——兼论古格故城坛城殿和托林寺杜康殿壁画题记与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译师殿概况
二译师殿释迦沃和洛桑饶丹题记
三古格故城坛城殿壁画题记与创作年代
四托林寺杜康殿壁画中的古格王统题记
五结语

(8)西藏阿里托林寺白殿壁画配置与殿堂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壁画识读与图像配置
    1. 北壁 (正壁) (图二)
    2. 东壁 (图三)
    3. 西壁 (图四)
    4. 南壁 (图五)
二、图像思想与殿堂功能
三、南壁北侧“大译师仁钦桑布”肖像问题
四、结语

(10)托林寺迦萨配殿药师图像重构——兼议13—15世纪西藏阿里地区药师如来信仰与图像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迦萨殿与药师佛图像概述
二西藏药师如来传承谱系及与经典
三西藏药师如来曼荼罗的图像传承
四13—14世纪阿里地区药师如来曼荼罗遗存与图像配置
五托林寺迦萨配殿药师如来图像构成及相关问题
六结论

四、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所见古格王国早期官方印章形制与特征[J]. 王瑞雷. 文物, 2021(09)
  • [2]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D].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 2021(12)
  • [3]西藏阿里札达县洛当寺新发现的10-18世纪经书残卷插图的调查与初步研究[J]. 熊文彬,夏格旺堆.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02)
  • [4]托林寺佛塔新出土古藏文文书的书写年代与价值[J]. 王瑞雷. 文献, 2020(05)
  • [5]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 ——以“龙”(“鲁”与“珠”)为例[D]. 王巳龙.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J]. 任赟娟,王瑞雷. 敦煌研究, 2019(04)
  • [7]西藏阿里札达县译师殿壁画年代及相关问题——兼论古格故城坛城殿和托林寺杜康殿壁画题记与年代[J]. 熊文彬. 文物, 2019(02)
  • [8]西藏阿里托林寺白殿壁画配置与殿堂功能[J]. 王瑞雷,贾维维. 考古与文物, 2019(01)
  • [9]托林寺红殿的建造者及年代考[J]. 王瑞雷. 世界宗教研究, 2018(03)
  • [10]托林寺迦萨配殿药师图像重构——兼议13—15世纪西藏阿里地区药师如来信仰与图像配置[J]. 王瑞雷,任赟娟. 敦煌研究, 2018(02)

标签:;  ;  ;  ;  

西藏阿里托林寺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