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创业板上市做好准备(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1](2021)在《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上市企业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分析 ——基于同行业的对比》文中提出创业板注册制于2020年8月24日开始实施,当天18只新股在创业板上市,从当天开始,新股上市前5天不设涨跌幅限制,之后每天20%的涨跌幅度限制。创业板注册制放宽了公司的上市条件,制定了多套上市标准,企业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套标准申请上市。对于一些正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如果公司的净利润标准没有达到要求,则可以选择市值标准。创业板试行注册制,有利于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强大活力和竞争力,加快IPO的发行速度,缩短企业上市时间,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从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对欧美等国家来说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创业板注册制由于上市条件相对宽松,因此上市公司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投资者具备相关的投资知识和经验。但我国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散户,专业投资者较少,因此可能会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从而在长期过程中出现亏损。其次,创业板实行20%的涨跌幅限制,新股前5天不设涨跌幅限制,有可能出现庄家操纵股价的行为,股价波动率会变大,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机会也是风险,但由于我国投资者的结构是散户多专业机构少,因此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风险大于机会。本文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上市的1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18家公司的市场表现分析首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在财务方面,投资者比较关注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且为了便于不同规模公司的比较,本文选取了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研发投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等指标对18家公司做了简要分析,并与行业均值和行业中值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选了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康泰医学和锋尚文化再对他们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股价表现方面,首批上市新股呈现出火爆局面,其火爆程度不亚于科创板,其中康泰医学和卡倍亿的涨幅最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18只新股的股价大部分都出现了一定的回调,其中锋尚文化曾一度跌破发行价,预计在未来越来越成熟的A股市场中,新股破发可能会经常出现,一些基本面或者发展前景不好的股票依然可能会出现破发的情况。在业绩表现方面,18只新股中的大部分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都比较强,18只新股中的绝大部分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都高于市值接近的同行业其他公司或行业均值和行业中值,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高出的数值则不太明显,说明这些公司市场份额可能还不是很高,规模还有待提升,但仍然能说明首批上市的企业成长性高。首批上市的18家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都要高于行业均值和行业中值,说明首批上市的企业盈利性较好。在资本使用效率方面,绝大部分首批上市的新股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大幅高于行业均值或行业中值,说明首批上市的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获利的效率较高,盈利能力强。若拿首批上市的18家公司与其对应的同行业市值相近的公司来比较,首批上市18家公司中的大部分公司的总资产、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绝对数额一般都大幅低于同行业市值相近的公司,但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一般要大幅高于同行业市值相近的公司,说明投资者比较看重创业板未来的成长性,投资者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给予了一定的溢价。总体来说,首批上市的新股总体质量较高,绝大部分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较强,这也符合创业板设立的初衷。
邵玲玲[2](2021)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的风险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多次出台并购政策,来促进企业并购、规范并购行为。并购重组具有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企业业务架构和增添企业活力等优点,但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风险。随着我国并购步伐的加快,创业板并购中企业估值和最终成交价格偏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高溢价并购行为涉及行业广泛,其中大部分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如轻资产企业等。高溢价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本文选取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溢价横向并购的案例,以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企业并购中高溢价的原因及存在的风险,以期为未来企业并购战略制定及相关风险的防范提供参考建议。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事件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选取了在创业板上市的A公司横向并购案例,研究了此次并购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A公司是我国网游加速器方面的领军企业,被并购方Z公司为轻资产企业,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其主营业务集中在海外,A公司想通过并购达到丰富公司业务类型、拓宽海外市场的目的。本文首先对溢价并购的动因和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对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紧接着以A公司并购Z公司为例,分析了并购的过程,对并购案例中出现高溢价现象的原因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了详细阐述。此次并购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了获得标的公司的海外市场和技术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本文研究了A公司并购前、并购过程中及并购完成后企业面临的估值风险、融资支付风险、商誉减值风险等,并针对文中的高溢价风险,对企业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的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如企业应重视并购前的准备工作、签订合理的业绩承诺、采取合理的融资支付方法等,此外加强对并购全程的监督管理也尤为重要。最后,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分析企业高溢价并购的原因,探讨企业进行高溢价并购的动因、影响溢价水平的因素等;其次,研究案例企业高溢价并购的风险,并结合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高溢价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存在的风险,明确风险防范方向;文章最后,提出相关的应对建议,希望能对未来类似并购的企业提供借鉴。
张园园[3](2020)在《基于PCA-SVM模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板市场是2009年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而建立的证券交易市场。虽然我国创业板市场具有高成长、高盈利的特点,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因而也一直面临着高风险性的问题。2020年6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五次修订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该规则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条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使得一些存在财务异常的公司面临着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风险。因此,为保证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稳健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及相关学者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界定,同时结合2020年6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其退市制度的最新规定,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制定了一个新的评判标准。其次基于这个新标准,从2017-2019年间创业板市场中选取了166个财务危机样本和与之配对的166个财务正常样本。然后从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等五个方面选取了34个财务指标,通过对这34个指标进行显着性检验和主成分分析选取了10个综合指标,最终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将其与单一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组合模型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中有更好的预测效果;(2)本文制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评判标准能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有效的预测,因此该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增强企业偿债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加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等方面,对防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郑忱阳[4](2020)在《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风险投资的管理决策中,主要讨论了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嵌入社会网络后对上市公司产生的治理效应,从网络位置视角探讨了风险投资网络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多维影响。风险投资网络由风险投资股东的联合投资行为形成,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经济主体具有信息和资源优势,一方面,网络中的风险投资股东可以通过学习效应和社会资本助力企业长久发展,实现价值投资获得长期收益,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网络带来的资源优势会助涨管理层的盲目自信,渠道和信息优势在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会导致风险投资股东的短视逐利,从而做出损害企业发展的行为。因此,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这是本文欲回答的主要问题。现有关于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的IPO阶段,对企业长生命周期的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研究主要聚焦在风险投资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的经营管理阶段,选取名列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风险投资机构构建风险投资网络,依次从上市公司的股价质量、盈余管理以及创新能力这三个反映公司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出发,通过对比风险投资持股对三者的影响,凸显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治理效应的独到之处。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发现有:第一,在上市公司的股价质量方面,以创业板IPO抑价、股价信息含量以及股价崩盘风险三个股价波动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利用不同的样本和模型检验风险投资网络和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三者的影响差异,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考虑了2014年的IPO首日涨幅限价政策后,风险投资网络在创业板企业的IPO定价阶段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有助于显着降低IPO抑价;而风险投资持股对于创业板企业的IPO抑价没有显着影响。(2)风险投资网络能够显着提高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相比于风险投资持股,风险投资网络对于股价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强。(3)风险投资网络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而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论表明风险投资网络在上市公司的股价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治理效果。本文认为,风险投资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的筛选和认证功能,降低了IPO抑价,提高IPO定价效率;风险投资网络放大了风险投资的监督和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更加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价透明度和独立性,增加企业的异质性信息,提高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风险投资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对股价波动的风险预警效应,弱化了风险投资持股带来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或代理问题而引发的股价崩盘风险。第二,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面,风险投资机构成为主要股东后长期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除了使用常见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外,本文还计算了研发投入盈余管理这一指标,揭示风险投资从盈余管理角度促进企业创新的路径,研发投入盈余管理主要体现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控制,其实质是属于真实盈余管理中的费用管理部分,本文把它单独拿出计算是为了研究企业究竟会不会通过降低研发投入费用以提高真实盈余管理。本部分的研究样本为2006—2017年除金融业、ST企业外的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通过对比风险投资网络与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得到了如下结论:(1)风险投资网络显着提高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而风险投资持股同时加剧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2)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投资持股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盈余管理。(3)当风险投资根据持股周期区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时,在长期持股组,风险投资网络抑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在短期持股组,风险投资网络加剧了真实盈余管理;而风险投资的长期持股和短期持股均提高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且风险投资的短期持股也加剧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4)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创业板和非创业板后,风险投资网络仅加剧了非创业板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风险投资持股同时加剧了非创业板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二者对创业板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论表明风险投资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效应。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持股促使企业进行更为激进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风险投资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险投资持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不论是风险投资持股还是风险投资网络,均不会通过对研发投入费用的减少来进行盈余操纵,这也是风险投资从盈余管理角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当长期持股的风险投资形成社会网络时,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的长期监督效应,抑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动机,而短期持股的风险投资网络加剧了风险投资的短视逐名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动机;风险投资的自身特性和投资偏好决定了其更加关注创业板企业,对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发挥了明显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且风险投资网络弱化了风险投资持股对于非创业板企业的不利影响。第三,在上市公司的创新水平方面,本文从风险投资网络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两个维度的指标考察了网络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的影响。选取2006—2017年沪深两市除金融业、ST企业外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得到如下结论:(1)无论从中心度还是结构洞角度,风险投资网络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以及发明专利创新效率的提高;相比于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风险投资网络的促进作用更强,这是因为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的“引资”和“引智”功能。(2)风险投资的社会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二者之间存在替代性,虽然风险投资的社会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均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同时拥有二者优势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3)通过对比风险投资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风险投资网络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优于结构洞的影响,因此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有动机去降低结构洞保留中心度优势。(4)相比于非创业板企业,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板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从创新角度来讲,风险投资依旧偏好创业板企业,风险投资网络在创业板企业中放大了风险投资的价值增值优势。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创新地提出了风险投资网络的集聚效应和“凹凸镜”效应。集聚效应表现在风险投资网络汇集了专业的风险投资股东、聚拢了优质社会资源,集聚了风险投资的治理效果。“凹凸镜”效应即风险投资网络像凸透镜一样放大风险投资股东的认证、监督和增值等积极影响: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IPO抑价、更高的股价信息含量、更低的股价崩盘风险以及更高的创新水平;风险投资网络像凹透镜一样缩小风险投资股东的短视和逐名等消极影响:抑制风险投资持股的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削弱风险投资持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不仅丰富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文献,还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引进优质的风险投资股东、积极嵌入社会网络提供依据,为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效率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盛冉冉[5](2020)在《创业板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创业板的开设,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意义重大。首次公开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公司首次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股份。为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增加募集资金,拟发行股票的公司一般会实施盈余管理以提高报表业绩。目前国内对创业板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我国创业板公司在IPO过程中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分析影响创业板公司上市成功前后业绩变化的盈余管理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针对背景分析提出的问题,分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了采取的研究内容方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有关盈余管理的内涵、方式和动机的相关研究,介绍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概念和计量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整理了2016年创业板IPO公司在2014至2018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相关数据加工,计算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数值,结合了实证研究的多种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和影响企业盈余管理选择手段的因素。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创业板IPO公司在上市前后存在盈余管理行为;(2)为操控上市前后业绩,创业板公司同时采用了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程度较高;两种手段的选择存在相互替代性;(3)不同盈余操控手段对IPO公司上市前后期间业绩产生的影响不同,应计盈余管理对业绩表现具有提高作用,而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更严重;(4)风险投资持股、公司规模、成长性、财务杠杆等因素与公司对盈余管理手段的选择和业绩变动具有相关性。最后根据结论分析,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行为,实现我国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刘瑞娟[6](2020)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文中提出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给企业创新提供动力。那么怎样才能给企业提供有效率的研发投入呢?这就需要研究研发投入的融资结构问题。因此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从要素驱动成功转型为创新驱动。从中国市场来看,研发创新更是集中在创业板,科学的研判创业板上市企业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系,可以促进创业板上市企业基于有效率的融资结构来加强研发投入,从而促使创业板上市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水平。科学的研判企业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系,必须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轨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可以为企业找到与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融资结构,从而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效率。在以上背景下,全面梳理了研发投入、融资结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现以往学者们都是静态研究两者关系,考虑到企业生命周期性的文献较少,并且在债权融资上,没有进一步的细分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切入点,以2014-2018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全面深入的研究了企业研发投入和融资结构的关系,并且将债权融资进一步划分为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源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探索了企业研发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资金融通提供了理论基础;(2)将债权融资具体分为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深入研究了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谁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更大,为创业板上市企业优化债权融资提供了借鉴意义;(3)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效果是否一致,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板上市企业研发融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4)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融资结构是否会对研发投入具有不同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能够显着提高创业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的水平,是企业研发活动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债权融资存在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对研发活动具有负面效应;(2)将债权融资进一步划分,发现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都不能促进研发投入的增长,但是商业信用比银行借款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性更强;(3)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集中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创业板上市企业都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进行研发创新。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债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显着抑制作用,而股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着。与成长期企业相反,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研发投入依赖于股权融资,而债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却不显着;(4)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效果较小。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揭示了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丰富了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的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1)国家应该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加重视内源融资,提升内源融资能力,减少债务风险;(2)国家应该建立平台,促进银企牵手,以减少研发活动的信息不对称性,创新银行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投入模式;(3)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对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搭建网络平台,发展天使融资等以促使更多的风险资金进入企业,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动力等等。
王紫依[7](2020)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问题研究 ——以联建光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目标下,近些年来,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创业板再融资政策落地、募集配套资金政策放宽等措施,催生了一轮并购重组热潮,但同时也埋下了“三高隐患”。伴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数和涉及金额的增长,商誉作为并购重组的产物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巨额商誉减值现象频频发生,创业板更成为A股市场的“重灾区”,这些商誉减值造成了大量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巨额的业绩波动,成为了创业板的业绩地雷,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归纳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针对创业板商誉减值问题的文献比较少见,因此,对创业板商誉减值问题进行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开始凸显。针对上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采用归纳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当前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巨额减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近年来创业板合并商誉及其减值的规模快速增长,并且集中于少部分公司,其中,联建光电四年间发生溢价并购13起,累积的巨额商誉在2017和2018年发生大规模减值,是创业板商誉减值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商誉减值方面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高估值导致高商誉、商誉减值测试不及时、业绩承诺实现率低、商誉减值信息失真以及商誉减值信息披露不完善。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准则规范层面提出了些许建议。本文的创造性成果为针对创业板商誉减值问题提出了有创新性的应对措施。主要为针对业绩承诺实现率低的问题,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实行“3+N”对赌承诺:“3”是指业绩承诺期不超过三年,业绩承诺期内实行交易对价分期支付;“N”是指根据并购重组的具体情况,建立长期的管理层薪酬与经营绩效挂钩的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为创业板日后的商誉减值处理提供帮助,进一步向市场披露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邢佳琳[8](2020)在《H公司创业板上市发行案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持续向好,在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优化资本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出于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增加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许多企业踏上了 IPO的道路。但因为对市场了解不足、IPO申报材料准备不充分等原因,使得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未能如愿通过IPO审核。拟上市公司审核未通过的原因多种多样,监管部门的审核重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国创业板IPO从2016年实施新规以来,审核制度就处于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的过渡阶段。但是,这并没有提升IPO的审核通过率,反而有所下降。作者在2019年有幸加入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了H公司的上市准备。H公司分别于2016年3月18日和2019年9月26日披露招股说明书。由于这两次IPO恰好处于创业板上市制度改革的过渡期内,是现阶段IPO的经典案例。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利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国内创业板IPO上市审核现状以及发审委关注的重点,提出公司在创业板IPO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诸如持续盈利能力不足、海外客户信息缺失、关联业务影响独立性和财务内部控制运行不规范等因素会影响公司IPO的结果,这也是多数中小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根据H公司的实际情况,融合了我在实习过程中对H公司的认识,总结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给中小企业提供参考,推动其顺利通过上市审核。与此同时,在不损害投资者正当权益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以达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在研究创业板拟上市公司IPO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尽管目前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对公司上市未通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创业板上市未通过的资料并不丰富。希望能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给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带来方便。
李中媛[9](2020)在《行政干预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创业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其设立目的是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自设立以来,对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逐渐从投资驱动的速度增长向创新驱动的质量增长迈进,为更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创业板改革重要性和急迫性越发凸显。为助力创业板改革,本文从创业板现存行政干预手段入手,分析其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并结合科创板带来的改革机遇,对未来改革关注重点进行探讨。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的综合分析方式,对行政干预从“准入管制”和“定价管制”两个层面入手,对定价有效性用“市场反映价格与IPO定价偏离程度”、“IPO定价与公司信息的反映充分性”、“IPO定价与公司真正股权内在价值和与市场环境相关的交易价值的偏离程度层面”三个维度衡量。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借助经典供求框架展开。在准入管制维度,本文首先说明准入管制如何引起上市资源的稀缺,进而通过供求分析探讨上市资源的稀缺如何进一步推高新股发行价,并抬高市场投机情绪。在定价管制维度,本文分情况讨论,提出过低管制价格上限将使发行人产生“额外融资成本”,从而降低上市欲望,并因市场股票供需进一步失衡而引发二级市场泡沫。在实证分析层面,首先,本文通过对一般定价效率指标进行市场化修正,排除市场干扰后,发现定价管制将加剧新股抑价现象,询价机制名存实亡;其次,本文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通过模型拟合优度及解释变量前后显着性差异,发现定价管制将弱化IPO定价对公司内外部信息反映程度;最后,本文采用预测数据建立股权内在价值有效性指标和交易价值有效性指标,并得出结论定价管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治理“三高”问题的初始目的,但同时使得新股定价折价现象愈发严重。基于上述研究,结合科创板为资本市场创造的改革机遇,本文提出创业板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要保持渐进式改革节奏、注意原有存量的平稳过渡、需引入境外成熟长期投资者并推动境内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成长和多元化上市门槛,与科创板错位竞争的政策建议。
熊一杰[10](2020)在《上市公司超募资金成因及影响研究 ——以国民技术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正式设立,其成立的初衷是给科技类创新类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可靠的融资渠道已解决其面临的融资难题。我国诸多面临经济困难的中小企业得以通过创业板市场进行上市融资,满足了其扩大生产继续发展的资金需求。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超募现象,与其他市场板块公司相比,创业板市场的超募情况尤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资金数额以及超募比例较大、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较高以及创业板上市公司市盈率较高。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投资者的不满,专家学者将创业板的这一现象归纳为创业板“三高”现象,并一直对这种现象有所诟病。创业板“三高”现象是资本市场中一种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其的存在会破坏资本市场的投资秩序,不利于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已有768家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预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了717.6亿元,实际募集资金总额达到了2,108.9亿元,超募率达到了193.89%。由此可见,解决创业板超募问题已迫在眉睫。2010年4月,国民技术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超募资金达到了惊人的近20亿元,超募率高达685.58%,一度是当时有名的“超募王”。甚至时至今日,国民技术的超募率也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其超高超募率也引起了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广泛议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民技术并没有因此更进一步,反而由于超募资金的不当使用使自身陷入困境。国民技术由于违规使用超募资金,未将超募资金投入主营业务中而是用于并购以及购买理财,由于标的公司陷入困境以及购买理财产品涉嫌欺诈,使得自身遭受巨大亏损。因此本文选取国民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其超募资金相关问题,对于其超募资金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并结合其超募资金的使用效果进一步分析超募资金对于企业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本文行文思路如下:首先,对于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超募资金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进而以相关理论为全文理论依据。本文选取国民技术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剖析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成因,分析超募资金的影响。其次,文本分别从市场制度、企业自身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层面分析国民技术公司超募资金的成因;对其超募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超募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结论与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相关背景以及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同时归纳整理出前人在超募资金方面所做出的的研究与贡献,为全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阐述本文的基本行文框架;第二章上市公司超募资金成因及影响的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成因、超募资金的影响、超募资金的投向以及相关对于超募资金解释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案例介绍,本章是对国民技术有限公司的基本信息以及超募资金相关信息作出了详尽的介绍;第四章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成因分析,本章分析了案例公司国民技术出现上市超募,进而产生超募资金的原因,主要从市场制度层面、企业自身层面、外部利益相关者层面进行分析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产生的原因;五章国民技术超募资金影响分析,本章结合国民技术有限公司的超募资金使用情况,主要对于超募资金的使用效果好坏进行分析阐释,进而对于超募资金使用情况给国民技术公司带来的一些影响进行研究,最后对于提升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效果提出建议;第六章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本章是归纳总结从国民技术案例中得出的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可以防范未来企业上市超募现象的建议,希望能给有此类情况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意义。通过对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超募资金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两方面结论:(1)国民技术超募资金利用效率较低;(2)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不当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又针对如何防范未来企业上市超募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股票注册制以抑制上市公司过度募集资金;(2)修订和完善相关超募资金法律法规;(3)加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职能。此外对于如何提升上市公司超募资金使用效果本文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公司对于超募资金应制定合理的长期使用规划并进行科学论证;(2)公司内部应完善自身超募资金管理使用体系;(3)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超募资金不合理使用行为。
二、为创业板上市做好准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创业板上市做好准备(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上市企业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分析 ——基于同行业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注册制效率研究 |
1.2.2 注册制的风险防范 |
1.2.3 注册制下科创板已上市公司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创业板注册制介绍 |
2.1 发展历程及设立意义 |
2.1.1 发展历程 |
2.1.2 设立意义 |
2.2 相关制度的完善 |
2.2.1 上市规则 |
2.2.2 交易规则 |
2.2.3 退市规则 |
2.3 创业板注册制与其他板块的区别 |
2.3.1 创业板与主板的区别 |
2.3.2 创业板注册制与科创板的区别 |
第3章 首批上市企业总体概览 |
3.1 行业和地域分布 |
3.1.1 行业分布 |
3.1.2 地域分布 |
3.2 发行市盈率分析 |
3.3 上市标准分析 |
3.4 市场表现分析 |
3.4.1 上市首日股价表现分析 |
3.4.2 上市一段时间股价表现分析 |
3.4.3 小结 |
第4章 首批上市企业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分析 |
4.1 成长能力分析 |
4.1.1 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析 |
4.1.2 总资产增长率分析 |
4.1.3 研发投入分析 |
4.2 盈利能力分析 |
4.2.1 毛利率和净利率分析 |
4.2.2 资本使用效率分析 |
4.3 典型公司分析 |
4.3.1 康泰医学 |
4.3.2 锋尚文化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对待上市企业的建议 |
5.2.2 对投资者的建议 |
5.2.3 对监管层的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的风险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2.1.2 并购溢价的概念 |
2.1.3 并购风险的概念 |
2.1.4 商誉及商誉减值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自负假说理论 |
2.2.4 价值评估理论 |
3 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情况 |
3.1 并购交易规模 |
3.2 并购溢价情况 |
3.3 商誉减值情况 |
3.4 创业板并购的风险 |
3.4.1 估值风险 |
3.4.2 融资支付风险 |
3.4.3 整合风险 |
3.4.4 商誉减值风险 |
4 A公司高溢价并购的案例介绍 |
4.1 并购双方概况 |
4.1.1 并购方A公司简介 |
4.1.2 被并购方Z公司简介 |
4.2 并购案例全程 |
4.2.1 估值及作价 |
4.2.2 并购方案 |
4.2.3 业绩承诺及完成情况 |
4.3 A公司高溢价并购原因 |
4.3.1 并购动机分析 |
4.3.2 高溢价成因分析 |
5 A公司高溢价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
5.1 A公司高溢价并购的风险分析 |
5.1.1 并购前的估值风险 |
5.1.2 并购过程中的融资支付风险 |
5.1.3 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
5.1.4 并购后的商誉减值风险 |
5.2 高溢价并购的风险防范 |
5.2.1 重视并购前的准备工作 |
5.2.2 合理选择融资支付方式 |
5.2.3 确定合理的业绩承诺 |
5.2.4 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3)基于PCA-SVM模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财务危机内涵研究现状 |
1.2.2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3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财务危机预警相关理论 |
2.1 财务危机预警的定义 |
2.2 财务危机预警基础理论 |
2.3 财务危机预警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现状分析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评判标准 |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与处理 |
4.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2 指标处理 |
4.2.1 显着性检验 |
4.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3 主成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 |
5.1 支持向量机相关理论 |
5.1.1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 |
5.1.2 常用的核函数 |
5.1.3 支持向量机的优势 |
5.2 模型建立 |
5.2.1 核函数的选择 |
5.2.2 数据集的划分 |
5.2.3 参数的选择 |
5.2.4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4)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框架 |
1.3 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社会网络文献回顾 |
3.1.1 董事网络的治理效应 |
3.1.2 风险投资网络的治理效应 |
3.2 风险投资文献回顾 |
3.2.1 风险投资与IPO抑价 |
3.2.2 风险投资与企业绩效 |
3.2.3 风险投资与股价信息含量 |
3.2.4 风险投资与股价崩盘风险 |
3.2.5 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 |
3.2.6 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
3.3 文献评述 |
第4章 风险投资网络对股价质量的影响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风险投资网络与创业板IPO抑价 |
4.1.2 风险投资网络与股价信息含量 |
4.1.3 风险投资网络与股价崩盘风险 |
4.2 数据与模型设定 |
4.2.1 主要变量定义 |
4.2.2 模型设定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与风险投资持股的比较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替换主要变量 |
4.5.2 内生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网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数据与模型设定 |
5.2.1 主要变量定义 |
5.2.2 模型设定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3.2 回归结果分析 |
5.4 与风险投资持股的比较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替换主要变量 |
5.5.2 内生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网络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2 数据与模型设定 |
6.2.1 主要变量定义 |
6.2.2 模型设定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2 回归结果分析 |
6.4 与风险投资持股的比较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替换主要变量 |
6.5.2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7.1 文章结论 |
7.1.1 风险投资网络的治理效应 |
7.1.2 风险投资持股的治理效应 |
7.1.3 比较与总结 |
7.2 文章建议 |
7.3 文章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系数矩阵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创业板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盈余管理 |
2.1.1 应计盈余管理 |
2.1.2 真实盈余管理 |
2.1.3 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
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1 资本市场动机 |
2.2.2 契约动机 |
2.2.3 政治动机 |
2.2.4 动机评述 |
2.3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与模型 |
2.3.1 总应计利润法 |
2.3.2 应计盈余管理模型 |
2.3.3 真实盈余管理模型 |
2.3.4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述评及研究思路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理论 |
3.1.1 契约理论 |
3.1.2 信息观理论 |
3.1.3 委托代理理论 |
3.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3.1 应计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
4.3.2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
4.3.3 盈余管理与业绩关系模型 |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IPO前后总资产收益率分析 |
5.1.2 应计盈余管理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
5.1.3 真实盈余管理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
5.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1.1 内源融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1.2 债权融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1.3 股权融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2 企业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3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企业融资结构相关概念 |
3.1.2 研发投入相关概念 |
3.2 相关理论 |
3.2.1 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
3.2.2 研发投入相关理论 |
3.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4 企业融资结构、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 |
第4章 现状分析 |
4.1 创业板上市企业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
4.1.1 内源融资能力有限 |
4.1.2 股权融资占比第一 |
4.1.3 债权融资占比最低 |
4.2 基于企业周期视角下创业板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3 创业板上市企业不同行业的分类 |
5.1.4 创业板上市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5.1.5 模型构建以及变量定义 |
5.2 数据描述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3.1 全样本回归结果 |
5.3.2 不同行业分样本回归结果 |
5.3.3 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分样本回归结果 |
5.4 稳健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问题研究 ——以联建光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商誉的本质 |
2.2 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 |
2.3 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
2.4 商誉减值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决策有用观 |
2.4.3 会计原则与商誉减值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情况分析 |
3.1 创业板概况与商誉现状描述性统计 |
3.2 创业板商誉减值情况分析 |
3.3 创业板商誉减值集中度分析 |
3.4 案例选择原因 |
第四章 联建光电商誉减值案例分析 |
4.1 联建光电简介 |
4.2 联建光电并购商誉形成过程 |
4.2.1 被并购企业概况 |
4.2.2 并购历程 |
4.2.3 并购商誉初始确认情况 |
4.3 联建光电商誉减值情况 |
4.4 合并商誉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4.1 高估值导致高商誉 |
4.4.2 商誉减值测试不及时 |
4.4.3 业绩承诺实现率低 |
4.4.4 商誉减值信息失真 |
4.4.5 商誉减值信息披露不完善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监管部门应督促评估机构规范执业 |
5.2.2 监管部门应加强商誉减值监管 |
5.2.3 上市公司应加强整合,实行“3+N”对赌承诺 |
5.2.4 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
5.2.5 准则制定商誉减值信息披露规范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H公司创业板上市发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述评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我国创业板IPO的上市审核背景 |
2.1 我国创业板的上市审核制度分析 |
2.1.1 核准制背景下的创业板上市审核制度 |
2.1.2 注册制背景下的创业板上市审核制度 |
2.1.3 注册制和核准制的对比 |
2.2 我国创业板上市审核现状 |
2.2.1 创业板过会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
2.2.2 创业板过会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
2.2.3 创业板审核未通过原因统计 |
第3章 H公司上市前基本情况 |
3.1 经营状况 |
3.1.1 H公司的市场环境 |
3.1.2 H公司的业务情况 |
3.2 财务会计情况 |
3.3 信息披露情况 |
3.3.1 招股说明书各方声明 |
3.3.2 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
3.4 独立性情况 |
3.4.1 业务及财务独立 |
3.4.2 注册资金独立 |
3.4.3 人员独立 |
3.5 公司治理情况 |
3.5.1 三会建立及其运行情况 |
3.5.2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 |
第4章 H公司IPO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4.1 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
4.1.1 核心产品销售价格下降 |
4.1.2 核心产品的毛利率下降 |
4.2 海外客户信息缺失 |
4.3 关联业务影响独立性 |
4.3.1 与关联方往来交易频繁 |
4.3.2 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异常 |
4.4 财务内控运行不规范 |
第5章 H公司IPO存在问题的解决 |
5.1 通过拓展业务提高持续盈利能力 |
5.1.1 增加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
5.1.2 企业综合毛利率保持稳定 |
5.2 海外业务减至不必要披露的程度 |
5.3 避免异常的关联业务提升独立性 |
5.3.1 避免对关联方的业务依赖 |
5.3.2 避免对关联方的资金依赖 |
5.4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合理纳税 |
5.5 IPO成功上市的启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行政干预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创业板市场简介及行政干预变迁 |
2.1 创业板市场简介及现状 |
2.2 创业板准入限制及制度缺陷 |
2.3 创业板IPO定价制度变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政干预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供求框架下的准入管制影响 |
3.1.1 准入管制引起上市资源稀缺 |
3.1.2 上市资源稀缺产生高市盈率 |
3.2 供求框架下的定价管制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政干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基于定价效率指标差异的定价有效性分析 |
4.2.1 定价效率指标概念界定 |
4.2.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4.3 基于公司内部信息反映程度的定价有效性分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主成分回归分析 |
4.3.4 引入市场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 基于公司股权内在价值和交易价值的定价有效性分析 |
4.4.1 建立模型 |
4.4.2 变量选取 |
4.4.3 指标估算结果分析 |
4.4.4 指标参数估计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科创板助推创业板改革 |
5.1 科创板简介 |
5.2 创业板与科创板在行政干预层面的对比 |
5.3 创业板借力科创板迎来改革机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市公司超募资金成因及影响研究 ——以国民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IPO定价制度相关研究 |
1.2.2 关于超募资金成因的研究 |
1.2.3 关于超募资金影响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基本框架 |
2 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理论概述 |
2.1 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成因 |
2.1.1 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定价机制 |
2.1.2 保荐中介机构利益驱动 |
2.1.3 企业自身利益驱动 |
2.1.4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
2.2 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影响 |
2.2.1 超募资金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
2.2.2 超募资金会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
2.2.3 超募资金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 |
2.2.4 超募资金会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 |
2.3 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理论解释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行为金融理论 |
3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案例介绍 |
3.1 国民技术基本情况 |
3.1.1 国民技术简介 |
3.1.2 国民技术治理结构 |
3.1.3 国民技术经营情况 |
3.2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现状 |
3.2.1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基本情况 |
3.2.2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管理情况 |
3.3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情况 |
3.3.1 用于可信计算研究项目 |
3.3.2 用于研发及办公大楼建设项目 |
3.3.3 用于并购支出 |
3.3.4 用于股权投资 |
3.3.5 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
4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成因分析 |
4.1 市场制度层面原因分析 |
4.1.1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中询价机制虚增股价 |
4.1.2 发行核准制下股票市场供不应求 |
4.2 企业自身层面原因分析 |
4.2.1 企业自身存在大量融资需求 |
4.2.2 股权融资偏好使得企业倾向于追求高超募资金 |
4.3 外部利益相关者层面原因分析 |
4.3.1 中介机构承销收入与超募资金规模相挂钩 |
4.3.2 投资者盲目跟风“炒新”助推大量超募资金 |
5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影响分析 |
5.1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效果及影响分析 |
5.1.1 承诺投资项目进展缓慢未达到预期收益 |
5.1.2 超募资金投向偏离主营业务导致效益降低 |
5.1.3 巨额超募资金被前海旗隆骗取导致利润大幅下降 |
5.1.4 用超募资金收购公司出现风险致使利润大幅下降 |
5.1.5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不当的后果 |
5.2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的原因 |
5.2.1 企业超募资金募集目的不明确 |
5.2.2 公司对超募资金的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认证 |
5.2.3 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内控制度缺失 |
6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案例研究结论 |
6.1.1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
6.1.2 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不当影响企业财务状况 |
6.2 对于防范未来企业上市超募现象的启示 |
6.2.1 完善股票注册制以抑制上市公司过度募集资金 |
6.2.2 修订和完善相关超募资金法律法规 |
6.2.3 加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
6.3 提升国民技术超募资金使用效果的手段 |
6.3.1 公司对于超募资金应制定合理的长期使用规划并进行科学论证 |
6.3.2 公司内部应完善自身超募资金管理使用体系 |
6.3.3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超募资金不合理使用行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为创业板上市做好准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上市企业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分析 ——基于同行业的对比[D]. 刘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的风险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邵玲玲.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2)
- [3]基于PCA-SVM模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 张园园.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4]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D]. 郑忱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创业板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视角[D]. 盛冉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D]. 刘瑞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7]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问题研究 ——以联建光电为例[D]. 王紫依. 河北大学, 2020(08)
- [8]H公司创业板上市发行案例研究[D]. 邢佳琳. 河北金融学院, 2020(12)
- [9]行政干预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D]. 李中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上市公司超募资金成因及影响研究 ——以国民技术为例[D]. 熊一杰.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