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的人本学和自然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秦瑞[1](202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文中指出在马克思的哲学发展过程中,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纵观马克思人学发展历程,其对人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从以原子偏离直线而发生偏斜运动的理论作为出发点探讨人的能动性,到从现实世界出发,通过思考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探讨具体的个人概念,再到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的分析和考察,从劳动出发去阐释人的类本质特征,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现实的个人”思想。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人学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本书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人学思想,认识到只有从现实世界出发,从感性活动出发,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人,从而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思想。尽管马克思之后的哲学家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诠释,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对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误解和歪曲的现象。重新阐释“现实的个人”思想有助于我们走出误读的迷雾,提供一种新的致思之路。在马克思那里,存在就是感性活动,从此出发,“现实的个人”就是处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从事着特定感性活动,和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的个人,是真实的历史关系的人。这样的人必然是遵从历史和现实,与历史上的具体事物相对应的。我们可以在外在的时间里去描述这种“现实的个人”,但我们如果要真正理解它,就必须回到具体的历史关系中,将其还原为真实具体的个人。重新梳理“现实的个人”思想,有助于我们开辟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新路径,超越德国古典人学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有助于我们走出“现实的个人”思想解释的误区,摆脱知性思维的束缚,厘清“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现实实践;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和他者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刘秀娟[2](2019)在《《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费尔巴哈以自然和自然中的人作为其宗教哲学的出发点,不仅指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作为自然中的人也是客观存在的,绝不是上帝创造的。他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身本质的虚幻的反映,宗教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敬畏,人的思维对象不仅包含自然界,还包含人自身。人从自身的感觉和感受出发,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理解事物,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体,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意识不仅能认识自身,还能认识类,而人个体的有限和类的无限使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并没有带给人幸福,却反过来统治奴役人,因此他主张把对上帝的爱转化为对人的爱,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反对宗教和思辨哲学的斗争中重新确立了人的地位,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唯物主义的伟大成就,使唯物主义登上了哲学的宝座,同时对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认可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即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但费尔巴哈的人是抽象的人,因而没有揭露宗教的真正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于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劳动,人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并指出其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由此研究人就必须研究人的现实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他的许多观点存在着局限性,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础上提出,要使人成为人,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张曼[3](2019)在《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费尔巴哈的宗教体系之中,“人”是其理论的起点、核心及归宿,其整个学说是紧紧围绕着“人”而展开讨论的。费尔巴哈以“人”为立论基点,再以“人”为最终归宿,在宗教领域他开创性的建立了逻辑严密的、系统完整的唯物的人本主义无神论的宗教哲学体系。费尔巴哈不仅在宗教领域开辟出了极具革新性的人学之路,并且其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贡献。本研究通过回归于费尔巴哈的文本着作之中,在其文字中追寻他超越前人的宗教神学批判理论中的深刻意蕴。以人是宗教的始端,人是宗教的中心点,人是宗教的尽头的三段论为主线来阐述其对宗教的独到见解,并且他对宗教产生的根源、本质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缜密的哲学推理分析。因此,本研究以人本主义为核心视角,对“人”自身进行深刻的解读,从关怀人自身的自然基础、情感诉求、心理动机、思维认识等方面去挖掘宗教之真正的本质。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宗教观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但他的人本主义并不是空洞的、单纯的,是扎根在唯物主义的土壤里的。费尔巴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批判方式,用更加丰满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和科学的方法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进行尖锐的抨击。促使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从神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哲学的发展由“物”转向到人,宗教的发展由有神转向无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马克思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进程。尽管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缺陷,但不可否认费尔巴哈在一定程度上将束缚在人身上的箍环解开,在那个时代发出了一种充满力量与激情的呐喊与抗争。他把尖锐的宗教问题、人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及认识,为后人在分析宗教实质的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思想启迪。
杨芸,汪澍[4](2018)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当今思政工作的启示》》文中提出费尔巴哈是一个十九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他对人性进行了自然的理解,尽管是抽象的,理想主义的,与人类社会脱节,但费尔巴哈批评理想主义和宗教神学,扞卫唯物主义,创造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先例。通过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入分析,对科学评价揭示了他对现代社会"人文学习"思想的意义。费尔巴哈明确指出,无意识,不发生的永恒的自然实体是第一个实体,但它是第一个实体,而不是第一个实体。这种自然状态的发展到实体的某个阶段,在时间上是第二,但在地位是第一。人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而且是历史,国家,法律,宗教和艺术的本质。
陈古于[5](2017)在《何为人的本质—从赛尔巴哈到马克思》文中指出费尔巴哈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人的本质思想的哲学家,他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问题,而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从精神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相关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论述了人的本质思想,他认为应该把人置于社会历史进程中来研究,人在本质上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在对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他们的思想有所联系。第一,他们都提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二,费尔巴哈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的类本质概念的人,他把类的概念引用到人的本质问题中,而马克思借鉴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并且在着作中多次使用。第三,他们都使用了异化概念,把异化概念运用到人的本质之中,论述了人的本质的异化。虽然文章中第一个部分说明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关系,但实际上他们关于具体内容的论述有所不同。首先,费尔巴哈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的问题,他过多的强调了自然性,却对社会性论述很浅,马克思把人从自然的方面拉回到社会的方面,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具有真正的本质。其次,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是抽象的类本质,他只是把人当作感性的对象,把人看作抽象的对象,与此相反,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现实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他指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实践。最后,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的批判中看到了人的本质的异化,提出以爱的宗教来代替神学宗教,通过爱把人的本质从上帝中还原给人本身,而马克思把异化引入到劳动中,认为在劳动中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
董兴杰[6](2014)在《出版·外译·研究——〔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文献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最着名的代表作,也是深刻影响中外哲学史的名着。论文考察了该着的出版及外译,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该着解放作用的肯定及对该着不彻底性的批判,对国内关于该着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雷勇[7](2012)在《试析费尔巴哈自然学和人本学之间的“矛盾”》文中研究表明费尔巴哈的自然学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将自然当做第一性的实体;其人本学强调人的重要性,将人当做第一性的实体,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其实,这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误读。一方面,从反对、对抗神学的角度看,自然学和人本学是根本一致的;另一方面,自然的实体意义和人的实体意义不同,在时间的意义上即发生学的意义上,自然是第一性的实体;在道德的、地位的意义上,人是第一性的实体。
曾林[8](2012)在《西方哲学史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整个西方哲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自我认识自身的历史,从启蒙运动到现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历史同样展现了人类自我是如何认识自身的过程。人类认识自我必须以个体先验自我的存在为前提,感性与理性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只起到了自我的工具作用。
李芬[9](2010)在《从《织工马南》看乔治·艾略特的辩证主义宗教观》文中研究说明宗教几乎在乔治·艾略特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作者本人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到后来的反叛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人本宗教观。小说《织工马南》中人物的宗教信仰恰好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宗教的信仰与质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织工马南》,并结合外界宗教流派和费尔巴哈人本宗教思想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作者辩证的人本宗教观进行分析和阐述。
蔡君龙[10](2007)在《论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中认为本文在对费尔巴哈相关经典文本进行细读的情况下,挖掘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有利于生态伦理建设的有益成份,以丰富当代的生态伦理建设,为人类改善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在理论上寻找依据。论文的第一章是导论部份,对费尔巴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回顾和概括,特别是近年来从生态伦理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的归纳,并对自己论文的写作框架进行了交待。论文的第二章对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问题的提出及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论述,指出自文艺复兴经由启蒙运动至机械唯物主义、康德哲学,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一直被关怀的哲学命题,而费尔巴哈的探究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继续。最后,得出结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既是基础、基石,又是方法论。第三章是对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的主要内容的论述,本章是文章的主体部份。第一节论述费尔巴哈从人和自然是两类不同的感性实体、人与动物的意识之区别等方面对人与自然进行区别;第二节是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论述,这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物理意义上来自于大自然,人在因果论的意义上统一于自然,并且,不仅人的肉体来自于大自然,精神之源更是大自然。第二,在目的论或价值论的意义上,自然统一于人,人是自然的目的;第三节则指出费尔巴哈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感性直观与人的实践活动。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的当代价值构成了第四章的内容。费尔巴哈的思想可以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生态伦理的中心思想——“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谋而合,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采取理论的立场、美学的立场,对自然进行理论的直观或审美的直观,人才能跟世界、自然和谐相处;费尔巴哈认为动物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人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这最终是为人类谋福祉,因为自然是为了人而存在,是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养份的,那么,人维护自然生态,就是最终更好地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第五章是结语部份,对本文的论述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并且对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行了论述。
二、试析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的人本学和自然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的人本学和自然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第一节 鲍威尔的“自由人” |
一、自我意识:“自由人”的内核 |
二、马克思对“自由人”的颠覆 |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 |
一、类本质:“现实的人”的本质规定 |
二、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超越 |
第三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 |
一、利己主义的“我”:“唯一者”的核心 |
二、马克思对“唯一者”的扬弃 |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一节 《博士论文》时期:从自我意识出发探讨人的能动性 |
第二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从市民社会出发研究人的本质问题 |
第三节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从劳动出发阐释人的类本质 |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 |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与存在 |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 |
二、“现实的个人”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 |
三、“现实的个人”是历史性的人 |
第三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意义 |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 |
二、走出“现实的个人”思想解释的误区 |
三、重新思考自己和他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基督教的本质》的主要内容 |
2.1 费尔巴哈和《基督教的本质》 |
2.2 认识人的本质 |
2.2.1 人的意识 |
2.2.2 人的本质 |
2.3 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
2.3.1 宗教 |
2.3.2 人的本质的异化 |
3 《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 |
3.1 《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宗教思想 |
3.1.1 信仰的本质 |
3.1.2 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 |
3.2 《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哲学思想 |
3.2.1 《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
3.2.2 《基督教的本质》中对黑格尔辩证思想的继承 |
3.3 《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关系 |
3.3.1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
3.3.2 神学就是人本学 |
4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思想的发展 |
4.1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思想的不足 |
4.1.1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不足 |
4.1.2 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不足 |
4.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
4.2.1 马克思对宗教的本质的批判 |
4.2.2 马克思对宗教的根源的批判 |
4.2.3 马克思对异化思想的超越 |
4.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动态趋势分析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2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2.1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2.1.1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与启蒙运动 |
2.1.2 十九世纪德国的社会状况 |
2.2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产生的理论渊源 |
2.2.1 费尔巴哈的学术成长之路 |
2.2.2 费尔巴哈的理论渊源 |
3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的主要内容 |
3.1 人是宗教的出发点:“人是宗教的始端” |
3.1.1 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人的自然归属 |
3.1.2 宗教产生的情感根源:人的依赖感 |
3.1.3 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人的幻想 |
3.1.4 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人的利己主义 |
3.2 人是宗教的中心所在:“人是宗教的中心点” |
3.2.1 人对自然的超越 |
3.2.2 人格的有限性 |
3.2.3 人的类本质 |
3.2.4 人的本质的异化 |
3.3 人是宗教的终极目标:“人是宗教的尽头” |
3.3.1 宗教根据于人思维的存在 |
3.3.2 宗教建立于人自身的分裂 |
3.3.3 宗教目标于人爱的普遍 |
3.3.4 宗教超越于人神性的完成 |
4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评析 |
4.1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的理论意义 |
4.1.1 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 |
4.1.2 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
4.2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的方法论价值 |
4.2.1 颠倒还原 |
4.2.2 “异化”投射 |
4.3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的局限性 |
4.3.1 “抽象”的人 |
4.3.2 “爱”的宗教 |
4.4 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的时代性 |
4.4.1 哲学发展的转向:由“物”到人 |
4.4.2 宗教发展的清算:由有神到无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当今思政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带给教育的启示 |
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主要思想 |
(一) 人是感性实体 |
(二) 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感性实体 |
(三) 人是有感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 |
(四) 人是有意志, 依照目的活动的感性实体 |
三、简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 |
四、费尔巴哈“人本学”现时代的意义 |
(一) 对于正确地认识宗教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
(二) 费尔巴哈思想中的可借鉴之处 |
五、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
六、结语 |
(5)何为人的本质—从赛尔巴哈到马克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关系研究 |
一、费尔巴哈对之前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论述的超越 |
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 |
三、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人的本质思想上的联系 |
四、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方法 |
第二章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理解 |
一、费尔巴哈:“人也是一个自然本质” |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三章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不同观点 |
一、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 |
二、马克思: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四章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人的异化问题的不同理解 |
一、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中异化 |
第五章 人的本质思想概述 |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
二、人的本质的解放——共产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出版·外译·研究——〔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文献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及外译 |
(一) 德国三版的出版 |
(二) 《本质》的法译和英译 |
(三) 《本质》的中译 |
二、马恩对《本质》的肯定与批判 |
(一) 充分肯定了《本质》的解放作用 |
1.《本质》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消除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部矛盾。 |
2.《本质》“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推动了宗教批判斗争。 |
(二) 深刻批判了《本质》的不彻底性 |
1.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够彻底。 |
2.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不够彻底。 |
三、国内关于《本质》的研究述评 |
(一) 《本质》思想精义的阐释 |
(二) 《本质》方法论的解读 |
(7)试析费尔巴哈自然学和人本学之间的“矛盾”(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10)论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关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问题的提出及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
1.1 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问题的提出 |
1.2 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
第二章 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的主要内容 |
2.1 人与自然的区别 |
2.2 人与自然统一性 |
2.3 人与自然的桥梁 |
第三章 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的当代价值 |
3.1 当代生态伦理核心思想简述 |
3.2 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论的生态伦理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试析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的人本学和自然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D]. 秦瑞. 武汉大学, 2021
- [2]《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研究[D]. 刘秀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3]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研究[D]. 张曼.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当今思政工作的启示》[J]. 杨芸,汪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 [5]何为人的本质—从赛尔巴哈到马克思[D]. 陈古于. 云南大学, 2017(05)
- [6]出版·外译·研究——〔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文献学考察[J]. 董兴杰. 燕赵学术, 2014(02)
- [7]试析费尔巴哈自然学和人本学之间的“矛盾”[J]. 雷勇.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8)
- [8]西方哲学史之我见[J]. 曾林. 新西部(理论版), 2012(05)
- [9]从《织工马南》看乔治·艾略特的辩证主义宗教观[A]. 李芬.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2010
- [10]论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关系论[D]. 蔡君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