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鳢细菌性脓疱病流行病学研究

黑鳢细菌性脓疱病流行病学研究

一、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远[1](2013)在《中国野生乌鳢(Channa argus)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乌鳢(Channa arg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与闽江流域以北各大江河湖泊与朝鲜半岛。本文分析了中国长江至黑龙江17个地理群体乌鳢线粒体DNA控制区ND2序列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与种群历史动态,主要结果如下:1.乌鳢线粒体ND2基因序列全长为1043bp,共编码了347个氨基酸,疏水性氨基酸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亲水性氨基酸。174尾个体中不变位点1013个,其中单一可变位点13个,简约信息位点17个。共检测到33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0个,特有单倍型23个。湖北武汉群体单倍型最多有8个;湖南汨罗和安徽巢湖群体其次各拥有6个;抚远、洒河桥、微山湖群体单倍型数目最少,仅有1个。2.在NJ、ME系统树上,33个单倍型聚为两支,但并不显着。将17个乌鳢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时,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883±0.01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62±0.00499,表现为单倍型多样性高而核苷酸多样性低。群体间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中湖北宜都、武汉、梁子湖,湖南汨罗,以及安徽太湖、芜湖、巢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黑龙江抚远,山东微山湖、东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3.抚远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大于0.25,Nm值小于1,表明与其他群体群体间几无基因交流,但这种高度分化水平并未达到亚种的分化标准。虎林和敦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18;长江中游武汉、梁子湖、汨罗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0215~0.034)之间;微山湖和东平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071,说明虎林和敦化群体间,以及微山湖和东平湖群体间存在着中度遗传分化,具有基因交流现象;武汉、梁子湖、汨罗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基因交流非常频繁。水系间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黄河水系、淮河水系以及卫河水系间存在低度分化,而其他水系间均为高度分化。群体间分子方差分析(AMOVE)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为61.26%,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21.47%,组间的遗传变异为17.26%,说明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水系间分子方差分析(AMOVE)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水系间的遗传变异和水系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4.种群动态分析。中性检验结果表明武汉和巢湖群体Tajima’ s D和Fu’ F s均为负值且P﹤0.05,说明武汉和巢湖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汨罗群体Tajima’ s D和Fu’ Fs均为负值,但只有Fu’ Fs值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汨罗群体在较近的历史时间段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其他群体均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但如将所有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Tajima’s D和Fu’ Fs均为负值,但均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着意义。通过歧点分布图发现武汉、巢湖、汨罗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呈现单峰,也说明了武汉、汨罗、巢湖3个群体曾经经历过种群扩张,推算3个群体的扩张时间大概在8万年~11万年间。

张飞[2](2013)在《大黄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原菌对宿主致病性主要由宿主、环境和菌本身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它的致病过程主要包括粘附、侵袭、体内增殖以及产生毒素等,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在其侵袭和增殖过程中对宿主造成的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以及菌体胞外产物的干扰并且会破坏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或机能而造成的。胞外产物是决定病原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胞内存活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尤其是致病后期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是机体感染宿主致病的先决条件,对病原菌的胞外产物、胞内存活过程和其粘附过程的研究能较全面的阐明其致病性。本实验室首次从大黄鱼病灶分离得到美人鱼发光杆菌,进而对该菌的鉴定和致病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旨在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研究积累相关资料,为该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得到23株细菌,初次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菌株NPL1006的致病性最强,进一步用NPL1006肌肉注射感染健康大黄鱼,其半致死浓度LD50为7.96×103CFU/g,有较强的致病性,试验死亡鱼与患病鱼的得病症状一样,并从实验死亡鱼体内分离得到与菌株NPL1006相同的菌落。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该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PL1006为美人鱼发光杆菌,且对该菌的16S rDNA测定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进一步的确定了该菌为美人鱼发光杆菌。药敏性实验显示菌株NPL1006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和多粘菌素B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用玻璃纸平板覆盖法提取菌株NPL1006的胞外产物,平板打孔法显示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明胶酶和淀粉酶活性,并且对绵羊血红细胞和大黄鱼血红细胞有较强的溶血效果。菌株NPL1006在巨噬细胞内1 h的存活率为23.51%。菌株NPL1006对大黄鱼各部位粘液的粘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菌株NPL1006对大黄鱼的各部位粘液的粘附数量都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菌株NPL1006在pH值为6时粘附最明显,且酸性条件下比中性、碱性条件下粘附作用强;在一定范围内,菌株NPL1006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作用明显受Na+浓度的影响,随着Na+浓度的升高而加强;Ca2+的存在能够显着地增强美人鱼发光杆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鳃粘液和肠粘液的粘附作用。

王羽[3](2012)在《乌鳢体表粘液的抗菌肽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采用牛津杯法研究了乌鳢体表粘液提取物,即抗菌肽的不同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浓度的抗菌肽对不同种细菌生长情况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对三种细菌抑制效果最好的是爱德华氏菌,其次是溶藻弧菌,最后是哈维氏弧菌。

朱林,李应森,冯晓宇,郭水荣,谢楠,朱树人[4](2011)在《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文中提出乌鳢病害主要有寄生虫病、真菌病、细菌病等,对乌鳢主要病害致病病原、流行状况、发病症状及诊断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我国乌鳢病害研究提出了展望。

单晓枫,张洪波,郭伟生,孟庆峰,王桂芹,钱爱东[5](2010)在《乌鳢体表粘液抗菌肽CSM14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生物学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分离纯化乌鳢体表粘液抗菌肽的方法并研究其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嗜水气单胞菌对乌鳢进行刺激,采用甲醇提取、SephadexG-50凝胶层析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从其体表粘液中提取抗菌肽,经质谱分析测定分子量;并对抗菌肽的抑菌谱、最小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溶血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乌鳢体表粘液抗菌肽分子量约为3024.15ku,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热稳定性好,没有溶血活性。

徐姗楠[6](2004)在《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病害细菌的拮抗功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莫照兰,陈师勇,谭训刚,徐永立,张培军[7](2003)在《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莫照兰,陈师勇,谭训刚,徐永立,张培军[8](2003)在《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雷,岳永生[9](2000)在《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

二、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野生乌鳢(Channa argus)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乌鳢的概述
        1.1.1 乌鳢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1.1.2 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1.1.3 乌鳢的研究进展
    1.2 鱼类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1.2.1 遗传多样性介绍
        1.2.2 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
        1.2.3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
        1.2.4 鱼类系统树的构建常用方法
    1.3 鱼类线粒体 DNA 分子简介
        1.3.1 鱼类线粒体的一般结构
        1.3.2 鱼类线粒体 DNA 的遗传学特征
        1.3.3 鱼类线粒体控制区介绍
    1.4 鱼类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应用
        1.4.1 鱼类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1.4.2 鱼类群体遗传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来源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乌鳢 DNA 的提取及检测
        2.3.2 PCR 扩增
        2.3.3 序列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序列特征分析
        2.4.2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2.4.3 系统发育树构建
        2.4.4 种群动态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乌鳢线粒体 ND2 基因序列分析
    3.2 乌鳢线粒体 ND2 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
    3.3 乌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乌鳢的单倍型分布情况
        3.3.2 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3.4 乌鳢群体遗传结构
        3.4.1 乌鳢系统发育树
        3.4.2 乌鳢群体遗传距离
        3.4.3 乌鳢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
    3.5 乌鳢的种群动态
        3.5.1 中性检测
        3.5.2 歧点分布
        3.5.3 乌鳢单倍型间的网状支系分布
    3.6 乌鳢的遗传变异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国乌鳢分类地位
    4.2 乌鳢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乌鳢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4 乌鳢种群的历史动态
    4.5 乌鳢遗传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大黄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大黄鱼的养殖与研究概况
        1.1.1 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近况
        1.1.2 大黄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3 大黄鱼养殖过程主要病害
    1.2 美人鱼发光杆菌的研究概况
        1.2.1 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类
        1.2.2 美人鱼发光杆菌的流行病学
    1.3 胞外产物的研究概况
        1.3.1 胞外产物
        1.3.2 蛋白酶
        1.3.3 磷脂酶
        1.3.4 溶血素
        1.3.5 脂多糖
        1.3.6 美人鱼发光杆菌胞外产物的研究概况
    1.4 细菌鉴定方法概况
        1.4.1 传统细菌鉴定法
        1.4.2 细菌自动鉴定仪
        1.4.3 分子遗传学法
        1.4.4 蛋白质谱分析法
    1.5 细菌胞内存活研究
        1.5.1 细菌胞内存活与致病性关系
        1.5.2 细菌胞内存活的体外模型以及研究
        1.5.3 细菌胞内存活的电镜观察
        1.5.4 药物对细菌胞内存活影响的研究
    1.6 细菌粘附研究概况
        1.6.1 细菌粘附概述
        1.6.2 细菌粘附研究现状
        1.6.3 粘附的研究方法
    1.7 实验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大黄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实验用菌和实验用鱼
        2.1.2 试剂
        2.1.3 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人工感染实验
        2.2.3 病原菌的鉴定
        2.2.4 NPL1006菌株 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构建
        2.2.5 药物敏感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结果
        2.3.2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2.3.3 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结果
        2.3.4 16SrDNA序列检测结果
        2.3.5 系统发育树构建
        2.3.6 药敏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美人鱼发光杆菌的致病性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用菌与实验鱼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胞外产物的制备
        3.2.2 ECP酶活性定性分析
        3.2.3 溶血活性测定
        3.2.4 胞外产物的SDS-PAGE电泳
        3.2.5 ECP感染斑马鱼实验
        3.2.6 细菌胞内存活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ECP的蛋白浓度检测结果
        3.3.2 ECP底物酶活性
        3.3.3 ECP的溶血性
        3.3.4 SDS-PAGE电泳实验结果
        3.3.5 感染实验结果
        3.3.6 NPL1006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美人鱼发光杆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实验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菌
        4.1.2 实验用鱼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试验菌株的培养
        4.2.2 粘液的制备
        4.2.3 体外粘附试验
        4.2.4 不同条件下美人鱼发光杆菌对大黄鱼各部位粘液的粘附作用
        4.2.5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孵育时间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粘附的影响
        4.3.2 温度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粘附的影响
        4.3.3 pH值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粘附的影响
        4.3.4 盐度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粘附的影响
        4.3.5 二价阳离子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粘附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展望与小结
    5.1 小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乌鳢体表粘液的抗菌肽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用鱼。
        1.1.2 实验菌株。
        1.1.3 培养基。
        1.1.4 试剂与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制备。
        (1) 称量药品。
        (2) 溶解。
        (3) 溶化琼脂。
        (4) 调节pH值。
        (5) 分装。
        (6) 包扎标记。
        (7) 灭菌。
        1.2.2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加水。
        (2) 装料、加盖。
        (3) 排气。
        (4) 升压、保压和降压。
        (5) 无菌检查。
        (6) 倒平板。
        1.2.3 菌悬液的制备。
        1.2.4 抗菌肽对细菌生长影响的检测。
        (1) 菌悬液的涂布。
        (2) 加入抗菌肽悬液。
        (3) 抗菌肽扩散及指示菌的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肽细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
    2.2 抗菌肽对不同细菌菌种的影响
3 讨论
    3.1 待解决的问题
    3.2 研制抗菌肽的可行性

(4)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虫病
    1.1 尾孢虫病
    1.2 小瓜虫病
    1.3 车轮虫病
    1.4 肾脏增生病
    1.5 嗜子宫线虫病
2 真菌病
3 细菌病
    3.1 腐皮病
    3.2 腹水病
    3.3 烂皮病
    3.4 诺卡氏菌病
    3.5 细菌性脓疮病
4 其他病
    4.1“爆发性”出血病
    4.2 萎瘪病
    4.3 类立克次体感染
5 展望

(5)乌鳢体表粘液抗菌肽CSM14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生物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供试菌种
    1.3 主要试剂
    1.4 抗菌肽的粗提
    1.5 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分离
    1.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 纯化
    1.7 质谱分析
    1.8 抗菌肽抑菌谱的测定采用挖沟法[8]测定。
    1.9 抗菌肽最小抑菌浓度 (MIC) 与最小杀菌浓度 (MBC) 的测定
    1.1 0 热稳定性试验
    1.1 1 溶血活性的测定
2 结果
    2.1 抗菌肽粗提物的提取
    2.2 抗菌肽粗提物乌鳢体表黏液抗菌肽粗提物经
    2.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 纯化结果
    2.4 质谱分析结果
    2.5 抗菌肽CSM14抗菌谱的测定
    2.6 抗菌肽CSM14对部分细菌MIC与MBC值的检测
    2.7 热稳定性试验结果
    2.8 溶血活性检测结果
3 讨论

(6)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病害细菌的拮抗功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1 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1.1.1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1.1.2 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
        1.1.3 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病害防治
        1.1.3.1 抗菌素
        1.1.3.2 免疫接种
        1.1.3.3 中草药
        1.1.3.4 有益微生物
        1.1.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4.1 水产养殖病原菌的耐药性与药物残留
        1.1.4.2 渔药制剂等存在的问题
    1.2 光合细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1 光合细菌
        1.2.1.1 简介
        1.2.1.2 光合细菌细胞及生理特征
        1.2.2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功能
        1.2.2.1 净化水质
        1.2.2.2 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提高养殖动物成活率与免疫力
        1.2.2.3 生物防治病害
        1.2.3 光合细菌生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微生物菌种与培养基
        2.1.1.1 光合细菌分离源
        2.1.1.2 供试微生物菌种
        2.1.1.3 培养基
        2.1.2 材料与仪器
        2.1.2.1 主要材料
        2.1.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富集与分离
        2.2.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菌种鉴定
        2.2.2.1 光合细菌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2.2.2.2 光合细菌细胞的光合色素测定
        2.2.2.3 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2.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2.2.3.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株的生长pH
        2.2.3.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生长的适宜温度
        2.2.3.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耐盐性能
        2.2.3.4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净化水质能力
        2.2.4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拮抗功能
        2.2.4.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去细胞上清液(CFS)的制备
        2.2.4.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对各类微生物抑菌活性测定
        2.2.4.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拮抗作用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2.2.4.4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细胞破碎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2.4.5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2.4.6 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2.2.5 环境因素对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2.2.5.1 琼脂纸片扩散法
        2.2.5.2 养殖水体培养法
        2.2.6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的性质初步研究
        2.2.6.1 对温度的敏感性
        2.2.6.2 对pH的敏感性
        2.2.6.3 对蛋白酶的敏感性
        2.2.6.4 对紫外照射的敏感性
        2.2.7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中拮抗物质的分离纯化
        2.2.7.1 离子交换色谱法原理(IEC)
        2.2.7.2 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光合细菌拮抗产物的分离纯化
        2.2.8 光合细菌产物中拮抗物质的分析方法
        2.2.8.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2.8.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技术)
        2.2.8.3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分离与菌种鉴定
        3.1.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1.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菌株的活细胞色素吸收光谱
        3.1.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3.1.4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菌株适宜的生长pH
        3.1.5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菌株适宜的生长温度
        3.1.6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分离菌株的菌种鉴定结果
    3.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功能
        3.2.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耐盐性能
        3.2.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净化水质能力
    3.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拮抗功能
        3.3.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的抑菌谱
        3.3.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拮抗物质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3.3.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细胞破碎后的抑菌活性
        3.3.4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3.5 病原菌对水产养殖常用抗菌素的药物敏感性
    3.4 环境因素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1 琼脂纸片扩散法
        3.4.1.1 pH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1.2 温度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1.3 NH4+-N与NO2--N浓度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2 养殖水体培养法
        3.4.2.1 养殖水体pH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2.2 养殖水体温度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2.3 养殖水体中NH4+-N与NO2--N浓度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4.2.4 养殖水体溶氧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3.5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拮抗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
        3.5.1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对温度的敏感性
        3.5.2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对pH的敏感性
        3.5.3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对蛋白酶的敏感性
        3.5.4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代谢产物对紫外照射的敏感性
    3.6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代谢产物中拮抗物质的分离纯化
        3.6.1 CM-Sephadex C-50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3.6.2 CM-TOYOPEARL 650M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分离
    3.7 抑菌蛋白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标定
        3.7.1 SDS-PAGE电泳分析
        3.7.2 MALDI-TOF质谱分析
        3.7.3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
    3.8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机理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7)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 病鱼
        (2) 健康牙鲆鱼
    2. 方法
        (1) 细菌分离
        (2) 人工感染实验
        (3) 病原菌鉴定
        (4) 抗生素敏感实验
二、 结 果
    1. 病鱼症状
    2. 病原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
    3. 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测试
    4. 药物敏感性实验
三、 讨 论

(8)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 病鱼
        (2) 健康牙鲆鱼
    2. 方法
        (1) 细菌分离
        (2) 人工感染实验
        (3) 病原菌鉴定
        (4) 抗生素敏感实验
二、 结 果
    1. 病鱼症状
    2. 病原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
    3. 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测试
    4. 药物敏感性实验
三、 讨 论

(9)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鱼
    1.2 病原的分离
    1.3 流行病学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1.4 病理切片的制作和病理学统计
2 结果
    2.1 病鱼症状
    2.2 发病情况
        2.2.1 地域分布
        2.2.2 发病时间
        2.2.3 危害对象
        2.2.4 发病率和死亡率
        2.2.5 病程
        (1) 发生期
        (2) 暴发期
    2.3 发病原因
        2.3.1 病原
        2.3.2 温度
        2.3.3 饲料与投喂方式
        2.3.4 其它原因
3 讨论

四、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野生乌鳢(Channa argus)遗传多样性分析[D]. 高志远. 暨南大学, 2013(01)
  • [2]大黄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D]. 张飞. 集美大学, 2013(08)
  • [3]乌鳢体表粘液的抗菌肽对细菌生长的影响[J]. 王羽.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4]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J]. 朱林,李应森,冯晓宇,郭水荣,谢楠,朱树人.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0)
  • [5]乌鳢体表粘液抗菌肽CSM14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生物学活性研究[J]. 单晓枫,张洪波,郭伟生,孟庆峰,王桂芹,钱爱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03)
  • [6]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病害细菌的拮抗功能及机理研究[D]. 徐姗楠. 福州大学, 2004(04)
  • [7]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J]. 莫照兰,陈师勇,谭训刚,徐永立,张培军.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0)
  • [8]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J]. 莫照兰,陈师勇,谭训刚,徐永立,张培军.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0)
  • [9]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丁雷,岳永生. 中国水产科学, 2000(01)

标签:;  ;  ;  ;  ;  

黑鳢细菌性脓疱病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