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工业车辆应注意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1](2021)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我国消费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会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已经成为损害人民健康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国两会代表和社会舆论每年都对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度颇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显然,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并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品,具有外部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特点,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环境治理。消费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在征税范围上具有选择性,可以根据消费品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选择性征税,因此可以利用消费税治理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本文首先对生态环境和消费税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生态环境重点研究对象为大气、水体、土壤,并基于消费税特点,阐述了消费税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通过理论依据及作用机理分析,发现消费税在治理环境上具有可行性,并且消费税是通过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者选择、生产者决策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目的。为了考察消费税的环保效应是否显着,本文从征税范围变化、税率变动、消费税税收收入情况以及消费税绿化程度四个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消费税的环保效应越来越显着。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废水、废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存在征税范围、税率设计不合理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GDP、消费税绿化程度、第二产业占比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2001-2017年我国消费税的环保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征收消费税会减少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最后,为了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成果,充分发挥消费税在水体、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上的作用,给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贾辉[2](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陈纵[3](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徐鹏[4](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娟[5](2020)在《滨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研究 ——以即墨蓝谷核心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环境、资源、制度的有机统一,是人类进行各种探索活动的提前,对加速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但是,过度单一地追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城市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产物,处于生态圈中的本质,很快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多种问题,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威胁。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内部要求建立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规范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对生态城市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估指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具有科学、合理与实用性。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既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也指明了行动路线,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低碳循环的发展体系、增加国土绿化面积等措施,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路径。明确了只有补齐生态文明短板,才能实现完成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论文研究范围为青岛即墨区温泉和鳌山卫两个街道,以下简称“即墨核蓝谷心区”。结合滨海的突出生态特点,以最新的总体规划为基础,通过对新加坡等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汲取成功经验,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发挥地区生态特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探索适合滨海地区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本论文根据生态学、低碳生活理论、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比如多指标指数综合、文献阅读与总结、一般逻辑思维和频度统计法等,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深入的理论完善,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总体目标层、分要素层和指标层取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的是对小规模的滨海城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建议、引导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和实际措施。
陈颖[6](2020)在《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能源形势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水路运输以能耗小、成本低及载重量大的优势成为众多国家的重要物流方式之一,港口作为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港口建设和运营的同时对周边区域水环境带来了诸多污染,致使环境质量急剧恶化,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强对港区的污水处理项目的质量管理,来保障港口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本论文以N公司港区污水处理系统中堆场排水改造项目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回顾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及方法,以理论为基础借助5W1H分析法、PDCA循环原理和因果图法,分析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首先,本文对N公司港区污水处理系统中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回顾,发现在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其次,本文回顾了项目质量管理的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及相关方法,以理论为基础借助5w1h分析法、PDCA循环、因果图法对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的实际情况,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营运阶段出发,分析探讨这三个阶段对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进行质量管理时遇到的问题,研究出解决方法和整改措施,进一步提出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的改进方案,旨在为维护该项目的质量水平贡献力量,并为其他污水处理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玉萍[8](2020)在《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农村环境承载力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点源、面源污染现象频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京津冀地区隶属京畿重地,地理位置显着,该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显着,环境治理效率亟待提高。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现状,选用超效率SBM、Malquist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同时找出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确保政府科学决策等提供有力依据,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指导。首先,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治理效率等概念做出明确界定。随后,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构建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评价该区域农村环境治理效率,选择DEA评价方法中超效率SBM模型、Malquist指数模型,分别对京津冀三地2008-2017年十年间的农村生态环境的静态与动态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间总体比较一般,其中北京和河北省治理效率DEA有效的年份较多,天津DEA有效的年份与之相比较少。以此为依据,本文采取Tobit模型,从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人口规模和生态建设投资几方面深入分析影响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从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产业,创新环境治理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增大环保社会资本、引入环境治理第三方模式,发挥农村基层环保力量几个方面提出有效对策建议,以期完善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相关的内容,促进京津冀区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美丽乡村建设举措提供积极的借鉴。
陈晓超[9](2020)在《英国国家公园可持续游憩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各部门开始建设大量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文化遗产保护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区。尽管我国将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进行了类型划分,但这些类型的保护区存在空间和权责交叉重叠的问题。同一自然保护区还存在部门割裂、碎片化以及多头管理等问题。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如何改善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现存问题、构建统一规范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缺少在以自然保护为前提下如何保障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即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发展国家公园游憩,为民众提供游憩、科普教育机会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英国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索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中如何保障游憩的可持续发展,给我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建设以启示。本文通过对英国国家公园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法案的梳理,总结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发展过程中从利用环境资源到保护自然环境再到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多方面可持续3个历史发展阶段。阐释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在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3个方面的突出经验。在游憩规划的环境可持续方面,本文以新森林国家公园、峰区国家公园、诺森伯兰国家公园为例,研究了英国国家公园从国家到地方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地方游憩发展的规划和公众环境教育的开展。提出了英国游憩规划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策的支持;深入了解国家公园环境特征及潜力后因地制宜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使用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国家公园的正确规范使用这3个方面。在游憩规划的社会可持续方面,以布罗兹国家公园、约克郡山谷国家公园、峰区国家公园为例,研究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协同机制、游憩者与当地社区的协调方案以及公众健康促进的实施途径。提出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社会可持续经验:明晰权责多方利益共同体的团结协作;对当地社区环境有不利影响游憩活动的适当减少;对促进民众游憩积极性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活动种类的多样发展。在游憩规划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方面,以布雷肯比国家公园、布罗兹国家公园、峰区国家公园为例,研究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资金支持、经济带动和产业建设。提出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经济可持续经验:多方资金支持保障游憩规划的高效执行、游憩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导游憩相关商业绿色发展确保环境影响的尽可能降低。本文通过对英国国家公园政策与实际建设案例的剖析,从国家公园公益性的角度,总结归纳了英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3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提出了针对我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具体实施建议,从而实现以保护自然为前提的国家公园公益性目标。
池沫菲[10](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区景观重塑研究 ——以灵宝市矿业示范区为例》文中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矿行业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健康环境越来越高的追求,使得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和景观重塑成为重点关注问题。本文从生态修复角度出发,以矿区景观重塑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在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矿山景观重塑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工作延伸到矿区开发的全生命周期,综合得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矿区开发实践模式,达到帮助完善地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产业转型,改变资源型城市单一经济结构模式,推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聚焦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问题,通过景观的表达方式改善矿区环境,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矿区景观重塑研究现状,分析矿区景观重塑相关概念,完成理论部分研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总结出传统矿区开发模式下产生的环境、社会、景观问题。通过对国内设计实例调研总结矿区景观重塑成功经验。综合其上提出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设计策略,分析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的设计方法,并进一步提出适用于灵宝市矿产示范区的景观重塑开发模式,最后用过灵宝市矿产示范区项目展开案例验证。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初步建立矿区景观重塑设计理论框架,为矿区生态化开发以及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科学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与探索多元化的生态景观实践设计提供了有效经验和新思路。
二、发展工业车辆应注意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工业车辆应注意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我国消费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环境 |
2.1.2 消费税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双重红利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消费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 |
2.3.1 消费税影响消费者的机理分析 |
2.3.2 消费税影响生产者的机理分析 |
第3章 现行消费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现行消费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
3.1.1 从消费税征税范围考察 |
3.1.2 从消费税税率考察 |
3.1.3 从消费税税收收入考察 |
3.1.4 从消费税绿化程度考察 |
3.2 现行消费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征税范围设置不合理 |
3.2.2 税率设计不合理 |
3.2.3 征税环节设置不合理 |
3.2.4 计税方式设置不合理 |
第4章 消费税环保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1.1 变量说明 |
4.1.2 数据来源 |
4.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 模型框架的基础与构建 |
4.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 |
4.2.2 模型构建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协整检验 |
4.3.3 回归分析 |
4.4 实证分析结果小结 |
第5章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消费税改革建议 |
5.1 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 |
5.1.1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 |
5.1.2 在水体污染防治方面 |
5.1.3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 |
5.2 优化消费税税率设计 |
5.2.1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 |
5.2.2 在水体、土壤污染防治方面 |
5.3 调整消费税征税环节 |
5.4 调整消费税计税方式 |
5.5 加强与其他环境税种的协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
二、不可抗力 |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4)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
2.2.1 爆炸品 |
2.2.2 气体 |
2.2.3 易燃液体 |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2.2.7 腐蚀性物质 |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
2.4.1 建设必要性 |
2.4.2 建设目标 |
2.4.3 建设内容 |
2.5 事故树分析法 |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
3.4.1 总体功能需求 |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总体布局 |
4.1.2 总体架构 |
4.1.3 业务架构 |
4.1.4 系统边界 |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
4.2.1 应用系统综述 |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
4.3.3 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
5.1 关键技术 |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
5.2.1 车辆监管功能 |
5.2.2 预警管理功能 |
5.2.3 考核管理功能 |
5.2.4 车辆报障功能 |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
6.1 效益评价 |
6.1.1 经济效益 |
6.1.2 社会效益 |
6.2 风险防控 |
6.2.1 风险识别 |
6.2.2 风险管理 |
6.2.3 保障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滨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研究 ——以即墨蓝谷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重点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生态城市案例经验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3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3.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
3.2 即墨蓝谷核心区现状和总体规划概况 |
3.3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4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取值 |
3.5 本章小结 |
4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估和优化建议 |
4.1 代表性指标的可行性评估与实施建议 |
4.2 花园新城(生态环境)总规评估与优化建议 |
4.3 绿色交通总规评估与优化建议 |
4.4 能源节约优化建议 |
4.5 海岸带生态建设规划评估与优化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二章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项目现状 |
2.1.1 项目背景 |
2.1.2 项目概况 |
2.2 项目分析 |
第三章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3.1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项目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3.1.1 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
3.1.2 项目的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 |
3.1.3 项目的营运阶段存在的问题 |
3.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素分析 |
3.2.1 项目设计阶段质量管理要素分析 |
3.2.2 项目建设阶段质量管理要素分析 |
3.2.3 项目营运阶段质量管理要素分析 |
第四章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
4.1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目标设定 |
4.2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
4.2.1 项目计划阶段质量管理方案 |
4.2.2 项目建设阶段质量管理方案 |
4.2.3 项目营运阶段质量管理方案 |
4.3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
第五章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控制过程 |
5.1 项目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控制过程 |
5.2 项目建设阶段质量管理控制过程 |
5.3 项目营运阶段质量管理控制过程 |
第六章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改进 |
6.1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效果评价 |
6.2 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改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现状分析 |
1.2.1 京津冀农村土地利用、污染情况 |
1.2.2 京津冀农村污水污染治理情况 |
1.2.3 京津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情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环境治理文献研究综述及评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成果评述 |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综述法 |
1.6.2 超效率 SBM 模型和 Malquist 指数模型 |
1.6.3 比较分析法 |
1.7 本文创新点及难点 |
1.7.1 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生态环境 |
2.1.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
2.1.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
2.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
2.2.3 政府职能理论与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3.1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3.1.2 指标的收集与筛选 |
3.2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3.3 DEA评价方法 |
3.3.1 决策单元 |
3.3.2 超效率SBM模型 |
3.3.3 Malquist Luenberger模型 |
3.3.4 DEA方法应用的优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
4.3 京津冀农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Tobit 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对策 |
5.1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一体化发展 |
5.1.1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产业 |
5.1.2 配置资源要素,促进生态产业集聚 |
5.1.3 制定区域环保市场准入统一标准,打造重点环保项目 |
5.2 引入社会资本,补充农村环境治理资金 |
5.2.1 拓宽资金筹集方式 |
5.2.2 引入发展第三方治理模式 |
5.3 创新污染治理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
5.3.1 严控氮肥施放量,实施土壤环境监测 |
5.3.2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整合生态系统健康水循环 |
5.3.3 完善和加强环境治理技术实施标准及政策体系 |
5.4 发挥农村人口优势,组建基层环保力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5.4.1 培育农民主体治理意识,形成专业环保队伍 |
5.4.2 分类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帮扶打造示范典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英国国家公园可持续游憩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倡导自然保护的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 |
1.1.2 国家公园发展中保护与游憩的矛盾 |
1.1.3 国家公园内游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发展理论 |
2.1.2 游憩与发展理论 |
2.1.3 可持续游憩发展理论 |
2.2 相关概念解析 |
2.2.1 旅游与游憩概念 |
2.2.2 国家公园与游憩 |
2.2.3 可持续发展与游憩 |
2.3 英国国家公园的可持续游憩体系发展阶段 |
2.3.1 公众资源利用的社会可持续游憩 |
2.3.2 生态保护优先的环境可持续游憩 |
2.3.3 经济、社会、环境全方面可持续游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游憩规划 |
3.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景观保护 |
3.1.1 确立保护优先原则 |
3.1.2 地方环境保护政策 |
3.2 制定适应国家公园环境品质的发展策略 |
3.2.1 国家公园景观特征评估的作用 |
3.2.2 景观特征分区与适宜游憩活动评估 |
3.2.3 景观特征区游憩发展指南 |
3.3 促进环境友好的游憩活动 |
3.3.1 规范限制游憩活动 |
3.3.2 提高公众环境责任意识 |
3.4 环境可持续角度对我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启示 |
3.4.1 游憩相关政策以生态为导向 |
3.4.2 因地制宜制定游憩发展规划 |
3.4.3 引导国家公园游憩者的正确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游憩规划 |
4.1 多方协同的游憩规划 |
4.1.1 主要利益相关者 |
4.1.2 游憩规划行动计划框架 |
4.1.3 行动计划的执行体系 |
4.2 协调游憩发展与当地社区关系 |
4.2.1 协调游憩者与当地居民的公共资源分配 |
4.2.2 保障当地乡村特色与自然风光 |
4.3 促进公众健康生活 |
4.3.1 提倡游憩活动、保障游憩权利 |
4.3.2 发展多样化的游憩活动 |
4.4 社会可持续角度对我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启示 |
4.4.1 多方协同保障国家公园游憩规划与管理体系自身的可持续 |
4.4.2 降低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对当地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
4.4.3 发展多样化活动促进公众健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支持的游憩规划 |
5.1 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基金支持 |
5.1.1 政府机构资金支持 |
5.1.2 其他资金支持 |
5.2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5.2.1 当地食品经济 |
5.2.2 当地就业与基础设施 |
5.3 引导游憩商业绿色发展 |
5.3.1 绿色游憩商业指南 |
5.3.2 绿色游憩商业发展措施 |
5.4 经济可持续角度对我国国家公园游憩规划的启示 |
5.4.1 多方面资金保障国家公园游憩规划 |
5.4.2 妥善利用国家公园游憩激活地方经济 |
5.4.3 引导游憩相关商业的绿色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区景观重塑研究 ——以灵宝市矿业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 |
2.1 生态修复理论概述 |
2.1.1 生态修复的概念 |
2.1.2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
2.1.3 生态修复的价值实现 |
2.2 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概述 |
2.2.1 矿区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2.2 矿区生态修复的作用 |
2.2.3 矿区生态修复目标 |
2.3 矿区景观相关概述 |
2.3.1 矿区景观的特征 |
2.3.2 矿区开采对景观的影响 |
2.3.3 景观重塑的概念 |
2.3.4 矿区景观重塑的意义 |
2.3.5 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的关系 |
2.4 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相关理论概述 |
2.4.1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2.4.2 土地生态学理论 |
2.4.3 环境美学理论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5 低影响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区传统开发模式分析研究与案例研究 |
3.1 矿区传统开发模式分析研究 |
3.1.1 传统矿业开发模式主要价值诉求 |
3.1.2 传统矿业开发模式主要问题 |
3.2 案例研究 |
3.2.1 南京汤山矿坑公园 |
3.2.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
3.2.3 承德鞍匠乡矿山 |
3.2.4 借鉴与反思 |
3.3 本章小结 |
4 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策略研究 |
4.1 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影响因素 |
4.1.1 自然因素 |
4.1.2 人文因素 |
4.2 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目标 |
4.2.1 生态环境目标 |
4.2.2 产业经济目标 |
4.2.3 社会文化目标 |
4.3 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基本原则 |
4.3.1 整体性原则 |
4.3.2 因地制宜原则 |
4.3.3 自然优先原则 |
4.3.4 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5 功能与美学兼顾原则 |
4.3.6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原则 |
4.4 生态修复理念下矿区景观重塑设计方法 |
4.4.1 自然过程导向引入景观设计 |
4.4.2 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4.4.3 大地艺术设计表现 |
4.4.4 水资源整合利用设计 |
4.4.5 地域文化传承设计 |
4.5 矿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
4.5.1 采前规划 |
4.5.2 边开采边治理 |
4.5.3 分期分区修复 |
4.5.4 场地综合整治 |
4.5.5 植物生态修复 |
4.5.6 生态修复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5 灵宝市车堂峪矿业示范区项目设计方案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区位 |
5.1.3 基地概况 |
5.1.4 现状分析 |
5.2 项目规划理念 |
5.2.1 项目定位 |
5.2.2 产业定位 |
5.2.3 功能构成 |
5.2.4 规划目标 |
5.2.5 设计原则 |
5.2.6 设计方法 |
5.3 矿区规划开发模式 |
5.3.1 矿产、生态、景观、艺术开发方案同步规划 |
5.3.2 全生命周期介入 |
5.3.3 政府,企业,高校合作模式 |
5.4 项目规划设计 |
5.4.1 空间结构规划 |
5.4.2 空间功能布局 |
5.4.3 交通流线设计 |
5.4.4 植物配置设计 |
5.4.5 水体系统设计 |
5.4.6 产业升级策划 |
5.5 近期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规划设计方案 |
5.5.1 东矿区 |
5.5.2 西矿区 |
5.5.3 其他区域 |
5.6 中期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规划设计方案 |
5.6.1 东矿区 |
5.6.2 西矿区 |
5.6.3 其他区域 |
5.7 远期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规划设计方案 |
5.7.1 东矿区 |
5.7.2 西矿区 |
5.7.3 其他区域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9年4月9日灵宝调研计划 |
附录2 灵宝矿业示范区拟选用植物配置表 |
附录3 图表索引 |
附录4 作者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发展工业车辆应注意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我国消费税效应研究[D]. 李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5]滨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研究 ——以即墨蓝谷核心区为例[D]. 李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N公司港区堆场排水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陈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的策略研究[D]. 赵玉萍.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9]英国国家公园可持续游憩规划研究[D]. 陈晓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区景观重塑研究 ——以灵宝市矿业示范区为例[D]. 池沫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