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完善增值税制度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兰兰[1](2021)在《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研究 ——以A建筑企业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税务机关陆续推出了“营改增”“国地税合并”“金三税系统”“个税改革”,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税务监管变得更规范严格,全面严密的全税种监管逐步实现,税务稽查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倒逼建筑企业纳税行为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税收政策的变化对建筑企业来说不仅是增值税计税方式、税款申报缴纳等涉税程序的变化,也意味着财务核算方式、合同造价的计算方式随之改变。但建筑企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关联到多种行业,上下游企业规模不一,税务管理和财务核算规范性层次迥异。工作环境恶劣、建设周期长、工作强度大、住宿条件简陋等因素导致建筑企业用工流动性大,建筑企业的用工多为临时用工;从实地勘察到竣工交付中的某些专业性工作需外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临时用工和劳务外包导致用工关系复杂。税制改革以及行业特征增加了建筑企业防控税务风险的难度,建筑企业如何控制税务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税务风险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建筑企业税务风险以及税务风险控制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然后结合建筑企业税收政策及生产经营特点来探讨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现状。再选择A建筑企业作为案例企业,结合其内部财务数据及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对财务情况、涉税情况及税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发现A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发票管理及财务核算四个税务风险控制环节存在问题,A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员工参与税务风险控制的主动性不高、财税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涉税信息沟通不顺畅、税务风险应对机制执行不严格、缺乏税务风险监督。最后为A建筑企业提供如何改善税务风险控制的建议。通过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得出建筑企业可从以下几点防控税务风险:一是在各层级部门中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控制环境,提高各职能部门员工的税务风险控制意识;二是通过设置独立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建立税务绩效考核体系、开展税务相关培训来加强财税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健全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发票管理及财务核算四方面的税务风险应对体系;四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顺畅的跨部门涉税信息沟通机制,并通过构建上下游企业的资信管理体系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税务合作;五是健全税务风险监管机制,及时发现税务风险控制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郑家兴[2](2021)在《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实体经济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20年,我国政府推行了“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等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我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政策,以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收益,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局,如何优化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化解制造业创新发展道路中的挑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随机前沿模型、面板空间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利用制造业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总效应、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第一,基于国内外关于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相关理论及文献,分别剖析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与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基本关系,进而阐明财税支持政策分别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可发现:首先,财税支持政策可从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纠正创新正外部性等方面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加速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其次,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对不同地区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需兼顾企业的空间因素进行考察。最后,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都有利于激发企业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积极性,并对企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一定的门槛区间。第二,梳理近十年我国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支持政策,并基于DEA方法分析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的效率现状,可发现:一方面,当前制造业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规模逐年扩大,且于2014年开始增长变慢;制造业创新的税收减免额度持续加大,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增长明显;制造业的总体宏观税负和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变动较小,增值税税负的下降幅度较大,并且各类税负水平在2012年以后趋于平缓。另一方面,现有财税支持政策对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效果不佳;增值税税负的大幅下降为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相应的创新收益效率无明显作用;制造业的总体税负和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对其进一步实现创新收益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财税支持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第三,实证检验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总效应,可发现:财政资金、税收优惠额度及实际宏观税负与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之间呈不同的“U”(或倒“U”)型关系。基于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可知:首先,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呈挤入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其次,税收优惠额度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呈挤入效应;与财政资金的挤入效应相比,税收优惠额度对创新产出效率的挤入效应更小,而对创新收益效率的挤入效应更大。最后,实际宏观税负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挤出效应,而对其创新收益效率呈挤入效应。第四,实证检验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空间效应,可发现:总体上,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下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负外部性,实际宏观税负下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正外部性;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下制造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具有不显着的空间正外部性,实际宏观税负下制造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具有不显着的空间负外部性。比较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实际宏观税负分别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空间效应可知,首先,财政资金对当地和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分别具有U型和倒U型效应;其对当地和邻近地区企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均具有倒U型效应。其次,税收优惠对当地和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分别具有U型和倒U型效应,但在西部地区则分别表现为正向和负向激励效应;其对当地企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呈显着激励效应,但对邻近地区企业创新收益效率的积极作用微乎其微。最后,实际宏观税负对当地和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均为倒U型影响,前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U型效应,后者在西部地区表现为正效应;其对当地和邻近地区企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分别具有负效应和正效应。第五,实证检验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门槛效应,可发现:实际宏观税负对全样本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不存在门槛效应,财政资金强度和税收优惠强度对高端制造业的创新收益效率不存在门槛效应,其余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均以单一门槛效应为主。在财政资金方面,财政资金强度在一定门槛区间内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抑制作用,而对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除外)的创新收益效率呈促进作用;财政资金强度在超过一定门槛值后不仅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弱,也对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除外)创新收益效率的促进作用减弱。在税收优惠方面,税收优惠强度在门槛值左右均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促进作用,而在一定门槛值内对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除外)的创新收益效率呈抑制作用;除高端制造业外,税收优惠强度在超过一定门槛值后不仅使其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还会使其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在实际税负方面,实际宏观税负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仅对高端制造业存在门槛效应,其在超过一定门槛值时会对制造业(一般制造业除外)的创新收益效率存在显着抑制作用;实际宏观税负控制在一定门槛值以下时,其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抑制作用可显着减弱,且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抑制作用也有所缓解。第六,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提出优化建议。在财政资金方面,应优化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一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制造业的政府采购政策;二是继续增加西部地区企业创新的财政资金,尤其是强化其对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三是重点加大高端制造业创新研发阶段的财政资金强度,减小对其创新成果市场化的直接干预程度。在税收优惠方面,应优化税收优惠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大研发产出阶段的间接税优惠力度,创新收益实现阶段更加注重直接税优惠;二是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创新研发阶段的税收优惠,加强税收优惠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成果市场化的激励效果;三是重点加大高端制造业创新产出阶段的税收优惠强度,普遍提高制造业创新收益阶段税收优惠的有效性。在降低税负方面,降低税收负担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阻碍影响,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宏观税负税水平;二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税降费,重点降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实际宏观税负水平;三是依据不同行业制造业的创新需求调整减税降费措施,重点降低高端制造业的实际宏观税负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制造业创新分为研发产出阶段和收益实现阶段,测度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并分析了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实际税负对不同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财税支持企业创新的研究视角。第二,结合区域经济学,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在研发产出和收益实现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并分析了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实际税负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这从多维角度对政策效果进行了检验。第三,将制造行业区分为全样本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验证了财税支持力度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分析了不同制造业企业对财税政策的响应程度,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为精准细化,这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丁捷[3](2021)在《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是涵盖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业是典型的复合型产业。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完成供给侧改革。物流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达到发展高潮。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组织结构零散,发展质量不高,与物流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完善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与税收征管模式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物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为背景,把物流业增值税研究作为主要内容。立足物流业增值税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物流业的基本概述与发展现状。其次对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物流业增值税税收适用现状,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解释得出了物流业增值税税收存在税负过重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增值税法律制度本身及制度实践情况,究其本质、科学分析造成物流业税收过重的相关原因。在增值税制度设计上税率明显升高,将交通运输业与物流辅助业分别核算无法贴合物流业综合性发展的特点,增值税的进项抵扣链条断裂造成进项抵扣不足和物流业专项税收优惠缺乏是造成物流业税负过重的重要原因。在增值税制度实践上,因为法律的局限性与滞后性造成物流业增值税制度有先天缺陷;物流从业者的纳税意识缺失造成了对税法执行度不高并且存在高发的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税收征管制度与手段的落后,使物流业税收征管成本增加,征管效率低下等现象。文章最后在物流业未来发展、物流业市场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树立价值导向,通过制度层面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物流业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上的缺失与实践操作上的问题。在制度上科学设计与物流业相符的增值税税率,完善物流业增值税制度的抵扣制度,增加物流业专项优惠政策等。在实际操作中引入网络货运平台,通过大数据与智能化收集物流、资金流、发票流的真实数据,优化税收征管模式;利用平台上连接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业务,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解决实际操作中物流业财税不合规、进项税额不足等问题;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物流企业集约化、系统化、网络化的高质量发展。焕发物流业蓬勃生机,真正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地位作用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范围的竞争力。
刘瑞[4](2021)在《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增值税改革不断深化,增值税税率作为增值税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营改增”以来,增值税税率经历了并档、下调等多次调整。现行增值税税率是2019年4月调整后的税率,在不考虑零税率的情况下,税率分为三档,基本税率为13%,两档低税率分别为9%和6%。现行增值税税率是增值税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当下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还存在着税率级次过多,税率相对过高等问题。下一步增值税改革的重点就是在简并税率级次,调整税率取值等方面对增值税税率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充分体现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点,使增值税在税制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了增值税税率优化相关理论研究和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有关国际经验,对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方案进行了探讨。尽管单一税率是增值税税率的理想税率,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结构特点分析,实行单一税率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直接实行一档税率会使得各行业税负较之于现在变化较大,对财政收入和行业税负公平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增值税累退性的存在,实行一档税率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发挥增值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本文认为实行一档基本税率加一档优惠税率的两档税率模式是目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最优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讲的税率档次都是不包括零税率的税率档次,零税率只是作为一种税收优惠政策而存在。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最优方案,结合2017年投入产出表和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税务年鉴数据,将投入产出表42个行业划分为两类,分别适用标准税率和优惠税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结合相关研究和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实践,将增值税基本税率取值确定为9%-11%,优惠税率确定为6%-8%,共9种税率组合方案,并且与现行增值税税率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增值税税收收入和税负进行模拟测算,分析不同税率方案对增值税收入和行业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选择出最优的增值税税率方案。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界定了增值税和税率优化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了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的沿革并对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运用最新的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和税务年鉴数据对不同增值税税率优化方案进行了模拟测算,根据模拟测算结果在税率优化的设计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优方案作为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目标和方向;第五章分析了以欧盟国家为代表的传统增值税税率设计情况,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现代型增值税税率设计情况,并选取了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的增值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国际经验对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启示;第六章是优化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政策建议,结合对国际经验的分析和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实行一档基本税率和一档优惠税率的增值税税率方案是最优税率的主要结论,并据此对我国今后的增值税改革提出了几点的政策建议。
范瑀[5](2020)在《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障碍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纸制发票弊端众多难以适应当下商业环境的变化及税收征管的要求,同时电子商务行业存在销售行为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使电子商务行业的税收征管面对着一系列压力和挑战。电子发票的出现不仅能够解决电子商务行业的税收征管困境,也能够推进电子商务行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子发票的产生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作者先是论述了电子发票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纸质发票的弊端以及电子发票的优势,全方位的说明了电子发票的应用势在必行。回顾电子发票发展历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我国电子发票推行状况,从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技术处理、信息安全等方面和纳税人的成本、用户体验等方面分析在现行电子发票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对欧盟、韩国等国家推行电子发票进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分析之后,总结出适合我国借鉴的经验做法,从分阶段全方位推广、加速推进立法进程、完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数据信息安全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区块链技术在当前税收征管环境下应用的必要性,对电子发票管理和区块链相结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然后就其中的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释。通过对电子发票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可行建议,希望可以借此为电子发票在我国的全面推广提供新的思路。作者通过真实数据分析增值税电子发票现状,同时探讨制约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的因素,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电子发票管理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做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创新性的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增值税电子发票管理过程中,对推广增值税电子发票和发票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意义。由于研究水平与研究范围有限,作者在理论探讨方面不够深入、实践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要进一步论证和考察。
张秋茵[6](2020)在《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出口骗税案件层出不穷,完善出口退税风险管理成为了目前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基层税务机关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成因,最终形成对策。本文凭借笔者在出口退税管理部门工作经验,以G市Y区税务局为研究样本,阐述该税务局出口退税概况及其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现存的出口骗税风险、失职渎职风险、简政放权导致的管理风险。并从现状中提炼出该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出口退税风险识别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内部资源不足等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问题,总结出政策机制因素、风险识别及评估因素、及内部控制因素这三大类造成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并从实用性出发提出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力求提出的对策既覆盖G市Y区税务局的管理,也对所有基层税务机关都具有普适性。笔者从完善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识别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基层税务机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在未来的实践研究中,对我国基层税务机关的出口退税管理有所帮助和参考,保障出口退税制度平稳运行。
陈炯东[7](2020)在《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粗放式的税源管理方法已难以适应目前国内外形势的要求,因此税收风险管理便成为征管改革探索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正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已经确立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框架,但在该理论中每个流程环节所配套的细节性措施仍远远未能完善,因此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开始尝试完善其税收风险管理体制的配套细节。本文首先概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并通过列举数据分析的方式阐述了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的困难。同时结合笔者在税务局从事税收征管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真实经历,选取了一部分税务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对当前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在税收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其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应对质量、风险识别、数据采集、任务统筹以及回查复核几个环节的问题,并分析出应对指引未能明确、模型设计思路滞后、数据采集渠道缺乏、人员配置缺乏统筹和考核未能覆盖所有环节几个原因,最后提出实行事前防控、深化信息管税、丰富识别策略、合理设置岗责、推行多发联动、完善考核机制等几个措施。希望本文能够对完善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提高征管质效,促进市场经济稳定有序地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孙玮毅[8](2020)在《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税筹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更是能源消耗大国。煤炭作为基础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去产能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增长方式开始逐步实现集约化、精细化,煤炭产品市场开始逐渐收缩,煤炭企业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高的弊端开始逐渐凸显。而税种多、赋税重也成了煤企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切实解决煤炭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篮子的政策促进煤企转型升级,税务筹划因其具有节税避税、改善管理机制、扩大投资等特点逐渐被企业高管所接受,成为企业经营创效、优化管理、规避风险的若干重要手段之一。论文从税务筹划机理入手,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税收政策、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文献阅读引用、总结分析等方法,以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对煤炭生产企业实施税务筹划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税务筹划可以释放较大的节税避税效益,优化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企业从根本提升市场竞争力。首先,论文参阅了国内国外有关税务筹划的概念体系、目标体系、筹划措施、风险管控和管理制度的介绍,税务筹划的研究逐步成熟化,但仍需在改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筹划举措上下真功夫。其次,论文概述了税务筹划的概念、基本原则、技术措施,阐述了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实施税务筹划的内部外部动因,为深入探讨煤炭企业税务筹划打下理论基础。第三,分析了煤炭企业税务筹划的目标体系,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为具体对象介绍了涉税现状和适用的税收政策,并分析了煤炭企业税务筹划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以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分析了诸如项目承租、产品销售定价、资产划转、采购业务、劳务输出、房产租赁、仓储管理、固定资产折旧、投资选择、筹资选择、对外捐赠、购进专用设备、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等若干实际案例的筹划方案、筹划依据和改进措施,结果显示上述操作为煤炭企业节省巨大的税收资金,效果非常显着。最后,分析了煤炭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和原因,构建了事前评估、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体系,从内部环境、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制定了防范税收风险的具体措施,实现税务筹划安全有保障。通过此次论文研究,以期丰富税务筹划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对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煤炭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梁宝丹[9](2020)在《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企业的发展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我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核心问题。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是近些年来我国减税降费的核心目标,对此,我国推出不少相关措施,如激发企业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部署;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作出严格规定。因此,需进一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来达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目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来自企业的税费自然承担着国家财政的重任。但在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减税趋势下,适当地调整企业税费负担成本反而能对企业发展起到刺激作用,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只有理清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的概念及特征,才能对我国经济制度现状以及企业税费相关法律进行全面认识,并根据相关理论依据实现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税费法律制度。然而我国当前在企业税费方面相关法律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增值税制设计不健全,企业所得税法中税率水平、税收优惠形式以及税前扣除制度不科学,在国家减税政策的现阶段中,财政收入过度依赖政府非税收费,导致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而究其根源,在于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与企业发展关系失衡。部分国家在长期实践中,在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方面具有较为合理的法律规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些年全球税制改革的浪潮兴起,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非税收费在内的相关立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税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我国落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政策具有风向标作用。为完善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需要减轻我国企业税费负担,一方面需要推进增值税的立法进程,明确增值税增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适当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相关法律的法律层级,优化市场配置,建设科学的财政体制。考虑到完善涉企税费相关法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税体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各项税费措施不可能一并向企业倾斜,因而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当前发展的税费法律制度,具体而言,可从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造成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并逐步从各方面制度加以完善。
马子婧[10](2020)在《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铁路运输业盈利能力差,社会资源投入高,承担了大量公益性任务的同时却肩负了较重的税收负担,国家应当通过积极的税收政策来扶持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在税收活动中,税收负担处于核心地位,税收制度和政策的设置、调整都要落实到税收负担上,本文从宏观层面基于税收政策的视角提出降低我国铁路运输业税收负担的优化措施,并利用整个行业的相关数据对提出的优化措施的降税效果进行实证测算,论文主题符合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对现有文献研究不足的补充。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本文运用差额利润分析法对铁路运输业2015―2019年的行业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铁路运输业的整体税负水平相对于自身经济状况来说非常高,为了保证社会资金不从铁路运输业流出,应当对铁路运输业总体减税7.96%,其中增值税税负在行业税负水平中占比最重,在50%左右。本文从税收政策的角度提出降低铁路运输业税负水平的最优措施是优化铁路运输业的增值税税收政策,具体包括统一铁路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为6%;对提供旅客运输服务实行免征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同时简化增值税汇总纳税流程这3项内容,能够弥补行业税收政策缺陷的同时,降低铁路运输业的间接税税负比重,有利于促进行业间的税负公平。本文利用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各行业数据,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对提出的优化措施的减税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优化措施能够显着降低铁路运输业的税负水平约3.17%,降低间接税比重达4.28%,减税效果理想。同时优化措施对其他纳税人税负的增加效应微乎其微,能够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保证了税负公平和税收效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的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对铁路运输业的税收负担进行优化研究,着眼点在于“优化”,研究目的是通过具体措施降低铁路运输业目前的税负水平,是对铁路运输业税负问题研究的补充。第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本文针对铁路运输业税负水平过高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并收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不仅从理论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还补充提供了实际证据支持,解决了在降低铁路运输业税负水平方面存在的泛泛而谈的问题。本文的难点在于,第一,本文进行实证测算的模型由本人根据优化措施的具体内容按照我国的税法规则自行推导而来。第二,本文的数据取得十分困难、计算量很大,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国家铁路公司年度报表及国家税务局、统计局网站,数据收集过程漫长,并且论文计算量很大。
二、关于完善增值税制度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完善增值税制度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研究 ——以A建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税务风险研究 |
二、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研究 |
三、税务风险控制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贡献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风险概念 |
二、税务风险概念 |
三、税务风险控制概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建筑企业税收政策及税务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
一、经营模式 |
二、经营流程 |
三、行业特征 |
第二节 建筑企业税收政策分析 |
一、增值税税收政策 |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 |
三、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 |
四、印花税税收政策 |
五、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现状 |
一、税务风险控制环境仍需改善 |
二、行业特性造成税务风险控制难度大 |
三、项目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
第四章 A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分析 |
第一节 A建筑企业基本情况 |
一、A建筑企业简介 |
二、A建筑企业组织架构 |
第二节 A建筑企业经营与纳税情况 |
一、A建筑企业经营情况 |
二、A建筑企业纳税情况 |
第三节 A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基本情况 |
一、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建立情况 |
二、税务风险控制体系评价 |
第四节 A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一、项目管理税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二、合同管理税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三、发票管理税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四、财务核算税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A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全员主动防控税务风险的积极性不高 |
二、财税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三、税务风险应对机制执行不严格 |
四、涉税信息沟通不顺畅 |
五、税务风险控制缺乏监督 |
第五章 完善A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全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
一、提升管理层税务风险控制意识 |
二、提升职能部门税务风险控制意识 |
第二节 加强财税人才队伍建设 |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
二、建立税务绩效考评体系 |
三、配备税务管理人员 |
第三节 完善税务风险应对机制 |
一、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
二、调整合同管理流程 |
三、完善发票管理机制 |
四、改进财务核算体系 |
第四节 构建顺畅的涉税信息沟通机制 |
一、完善跨部门涉税沟通机制 |
二、加强上下游企业税务合作 |
三、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 |
第五节 健全税务风险监督审查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2)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制造业及制造业企业 |
2.1.2 财税支持政策 |
2.1.3 制造业创新及创新效率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内生增长理论 |
2.2.2 创新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政策工具理论 |
2.3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
2.3.1 财税支持政策与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基本关系 |
2.3.2 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 |
2.3.3 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 |
2.3.4 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 |
2.4 小结 |
第3章 财税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政策现状 |
3.1.1 财政资金支持形式多样 |
3.1.2 税收优惠措施持续完善 |
3.1.3 财税支持力度逐年扩大 |
3.2 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率现状 |
3.2.1 各地区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率分析 |
3.2.2 各类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率分析 |
3.3 财税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现存问题 |
3.3.1 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的总体效率不高 |
3.3.2 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 |
3.3.3 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效率的行业差异较大 |
第4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总效应:基于随机前沿模型 |
4.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
4.1.1 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
4.1.2 税收优惠对制造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
4.1.3 税收负担对制造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
4.2 研究设计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3 实证分析 |
4.3.1 模型的确立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2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总效应分析 |
4.3.3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总效应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空间效应:基于面板空间模型 |
5.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
5.1.1 财政资金与企业创新的空间效应 |
5.1.2 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的空间效应 |
5.1.3 税收负担与企业创新的空间效应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3 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分析 |
5.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5.3.3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
5.3.4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
5.3.5 分地区的检验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面板门槛模型 |
6.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
6.1.1 财政资金与企业创新的门槛效应 |
6.1.2 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的门槛效应 |
6.1.3 实际宏观税负与企业创新的门槛效应 |
6.2 研究设计 |
6.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2.3 数据说明 |
6.3 实证分析 |
6.3.1 描述性分析 |
6.3.2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
6.3.3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理论分析方面 |
7.1.2 现状分析方面 |
7.1.3 总效应实证分析方面 |
7.1.4 空间效应实证分析方面 |
7.1.5 门槛效应实证分析方面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优化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
7.2.2 优化税收优惠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
7.2.3 降低税收负担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阻碍影响 |
7.3 研究展望 |
7.3.1 增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
7.3.2 丰富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
7.3.3 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二、物流业增值税发展及现状 |
(一)物流业增值税概述 |
1.物流业基本概述 |
2.增值税基本概述 |
(二)物流业增值税现状 |
1.物流业增值税的贡献 |
2.物流业增值税税负过重 |
三、物流业增值税问题的原因 |
(一)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
1.物流业增值税立法滞后 |
2.物流业增值税要素脱节 |
3.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欠缺 |
4.专项增值税优惠政策缺失 |
5.增值税制度缺陷引起虚开 |
(二)制度实践层面的原因 |
1.物流业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
2.物流业税法执行度不强 |
3.物流业税收征管效率不高 |
四、物流业税收制度完善建议 |
(一)物流业增值税制度的价值导向 |
1.适应物流业未来发展特点的需求 |
2.构建物流业市场良好环境的需求 |
3.助力参与物流业国际竞争的需求 |
(二)物流业增值税制度层面完善建议 |
1.简并增值税税率税目 |
2.完善进项税额抵扣 |
3.增加专项优惠政策 |
4.优化征管征管体系 |
(三)物流业增值税实践层面完善建议 |
1.建立网络货运平台收集信息 |
2.丰富平台业务模式完善链条 |
3.借助平台消除虚开发票风险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析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框架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增值税 |
2.1.2 税率优化 |
2.1.3 投入产出法 |
2.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最优商品税理论 |
2.2.2 税收中性理论 |
2.2.3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沿革 |
3.1.1 “分税制”后确立的增值税税率 |
3.1.2 “营改增”后增值税税率的调整 |
3.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3.2.0 现行增值税税率及其存在的问题 |
3.2.1 减税背景下税制改革的需要 |
3.2.2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
3.3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政治、经济环境支撑 |
3.3.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财政收入支撑 |
3.3.3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技术支持 |
3.4 小结 |
第4章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实证分析 |
4.1 增值税税率优化方案的设计思路 |
4.2 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
4.2.1 数据选取和统计分析 |
4.2.2 模型构建 |
4.3 实证检验 |
4.3.1 不同税率优化方案的增值税模拟测算 |
4.3.2 不同税率优化方案下企业税负模拟测算 |
4.3.3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最优方案选择 |
4.4 小结 |
第5章 增值税税率设计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
5.1 欧盟国家的增值税税率设计 |
5.2 澳大利亚增值税税率设计 |
5.3 俄罗斯增值税税率设计 |
5.4 国际经验总结与启示 |
5.5 小结 |
第6章 优化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政策建议 |
6.1 明确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6.1.1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目标 |
6.1.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原则 |
6.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路径选择 |
6.2.1 加快增值税立法进程 |
6.2.2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改革 |
6.3 建立健全增值税改革配套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障碍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增值税电子发票运行的现状 |
2.1 “以票控税”的税收征管现状 |
2.2 增值税电子发票目前在我国的运行现状 |
2.2.1 增值税电子发票相关文件出台情况 |
2.2.2 电子发票实施历程 |
2.3 征纳双方对电子发票的认知情况-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为例 |
2.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2.3.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章 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及原因 |
3.1 税务征管的发票管理问题 |
3.2 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
3.2.1 税务部门方面 |
3.2.2 纳税人方面 |
3.3 增值税电子发票推行阻碍的原因 |
3.3.1 配套措施仍存在不足 |
3.3.2 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
3.3.3 纸制发票利益既得者阻挠 |
3.3.4 电子发票重复报销风险较大 |
第4章 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中的对策研究 |
4.1 国外经验借鉴 |
4.2 分阶段全方位推广 |
4.3 完善增值税电子发票法治体系 |
4.4 改进电子发票平台 |
4.5 确保数据安全 |
4.6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
4.6.1 区块链为税收征管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
4.6.2 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中应用的建议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出口退税的相关研究 |
1.2.2 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3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性 |
1.3.2 研究方法 |
2 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现状 |
2.1 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概况 |
2.1.1 出口退税概况 |
2.1.2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体系 |
2.1.3 现行出口退税风险管理手段 |
2.2 Y区面临的出口退税风险研究 |
2.2.1 出口骗税风险 |
2.2.2 失职渎职风险 |
2.2.3 简政放权大环境导致的管理风险 |
2.3 Y区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2.3.1 Y区出口商品类型分析 |
2.3.2 外贸企业违规行为分析 |
3 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出口退税风险识别难度大 |
3.1.1 长期征退分离 |
3.1.2 出口管理系统之间信息不互通 |
3.1.3 外部环境影响下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
3.2 缺乏有效的出口退税风险管理手段 |
3.2.1 预警分析指标不完善 |
3.2.2 出口骗税风险管理形势严峻 |
3.3 税务部门内部效率及资源不足 |
3.3.1 审批核查效率低 |
3.3.2 人员不足及专业人才缺乏 |
4 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1 政策机制因素分析 |
4.1.1 出口退税法律未形成体系 |
4.1.2 出口退税分担机制不合理 |
4.2 风险识别及评估因素分析 |
4.2.1 退税率频繁调整导致预警分析指标失效 |
4.2.2 出口企业分类评估机制亟需完善 |
4.2.3 出口退税相关部门信息互通机制不完善 |
4.3 税务机关内部控制因素分析 |
4.3.1 出口退税信息化系统建设缺陷 |
4.3.2 征退部门联动机制缺位 |
4.3.3 人员调配机制不合理 |
5 对于完善G市Y区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出口退税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
5.1.1 规范出口退税规章和提高法律位阶 |
5.1.2 降低退税率调整频次 |
5.1.3 细化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规程 |
5.2 强化信息化出口退税风险识别体系 |
5.2.1 完善税务系统信息化功能 |
5.2.2 建立出口全流程的大数据管理平台 |
5.2.3 着力提高外贸企业遵从度 |
5.3 提高基层税务机关内控管理水平 |
5.3.1 强化出口退税日常监管 |
5.3.2 加强出口退税队伍建设 |
5.3.3 实现征退一体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访谈提纲——税务人员 |
附录 B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访谈提纲——企业人员 |
附录 C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7)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税收风险管理概述 |
1.4.1 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1.4.2 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2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
2.1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的现行机制 |
2.1.1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的现行组织架构 |
2.1.2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
2.2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困难 |
2.2.1 风险任务数量持续增长 |
2.2.2 高危类型风险增幅巨大 |
2.2.3 辖区风险企业户数暴增 |
3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的存在问题 |
3.1 风险任务应对质量低下 |
3.2 风险企业未能有效识别 |
3.3 基础数据采集准确率低 |
3.4 任务统筹分配严重失衡 |
3.5 回查复核环节效果甚微 |
4 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任务应对规程指引未能明确 |
4.2 识别模型设计思路相对滞后 |
4.3 基础数据采集渠道严重缺乏 |
4.4 人员配置分工缺乏统筹规划 |
4.5 绩效考核未能贯穿全部环节 |
5 解决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问题的建议措施 |
5.1 实行事前防控管理 |
5.2 全面深化信息管税 |
5.3 积极丰富识别策略 |
5.4 合理设置岗责体系 |
5.5 大力推行多方联动 |
5.6 优化完善考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纳税筹划理论基础 |
2.1 纳税筹划理论基础 |
2.1.1 与纳税筹划有关的概念界定 |
2.1.2 税务筹划的基本原则 |
2.1.3 实施纳税筹划的技术措施 |
2.2 税收筹划的目的 |
2.2.1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
2.2.2 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 |
2.2.3 直接减轻税收负担 |
2.2.4 降低涉税风险 |
2.2.5 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
2.3 煤炭行业特点及纳税筹划动因分析 |
2.3.1 煤炭行业特点 |
2.3.2 煤炭企业税收问题分析 |
2.3.3 煤炭企业涉税现状及税收问题分析 |
第三章 煤炭企业涉税政策分析 |
3.1 增值税税收政策 |
3.2 资源税税收政策 |
3.3 房产税税收政策 |
3.4 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 |
3.5 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 |
第四章 A 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4.1 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4.2 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税现状及税负情况分析 |
4.3 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税筹划目标分析 |
4.4 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 |
4.4.1 矿区医院承租项目的纳税筹划 |
4.4.2 产品销售定价的纳税筹划 |
4.4.3 资产整体划转的纳税筹划 |
4.4.4 采购业务的纳税筹划 |
4.4.5 劳务输出的纳税筹划 |
4.5 资源税纳税筹划方案 |
4.6 房产税纳税筹划方案 |
4.6.1 租赁免租期设计的纳税筹划 |
4.6.2 租赁服务转为仓储服务的纳税筹划 |
4.7 企业所得税纳税纳税筹划方案 |
4.7.1 选择组织形式的纳税筹划 |
4.7.2 选择注册地点的纳税筹划 |
4.7.3 选择投资的纳税筹划 |
4.7.4 筹资的纳税筹划 |
4.7.5 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筹划 |
4.7.6 公益性捐赠的纳税筹划 |
4.8 个人所得税纳税纳税筹划方案 |
4.9 A 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税筹划效果分析及展望 |
第五章 煤炭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
5.1 煤炭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种类及成因分析 |
5.2 煤炭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体系 |
第六章 A 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税务筹划改进措施 |
6.1 完善企业的税收管理内控制度 |
6.2 再造业务流程,合理分配集团企业内部单位收益 |
6.3 建立指标化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
6.4 加强税务管理的人才培养与引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税费负担适度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税费负担的概念及特征 |
一、税费负担的概念 |
二、税费负担的特征 |
第二节 企业税费负担的分类 |
一、企业税收负担的分类 |
二、企业非税负担的分类 |
第三节 企业税费负担适度的理论依据 |
一、供给学派适度减税理论 |
二、收入分配正义理论 |
三、企业创新激励理论 |
四、企业纳税人权利保障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增值税制设计不健全 |
一、增值税多档税率有违税收中性 |
二、增值税税收抵扣机制不完善 |
三、增值税优惠措施对企业缺乏引导作用 |
四、现行增值税纳税人分类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不科学 |
一、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较高 |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
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可操作性差 |
第三节 企业非税负担不合理 |
一、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缺乏法律依据 |
二、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 |
三、企业非税缴费成本高 |
第四章 国外企业税费结构法律设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企业增值税立法经验 |
一、简单的增值税税率结构 |
二、成熟的增值税抵扣制度 |
三、合理的增值税税收优惠制度 |
四、适当的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国外企业所得税立法的经验 |
一、适度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 |
二、宽泛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范围 |
三、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
第三节 国外政府涉企非税收入立法的经验 |
一、完善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立法 |
二、适当的政府财政对非税收入依存度 |
三、简单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 |
第四节 国外企业税费结构法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外的增值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二、国外的企业所得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三、国外的企业税费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加强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立法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加快增值税立法的进程 |
一、简化并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 |
二、完善增值税税收抵扣机制 |
三、发挥增值税优惠措施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
四、简化增值税纳税人划分标准 |
第二节 适时修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
二、设立多样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形式 |
三、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
第三节 大幅降低我国涉企非税收入 |
一、提高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的立法层级 |
二、适当降低非税收入占财政的比重 |
三、完善涉企非税收入的征管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资料(含译着)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其它 |
二、外文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问题的研究 |
1.2.2 有关增值税制度的研究 |
1.2.3 文献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 |
2.1 税收法定理论 |
2.2 税收公平理论 |
2.3 税收效率理论 |
2.4 实质课税理论 |
3 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特点与税负水平分析 |
3.1 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特点与盈利水平分析 |
3.1.1 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特点 |
3.1.2 中国铁路运输业盈利水平分析 |
3.2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收支出情况 |
3.2.1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收支出概况 |
3.2.2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种构成情况 |
3.3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水平分析 |
3.3.1 差额利润分析法的步骤 |
3.3.2 差额利润分析法的实施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收政策与主要问题 |
4.1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收政策总结 |
4.1.1 主要的税种、税率 |
4.1.2 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
4.1.3 特殊的征税方式 |
4.2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4.2.1 增值税税目、税率不统一,不利于一体化发展 |
4.2.2 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 |
4.2.3 税收征管方式复杂、难度大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优化措施的提出 |
5.1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趋势 |
5.1.1 优化调整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 |
5.1.2 深化增值税改革,简化税率层级 |
5.2 国外铁路运输业税收政策经验借鉴 |
5.2.1 美国铁路运输业税收政策 |
5.2.2 欧盟国家铁路运输业税收政策 |
5.2.3 经验借鉴 |
5.3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优化措施的提出 |
5.3.1 提出思路 |
5.3.2 提出依据 |
5.3.3 具体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优化措施的效果计算 |
6.1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 |
6.1.1 计算方法——投入产出法 |
6.1.2 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估算要点 |
6.1.3 模型建立 |
6.1.4 计算假设与数据来源 |
6.2 优化措施减税效果的计算 |
6.2.1 增值税和城建税及附加的变化 |
6.2.2 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
6.2.3 铁路运输业税负变化总额 |
6.3 优化措施的可行性评价 |
6.3.1 对其他纳税人税负的影响测算 |
6.3.2 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测算 |
6.3.3 优化措施的优点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关于完善增值税制度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研究 ——以A建筑企业为例[D]. 李兰兰.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研究[D]. 郑家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D]. 丁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研究[D]. 刘瑞.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增值税电子发票推广障碍问题及对策研究[D]. 范瑀.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G市Y区税务局出口退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张秋茵. 暨南大学, 2020(07)
- [7]广州市T区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陈炯东. 暨南大学, 2020(07)
- [8]A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税筹划研究[D]. 孙玮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梁宝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国铁路运输业税负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D]. 马子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