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传统粤剧艺术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吴鑫[1](2021)在《东莞市A初级中学粤剧进校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彬[2](2021)在《“白蛇传说”在当下的影视改编研究 ——以《白蛇:缘起》与《白蛇传·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易欣[3](2021)在《H5广告设计的叙事传播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革命给广告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以H5广告为代表的新媒体广告呈现一片繁荣态势,从H5广告初期以创意玩法为主到现在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新阶段,此视阈下的H5广告从“创新玩法”转向品牌故事的趣味性与情感互动的“叙事传播”。营销机构利用H5技术和媒介特性讲述品牌故事,借助“移动+社交”分享的传播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H5广告的叙事传播策略,从而指导H5广告设计,以H5广告设计为例,分析其媒介特性和叙事特征。探究H5广告策划团队如何从叙事和传播两个维度进行H5广告创作和打造爆款H5广告的方法。研究方法如下,首先笔者结合H5技术对H5广告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梳理,并且分析H5广告设计中表现要素和传播现状。其次,笔者对市场火爆的三款不同叙事类H5广告进行案例分析,从叙事策略和广告创意两方面展开研究,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指导设计实践。然后从叙事学相关理论体系中,构建新媒体时代H5广告叙事的框架即情节叙事、表现叙事和交互叙事,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H5广告在其呈现的特点。最后根据受众调查和前文前文总结的叙事策略和广告设计特点进行叙设计实践,并运用传播学AIDA模型的四个阶段即注意、兴趣、欲望、行动进行传播效果分析。本文研究角度从叙事学进行切入,以传播学作为辅助。从传统叙事学中构建H5叙事框架。结合传播学模型对实践设计进行传播效果测试,通过受访者的问卷测评以及H5后台数据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H5广告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确保媒介的传播效果,本文的价值在于可以为H5广告叙事传播方面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余勇[4](2020)在《从广州城市文化发展看粤剧的保护传承》文中研究说明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既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成为与西方现代文明最早交流的南大门,也是敢为天下先,迅猛在珠江口掀起改革开放浪潮的弄潮儿。由于经世致用、变革图新、开放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以广州为中心孕育、诞生、成长、壮大和成熟的粤剧,根植于岭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具备强烈的岭南社会特性,并贯穿广州自明清以来整个文化发展脉络。
刘夏茹[5](2020)在《基于政务抖音发布的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中国广州发布”为例》文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新政策的出台,为广州城市形象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与此同时,广州面临的媒介环境也发生了巨变,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西安在抖音平台成为“网红城市”之后,政务抖音号的开通俨然成为潮流,各大城市甚至乡镇政府部门陆续开通了政务抖音号。本文以新型媒介形态——短视频为研究语境,着眼于广州城市形象建构升级这一关键立场。首先,通过系统地文献分析与梳理,对政务抖音、城市形象、叙事理论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选取“中国广州发布”为研究案例的代表性,进而对短视频建构城市形象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解释说明。接着,借助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从宏观包括本土叙事题材和国际叙事题材两大分析角度,以及微观包括叙事理念、叙事选材、叙事结构、叙事情节等四大层面,切实分析了广州城市发布短视频的叙事现状。同时,为了挖掘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叙事特征,为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分析提供更多思路,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发布”、“长沙发布”、“东莞发布”点赞过1万的100条短视频,及37条广州标签的短视频进行文本分析。之后结合受众调研,在与其他城市叙事特色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在构建城市形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城市信息传递浅显化,城市意象类别单一化,城市故事讲述平淡化,城市人物塑造缺温度,城市氛围呈现理性化等。最终,本研究对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问题提出了总体对策、对内建构对策与对外建构对策。总体对策上,要清晰定位城市形象,沉淀栏目专题;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叙事话语体系。对内建构的主要策略是共情,即唤醒集体记忆,贴近身边生活。对外建构的主要策略是认同,即全方位释放信息;精品化构思演绎;搭建全球话语。
冯楠舒[6](2020)在《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台作为古代承载戏曲演出的重要声学建筑,其营造既要适应戏曲表演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神灵和民众的视听需求,其蕴含有丰厚而独特的声学技术,民间也盛传部分戏台有“山西唱戏陕西听”“小胡唱戏城墙上听”“丰衣老汉牛犁地,边听侯冀唱大戏”等卓越的声学效应。虽古戏台存在声学设计或效应的事实和史实,但囿于古代匠人地位较低,故在正史、碑刻、方志乃至神庙内的碑刻对其声学技术或功用几无记载。换言之,学界对古戏台建筑声学的认知有三,一为其蕴含着声学技术,二为其声学技术多在民间哲匠中口口相传,三为其声学技术几无相关文献记载。近年来,随着古戏台声学实证研究的深入及其声学技术演进路径的清晰完整,长期缺位的声学文献研究严重制约着学人对中华传统建筑声学技术乃至建筑声学文化的全面认知,亟需探寻或挖掘古戏台声学文献并研究之。论文发现古戏台匾联内容不仅涉及对声效的描述,而且这些描述实际上表达的是声源经戏台声学构件作用后的综合效果,彰显了古人从音量和音质两个维度对戏台声效的希冀和追求,直接或间接“指引”了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方向,为极其珍贵的古戏台声学文献。匾联中诸如“响彻云霄”“遏云”“金声玉振”“鱼龙出听”等重复使用的词汇折射出古人对戏台助声功能和声效的认知已达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此类词汇明显具有夸张性,但也正是此类夸张的声效描述深化了匾联乃至古戏台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活了古戏台由物质层面向意义、意境等精神层面的升华,使其具有“画龙点睛”的功用,成为古戏台“声境文心”的核心和解读古戏台声效的窗口。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还从三方面分析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以此作为本论文的写作依据。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其中第一章对匾额和楹联及古戏台匾联的起源发展作以简要介绍,并根据其内容与功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与戏台声学效应相关的匾联(即声学匾联)这一特殊类别;第二章通过查找相关词汇的释义和出处,对古戏台声学匾联进行解读,将其分为音量和音质两部分,又将音量分为达彻四方和达彻云霄两类,将音质分为音韵和谐、旋律悠扬、余音延长和其他四类;第三章在已收集的大量匾联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古戏台声学匾联具有数量多且分布广、重复性、普遍性、主观性的特征;第四章从科学、文化、社会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声学匾联的特殊价值。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附录为本文基于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多次田野工作收录的古戏台声学匾联,便于查阅。论文基于新发现的两百多幅(块)与声学相关的匾联文献,尝试在科学、艺术与历史文化语境下深挖其声学内涵,分析其特征与价值,阐释古人对古戏台声效的认知。不足之处还祈识者赐正。
胡娜[7](2020)在《深圳实验戏剧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求索》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实验戏剧在中国异军突起。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的文化开放氛围中,深圳实验戏剧呈现出了深圳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与艺术特征。作为城市发展的文化符号,都市戏剧成为了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本项研究以深圳的实验戏剧为对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探究实验戏剧在深圳的发展状况以及艺术特征,最终呈现出实验戏剧背后的深圳文化发展脉络。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序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针对实验戏剧、都市文化等相关理论进行文献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呈现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第一章从历时性的角度展现深圳实验戏剧发展的三段历程;第二章从共时性的维度出发,从戏剧人、戏剧剧目、戏剧空间以及戏剧观众四个方面分析都市文化脉络下深圳实验戏剧的格局;第三章从戏剧艺术本体出发,依托戏剧文本进一步论述深圳实验戏剧的审美特征与艺术特色;第四章从创新、包容、消费主义、自由四个层面呈现实验戏剧与深圳的文化精神;结论部分是对深圳实验戏剧发展现状的总结,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理层面的反思。都市是实验戏剧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创作来源,而实验戏剧也见证了都市文明发展的历程。深圳实验戏剧经历了艰难拓荒的过程,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的一片绿洲,但是在肯定其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对实验戏剧的生存环境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批判性反思。
冷文玥[8](2020)在《跨文化书写:罗卓瑶电影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罗卓瑶各个人生阶段的移民选择、迁徙体验、从业经历与她相应阶段创作的影片结合起来,阐释其电影的身份认同、文化环境、时空等问题,深入探讨罗卓瑶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移民题材,从广泛的跨文化视角对罗卓瑶导演代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此外,本文引入女性主义观点,剖析罗卓瑶电影中的性别建构特征。同时本文还探讨分析罗卓瑶的叙事手法、视听语言特色,总结与归纳出罗卓瑶的导演艺术特色。同时,本文还关注不同时期的生产环境(包括资金来源、团队构成、电影工业环境等)对她创作的影响,放眼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之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三地电影合作,思考世界范围内电影与文化、社会的交织,探讨中国艺术电影、女性主义电影的生存空间。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前三章以七十年代末至目前罗卓瑶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轨迹与创作主场为轴,详细分析香港时期、澳大利亚时期、中国大陆时期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作品。第一章将罗卓瑶香港阶段的作品按题材分为早期电视单元剧、都市浪漫喜剧片、移民题材影片、文学改编影片四类进行研究。第二章探讨罗卓瑶移民后在澳大利亚创作的三部作品,剖析她在新环境、新身份背景下,创作风格与身份认同的转变。第三章眼于罗卓瑶回归中国电影市场的尝试,解读两岸三地合拍片《如梦》、参与“香港四重奏”策划的中外合作短片《赤地》、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暴走神探》。本文后两章在此基础上横向探讨其涉及的跨文化、性别建构两大主要问题,试图完成对罗卓瑶电影作品相对全面深入的探究。第四章从影片中主人公身份的迷失与挣扎、常见的文化杂糅现象、不同的城市与地域景观三个方面总结罗卓瑶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对话现象。第五章剖析罗卓瑶电影的性别建构,进行女性主义角度的研究,第一节分析罗卓瑶影片中独特的对称型两性结构,第二节解读罗卓瑶参与的跨国合拍女性主义情色片《情色地图》,重点分析她负责的《云吞汤》部分,第三节探讨罗卓瑶电影里的非传统女性形象,即“越界”的女性,从而延伸至对女性导演进行女性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
邓丽娟[9](2020)在《颠覆与重构 ——香港电影的性别政治(1984-1997)》文中研究指明香港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其电影中异彩纷呈的女性群像/男性群像/酷儿群像使香港电影的性别书写独树一帜,并影响了华语电影的创作。本文细致考察1984至1997十四年间,香港电影性别书写的样貌,分析其中涉及的文化转型与社会演进。不难发现,香港电影的性别书写经历了“‘他’性表演”(20世纪50年代初-1971)、“雄性发声”(1971-1984)、“多元性别形貌”(1984-1997)的历史变迁,电影文本常将男女两性的身份塑造问题化,以展露香港电影与性别政治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性别景观以颠覆传统性别的书写为表征,看似以突出现代女性/同性恋/双性恋的自主觉醒为内核,但作品最终流露的仍然是女性和酷儿等弱者对男性父权的归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既是现实的再现,也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产品,同时具有建构文化身份的功能。本文以此为脉络,分四章论述香港电影的性别政治(1984-1997),试图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核和时代变迁。第一章,梳理香港电影性别书写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分别从两性性相、两性气质、两性关系、酷儿书写的角度出发,论述这一时期香港性别书写的多元形貌及内核,总结香港电影在性别形象塑造上的港式特质,归纳其多元颠覆的性别政治表征。第三章,引入性别相关理论,结合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理论,分析性别政治下两性关系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将香港电影的性别书写置身于华语电影、西方电影语境中,回溯香港电影性别塑造的问题与启示。结语部分,结合性别政治等相关理论,更深入地解读香港电影性别转向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核和社会变迁,总结香港电影在回归前的性别形态与文化想象。
刘晓希[10](2020)在《试谈红线女电影艺术与粤剧的传承性发展》文中提出红线女不仅因为其在粤剧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而理应成为粤剧文化的研究重点对象,此外,她一生当中关于电影的点滴也应当作为粤剧"发展性传承"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诸多资料皆可反映出红线女在电影方面的成就相当惊人。其实,爬梳红线女的电影艺术生活,通过对其银幕影像的文本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将不仅在深度上帮助我们填补红线女研究的空白,更可以在广度上启发我们关于粤剧"发展性传承"层面的思考。
二、论传统粤剧艺术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传统粤剧艺术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3)H5广告设计的叙事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H5 广告的衍生与发展 |
1.1.2 新媒体时代的叙事演进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H5 广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传播效果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H5 广告的相关研究 |
2.1 HTML5 技术 |
2.2 H5 广告的发展及媒介特点 |
2.2.1 H5 广告的特征及发展 |
2.2.2 H5 广告的媒介特点 |
2.3 H5 广告的场景类型和技术应用 |
2.3.1 H5 广告的场景类型 |
2.3.2 H5 广告的技术应用 |
2.4 H5 广告设计的表现要素 |
2.4.1 文字元素添加趣味性 |
2.4.2 图形元素消除认知障碍 |
2.4.3 色彩元素传递情感 |
2.5 H5 广告的传播现状 |
2.5.1 视觉审美缺失 |
2.5.2 同质化严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5 广告设计案例分析 |
3.1 三款叙事广告案例分析 |
3.1.1 《平行世界的你,会活成什么样》案例分析 |
3.1.2 《这里藏着我的秘密》案例分析 |
3.1.3 《自白》案例分析 |
3.2 不同类型的H5广告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5 广告的叙事解析 |
4.1 H5 广告的叙事界定 |
4.2 H5 广告的叙事特征分析 |
4.3 H5 广告的叙事框架 |
4.4 H5 广告的叙事结构:多元化 |
4.5 H5 广告的叙事要素 |
4.6 H5 广告的叙事聚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5 广告的设计实践 |
5.1 设计思路与定位 |
5.1.1 H5 的设计流程 |
5.1.2 实地考察与市场调研 |
5.1.3 问卷设计与受众分析 |
5.2 《我的粤剧情缘》H5 设计实践 |
5.2.1 H5 的故事构建 |
5.2.2 H5 的故事载体 |
5.2.3 H5 的信息框架 |
5.2.4 《我的粤剧情缘》H5 的传播 |
5.3 《好小子,听说你要出道》H5 设计实践 |
5.3.1 H5 的设计定位 |
5.3.2 H5 的叙事演绎 |
5.3.3 《好小子,听说你要出道》H5 的传播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从广州城市文化发展看粤剧的保护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剧传承精神与广州城市特质 |
二、粤剧辐射中心与广州老城区布局底蕴 |
三、新时期粤剧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危机 |
五、转型升级模式下重塑粤剧价值体系的有效探索路径 |
(5)基于政务抖音发布的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中国广州发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政务抖音发布 |
2.2 城市形象 |
2.3 叙事学理论 |
3 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叙事现状 |
3.1 宏观视角下的叙事现状 |
3.2 微观视角下的叙事现状 |
4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叙事特征 |
4.1 对比长沙、东莞、上海,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在构建城市形象时的叙事特征 |
4.2 对比带有广州地点标签的短视频,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特征 |
5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叙事的问题及其对策 |
5.1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叙事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叙事问题的对策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A:可操作化定义 |
附录B:编码说明书 |
附录C:关于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受众观看偏好调查 |
致谢 |
(6)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2.1 匾额和楹联的研究现状 |
0.2.2 古戏台匾联的研究现状 |
0.2.3 古戏台声学的研究现状 |
0.2.4 小结 |
0.3 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研究进展 |
第一章 古戏台匾联概述 |
1.1 起源发展 |
1.2 功用分类 |
第二章 古戏台匾联中的声效追求 |
2.1 音量 |
2.1.1 达彻四方 |
2.1.2 达彻云霄 |
2.2 音质 |
2.2.1 音韵和谐 |
2.2.2 旋律悠扬 |
2.2.3 余音绕梁 |
2.2.4 其他 |
第三章 古戏台声学匾联的特征 |
3.1 数量多、分布广 |
3.2 重复性 |
3.3 普遍性 |
3.4 夸张性 |
第四章 古戏台声学匾联的价值 |
4.1 科学价值 |
4.2 文化价值 |
4.3 历史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硕博论文类 |
3.期刊论文类 |
4.论文集类 |
5.报纸类 |
附录: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文献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深圳实验戏剧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求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深圳实验戏剧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萌芽发轫(1985年至1995年) |
第二节 拓荒耕耘(1996年至2007年) |
第三节 实验绿洲(2008年至2019年) |
第二章 深圳舞台中的实验戏剧格局 |
第一节 戏剧人:移民个体与聚落 |
第二节 剧目题材:都市漫游者的生活与心灵反馈 |
第三节 剧场空间:生活与剧场的交织 |
第四节 戏剧观众:知识青年的文化选择 |
第三章 深圳实验戏剧的艺术创新与审美特征 |
第一节 创作方式:艺术工作坊的“集体”与“即兴” |
第二节 艺术表达:谐谑怪诞与神话叙事 |
第三节 舞台呈现:剧场性与“去文学化” |
第四章 深圳实验戏剧的城市文化精神 |
第一节 创新:移民聚落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包容:新都市文化生态的内在机理 |
第三节 功利主义:深圳实验戏剧的两难选择 |
第四节 自由:实验戏剧的边界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跨文化书写:罗卓瑶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香港时期(1979-1994) |
第一节 早期电视单元剧的创作 |
第二节 喧闹的香港生活 |
第三节 移民的故事 |
一、漂泊者的血泪——《爱在别乡的季节》 |
二、和解的夙愿——《秋月》 |
第四节 回望传统:香港文学改编 |
一、穿越时空的宿命——《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
二、从影视美术设计谈《诱僧》 |
第二章 澳大利亚时期(1995-2008) |
第一节 《浮生》:定居的故事与身份的确立 |
第二节 《寻找1967的女神》:外来者的澳洲想象 |
第三节 《给阿里的信》:反思移民政策与澳洲公民身份认同 |
第三章 回归的尝试(2009-2015) |
第一节 《如梦》:水土不服的合作 |
第二节 《暴走神探》:形式主义的落败 |
第四章 中西文化的对话 |
第一节 身份的迷失与挣扎 |
第二节 文化的杂糅 |
第三节 城市与地域景观 |
第五章 性别建构 |
第一节 两性的对称结构 |
第二节 情色地图:女性心理的探索 |
第三节 越界的女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颠覆与重构 ——香港电影的性别政治(1984-199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性别视域下的香港电影导演研究 |
二、性别视角下的香港电影类型研究 |
三、外围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香港电影性别书写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20 世纪50 年代初-1971:“他”性表演 |
第二节 1971-1984:雄性发声 |
第三节 1984-1997:多元的性别形貌 |
第二章 多元颠覆——香港电影的性别政治表征(1984-1997) |
第一节 两性性相颠覆:喜剧性与文化性 |
一、喜剧符号:男生女相 |
二、文化符号:女生男相 |
第二节 两性气质颠覆:反英雄化与反传统化 |
一、反英雄式“小男人” |
二、反传统式“女汉子” |
第三节 两性关系颠覆:群体话语重置 |
一、男性同性社群:从个体存在到集体表述 |
二、姐妹同性社群:从自主觉醒到自我赋权 |
第四节 酷儿书写颠覆:在地化与奇观化 |
一、游离的男同性恋 |
二、无声的女同性恋 |
三、奇观的双性恋/跨性别恋 |
第三章 重构父权——香港电影性别政治的文化内涵(1984-1997) |
第一节 文化寻根:中学为体兼西学为用的双重文化建构 |
一、中学为体:以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学为底蕴 |
二、西学为用: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本土语义的再生产 |
第二节 身份重构:失语者与边缘者的身份寻求 |
一、失语者:酷儿失落与身份认同 |
二、边缘者:底层失落与父权建构 |
第三节 重构男权:大女人与小男人的性别错置 |
一、大女人:以消解女性强化男性话语权 |
二、小男人:以喜剧符码重构男权 |
第四章 消解性别——香港电影性别政治的迷思(1984-1997) |
第一节 香港电影性别书写存在的问题:新瓶装旧酒 |
一、类型过度:消费后继乏力 |
二、欲望凝视:消解女性价值 |
第二节 香港电影性别书写的启示:非主流的主流化 |
一、价值融合:双性同体的奇观化与在地化 |
二、意识生成:华语电影新时代女性启示录 |
结语:性别——香港电影的另类建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试谈红线女电影艺术与粤剧的传承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影为媒,与粤剧联姻 |
二、类型多元,跨文化传播 |
三、电影情深,为社会服务 |
四、论传统粤剧艺术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莞市A初级中学粤剧进校园的实践研究[D]. 吴鑫. 扬州大学, 2021
- [2]“白蛇传说”在当下的影视改编研究 ——以《白蛇:缘起》与《白蛇传·情》为例[D]. 张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H5广告设计的叙事传播研究[D]. 易欣.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从广州城市文化发展看粤剧的保护传承[A]. 余勇. 地方曲艺与戏曲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5]基于政务抖音发布的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中国广州发布”为例[D]. 刘夏茹. 暨南大学, 2020(04)
- [6]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D]. 冯楠舒. 山西大学, 2020(01)
- [7]深圳实验戏剧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求索[D]. 胡娜. 深圳大学, 2020(10)
- [8]跨文化书写:罗卓瑶电影研究[D]. 冷文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9]颠覆与重构 ——香港电影的性别政治(1984-1997)[D]. 邓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试谈红线女电影艺术与粤剧的传承性发展[J]. 刘晓希. 四川戏剧,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