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的酶促降解防止结垢

草酸的酶促降解防止结垢

一、用酶降解草酸可防止结垢(论文文献综述)

郝伟[1](2020)在《耐高温交联酸体系改性及破胶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压改造工艺作为碳酸盐岩储层增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已发展出多种适用于不同储层条件的酸液体系。交联酸体系是一种高粘酸液体系,一般用在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改造中。这种液体体系具有粘度高、耐盐强、携砂能力强、有效作用距离长等特点。但是现有的交联酸体系也存在耐高温性能不足,抗剪切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交联酸对深储层的改造效果。此外,常规交联酸体系破胶不彻底、残渣率较高等缺陷,不仅会对地层造成二次伤害,还会降低裂缝导流能力,限制了交联酸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在提高交联酸耐温抗剪切性能的同时,需要优选破胶剂,并提高其破胶性能。论文针对提高交联酸耐温抗剪切性能方面,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反应条件对交联性能的影响,合成出了适用于高温条件的有机锆交联剂GDJL-1,并确定了合成原料、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交联剂及其它添加剂种类与加量进行了优选。改进后的新配方测试发现:改性交联酸体系的流变性能、携砂性能和降滤失性能均好于一般的交联酸体系,论文研究确定了一套改性的交联酸配方。常规交联酸的破胶残渣较高是论文展开的重要工作。对破胶剂进行优选时发现,高温条件下过硫酸铵(APS)破胶剂接触到交联酸迅速被消耗,无法对优选出的高温交联酸配方进行有效彻底地破胶,减缓破胶剂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应该是提高破胶效果的重要切入点。实验中从这个机理出发,分别研究了APS胶囊和促进APS胶囊有效成分分解的激活剂,实验发现当亚硫酸钠(Na2SO3)、无机盐RA、APS胶囊浓度比为0.4:1.6:2.0时,破胶时间大幅缩短,残渣量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交联酸体系破胶性能,实验又在破胶剂中添加了螯合剂,其原理是利用螯合作用与交联剂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使其钝化,在一定程度破坏交联酸空间结构,降低交联酸粘度。通过螯合剂组合使用,破胶时间明显缩短,破胶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改性后的交联酸体系,其耐温抗剪切性能得到改善,同时配合复配的新型破胶剂,缩短了破胶时间,降低了破胶液残渣,使交联酸在高温、深储层压裂施工应用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与应用效果。

季爱坤,宋爽,邱建国[2](2014)在《纸浆漂白过程中草酸的形成、危害及控制》文中指出随着制浆造纸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含氯漂白工艺开始逐渐被无元素氯漂白(ECF)、全无氯漂白(TCF)等绿色漂白工艺取代。但是在绿色漂白过程中产生的草酸一直困扰着企业科技人员。本文介绍了纸浆漂白过程中草酸的形成、来源,草酸结垢对漂白设备的危害,以及对草酸及其危害的有效控制。

韦成昱[3](2014)在《草酸脱羧酶的晶体制备及响应面优化mPEG修饰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诱导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32a/YvrK成功表达目的产物草酸脱羧酶(Oxalate decarboxylase,Oxdc),并优化其表达条件获得纯化的草酸脱羧酶,酶活为16.8U/mL,蛋白含量为1.58mg/mL,比活力为10.63U/mg。为解释草酸脱羧酶的催化机理及其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实验采用盐溶液作为结晶剂的静置结晶法成功制得草酸脱羧酶的晶体,通过SDS-PAGE及场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初步获悉其晶体可能的晶型特点,初步探索出其结晶条件,为进一步综合多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完美晶型的草酸脱羧酶单晶打下基础。实验采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AKTA-FPLC)纯化草酸脱羧酶粗酶提取液,并用mPEG-醛对草酸脱羧酶进行修饰,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InfraredSpectroscopy,IR)表征草酸脱羧酶修饰后其分子量、结构的变化,对比分析了草酸脱羧酶修饰前后其热稳定性、耐热性及对胰蛋白酶抗性等部分酶学性质。同时,对草酸脱羧酶mPEG化的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初步优化结果为:mPEG-醛/Oxdc摩尔比为50:1,反应pH为5.0,反应温度37℃,修饰12h,此条件下获得修饰率50.69%,酶活回收率67.52%。实验提高了草酸脱羧酶的稳定性,为草酸脱羧酶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践保障。被高度修饰且具备较高酶活性的草酸脱羧酶,其稳定性好,应用性强。因此,实验运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法进一步优化草酸脱羧酶mPEG化的条件,获得最佳修饰条件为:mPEG-醛/Oxdc摩尔比为47.63,反应温度为29.85℃,反应时间为13.1h,反应pH为5.29。在此条件下获得修饰率及酶活回收率分别达73.69%和67.58%。此实验为深入研究修饰草酸脱羧酶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制备药物酶制剂防治泌尿系统结石奠定了基础。

程玲玲[4](2010)在《生物酸析造纸废水中木质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纸废水是一种COD浓度较高,pH值高和木质素含量较高的难降解废水,木质素的提取一直是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对生物酸析法即利用微生物在廉价碳源上产生有机酸来酸析废水中的木质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利用造纸废水驯化筛选得到适宜在造纸废水中生长并产酸的解脂复膜孢酵母驯化菌株J15,并对该菌株的产酸特性进行研究。菌株J15产生有机酸的途径主要是三羧酸循环(TCA)和乙醛酸循环,氮源是菌株产酸的限制性底物,低含量的氮源对产酸有促进作用,浓度较高对产酸有抑制作用。在利用单一的葡萄糖、乙醇、脂肪酸或是葡萄糖与乙醇、脂肪酸的混合物时,产生的有机酸主要是柠檬酸和乙酸,另外还有少量的苹果酸、乳酸和α-酮戊二酸等,同时能使体系pH值由pH 7降到pH 2.2左右。解脂复膜孢酵母J15在造纸废水中生长时,造纸废水对菌株J15生长有抑制作;在初始pH 7到pH 8的范围内,菌株J15可使体系的pH值降至3.5左右。微量元素对菌株J15的产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30℃培养温度下,菌株J15产酸能力最强。在最优条件:添加1.5%废糖蜜、初始pH为8、温度为30℃,利用菌株J15酸析造纸废水中的木质素。在96h,造纸废水的pH值降至3.39,木质素的析出率达到76.82%,酸析的木质素的纯度为70.09%。同时对造纸废水色度的去除率为82.21%,COD去除率为60.91%。研究表明,菌株J15能在造纸废水中生长并产酸,对其应用于造纸废水的中木质素的提取及造纸废水的治理具有可行性。

朱建文[5](2009)在《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卫生部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将检测的指标增加到了106项,同时,标准对水厂出水的有机物氨氮等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每年的环境公报则显示,我国的饮用水原水水质则在逐年恶化。目前绝大多数自来水厂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净水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该常规净水工艺的主要去除指标是浊度、色度和细菌学等指标,而对氨氮和各种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即便是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应用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浊度无法进一步降低、出厂水生物稳定性较差、藻类爆发期出厂水藻类不能完全去除、红虫滋生产生的隐患等。因此,开发有效的组合工艺来生产优质的饮用水已显得刻不容缓。论文首先考察了预臭氧—混凝沉淀—炭砂过滤、混凝沉淀—后臭氧—炭砂过滤、预臭氧—混凝沉淀—炭过滤、混凝沉淀—后臭氧—炭过滤作为膜处理的预处理工艺的除污染物效果,然后考察了膜深度处理用于饮用水处理的除污染物效果以及运行参数,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饮用水处理的新型组合工艺,即预臭氧—混凝沉淀—炭砂过滤—膜过滤工艺,并将该工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杭州清泰水厂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研究结果表明:1.炭滤池在去除有机物指标上优于炭砂滤池,而炭砂滤池在去除浊度的指标上则优于炭滤池,两者对其他指标的去除相差不大。后臭氧工艺中滤池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前臭氧工艺,而前臭氧工艺在系统的总去除率上则与后臭氧工艺相近。2.炭砂滤池对有机物去除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而对氨氮的去除则经历了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过程,挂膜时间在水温20℃左右时为15-20天。炭砂滤池中,炭层上部350mm的活性炭承担了近80%的污染物去除率。3.炭砂滤柱处理后水中主要颗粒集中在粒径小于10gm的小颗粒中,占94.4%,10-25μm的颗粒占5.5%,大于25μm的颗粒仅占0.1%,在小于10μm的颗粒中,尤以小于5μm的占多数。炭砂滤池反冲洗前后,浊度的变化较小,而颗粒物数量的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颗粒物计数仪来提高对炭砂滤池的操作管理。炭砂滤池在一个周期内对污染物的去除变化较小,比较稳定,但是对Mn的去除在反冲洗后下降明显。炭砂滤池的初滤水在刚投入运行后的10min水质最差,之后逐渐好转,在20-30min左右即可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可以不设初滤水排放管。4.膜过滤对有机物、氨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效果较差,而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其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基本不受通量的影响,对Fe的去除效果很好,而对Mn的去除受前处理的影响,经过膜过滤后,水中的碱度和余氯基本无变化。5.通过对不同通量的比较研究,对钱塘江原水合适的设计通量建议为120LMH;通过对有回流和无回流的操作方式的比较,合适的操作方式建议为无回流。在实际运行中,如果遇到水质较差的情况,可以合理的选择有回流的操作方式。6.水温在15℃以上时,水温的变化对TMP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当水温低于15℃时,水温的变化对TMP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水温的降低,一个化学清洗周期内TMP的绝对增长量逐渐增加,相对于清洗前的TMP的相对增长量也逐渐增加。在运行期间,TMP的绝对增长量在0.18-0.73bar,相对增长量为20-72.28%,清洗前的TMP在1.11-1.8bar,而清洗后的TMP在0.89-1.1bar。浊度的降低有利于减缓TMP的增长。7.通过对气水冲1.5min+水冲0.5min和气水冲1.0min+水冲0.5min两种水力清洗方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完成化学清洗后的最初几个水力清洗周期内,两种反冲方式对TMP的影响相差不多,但是在6个水力清洗周期后,1.0+0.5min的反冲洗方式下运行的TMP明显高于1.5+0.5min的反冲洗方式,前者运行期间的平均TMP为1.12bar,而后者为1.10bar,前者比后者高出约1.8%。8.对小化学清洗,建议采用酸洗加碱洗的方式,周期为24h,清洗液浓度为300-400ppm,而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酸洗的周期。试验中采用次氯酸钠和柠檬酸进行化学清洗,清洗效果令人满意。9.试验采用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膜对污染物的去除相差不大,对于进水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均适用于本试验的原水水质,但是相对而言,膜3的适应能力较其它膜差,特别在冬季UV254值比较高的时候,通量难以提高。在运行的过程中,内压膜的运行压差明显低于外压膜,10.试验对加氯水和不加氯的水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用含一定量的余氯的水作为膜系统的进水,即在炭砂滤池出水加氯(余氯0.1-0.3mg/L)作为进水时,膜系统运行情况比不加氯时要好,表现为同样的运行条件下,压差增长较为缓慢。膜系统中,运行费用的主要部分为电耗和药耗,但是与药耗相比,电耗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周娜[6](2008)在《活性真菌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及抗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是以吸附、离子交换、络合或微沉淀作用为基础的一种物理-化学现象,金属的生物吸附因其科学的新颖性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潜力,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活的或死的、完整的微生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都能高效地吸附金属离子。目前关于死菌吸附重金属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是有关生长中的真菌对重金属吸附的报道很少。从湖南临乡桃林矿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抗铜和锌的菌株,经26S rRNA D1/D2鉴定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本实验将生长中的该菌体作为活性生物吸附剂,选择铜(Ⅱ)、锌(Ⅱ)两种离子作为吸附质。在单一重金属离子体系中,研究在不同溶液初始pH值、不同吸附质初始浓度、不同吸附时间情况下,菌体对铜(Ⅱ)、锌(Ⅱ)两种离子的吸附能力。根据实验结果确定真菌吸附的优化条件。不少重金属是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必需元素,但是当重金属在菌体内浓度过高时,会对菌体产生毒性。微生物可通过细胞的表面富集与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减小毒性的破坏,通过多途径的联合作用对重金属的毒性进行解毒。重金属的抗性增强了各种微生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本文研究了铜(Ⅱ)、锌(Ⅱ)两种离子对菌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并通过电镜照片和红外光谱图分析菌体吸附金属离子前后的变化。此外还通过碘量法测定不同培养环境中菌体内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究菌体产生金属抗性的机理。实验表明在优化条件下:30℃,pH值5.0,起始铜离子和锌离子浓度为50mg/L,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120h,该菌体对铜离子和锌离子的吸附率分别达到54%和60%。菌株可以单抗铜400mg/L、锌800mg/L。电镜照片表明25mg/L铜锌两种离子对菌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使其细胞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均发生了变化;红外光谱图说明菌体表面的-OH、磷酸酯、糖环等参与了吸附活动。A. aculeatus菌在重金属铜和锌胁迫下,体内的谷胱甘肽起了显着变化。在铜锌离子浓度为50mg/L时,菌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8和0.88mg/g。而没有金属离子胁迫时生长的菌体体内谷胱甘肽含量很低,只有0.04mg/g。可以初步认为谷胱甘肽缓解了铜、锌离子对Aspergillus aculeatus的氧化损伤。

黎梅[7](2008)在《超声波和膨胀石墨相结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声技术在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技术对众多难处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显着。与常规处理方法相比,超声处理高效省时。论文介绍了超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原理、影响因素和各种方法(主要包括单独使用超声处理和超声与生物催化剂、化学氧化、吸附等其它技术的联用),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超声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膨胀石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材料,具有发达的孔结构且质轻、易处理、不污染环境。论文在高氯酸-乙酸酐-高锰酸钾及高氯酸-冰醋酸-高锰酸钾两个体系中制备了无硫、膨胀容积为300 mL/g和280 mL/g的可膨胀石墨。采用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对石墨层间化合物、可膨胀石墨和膨胀石墨进行了分析表征。在可膨胀石墨制备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超声波/膨胀石墨结合及超声波/膨胀石墨/过氧化氢结合去除水中的有机染料。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等为实验工具,探讨声化学脱色动力学特征,推测反应机理。利用超声波和膨胀石墨结合的方法分别处理分散蓝2BLN和直接耐酸大红4BS的水溶液,得到很好的结果。超声波/膨胀石墨结合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分散蓝2BLN和直接耐酸大红4BS,且比单独用膨胀石墨吸附或超声波处理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研究了诸因素(包括超声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H值、频率、膨胀容积)对反应的影响,发现低的pH值溶液和膨胀容积大的膨胀石墨能够提高脱色效率,有利于染料的去除。研究了膨胀石墨存在下酸性黑210的超声脱色作用,发现超声波/膨胀石墨结合过程对酸性黑210的处理效果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膨胀石墨或超声波的处理效果,也明显高于超声波与活性炭结合过程的脱色效果,脱色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对各种方法处理前后膨胀石墨的红外光谱分析,推测超声波/膨胀石墨结合和单独使用膨胀石墨吸附促使染料脱色有着不同的反应机理。在染料溶液自然pH值条件下,对活性红24在不同处理方法(超声、超声波/过氧化氢、膨胀石墨、膨胀石墨/过氧化氢、超声波/膨胀石墨、超声波/膨胀石墨/过氧化氢)的脱色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超声波/膨胀石墨/过氧化氢结合能明显提高脱色效果,脱色反应也遵循准一级动力学行为,处理染料前后膨胀石墨的红外光谱显示活性红24分子已被氧化。将超声波/膨胀石墨和超声波/膨胀石墨/过氧化氢两种方法用于处理高盐量、高浓度的工业染料废水,均获得较好的脱色效果,为工业染料废水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徐谷仓[8](2007)在《要提高染整企业的效益和染整产品的档次必须强化染整前处理工序》文中提出织物在前处理工序中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后道工序(染色、印花、后整理等)的产品质量。为此,要想获得优良的染整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保证染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要保证前处理半制品的质量,同时,前处理工序的能耗和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染整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抓好了前处理半制品质量,降低了前处理工序能耗和环境污染,必然提高企业的效益和

陈新芳[9](2007)在《油对水质稳定剂性能的影响及酶法处理含油污水的研究》文中指出含油污水是一类有毒有害,不易降解的有机废水,且会影响水质稳定剂的正常使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厂家采用隔油-浮选-曝气的老三套方式处理含油污水,但出水水质难以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经济的除油技术是当前水处理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酶技术由于具有催化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处理速度快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倍受关注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本研究以模拟含柴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针对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评价了柴油对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分散剂等常用药剂性能的影响。以去除水中的柴油为目标,试验分别考察了辣根过氧化物酶、漆酶和Fenton试剂处理含油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了酶的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特征。此外,试验还考察了金属离子和反应助剂对酶催化氧化柴油反应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最后将试验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的除油率进行了比较。结论如下:1、在25℃下,工业循环水中含有柴油对水质稳定剂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柴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和分散剂的效能。水中含有柴油使阻垢剂HEDP和PBTCA提高碳酸钙的相对过饱和度的程度下降;当水中柴油浓度低时,柴油降低了缓蚀剂HEDP的功能,当柴油浓度大于200mg/L时,柴油对碳钢有保护作用;柴油对低浓度的杀菌剂优氯净和异噻唑啉酮的杀菌效果有轻度影响,对高浓度杀菌剂的作用则没有影响;当柴油浓度低于60 mg/L时,随着柴油浓度的增大,分散剂T-225和YSW-301对氧化铁的分散能力减弱。2、采用Fenton试剂法处理含油废水。当柴油浓度为120 mg/L时,在4mM Fe2+、40 mM H2O2、pH 3.0和30℃的条件下反应2 h,水样的除油率为48.4%。3、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0.8 U/mL、H2O2 250 mg/L、聚乙二醇160 mg/L、pH 7.4和27℃,反应3 h后,除油率为75.8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际废水的除油率达82.25%。Cu2+和Mn2+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柴油的反应,而Fe2+、Mg2+和Ca2+可促进该酶催化柴油的反应;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柴油的反应机制是乒乓双双机制;在不同的过氧化氢浓度下,酶催化氧化柴油的反应动力学参数Km/Vmax比值相差不大;在不同的柴油浓度下,酶催化氧化H2O2的反应动力学参数Vmax比较接近;H2O2是抑制性底物,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很大。4、采用漆酶处理含油废水。在柴油浓度120 mg/L、漆酶3 U/mL、壳聚糖120 mg/L、pH 6.0及30℃的条件下反应6 h,除油率达83.15%。Cu2+和Fe2+在高浓度时影响了漆酶的催化效率;在相同的条件下,漆酶对实际废水的除油率达93%以上;在不同的酶浓度下,漆酶催化氧化柴油反应的米氏常数Km相差不大;与HRP相比,漆酶与底物柴油的亲和力更好,更适合于降解水中的柴油。以上试验结果足以说明,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处理含油污水是完全可行的。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实际污水中的剩余油浓度低于10 mg/L,达到了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酶降解含油废水技术工业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今后工业化设计提供必要工艺条件和数据。

黄红丽[10](2006)在《堆肥中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与腐殖质形成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机固体废物的排放急剧增加。如何有效处理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课题。目前,堆肥化已成为有机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有机固体废物(特别是农业废物)中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而木质素的保护作用及其难降解性使得加速木质素降解成为堆肥充分腐熟的关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能够快速降解木质素的最佳菌剂。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白腐真菌,但非真菌类微生物群在木质纤维素循环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就栗褐链霉菌对稻草木质素的降解展开了研究。分别在固、液态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外加碳氮源对栗褐链霉菌在降解木质纤维素过程中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木质素降解中间产物——可酸沉淀的多聚木质素APPL的产量及培养前后木质纤维素三种组分的绝对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固态发酵中,外加碳氮源对过氧化物酶的产生及木质素的降解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及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均有抑制作用;外加氮源-酵母膏对APPL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外加氮源-氯化铵和外加碳源-葡萄糖均抑制APPL的产生;在液态发酵中,外加氮源-酵母膏对栗褐链霉菌产过氧化物酶和APPL的产生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产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没有明显作用;而外加氮源-氯化铵对三种酶及APPL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加碳源-葡萄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但对过氧化物酶和APPL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外加氮源-酵母膏外加氮源-氯化铵能明显提高木质素的降解率,而外加碳源-葡萄糖均抑制木质素的降解。另外,腐殖质形成学说中的木质素学说表明木质素降解与腐殖质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各微生物的木质素降解机理不同,故其对腐殖质形成的作用也不同。据此,我们比较研究了两种不同木质素降解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栗褐链霉菌及土着微生物培养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腐殖质总量、各组分含量及胡敏酸E4/E6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木质素降解菌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接种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有利于土壤中腐殖质总量的形成,其中栗褐链霉菌相对来说更有利于木质素降解过程中腐殖质的形成,从而更有利于堆肥质量的提高;两种微生物降解木质素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有所不同:黄孢原毛平革菌首先将木质素转化成富里酸进而富里酸转化为胡敏酸,而栗褐链霉菌主要是使木质素结构发生改性形成胡敏酸,后来转化为富里酸。经微生物作用后,土壤中胡敏酸E4/E6总趋势均有所增加,但在全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

二、用酶降解草酸可防止结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酶降解草酸可防止结垢(论文提纲范文)

(1)耐高温交联酸体系改性及破胶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交联酸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1.2.2 交联酸添加剂
        1.2.3 交联酸在碳酸盐岩储层的应用
        1.2.4 交联酸破胶方法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交联酸体系改性及配伍性研究
    2.1 交联酸体系简述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交联酸的配制
        2.3.2 稠化剂增粘能力测试
        2.3.3 成胶时间测定
        2.3.4 热稳定性测定
    2.4 稠化剂的优选与评价
        2.4.1 稠化剂的优选
        2.4.2 稠化剂性能评价
    2.5 交联剂制备工艺优化及性能评价
        2.5.1 交联剂制备思路
        2.5.2 制备工艺优化
        2.5.3 交联剂性能评价
    2.6 其他添加剂的优选
        2.6.1 缓蚀剂的优选
        2.6.2 铁离子稳定剂的优选
        2.6.3 助排剂的优选
        2.6.4 黏土稳定剂的优选
    2.7 主剂与添加剂配伍性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联酸体系性能评价
    3.1 耐温耐剪切性能评价
    3.2 携砂性能评价
    3.3 酸岩反应动力学评价
        3.3.1 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确定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滤失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PS型破胶剂破胶效果评价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交联酸液制备
        4.2.2 破胶剂性能评价
    4.3 APS破胶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酸浓度对破胶效果的影响
        4.3.2 稠化剂浓度对破胶效果的影响
        4.3.3 APS浓度对破胶效果的影响
        4.3.4 温度对破胶效果的影响
    4.4 APS胶囊破胶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PS胶囊激活剂破胶效果评价
    5.1 激活机理
    5.2 实验药品
    5.3 激活剂破胶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激活剂对破胶效果影响
        5.3.2 不同激活剂组合对破胶效果影响
        5.3.3 激活剂组合浓度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螯合剂及复配破胶效果评价
    6.1 螯合机理
    6.2 实验药品
    6.3 螯合剂破胶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螯合剂对破胶效果影响
        6.3.2 螯合剂组合浓度确定
    6.4 复配破胶效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纸浆漂白过程中草酸的形成、危害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漂白过程中草酸的来源
2 漂白过程中草酸的危害
3 草酸垢危害的控制措施
    3.1 加入镁基化合物
    3.2 用生物酶脱除草酸
    3.3 加入草酸盐垢抑制剂
    3.4 控制漂白工艺
4 结论

(3)草酸脱羧酶的晶体制备及响应面优化mPEG修饰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草酸的来源及性质
        1.1.2 草酸的危害
        1.1.3 自然界草酸降解酶
        1.1.4 草酸脱羧酶来源及理化性质
        1.1.5 草酸脱羧酶的研究进展
    1.2 蛋白质结晶技术
        1.2.1 蛋白质结晶原理
        1.2.2 蛋白质结晶方法
        1.2.2.1 分批结晶
        1.2.2.2 液-液扩散结晶
        1.2.2.3 蒸气扩散
        1.2.2.4 透析法
        1.2.3 蛋白质的结晶过程
        1.2.3.1 成核
        1.2.3.2 生长
        1.2.3.3 停止生长
        1.2.4 影响蛋白质结晶的因素
        1.2.4.1 蛋白质的纯度
        1.2.4.2 过饱和度
        1.2.4.3 温度
        1.2.4.4 pH 值
        1.2.4.5 结晶剂
        1.2.4.6 压力及外加物理场
        1.2.4.7 其他因素
    1.3 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1.3.1 蛋白质化学修饰的类型
        1.3.1.1 侧链基团的修饰
        1.3.1.2 主链结构的修饰
        1.3.2 修饰剂类型
        1.3.3 蛋白质的聚乙二醇修饰
        1.3.3.1 聚乙二醇的性质
        1.3.3.2 聚乙二醇的用途
    1.4 响应面优化法
        1.4.1 响应面定义
        1.4.2 实验设计与建模分析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草酸脱羧酶的表达及诱导条件的优化
    2.1 主要材料
        2.1.1 培养基及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草酸脱羧酶的制备
        2.2.2 快速蛋白层析系统(FPLC)对草酸脱羧酶的纯化
        2.2.3 包涵体的检测
        2.2.4 酶活性的检测
        2.2.5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6 诱导条件对重组草酸脱羧酶表达的影响
        2.2.7 正交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草酸脱羧酶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
        2.3.2 生长曲线
        2.3.3 发酵液初始 pH 对诱导表达的影响
        2.3.4 诱导时机对诱导表达的影响
        2.3.5 诱导时间对诱导表达的影响
        2.3.6 IPTG 浓度对诱导表达的影响
        2.3.7 锰离子浓度对诱导表达的影响
        2.3.8 正交试验结果
    2.4 小结
3 草酸脱羧酶晶体制备条件的初步探索
    3.1 实验材料
        3.1.1 培养基及菌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草酸脱羧酶的制备
        3.2.2 快速蛋白质液相系统(FPLC)纯化草酸脱羧酶
        3.2.3 草酸脱羧酶纯酶液的浓缩
        3.2.4 草酸脱羧酶的结晶
        3.2.4.1 悬滴法
        3.2.4.2 静置法
        3.2.5 蛋白质 SDS-PAGE 电泳
        3.2.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草酸脱羧酶的表达浓缩
        3.3.2 草酸脱羧酶的晶体制备
        3.3.3 SDS-PAGE 结果分析
        3.3.4 晶体表面的表征分析
    3.4 小结
4 mPEG-醛对草酸脱羧酶的修饰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培养基及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草酸脱羧酶的制备及纯化
        4.2.2 草酸脱羧酶的酶活检测
        4.2.3 mPEG-醛的制备及活化率的测定
        4.2.4 草酸脱羧酶 mPEG 化的单因素优化
        4.2.5 红外光谱分析
        4.2.6 SDS-PAGE 分析
        4.2.7 酶学性质的研究
        4.2.7.1 最适 PH
        4.2.7.2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4.2.7.3 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草酸脱羧酶 mPEG 化的单因素优化
        4.3.1.1 mPEG-醛/Oxdc 摩尔比
        4.3.1.2 反应 pH
        4.3.1.3 反应温度
        4.3.1.4 反应时间
        4.3.2 IR 分析结果
        4.3.3 SDS-PAGE 分析
        4.3.4 部分酶学性质的比较
        4.3.4.1 最适 pH
        4.3.4.2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4.3.4.3 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
    4.4 小结
5 响应面优化草酸脱羧酶 mPEG 化条件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培养基及菌种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草酸脱羧酶的制备
        5.2.2 快速蛋白层析系统对草酸脱羧酶的纯化
        5.2.3 酶活性的检测
        5.2.4 mPEG-醛的制备及活化率测定
        5.2.5 草酸脱羧酶的 mPEG-醛修饰
        5.2.6 响应面实验设计
        5.2.7 模型的验证
    5.3 结果分析
        5.3.1 方差分析
        5.3.2 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5.3.3 优化反应条件和模型验证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生物酸析造纸废水中木质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造纸废水
        1.1.1 造纸废水污染问题
        1.1.2 造纸废水成分
        1.1.3 国内外造纸废水治理情况
    1.2 木质素
        1.2.1 木质素结构及性质
        1.2.2 木质素的应用
        1.2.2.1 在工业上的应用
        1.2.2.2 在农业上的应用
        1.2.2.3 其它应用
    1.3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3.1 酸析法
        1.3.2 絮凝沉淀法
        1.3.3 蒸发浓缩法
        1.3.4 膜分离法
        1.3.5 生物法
        1.3.6 花岗岩法
    1.4 生物酸析法提取木质素
        1.4.1 产酸微生物
        1.4.2 生物酸析法的原理
        1.4.3 生物酸析法的研究进展
        1.4.4 生物酸析法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产酸菌种的驯化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菌种
        2.1.3 造纸废水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测试方法
        2.2.2 产酸菌株筛选
        2.2.2.1 富集
        2.2.2.2 驯化
        2.2.2.3 筛选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富集培养结果
        2.3.3 驯化结果
        2.3.4 筛选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解脂复膜孢酵母的产酸特性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菌株
        3.1.3 实验试剂
        3.1.4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生长曲线
        3.2.2 氮源含量对菌株J15产酸性能的影响
        3.2.3 解脂复膜孢酵母J15代谢产生有机酸的研究
        3.2.4 还原糖的测定
        3.2.5 高效液相色谱法
        3.2.5.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5.2 流动相的选择
        3.2.5.3 色谱条件
        3.2.5.4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4.5 有机酸定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曲线
        3.3.4 氮源含量对菌株J15产酸性能的影响
        3.3.5 解脂复膜孢酵母J15代谢产生有机酸
        3.3.5.1 培养基中糖含量的变化
        3.3.5.2 培养基对pH值、生物量的影响
        3.3.5.3 解脂复膜孢酵母J15以葡萄糖为碳源产酸
        3.3.5.4 解脂复膜孢酵母J15在乙醇体系中产酸
        3.3.5.5 解脂复膜孢酵母J15在脂肪酸体系中产酸
    3.4 小结
第四章 解脂复膜孢酵母酸析木质素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菌种
        4.1.3 造纸废水
        4.1.4 培养基
        4.1.5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分析方法
        4.2.1.1 pH测定
        4.2.1.2 生物量测定
        4.2.1.3 化学需氧量(CODcr)测定
        4.2.1.4 悬浮物(SS)测定
        4.2.1.5 色度(Color)的测定
        4.2.1.6 木质素的测定
        4.2.1.7 木质素中纤维素含量测定
        4.2.2 菌株J15在造纸废水中产酸条件的优化
        4.2.2.1 不同起始pH值对筛选菌株产酸的影响
        4.2.2.2 不同温度对筛选菌株产酸的影响
        4.2.2.3 不同碳源对筛选菌株产酸的影响
        4.2.2.4 其他营养物对筛选菌株产酸的影响
        4.2.2.5 正交优化实验
        4.2.3 酸析木质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初始pH值对筛选菌株产酸影响
        4.3.2 不同温度对筛选菌株产酸的影响
        4.3.3 碳源对筛选菌株产酸的影响
        4.3.4 其他营养物对筛选菌株产酸影响
        4.3.5 正交优化实验
        4.3.6 造纸废水水质分析结果
        4.3.7 造纸废水紫外光谱图
        4.3.8 菌株J15生物酸析木质素
        4.3.9 生物酸析木质素纯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缩略词表
附录B: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资源及水源污染现状
    1.2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1.3 常规给水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1.4 饮用水净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4.1 强化常规净水工艺
        1.4.2 在常规工艺前加设生物预处理工艺
        1.4.3 开发深度处理工艺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2.2.1 膜过滤预处理中试
        2.2.2 膜过滤中试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膜过滤的预处理中试
    3.1 试验期间水质
    3.2 预臭氧-混凝沉淀-炭砂滤(或炭滤)组合工艺
        3.2.1 浊度去除效果
        3.2.2 有机物去除效果
        3.2.3 氮的去除和转化
        3.2.4 铁、锰去除效果
        3.2.5 色度去除效果
        3.2.6 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小结
    3.3 混凝沉淀-后臭氧-炭砂滤(或炭滤)组合工艺
        3.3.1 浊度去除效果
        3.3.2 有机物去除效果
        3.3.3 氮的去除和转化
        3.3.4 铁、锰去除效果
        3.3.5 本节小结
    3.4 炭砂滤不同组合工艺的比较
        3.4.1 COD_(Mn)去除效果
        3.4.2 氨氮去除效果
        3.4.3 三种组合工艺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分析
        3.4.4 三种组合工艺有机物去除定性分析(色质联用)
        3.4.5 本节小结
    3.5 选定的组合工艺中滤池微生物特性和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3.5.1 生物活性炭上的生物特征
        3.5.2 炭砂滤池挂膜时间及各阶段污染物去除效果
        3.5.3 炭砂滤池沿高程微生物分布和污染物去除情况分析
        3.5.4 炭砂滤池出水颗粒物变化情况分析
        3.5.5 炭砂滤池一个周期内污染去除变化情况
        3.5.6 炭砂滤池初滤水水质变化情况
        3.5.7 炭砂滤池特殊项目的去除效果
        3.5.8 反冲强度对炭砂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3.5.9 水力负荷对炭砂滤池的影响
        3.5.10 炭砂滤池反冲洗周期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5.11 冲击负荷对选定的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3.5.12 炭砂滤池除污染物机理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过滤的中试研究
    4.1 概述
    4.2 研究内容
    4.3 试验装置
    4.4 试验过程及运行参数
    4.5 膜过滤的除污染效果
        4.5.1 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
        4.5.2 铁、锰的去除效果
        4.5.3 化学需氧量(COD_(Mn))、氨氮、TOC和UV_(254)去除效果
        4.5.4 微生物去除效果
        4.5.5 其他指标的影响
    4.6 膜过滤工艺的运行参数探索
        4.6.1 TMP的影响因素分析
        4.6.2 膜污染
        4.6.3 膜的清洗
        4.6.4 试验中消除膜污染的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臭氧—混凝沉淀—炭砂过滤与不同膜的组合工艺研究
    5.1 试验流程和试验内容
        5.1.1 试验流程
        5.1.2 主要研究内容
    5.2 试验装置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运行期间水质情况
        5.3.2 膜系统的运行参数
        5.3.3 膜系统运行的经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设计
    6.1 清泰水厂现有工艺现状分析
    6.2 水最、水质和水压目标
    6.3 工艺专业设计标准
    6.4 工艺设计
        6.4.1 净水工程
        6.4.2 排泥水处理工程
        6.4.3 厂平面布置
    6.5 工程投资概算及成本估算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6)活性真菌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及抗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现状
    1.3 生物吸附的研究
        1.3.1 生物吸附的概念
        1.3.2 生物吸附的机理
        1.3.3 生物吸附剂来源
        1.3.4 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1.4 微生物抗性机制的研究
        1.4.1 重金属表面富集与金属晶体的形成
        1.4.2 细胞膜成分与通透性改变的抗性适应
        1.4.3 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
        1.4.4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及解毒作用
    1.5 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5.1 生物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
        1.5.2 重金属抗性研究的应用与展望
    1.6 本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优势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分离源
        2.2.3 培养基
        2.2.4 菌种的分离
        2.2.5 真菌培养基的选择
        2.2.6 优势真菌的筛选
        2.2.7 优势真菌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真菌培养基的选择
        2.3.2 优势真菌的筛选
        2.3.3 2#菌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ACULEATUS 菌吸附铜、锌离子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培养基
        3.2.3 孢子液的制备
        3.2.4 金属溶液及试剂
        3.2.5 A. aculeatus 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6 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 aculeatus 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pH 值对A. aculeatus 菌生长量的影响
        3.3.3 A. aculeatus 菌的富集优化条件实验
        3.3.4 溶液pH 值对富集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 ACULEATUS 菌金属抗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主要仪器
        4.2.2 培养基
        4.2.3 孢子液的制备
        4.2.4 金属溶液及试剂
        4.2.5 A. aculeatus 菌对铜、锌离子的抗性研究
        4.2.6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2.7 谷胱甘肽提取及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 aculeatus 菌对铜、锌离子的抗性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谷胱甘肽的提取及测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超声波和膨胀石墨相结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声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1.1 引言
        1.1.2 超声空化降解污染物的基本原理
        1.1.3 影响超声降解的主要因素
        1.1.4 超声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及应用
        1.1.5 结论
    1.2 膨胀石墨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1.2.1 引言
        1.2.2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
        1.2.3 石墨层间化合物和膨胀石墨的应用
        1.2.4 结论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研究
    2.1 摘要
    2.2 引言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5 反应机理分析
    2.6 结论
第3章 超声波和膨胀石墨结合处理染料水溶液的研究
    3.1 摘要
    3.2 引言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超声/膨胀石墨结合除去水中的酸性黑210及与超声/活性炭过程的对比研究
    4.1 摘要
    4.2 引言
    4.3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超声/膨胀石墨/H2O2结合对偶氮染料的脱色研究
    5.1 摘要
    5.2 引言
    5.3 实验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工业染料废水的超声脱色研究
    6.1 摘要
    6.2 引言
    6.3 实验部分
    6.4 结果与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油对水质稳定剂性能的影响及酶法处理含油污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含油污水的来源、性质、特点及其危害
        1.1.1 含油污水的来源及性质
        1.1.2 含油污水的特点
        1.1.3 含油污水对环境的危害
    1.2 国内外处理含油污水的传统方法
        1.2.1 分离法
        1.2.2 氧化还原法
        1.2.3 电化学法
        1.2.4 吸附法
        1.2.5 粗粒化法
    1.3 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方法
        1.3.1 膜分离法
        1.3.2 臭氧氧化法
        1.3.3 光催化法
        1.3.4 生物氧化法
        1.3.5 Fenton试剂法
    1.4 酶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1 酶技术的特点
        1.4.2 酶的种类及其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来源、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对常用水稳剂的影响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静态阻垢性能的评定方法
        2.2.2 缓蚀性能的评定方法
        2.2.3 分散氧化铁性能的评定方法
        2.2.4 杀菌性能的评定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柴油对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2.3.2 温度对阻垢性能影响
        2.3.3 柴油对 HEDP缓蚀效果的影响
        2.3.4 柴油对杀菌剂杀菌性能的影响
        2.3.5 柴油对分散剂分散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酶催化氧化柴油数据的可靠性论证
    3.1 絮凝剂的选择
    3.2 絮凝剂对水样中柴油去除率的影响
    3.3 酶活的变化
    3.4 过氧化氢溶液中 H_2O_2浓度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柴油工艺条件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原理
        4.2.1 HRP催化氧化有机化合物的原理
        4.2.2 反应助剂对酶的保护原理
        4.2.3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酶促反应机制的确定原理
    4.3 试验方法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H_2O_2浓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4.4.2 HRP浓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4.4.3 pH值对除油率的影响
        4.4.4 温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4.4.5 反应时间对除油率的影响
        4.4.6 金属离子对柴油去除率的影响
        4.4.7 强化HRP催化氧化柴油反应的研究
        4.4.8 实际废水与模拟废水的除油率的比较
    4.5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4.5.1 酶促反应机理的确定
        4.5.2 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
        4.5.3 H_2O_2抑制系数的测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漆酶催化氧化柴油工艺条件的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原理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反应时间对除油率的影响
        5.4.2 漆酶浓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5.4.3 pH值对除油率的影响
        5.4.4 反应温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5.4.5 金属离子对除油率的影响
        5.4.6 反应助剂对除油率的影响
        5.4.7 实际废水与模拟废水的除油率的比较
    5.5 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nton试剂法处理含油污水工艺条件的研究
    6.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原理
    6.3 试验方法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反应时间对除油率的影响
        6.4.2 H_2O_2浓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6.4.3 FeSO_4浓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6.4.4 pH值对除油率的影响
        6.4.5 温度对除油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电导法评定阻垢剂的阻垢性能
附录2 油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附录3 HRP酶活的测定方法
附录4 漆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附录5 过氧化氢溶液的标定方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堆肥中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与腐殖质形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堆肥概述
        1.1.1 堆肥系统
        1.1.2 堆肥的基本原理
        1.1.3 堆肥过程的影响因素
        1.1.4 堆肥腐熟度的评价
        1.1.5 堆肥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2.1 木质素的结构
        1.2.2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1.2.3 木质素降解酶系
        1.2.4 木质素生物降解的化学反应机制
        1.2.5 木质素生物降解的应用
    1.3 腐殖质的基本理论研究
        1.3.1 腐殖质的来源与形成
        1.3.2 腐殖质的分组及其性质
        1.3.3 腐殖质的分离与提纯
        1.3.4 腐殖物质的作用
        1.3.5 腐殖质对生物可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固态发酵中栗褐链霉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研究
    2.1 固态发酵
        2.1.1 固态发酵技术
        2.1.2 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2.1.3 固态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原材料
        2.2.2 实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设计
        2.2.4 参数测定
    2.3 实验步骤
        2.3.1 菌种活化与保藏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稻草秸秆的固态发酵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2.4.2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半纤维素酶的影响
        2.4.3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4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APPL 的影响
        2.4.5 不同外加碳氮源条件下S. badius 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液体发酵中栗褐链霉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研究
    3.1 液体深层发酵
        3.1.1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3.1.2 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
        3.1.3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原材料
        3.2.2 实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设计
        3.2.4 参数测定
    3.3 实验步骤
        3.3.1 菌种活化与保藏
        3.3.2 培养基的配制
        3.3.3 稻草秸秆的液体发酵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4.2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半纤维素酶的影响
        3.4.3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3.4.4 不同外加碳氮源对S. badius 产APPL 的影响
        3.4.5 不同外加碳氮源条件下 S. badius 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比较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对腐殖质形成的作用研究
    4.1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木质素的降解研究进展
        4.1.1 木质素降解酶系
        4.1.2 降解酶系的降解机制
        4.1.3 降解酶系的活性调控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原材料
        4.2.2 实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设计
        4.2.4 参数测定
    4.3 实验步骤
        4.3.1 菌种的衰退、复壮
        4.3.2 培养基的配制
        4.3.3 菌悬液的制备
        4.3.4 发酵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微生物对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
        4.4.2 不同微生物对腐殖质含量的影响
        4.4.3 不同微生物对腐殖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4.4.4 不同微生物对胡敏酸 E4/E6 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用酶降解草酸可防止结垢(论文参考文献)

  • [1]耐高温交联酸体系改性及破胶性能实验研究[D]. 郝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纸浆漂白过程中草酸的形成、危害及控制[J]. 季爱坤,宋爽,邱建国. 中华纸业, 2014(22)
  • [3]草酸脱羧酶的晶体制备及响应面优化mPEG修饰条件的研究[D]. 韦成昱.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2)
  • [4]生物酸析造纸废水中木质素的研究[D]. 程玲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 [5]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D]. 朱建文. 浙江大学, 2009(12)
  • [6]活性真菌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及抗性的实验研究[D]. 周娜. 湖南大学, 2008(09)
  • [7]超声波和膨胀石墨相结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D]. 黎梅. 河北大学, 2008(04)
  • [8]要提高染整企业的效益和染整产品的档次必须强化染整前处理工序[A]. 徐谷仓. 传化杯第七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9]油对水质稳定剂性能的影响及酶法处理含油污水的研究[D]. 陈新芳.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10]堆肥中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与腐殖质形成关系的研究[D]. 黄红丽. 湖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草酸的酶促降解防止结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