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麦[1](2021)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突破传统发展的限制,尤其是当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后,让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有了新的设计发展思路,为了让建筑的特色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建筑空间环境,让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改变人们感官上的体验,可以全面展示建筑景观的信息,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效果。

李思聪[2](2021)在《基于虚拟行为实验的鞍山师范学院校区步行性评价与优化》文中指出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城市设计中,以处于方案阶段的鞍山师范学院校区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点聚集在鞍山师范学院校园空间的步行性上。本文先对鞍山师范学院校区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虚拟行为实验在方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探究了人在虚拟环境的认知过程,建立了实验流程,设定客观行为实验与主观感受实验。在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VR虚拟行为实验中的步行性评价体系,制定了测量标准,并结合虚拟行为实验以及方案特点,确立了客观行为和主观感知的两种测量方向,明确了测量指标,确立了从目的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四个方面的步行性评价体系。本文研究了虚拟行为实验的软硬件设备,建立了实验流程,确定了实验方法,搭建了虚拟环境,将鞍山师范学院原有方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并以“人”的视角实现方案的公众参与。实验首先进行客观行为实验对鞍山师范学院的原有方案步行性的目的性与功能性进行评价,并将所得的客观行为评价数据以路径图、视线轨迹图、运动密度图、热度图、视线密度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数据可视化。对图像进行筛选分析,发现鞍山师范学院步行环境中存在的目的性与功能性的问题,给予优化建议。然后再进行主观感受实验,将体验者的主观感受用问卷调查法记录,通过因子分析法将检验项目分类,通过数据来判断学校步行性在舒适性和美观性上的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寻找并总结方案步行性上需要改进的问题,对学校的主要步行节点、步行道体系以及各种空间、设施、景观等问题,从设计师的视角将方案进行修改与优化。再将改进后的方案进行二次实验,对比前后图像与数据的变化,分析方案在目的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上的变化,检验优化是否取得效果,找出新方案相关的问题。通过以上虚拟现实技术介入鞍山师范学院方案设计的过程,在提升鞍山师范学院的步行空间的同时,总结虚拟技术在该方向应用的特点,优化实验流程,实现方案设计的公共参与,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此方向的探索提供案例与相关参照。

冀开元[3](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的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研究 ——以成都龙泉驿北部新区未来城为例》文中认为街道空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空间,沿街建筑界面也是影响人们城市认知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城市设计内容过于粗犷,注重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却忽略了城市设计的细节,导致城市设计在沿街建筑界面方面存在设计内容粗犷以及设计要素不足的问题。作为新兴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拥有优秀的空间仿真性,以及在城市街道研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街道空间对比实际街道空间具有极为优秀的变量控制和无可替代的空间仿真性,在街道空间的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构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沿街建筑界面的城市设计细化内容。该方法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解决了如何在城市设计体系中融入自下而上的公众需求反馈机制,并将公众对沿街建筑界面的认知形成对城市设计的指导,为城市设计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形成对城市设计“自上而下”编制体系的补充。其次是提出了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城市设计中的工作方法,虚拟现实技术的空间仿真性对于城市设计研究极为重要,但是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较少,该方法弥补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的空缺。本文以成都龙泉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为例,搭建了虚拟空间下的街道调查。在研究中明确了客观指标与评价因子以及街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该城市设计中高满意度生活性街道的沿街建筑界面的设计要点,将其应用到成都龙泉驿北部新区未来城城市设计中,细化了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指标。最终证实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高馨[4](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城市公园空间设计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休闲游憩的主要公共空间,但现实中的公园空间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空间营造效果或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其原因大多在于设计师缺乏与潜在使用者的有效交流。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软硬件设备真实地模拟空间场景,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及触觉,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知空间效果。人们也能通过此技术体验方案建成后的效果,帮助设计师快速创作和表达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更加契合使用者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按照“体验调研—数据收集—结果分析—改善建议—适用策略”的流程,从两方面来验证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空间设计的适用性:一是明确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公园空间的体验匹配度和虚拟场景营造的核心设计元素;二是证明虚拟现实技术允许人们简捷地进行设计调整,清晰直观地表达设计意见和建议。本文选取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四海公园”和“香蜜公园”进行实验验证,模拟创建公园中11个活动空间场景。首先,让公园使用者体验虚拟场景进行体验感知,并对虚拟场景中设计元素的真实度进行评价;然后让体验者根据亲身感受,自主调整设计元素的数量、大小、品种和远近等,使空间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活动需求。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联动多种设计软件创建虚拟场景,从视听觉层面给体验者带来高仿真的空间体验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满足设计师及城市公众在虚拟场景中调整空间尺度、植物配景、材料材质、光照阴影和设施配置等设计元素,快速便捷地推敲、调整设计空间及细节;设计师可以通过城市公众在虚拟场景中的体验和操作,分析出现实公园中存在实用性较低的设计问题及公众认为可行的改善意见方案。本文结合验证分析对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空间设计的适用性结论是:虚拟现实技术适用于辅助进行公园场地调研,辅助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与讨论,辅助公园视觉效果呈现并辅助城市公众参与公园设计的环节中。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良琨[6](2020)在《基于可持续性的BIM+VR技术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技术是一个大的方向,指的是数字集成分析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三维可视化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建筑可持续性有选择性地对数字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可持续性对节能、环保、人居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以BIM中的建筑性能分析软件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为主,结合VR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提出BIM+VR在可持续设计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其次,在第三章内容中,针对数字技术软件的应用,对BIM和VR的应用软件进行分析;针对可持续设计的特点,分析在方案设计的各个阶段BIM+VR技术的应用;针对可持续性建筑风光热等方面,着重分析了Ecotect、Phoenics、Designbuilder这三种软件在建筑性能分析中的应用。再次,第四章作为进行实践反馈的章节,以实际的住宅项目——河南浚县科达清华园为例,进行数字技术应用。在设计阶段,数字技术的介入成为设计师进行横向方案对比选择的一个依据。在前期的场地设计、中期的住宅户型选择中分别应用BIM中的性能分析软件对建筑的声光热进行分析,建筑师依据这些直观的数据分析,对方案进行权衡。与此同时,VR三维空间体验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借助数字技术,设计师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方案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对建筑可持续设计进行选择。可持续性设计的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会对数字技术介入的方式产生一些指向性影响,而数字技术又反过来会提升建筑可持续性,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在可持续性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对数字技术中BIM+VR的应用进行研究和理论实践,从而验证数字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

肖鸣[7](2019)在《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项先进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体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甘百强[8](2019)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精准性、仿真性、灵活性等方面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各阶段的应用来进行研究,以弥补传统设计中设计方案制作效率、可视化呈现效果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案表现方法,帮助规划师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案呈现手段,将抽象的设计理念直观、明晰的表达出来,增强规划师同受众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出以人为本的舒适型居住区。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是从居住区规划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关理论入手,简述居住区规划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概念及特点,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融入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思维和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等。第三章是从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阶段来研究,介绍传统绘图方式的内涵,并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传统绘图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总结其使用的范围。第四章是从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来研究,介绍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方法在基地调研和资料收集、道路网的精确构建、住宅建筑群体的布置等方面的应用,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方法的优势和特点。第五章是从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成果分析与表现来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及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建模,依据构建的三维模型来观察居住区空间关系的协调性,建筑物相对位置的合理性,居住区天际轮廓线的美观性,滨水景观是否具有渗透性,其他周边建筑及居住区的景观视线是否受到遮挡或影响等。对三种建模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后对其在技术经济指标的应用进行总结。第六章是从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成果表达来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方法来呈现设计成果,包含二维及三维效果呈现方式。并结合3D打印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可沉浸的交互虚拟现实空间,让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由以前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多向的体验,使受众真实体会规划师的设计理念。第七章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王清[9](2019)在《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展示空间集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决定了展示空间设计具有综合性与边缘性,在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种学科开发思路。在中国,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处于快速且不稳定的状态,这就要求从业者不断寻求新的改变与突破,以解决行业内现存的问题,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陈代谢”理论正是半个世纪前日本前卫建筑师们面临时代巨变,所提出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而这些设计理念恰恰贴合了现代展示空间的设计要求,能够有效解决展示空间现存的问题,顺应着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为展示空间设计带来不断修复更新的能力。因此,重提“新陈代谢”理论,并将其融合到展示空间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将展示空间设计的研究建立在“新陈代谢”理论基础之上,首先全面的梳理了“新陈代谢”理论和展示空间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系统分析了“新陈代谢”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与相关设计作品,完善并总结了展示空间的设计体系。其次,分析了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行业竞争严重、设计品质下降、资源能源浪费等问题,并通过对“新陈代谢”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提炼与批判性分析,针对性的提供了展示空间设计现存问题的解决思路,也为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表明了基于“新陈代谢”理论研究展示空间设计的必要性。从展示空间设计中空间形式、展示方式以及观众需求的满足多个方面,结合多个展示空间实例,宏观的讨论了基于“新陈代谢”理论的展示空间设计可行性。然后,依据展示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模块,进一步探究了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策略,提出了周期性规划与可持续性建设两种设计策略。最后,总结全文深入分析了基于“新陈代谢”理论的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的探索性研究,实现宏观设计理念的物质化,并提出具体化实施和现实化应用手段,将展示空间的设计置于多种学科、多类领域之下,摆脱单一、固化的设计模式,强调创新与转变,以试图帮助展示空间设计成功跨越发展的转折点,并为未来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宋静文[10](2020)在《基于VR和眼动仪的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设计与感知研究》文中提出步行商业街是一个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场所,许多着名的步行商业街甚至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城市名片。虽然目前全国的步行商业街数量逐年增加,但我国步行商业街的设计还停留在一个仿制或盲目建造的阶段,“千街一面”的现象为人所诟病,人们往往会觉得步行商业街没有特色,行走其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游览的兴趣。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步行商业街建筑所涉及的建造技术、建筑设备等物质因素逐渐完备,但步行者心理感知欠佳等问题却日益显现。步行商业街的侧界面作为街道重要的部分,是引起步行者心理感知变化的重点,也是步行者视觉舒适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国内对步行商业街界面形态的人性化设计考虑不充分的现状出发,在大量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类型学和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和眼动仪设备进行两轮实验,探究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与步行者心理感知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步行商业街的设计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网络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上海、重庆、南京、青岛、徐州、哈尔滨、合肥、济南9个城市的规模不等的53条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研,根据R·克里尔的理论对调研的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进行梳理,建立用于虚拟现实的简化模型,筛选出用于眼动实验刺激材料的照片和视频。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和眼动仪设备,运用SD法将被试对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的感知情况进行量化,通过简化模型实验和实景照片实验收集得到了被试对不同界面形态的心理感知数据和眼动数据。然后,根据SD感知曲线情况得出被试对每种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的心理印象;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得到影响步行商业街整体评价的心理量并确定了整体评价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运用Matlab软件对各界面形态进行拟合后,总结出了几种适宜的界面形态组合方式。最后,进行各项结果的综合分析后,对步行商业街侧界面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合理的设计建议。本课题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实验。第一轮实验是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简化模型实验,探讨忽略街道“第二次轮廓线”的情况下,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这一单一变量会对步行者感知产生何种影响;第二轮实验是运用眼动仪进行的实景照片实验,探讨街道“第二次轮廓线”与街道的“第一次轮廓线”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会对步行者感知产生何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界面形态变化不明显时,步行商业街“第二次轮廓线”对步行者的感知影响更大,当界面形态变化较大时,步行商业街“第一次轮廓线”对步行者的感知影响更大;平面类型中的曲线型和立面类型中的高低错落型的感知情况较好,设计中可使用该类型吸引步行者停留,进而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提升步行商业街的空间氛围和情感体验能够提升步行商业街的整体印象;统一使用简洁风格的界面或简洁与复杂相结合的界面形态更容易让步行者接受;不同性别、专业的人群对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的感知不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步行商业街人性化设计建议,同时也为虚拟现实技术和眼动仪应用于建筑学研究积累了经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虚拟现实技术的种类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3.1 模型构建
    3.2 提高模型的显示精度
    3.3 植物建模
4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
5 结束语

(2)基于虚拟行为实验的鞍山师范学院校区步行性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背景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2 实验设计以及步行性评价体系
    2.1 鞍山师范学院项目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方案
    2.2 虚拟行为实验
        2.2.1 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2.2.2 虚拟现实在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2.2.3 虚拟现实技术在方案比较与方案优化中的使用流程
    2.3 虚拟行为实验设计
        2.3.1 人对环境的认知过程
        2.3.2 虚拟行为实验的感知方式
        2.3.3 虚拟行为实验的表达方式
        2.3.4 虚拟行为实验在鞍山师范学院设计中的作用
        2.3.5 鞍山师范学院虚拟行为实验设计
    2.4 步行性理论研究
        2.4.1 步行性定义
        2.4.2 步行性的影响因素
        2.4.3 步行性的评价方法
        2.4.4 步行性评价体系建立
3 校区步行性虚拟行为实验
    3.1 原方案虚拟行为实验构建
        3.1.1 虚拟现实系统搭建
        3.1.2 实验平台硬件设备选择
        3.1.3 实验平台软件设备选择
        3.1.4 游览路径选择
        3.1.5 志愿者招募与挑选
        3.1.6 实验实施流程
    3.2 校区步行性客观行为实验
        3.2.1 客观行为实验的准备、进行与记录
        3.2.2 客观行为数据可视化处理
    3.3 校区步行性主观感受实验
        3.3.1 主观感受实验的准备、进行与记录
        3.3.2 主观感受数据可视化处理
4 校区步行性虚拟行为实验结果分析与优化
    4.1 客观行为实验分析与优化
        4.1.1 步行环境目的性分析与优化
        4.1.2 步行环境功能性分析与优化
    4.2 主观感受实验分析与优化
        4.2.1 步行环境舒适性分析与优化
        4.2.2 步行环境美观性分析与优化
    4.3 主要步行空间与步行路网设计与优化
        4.3.1 主广场优化设计
        4.3.2 教学区广场优化设计
        4.3.3 体育馆广场优化设计
        4.3.4 宿舍区广场与综合教学区广场优化设计
        4.3.5 路径体系优化设计
5 校区虚拟行为实验优化前后的方案比较
    5.1 优化后方案的校区步行性客观行为实验对比分析
        5.1.1 步行环境目的性对比分析
        5.1.2 步行环境功能性对比分析
    5.2 优化后方案的校区步行性主观感受实验对比分析
        5.2.1 步行环境舒适性对比分析
        5.2.2 步行环境美观性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成果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虚拟现实的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研究 ——以成都龙泉驿北部新区未来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的不足
        1.1.2 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兴起
        1.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1.2.1 虚拟现实技术
        1.2.2 街道类型
        1.2.3 沿街建筑界面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方法
        1.3.4 研究的内容
        1.3.5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沿街建筑界面的相关研究
        2.1.1 沿街建筑界面的发展
        2.1.2 沿街建筑界面的研究方法
        2.1.3 沿街建筑界面的研究成果
        2.1.4 沿街建筑界面的研究困境
    2.2 VR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
        2.2.1 VR在城市设计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
        2.2.2 可行性和局限性的研究
        2.2.3 VR应用的方法研究
    2.3 VR在街道空间研究中的优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街建筑界面研究方法的构建
    3.1 构建研究方法的框架
        3.1.1 框架的基本思路及应用流程
        3.1.2 沿街建筑界面分类逻辑
        3.1.3 街区建筑组合方式
        3.1.4 街区建筑限制条件
    3.2 沿街建筑界面设计要素
        3.2.1 建筑高度
        3.2.2 贴线率
        3.2.3 界面密度
        3.2.4 界面面宽
        3.2.5 底层界面透明度
    3.3 评价因子及问卷设计
        3.3.1 分析工具
        3.3.2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3.3.3 问卷设计及原则
    3.4 数据获取方法及分析
        3.4.1 数据获取方法
        3.4.2 数据特征分析
        3.4.3 数据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龙泉驿北部新区沿街建筑界面研究
    4.1 案例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初步设计方案
        4.1.3 实验街道选取
    4.2 虚拟街道空间的建立
        4.2.1 街坊布局特点
        4.2.2 街坊建筑限制条件
        4.2.3 沿街建筑界面指标统计
        4.2.4 街道空间的建立
    4.3 虚拟街道感受调查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调查流程设计
        4.3.3 调查结果统计
        4.3.4 调查结果特征分析
    4.4 实验数据分析
        4.4.1 评价因子与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4.4.2 评价因子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3 客观指标临界值分析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优化
    5.1 建筑高度
    5.2 建筑组合方式
    5.3 城市界面
    5.4 街道空间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4)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城市公园空间设计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1.1.2 当前国内城市公园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1.1.3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空间设计问题现状
        1.1.4 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行业缺乏足够的应用验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城市公园设计
        2.1.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1.2 城市公园空间设计的概念
        2.1.3 游憩活动类型的概念
        2.1.4 城市公园空间与活动类型的关系
    2.2 虚拟现实技术
        2.2.1 概念
        2.2.2 发展史
        2.2.3 技术组成与原理
        2.2.4 特性
        2.2.5 分类
        2.2.6 应用功能
    2.3 空间设计方式的演进阶段
        2.3.1 文字阶段
        2.3.2 手绘阶段
        2.3.3 模型阶段
        2.3.4 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
    2.4 空间营造的设计元素
    2.5 虚拟现实技术的适用空间尺度
    2.6 小结
第3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公园空间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空间设计的验证内容
        3.1.1 虚拟场景与真实空间的高仿真感知体验
        3.1.2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园设计阶段的应用可行性
    3.2 虚拟场景仿真度体验感知的验证思路
        3.2.1 虚拟场景高仿真度验证的设计
        3.2.2 虚拟场景高仿真度验证内容
        3.2.3 虚拟场景中元素真实度的验证
    3.3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园空间设计阶段应用的验证思路
        3.3.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可行性验证原则
        3.3.2 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验证内容
    3.4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园空间设计及更新中应用
        3.4.1 前期调研分析阶段
        3.4.2 方案设计阶段
        3.4.3 评审及汇报阶段
        3.4.4 模拟创建虚拟场景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公园空间的高仿真感知验证
    4.1 验证案例公园一——深圳四海公园
        4.1.1 案例公园基础概况
        4.1.2 案例公园的空间活动类型
        4.1.3 案例公园的空间使用人群特征
        4.1.4 案例公园的空间满意度评价
    4.2 验证案例公园二——深圳香蜜公园
        4.2.1 案例公园基础概况
        4.2.2 案例公园的空间活动类型
        4.2.3 案例公园的空间使用人群特征
        4.2.4 案例公园的空间满意度评价
    4.3 模拟创建公园空间的虚拟场景
        4.3.1 虚拟场景的创建模拟
        4.3.2 虚拟场景的效果呈现
        4.3.3 真实空间与虚拟场景仿真效果对比
    4.4 虚拟场景体验感知验证
        4.4.1 案例空间的活动类型体验感知
        4.4.2 虚拟场景的高仿真感知验证
        4.4.3 虚拟场景设计元素验证
        4.4.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验证
        4.4.5 虚拟场景仿真感知分析
    4.5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空间感知的应用
        4.5.1 营造高仿真感知效果的虚拟场景
        4.5.2 直观体验感知及评价虚拟场景
    4.6 小结
第5章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设计及更新的可行性验证
    5.1 虚拟场景设计及更新验证的调整验证
        5.1.1 虚拟场景的操作调整内容及次数
        5.1.2 虚拟场景的设计及更新结果
    5.2 对公园整体空间的分析及改善
        5.2.1 公园空间评价分值与操作次数呈负相关
        5.2.2 香蜜公园空间设计更符合活动空间的需求
        5.2.3 设计元素调整可反映空间设计的改善方面
    5.3 在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及改善建议
        5.3.1 在空间尺度上的分析
        5.3.2 公园空间设计在空间尺度上的改善建议
    5.4 在植物配景上的分析及改善建议
        5.4.1 在植物配景上的分析
        5.4.2 公园空间设计在植物配景上的改善建议
    5.5 在材料材质上的分析及改善建议
        5.5.1 在材料材质上的分析
        5.5.2 公园空间设计在材料材质上的改善建议
    5.6 在设施配置上的分析及改善建议
        5.6.1 在设施配置上的分析
        5.6.2 公园空间设计在设施配置上的改善建议
    5.7 在光照阴影上的分析及改善建议
        5.7.1 在光照阴影上的分析
        5.7.2 公园空间设计在光照阴影上的改善建议
    5.8 公园空间设计调整的改善建议及效果展示
        5.8.1 公园空间设计改善建议汇总
        5.8.2 公园空间调整前后效果展示
    5.9 小结
第6章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空间设计的适用性策略
    6.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公园场地还原及虚拟调研
    6.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设计师快速设计创作及多人讨论
    6.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公园多维动态效果呈现
    6.4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城市公众参与并评价公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基于可持续性的BIM+VR技术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设计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2 可持续设计的涵义
        1.1.3 数字技术中BIM+VR在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中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BIM+VR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住宅可持续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BIM+VR技术的理论概述
        2.1.1 BIM技术的特征与应用
        2.1.2 VR技术的特征与应用
        2.1.3 BIM+VR技术的特征与应用
    2.2 BIM+VR技术模式与传统设计方式的对比
        2.2.1 传统设计方式的局限性
        2.2.2 BIM+VR技术模式的优势与瓶颈
    2.3 住宅可持续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2.3.1 住宅可持续设计的目标
        2.3.2 住宅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2.4 BIM+VR技术对可持续性设计的影响
        2.4.1 规划方面的可持续性影响
        2.4.2 建筑方面的可持续性影响
    2.5 BIM+VR技术在建筑方案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应用过程
        2.5.1 前期规划阶段
        2.5.2 中期建筑设计阶段
        2.5.3 后期用户体验阶段
    2.6 小结
第三章 BIM+VR技术在方案设计中的软件分析
    3.1 BIM+VR技术的软件应用
        3.1.1 BIM技术下的应用软件
        3.1.2 VR技术下的应用软件
        3.1.3 BIM+VR的应用软件前景
    3.2 BIM+VR软件在各设计阶段的应用
        3.2.1 BIM+VR软件在场地设计阶段的应用
        3.2.2 建筑设计阶段的软件应用
        3.2.3 后期用户体验阶段
    3.3 BIM+VR技术的性能分析软件
        3.3.1 基于Ecotect软件下的光环境模拟分析与应用
        3.3.2 基于Phoenics软件下的风环境模拟分析与应用
        3.3.3 基于DesignBuilder软件下的热环境和能耗模拟分析与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BIM+VR在住宅可持续性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设计理念
    4.2 方案前期:场地设计
        4.2.1 规划构思
        4.2.2 室外风环境与场地设计
        4.2.3 室外光环境与场地设计
        4.2.4 VR体验下两种场地方案设计的对比分析
    4.3 方案中期:建筑设计
        4.3.1 室内风环境分析
        4.3.2 室内光环境分析
        4.3.3 建筑材料与能耗分析
        4.3.4 VR体验下多种户型对比分析
        4.3.5 数字技术中BIM+VR影响下的最终方案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4 未来发展趋势
        5.4.1 数字技术中BIM+VR的发展趋势
        5.4.2 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趋势
    5.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7)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三、在城市规划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哪些意义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小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五、结束语

(8)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关理论
    2.1 居住区规划设计
    2.2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2.3 居住区规划设计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演进
    2.4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的优势
    2.5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阶段的应用
    3.1 传统绘图方式
    3.2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与传统绘图方式比较
    3.3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设计构思方案呈现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
    4.1 居住区基地调研与资料收集
    4.2 居住区精确道路网的构建
    4.3 居住区建筑群体的设计与布置
    4.4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平面分析与三维表现的应用
    5.1 居住区三维仿真建模
    5.2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表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设计成果表达中的应用
    6.1 平面效果图的表达
    6.2 分析图的表达
    6.3 三维效果图的表达
    6.4 三维漫游动画的表达
    6.5 3D打印技术的表达
    6.6 虚拟现实技术的表达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9)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陈代谢”理论及展示设计研究综述
    2.1 新城代谢派的形成与发展
        2.1.1 新陈代谢派诞生背景
        2.1.2 新陈代谢派的形成
        2.1.3 新陈代谢派的发展
    2.2 “新陈代谢”理论的内涵及典型
        2.2.1 “新陈代谢”理论的内涵
        2.2.2 “新陈代谢”理论的典型设计理念及案例
    2.3 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
        2.3.1 萌芽探索时期
        2.3.2 发展成熟时期
        2.3.3 多元发展时期
    2.4 展示空间的分类构成与特征
        2.4.1 展示空间的分类
        2.4.2 展示空间设计的构成
        2.4.3 展示空间设计的特征
第三章 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的价值
    3.1 “新陈代谢”理论介入展示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3.1.1 展示空间设计现存问题
        3.1.2 展示空间问题解决方向——来源于“新陈代谢”理论
    3.2 “新陈代谢”理论解决展示空间设计问题的可行性
        3.2.1 变革空间形式增强适应性
        3.2.2 转变展示方式提高本土化
        3.2.3 满足观众需求实现人性化
    3.3 “新陈代谢”理论为展示空间设计带来的新思考
        3.3.1 基于设计矛盾性的思考
        3.3.2 基于设计形式化的思考
        3.3.3 基于技术依赖性的思考
第四章 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策略
    4.1 展示空间周期性规划策略
        4.1.1 周期性规划方向
        4.1.2 周期性设计方法
        4.1.3 周期性规划内容
    4.2 展示空间可持续性建设策略
        4.2.1 环保材料的使用
        4.2.2 材料形式的突破
        4.2.3 节能设备的选择
        4.2.4 虚拟技术的运用
        4.2.5 绿色系统的创建
第五章 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5.1 形式、材料与技术革新
    5.2 重视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5.3 关注人性化设计理念
    5.4 注入多元化文化内涵
    5.5 坚持可持续发展核心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VR和眼动仪的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设计与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街道界面形态与感知研究基础理论
    2.1 SD分析相关理论研究
    2.2 建筑类型学相关理论研究
    2.3 建筑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步行商业街调研及实验准备
    3.1 前期调研情况
    3.2 实验研究内容
    3.3 实验前期准备
    3.4 本章小结
4基于简化模型的侧界面形态与感知实验
    4.1 实验介绍
    4.2 实验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基于实景照片的侧界面形态与感知实验
    5.1 实验介绍
    5.2 实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与感知研究的综合分析
    6.1 “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眼动视图分析
    6.2 SD感知数据的对比分析
    6.3 基于研究的设计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J]. 王海麦. 居舍, 2021(23)
  • [2]基于虚拟行为实验的鞍山师范学院校区步行性评价与优化[D]. 李思聪.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3]基于虚拟现实的沿街建筑界面城市设计研究 ——以成都龙泉驿北部新区未来城为例[D]. 冀开元.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城市公园空间设计的适用性研究[D]. 高馨. 深圳大学, 2020(10)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基于可持续性的BIM+VR技术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7]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J]. 肖鸣. 风景名胜, 2019(11)
  • [8]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D]. 甘百强. 广州大学, 2019(01)
  • [9]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 王清.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10]基于VR和眼动仪的步行商业街侧界面形态设计与感知研究[D]. 宋静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