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摩托车工业要向强国进军(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云[1](2020)在《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均提及到工匠精神,这一系列讲话都把工匠精神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这说明了党中央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肯定,表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改革开放历经40余年,中国已逐渐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但不难发现,中国制造业虽然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总体是量大而质不强。步入新时代,亿万民众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的爱岗敬业、严谨专注、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是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主要抓手,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全民共识。鉴于此,围绕工匠精神展开研究,有利于强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的去践行工匠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进行梳理,结合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确定了从工匠精神的思想来源、时代价值、面临的挑战、涵养路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其次,本文对工匠精神的主要思想来源进行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工业强国为背景来探讨工匠精神的思想来源。本文着重对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研究。只有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才能更好地探索其培育方法。从国家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从社会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重塑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载体;从个人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是助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主体价值实现的精神力量。最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培育工匠精神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对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展开研究。当前,工匠精神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为传统文化内在缺陷的束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制度与政策保障的乏力。根据这些分析,主要从社会氛围、科学的教育模式、有力的保障体系几个层面入手,具体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措施。从革新理念、拓展宣传渠道、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来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氛围;将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推广现代学徒制结合起来,革新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科学教育模式;从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技艺抢救制度、加强优秀表彰奖励制度三个维度构建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科学制度与规范体系,最终实现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的目标。
穆朗峰[2](2019)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逐渐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由生产低端制造品过渡到生产中高端产品,现阶段,随着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作为中国制造业核心构成元素的制造业企业能否生产出受市场认可的高端产品并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市场,将决定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当前,中国制造业厂商在尝试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时面临着一系列进入壁垒,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有其各自独特的产生原因,只有分析中国制造业厂商面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找到突破壁垒的有效途径,中国制造才会真正实现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如今,中国制造业已逐渐摆脱过去代工、模仿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技术引进加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内也已诞生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历史上,制造业领域内实现技术追赶及超越的最成功的国家莫属日韩。研究日韩历史经验,总结我国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企业的经验,找到可以向全行业推广的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国内对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少。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进入壁垒问题的理论发展脉络,通过理论梳理尽可能的涵盖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及可能突破路径,为找到突破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路径做好理论积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认清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分析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进入壁垒的真正成因。在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以及中国本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之时,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已经展现出必然性。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以及ICT产业这两项全球制造业领域内产值最高的产业内中国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归纳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即:大而强却不是全球最强,部分领域仍存短板。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之时面临各种进入壁垒,本文研究核心在于找到中国企业面临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给出路径建议,因此分析不同类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照进入壁垒的种类,依次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三个层面对中国企业面临相关进入壁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当前,大量有志进军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努力突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时面临一系列困难,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相关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分别从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市场在位者垄断企业所具有的占先优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厂商在努力突破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历史上大量东亚地区技术追赶型国家的厂商曾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上成功突破进入壁垒,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国内也诞生了以华为为代表的成功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先驱。分析这些厂商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仍在努力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从日韩政府彼时的产业政策、日韩企业彼时突破美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独特路径以及中国华为公司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经验三个层面,梳理可以在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内进行推广的企业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经验。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会在根本性层面上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边界。在大量颠覆式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时代,如果政策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所面临的短板问题,在党和政府创造的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内,中国制造业将有机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众多领域内对传统制造业强国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身行为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企业只有选取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才更有机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成功进入高端产品生产领域并在全球主流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和厂商行为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从以科教兴国战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发挥我国大国优势为企业扫清政策性阻碍、以“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建良好创新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这四个维度针对中国企业在突破进入壁垒时面临的困难,提出提高国家综合科研强度、扩大自由贸易范围、完善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及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等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
孟婷[3](2017)在《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中认为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事件,反映的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现状,传递的则是价值观、习俗与信仰。体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视尚未发展和普及,体育纪录片兼具新闻报道功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量信息通过体育纪录片传达给民众。进入电视时代,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转向人文视角,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平台,体育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本文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之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文的导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梳理体育纪录片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传播受到了哪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受何种因素支配?同时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市场逻辑之下,政治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政治的隐形制约作用,进而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契机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研究视角下,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生产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同美学特征呈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功能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控制。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第一章论述了 1949年到1965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片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体育纪录电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小高潮。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国家主导之下,选题面比较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选题分布较为均衡;其次,体育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功能突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以《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个案,研究了国家主导下的体育纪录片何以完成巩固政权合法性和社会动员任务?本章小结部分对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问题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停滞阶段论述了 1966年到1976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本章分析了“乒乓外交”过程中体育纪录片突出的新闻报道功能,以及体育纪录片对“超阶级友谊”的政治言说。另外,本章对《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两部影片进行了再解读,研究了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和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第三章论述了 1977年到1992年间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电影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体育纪录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体育纪录电影的数量显着增加,体育纪录片在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纪实美学风格确立。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开始由新闻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同时体育纪录片摒弃了先前的革命话语转而用现代化话语言说。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体育纪录片通过空间上“自我-他者”关系建构、时间上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两条路径实现民族主义建构。最后,本章结合上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的言说,对体育纪录片思辨性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体育纪录片的情况,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迎来了两个机遇期:第一个机遇期是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第二个机遇期是新媒体平台崛起,并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播出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章首先对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市场逻辑对体育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是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研究。随后,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政治的隐形规训,市场化时代体育纪录片几乎不再直面来自上层的政治要求,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结早已内化于制作者的认知体系中,另外,当局的播出监管也具有隐形的制约作用,不能越轨是底线。最后,在小结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太过于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运动美学展示的问题,毕竟体育纪录片的运动美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类题材纪录片的根本特征。第五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当前的生态环境,并探讨了体育纪录片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及发展契机。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的选题、美学特征、功能以及政治传播方式等,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宣传政策、体育现代化进程、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与深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创作者主体的能动意识等等。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每一部体育纪录片,其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体育纪录片的危机即来自外部也来自体育纪录片本身,但是在国家扶持纪录片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体育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何况传媒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中,体育纪录片发展有三个显性的驱动因素:政治驱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商业性体育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路径和宣传性体育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不管是作为宣传作品,还是文化产品,这几百部体育纪录片影像既记录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既记录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参与了体育现代化进程,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折射出的是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李吉山[4](2011)在《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我国摩托车差异化战略为主要研究内容,综述了国内外理论界对战略的相关研究和取得的成果,进而对上述研究进行了评价,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通过对国内外摩托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摩托车行业差异化战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论文从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我国摩托车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要点。企业应该加大投入,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其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协会会员自律的宣传和指导,同时向政府主管机构、部门提供建议;政府应该给摩托车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以利于健康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摩托车发展的现状,回顾了我国摩托车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状况,进而详细论述了我国摩托车行业目前的市场结构;运用比较分析法,分别从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基础条件、产销量与利润、技术水平与研发投入、行业集中度以及产品定位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美国、西欧以及日本摩托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为寻找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其次,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别从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优势和外部威胁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归纳出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战略选择,得出我国摩托车行业应该走差异化发展战略。运用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按照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份额,将摩托车行业的各个排量进行归类,产生明星、金牛、痩购和问题四个群体,确立了应该保持目前的110ml、125ml和150ml排量的摩托车,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加大投入250ml以上排量摩托车的研发。明确摩托车的发展战略,分别确定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近期远期战略对策,并从我国摩托车行业的主导产品方面入手,结合目前的技术,确立了当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结合我国摩托车行业两个成功的案例,大长江集团和建设工业集团,分别运用差异化战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总结归纳出我国摩托车发展的成功经验,差异化的产品和差异化的营销战略。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差异化战略是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
戴红军[5](2010)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作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总体实力的标志,既决定着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探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策,对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具有深远意义。论文以产业结构和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生产效率、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为手段,对以下领域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供需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机械制造业的行业特征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多指标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国内机械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再次,运用基于距离函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国内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动和技术进步进行度量,揭示其变动规律;然后,对国内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按照代表性、可比性、系统性和可量化性的原则构建了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日本和印度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对比评价;最后,提出了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王立三[6](2006)在《华夏铁骑驰驱五洲——中国摩托车工业向强国进军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王立三[7](2006)在《华夏铁骑 驰驱五洲——中国摩托车工业向强国进军的战略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小玲[8](2006)在《向摩托车 强国进军 ——全摩网第四届四次理事会暨 《摩托车信息》杂志编委会会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1月26日至27日,全国摩托车行业经济技术信息网第四届四次理事会暨《摩托车信息》杂志编委会议在重庆召开。近40家全摩网成员单位代表相聚长江之滨,围绕进军世界摩托车强国主题,就中国摩托车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达到了互通信息、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坚定信念的目的。一、信息通报:战斗正未有穷期全摩网名誉理事长王立三就中国摩托车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了情况通报和精辟论述;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王法林以翔实的数据和结构分析,介绍了2005年1月~9月全国摩托车产品出口情况。作为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中国现今已具备2200万辆整车、15种排量、2500个车型的生产能力。产量连续5年为世界之最,去年达到1700万辆,占世界总量的二分
刘漫红[9](2005)在《NF摩托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摩托车产业经过多年激烈的价格战后,行业整体利润已十分微薄,产品质量趋同、营销模式相似、技术创新乏力是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困境。NF摩托公司作为一家中型国有控股上市企业,近几年来,受到了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猛烈冲击,其优势地位逐渐丧失,经营状况恶化。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来应对严峻的挑战,摆脱经营困境并重建竞争优势是NF摩托公司的当务之急。 本文以NF摩托公司的经营战略为研究对象,以SWOT分析框架为轴线,运用PEST、五种竞争力模型等分析工具,明晰了NF摩托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预测了行业发展趋势并得出了摩托车行业的四大成功关键因素,即低成本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和品牌形象。应用战略集团分析法界定了NF摩托公司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基于历史数据和行业相关资料,运用比较法分析判断了NF摩托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应用EFE、IFE矩阵定量评价了NF摩托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得出NF摩托公司处于外部机会和内部劣势并存的状态。根据SWOT战略组合和战略时钟理论,确定了NF摩托公司应采取的竞争战略——集中差异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了NF摩托公司的中长期战略方案,指出NF摩托公司应树立全新的中高档品牌形象,逐步形成以技术领先、品牌主导、生产精益化为特征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市场导向型企业。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该战略方案的建议措施,即改革人事管理体系以激活人力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并提升品牌形象、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逐步实现精益生产、创新研发体制并实施并行工程、减少组织层级并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
王立三[10](2005)在《从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看中国摩托车工业现状》文中指出
二、中国摩托车工业要向强国进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摩托车工业要向强国进军(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阐释 |
1.3.1 工匠 |
1.3.2 工匠精神 |
1.3.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工匠精神的思想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工匠精神 |
2.1.1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
2.1.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2.1.3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
2.2.1 情操论:倡导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操 |
2.2.2 敬业论:遵从德艺兼修的职业操守 |
2.2.3 信仰论:崇尚爱国利民的价值信念 |
2.3 世界工业强国中的工匠精神 |
2.3.1 德国:恪守精进准则 |
2.3.2 日本:首推职人理念 |
2.3.3 美国:彰显创新荣耀 |
第3章 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阐发 |
3.1 工匠精神在国家层面的价值意蕴 |
3.1.1 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1.2 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3.1.3 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
3.2 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价值意蕴 |
3.2.1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
3.2.2 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
3.2.3 重塑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新风尚 |
3.3 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的价值意蕴 |
3.3.1 助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
3.3.2 促进主体价值的实现 |
第4章 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困境 |
4.1 传统文化内在缺陷的束缚 |
4.1.1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
4.1.2 “学而优则仕”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 |
4.2 消极价值观的冲击 |
4.2.1 功利主义盛行 |
4.2.2 “差不多”观念的盛行 |
4.3 制度与政策保障的乏力 |
4.3.1 市场管理体制不成熟 |
4.3.2 评价激励体制不健全 |
第5章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
5.1 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
5.1.1 革新理念,深化工匠精神的大众认知 |
5.1.2 借助新媒体力量,拓展工匠精神的宣传渠道与普及面 |
5.1.3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保障匠人的合法合理权益 |
5.2 确立培育工匠精神的科学教育模式 |
5.2.1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合力 |
5.2.2 搭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多元化教学与实践平台 |
5.2.3 倡导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推广现代学徒制 |
5.3 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体系 |
5.3.1 提升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3.2 完善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抢救制度 |
5.3.3 加强优秀技艺表彰奖励制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四、论文创新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
五、数据来源综述 |
第一章 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和趋势 |
第一节 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
一、美德引领的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 |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三、德国“工业4.0”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四、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五、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必然性 |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目标-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 |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 |
第一节 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 |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 |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创新劣势 |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能力劣势 |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一体化劣势 |
第二节 产品差异进入壁垒 |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占先优势 |
二、在位者寡头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 |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广告壁垒 |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壁垒 |
第三节 政策性进入壁垒 |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政策性法律法规进入壁垒 |
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到的限制 |
第四节 其他进入壁垒 |
一、自然垄断行业 |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主要困难 |
第一节 突破技术劣势的困难 |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专利优势 |
二、突破尖端技术的困难 |
三、我国质量标准的落后 |
第二节 突破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占先优势的困难 |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转换成本 |
二、突破在位者企业销售网络优势的困难 |
三、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受到的地方保护 |
第三节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受承认 |
第四节 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 |
第四章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 |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 |
一、日本产业政策经验 |
二、日本企业的经验 |
三、韩国产业政策经验 |
四、韩国企业的经验 |
第二节 我国成功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企业的经验 |
一、标杆企业选择-中国华为 |
二、华为突破技术垄断经验 |
三、华为突破产品差异进入壁垒经验 |
第三节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总结 |
一、日、韩产业政策经验总结 |
二、中、日、韩企业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经验总结 |
第五章 产业升级背景下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和对策 |
第一节 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企业突破进入壁垒提供科技支撑 |
一、加大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 |
二、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
三、延长“五年规划”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时间 |
四、打造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配套教育、科研体系 |
第二节 发挥大国优势为企业进入海外高端产品市场清扫障碍 |
一、扩大自由贸易谈判的范围和深度 |
二、扩大政府间商务谈判范围和谈判频率 |
三、加强对“中国制造”系统性地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品牌簇” |
四、强化政府对战略性海外收购的支持 |
第三节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创设突破壁垒的发展环境 |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二、完善创新推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
三、完善创新推动型财政体系 |
四、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填补产业链空缺 |
第四节 加强企业突破壁垒的能力 |
一、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实力 |
二、提高产品质量 |
三、提高营销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3)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体育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体育史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体育纪录片的界定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视野 |
一、国内外体育纪录片研究综述 |
二、媒介社会学——一种研究视角 |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产制的宏观环境 |
一、体育事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二、体育纪录片生产的国家主导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一、选题多样,以“成绩”汇报为主 |
二、新闻报道功能突出 |
三、原因分析:国家主导、计划生产的体制使然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艺术分析 |
一、现实主义美学取向 |
二、浪漫主义美学取向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胜利叙事 |
小结 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的泛政治化 第二章 停滞时期:1966-1976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工具论”登峰造极的十年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作品及其新闻报道功能 |
一、体育外交活动报道 |
二、再现登山运动的辉煌 |
三、“体育简报”与着墨不多的群众体育纪录片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再解读 |
一、阶级斗争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话语的军事化 |
二、性别从属于阶级:女性形象的嵌入 |
第四节 超阶级的“友谊”:体育纪录片中的国家外交 |
小结 体育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 第三章 黄金时期:1977-1992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重启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纪录电影 |
一、竞技体育“霸屏” |
二、从宣传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艺术性的回归 |
一、纪实美学风格的确立及运用 |
二、体育运动美学展示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主导话语:革命话语向现代化话语的转变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
一、“自我—他者”关系构建 |
二、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东亚病夫”集体记忆构建 |
小结 体育纪录片与竞技体育之殇 第四章 多元化时期:1993-2016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多元化 |
一、体制内体育纪录片及其宣传性和人文性 |
二、体制外体育纪录片锋芒初露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创作多样化 |
一、纪实手法大量运用 |
二、体育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
三、电影创作手法的借鉴使用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生产方式多样化 |
一、生产流程模块化 |
二、故事结构标准化 |
三、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传播策略及其市场逻辑 |
一、传播实践:《筑梦2008》的“强国梦”叙事和《中国体育再出发》的文化叙事转向 |
二、“去政治化”背后的市场逻辑 |
第五节 市场化时代政治的隐形规训 |
一、生产主体民族主义情结的内化 |
二、体育纪录片传播过程监管 |
小结 过度人文化与运动美学缺失 第五章 体育纪录片发展前瞻 |
第一节 当前体育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边缘化危机与发展契机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访谈实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件 |
(4)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我国摩托车发展的历史 |
1.6 我国摩托车目前的发展状况 |
1.7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1.7.1 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
1.7.2 产品的集中度有所改变 |
1.7.3 规模经济不明显 |
第2章 我国摩托车产品的国际比较分析 |
2.1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基础条件 |
2.1.1 一些特色企业正在壮大 |
2.1.2 中小排量摩托车及部分零部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
2.1.3 完善的配套体系和研发中心 |
2.1.4 部分工艺和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
2.2 产销量及利润的差距 |
2.3 技术水平及研发投入的差异 |
2.4 行业集中度的差异 |
2.5 产品定位和文化内涵的差异 |
第3章 我国摩托车行业分析模型 |
3.1 我国摩托车行业SWOT 分析模型 |
3.1.1 一般外部环境分析(外部机会) |
3.1.2 人口、经济环境分析(内部优势) |
3.1.3 外部环境造成的威胁也在增加(外部威胁) |
3.1.4 行业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内部劣势) |
3.1.5 SWOT 分析——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战略选择 |
3.2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分析模型 |
第4章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战略 |
4.1 战略目标 |
4.2 战略思想 |
4.3 近期战略对策 |
4.4 远期战略对策 |
4.5 主导产品当前发展趋势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大长江集团发展战略选择——豪爵摩托的制胜之道 |
5.2 建设工业集团的战略定位——建设摩托的绝地反击 |
5.3 大长江集团与建设工业集团分析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2-1-2 产业组织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2-2-2 产业组织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供需分析 |
§3-1 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
3-1-1 行业链分析 |
3-1-2 行业工业总产值 |
3-1-3 行业投资额 |
3-1-4 行业周期性波动 |
§3-2 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
3-2-1 供给总量及数据分析 |
3-2-2 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
3-2-3 供给预测 |
§3-3 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
3-3-1 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
3-3-2 需求结构的变化 |
3-3-3 需求预测 |
§3-4 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 |
3-4-1 进出口总体分析 |
3-4-2 主要子行业进出口分析 |
3-4-3 机械行业进出口特点分析 |
3-4-4 进出口预测 |
§3-5 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 |
3-5-1 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
3-5-2 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第四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分析 |
§4-1 行业竞争特点分析 |
4-1-1 行业竞争力 |
4-1-2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4-1-3 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作用 |
4-1-4 现代制造服务业水平 |
§4-2 行业产业资产重组分析 |
4-2-1 行业并购分析 |
4-2-2 行业资产重组分析 |
§4-3 行业技术水平发展 |
§4-4 行业企业特征分析 |
4-4-1 企业总体特征分析 |
4-4-2 企业规模特征分析 |
4-4-3 企业所有制特征分析 |
4-4-4 企业分布特征分析 第五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
§5-1 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
§5-2 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模型 |
5-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3 评价模型及实证结果 |
§5-3 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各子行业技术创新评价结果分析 |
5-3-2 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5-3-3 机械工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第六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
§6-1 生产率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
§6-2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及分解 |
6-2-1 距离函数 |
6-2-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
6-2-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6-3 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规律 |
§6-4 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度量和分解 |
§6-5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动的分析 |
§6-6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进步变动的分析 |
§6-7 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分析 |
6-7-1 产权因素 |
6-7-2 市场竞争因素 |
6-7-3 研发投入因素 |
6-7-4 外商投资因素 第七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7-1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7-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7-3-1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7-3-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7-4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7-4-1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7-4-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
§7-5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7-5-1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
7-5-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八章 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
8-1-1 发展思路 |
8-1-2 主要任务 |
8-1-3 结构调整目标 |
8-1-4 结构调整重点 |
§8-2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
8-2-1 优化产业结构 |
8-2-2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
8-2-3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8-2-4 提升生产能力 |
8-2-5 提升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
(9)NF摩托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历程 |
1.1.2 NF摩托公司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及其在国内外企业的应用 |
1.3.1 企业经营战略的内涵 |
1.3.2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发展及主要流派 |
1.3.3 战略管理理论在国内外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
1.4 本文写作的思路和框架 |
2 NF摩托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 国家政治环境分析 |
2.1.2 国家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人文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
2.2.1 我国摩托车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
2.2.2 行业竞争性分析 |
2.2.3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
2.2.4 摩托车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 |
2.3 NF摩托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1 界定主要竞争对手 |
2.3.2 主要竞争对手状况 |
3 NF摩托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财务状况 |
3.2 产品线及竞争地位 |
3.3 设备状况和生产管理水平 |
3.4 市场营销能力 |
3.5 研发能力 |
3.6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
3.7 组织结构和管理能力 |
4 SWOT组合分析和战略选择 |
4.1 外部因素 |
4.1.1 机会(O) |
4.1.2 威胁(T) |
4.1.3 外部因素评价(EFE) |
4.2 内部因素 |
4.2.1 优势(S) |
4.2.2 劣势(W) |
4.2.3 内部因素评价(IFE) |
4.3 战略组合及匹配 |
4.3.1 SWOT组合矩阵 |
4.3.2 组合分析 |
4.4 战略选择和评价 |
4.4.1 集中差异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
4.4.2 选择集中差异化战略的原因 |
5 NF摩托公司经营战略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建议措施 |
5.1 NF摩托公司的企业使命 |
5.2 NF摩托公司的战略目标 |
5.3 NF摩托公司的战略阶段 |
5.3.1 NF摩托公司的中期(2005—2007年)经营战略 |
5.3.2 NF摩托公司的长期(2008—2012年)经营战略 |
5.4 实施战略方案的建议措施 |
5.4.1 改革人事管理体系,激活人力资源 |
5.4.2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塑造强势品牌 |
5.4.3 大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精益生产 |
5.4.4 创新研发体制,实施并行工程 |
5.4.5 减少组织层级,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摩托车工业要向强国进军(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D]. 陈梦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D]. 穆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D]. 孟婷. 山东大学, 2017(03)
- [4]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吉山.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5]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D]. 戴红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4)
- [6]华夏铁骑驰驱五洲——中国摩托车工业向强国进军的战略思考[J]. 王立三. 中国军转民, 2006(Z1)
- [7]华夏铁骑 驰驱五洲——中国摩托车工业向强国进军的战略思考[J]. 王立三. 摩托车, 2006(01)
- [8]向摩托车 强国进军 ——全摩网第四届四次理事会暨 《摩托车信息》杂志编委会会议综述[J]. 李小玲. 摩托车信息, 2006(01)
- [9]NF摩托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刘漫红.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10]从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看中国摩托车工业现状[J]. 王立三. 中国招标,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