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衣无甲醛耐久压烫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贞玥[1](2021)在《基于液氨预处理的棉织物延迟焙烘免烫整理》文中认为
罗雄方[2](2021)在《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体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柠檬酸属于多元羧酸类无甲醛免烫整理剂中的一种,其价格低廉、无毒、绿色可再生,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免烫整理剂之一。然而,经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的棉织物折皱回复性不佳、布面泛黄严重、强力损失大等缺点严重制约了柠檬酸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柠檬酸免烫整理折皱回复性能问题,提出丝光-液氨前处理以及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复配免烫整理来对其免烫性能进行提升,并从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免烫机理;针对柠檬酸免烫整理突出的布面泛黄和强损问题,提出过氧化氢活化后漂白技术来对其布面白度和强力保留率进行提升,并对后漂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传统柠檬酸免烫整理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分析并探究前处理对柠檬酸免烫整理棉织物性能的提升。单因素实验条件涵盖了柠檬酸整理浓度、催化剂次亚磷酸钠用量、整理液p H、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综合分析免烫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白度和强力保留率,选出柠檬酸免烫整理的适宜工艺,为全文奠定了研究基础。丝光、液氨前处理对织物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比较单独丝光和丝光-液氨联合前处理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的织物性能,发现经丝光-液氨联合前处理的棉织物由于纤维内部结晶含量较低、纤维结构更加紧密、均匀,有利于增强纤维内部横向氢键的交联,从而有利于棉织物在免烫整理后获得更好的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织物水洗外观平整度、织物柔软性能以及织物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因此,对将进行免烫整理的棉织物先进行丝光-液氨联合前处理可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免烫性能。(2)采用环保水性聚氨酯与柠檬酸复配免烫整理进一步提高棉织物的免烫性能。将六种商业水性聚氨酯以不同整理浓度与柠檬酸进行复配免烫整理,测试分析了免烫整理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柔软度、拉伸断裂强力、白度、水洗后外观平整度以及润湿性能。结果发现,水性聚氨酯与柠檬酸存在协同作用,复配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可以有效提升织物免烫性能,具体的提升效果与水性聚氨酯的软硬段结构有关。通过织物SEM表观形态观察发现,复配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棉织物纤维表面有一层光滑的弹性膜,该膜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柠檬酸免烫整理带来的纤维酸性损伤,同时提供一定的弹性形变回复力来增强棉织物的免烫性能。(3)通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棉织物免烫整理前后纤维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来探究蕴含的免烫机理。差示扫描量热法可测得潮湿态棉织物的等温吸热曲线,通过对该等温曲线的分析可得棉织物纤维内部不同孔隙中可冻结结合水的含量,从而可间接获得纤维内部的孔隙分布情况。对退浆、退浆-煮漂、退浆-煮漂-丝光、退浆-煮漂-丝光-液氨四种前处理原棉以及它们对应的柠檬酸免烫整理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分布的实验探究发现,四种原棉织物经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纤维内部总孔隙含量皆增加、平均孔隙直径皆下降、孔隙分布皆趋于均匀集中;对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复配体系免烫整理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分布的实验探究发现,水性聚氨酯除了在纤维表面成膜作用以外,还存在对纤维内部孔隙的填充作用。(4)针对柠檬酸免烫整理突出的布面泛黄以及强损问题,采用免烫后漂白的方式对泛黄免烫棉织物进行白度和强力的提升。N-[4-(三乙基铵甲撑)苯酰基]己内酰胺氯化物(TBCC)活化过氧化氢体系可产生过氧酸破坏发色团的共轭发色结构从而提升免烫棉织物的白度。TBCC活化过氧化氢温和的后漂白条件,对免烫棉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影响较小并能修复部分免烫带来的织物强力损伤。对经常规漂白前处理的免烫棉织物进行TBCC浸渍工艺后漂白处理,所得免烫棉织物的CIE白度值>80,强力保留提升了12%。在此基础上为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出省却棉织物常规漂白前处理步骤,对仅退浆前处理的柠檬酸免烫棉织物进行TBCC浸渍工艺一次后漂白处理,所得免烫棉织物白度值仍可>75,强力保留率仍提升了5%。为使后漂白效率更高,并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应用,提出使用快速轧蒸工艺后漂白代替上述浸渍工艺后漂白。轧蒸后漂织物带液量低、处理速度快(短至2 min),漂后免烫棉织物白度值仍可>70,强力保留率也可获得一定的提升。本课题主要针对柠檬酸体系免烫整理棉织物存在的折皱回复性能不高、表观泛黄严重以及强力损失大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法,期间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实验的工艺参数及机理。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柠檬酸在棉织物免烫整理上的广泛应用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为绿色环保免烫整理技术的开发生产提供参考指导。
程佩[3](2021)在《基于醚化2D树脂和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免烫整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纯棉织物因吸湿透气、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可降解等优点在服装行业中一直备受消费者关注,但棉织物也存在易起皱变形、洗后需熨烫、不易护理等严重缺陷,影响其服用性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为使棉织物达到平整、洗后易护理的效果,生产商会对其进行免烫整理,在整理过程中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折皱回复角增大的同时,织物强力却发生明显下降,影响织物耐用性。因此,在提高免烫整理效果的同时实现高强力保留率是至关重要的。现有免烫整理主要采用常规焙烘和延迟焙烘,而延迟焙烘整理工艺中,面料存储运输时易发生过早交联即敏化面料不稳定,造成织物布面不平整,影响免烫整理效果,所以提高敏化面料的稳定性尤为重要。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针对常规焙烘和延迟焙烘工艺进行改进,在改善织物免烫性能的同时,提高不同免烫整理后织物的强力保留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免烫整理工艺进行研究:首先,在常规焙烘整理工艺下,采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WPU)和醚化2D树脂(M2D)进行复配整理,大幅度提高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效果。将市场上应用广泛的八种水性聚氨酯与醚化2D树脂以及常规催化体系氯化镁(MgCl2)组成整理液,对棉织物进行常规焙烘整理,比较不同复配整理液的免烫效果,确定在常规焙烘免烫整理中,WPU(3458)、WPU(7360)与M2D具有较好的复配性,可显着提高织物折皱回复角和强力保留率,且整理后织物白度无明显变化,同时复配水性聚氨酯还可小幅度提升免烫棉织物的柔软性和光滑性。整理液配方为M2D 100 g/L、WPU(3458)40 g/L、MgCl2 30 g/L、渗透剂JFC 1 g/L,棉织物在150℃,3min的焙烘条件下,经上述整理液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可达275.00°,较单纯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4.11%;强力保留率可达55.05%,较单纯的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2.35%;为进一步提高织物强力保留率,在此基础上向整理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强力保护剂,分析强力保护剂对棉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确定强力保护剂为35g/L时,其免烫效果较佳,折皱回复角可达271.50°、强力保留率可达65.12%。其次,在延迟焙烘整理工艺下,采用水性聚氨酯和醚化2D树脂进行复配整理,大幅度提高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效果以及敏化面料的储存稳定性。将上述的八种水性聚氨酯与醚化2D树脂以及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延迟催化体系三乙烯二胺-氯化镁(DABCO-MgCl2)组成整理液,对棉织物进行延迟焙烘整理,通过比较不同复配整理液的免烫效果,确定在延迟焙烘整理中,WPU(3458)、WPU(7360)、WPU(PSF)与M2D具有较好的复配性,可显着提高织物免烫效果以及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且整理后织物白度无明显变化,同时复配水性聚氨酯也可小幅度提升免烫棉织物的柔软性和光滑性。整理液配方为M2D 100 g/L、WPU(3458)40 g/L、MgCl2 0.296 mol/L、DABCO 0.0282mol/L、JFC 1 g/L,棉织物在160℃,3min的焙烘条件下,经上述整理液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可达262.00°,较单纯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2.09%;强力保留率可达69.51%,较单纯的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4.00%。将M2D/MgCl2、M2D-WPU(PSF/3458/7360)/DABCO-MgCl2分别整理后的敏化织物进行储存稳定性测试,在80℃的环境中储存120h后,其中M2D-WPU(PSF)的折皱回复角可由M2D/MgCl2的237.25°降低至174.75°;M2D-WPU(3458)的折皱回复角可降低至176.00°;M2D-WPU(7360)的折皱回复角可降低至193.00°,证明M2D-WPU/DABCO-MgCl2能显着提高延迟焙烘免烫整理中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最后,研究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选用规格相同,预处理工艺不同的五种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其中,棉织物的预处理方式包括:漂白;漂白+液氨;漂白+丝光;漂白+丝光+液氨;漂白+液氨+丝光。在上述棉织物上,分别进行M2D-WPU(3458)常规焙烘和延迟焙烘整理。分析整理前后织物性能,结果表明预处理联合免烫整理工艺均有助于提升棉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处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均在262.00°以上,同时织物的强力损伤较小,整理后织物白度无明显变化,且免烫整理可显着缩小因预处理所造成的织物手感差异。“丝光-液氨-常规焙烘”整理后织物综合性能更好,折皱回复角可达279.75°,强力保留率可达75.08%,“丝光-液氨-延迟焙烘”整理后织物综合性能更好,折皱回复角可达269.00°,强力保留率可达85.19%。
赵萍莉[4](2020)在《成衣耐久压烫整理及牛仔服的猫须整理》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纯棉染色织物使用不同整理剂整理后的性能展开了多次试验,探讨了成衣耐久压烫整理的工艺原理、各工艺参数及工艺控制要点,并分析了牛仔服猫须整理原理及其工艺,以供参考。
刘虹兵[5](2020)在《棉织物延迟焙烘免烫整理高稳定性催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克服棉织物易变型、易褶皱的缺点,使棉织物获得尺寸稳定、平整易护理的效果,人们对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利用交联剂增加纤维分子链之间的共价键,减少分子链的滑移,从而达到抗皱的目的。由于免烫整理后的面料在成衣制作中无法制作出褶裥,因此研发了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将浸轧整理液经低温烘干未发生交联反应的敏化织物运输至服装厂,制成成衣后再进行焙烘交联,完成免烫整理。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常用催化剂氯化镁(MgCl2)催化交联剂醚化2 D树脂与棉纤维交联,但敏化织物需要低温运输、储存,并且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部分交联,从而导致成衣焙烘后交联不充分、强力损失严重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延迟焙烘免烫整理使用BTCA作为交联剂的相关研究,由于BTCA免烫整理常用催化剂次亚磷酸钠(SHP)与BTCA组成的整理液整理后的敏化织物储存稳定性也较低,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拟构建具备以下性质的催化体系:(1)在焙烘前保持稳定的状态,在长时间的常温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仅发生少量催化反应;(2)高温焙烘时迅速催化交联剂与棉纤维发生交联。从而使棉织物具有平整的外观、稳定的褶裥、较高的强力。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催化体系进行研究:(1)将催化体系与相应的树脂组成整理液对整理后棉织物的交联程度以及免烫效果进行测试,并与传统催化剂相比较;(2)对催化体系与树脂组成的整理液整理后的敏化织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储存,测定储存过程中折皱回复角(WRA)、强力保留率(TSR)、白度(WI)、红外光谱的变化,并与传统催化剂对比,分析在储存过程中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3)对相同规格经不同前处理的棉织物进行延迟焙烘免烫整理,验证前处理对催化体系的免烫效果和储存稳定性是否存在影响。为了获得最佳的免烫效果和储存稳定性,通过大量的筛选实验,最终筛选出了适用于醚化2 D树脂的催化体系三乙烯二胺-盐酸-氯化镁(DABCO-HCl-MgCl2)和三乙烯二胺-氯化镁(DABCO-MgCl2),适用于BTCA的催化体系柠檬酸钠-次亚磷酸钠(TCD-SHP)。催化体系DABCO-HCl-MgCl2的组成为:三乙烯二胺0.263 mol/L、盐酸0.289mol/L、MgCl2 0.04 mol/L;催化体系DABCO-MgCl2的组成为:三乙烯二胺0.0282 mol/L、MgCl2 0.296 mol/L;催化体系TCD-SHP的组成为:柠檬酸钠0.068 mol/L、SHP 0.189mol/L。测试结果表明,催化体系DABCO-HCl-MgCl2与醚化2 D树脂组成整理液整理后的棉织物WRA为257.23°、TSR为60.39%、WI为94.70;经催化体系DABCO-MgCl2整理后的棉织物WRA为251.94°、TSR为58.73%、WI为94.71;而相同条件下传统催化剂MgCl2组成的整理液整理后的棉织物WRA为262.44°、TSR为43.87%、WI为94.72,新催化体系在免烫效果、WI基本一致的同时,TSR明显提高。红外分析表明,两种新的催化体系与传统催化剂MgCl2相比,组成整理液整理后棉织物的交联程度基本一致。将催化体系DABCO-HCl-MgCl2整理后的敏化织物进行储存稳定性测试,在40°C的环境中储存70 d后,WRA由传统催化剂MgCl2的217.74°降低至188.97°;催化体系DABCO-MgCl2的WRA降低至177.66°。证明催化体系DABCO-HCl-MgCl2和DABCO-MgCl2能显着提高醚化2 D树脂延迟焙烘免烫整理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催化体系TCD-SHP与BTCA组成整理液整理后的棉织物WRA为233.73°、TSR为65.66%、WI为93.82,而相同条件下催化剂SHP整理后的棉织物WRA为241.36°、TSR为61.55%、WI为93.11。两者免烫效果基本一致;红外分析也表明,两种催化体系催化BTCA与棉纤维交联的程度基本一致。将催化体系TCD-SHP整理后的敏化织物进行储存稳定性测试,在40°C的环境中储存70 d后,WRA由传统催化剂SHP的226.83°降低至190.80°,可明显提高BTCA延迟焙烘免烫整理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为验证不同前处理对新催化体系的影响,在实验中设置相同规格但经不同前处理的四种棉织物:Z—经过退浆、精练、漂白处理的平纹棉织物;M—经过退浆、精练、漂白、丝光处理的平纹棉织物;A—经过退浆、精练、漂白、液氨处理的平纹棉织物;MA—经过退浆、精练、漂白、丝光、液氨处理的平纹棉织物。将催化体系DABCO-HCl-MgCl2、DABCO-MgCl2,以及TCD-SHP分别与相应的树脂组成整理液,整理四种棉织物,测试免烫效果与储存稳定性,并分别与传统催化剂MgCl2和SHP进行对比,证明不同前处理对三种新催化体系的免烫效果、储存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袁辉,周翔,张玉高,周立明[6](2017)在《延迟焙烘法无甲醛耐久压烫整理》文中研究表明将无甲醛交联剂1,3-二甲基-4,5-二羟基乙烯脲(DMeDHEU)用于棉织物延迟焙烘法耐久压烫整理,经测定,敏化面料及其压烫焙烘后的游离甲醛和释放甲醛均低于20 mg/kg。通过系统的存储试验,研究了存储条件对敏化面料性能的影响;对比存储前后敏化面料经压烫焙烘后的免烫性能,发现在20℃存储3个月以内和30℃存储2个月以内,布面外观、褶裥保留、撕破强力、断裂强力、折皱回复角和荧光增白白度的变化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张战旗[7](2017)在《纯棉织物免烫整理技术概述》文中认为分析了目前市场上应用在纯棉面料常见的免烫整理技术,包括各种免烫整理的技术差异、常见的实现途径、加工工艺、检测及评价体系以及各种免烫整理加工常见的问题,不同免烫整理与其他整理方式复合加工工艺。
王海晶[8](2014)在《延迟焙烘反应体系的存储稳定性》文中研究说明延迟焙烘整理是棉织物免烫整理常用的一种加工方式。采用延迟焙烘加工技术,面料生产厂家与服装厂家可分开进行免烫整理,成衣焙烘后可获得较好的整理效果,耐久折裥好,接缝平整,工序简单,成本低。但预烘后未经焙烘的敏化面料存储和运输稳定性差,需要低温运输和存储,增加成本。而且整理织物白度下降、强力降低、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易造成难去除的褶皱。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拟筛选出适合延迟焙烘的催化交联体系,来改善预烘后敏化面料的存储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首先,采用市场上应用效果较好的五种免烫整理剂A、B、C、D、E对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通过比较不同整理剂的整理效果以及敏化面料的存储稳定性,筛选出整理剂E适宜作为延迟焙烘反应体系的交联剂。棉织物在140℃×9min的焙烘条件下,经150g/L整理剂E、25g/LMgCl2、20g/L柔软剂A、30g/L柔软剂B、30g/L甲醛捕捉剂、1g/L渗透剂、1g/L HAC、0.1g/L NaBF4整理后,织物DP等级达3.5级,纬向撕破强力1.81bs、纬向拉伸强力43.41bs、白度146、折皱回复角300°。在整理工艺为浸轧整理液→预烘(80×1min,含潮率6~10%)→压烫(160×15s)→焙烘(120~150℃,3~9min)以及工艺配方为整理剂E 90~200g/L,MgCl218~40g/L,柔软剂A 20g/L,柔软剂B 30g/L,甲醛捕捉剂 30g/L,渗透剂 1g/L,HAC1g/L,NaBF40.1g/L 的整理条件下,向整理液中分别添加不同的助剂三乙醇胺盐酸盐、阳离子聚合物型吸酸剂NT-R412、水性聚氨酯DM-3541、三乙醇胺、HAC-NaAC缓冲溶液,通过比较各整理品的免烫效果及敏化面料的存储稳定性,确定了应用效果较理想的助剂为TEA和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TEA的最佳用量为0.9g/L,此时整理织物DP等级为3.5级,折皱回复角299°,纬向撕破强力1.81bs,纬向拉伸强力45.11bs,白度141,整理织物经不同条件压烫后强力曲线变化平稳;HAC-NaAC缓冲溶液的最佳用量为20g/L。该条件下,整理织物DP等级为3.5级,折皱回复角303°,纬向撕破强力1.81bs,纬向拉伸强力38.41bs,白度141,不同压烫温度下压20s后织物强力曲线变化较平缓。将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在生产车间进行中试放样,实验结果与实验室结果相符,存储稳定性有明显提高,现已用于成衣生产,整理效果较理想。
姚文婷[9](2014)在《柠檬酸抗皱整理中多元醇的应用及相关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柠檬酸作为多元羧酸类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一种,因其价格低廉并且无毒无害,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其在整理过程中生成乌头酸、衣康酸、柠康酸等不饱和羧酸,并且有大量脱水脱羧产物甲基丁二酸生成,使整理效果不如传统免烫整理剂2D树脂及BTCA,并且生成的不饱和酸二聚体引起织物泛黄。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在柠檬酸整理中加入少量多元醇,可以解决泛黄及弹性差的问题。我们通过添加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醇以及不同羟基数目的多元醇来研究醇的结构与整理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伯羟基对白度的贡献较大,含三个伯羟基的1,1,1-三(羟基)乙烷以及含有四个伯羟基的季戊四醇的增白效果最明显,添加一定量使得整理后织物的白度与原布接近。添加少量醇会使弹性回复角明显提高,与2D及BTCA整理的效果接近,但随着醇用量的增加,弹性回复角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白度和强力提升较大。我们对柠檬酸整理过程中的机理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明确了催化剂SHP的作用,对添加醇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及白度的提高进行了解释,使用高效液相对整理后布上的生成物做了定量表征,并对泛黄产物进行了初步探索。柠檬酸在催化剂SHP存在下会加速降解,发生脱水和脱羧反应,生成一系列不饱和羧酸及还原产物,并且SHP会与不饱和的柠康酸或衣康酸发生还原反应,以及不饱和酸自身聚合,生成分子量较大的泛黄产物;在加入醇后,醇会与柠檬酸反应,以丙三醇为例,整理中加入丙三醇与柠檬酸能够发生酯化反应,阻碍了脱羧反应和羟基的脱水,丙三醇的量较少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可以提高交联效果,使强度、白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丙三醇量较高,与柠檬酸等摩尔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白度和强力,但因消耗大量柠檬酸而对交联效果有一定影响。我们选用了不同跨度的多元醇进行整理,综合考率免烫整理效果、白度和添加剂成本,我们发现木糖醇的效果最好。
徐声祥[10](2020)在《棉织物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纯棉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气、吸水以及生物降解等性能,但同时具有易起皱、弹性差等缺点,因此免烫整理自然成为棉织物后整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首先通过单因素变量法对各种助剂配方以及处理工艺对免烫整理的影响进行的探究。并筛选出适合醚化2D树脂DM-3510整理剂的整理工艺:树脂浓度150g/L;催化剂20%(占树脂用量);渗透剂2g/L;柔软剂20g/L;焙烘条件160℃×1.5min;预烘后带液量5%~8%之间。为降低免烫整理过程中的强力损伤问题,采用市场上常见的四种强力保护剂分别与N-羟甲基类免烫整理剂DM-3510和多元羧酸类免烫整理剂SRD787复配使用,结果发现强力保护剂对DM-3510整理后织物的各项强力都有所提升,对SRD787整理后织物的撕破强力也有所提升。近年来人们对于服饰的需求越来越高,如衬衣、西装等服饰不能有褶间,因此延迟焙烘重新成为免烫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对棉织物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区别于折皱回复角和强力等传统机械性能评价手段,本论文拟采用检测棉织物浸轧免烫整理液后储存过程中发生的交联程度来评价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提出了利用反应动力学和Arrhenius公式相结合,计算常温条件下反应速率方程用于预测长期储存后敏化织物的交联程度。对于醚化2D树脂采用凯氏定氮法测量织物上结合氮含量变化研究其反应动力学,多元羧酸类则采用醋酸钙滴定法测量织物上羧基含量变化研究其反应动力学。最后预测敏化织物反应程度的误差分别在5%和3%以内,且实验周期较传统评价方法要短得多。
二、成衣无甲醛耐久压烫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衣无甲醛耐久压烫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2)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体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织物免烫整理概述 |
1.1.1 棉纤维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 |
1.1.2 折皱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
1.1.3 免烫整理原理及常规工艺 |
1.1.4 免烫整理的甲醛问题 |
1.2 棉织物无甲醛免烫整理研究概况 |
1.2.1 无甲醛免烫整理剂 |
1.2.2 无甲醛免烫整理技术 |
1.2.3 研究概况总结 |
1.3 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研究现状 |
1.3.1 柠檬酸无甲醛免烫整理 |
1.3.2 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丝光-液氨前处理对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柠檬酸免烫整理工艺单因素实验的试样制备 |
2.3.2 丝光-液氨前处理对柠檬酸免烫整理影响实验的试样制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棉织物折皱回复角 |
2.4.2 棉织物水洗后外观平整度 |
2.4.3 棉织物柔软度 |
2.4.4 棉织物拉伸断裂强力 |
2.4.5 棉织物白度 |
2.4.6 棉织物润湿时间 |
2.4.7 棉织物表面化学组成 |
2.4.8 棉织物结晶结构 |
2.4.9 棉织物表观形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工艺单因素实验分析 |
2.5.2 棉织物丝光-液氨前处理对免烫整理效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测试与表征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表面化学组成 |
3.5.2 表观形态 |
3.5.3 结晶结构 |
3.5.4 作用机理 |
3.5.5 折皱回复角 |
3.5.6 水洗后外观平整度及耐久性 |
3.5.7 柔软度 |
3.5.8 拉伸断裂强力 |
3.5.9 白度 |
3.5.10 润湿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免烫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与免烫机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柠檬酸免烫棉织物制备 |
4.3.2 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免烫棉织物制备 |
4.4 测试与表征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柠檬酸免烫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与免烫机理 |
4.5.2 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免烫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与免烫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的漂白处理 |
5.1 引言 |
5.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免烫棉织物浸渍工艺后漂白 |
5.3.2 免烫棉织物轧蒸工艺后漂白 |
5.4 测试与表征 |
5.4.1 棉织物XPS测试 |
5.4.2 其它测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经漂白前处理的免烫棉织物浸渍工艺后漂白 |
5.5.2 未经漂白前处理的免烫棉织物浸渍工艺后漂白 |
5.5.3 免烫棉织物快速轧蒸工艺后漂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基于醚化2D树脂和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免烫整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织物的免烫整理 |
1.1.1 折皱形成原因及免烫机理 |
1.1.2 免烫整理研究现状 |
1.2 醚化2D树脂免烫整理研究 |
1.2.1 醚化2D树脂简介 |
1.2.2 醚化2D树脂整理研究现状 |
1.3 水性聚氨酯及其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
1.3.1 水性聚氨酯简介 |
1.3.2 水性聚氨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1.4 预处理 |
1.4.1 丝光预处理 |
1.4.2 液氨预处理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在常规焙烘中对棉织物免烫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M2D-WPU/MgCl_2整理体系构建 |
2.3.2 强力保护剂在免烫整理中的作用 |
2.4 测试表征 |
2.4.1 整理液的稳定性测试 |
2.4.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2.4.3 织物断裂强力保留率测试 |
2.4.4 织物白度测试 |
2.4.5 织物手感测试 |
2.4.6 扫描电镜测试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整理液的稳定性分析 |
2.5.2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折皱恢复性能的影响 |
2.5.3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2.5.4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2.5.5 不同整理液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2.5.6 强力保护剂对织物免烫整理效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性聚氨酯在延迟焙烘中对棉织物免烫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M2D-WPU/DABCO-MgCl_2整理体系构建 |
3.3.2 敏化面料稳定性测试 |
3.4 测试表征 |
3.4.1 整理液的稳定性测试 |
3.4.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3.4.3 织物经向断裂强力保留率测试 |
3.4.4 织物白度测试 |
3.4.5 织物手感测试 |
3.4.6 扫描电镜测试 |
3.5 结果分析 |
3.5.1 不同整理液的稳定性分析 |
3.5.2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折皱恢复性能的影响 |
3.5.3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3.5.4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3.5.5 不同整理液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5.6 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分析 |
3.5.7 储存对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处理对棉织物免烫整理前后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试表征 |
4.4.1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4.4.2 织物经向断裂强力保留率测试 |
4.4.3 织物白度测试 |
4.4.4 织物手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5.1 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影响 |
4.5.2 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4.5.3 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4.5.4 预处理对免烫整理后棉织物折皱恢复性能的影响 |
4.5.5 预处理对免烫整理后棉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4.5.6 预处理对免烫整理后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成衣耐久压烫整理及牛仔服的猫须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 |
1.2 织物整理 |
1.3 成衣整理 |
1.4 织物性能评定 |
2 结果和讨论 |
2.1 增效作用 |
2.2 对比结果 |
3 牛仔服的猫须整理 |
3.1 工艺参数的筛选和制定 |
3.2 猫须树脂对牛仔布加工的影响 |
3.3 焙烘时间对猫须树脂指标的影响 |
4 结束语 |
(5)棉织物延迟焙烘免烫整理高稳定性催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延迟焙烘免烫整理 |
1.1.1 延迟焙烘免烫整理简介 |
1.1.2 延迟焙烘免烫整理的现状和缺陷 |
1.1.3 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体系研究意义 |
1.2 醚化2D树脂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剂 |
1.2.1 酸类催化剂 |
1.2.2 铵盐类催化剂 |
1.2.3 金属盐类催化剂 |
1.2.4 烷基铵盐类催化剂 |
1.3 BTCA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体系研究 |
1.3.1 磷酸盐类催化剂 |
1.3.2 无磷催化剂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构建催化体系 |
2.2.2 整理工艺 |
2.2.3 稳定性测试 |
2.3 表征方法 |
2.3.1 WRA测试 |
2.3.2 TSR测试 |
2.3.3 WI测试 |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
2.3.5 X射线衍射测试 |
2.3.6 TG测试 |
2.3.7 扫描电镜(SEM)测试 |
第三章 醚化2D树脂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体系 |
3.1 醚化2D树脂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体系 |
3.1.1 筛选催化体系 |
3.1.2 构建DABCO-HCl-MgCl_2催化体系 |
3.1.3 构建DABCO-MgCl_2催化体系 |
3.2 催化体系DABCO-HCl-MgCl_2、DABCO-MgCl_2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效果 |
3.2.1 整理后织物性能对比 |
3.2.2 免烫整理后棉织物红外光谱的影响 |
3.2.3 免烫整理对棉织物结晶度的影响 |
3.2.4 免烫整理对棉纤维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5 免烫整理对棉织物形貌的影响 |
3.3 催化体系DABCO-HCl-MgCl_2、DABCO-MgCl_2整理后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 |
3.3.1 80°C储存稳定性对比 |
3.3.2 40°C储存稳定性对比 |
3.4 储存过程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
3.4.1 80°C储存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
3.4.2 40°C储存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
3.5 不同前处理对催化体系DABCO-HCl-MgCl_2、DABCO-MgCl_2的影响 |
3.5.1 不同前处理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
3.5.2 不同前处理对储存稳定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TCA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体系 |
4.1 BTCA延迟焙烘免烫整理催化体系 |
4.1.1 筛选催化剂 |
4.1.2 构建TCD-SHP催化体系 |
4.2 催化体系TCD-SHP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效果 |
4.2.1 整理后织物性能对比 |
4.2.2 免烫整理后棉织物红外光谱的影响 |
4.2.3 免烫整理对棉织物结晶度的影响 |
4.2.4 免烫整理对棉纤维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5 免烫整理对棉织物形貌的影响 |
4.3 催化体系TCD-SHP整理后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 |
4.3.1 80°C储存稳定性对比 |
4.3.2 40°C储存稳定性对比 |
4.4 不同前处理对催化体系TDC-SHP的影响 |
4.4.1 不同前处理对免烫整理效果的影响 |
4.4.2 不同前处理对储存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纯棉织物免烫整理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焙烘免烫整理 |
2 潮交联整理 |
3 后焙烘整理 |
4 成衣免烫整理 |
5 无甲醛或低甲醛免烫整理 |
6 纺织品的复合整理 |
7 常见问题 |
8 展望 |
(8)延迟焙烘反应体系的存储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织物的免烫整理 |
1.2.1 折皱形成原因 |
1.2.2 棉织物免烫整理的机理 |
1.2.3 棉织物的免烫整理工艺及整理效果测试 |
1.2.3.1 棉织物的整理工艺 |
1.2.3.2 成衣的免烫整理工艺 |
1.2.3.3 织物整理效果测试 |
1.2.3.4 储存稳定性测试 |
1.3 交联剂的选择 |
1.3.1 常用的含甲醛免烫整理剂的种类 |
1.3.2 无甲醛类整理 |
1.3.2.1 乙二醛[25] |
1.3.2.2 乙二醛-酰胺类整理剂[27] |
1.3.2.3 多元羧酸类整理剂 |
1.3.2.4 水性聚氨酯类(PU) |
1.3.3 后焙烘中用的整理剂 |
1.4 助剂的选择 |
1.4.1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
1.4.2 常用的催化剂种类 |
1.4.2.1 无机盐类 |
1.4.2.2 协合催化剂 |
1.4.3 延迟焙烘体系中选用的助剂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药品 |
2.4 试验方法 |
2.4.1 不同的整理剂及其用量对整理后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 |
2.5 织物的性能测试 |
2.5.1 织物撕破强力 |
2.5.2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 |
2.5.3 织物折皱回复角(WRA) |
2.5.4 织物DP等级 |
2.5.5 织物的白度 |
2.5.6 织物的甲醛释放量 |
2.5.7 织物布面pH值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整理剂的筛选 |
3.1.1 BASF整理剂A |
3.1.2 Nano-tex的整理剂B |
3.1.3 Nano-tex的整理剂C |
3.1.4 先进化工的整理剂D |
3.1.5 Knittex整理剂E |
3.1.6 对比整理剂E体系与溢达用整理剂F体系的免烫性及稳定性 |
3.2 助剂的筛选 |
3.2.1 三乙醇胺盐酸盐(TEA·HCl) |
3.2.2 Nano-tex NT-R412试验 |
3.2.3 DM-3541水性聚氨酯试验 |
3.2.4 三乙醇胺实验 |
3.2.5 缓冲溶液HAC-NaAC |
3.3 整理剂E的进一步优化及催化剂对优化配方整理效果的影响 |
3.4 车间放样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柠檬酸抗皱整理中多元醇的应用及相关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
1.2 棉织物褶皱产生的原因及抗皱机理 |
1.2.1 褶皱产生的原因 |
1.2.2 几种不同的抗皱机理 |
1.3 抗皱整理的发展阶段 |
1.3.1 防缩抗皱整理 |
1.3.2 洗可穿整理 |
1.3.3 耐久压烫整理 |
1.3.4 低甲醛整理 |
1.3.5 无甲醛抗皱整理 |
1.4 抗皱整理剂的种类 |
1.4.1 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
1.4.2 水溶性热反应性聚氨酯整理剂 |
1.4.3 双羟乙基砜 |
1.4.4 反应性有机硅 |
1.4.5 甲壳质与壳聚糖 |
1.4.6 环氧类整理剂 |
1.4.7 乙二醛 |
1.4.8 戊二醛 |
1.4.9 多元羧酸类 |
1.5 酰胺-甲醛类整理剂及存在的问题 |
1.6 多元羧酸无甲醛免烫整理 |
1.6.1 机理 |
1.6.2 各类多元羧酸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
1.7 催化剂的选择应用 |
1.8 多元羧酸抗皱整理中添加剂的研究 |
1.9 高效液相对整理到织物上的多元羧酸的分离 |
第二章 不同种类多元醇作为添加剂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织物整理 |
2.2.2 标准测试 |
2.3 丙三醇作为添加剂 |
2.3.1 焙烘温度的选择 |
2.3.2 焙烘时间的选择 |
2.4 其他多元醇作为添加剂 |
2.4.1 不同比例的醇作为添加剂抗皱性能概括 |
2.4.2 添加不同伯羟基数的醇对白度的影响 |
2.4.3 添加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对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 |
2.4.4 仲羟基与伯羟基不同比例下对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
第三章 挑选最佳添加剂工艺优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织物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织物整理 |
3.2.2 标准测试 |
3.3 添加木糖醇工艺优化 |
3.3.1 添加不同比例的木糖醇整理效果对比 |
3.3.2 不同整理剂整理后耐水洗性对比 |
3.4 优化后色布整理 |
第四章 柠檬酸免烫整理机理探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织物 |
4.1.2 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模拟实验 |
4.2.2 织物整理 |
4.2.3 提取实验 |
4.3 测试 |
4.3.1 核磁分析 |
4.3.2 热重分析 |
4.3.3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4.3.4 织物性能测试 |
4.4 SHP作为催化剂条件下三种羧酸稳定性对比 |
4.4.1 使用核磁对SHP催化条件下三种羧酸稳定性分析 |
4.4.2 使用热重对SHP存在条件下三种羧酸稳定性分析 |
4.5 SHP作为反应物参与柠檬酸交联纤维素 |
4.5.1 不同种类多元羧酸作为整理剂条件下SHP的不同作用 |
4.5.2 磷系催化剂参与柠檬酸交联纤维素 |
4.5.3 磷系催化剂参与乌头酸交联纤维素 |
4.6 SHP催化柠檬酸降解还原机理 |
4.6.1 使用核磁解释SHP的还原机理 |
4.6.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织物上的产物 |
4.7 添加醇后白度提高的机理 |
4.7.1 使用红外对添加丙三醇前后产物进行分析 |
4.7.2 使用核磁对添加丙三醇前后产物进行分析 |
4.7.3 热重分析添加丙三醇和纤维素对柠檬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棉织物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棉织物免烫整理机理及降低强力损伤的方法 |
1.2.1 棉织物的结构 |
1.2.2 免烫整理机理 |
1.2.3 降低免烫整理强力损伤的方法 |
1.3 延迟焙烘工艺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棉织物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评价方法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无醛抗皱树脂DM-3510免烫整理 |
2.3.2 SRD787免烫整理 |
2.3.3 棉织物延迟焙烘储存样品的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断裂强力的测定(条样法) |
2.4.2 撕破强力的测定(裤型撕破(单缝)法) |
2.4.3 织物白度的测定 |
2.4.4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测定(回复角法) |
2.4.5 整理织物上结合氮含量检测(凯氏定氮法) |
2.4.6 整理织物上羧基含量检测(醋酸钙滴定法[27]) |
第三章 强力保护剂在棉织物免烫整理中的应用 |
3.1 织物的机械性能和白度 |
3.2 免烫整理工艺配方及条件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3.2.1 无醛抗皱树脂DM-3510浓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3.2.2 焙烘温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3.2.3 焙烘时间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3.2.4 预烘后织物带液率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3.3 强力保护剂对DM-3510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
3.4 强力保护剂对SRD787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羟甲基类树脂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
4.1 可行性分析 |
4.1.1 棉织物免烫整理过程中折皱回复角和结合氮元素含量的关系。 |
4.1.2 敏化织物在60℃储存条件下结合氮含量的变化 |
4.1.3 整理剂DM-3510与棉织物交联反应动力学方程推导 |
4.1.4 整理剂DM-3510处理后的敏化织物于60℃储存条件下反应速率 |
4.2 整理剂DM-3510处理后的敏化织物在40℃和50℃储存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
4.3 整理剂DM-3510 延迟焙烘样品的Arrhenius参数 |
4.4 预测棉织物延迟焙烘常温(20℃)长期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元羧酸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
5.1 BTCA与棉织物交联反应动力学方程推导 |
5.3 60℃和70℃储存条件下BTCA与棉织物反应速率 |
5.4 BTCA延迟焙烘样品储存过程的Arrhenius参数 |
5.5 预测棉织物延迟焙烘常温(20℃)长期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成衣无甲醛耐久压烫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液氨预处理的棉织物延迟焙烘免烫整理[D]. 刘贞玥. 江南大学, 2021
- [2]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体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 罗雄方.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醚化2D树脂和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免烫整理工艺研究[D]. 程佩. 江南大学, 2021(01)
- [4]成衣耐久压烫整理及牛仔服的猫须整理[J]. 赵萍莉.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0(11)
- [5]棉织物延迟焙烘免烫整理高稳定性催化体系研究[D]. 刘虹兵. 江南大学, 2020(01)
- [6]延迟焙烘法无甲醛耐久压烫整理[J]. 袁辉,周翔,张玉高,周立明. 印染, 2017(10)
- [7]纯棉织物免烫整理技术概述[J]. 张战旗. 染整技术, 2017(02)
- [8]延迟焙烘反应体系的存储稳定性[D]. 王海晶. 东华大学, 2014(05)
- [9]柠檬酸抗皱整理中多元醇的应用及相关机理探讨[D]. 姚文婷. 东华大学, 2014(04)
- [10]棉织物延迟焙烘的储存稳定性评价[D]. 徐声祥. 江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