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富翁应具备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任齐平[1](2021)在《情景教学法下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景教学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应把“情景”列为教学法的第一要素。语言学家弗斯认为“语言依赖于真实的情景,要将实际与交际情景相结合”。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跟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烘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使学生尽快掌握言语技能的目的。综合课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其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进而实现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情景教学法则是通过设置交际情景,在交际过程中操练语言知识和提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技能,情景教学法的上述特征对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具有积极的适用意义。本论文以中级汉语综合课《彩票》为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注重教学和操练过程的情景化,使教学设计严谨、科学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教学设计完成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该教学设计的适用性进行科学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本论文能够为情景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为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实践经验,为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该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情景教学法概述及其应用于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情景教学法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分析;第四部分,情景教学法下中级汉语综合课《彩票》教学设计案例;第五部分,情景教学法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王晶晶[2](2021)在《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文中提出伊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作家之一。她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富裕的上层阶级家庭背景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社会风俗小说,如《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国家风俗》(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1913)、《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等。现有研究多从消费主义、女性批评、叙事视角展开。有研究关注到其时尚物品的书写特色,但较少集中探讨关于其作品所涉及的时尚文化与物质文化。本文借助消费主义、社会历史批评以及物质文化等理论,聚焦于《国家风俗》中的众多时尚物品以及其背后的物质文化意义,以期发掘作品的深层主题内涵。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定义时尚之物的概念以及阐述伊迪斯·华顿书写时尚之物的缘由和特色;梳理关于伊迪斯·华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以及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分析《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作用。时尚之物对人的建构发挥作用,一方面时尚服饰能标榜身份与地位,因此主人公厄丁不断追求时尚服饰;另一方面时尚家居装饰暗示人的品味,新富斯普拉格、老纽约贵族拉尔夫以及暴发户范德根与纽约名媛克莱尔结合后注重家居装饰风格,也传达出不同的审美品位。第二章分析时尚之物包围下人的困境。沉迷时尚物品以及物欲膨胀导致了一系列危害,对人的精神造成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在物欲中迷失自我;男性在物欲中意志被摧毁;人追求时尚物品而导致内在审美趋向庸俗。同时,人在父权社会失去自由逐渐沦为“时尚之物”。更为重要的是,物欲损害人际关系,家庭与友情被物欲侵蚀。第三章从华顿书写时尚之物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反思追求时尚之物涉及的意义。一方面受时尚之物的冲击,人变得动荡不安,物的价值意义也被简单符号化处理,人最终丧失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在物欲的冲击下,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生存的诸多问题。作家对美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旧贵族保守死板的礼仪文化和市场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对人们的生存带来的影响。结论部分通过分析时尚所折射的物质文化,揭示华顿对当时社会变化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和她希望平衡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图。
赵刚强[3](2021)在《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尝试在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采用文献综述、语料库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61篇约12581字留学生中级作文语料进行详细分析,对学习者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纳概括,并分析偏误成因。在此基础上选择两套中级汉语泛读教材,以典型课文为例,设计泛读教学案例。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汉语泛读教学做一点思考,以期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提高汉语泛读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在阅读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关于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语料考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语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两方面归纳偏误类型并分析偏误例句。第三章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选取两套中级泛读教材,选择其中典型的课文设计教学案例,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第四章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原因分析及泛读教学建议。基于语篇衔接理论分析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分析,尝试给出泛读相关教学建议。第五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谷思睿[4](2021)在《韩国儿童文学《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修辞现象翻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以韩国作家朴贤淑“自我管理系列童话”中的第七本《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翻译实践为基础。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总结了修辞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期待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次翻译任务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文本简介、文本体裁特点以及选题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对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译前首先从语言、受众等方面分析了文本特点;介绍了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即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分析该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初稿完成后的自我审校、他人审校和出版社审校过程。第三部分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重点内容。按照文德守(???)对修辞的分类方法从强调法、变化法、比喻法三个方面分别选取案例进行分析,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指导。强调法中笔者主要分析了夸张法、反复法、列举法的翻译方法。为使译文读者可以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仔细斟酌作者的写作意图,适当对词汇进行替换。在变化法修辞翻译中,笔者选取了引用法和省略法的案例进行分析。在翻译时,借助我国歇后语等语言形式尽量地使行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修辞效果。比喻法中主要对明喻法、隐喻法和拟人法的翻译进行分析,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最终解决了此次翻译中的问题和难点。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笔者对前文探究的修辞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且归纳了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启示以及自身的不足,以期能够对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赵月[5](2021)在《中国科幻电影的人文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具有商业性的特殊艺术,从诞生至今,早已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反思与促进的作用,其中科幻电影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对于科幻电影,我们在关注它相较其他类型电影所独特具备的科学与技术方面问题的同时,必须注意其对本土生活的映射。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科幻影视舞台上起步较晚,且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发展较慢,从1938年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的问世,中国科幻电影从尝试的状态到对西方科幻的模仿与追赶,直至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中国科幻电影扭转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独霸荧屏的局面,展现了科幻电影也可以蕴含中国化的表达。本文从中国科幻电影入手,对其所蕴含的关于科技伦理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进行分析,阐释中国科幻电影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价值。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分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以时间为轴线进行纵向梳理,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进行断代划分,阐述中国科幻文学和中国科幻电影概况,以及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中国科幻电影在科技伦理方面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第三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层面阐释中国科幻电影的人文价值;第四部分为人文价值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影响。希望本文通过对中国科幻电影人文价值的梳理研究,加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中式表达,且通过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人文价值研究对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起到提醒与促进的作用,我们能做的就是作为科幻电影发展的垫脚石,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其分析、研究,助其发展。
万英[6](2020)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地位要求高校党委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而“意识形态漂浮在话语之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有话语体系作为支撑。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单位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有效果,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效,沿着“话语——话语体系——话语权”的路线是争夺话语权的一般规律。因而,话语有效是高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构建话语体系有效的要素之一,也是其逻辑起点。基于话语对构建话语体系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价值,本文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文章由七部分构成,即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并对之进行简要评析。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阐释核心概念、厘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论述有效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一章从文本出发,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理论。概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理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在中国的渊源脉流。本章还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从而为建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阐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它的本质属性、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的影响、凝聚高校师生的功能,以及它对话语体系的建构作用,对话语权的维护作用等方面论述它的评价标准。第三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本章论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第四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大学生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影响,三重话语存在内在的张力。对于这些话语,重点是把其消极性概括出来,目的是为了规避、消解其危害性,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些话语,而是要排除其中的消极成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第五章论述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诸多挑战,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理论,提出从五个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主体能动性方面,切实发挥高校党委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责。发展动力方面,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确保话语的生命力,而创新是有原则的创新。硬实力方面,主张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以硬实力破解西方的话语迷障。软实力方面,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话语,以文化软实力夯实话语的凝聚力。话语机制方面,发挥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消解其消极作用。而转换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各种话语的优势,而不是以一种话语否定另一种话语。
丁明秀[7](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胡爽[9](2020)在《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 ——以卢尔德天主教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日渐增强,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汉语学习逐渐开始受到英国人民的关注,汉语教学逐步在英国发展起来。然而,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目前英国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存在缺乏明确的汉语教学大纲和系统性的教学材料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尝试将“主题式教学”运用于英国初级汉语课堂,试图探索出一种适用于英国初级汉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期解决汉语教学在英国小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汉语教学在英国的发展。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其次根据笔者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对主题式教学的含义、特征进行了相关概述,接着对主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做出了论述。第二部分为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依据。主要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部分。其中理论依据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实依据主要为针对英国初级汉语教学课堂、英国小学生学习特点及笔者任教学校的教学环境做出的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是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探讨了主题的选择和分析,接着对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步骤进行简要叙述,然后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要素进行思考探究,并根据主题式教学的相关理念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评估与反馈。第四部分是关于主题式教学的总结与反思。笔者根据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对主题式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并且对主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最终向对外汉语教师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以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冀心蕾[10](2020)在《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群体研究(1896-1937)》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群体在嬗变过程中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从戏院茶园等放映场所到专业电影院的建立的过程中,批评群体产生了对戏曲电影和旧市民电影中的传统旧道德等群体性批评。专业电影报刊的兴起,为批评群体提供了公共媒介,群体性发声借助这一平台得以实现。鸳鸯蝴蝶派文人在旧市民电影中贡献了大量的剧本素材,他们创作的通俗小说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同样,这一批评群体也带有厚重的文学审美特色。戏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影戏观是剧人影评群体的基本思想观念,启发了这一群体的批评活动。新市民电影的出现意味着新思想的形成,左翼电影是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民族标志,由此形成的左翼影评群体便贯穿着这一思想。批评群体的身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最初,除了观众这一基本身份以外,批评群体还充当着体验者的角色。这一时期,批评群体话语初步形成,影评文章从记录外国电影和少量国产电影带来的直接刺激的观感,发展为讨论电影功能的观念,这是一大进步与突破。1920年代出现了三个跨界的身份转变,报刊界、文学界、戏剧界人士纷纷转向电影界。报刊媒介促成的圈子批评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群体对电影批评的开创作用。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市民阶层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和历史古装片等的理解与批评。戏剧界人士的艺术专业人才对社会教育和电影艺术作出指导。同样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群体还有中国新感觉派,他们受到日本文学思潮的影响,对电影进行了技巧和视觉审美批评。1930年代的主要批评群体是左翼影评群体,他们为底层人民服务,他们的批评文字披露了社会现实、注重电影意识,构成了以社会价值评判为主的现实主义批评。本研究共有四个章节,在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进程中试图勾勒出早期电影批评群体的整体轮廓和变化过程。群体研究不是单线进行的,对个体的分析必不可少。本文不仅对早期批评群体做了纵向梳理,并且从横向入手,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绪论分为三个部分,阐释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等。第一章论述了从电影传入中国到电影报刊出现这一阶段批评群体的兴起过程,通过影评探寻话语的初步显露和观念的演变。第二章研究了1920年代报刊媒介圈子批评群体、鸳鸯蝴蝶派从文学到电影批评的跨度以及戏剧界人士进行的民族电影理论批评及其实践。第三章研究了1937年前的三十年代出现的两个批评群体——软性电影论者与左翼影评群体,此部分弱化政治斗争以及意识形态争论,从两方的重要影评入手,凸显批评观念与方法。第四章从文化视角和当下发展入手,分析批评群体在历史演进中的变化,群体心理如何选择以及对如今电影批评有何启示。
二、21世纪富翁应具备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富翁应具备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情景教学法下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情景教学法相关研究 |
(二)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相关研究 |
(三)情景教学法下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相关研究 |
第二章 情景教学法概述及应用于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
(一)情景教学法的缘起及定义 |
(二)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三)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
二、情景教学法应用于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中级汉语综合课课型分析 |
(二)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对象分析 |
(三)情景教学法应用于中级汉语综合课的优势分析 |
第三章 情景教学法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分析 |
一、教学要素分析 |
(一)教学对象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环节分析 |
二、教学原则分析 |
(一)真实性原则 |
(二)交际性原则 |
(三)趣味性原则 |
(四)可操作性原则 |
(五)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四章 情景教学法下中级汉语综合课《彩票》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二)技能目标 |
(三)情感目标 |
(四)学习策略 |
四、教学重难点 |
(一)词汇重难点 |
(二)语法重难点 |
(三)操练重难点 |
五、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 |
(一)课时安排 |
(二)教学过程 |
第五章 情景教学法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自我评价 |
(二)学生评价 |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
(二)教学设计的不足 |
(三)教学设计的提升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时尚之物的概念 |
二 伊迪斯·华顿与时尚之物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时尚物品对人的建构 |
第一节 厄丁的时尚女装: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榜 |
第二节 时尚家居装饰:品味的暗示 |
第二章 时尚之物包围下人的生存困境 |
第一节 时尚物品使人精神麻木 |
一、女性在物欲中迷失自我 |
二、男性在物欲中意志被摧毁 |
三、内在审美趋向庸俗 |
第二节 人沦为时尚之“物” |
第三节 为物伤情 |
一、家庭关系被物欲侵蚀 |
二、友情被时尚左右 |
第三章 对追求时尚物品的反思 |
第一节 时尚追求:反思人的无根性 |
第二节 物欲的冲击:社会变革中生存问题的讨论 |
第三节 物欲的泛滥:反思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
1.2.1 关于语篇及语篇衔接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语篇衔接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1.2.3 汉语泛读教学及教材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理论、方法、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语料考察与偏误分析 |
2.1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概念 |
2.1.1 语篇的概念 |
2.1.2 衔接理论与衔接手段 |
2.2 语法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 |
2.2.1 省略手段使用不当 |
2.2.2 替代手段使用不当 |
2.2.3 连接手段使用不当 |
2.2.4 照应手段使用不当 |
2.3 词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 |
2.3.1 原词复现使用不当 |
2.3.2 同、近义词复现使用不当 |
2.3.3 上下义词复现使用不当 |
2.3.4 概括词复现使用不当 |
2.4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问题小结 |
第三章 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3.1 泛读教材的选择 |
3.1.1 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编写现状 |
3.1.2 本文所选择的泛读教材 |
3.2 衔接手段在教材编排中的考察与分析 |
3.2.1 衔接手段在《风光汉语·中级泛读》编排中的体现 |
3.2.2 衔接手段在《拾级汉语泛读课本》编排中的体现 |
3.2.3 衔接手段在两套教材中的对比与思考 |
3.3 泛读课案例设计与分析 |
3.3.1 语法衔接手段案例设计——以课文《东方威尼斯苏州》为例 |
3.3.2 词汇衔接手段案例设计——以课文《当你成了时间富翁以后》为例 |
3.3.3 基于衔接手段泛读案例的设计与思考 |
3.4 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泛读教学的思考 |
第四章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泛读教学建议 |
4.1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分析 |
4.1.1 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 |
4.1.2 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方面 |
4.1.3 教学、教材方面 |
4.2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泛读教学建议 |
4.2.1 从教师角度来看 |
4.2.2 从学生角度来看 |
4.2.3 从教材角度来看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韩国儿童文学《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修辞现象翻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文本简介 |
1.2 任务来源 |
1.3 儿童文学特点 |
1.4 选题意义与价值 |
1.4.1 选题意义 |
1.4.2 实用价值 |
第二章 过程描述 |
2.1 文本相关准备 |
2.1.1 文本分析 |
2.1.2 受众分析 |
2.2 译前准备 |
2.2.1 翻译理论准备 |
2.2.2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2.3 平行文本准备 |
2.3 审校 |
2.3.1 自我审校 |
2.3.2 他人审校 |
2.3.3 出版社审校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强调法 |
3.1.1 夸张法 |
3.1.2 反复法 |
3.1.3 列举法 |
3.2 变化法 |
3.2.1 引用法 |
3.2.2 省略法 |
3.3 比喻法 |
3.3.1 明喻法 |
3.3.2 隐喻法 |
3.3.3 拟人法 |
第四章 总结 |
4.1 翻译方法总结 |
4.1.1 强调法的翻译方法 |
4.1.2 变化法的翻译方法 |
4.1.3 比喻法的翻译方法 |
4.2 翻译实践的启示 |
4.3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科幻电影的人文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基本观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有关科幻电影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有关人文价值的研究 |
(三)中国科幻电影的人文价值 |
第一章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
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起源 |
(一)科幻的缘起与划分 |
(二)中国科幻文学与中国科幻电影 |
二、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 |
(一)早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尝试期(1938年——1980年) |
(二)新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期(1980年——2019年) |
(三)新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崛起期(2019年——至今) |
三、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 |
(一)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影响因素 |
(二)中国科幻电影中的发展形势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伦理价值 |
一、生命伦理价值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的生命伦理 |
(二)对生命问题“双刃剑”效应的剖析 |
二、生态伦理价值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伦理 |
(二)对科学技术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 |
三、人工智能伦理价值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伦理 |
(二)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的探讨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的儒家入世理念 |
(二)中国科幻电影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
二、中国科幻电影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的道家生命意识 |
(二)中国科幻电影中的道家辩证思想 |
三、中国科幻电影中蕴含的佛家思想 |
(一)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佛家逃离思想 |
(二)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佛家众生平等 |
注释 |
第四章 人文价值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影响 |
一、突出中国科幻电影民族化的标识 |
二、带动中国科幻电影市场化的推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四、核心概念阐释 |
(一)意识形态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关系的厘清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
六、有效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一)有效性的内涵 |
(二)有效性的表现形式 |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资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理论 |
(一)语言是物质、意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阐述 |
(三)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属性 |
(四)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根本属性 |
二、列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
(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随着工作任务转换而转换 |
(三)采用多样化话语方式“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
三、毛泽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时代化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 |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 |
四、邓小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
(一)平实的话语 |
(二)以简洁的句式展现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 |
(三)对待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
五、江泽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多方面展开 |
六、胡锦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民和引领社会思潮 |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
(四)构建和谐社会 |
七、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
(一)讲好中国故事 |
(二)善于运用经典话语 |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
(四)运用大众话语 |
(五)构建有效话语和话语体系 |
八、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批判性借鉴 |
(一)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理论 |
(二)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观点 |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
(四)布尔迪厄的话语象征性权力观 |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主体与客体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有效性 |
二、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三、促进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 |
(一)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是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
(二)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的话语的具体标准 |
四、凝聚高校广大师生 |
(一)凝聚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功能 |
(二)凝聚高校广大师生的话语需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五、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
(一)话语体系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
(二)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是话语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
六、有效维护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
(一)话语权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
(二)维护、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有效性的最终目标 |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要素 |
一、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 |
(一)高校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责任主体的有效性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四支主体队伍的有效性 |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
(一)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要对象 |
(二)高校教职工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对象 |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 |
(一)话语内容有效性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立足点 |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有效性的要点 |
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 |
(一)话语表达方法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关键 |
(二)话语表达方法的三个适应 |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 |
(一)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辩证关系 |
(二)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相互适应性 |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 |
(一)话语内容问题 |
(二)话语方式问题 |
(三)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 |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 |
(一)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表现 |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因素 |
(三)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影响 |
三、互联网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
(一)西方为何及如何占据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
(二)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如何挑战中国意识形态 |
(三)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 |
四、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
(一)去中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边沿化 |
(二)碎片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系统化 |
(三)浅层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刻化 |
(四)开放性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集中化 |
五、大学生话语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
(一)多样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威性 |
(二)“三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严肃性 |
六、高校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割裂 |
(一)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内在张力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内容割裂 |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态度割裂 |
第五章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 |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能 |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话语的主体职能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切实担负起责任 |
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由 |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着力点 |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资源 |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则 |
三、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 |
(一)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 |
(二)政治性话语向生活性话语转换 |
(三)学术话语、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 |
(四)话语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
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
(一)我国具备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话语优势的坚实基础 |
(二)高校的话语地位与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还不相称 |
(三)如何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
五、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
(一)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
(二)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持久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
(三)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广泛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
(四)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稳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理由 |
二、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
(一)童谣 |
(二)儿歌 |
(三)儿童诗 |
二、童话 |
(一)童话与教育 |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
(三)借鉴中改写 |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
三、儿童小说 |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
四、儿童剧 |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
一、深重的苦难 |
(一)生活的困苦 |
(二)精神的创伤 |
(三)生命的消亡 |
二、激烈的抗争 |
(一)反抗者的旗帜 |
(二)抗争中的和声 |
(三)黑暗里的低吟 |
三、满洲的颂歌 |
(一)悬赏征文 |
(二)献纳文体 |
四、艺术特色 |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
结语 |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后记 |
(9)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 ——以卢尔德天主教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题式教学概述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依据 |
2.1 理论依据 |
2.2 现实依据 |
第3章 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 |
3.1 主题的选择与分析 |
3.2 主题式教学基本步骤 |
3.3 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 |
第4章 主题式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
4.1 教学总结 |
4.2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群体研究(1896-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简述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批评群体的兴起(1896-1920) |
第一节 电影最初放映与《味莼园观影戏记》 |
第二节 观影体验:作为观众的批评者 |
第三节 批评观念渐变:从重视感官到强调功能 |
第二章 专业视野:批评群体走向成熟(1921-1931) |
第一节 报刊、媒介与圈子批评 |
第二节 从文学到电影批评:“鸳鸯蝴蝶派” |
第三节 剧人影评与民族电影理论批评实践 |
第三章 观念的碰撞:批评群体的黄金时期(1932-1937) |
第一节 视觉形式、艺术价值与技巧批评 |
第二节 内容意识、社会价值与现实主义批评 |
第三节 电影公共空间的批评实践 |
第四章 群体批评的文化审视与当下观照 |
第一节 批评群体与电影理论评论的演进 |
第二节 批评群体的心理及其文化选择 |
第三节 批评历史经验与当下借鉴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早期电影批评与评论文章选目(1896-193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21世纪富翁应具备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景教学法下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研究[D]. 任齐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D]. 王晶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D]. 赵刚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韩国儿童文学《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修辞现象翻译方法研究[D]. 谷思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中国科幻电影的人文价值研究[D]. 赵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D]. 万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7]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英国初级汉语课堂主题式教学设计 ——以卢尔德天主教小学为例[D]. 胡爽. 安阳师范学院, 2020(08)
- [10]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群体研究(1896-1937)[D]. 冀心蕾.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