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督利剑砍掉乱收费(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1](2020)在《在市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20年8月7日)同志们:前不久,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就做好今年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省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唐仁健省长对全省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各级政府廉政工作会议均推迟召开,
张颖[2](2020)在《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向纵深推进,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成为当前价格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它事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关企业投资发展环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现阶段,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置项目设置依据不够规范,甚至有项目设置存在重复情况;二是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秩序不够健全;三是行政审批服务市场监管不够到位。这些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将成为制约开拓创新的瓶颈,并进一步阻碍市场主体的运营,甚至是为市场主体逃避监管提供空档。而这种负面影响是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申请行政审批企业和承担行政审批前置服务的相关机构等部门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话语权不对等;其次,承担行政审批前置服务的相关机构竞争性不足,市场化的程度不够;再次,价格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滞后,水平参差不齐;最后,部门间协调的综合监管欠缺,缺乏事中、事后的跟踪监管。本文旨在对国内外不同管理模式进行差异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行政审批收费发展历程,理顺价格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审批企业和承担行政审批前置服务的相关机构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调整价格管理模式,力图探求能全面监管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的综合机制;最后,为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规范化提供政策建议,进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
黄智君[3](2019)在《集体林权改革中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调适》文中认为2006年到2017年(不包括2011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2008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中国集体林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实践。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省的实践成效进行了充分肯定,批示通过深化集体林改,使生态环境和百姓收入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对集体林改从中央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新一轮集体林改过程中,全国有一千万多名基层干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一方面集体林改促进了林业资源的有效增长,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林区基层治理走向和谐。但林权流转亟待规范、融资难题亟待破解、组织化机制亟待突破、生态公益林管理亟待创新,单凭国家正式制度引导已经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除了国家正式制度对集体林改的界定和规范以外,林业习惯法、人情逻辑等非正式制度也一直作用于正式制度的村域实践过程之中。集体林权制度这项发端于农民群众自下而上推动又自上而下推广的国家政策的“落地”,就是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调适的过程。本文通过国家林业局相关检测项目组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调研资料为依据,选取国家林业局干部学习培训系列《林业改革知识读本》编写小组对基层县、乡、镇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农村基层其他与林权改革相关的人员和农户的调查资料。论文重点考察集体林改正式制度在村域实践的过程,分析集体林改正式制度与村域非正式制度的在制度实践过程中的适应与匹配。基于个体认知和行动的基础上分析集体林改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博弈。试图在理论上建构一个从基层个体视角解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冲突、调适的解释框架。首先分析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正式制度的历史路径,解析村域非正式制度的具体构成。观察集体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不合拍、不匹配、不对接的地方,阐释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及原因,以及两种制度是如何实现相互调适。挖掘制度执行的主体即基层个体的角色和作用,即村林农对林改制度的认知和参与、对非正式制度的理性选择,以及基层干部对集体林改正式制度的“半正式化”治理和情理运用,解释基层主体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下的博弈。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是:源自于基层实践并经过改革试验,得到国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开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村域的实践过程中,集体林改正式制度与村域非正式制度同时存在并存在冲突,也表现出各自优劣。二者高低搭配、此起彼伏,隐含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单靠集体林改正式制度和村域非正式制度都无法解决集体林改过程中的不对接和不匹配问题。正式与非正式通过“携手”实现共治。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合情合理”,而且亟需调适并探索调适的路径。研究发现林农、林业大户和基层干部等基层个体,对集体林改的正式制度进行了重新理解和柔性操作,对村域非正式制度进行合情选择和资本利用,使得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经历了动态的对接和匹配。文章对于揭示集体林权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提出了个体认知行动的视角,为研究社会行动者实践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途径。并提出在不适用强制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准正式运作方式,先确定标准,由公正的人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政策变通和“政策变现”(1)。探索了正式与非正式此起彼伏、高低搭配的携手共治的治理模式。
周立志[4](2018)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研究》文中提出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腐败都被认为是难克之疾、“社会毒瘤”。当前,腐败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反腐败则成为了各国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能否有效地防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成为衡量各国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反腐与防腐的历史。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腐败现象逐步蔓延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和永葆先进性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把反腐败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寻找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反腐败方法,以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坚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把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本文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相关知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治腐败的思想和实践发展,分两个部分进行阐述,即全面深化改革之前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探索与实践。这两个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分为五章来写。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等,对腐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随之分析了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指出其造成的政治危害、经济危害与社会文化危害。第2章,开始梳理全面深化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实践探索和经验。本章分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建党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反腐败实践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时期的探索与经验。首先重温了早期革命领导人的首创精神和勤政廉洁、艰苦奋斗的精神,倡导新时期的反腐败建设也要坚持“两个务必”,加强作风建设。其次,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反腐败措施、实践探索和历史经验,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到十八大之前反腐败建设的巨大成就。第3章,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提质与升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形势对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首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道路的特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反腐败的内在需要,而反腐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然后,深入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抓住新时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专项治理与全面从严相结合、打虎和拍蝇猎狐相结合、信任与监督相结合等反腐举措总结了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果。第4章,深入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路径选择。首先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反腐败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挑战,然后指出面对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着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形成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建设新局面。第5章,在前面章节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反腐败工作的启示和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反腐败工作的启示,首先是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第三是必须坚持保持全面从严,第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第五是必须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六是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其意义,从实践角度来说,既有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的进步,又有利于中国反腐败事业的开展;从国际意义而言,则能够更好地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国的反腐败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从微观角度深入探究了中国现有的反腐败建设与发展历程。并力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但限于研究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不够,文章仍有疏漏和不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本文认为,反腐败工作不能有松劲和歇气的思想,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赵亚男[6](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败,不仅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腐败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博弈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何通过在党内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最终战胜全社会范围的腐败亚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成熟。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要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论文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及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史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借助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系列反腐运动等方式,不断从思想上肃清封建社会的腐败文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宗旨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改善了社会风俗习惯,铸造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在领导体制机制上,廉政文化建设由各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非官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对象上,既面向全党,通过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的形式将廉政文化普及到全社会。在手段和方式上,既加强教育引导,又加强舆论宣传,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第四章主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去规划、去布局。将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件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分析。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已成基本社会共识,节约务实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性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统一;重视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第六章,分析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思想建党,坚持文化强党,不断务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同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廉政知识,改变群众“腐败与我无关”的观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健全完善参与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同时不断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增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周德睿[7](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四年及2016年工作回顾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常德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四年。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周斌[8](2016)在《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纯洁性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命题。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本解读法,以史为据、史论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思想作深入研究,揭示其关于工人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并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逻辑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95年来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进行动态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注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展开,最后提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路径: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6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思想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总结欧洲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着名的“巴黎公社原则”、批判错误思想流派的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二是考察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共(布)建设的过程中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围绕建立、维护、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局部执政地位,借鉴俄共(布)经验,开展了艰辛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党的创立初期进行了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设计,大革命时期在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确立民主集中制、首次发布惩治贪污通告和设立党内监督机构,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苏维埃政权制度实践、制定首部巡视条例,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建立“三三制”等民主制度、制定惩治贪污条例,解放战争时期健全党委制、严明进城纪律、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开展局部执政制度实践等。这些探索为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一般规律提供依据。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中国共产党该时期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围绕克服“历史周期律”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在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主要包括: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制定加强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运动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立、失误与破坏。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邓小平汲取“文革”的教训,突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依靠制度建设来实现由人治到制度保证的转变。江泽民根据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点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层面加强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胡锦涛系统提出纯洁性建设命题,形成了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的“五位一体”的党建总布局。习近平根据党执政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强调从制度角度狠抓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长”和“常”,构建纯洁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这些实践成效和经验,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指导。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通过第二章至第四章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95年来关于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总结凝练其特点和经验以供借鉴。主要特点有:党的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传承性;不同历史时期,依据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纯洁性建设的要求不尽一致,具有侧重性;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党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逐步认识提高的动态过程,具有渐进性。基本经验有:重视在党的纲领、党章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总设计;思想纯洁是党的纯洁的根本,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注重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队伍纯洁是党的纯洁的组织保证,正确处理好党员队伍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建立严把党员入口疏通出口的制度机制;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的关键,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清正廉洁是党的纯洁的保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民主是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中共始终重视以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权力观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应当抛弃运动方式;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机制。第六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依据前文的系统考察和探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在分析权力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的观点。从宏观层面设计:以加强监督制约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省级及以下党的组织的分解权力和制衡权力的制度规定;从中观层面考虑:围绕保持纯洁性的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廉洁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从微观层面分析:建立和完善党内选举和代表大会制度、党内监督等具体制度。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还应当注重不同层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相互配套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构建由动力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相互协调配套的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探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今后去拓展。
曹翠翠[9](2016)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中遇到的尖锐问题和矛盾,提出了今后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对策与思路。面对当前中国面临社会存在不公平、腐败问题严重、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严峻现实,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新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着眼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努力实现“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理论成果。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国的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中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研究十八大以来党的法治建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内容、实践和现实意义这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充分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法治思想的成功经验。我国的法治建设思想不断创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时效性。论文从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几个方面来阐述十八大的法治实践创新,从法治反腐和法治纠错等方面揭示法治的威慑力。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必将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的实践。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是在结合国际国内环境,深入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符合民意,顺应时代发展浪潮的伟大的思想变革;是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桥梁。所以,我们将继续立足国情,牢记使命,以法治为导向,为实现法治中国和伟大的中国梦为不断努力。
赵志芬[10](2016)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探讨》文中认为腐败是任何政权和政党足以致命的疾病,假如不积极面对这个问题,那么,轻则腐化一个国家的风气,重则使一个国家解体。反腐倡廉关系到政权和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虽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腐败现象赖以存在的条件并未消除,腐败现象也并未消失,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了新的变化,使得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变得更为繁重。因此,探究反腐倡廉建设十分迫切,意义重大,有助于为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为反腐倡廉提供具体的对策,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进行。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腐败问题进行一般的理论探讨,主要分析腐败的含义、特征与表现形式、腐败的根源和危害,反腐倡廉的意义,最后提出反腐倡廉的具体措施。在研究中,本人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法。笔者通过各种途径检索与本论题相关的论着、论文,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整理。同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充分整合,并加以运用。通过归纳法和比较法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历程和经验进行总结。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腐败的定义、腐败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反腐的意义、历史经验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第二部分,探讨建国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程和经验,第三部分,对于我国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监督利剑砍掉乱收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督利剑砍掉乱收费(论文提纲范文)
(2)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2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的核心概念 |
2.1.1 行政审批改革 |
2.1.2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 |
2.2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的理论分析 |
2.2.1 建立清单管理模式 |
2.2.2 全流程监管理论 |
2.2.3 理论分析框架 |
3 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现状和主要问题 |
3.1 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调查结果及分析 |
3.1.1 调查和访谈的结果 |
3.1.2 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 |
3.2 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总体收费和监管情况 |
3.2.1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的特点 |
3.2.2 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清单 |
3.3 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行政审批前置项目的设置不规范 |
3.3.2 第三方中介服务市场秩序不规范 |
3.3.3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行为不规范 |
3.3.4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流程监管薄弱 |
4 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审批部门职能权责不清晰 |
4.1.1 政府事务性职能减少,管治性职能却不断增多 |
4.1.2 管理结构和行业结构碎片化 |
4.1.3 标准化建设不完善 |
4.2 第三方中介市场扭曲发展 |
4.2.1 资质管制体制限制市场发展 |
4.2.2 行政权力干预中介服务市场 |
4.3 价格管理的权限不断缩减 |
4.3.1 政府定价项目缩减 |
4.3.2 价格管理手段单一 |
5 国内其他地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及经验借鉴 |
5.1 国内其他地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 |
5.1.1 惠州市构建连锁式中介超市服务体系 |
5.1.2 上海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 |
5.1.3 绍兴市搭建前置审批服务综合管理平台 |
5.2 国内其他地市经验借鉴 |
5.2.1 转变政府部门的功能角色 |
5.2.2 增强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作用 |
5.2.3 发挥社会力量的调节作用 |
6 提升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水平的建议对策 |
6.1 加强审批项目的全流程管理 |
6.1.1 规范项目设置 |
6.1.2 完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 |
6.1.3 积极探索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新机制 |
6.2 加快推进中介机构市场化 |
6.2.1 培育市场体系 |
6.2.2 建立资质个人责任制度 |
6.2.3 建立统一“中介服务信息平台” |
6.3 探索“互联网+”收费智能监管模式 |
6.3.1 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项目 |
6.3.2 完善价格制度 |
6.3.3 加快编制更加全面的“涉审收费3+1 清单” |
6.3.4 实施收费动态监管服务 |
6.4 健全综合监管机制 |
6.4.1 加强监管制度与能力建设 |
6.4.2 培育行业的诚信体系和职业精神 |
6.4.3 促进行业整合并改善管理结构 |
6.4.4 加强信用建设与行业自律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集体林权改革中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概念 |
2.1.1 正式制度 |
2.1.2 非正式制度 |
2.1.3 集体林权改革 |
2.1.4 村级场域 |
2.1.5 基层个体 |
2.2 理论阐释 |
2.2.1 结构中的制度:嵌入性制度理论 |
2.2.2 制度的行为演绎:社会资本理论 |
第三章 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 |
3.1 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正式制度 |
3.1.1 林改的历史路径 |
3.1.2 林改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
3.1.3 新集体林权改革政策 |
3.2 集体林权改革中的非正式制度 |
3.2.1 林改中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 |
3.2.2 林改非正式制度的生成机制 |
3.3 集体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盲点 |
3.3.1 林改正式制度的盲点 |
3.3.2 林改非正式制度的劣势 |
第四章 集体林权改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与冲突 |
4.1 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 |
4.1.1 正式制度的合理嵌入 |
4.1.2 林改政策的积极作用 |
4.1.3 林改政策的社会认同 |
4.2 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冲突的表现 |
4.2.1 国家政策安排与地方传统的冲突 |
4.2.2 政策理念与村域乡规民约的冲突 |
4.2.3 政策目标与基层个体利益需求的冲突 |
4.3 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冲突的原因 |
4.3.1 嵌入方式:强制性变迁为主 |
4.3.2 客观条件:场域的差异 |
4.3.3 主观导向:主体的偏好 |
第五章 集体林权改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 |
5.1 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 |
5.2 集体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 |
5.3 集体林改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
5.3.1 基层个体:农民原子化 |
5.3.2 社会关系:社会排斥 |
5.3.3 社会结构:集体弱化 |
5.4 非正式制度对集体林改的影响 |
5.4.1 非正式制度在林改中的优势 |
5.4.2 价值偏好影响路径选择 |
5.4.3 政策认知影响执行效果 |
第六章 基层个体对集体林权改革的认知和运用 |
6.1 制度中的个体 |
6.2 集体林改中的基层个体 |
6.2.1 集体林改中基层个体的构成 |
6.2.2 不同基层个体的利益需求 |
6.3 基层个体对集体林改正式制度的认知 |
6.3.1 林农对林改正式制度的认知 |
6.3.2 精英及林业大户对林改正式制度的认知 |
6.3.3 基层干部对林改正式制度的认知 |
6.4 基层个体对集体林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运用 |
6.4.1 林农:生存理性 |
6.4.2 精英及林业大户:资本利用 |
6.4.3 基层干部:合法合情 |
第七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调适 |
7.1 调适的动力 |
7.1.1 改革绩效的需要 |
7.1.2 制度冲突的推进 |
7.2 调适的途径 |
7.2.1 “合礼”变通正式制度 |
7.2.2 “合理”约束非正式制度 |
7.3 调适的形态 |
7.3.1 单一的经济政治绩效到民生生态的回归 |
7.3.2 适合非正式制度的集体林改正式制度的创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腐败与反腐败 |
1.3.1 腐败的涵义 |
1.3.2 腐败的成因与危害 |
1.3.3 反腐败的概念界定 |
第2章 全面深化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探索与实践 |
2.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总结 |
2.1.1 土地革命期间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
2.1.2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的反腐败实践 |
2.1.3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城市工作中的反腐败实践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实践 |
2.3 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
2.3.1 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主要实践 |
2.3.2 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3章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提质与升级 |
3.1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反腐败建设 |
3.1.1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 |
3.1.2 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的内涵 |
3.1.3 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的特征 |
3.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3.2.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必要性 |
3.2.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紧迫性 |
3.3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提质与升级 |
3.3.1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
3.3.2 专项治理与全面从严相结合 |
3.3.3 打“老虎”与拍“苍蝇”、猎狐相结合 |
3.3.4 信任与监督相结合 |
第4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反腐败建设的路径选择 |
4.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优势与挑战 |
4.1.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优势 |
4.1.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挑战 |
4.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反腐败的路径选择 |
4.2.1 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
4.2.2 扎紧制度之笼,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
4.2.3 筑牢思想之堤,形成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
第5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启示和意义 |
5.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启示 |
5.1.1 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1.2 必须坚持推进标本兼治 |
5.1.3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 |
5.1.4 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
5.1.5 必须坚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5.1.6 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
5.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的意义 |
5.2.1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5.2.2 保障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 |
5.2.3 加快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
5.2.4 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
5.2.5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对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述评 |
(一)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二) 国内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
(三) 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四) 总体研究述评 |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政建设 |
(二) 廉政文化建设 |
四、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依据 |
一、中国古代优良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中国古人“廉之思” |
(二)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借鉴 |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二) 邓小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三) 江泽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三) 胡锦涛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五) 习近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49—1976) |
一、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49—1956) |
(一)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务实其思想基础 |
(三)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 |
(四)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1956—1966) |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二) 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
(三) 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 |
(四) 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展反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 |
(五)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抵制贪污腐化变质 |
(六)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挫折(1966—1976) |
(一) “文化大革命”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曲折推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全面开展(1976—2012 ) |
一、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展开(1976—1982) |
(一) 整顿班子,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
(二)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
(三)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四) 进行爱祖国、反走私教育,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
二、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1982——1987) |
(一) 警惕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二) 全面开展整党运动,实现党风的好转 |
(三) 开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
三、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1987—1992) |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
(二)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1992—2002)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二) 制定实施廉政自律准则,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 |
(三)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2002—2012) |
(一) 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
(二) 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
(三)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2012—至今)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
二、教育引导,坚定信念 |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内思想教育 |
(二) 明确党员干部教育重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
(一)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 |
(三) 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澄清各种不正当言论 |
四、文化熏陶,涵养心灵 |
(一) 依靠文化自信,强基固本 |
(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
(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土壤 |
(四) 以优秀的廉政文艺作品,传播廉洁价值观念 |
五、拓宽领域,做细做实 |
(一) 廉政文化进家庭 |
(二) 廉政文化进校园 |
(三) 廉政文化进农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和成效 |
(一) 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
(二) 党风社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
(三)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 |
(二)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一) 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多元,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
(二) 基层单位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三) 不少地区、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
(四) 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
(五) 廉政文化建设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
二、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 明确主体和责任,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
(二)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 |
(三 )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
(四) 拓宽领域,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
(五) 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7)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四年及2016年工作回顾 |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
三、2017年工作安排 |
1、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升级 |
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 |
3、大力推进服务业繁荣扩张 |
4、大力推进城镇更新提质 |
5、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
6、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
7、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利用 |
8、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拓展 |
9、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
10、大力推进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8)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
1. 奠定思想基础: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 |
2. 确立基本原则:分析欧洲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 |
3. 提供制度样本: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巴黎公社原则” |
4. 规定基本要求:批判错误思想流派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性质 |
5. 指明根本方向: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 |
二、列宁关于俄共(布)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
1.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
2. 创立制度机制,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
3. 确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4. 制定干部管理约束制度,保持清正廉洁 |
5. 构建权力制约体制,加强党内监督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 |
一、中共创立之初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萌芽 |
1. 制定党的纲领,保持党的性质纯洁 |
2. 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加强党内监督 |
3. 规定吸收党员的条件,保证党员质量 |
4. 明确深入群众的具体要求,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5. 严明党的纪律,保持清正廉洁 |
二、大革命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初创 |
1. 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提出纯洁要求 |
2. 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决议案 |
3. 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 |
4. 发布第一个惩治贪污腐化分子通告 |
5. 首次设立党内专门监督机构 |
三、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立 |
1. 制定学习培训规定,开展党员思想教育 |
2. 颁发组织问题决议,保持党的队伍纯洁 |
3. 提出深入群众要求,保持作风纯洁 |
4. 建立监督制度,开展苏维埃政权廉政实践 |
5. 颁发首部《中央巡视条例》,开始党内巡视工作 |
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再创 |
1. 发布思想教育训令,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
2. 明确发展党员规范标准,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
3. 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4. 制定监督管理制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
5. 建立党内民主制度,加强党内监督 |
6. 颁发惩治贪污条例,保持清正廉洁 |
五、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发展 |
1. 明确整党要求,巩固党的组织 |
2. 制定革命军人入党规定,保持队伍纯洁 |
3. 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
4. 严明进城纪律,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5. 统一财经纪律,加强局部政权建设 |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 |
一、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
1. 制定理论学习规定 |
2. 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
二、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 |
1. 采取谨慎发展党员方针 |
2. 制定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 |
3. 规范发展党员工作 |
4. 颁发整顿基层党组织决议 |
三、制定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 |
1. 制定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
2. 建立干部考核奖惩制度 |
3. 明确干部待遇制度 |
4. 加强干部鉴定和审干中的制度建设 |
四、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 |
1. 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
2. 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 |
3. 明确监察委员会的地位 |
4. 制定人民信访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 |
五、运动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立、失误与破坏 |
1. 在“三反”、“五反”中建立相关监督制度 |
2. 开展整党运动和整风运动 |
3. “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受到全面冲击和破坏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 |
一、开启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12月-1989年5月) |
1. 阐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2. 提出以权力制约监督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初步思想 |
3. 健全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
4. 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管理 |
5. 发布整党决定,保持党的纯洁 |
6. 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
二、推进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1989年6月-2002年10月) |
1. 重视党内制度建设 |
2.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
3. 发布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意见 |
4. 制定党员干部管理规定 |
5. 完善党的组织制度 |
6. 健全作风建设制度机制 |
7.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三、推动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发展(2002年11月-2012年10月) |
1. 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形成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位一体”党建总布局 |
2. 首次系统提出党的纯洁性建设命题,阐述保持党的纯洁性 |
3. 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机制,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
4. 制定组织建设规范,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
5. 明确作风建设具体规定,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6.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
7. 颁发《党内监督条例》,完善监督机制 |
8. 发布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规范 |
四、开辟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境界(2012年11月-2016年11月) |
1. 深入论述党的纯洁性建设 |
2.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要求 |
3. 科学规划和规范党内法规制定工作 |
4. 建立制度保障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
5.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 |
6.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
7. 开启制度治党的新实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
一、从理论形态考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特点 |
二、从历史发展考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特点 |
三、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 |
一、创设原理: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 |
1. 权力的概念及其原理 |
2. 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 |
二、制度体系: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 |
1. 总体要求: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2. 宏观层面: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 |
3. 中观层面:围绕保持纯洁性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
4. 微观层面: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 |
三、运行机制:构建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机制 |
1. 动力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驱动力 |
2. 执行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生命力 |
3. 监督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保障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 1937-1945) |
附录二: 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相关制度规定 |
附录三: 江苏省苏州市党员出口机制试点情况的调查研究(2010) |
附录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相关制度一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 |
(一)以“法治”取代“礼制”的法治变革思想 |
(二)“以礼入法”的法治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 |
(一)法律具有至上性的法治思想 |
(二)法律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法治思想 |
(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统一的法治思想 |
(四)以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实施的法治思想 |
三、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建设思想 |
(一)法治理念观 |
(二)人本法治观 |
(三)宪政法治观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主要内涵 |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
(一)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 |
(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二)以法治促社会公平正义 |
三、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 |
(一)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
(二)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实现公民权利“最大公约数” |
四、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关键环节 |
(一)实行阳光操作,公开权力运行 |
(二)加强权力监督,形成严密的权利监督机制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实践 |
一、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宪法实施 |
(一)制定立法新政策,维护人民真利益 |
(二)修订法律程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二)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 |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制,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规范制 |
三、保证司法公正,促进司法改革 |
(一)完善司法责任制,推进严格司法 |
(二)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
(三)司法纠错成法治社会新常态 |
四、加大法治反腐,维护社会安定 |
(一)反腐力度空前提高,反腐步入常态化 |
(二)启动海外追逃模式,让腐败分子无“避罪天堂”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一)明确宪法地位,高度重视宪法 |
(二)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法治体系 |
二、高度重视法治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
(一)法治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
三、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
(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二)坚持全民知法守法用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
(三)加大法治宣传,开展全民普法教育 |
四、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一)坚持从严治党,使党的建设迈上新水平 |
(二)营造法治环境,为实现“四个全面”保驾护航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 研究重点难点 |
2. 创新点 |
一、腐败的一般理论探讨 |
(一) 腐败的含义 |
(二) 腐败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
1. 腐败的特征 |
2. 腐败的表现形式 |
(三) 腐败的根源和危害 |
1. 腐败的根源 |
2. 腐败的危害 |
(四) 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意义 |
1. 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 |
2. 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良好中国风尚的历史延续 |
3. 反腐倡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反腐形势 |
(一) 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
(二) 腐败程度不断加深 |
(三) 由腐败造成的负面效应大 |
1. 腐败贻误地方发展 |
2. 腐败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
3. 腐败腐蚀社会机体 |
三、反腐倡廉建设有效措施的探讨 |
(一) 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 |
1. 加强廉政法制建设 |
2.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铁腕护廉 |
3. 树立法制的权威 |
4. 加大腐败惩处力度,对社会舆论造成震慑力 |
(二) 建立反腐倡廉体系 |
1. 居安思危,反腐倡廉教育不可松懈 |
2. 注重国民教育,宣扬真善廉洁美德教育,重塑社会风气 |
3. 加大民间反腐力度 |
4. 加大反腐国际间合作 |
5. 加强反腐倡廉常态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监督利剑砍掉乱收费(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市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王军. 天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8)
- [2]常州市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监管研究[D]. 张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3]集体林权改革中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调适[D]. 黄智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反腐败研究[D]. 周立志. 湘潭大学, 2018(04)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亚男. 武汉大学, 2017(06)
- [7]政府工作报告[N]. 周德睿. 常德日报, 2017
- [8]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D]. 周斌. 扬州大学, 2016(12)
- [9]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曹翠翠.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10]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探讨[D]. 赵志芬.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