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活性炭管吸收和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晨[1](2021)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文中指出制鞋车间使用原料众多,存在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本课题以气相色谱仪为主要分析仪器,研究搭配不同前处理技术及检测器,分析制鞋车间不同类别挥发性有机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的甲醛应用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的甲醛。本文以纯水采集空气中的甲醛,加入2,4-二硝基苯肼衍生后进行萃取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pH=6和60℃水浴条件下衍生30 min效果最好。本方法考察了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检出限和最低检出浓度、样品中甲醛加标回收率等指标。实验表明:该方法选择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取代目前广为应用的分光光度法。2.制鞋车间空气中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的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制鞋车间空气中DMF和DMA的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考察了色谱柱种类、检测器类型、热解吸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终采用FFAP为色谱柱、NPD为检测器、280℃为热解吸温度。计算了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解吸效率、最低检出质量和最低检出浓度。与国标法对比,应用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实验灵敏度。同时,实验还对污染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3.制鞋车间空气中的17种常见挥发性有机物的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制鞋车间空气中常见1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着重考察了热解吸温度和色谱柱温度对检测的影响,与国标法中的溶剂解吸法相比,该方法测定检出限显着降低,检出多种微量物质,适用于制鞋车间空气中上述十七种物质的测定。
袁小雪,李杰,雍莉,胡彬,刘滔[2](2021)在《我国工作场所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日益繁多,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别,其主要由生产工艺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造成。VOCs具有化学毒性,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由于VOCs饱和蒸气压大,在作业场所中易大量释放,会引发工人接触有机物而中毒,因此,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VOCs对维护相应人群健康显得十分重要。而采用有效的采样方法及合适的前处理方法
王磊,邵华[3](2019)在《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酮是由2个烃基和羰基相连接的化合物,可作为工业溶剂、清洁剂、脱蜡剂、反应促进剂、油漆和液压油等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行业[1]。按照分子中烃基的不同,酮又可分为脂肪酮、脂环酮、芳香酮、饱和酮和不饱和酮。脂肪族酮类化合物(脂肪酮)是酮类物质中一种透明、挥发性较低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异佛尔酮、环己酮、甲基异戊基甲酮等物质。脂肪族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溶剂,普遍应用于油漆、树脂、纤维、涂料、制药、化妆品和合成橡胶
彭辉[4](2019)在《固体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收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气相色谱检测条件,选用活性炭管富集乙酸酯类化合物,用二硫化碳进行解吸,毛细管柱进行分离,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定量检测。乙酸甲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异戊酯9种物质均为乙酸酯类化合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溶于水;其不仅广泛应用于溶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单体等方面,而且在有机化学合成工艺溶剂主要作为油墨、粘合剂、涂料(油漆及瓷漆)配方中的活性溶剂、制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危险特性是易燃,空气与其蒸气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具有易燃易爆性,遇到强氧化剂、明火时会引发燃烧或爆炸;此外,其蒸气在低浓度时会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性,较高浓度时,吸入人体后会对神经产生麻醉作用,严重时会引发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若长期接触会导致肺及呼吸道疾病。因此,对于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固体吸附-溶剂解吸结合气相色谱测定了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为环境空气中乙酸酯类的污染检(监)测与控制提供技术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色谱条件优化。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最终确定使用DB-624(60 m×0.25 mm×1.4μm)型色谱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升温程序:初始温度为40℃(保留3 min),以15℃·min-1升温至70℃(保留1min),以4℃·min-1升温至100℃(共31min);分流比:25∶1;进样量:1μL。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在11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2)样品采集条件及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主要对采样流量、采样时间、吸附剂类型、解吸剂类型和解吸时间五个方面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活性炭采样管作为最佳吸附剂,设定大气采样器采样流量0.6 L·min-1,采样时间30 min进行采样,采样完毕后经二硫化碳进行解吸,解吸时间为30 min,解吸完毕后进行样品分析。(3)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利用上述方法在1 mg·L-1、5 mg·L-1、10 mg·L-1 3个水平上进行了加标回收率试验,每个水平重复5次,结果显示,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65%99.97%,相对标准偏差为1.81%6.14%,乙酸甲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异戊酯的仪器检出限分别为0.5 mg·L-1、0.3 mg·L-1、0.1 mg·L-1、0.2 mg·L-1、0.05 mg·L-1、0.3 mg·L-1、0.5 mg·L-1、0.2 mg·L-1、0.5 mg·L-1;稀释乙酸酯类化合物气体浓度至0.55 mg·m-3,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以0.6 L·min-1流量模拟气体采样采集模拟气体30 min,经二硫化碳解吸30 min,再进行气相色谱测定分析,对样品进行7次平行测定,结果显示,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24 mg·m-3、0.0049 mg·m-3、0.0065 mg·m-3、0.0043 mg·m-3、0.0087 mg·m-3、0.0063mg·m-3、0.0058 mg·m-3、0.0073 mg·m-3、0.0087 mg·m-3,符合检测要求。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符合乙酸酯类化合物检测的技术要求,为环境空气或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袁小雪,刘滔,谢碧俊,雍莉,胡彬[5](2018)在《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2002-2016年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和直读法等,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引用文献94篇)。
张译天[6](2018)在《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个人的生活环境普遍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复杂化与随之而来的室内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首先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其优点,揭示了目前部分种类的绿色建材在各建设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然后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深圳市各建设工程的实际竣工验收质量情况,归纳了几种常见的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相关理化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总结了我国针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提出的相关规范要求。最后,本文以深圳市各建设工程中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医院、住宅等一类民用建筑工程和办公室、商业等二类民用建筑工程为分析对象,采用我国现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范的对应条款和所要求检测方法,设计一系列比对实验探究应用抗倍特板、酚醛树脂板、人造石材、加入铋掺杂型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粉末的内墙涂料、硅藻土环保内墙涂料等绿色建材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定量预防效果和物理吸附、植物净化、化学反应、光触媒综合治理等整改措施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定量治理效果,为更好地提升工程质量和满足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要求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在实际建设工程中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初步改进措施,并为能够进一步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提供了研究方向。
李中贤,刘小培,王俊伟,董学亮,余学军[7](2018)在《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文中提出为了建立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采用Tenax-TA解析管吸附采集样品后,经热脱附仪二次热解吸-冷阱捕集,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分离检测,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显示,苯系物在0.50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其检出限为:0.0020.03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130.20μg/m3(以采集1.5 L空气样品计),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7.53%10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3.2%之间.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低浓度苯系物的分离检测.
庄小舟[8](2015)在《东莞市某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五金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车间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有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毒物。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基于五金制品厂的工程分析,结合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探讨各工段车间环境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污染的特征,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采用Excel200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探讨车间各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综合评价车间空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五金制品厂的生产性粉尘包括裁剪车间的铝尘和研磨车间研磨和喷砂作业时产生的混合粉尘。生产性化学毒物主要为丝印溶剂及其他有机溶剂的挥发物、氧化车间的酸、碱。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氮氧化物、硫酸、磷酸、氢氧化钠等。车间环境空气中的有机物污染主要集中在丝印车间,其中甲苯的浓度范围是5.4485.9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无机酸碱等污染主要集中在氧化车间,其中硫酸雾浓度范围是0.472.36 mg/m3,氢氧化钠的最高接触浓度为3.2 mg/m3,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裁剪车间及研磨车间的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根据监测结果把握主要的污染控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与健康防治措施的研究应用。五金制品厂进行了较为先进的整改措施,投入使用的卫生防护工程等措施在职业卫生防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湛社霞,卢佑演,王翠桦,刘钢,刘勤俭,张宏,孙世宏,臧李纳[9](2012)在《热解吸/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中卤代烃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烃的解吸方法,并与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进行比较。方法:优化热解吸仪解吸条件,比较不同热解吸采集管的效率;测定方法的穿透容量、回收率、检出限等,并与溶剂解吸法进行比较。结果:热解吸仪测定卤代烃的仪器条件为:样品吹扫流量60 ml/min,吹扫时间10 min;捕集阱解吸温度280℃,解吸时间10 min。热解吸型活性炭管和Tenax管对卤代烃的解吸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热解吸-GC法可分离7种卤代烃,灵敏度高于溶剂解吸102-104倍,方法操作简单,解吸效率高;溶剂解吸-GC法可同时解吸13种卤代烃,方法稳定性好,适合高浓度样品的分析。
祝海珍,韩雪莲[10](2012)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在职业卫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气相色谱(GC)部分和质谱(MS)部分。GC是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当试样流经柱子时,根据混合物组分分子的化学性质的差异而得到分离。GC可以将混合物分离为纯物质,但是GC只依靠保留时间
二、用活性炭管吸收和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活性炭管吸收和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制鞋车间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
1.2.1 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
1.2.2 非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
1.3 制鞋车间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技术 |
1.3.1 制鞋车间空气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技术 |
1.3.2 制鞋车间非空气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技术 |
1.4 色谱分析技术 |
1.4.1 衍生色谱法 |
1.4.2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
1.5 本文的立题思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的甲醛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耗材 |
2.2.2 试剂 |
2.2.3 样品前处理 |
2.2.4 标准溶液配制与处理 |
2.2.5 气相色谱仪检测条件 |
2.3 结果讨论 |
2.3.1 实验条件选择 |
2.3.2 衍生产物谱图 |
2.3.3 标准曲线线性拟合与方法检出限 |
2.3.4 实际样品甲醛检测与回收率实验 |
2.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DM和DMA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耗材 |
3.2.2 试剂 |
3.2.3 样品前处理 |
3.2.4 标准溶液配制 |
3.2.5 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 |
3.2.6 热解吸仪测试条件 |
3.3 结果讨论 |
3.3.1 实验条件选择 |
3.3.2 DMF和DMA气相色谱图 |
3.3.3 标准曲线线性拟合与方法检出限 |
3.3.4 实际样品检测与解吸效率实验 |
3.3.5 污染来源的分析 |
3.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17种挥发性有机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耗材 |
4.2.2 试剂 |
4.2.3 样品前处理 |
4.2.4 标准溶液配制 |
4.2.5 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 |
4.2.6 热解吸仪测试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条件选择 |
4.3.2 有机物谱图及分离度 |
4.3.3 标准曲线线性拟合与方法检出限 |
4.3.4 实际样品检测与解吸效率实验 |
4.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我国工作场所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样和前处理方法 |
1.1 浓缩采样法 |
1.1.1 活性炭管采样 |
1.1.2 硅胶管采样 |
1.1.3 Tenax不锈钢吸附管采样 |
1.2 直接采样法 |
1.3 被动式采样法 |
1.4 前处理顶空新技术 |
2 总结与展望 |
(3)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样方式 |
1.1 主动式采样 |
1.2 被动式采样 |
2 样品预处理方法 |
2.1 溶剂解吸法 |
2.2 热解吸法 |
2.3 顶空法 |
3 分析方法 |
3.1 气相色谱法 |
3.2 气相色谱-质谱法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3.5 微反应器分析方法 |
4 展 望 |
(4)固体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危害 |
1.1.1 乙酸酯类化合物性质 |
1.1.2 乙酸酯类化合物危害 |
1.2 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气相色谱法 |
1.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3 液相色谱法 |
1.3 采样技术研究 |
1.3.1 直接采样法 |
1.3.2 有泵型采样法 |
1.3.3 无泵型采样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化学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色谱柱 |
2.2 乙酸酯类化合物标准气体稀释及采集 |
2.2.1 标准气体稀释系统 |
2.2.2 气体采集系统 |
2.2.3 气体采集系统泄漏检查 |
2.2.4 气体采集步骤 |
2.3 试验方法 |
2.3.1 色谱条件优化试验 |
2.3.2 吸附试验 |
2.3.3 解吸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酸酯类化合物仪器条件优化 |
3.1.1 检测器选择 |
3.1.2 色谱柱的选择 |
3.1.3 升温程序优化 |
3.2 采样条件优化 |
3.2.1 采样流量优化 |
3.2.2 采样时间优化 |
3.3 吸附剂类型优化 |
3.4 解吸试验条件优化 |
3.4.1 解吸剂类型的优化 |
3.4.2 解吸时间的优化 |
3.5 方法学验证 |
3.5.1 标准曲线 |
3.5.2 检出限 |
3.5.3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4 讨论 |
4.1 试验条件优化 |
4.1.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4.1.2 色谱柱选择 |
4.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4.2.1 研究创新 |
4.2.2 研究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法 |
1.1 气相色谱法 |
1.1.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2 色谱柱 |
1.2 气相色谱-质谱法 |
1.3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 |
1.4 液相色谱法 |
1.4.1 胺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2 醛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3 羧酸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4 酯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5 硝基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6 酸酐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7 有机氯、酚类及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 |
1.4.8 多组分挥发性有机物 |
1.5 液相色谱-质谱法 |
1.6 离子色谱法 |
2 光谱法 |
2.1 红外光谱法 |
2.2 光离子检测器法 |
2.3 光学传感器法 |
3 电化学法 |
3.1 压电传感器法 |
3.2 电化学传感器法 |
4 直读法 |
5 总结和展望 |
(6)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绿色建材及其应用 |
1.3 主要的室内环境污染物及其危害 |
1.4 相关现行规范解读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际建设工程质量情况及分析 |
2.1 深圳市福田区建设工程质量情况统计 |
2.2 工程质量现状分析及提升方向探讨 |
第3章 绿色建材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效果探究 |
3.1 实验方法 |
3.2 抗倍特板 |
3.3 医用酚醛树脂板 |
3.4 人造石材 |
3.5 加入铋掺杂型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粉末的内墙涂料 |
3.6 硅藻土环保内墙涂料 |
第4章 整改措施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探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物理吸附治理 |
4.3 植物净化治理 |
4.4 化学反应治理 |
4.5 以光触媒为核心的室内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
第5章 本文结论和未来展望 |
5.1 主要创新点 |
5.2 主要结论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7)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热解析管的活化 |
气相色谱条件 |
二次热解吸条件 |
1.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1.2.5 样品的测定 |
2 结果 |
2.1 吸附剂的选择 |
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最低检出浓度 |
2.4 方法精密度及回收率 |
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结论 |
(8)东莞市某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括 |
1.2.1 五金制品加工工艺发展情况 |
1.2.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研究情况 |
1.2.3 车间环境空气样品分析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
2.1.1 裁剪及研磨车间 |
2.1.2 氧化车间 |
2.1.3 丝印车间 |
2.2 样品采集 |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
2.2.2 采样布点 |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
2.3 仪器与试剂 |
2.3.1 仪器设备 |
2.3.2 化学试剂 |
2.3.3 标准试剂与溶液 |
2.3.4 质量控制样品 |
2.4 样品分析 |
2.4.1 车间粉尘样品分析 |
2.4.2 车间化学毒物样品分析 |
2.4.3 车间有机溶剂挥发成分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结果及资料分析 |
3.1 车间空气检测结果的分析方法 |
3.2 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1 裁剪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2 研磨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3 氧化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4 丝印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3 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关键控制点 |
3.4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及分析 |
3.4.1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汇总 |
3.4.2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的分析和建议 |
3.4.3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医学观察及职业禁忌症处理意见 |
3.4.4 五金制品厂的职业体检结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策与措施 |
4.1 卫生防护工程技术措施 |
4.1.1 工业通风作用及分类 |
4.1.2 局部排风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要求 |
4.1.3 五金制品厂的粉尘防护工程 |
4.1.4 五金制品厂的有毒物质防护工程 |
4.2 个人防护用品措施 |
4.3 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措施 |
4.3.1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
4.3.2 生产环境所致的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
4.3.3 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 |
4.3.4 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 |
4.3.5 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 |
4.3.6 环境与健康培训情况 |
4.3.7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
4.3.8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检查情况 |
4.3.9 工作场所的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
4.3.10 环境与健康档案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 |
附图二 |
致谢 |
附件 |
(9)热解吸/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中卤代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采集管 |
1.1.3 空气采样器 |
1.2.4 试剂 |
1.2 仪器条件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方法 |
1.4.1 溶剂解吸样品处理 |
1.4.2 热解吸样品处理 |
1.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4.4 样品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
2.1.1 热解吸仪 |
2.1.2 TD-20热解吸仪解吸条件的选择 |
2.1.3 热解吸法对13种卤代烃的解吸效果 |
2.1.4 采集管的解吸效率及采集管的活化 |
2.1.5 采集管穿透容量及回收率 |
2.2 溶剂解吸的解吸效果 |
2.3 溶剂解吸和热解析方法的比较 |
2.4 样品的测定 |
3 小结 |
(10)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在职业卫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职业卫生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现状 |
2 GC-MS联用技术在职业卫生检测中的应用 |
2.1 国外GC-MS联用技术的应用 |
2.2 国内GC-MS联用技术的应用 |
3 GC-MS联用技术在职业卫生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
四、用活性炭管吸收和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D]. 吴晨. 扬州大学, 2021(08)
- [2]我国工作场所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袁小雪,李杰,雍莉,胡彬,刘滔.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1(02)
- [3]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王磊,邵华. 中国职业医学, 2019(02)
- [4]固体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D]. 彭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袁小雪,刘滔,谢碧俊,雍莉,胡彬.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8(07)
- [6]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D]. 张译天. 深圳大学, 2018(01)
- [7]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J]. 李中贤,刘小培,王俊伟,董学亮,余学军. 河南科学, 2018(01)
- [8]东莞市某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D]. 庄小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9]热解吸/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中卤代烃的比较研究[J]. 湛社霞,卢佑演,王翠桦,刘钢,刘勤俭,张宏,孙世宏,臧李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11)
- [10]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在职业卫生检测中的应用[J]. 祝海珍,韩雪莲.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