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阅读技巧新探(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秦苗[1](2021)在《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改明确指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但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都过于重视其工具性价值尤其偏重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其人文性作用,忽视对学生自主意识、质疑精神、合作交流等生命成长需要之品质的培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源自教师对英语学科丰富育人价值的认识有些偏颇,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实现策略。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于根据现状调查,探讨出如何能够在小学课堂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实现英语学科潜在的育人价值,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在教学策略上的帮助,发挥英语学科在培养人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笔者经过大量文献对比与概括后,理清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育人价值评价指标的基本结构并将其评价指标进一步具体化、可观察化,构建出了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指标框架表,以此作为现状分析与策略提出的前提与基础。基于该框架的评价指标对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现状进行分析。笔者通过自编观察量表,对20份教学设计、3份教学目标以及3节课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从英语学科育人价值指标的实现来看,当前英语教学在展现教学改革进步理念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缺乏文本解读的意识与能力、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与生活性、提问缺乏开放性,理答缺乏深刻性、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忽视教学活动的德性培养、缺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最后,笔者以前两部分的研究为基础,试图从学科育人价值视角针对当下英语阅读教学中某些育人价值缺失,结合个人经验提出相应策略:在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改进方面,重点关注文本题材特征,积累文化知识、关注文本框架结构,梳理行文逻辑顺序、关注文本插图,挖掘隐形德育价值;在创设情境的改进方面,要组织真实任务活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开展角色扮演,关注语言与情感体验;在提问理答得改进方面,要分层设问,逐步开放,激活思维、要合理反馈,挖掘思维深度;在跨文化意识的改进方面,要基于文化现象,探究文化背景;要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发挥教学过程德育意义的改进方面,要将知识人格化,在教学过程中隐育人;在组织与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改进方面,要明确教师角色与教师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组织变换多种课堂讨论形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策略与方法。旨在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策略上的启发与借鉴,促进教师对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理解,帮助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英语学科在培养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张砚妮[2](2020)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和能力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英汉互译翻译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探索译者翻译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对花园路径句的翻译教学研究阙如。自1970年T.G.Bever提出“花园路径”这一术语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花园路径句是人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句子的某一部分产生局部歧义,造成暂时理解困难的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译角度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考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花园路径句、语言学眼动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对象选取大学英语一年级、英语/翻译专业一年级和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各35名,采用3(被试的英语水平:低、中、高)×3(层面:词汇、句法、语用)×2(句子类型:花园路径句、非花园路径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上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认知加工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显着。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的过程中,其视译成绩高于低、中水平学习者,且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也均短于低、中水平学习者。而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着长于中水平学习者。此外,在视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时,低水平学习者在视译成绩和各项眼动指标上均落后于较高水平学习者。第二,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最高且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高于词汇、语用层面。而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词汇层面花园路径句时间最短,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着最长。在非花园路径句上,词汇层面的视译成绩高于句法、语用层面,且在各项眼动指标上均优于句法、语用层面,而语用层面则相反。第三,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明显。三种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任一层面上,非花园路径句的视译成绩均高于花园路径句,且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少于花园路径句。而低水平学习者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非花园路径句的时间长于花园路径句。在对以上主要研究发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撰写了英语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复杂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启示。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两点。在理论上,本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花园路径句视译教学与翻译训练实践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高水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优势,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本研究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水平学生视译花园路径句时的认知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英语复杂句翻译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林瑞明[3](2020)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英语已成为人们日常语言交流的工具之一,社会地位日益重要。尽管如此,高中英语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待提升。因此,笔者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准则,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目前高中英语阅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期为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提前编好的学案引导下,课前学习有关教学内容,课中教师根据学生主动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点拨,使得学生学会思考,课后训练加强巩固,以提升学生知识与阅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本研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选取三亚市某中学高二两个班级学生共计90人为实验对象,并将选取高二6班作为实验班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上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高二7班为传统模式教学班,以此来验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目前高中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情况如何?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第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具体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第三,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否有效?首先,笔者在实验前通过访谈教师与学生来调查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以此验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在两个班级进行了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成绩。其次,笔者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对比实验。前者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者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周期后,在受试的两个班级进行后测阅读测试,通过spss软件及excel进行数据分析,验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成绩的有效性。试验结束后选取实验班高中低各2名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了解学生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的态度、接受程度,效果等。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其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体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得以构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最后,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切实有效的,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阅读技巧、阅读成绩等方面。
韩旭[4](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首次提出“学习活动观”这一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观整合了课程内容六要素,为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途径。然而,受实验版课程标准多年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目前依旧以传统教学听、说、读、写分开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整体教学思想,所以,探究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输入假设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吉林省延边州某高中高二年级540名学生和6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历时三个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学生“学”的情况反应教师“教”的情况,重点探究了高中生对于学习活动观的主线“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具体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对学生没能较好掌握的课程内容做具体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落实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七条结论:(1)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分不清三大主题语境;(2)学生对语篇知识的掌握有限,对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研读能力差;(3)学生对物质文化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掌握量有所欠缺;(4)学生对语言技能中的口语技能有待加强;(5)学生语言技能中写作技能有待提高,表现在词汇量不足、缺乏体裁认知;(6)学生不擅长使用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学习英语效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学习活动观的确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待于改善。鉴于此,提出关于教师的对策:(1)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开展基于主题语境英语单元教学;(2)改变对语篇研读的错误认知,采用“what、why、how”方法去研读语篇;(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适时为学生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识:(4)改变“口语不重要”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语言环境,坚持全英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5)加大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输入量,设立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加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量;(6)加强理论指导,优化策略培训教学。提出关于学生的对策:(1)借助多媒体、报刊等主动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2)努力改正自身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身认知策略的意识。诚然,因为受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依旧存在着非常多不足,尽管如此,本研究基本上达到了研究目的,找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六要素薄弱的环节,进而发现学习活动观的落实确实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加深一线教师对学习活动观的了解,全面改善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向子欣[5](2020)在《基于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于2000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而进入大众视野。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学科上的研究如火如荼进行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塑造着一个不断变迁的世界。而如今这个不停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同时也是读图时代。从书籍、报纸、杂志到电视、电影、广播以及手机和网络的兴起,信息大量以碎片化呈现。如何在卷帙浩繁的信息社会中有效率地整合并利用信息,渐渐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这样的能力,一个儿童会沦落为信息时代的弱者,一个民族也会沦落为现代世界的弱势民族。而“非连续性文本”在其他学科上也有许多体现,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同为语言学科的英语学科。实际上,“非连续性文本”在英语教学材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连续性文本”实现了生活化的、灵动的英语课堂。随着时代发展,英语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并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学习、娱乐,如英文产品广告、登机牌、产品说明书等,这要求英语阅读与真实的情境联系。诸如“非连续性文本”之类的文本在生活中显得更为丰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使学生感到英语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英语阅读中学习的意义。但现目前对于英语学科“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仅停留在零星的期刊文献,还没有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师生教学实况的调查。本文旨在以高段PEP版教材阅读内容为例,对教材“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以及师生教学实况的调查,从而对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的状况进行了解,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建议。首先,综合众多教学案例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包括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原则、教学环节和学生学法操作流程。然后,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的分布,其结果呈现为:一是“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高段PEP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二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种类不够丰富,特别是六年级;三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停留在较浅层面。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使用PEP版英语教材的重庆市主城与区县的4个小学的335名学生以及用访谈法对11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11位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包含城区学校,区县学校,乡镇学校和知名培训学校。选择的教师所教学的教材都是PEP版教材,且教学工作年龄和职业等级不一)通过此类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结果分别为: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认知不清;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持积极态度;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动机较理智;学生认为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力水平潜力较大;学生对教材的“非连续性文本”数量较满意;学生倾向于选择老师的指导训练而不是自学。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模糊;教师普遍肯定“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性;教师认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明显;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关注少且教学应用少;教师主张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等方法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水平。其次,对现状进行仔细地原因分析。总结出的4条原因为: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英语教学价值挖掘不足;教师所用教材与学生生活和发展结合不够;教师训练少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教师教学意识不够,指导方法缺乏系统化。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提出阅读策略:第一,教师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具体策略有以下5条:重视英语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实现跨学科融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激发学生深层次兴趣;延伸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多实践应用。第二,教师需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具体策略为以下4条:教材中的内容选择与编排应均衡且生活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利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开发校本资源和校本课程,进行专题教学;第三,教师应当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方法。具体策略有以下3条: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结合教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教学方法系统化。本研究希望能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领域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帮助教师在该文本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徐仕晔[6](2020)在《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21世纪的显着特点,全球村正在形成,国际交流更为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更加凸显,因而加强各国及人民之间的国际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带领下,各国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对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精神的重要场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及访谈法,从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形成过程,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具体而言,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厘清相关概念,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构建适合本研究的国际理解知识体系和国际理解素养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依据所构建的国际理解素养指标体系探究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并结合国际理解知识体系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必修板块进行分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国际理解知识。再次,结合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积累的资料,探讨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形成过程及其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结合路径,以期有效实施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及建议,即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是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高中英语教科书是国际理解知识的有效载体;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可与国际理解教育有机结合。由此建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把握教学重点,合理安排国际理解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贯彻高中英语教学活动观。
解宁[7](2020)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已经不可或缺,随着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微信公众平台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线上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本研究是借助自主设计开发的糖小米英语微信公众平台(下文简称为糖小米英语)辅助高中生英语阅读学习,旨在运用糖小米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对高一学生的前测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学习方式表示期待,学习意愿也比较强烈,这对笔者开展糖小米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笔者在糖小米英语的搭建过程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平台的整体设计,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学习主体定位、菜单栏目设定,平台设计原则等方面。二是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包括教学题材选择、学生学习需求等方面。糖小米英语的设计理念是辅助学习者在课下进行课本内容的预习、巩固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糖小米英语对课内知识详细划分为背景知识、课前预习和巩固延伸三个模块;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了阅读指导、每日一句和幽默段子等课外拓展内容。其次,本研究以Z市Y中学为例,对糖小米英语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对糖小米英语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初步检验,后测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发现,糖小米英语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教与学都有促进作用。糖小米英语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能够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丰富课外知识,提高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设计者(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选择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糖小米英语在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糖小米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型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运用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优化了课程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综合研究成果,糖小米英语在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应用效果较好,糖小米英语资源丰富、内容具有针对性,更容易满足学习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在糖小米英语学习中得到了很好地学习体验,他们对于线上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对今后开展糖小米英语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也对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稂建中[8](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王军霞[9](2012)在《沧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1008009) “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理论依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校本教材课程可以更切合当地和学生的实情,适应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实际。同时高中英语学
韩倩倩[10](2012)在《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漳州一中高一年级阅读教学为例》文中提出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五个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积累词汇、熟悉句式,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仅如此,阅读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基本上都是最大的。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不少教师对阅读理解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图式理论早在十七世纪晚期就被提出,但真正建立并完善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图式理论对阅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总结前人在阅读理论方面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图式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实验。在笔者实习所在学校的高一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一为实验班,一为对照班。在实验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通过激活已有图式、建立新图式、巩固并运用新图式等手段进行阅读教学;对照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该实验力求证明以下假设:(1)实验后,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成绩;(2)实验后,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成绩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用SPSS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上假设成立。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英语阅读技巧新探(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阅读技巧新探(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疫情时代催生出的教育反思 |
1.1.2 英语学科富有丰富的育人价值 |
1.1.3 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对学科育人的有关认知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文本分析法 |
1.3.3 课堂观察法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育人价值研究 |
1.4.2 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
1.4.3 教学策略研究 |
1.4.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述评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价值 |
1.5.2 英语学科育人价值 |
第2章 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指标构建 |
2.1 框架指标制定的基本原则 |
2.1.1 学科性原则 |
2.1.2 指向性原则 |
2.1.3 实践性原则 |
2.2 一级指标确定 |
2.3 二级指标确定 |
2.3.1 认识性价值(A类) |
2.3.2 理智类价值(B类) |
2.3.3 德性类价值(C类) |
2.4 三级指标确定 |
2.5 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指标框架表 |
2.5.1 指标解读 |
第3章 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工具 |
3.2 基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分析 |
3.2.1 认识性价值方面 |
3.2.2 理智类价值方面 |
3.2.3 德性类价值方面 |
3.3 基于教学目标的研究分析 |
3.3.1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析 |
3.3.2 课例教学目标分析 |
3.4 基于教学行为的研究分析 |
3.4.1 《I can play basketball》教学行为分析 |
3.4.2 《At Christmas》教学行为分析 |
3.4.3 《Protect the Earth》教学行为分析 |
3.5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实现育人价值方面的问题 |
3.5.1 缺乏文本解读的意识与能力 |
3.5.2 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与生活性 |
3.5.3 提问缺乏开放性,理答缺乏深刻性 |
3.5.4 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3.5.5 忽视教学活动的德性培养 |
3.5.6 缺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
第4章 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
4.1 多角度解读文本 |
4.1.1 关注文本题材特征,积累文化知识 |
4.1.2 关注文本结构框架,梳理行文逻辑顺序 |
4.1.3 关注文本插图,挖掘隐性德育价值 |
4.2 创设情境,综合语言运用,体会交际情感 |
4.2.1 组织真实任务活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
4.2.2 开展角色扮演,关注语言与情感体验 |
4.3 适宜开放,深度提问 |
4.3.1 分层设问,逐步开放,激活思维 |
4.3.2 合理反馈,挖掘思维深度 |
4.4 寻求文化理解,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 |
4.4.1 基于文化现象,探究文化背景 |
4.4.2 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 |
4.5 知识人格化,教学过程隐育人 |
4.6 变换讨论形式,转变角色观念 |
4.6.1 明确教师角色与教师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 |
4.6.2 组织多种课堂讨论形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花园路径句研究 |
2.1.1 国外花园路径句研究回溯 |
2.1.2 国内花园路径句研究述评 |
2.2 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
2.2.1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回溯 |
2.2.2 国内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述评 |
2.3 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直接假说和眼脑一致假说 |
3.2 花园路径句的认知处理策略 |
3.3 关联理论 |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验材料 |
4.4 兴趣区的划分 |
4.5 实验仪器 |
4.6 翻译评分标准与实例举隅 |
4.7 实验设计与程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整体指标分析 |
5.2 英语水平变量 |
5.2.1 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 |
5.2.2 同一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5.3 层面变量 |
5.3.1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 |
5.3.2 不同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5.4 花园路径句变量 |
5.4.1 低水平学习者 |
5.4.2 中水平学习者 |
5.4.3 高水平学习者 |
5.5 讨论 |
5.5.1 研究结果小结 |
5.5.2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5.3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5.4 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 |
6.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
6.1.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
6.1.2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6.2 基于ADDIE模式的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设计 |
6.2.1 基于ADDIE模式的分析阶段 |
6.2.2 基于ADDIE模式的设计阶段 |
6.2.3 基于ADDIE模式的开发阶段 |
6.2.4 基于ADDIE模式的实施阶段 |
6.2.5 基于ADDIE模式的评价阶段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对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材料及标准翻译 |
附录2 教学材料示例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
(二)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三)学案导学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趋势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本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 |
二、国内外关于学案导学的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三、国内外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国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一)总体情况 |
(二)学案导学在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介绍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案导学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介绍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学案导学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介绍 |
(二)人本主义理论与学案导学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纸质访谈提纲 |
(二)口头访谈提纲 |
(三)阅读测试题 |
(四)SPSS22.0 |
(五)EXCEL |
五、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测 |
(二)实验阶段 |
(三)实验后测 |
(四)学案导学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模式建构 |
(五)学案导学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
(六)对照班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阅读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一)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阅读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阅读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三)实验前后实验班阅读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四)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一分两率对比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二)教师口头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学生口头访谈结果分析 |
三、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四、实验结果讨论 |
结论 |
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学习活动观 |
1.5.2 活动 |
1.5.3 语篇教学 |
1.5.4 语言技能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输入假设理论 |
2.3 “从做中学”理论 |
2.4 语篇分析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
3.1 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假设 |
3.1.4 研究工具 |
3.1.5 研究过程 |
3.2 现状调查结果 |
3.2.1 主题语境教学现状 |
3.2.2 语篇知识教学现状 |
3.2.3 语言知识教学现状 |
3.2.4 文化知识教学现状 |
3.2.5 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
3.2.6 学习策略教学现状 |
第四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主题语境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2 语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3 文化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4 语言技能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5 语言技能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6 学习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五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
5.1 提高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对策 |
5.2 提高学生语篇知识掌握量对策 |
5.3 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掌握量对策 |
5.4 提高学生口语技能对策 |
5.5 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对策 |
5.6 发展学生运用认知策略能力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之主题语境课标要求 |
附录二 问卷调查之语篇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三 问卷调查之语言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四 问卷调查之文化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五 问卷调查之语言技能课标要求 |
附录六 问卷调查之学习策略课标要求 |
附录七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八 访谈提纲 |
致谢 |
(5)基于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及设计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概述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概念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特征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分类 |
二、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力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媒介素养教育学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原则 |
(二)教学的五大基本环节:教师的教法操作流程 |
(三)学生学法操作流程 |
四、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现状 |
(二)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 |
(三)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 |
五、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归因分析 |
(一)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英语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
(二)教师所用教材与学生生活和发展结合不够 |
(三)教师对学生训练少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 |
(四)教师教学意识不够,指导方法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 |
六、高段PEP版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
(二)教师需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 |
(三)教师当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方法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报告、标准 |
(二)期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6)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
2. 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需要 |
3. 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4. 高中教育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关键期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 |
2. 关于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策略研究 |
3. 关于高中英语课程与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研究 |
4. 研究述评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内容分析法 |
3. 观察法 |
4. 访谈法 |
一、国际理解研究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国际理解 |
2. 国际理解素养 |
3. 国际理解教育 |
(二) 国际理解素养与国际理解教育 |
(三) 国际理解素养与高中英语课程 |
1. 通过高中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必要性 |
2. 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可行性 |
二、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形成过程探析 |
(一) 国际理解知识的认知 |
1. 国际理解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 |
2. 国际文化知识 |
3. 全球关联知识 |
4. 全球议题及挑战知识 |
(二) 国际理解知识的内化 |
1. 国际理解知识内化的必要性 |
2. 国际理解知识内化的策略 |
(三) 国际理解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
1. 国际理解知识应用与实践的必要性 |
2. 国际理解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策略 |
三、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
(一) 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
2. 能力目标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二) 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 |
1. 内容分析对象及其选择原因 |
2. 国际理解知识的教材内容分析框架 |
3. 基于国际理解知识的教材内容分析 |
(三) 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 |
1. Pre-reading——国际理解知识的认知 |
2. While reading——国际理解知识的内化 |
3. Post reading——国际理解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1. 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是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 |
2. 高中英语教科书是国际理解知识的有效载体 |
3.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可与国际理解教育有机结合 |
(二) 研究建议 |
1. 充分挖掘教材,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资源 |
2. 把握教学重点,合理安排国际理解内容 |
3. 以学生为中心,贯彻高中英语教学活动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附录1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教育”新型教学范式的发展 |
1.1.2 高中阶段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
1.1.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智慧教育的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移动学习研究 |
1.2.2 国内移动学习研究 |
1.2.3 微信公众平台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轨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开发性研究方法 |
1.5.3 调查研究法 |
1.5.4 案例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移动学习 |
2.1.2 微型学习 |
2.1.3 混合式学习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弹性学习理论 |
2.2.2 认知负荷学习理论 |
2.2.3 生成学习理论 |
2.2.4 二语习得理论 |
第3章 高中英语阅读微信公众平台的系统设计 |
3.1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与设计 |
3.1.1 平台的开发设计流程 |
3.1.2 平台的功能特点分析 |
3.1.3 平台的设计原则 |
3.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设计 |
3.2.1 前端分析 |
3.2.2 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设计分析 |
3.2.3 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的建构 |
3.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系统评价分析 |
第4章 高中英语阅读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与评价 |
4.1 移动环境下教学案例应用分析 |
4.1.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
4.1.2 微信公众平台与Moodle平台的比较分析 |
4.1.3 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
4.2 关于平台的调查研究设计与应用评价 |
4.2.1 前置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4.2.2 后置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
4.3 教学反思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的前测问卷 |
附录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英语阅读学习的效果评价量表 |
附件3 学生使用微信辅助英语阅读学习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
一、话语理论 |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
二、中世纪英语 |
三、现代英语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漳州一中高一年级阅读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图式理论 |
3.1.1 图式的概念 |
3.1.2 图式的特点 |
3.1.3 图式的类型 |
3.2 阅读理解 |
3.2.1 阅读的定义 |
3.2.2 阅读模式 |
3.3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
3.3.1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
3.3.2 图式理论在阅读中的作用 |
第四章 教学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2 实验过程 |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3.1 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后期测试成绩分析及结果 |
第五章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5.1 在读前活动中激活已有图式,发挥图式的预测功能 |
5.2 在读中活动中建立新图式,发挥图式的信息处理功能 |
5.3 在读后活动中巩固并运用图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致谢 |
四、英语阅读技巧新探(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秦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D]. 张砚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瑞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韩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5]基于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向子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6]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 徐仕晔.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解宁.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沧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1008009) “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研究报告[A]. 王军霞.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 2012
- [10]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漳州一中高一年级阅读教学为例[D]. 韩倩倩. 漳州师范学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