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样品水平测试达到国际水平

铁矿石样品水平测试达到国际水平

一、铁矿样水平测试达国际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1](2021)在《宽厚板国际贸易关系预测及河钢集团贸易建议》文中指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的同时,还极大满足了其他各国的钢铁产品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钢铁产品贸易的每一环节都通过国际贸易实现钢铁产品流动,国与国之间的钢铁产品贸易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复杂系统,更好了解这一系统就可以更好的了解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及其演变。此外,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钢铁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而作为国内最大的特大型钢铁集团,河钢集团在中国钢铁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现有贸易伙伴拓扑结构基础上提前找到新的贸易合作伙伴,对河钢集团的对外贸易发展极其重要。本文首先以河钢集团现阶段主要发展钢铁产品—宽厚板2009~2018国际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复杂网络方法,主要对我国宽厚板产品国际角色演变进行了分析;然后在现有贸易网络基础上,利用有向加权链路预测方法对该产品贸易国伙伴关系做出预测,找到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与我国产生贸易的伙伴国。研究表明:第一,中国、比利时、德国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宽厚板贸易伙伴数量及贸易量相对稳定;中国和比利时的直接影响力相对稳定,处于贸易网络中心地位。第二,近三年中国的宽厚板贸易地位、影响力均呈现微弱下降趋势,间接影响力不足。第三,在近三年被预测但还未成功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链接仍有建立贸易关系的可能,参与宽厚板国际贸易的国家更倾向于和自己熟知的贸易伙伴建立贸易关系。第四,预测加拿大、英国、罗马尼亚、丹麦、芬兰、匈牙利、葡萄牙、危地马拉和索莱托是在未来3年内最有可能与我国建立宽厚板贸易关系的国家。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宽厚板贸易演变,识别我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影响力。并且河钢集团可以依据预测的潜在宽厚板国际贸易伙关系结果,提前准备做好贸易布局,进而促进其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主力产品市场影响力。本研究为河钢集团发展及其国际贸易提供了决策参考。

王晗[2](2018)在《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及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在论述研究区区域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日照地区水文和地质历史资料,尤其是水质测试结果及本次采集沿海地区雨水样的测试数据的整合分析,分别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碳同位素测年和水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特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探讨。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三大水体”间的水力联系可以通过水体同位素的特征来反映,是水化学研究的基础。D、18O分析结果显示:日照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均与大气降水有密切的亲缘性,其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包括降雨和降雪);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枯水期水力联系较丰水期更为强烈。14C测年的分析结果显示:傅疃河南岸地下水主要为来自上游的径流补给,补给路径较长,其它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年龄均小于200年,表明多为现代降水补给,且循环快速。日照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以中部低山为分水岭东西两侧水化学性质出现差异,东部沿海浅层地下水呈现“高氯低矿化”的特征,与内陆地区同等矿化度水平下Cl-含量低的特点截然不同。提出并证明这是在海风作用下,海水汽被带到内陆,遇低山受阻沉降形成局部降雨,从而补给浅层地下水的缘故。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两变一不变”的特征。“两变”是指自1990年以来,随着日照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全市浅层地下水的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即NO3-、S042-两大组分相对含量逐渐快速增加,在水化学类型中参与命名,并且有的已经占绝对优势,如出现NO3—Ca·Na型水、NO3·SO4型水或更复杂类型的水。研究表明NO3-含量增加是农业生产过量使用氮肥的结果,SO42-含量增加是燃煤的SO2氧化后形成的硫酸盐沉降的结果。“一不变”是指在此过程中,Cl-含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即便在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低、其TDS低于0.3 g/L的时候也是这样。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近年来日照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已受到污染,需引起重视。

王晓[3](2017)在《金川高镁尾矿酸改性浮选回收铜镍的基础理论与分选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镍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应用广泛的战略性金属,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镍矿资源非常短缺,仅占全球镍矿资源的3.7%,且目前可开发利用的镍矿资源禀赋较差,主要为富含镁质硅酸盐脉石矿物的铜镍硫化矿,由于这类矿石共生关系复杂、泥化严重,导致尾矿中损失大量的铜镍矿物,因此,尾矿的再利用势在必行。我国镍储量的62%分布在甘肃省,金川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镍冶炼规模居全球第二。金川镍矿历经五十多年开发利用,已有1.2亿多吨的尾矿堆存于尾矿库中,目前每年排放量高达900多万吨,其中镍、铜金属损失量均在20000吨以上,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尾矿中铜镍的再回收利用,不仅可以缓解金川公司原料不足的境况,还可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论文以金川高镁尾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采用酸改性浮选工艺回收铜镍的可行性,并通过Zeta电位测定、吸附量测定、矿浆粘度、浊度测定、润湿接触角测量、电子显微分析和光电子能谱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以及DLVO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了酸改性浮选的基础理论;阐释了酸改性过程中,脱除表面镁离子的蛇纹石矿物的亲疏水特性变化规律,以及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探究了酸改性过程中,溶出的金属离子对不同矿物的活化或抑制机理,为矿物改性浮选分离镁质硅酸盐矿物与硫化铜镍矿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酸改性浮选过程中,在不改变蛇纹石晶体基本结构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将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脱除,可使蛇纹石表面的Zeta电位测量发生明显负移,且负移的程度与蛇纹石表面镁离子的脱除率密切相关,在蛇纹石脱镁率为32.27%时可使蛇纹石的零电点由10.2负移至6.9;脱镁率为83.53%时蛇纹石的零电点可负移至4.3;其次,酸改性后蛇纹石的接触角明显减小,在蛇纹石脱镁率为32.27%时可使蛇纹石的接触角由39.2°至34.72°;脱镁率为83.53%时蛇纹石的接触角减小至30.86°,从理论上解决了“异相凝聚”对尾矿浮选回收铜镍的干扰,降低精矿产品MgO含量高等难题。单矿物试验研究表明:丁基黄药体系下,虽然蛇纹石的可浮性较差,但是蛇纹石的上浮率与矿石粒度关系紧密,在人工混合矿中,随着蛇纹石粒度的减小以及含量的增加,对镍黄铁矿、黄铜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但是酸改性后的细粒级蛇纹石基本不上浮,且对镍黄铁矿、黄铜矿的抑制作用很弱。根据扩展DLVO理论,在丁基黄药浮选体系下,计算了不同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总势能及作用力,发现脱除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后,细粒蛇纹石与镍黄铁矿和黄铜矿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吸引转为排斥,从而有效削弱“异相凝聚”作用,改善了浮选环境,提高了硫化铜镍与蛇纹石的分选效率。酸改性过程中,溶出离子对不同矿物浮选的影响试验和XPS分析等研究表明:当pH>6,Cu2+、Ni2+离子可以活化蛇纹石,且铜离子的活化能力优于镍离子,而Cu2+、Ni2+离子对改性蛇纹石不具有活化作用;在pH>7,Mg2+、Fe2+和Fe3+三种离子对镍黄铁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黄铜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Mg2+对镍黄铁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Fe3+,Fe2+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弱。金属离子对蛇纹石改性前后活化差异性的研究表明:矿浆中Cu2+、Ni2+离子以羟基络合物的形式在蛇纹石表面发生吸附时,需要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作为吸附位点,而经酸改性后,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被脱除,减少了 Cu2+、Ni2+及其金属羟基络合物的吸附位点,降低了 Cu2+、Ni2+对蛇纹石造成的意外活化,因此,改性后的蛇纹石不易上浮。金川高镁尾矿回收铜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酸改性浮选新工艺,最终获得铜镍混合精矿,铜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58%和21.70%,镍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02%和18.48%,精矿中MgO含量仅为4.86%,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论文初步建立了高镁硫化铜镍尾矿酸改性浮选的基础理论,探明了蛇纹石与改性蛇纹石亲疏水性的变化规律,完善了镁质硅酸盐类矿物与硫化铜镍矿有效分选的浮选理论与工艺,为高镁低品位铜镍硫化矿尾矿的再利用,降低蛇纹石上浮和铜镍精矿中镁含量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及新的研究思路。

李丹丹[4](2015)在《低温过程中Cu-Zn同位素分馏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提出风化和吸附是低温表生环境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对Cu和Zn等过渡族金属元素,风化和吸附作用对它们在自然界中(如沉积岩、海水等)的分布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风化和吸附过程中Cu-Zn同位素分馏过程及分馏机理对于理解Cu-Z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至关重要。本论文以“低温Cu-Zn同位素分馏体系”为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建立了高精度Cu-Fe-Zn分析方法(精度分别为±0.05‰、±0.05‰、±0.06‰),通过提高精度,精确测定硅酸岩的Cu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2)高岭土吸附过程会发生显着的Cu同位素分馏,轻Cu同位素优先被吸附,使溶液相对富集重Cu同位素;反应时间、起始Cu浓度和背景电解质浓度对吸附过程Cu同位素分馏影响较大,可有效解释河口同位素组成变化和示踪金属离子来源等问题;反应温度、溶液p H对吸附过程Cu同位素分馏基本无影响,这对于解释地质时间尺度及温度范围内海洋沉积物及水体的Cu同位素组成提供了依据;由XRD数据和瑞利分馏模拟可知,高岭土吸附过程产生显着Cu同位素分馏的机理是由于溶液中的Cu络合形式不同,高岭土优先吸附富集轻Cu同位素的Cu(H2O)62+;(3)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高岭土吸附过程不会产生Zn同位素分馏,这主要是由于溶液中的Zn仅以Zn(H2O)62+形式存在,不存在同位素组成不同的络合形式;(4)玄武岩和硫化物淋滤过程会产生显着的Cu同位素分馏;在酸性较弱时,淋滤液相对固体残渣始终富集重Cu同位素,该结果可有效解释自然环境中,水体为何普遍富集重Cu同位素的现象;在酸性较强时,淋滤液与固体残渣Cu同位素分馏呈现先富集重Cu同位素再富集轻Cu同位素最后又富集重Cu同位素的变化趋势,这为解释在酸性地区为何会产生富集轻Cu同位素流体的现象提供了依据;根据同位素及XRD结果可知,玄武岩风化过程Cu同位素分馏主要是受矿物相的淋滤速率影响,而黄铜矿Cu同位素分馏主要受矿物中65Cu及63Cu的扩散速率影响;(5)对自然界花岗岩风化剖面研究表明:风化过程中,Cu-Zn同位素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但还原环境下Cu和Zn的再沉淀会进一步改变Cu-Zn同位素组成。本论文在建立高精度Cu-Fe-Zn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实验测定吸附过程及淋滤过程Cu/Zn同位素分馏情况,该研究为示踪Cu/Zn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解释自然界水体及土壤Cu/Zn同位素组成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莫红兵[5](2013)在《复杂低品位特定矿浮选和浸出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矿产资源特点为贫矿、难选矿多,富矿、易选矿少,针对中国矿资源复杂难选的客观事实,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需对复杂难选矿产资源进行有效加工与利用,加大对贫矿、难选矿的回收和利用,并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矿物浮选、药剂及新工艺等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复杂、低品位特定矿浮选、浸出新工艺研究工作。1、针对湖南通道赤铁矿的结构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种分散体系,对其在纯石英和纯氧化铁上的吸附性能进行了 一系列的研究,考察了不同分子量的分散剂、溶液pH值、溶液温度、纯石英的细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实验室的选择性分散阶段,主要对不同分散剂,矿浆浓度,矿浆pH值,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对分散体系的影响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最优的分散工艺条件矿浆浓度为17.00%、pH = 9.5、搅拌速度为1200 r/min、搅拌时间为10 min。在选择性絮凝阶段,发现PVP的选择性絮凝效果明显优于改性玉米淀粉,且水质对絮团的选择性影响很小,突破了传统的高分子絮凝剂对水质的敏感。通过对一系列的干式强磁抛尾、湿式强磁、离心选矿、选择性分散絮凝选矿和反浮选阶段流程进行条件试验,选出各个阶段的最优条件参数进行组合,进行四种不同的联合流程试验。实验最终确定“阶段磨矿—干式强磁—湿式强磁—选择性脱泥—反浮选”工艺联合流程为最优工艺流程。该工艺可经济、顺畅的生产出TFe品位不小于62.00%,铁金属回收率近70.00%的铁精矿。为下一步通道铁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指导作用。2、研究了α-亚硝基-β-萘酚做活化剂,分别以活化十八胺和苯甲羟肟酸为捕获剂,浮选重庆市石柱县异极矿。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pH值、捕获剂用量、活化剂用量、分散剂种类和用量对异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确定了异极矿的最佳浮选条件为:当用十八胺为捕获剂是,pH值为9.5,木素磺酸钙用量为1200g·t-1,α-亚硝基-β-萘酚用量为2×10-5mol·L-1,十八胺用量为1200g·t-1,此时,异极矿精矿品位为38.26%,回收率为87.90%。当苯甲羟肟酸做捕获剂,异极矿的最佳浮选条件为:pH值为9.0,六偏磷酸钠用量为1000g·t-1,α-亚硝基-β-萘酚用量为2×10-5 mol·L-1,苯甲羟肟酸用量为800 g·t-1,此时,异极矿精矿品位为40.36%,回收率为61.20%。与无活化剂体系和其他活化体系相比,考察了四种分散剂(六偏磷酸钠,硅酸钠,复合分散剂和木素磺酸钙)对矿泥的分散效果,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和木素磺酸钙是异极矿有效的分散剂。最后通过红外光谱技术、紫外光谱技术、基团电负性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研究实验中浮选药剂与矿物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α-亚硝基-β-萘酚在异极矿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并且证实,α-亚硝基-β-萘酚通过N、O原子与矿物表面的Zn2+发生键合作用,生成五元环的螯合物,造成矿物表面的初步疏水性,从而促进捕获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3.针对异极矿难以冶炼以及湿法冶金ZnO的酸浸提和碱浸提法的缺陷与不足,分别用碱浸和酸浸方法对重庆市石柱县异极矿进行锌浸出试验,首先考察了碱浸过程中碱度、液固比、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对异极矿中锌浸出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助剂Ca(OH)2辅助锌的浸出,结果表明:Ca(OH)2作为一种助剂添加到浸出液,不仅有助于锌的浸出,而且可以减少NaOH的用量,降低碱浸过程的成本。并确定了 Ca(OH)2助溶锌浸出的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浸出回收液的再次利用和循环的研究表明浸出回收液可以循环使用2次。采用酸浸异极矿,考察了酸度、液固比、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对异极矿中锌浸出率的影响,采用逐步浓差法,实现了对异极矿中锌的高效率浸出,使得浸出过程避免硅胶产生,从而使过滤得到改善,并且在调节浸出液pH值中,减少了Zn的损失率低于5%。最后,在碱浸和酸浸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中试放大试验,成功设计、开发出难处理氧化锌矿的利用新工艺,该工艺生产能力达到75吨/天,其最终产品为碱式碳酸锌和合格锌电解液。

李兴华[6](2011)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研究》文中指出攀枝花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钛制品基地,位列世界第二的钒制品基地和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其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世界罕见的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多金属伴生矿床,该矿具有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易采难选冶等特点。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铁、钒、钛的规模化利用,形成了采选、钢铁、钒、钛原料、钛白和钛金属6个主产业及其配套的伴随产业。然而在上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水平不高、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节能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现有产业规模与资源量不相匹配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市场、技术相互结合不紧密,存在资源系统集成开发方向不明、单兵作战等现象,缺少系统思考、缺乏高层面的战略思想和顶层设计等。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国家鼓励攀枝花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四川省提出了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攀枝花市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这些都将对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研究的。要解决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实现四川省和攀枝花市提出的奋斗目标,亟需用一种新的战略研究工具总结过去、明确现状,并对将来的资源走向、目标、路径进行系统分析,技术路线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即是通过技术路线图编制的主要方法,辅助使用头脑风暴、SWOT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与国内外相关资源进行了对比;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形成的6个主产业及其伴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6个主产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发展策略;绘制出了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路线图。其要素包括产业目标、关键技术、技术重要性、两个层次(国际、国内)的技术差距、技术预计实现时间、实现路径以及需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等。同时,还对2015年和2020年7个产业的规模进行了预测。论文通过对上述6个主产业和伴随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系统分析,以及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1)采选产业:近年来,我国铁矿石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应充分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量大、易采的优势;攀枝花采选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潜力较大。(2)钢铁产业:全球重心已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短期内需求低迷的状况难以有效改善,钢铁产量还会有所增长,高炉生铁产量将趋于稳定;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长的重心,对钢铁的巨大需求,预计能持续到2020年,目前是典型的结构性过剩;攀枝花目前面临着产能不足、技术、配套资源、交通等因素制约。(3)钒产业:全球钒资源和产业高度集中。85%以上的钒用于钢铁生产的添加剂,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钒的需求有望大幅度提高;国内钒行业高度垄断,但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4)钛原料产业:国际钛铁矿形成了寡头竞争态势,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用攀枝花钛精矿规模化生产氯化原料存在技术瓶颈。(5)钛白产业: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高,以氯化法为主,我国是生产大国而非强国;攀枝花生产能力和规模居全国第一,氯化法钛白生产有望取得较大突破。(6)金属钛产业:全球海绵钛和钛材生产高度垄断,主要应用领域正从航空航天转向民用;我国海绵钛产能和产量居世界第钛材加工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攀枝花具备了生产海绵钛、钛锭、钛板卷、钛铁的能力,但尚未形成规模。(7)伴随产业:攀枝花在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了硫酸、氯碱、机械加工、测试、环保等伴随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形成的主产业进行了SWOT分析。从优势上看,资源优势明显,产业政策利好因素多,产业链前端优势明显,后端薄弱。从劣势上看,大部分产业存在技术瓶颈,部分产业缺少辅助性产业支撑,高新技术产品缺乏,地域条件欠佳,交通成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从面临的机遇看,具有西部大开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战略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利好因素,很多关键技术处于突破前夜,多数产业市场前景好。从面临的威胁看,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资源同类城市和周边地区发展迅速,技术壁垒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高端市场进入难度大,环保、节能减排压力大。对此,本论文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延长产业链、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树立品牌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在对产业的市场需求、国家战略、产业现状、部门及行业规划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扩大生产能力、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安全及环境友好、高效及低成本、产业链延伸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拓展市场等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深入分析研究提炼出关键技术82项,对每一项技术内涵进行了描述,其中重要性指数超过90的13项、80-90的39项,70-80的26项,60-70的4项。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较,4项差距大,58项差距中~大,18项差距小-中,2项差距小;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较,31项差距中-大,40项差距小~中,8项差距小,3项国内领先。对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在2015年以前实现的技术23项,2015-2020年实现的技术56项,2020-2025年实现的技术3项。可以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17项,以引进为主的3项。列出了各产业应优先发展的技术42项,通过对产业间的分析比较,列出了当前应优先发展的技术13项。依据2010年7个产业中的主要产品市场价格,预计2015年可形成产业产值1101亿元,2020年可达1812.7亿元。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是全球首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类技术路线图,国内资源综合利用类和四川省第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其对明确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系统认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资源特点、市场前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完善、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凡[7](2010)在《兴仁滥木厂汞铊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合运用矿床学、矿物学、矿相学、地层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较系统的研究了滥木厂铊(汞)矿床的若干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建立滥木厂式铊(汞)矿床形成的成矿模式,并总结出一些地质找矿评价标志。贵州西南部作为主要的TI~Au~Hg~As成矿带,地质找矿工作开展较早,开采历史久远,其中的滥木铊矿床具有代表性。该矿床主要含矿层位属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对这些含矿层位中成矿元素含量采用柯尔奠各洛夫-斯米尔诺夫棒验方法计算丰度,从而有效区分了由正常沉积过程导致的元素丰度(A)及由正常沉积和成矿作用两个过程以上地球化学过程综合引起的元素总体平均含量(M),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含矿地层中TI、Au、Hg、As、Sb (M/A>5)属富集或强烈富集,而Pb、Zn的含量属正常或稍有富集(M/A<2),因此推测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和三叠系夜郎组不仅是主要含矿层,而且也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微量元素资料分析认为,沉积地层中夹多层基性及中酸性火山灰物质。这些火山灰物质中含钾长石、云母等含钾矿物。根据铊的地球化学性质可知,在岩浆作用中铊与钾元素密切相关,因此推测铊的来源与中酸性火山物质有关;据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同位素等方面分析,结合成矿地质条件,提出了滥木厂式铊(汞)矿床的成矿模式。即本区沉积地层中夹多层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物质,经热液改造后,中酸性火山物质中的含T1、Ba较高的矿物(如钾长石、云母)蚀变为伊利石化,并放出少量T1、Ba、SiO2,伊利石随后蚀变为高岭石,同时大量释放出T1、Ba等元素,伴随高岭石化、重晶石化,有T1、Hg的富集,在适当的环境中沉淀成矿。最后文章通过对区域构造背景、地层的含矿性、沉积环境、围岩蚀变、矿物组合等方面的研究,对滥木厂式铊(汞)矿床成矿模式进行探讨,并对该区的找矿条件和评价标识进行了归纳总结。

海书杰[8](2010)在《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力压裂技术是油田增产的一种有效技术。其工艺过程是利用地面上的高压泵组,将高粘度的压裂液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到井内,在井底憋出高压;当此压力大于井壁附近的地层应力和地层岩石抗张强度时,在井底附近的地层会产生裂缝;继续注入带有支撑剂的含砂液,裂缝向前延伸并被压裂支撑剂填充,关井后裂缝闭合在填充的支撑剂上,最后在井底附近地层内产生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裂缝,便于周围原油更快流入油井底部,达到增产的目的。支撑剂作为水力压裂中的重要填充介质,其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油井的增产能力。所以,研究高性能石油支撑剂对于油田增产是非常必要的。石油压裂支撑剂*主要分天然石英砂、人造陶粒支撑剂、树脂包覆支撑剂(即覆膜支撑剂)三大类,其中覆膜支撑剂又分覆膜砂和覆膜陶粒两种。天然石英砂因其圆球度不好,强度低,但成本最低,所以一般在浅井中大量使用;人造陶粒支撑剂由于其圆球度好,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强,导流能力好等优点,般被大量用于中、深井的压裂。覆膜砂由于经过树脂包覆后强度好,密度变小,可以代替陶粒支撑剂在中等深度的油井使用,而覆膜陶粒支撑剂的研究较少,成本较高,暂时未能用于实际生产用。传统的人造陶粒支撑剂制备的方法主要是铝矾土和助熔相(如锰矿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粉碎研磨(粒度为300目),经圆盘造粒机按一步造粒法制备生料球,经过高温烧结制备出中密度或高密度陶粒支撑剂。本文通过油页岩渣、铝矾土和助熔剂按比例配合,经粉碎,利用圆盘造粒机按引子造粒法制备生料球,再经过高温烧结制备出低密度陶粒支撑剂。油页岩渣是油页岩提炼页岩油之后的废弃物。油页岩渣的累积堆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危害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其污染过程是油页岩渣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元素,经过雨水淋溶或扩散后严重污染周围的水源、土地,使土地毒化、酸化,破坏土壤生产能力,破坏农业生产,从而危害居民健康。但是油页岩渣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成分,如石英,长石,粘土成分等,经过蒸馏煅烧之后,其结构非常的疏松,具有非常轻的密度,较大的烧失量。利用油页岩渣来制备人造陶粒支撑剂和覆膜陶粒支撑剂,不但可以减少油页岩渣堆积对大量土地的占用,消除对环境、生态以及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还可以提高油页岩渣的利用价值。所以对油页岩渣资源化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讲,传统的陶粒支撑剂是以纯刚玉相为支撑骨架,玻璃相起粘结作用,使整个陶粒支撑剂具有了很好的强度和优良的耐腐蚀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油页岩渣,可以增加陶粒支撑剂中的莫来石含量,利用莫来石相交织在一起产生的韧性,使陶粒的整体结构的强度更好,破碎率更低。另外,添加油页岩渣,当两种原料充分混匀以后,油页岩渣存在的有机质以及氧化铁成分,可以更快的将碳质成分氧化,更容易形成均匀的闭合气孔,使陶粒的体积密度和视密度更小利用油页岩渣的以上特点,制备低密度的石油压裂支撑剂和覆膜支撑剂,其创新之处有:1)首次在铝矾土中添加30%的固体废弃物——油页岩渣,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的低密度陶粒支撑剂。2)以添加50%的油页岩渣制备陶粒支撑剂作为骨料,制备出了满足国家标准的疏水亲油的覆膜支撑剂,同时,可以提高支撑剂的强度以及提高导流能力。3)首次使用ρ-Al2O3作为陶粒支撑剂的粘结剂,提高了支撑剂的性能。本论文中,首先通过对采集于黑龙江牡丹江的油页岩*进行了煅烧、磨细处理,对油页岩及油页岩渣的烧失、密度、矿物成分以及微区形貌等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过处理的油页岩渣粉料和铝矾土粉料以及助熔相(如锰矿粉)按一定的比例配合,通过造粒,高温烧结,制备出低密度的陶粒支撑剂,系统地研究了油页岩渣的添加量,助熔相添加量,以及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陶粒支撑剂抗压性能的影响,并对陶粒支撑剂的圆球度、体积密度、视密度、破碎率、导流能力、耐腐蚀能力、矿物物相与微区形貌等都进行了检测分析。针对陶粒支撑剂存在的问题,对其性能进行了改善,主要有:使用氧化铁粉来代替锰矿粉来进行烧结助熔;通过将油页岩渣进行酸洗处理,减少油页岩渣中的有害成分,如氧化钙等;通过添加各种粘结剂来提高陶粒支撑剂的性能。通过上述实验,对陶粒的原料化学成分的配比,各成分对陶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造粒的原理、烧结的原理以及陶粒晶体长大的过程也进行了研究。最后将添加了50%油页岩渣制备的陶粒支撑剂作为骨料,利用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的混合树脂配合增塑剂、偶联剂和固化剂进行包覆,制备出性能优异的低密度高强度覆膜陶粒支撑剂。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利用油页岩渣制备石油压裂支撑剂的新配方,该方法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也为低铝铝矾土的应用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具体配方如下:将10-30%的油页岩渣、70%~90%的铝矾土,2%~6%的锰矿粉,1%~3.5%的粘结剂ρ-Al2O3混合,制备出了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陶粒支撑剂;该陶粒支撑剂还有另一大优点:低密度,即体积密度为1.52g/cm3,视密度为2.90g/cm3,52MPa破碎率为7.56%,明显优于普通陶粒(体积密度>1.7 g/cm3,视密度>3.15g/cm3).2.论文首次将7-Al2O3用于陶粒的生产,并对其机理做了合理的解释。这种高温粘结剂,将松散的刚玉、莫来石和玻璃相紧密联系起来;其在低温时水解,生成三水铝石和勃姆石胶体,产生粘性,增大陶粒生料球的结合强度,在高温下,其活性很强,既可与刚玉相结合,又可与二氧化硅生成莫来石,最终形成致密块体。3.首次利用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的混合树脂(添加比例为2:1),制备出了一种低密度高强度且亲油疏水的覆膜陶粒支撑剂,其体积密度为1.38 g/cm3,视密度为2.35 g/cm3,52MPa压力下破碎率为2.16%,酸溶解度1.05%,符合国家标准。与陶粒支撑剂相比,覆膜支撑剂的强度大大增加,其破碎率降低10%-20%,支撑剂的体积密度和视密度也非常低,酸溶解度降低至1%左右。在包覆树脂之前,水透过支撑剂的时间只需要9s,色拉油透过支撑剂的时间则需要80s,;覆膜之后,水透过覆膜支撑剂的速度明显降低,透过时间达到了90s,而油通过支撑剂的时间也增长到了120s,水透过时间增长了10倍,而油透过时间增长了1.5倍左右。4.确定了支撑剂覆膜效果的最佳条件和最大影响因素。最佳实验条件是A3D2B2C1,即在100g陶粒中应添加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比例为2:1的混合树脂添加量6g,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0.5ml,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0.1ml,固化剂三乙烯四胺0.4ml,润滑剂聚酯酸钙0.25g,反应温度190℃,反应总时间1h。通过方差分析得知陶粒支撑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树脂,次要因素为固化剂、增塑剂和偶联剂的添加量。5.氧化铁粉作为助熔剂助熔效果低于锰矿粉,但可以促进莫来石相的生成。6.油页岩渣制备陶粒支撑的原料和助熔相得要求如下:铝矾土的铝含量为70%左右,最佳助熔相比例:MnO2、Fe2O3、FeO、TiP2之和为5%;Na2P. K2O、CaO、MgO之和为1-3%。7.酸洗可以减少油页岩渣中的氧化钙的含量,降低了陶粒中长石相的存在,进而提高了陶粒的性能。其中酸洗所用酸的最佳体积浓度是20%。

周少雷,刘峰,刘炯天,王宏,邓晓阳,刘文欣,郭牛喜,李功民,黎哲欣,曾琳,张海军,叶鹤,陶秀祥,常春祥[9](2009)在《大型选煤技术装备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选煤工业基本情况与技术装备第一节我国选煤工业基本情况一、我国选煤工业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原煤入洗总量增加较快,从2000年的3.4亿t增加到2006年的7.8亿多t,翻了一倍多。但是全国煤炭的入选率一直徘徊在26%~33%之间,与先进国家80%以上的入选率相差甚远。

陆欢欢[10](2009)在《辽宁野猪沟鲕状赤铁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鲕状赤铁矿作为赤铁矿中的一种,其储量十分巨大,但因其嵌布粒度细,且经常与菱铁矿、鲕绿泥石和含磷矿物共生或相互包裹,至今未被开发利用。辽宁野猪沟鲕状赤铁矿矿床储量巨大,是辽宁地区尚未开发利用的重要铁矿资源,本论文对该铁矿石矿石性质和选矿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铁矿是沉积变质型氧化矿石,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方铁矿,锰矿物主要是氧化锰,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少量的铝硅酸盐。铁、锰矿物具有土状结构、同心环状结构、他形填隙结构、交代结构。矿石主要为局部网状构造、鲕状构造和皱纹状构造,绝大部分以细粒嵌布,原矿品位较低。本论文对焙烧-磁选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还原剂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以及磨矿细度。结果表明:给矿品位32.68%,用煤做还原剂,在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30min,还原剂煤:矿=1:5,磨矿细度-0.074mm含量85%的条件下磁选可以获得精矿品位49.09%和回收率87.52%的选别指标;磁选精矿再进行磁选柱再选后,可以获得精矿品位50.83%,回收率84.36%的选别指标;磁选精矿再磨细度至-0.037mm含量80%的条件下磁选可以获得精矿品位52.05%,回收率70.16%的选别指标。由于52.05%的精矿品位还远没有达到选别要求,所以又对再磨-磁选精矿进行了反浮选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宜的二次磨矿细度、捕收剂用量以及抑制剂的用量。结果表明:在给矿品位52.05%,磨矿细度-0.037mm含量80%的条件下,以十二胺做捕收剂,淀粉作为抑制剂,获得了精矿品位57.07%,回收率72.54%的选别指标。本论文对该赤铁矿的焙烧-磁选以及应用十二胺浮选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对辽宁朝阳地区的鲕状赤铁矿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铁矿样水平测试达国际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矿样水平测试达国际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宽厚板国际贸易关系预测及河钢集团贸易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钢铁行业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际贸易预测及其方法研究综述
        1.3.3 复杂网络与国际贸易研究综述
        1.3.4 链路预测相关研究综述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章节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钢铁贸易现状及相关理论
    2.1 我国钢铁贸易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钢铁产出现状
        2.1.3 钢铁出口贸易规模
    2.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2.1 要素禀赋理论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策不稳定性理论
        2.2.3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2.3 复杂网络理论与链路预测模型
        2.3.1 复杂网络理论
        2.3.2 链路预测模型
第三章 宽厚板国际贸易网络演化特征
    3.1 数据来源与宽厚板国际贸易复杂网络构建
        3.1.1 数据及其预处理
        3.1.2 宽厚板国际贸易复杂网络构建
    3.2 复杂网络基本指标简介
    3.3 宽厚板国际贸易合作伙伴及贸易量演化特征分析
        3.3.1 贸易合作伙伴演化特征分析
        3.3.2 贸易数量演化特征分析
    3.4 宽厚板国际贸易国家地位及影响力分析
        3.4.1 宽厚板国际贸易国家地位分析
        3.4.2 宽厚板国际贸易国家影响力分析
    3.5 宽厚板国际贸易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厚板国际贸易关系链路预测
    4.1 有向加权链路预测算法拓展
    4.2 有向加权链路预测模型有效性检验
        4.2.1 选取最优算法
        4.2.2 潜在贸易链接与实际贸易链接比较
    4.3 贸易链接被成功预测的规律
        4.3.1 预测国家链接分类
        4.3.2 已有贸易关系对预测链接的影响分析
        4.3.3 预测规律总结
    4.4 宽厚板国际贸易关系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钢集团宽厚板产品贸易建议
    5.1 河钢集团贸易现状
        5.1.1 经营现状分析
        5.1.2 海外贸易布局分析
    5.2 河钢集团潜在贸易伙伴所在国分析
    5.3 贸易建议
        5.3.1 在保持现有市场基础上向宽厚板产品贸易持续发力
        5.3.2 维护优质贸易伙伴关系
        5.3.3 提前做好海外贸易布局
        5.3.4 调整客户结构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2)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及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2.1 地理环境
    2.2 自然资源
3 水文地质概况与污染源分布特征
    3.1 水文地质条件
    3.2 污染源分布特征
4 材料与方法
    4.1 数据的获取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5 同位素分析
    5.1 氢氧同位素分析
    5.2 碳同位素分析
6 日照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6.1 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
    6.2 成因探讨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主要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3)金川高镁尾矿酸改性浮选回收铜镍的基础理论与分选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镍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1.2 镍尾矿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1.3 镍尾矿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1.4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分选过程的主要难题
    1.5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选矿研究进展
        1.5.1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的分选工艺进展
        1.5.2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的浮选药剂进展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矿样的采集与加工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际矿样的准备
        2.1.2 纯矿物的制备
        2.1.3 试验药剂
    2.2 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纯矿物浮选方法
        2.3.2 实际矿物选矿方法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Zeta电位测量
        2.4.2 吸附量测定方法
        2.4.3 接触角的测定
        2.4.4 浊度的测定
        2.4.5 矿浆粘度的测定
        2.4.6 比表面积的测定
        2.4.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8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9 XPS能谱测定
第三章 金川尾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试验原料性质分析
        3.1.1 矿样的结构构造
        3.1.2 矿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3.1.3 矿样的主要矿物组成分析
        3.1.4 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物相分析
        3.1.5 主要矿物的物理性质
        3.1.6 主要矿物粒度特征分析
        3.1.7 铜、镍矿物的解离度及共生关系特征分析
        3.1.8 矿样矿物的嵌布特征
        3.1.9 铂、钯的赋存状态
    3.2 试验原料粒度特征分析
        3.2.1 矿样的总体粒度特征分析
        3.2.2 矿样中铜、镍的分布特征分析
    3.3 试验原料人工重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蛇纹石对硫化铜镍矿分选的影响
    4.1 单矿物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4.1.1 蛇纹石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4.1.2 改性蛇纹石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4.1.3 镍黄铁矿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4.1.4 黄铜矿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4.2 改性前后不同粒级的蛇纹石的可浮性
        4.2.1 蛇纹石的可浮性
        4.2.2 改性纹石的可浮性
        4.2.3 改性前后不同粒级的蛇纹石的机理探讨
    4.3 蛇纹石对镍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3.1 不同粒度的蛇纹石对镍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4.3.2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镍黄铁矿回收率的影响
        4.3.3 蛇纹石的含量对镍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4 蛇纹石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4.1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黄铜矿回收率的影响
        4.4.2 蛇纹石的含量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5 蛇纹石对硫化铜镍矿浮选行为影响的机理研究
        4.5.1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镍黄铁矿捕收剂吸附量影响
        4.5.2 蛇纹石含量对捕收剂吸附量影响
        4.5.3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镍黄铁矿ζ电位的影响
        4.5.4 蛇纹石粒度对镍黄铁矿浊度的影响
        4.5.5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黄铜矿药剂吸附量影响
        4.5.6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黄铜矿ζ电位的影响
        4.5.7 蛇纹石粒度对黄铜矿浊度的影响
        4.5.8 蛇纹石的罩盖吸附行为
        4.5.9 扩展DLVO理论(EDLVO)
        4.5.10 不同矿相的蛇纹石和镍黄铁矿/黄铜矿颗粒间作用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浆中的金属离子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5.1. 矿浆中离子的来源
        5.1.1 实际矿石矿浆主要离子种类测定
        5.1.2 酸液中离子溶解度测定
        5.1.3 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5.2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
        5.2.1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5.2.2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
        5.2.3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表面丁基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4 单金属离子对改性蛇纹石接触角的影响
    5.3 离子吸附前后蛇纹石矿物表面XPS分析
        5.3.1 蛇纹石表面XPS分析
        5.3.2 改性蛇纹石表面XPS分析
    5.4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5.4.1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5.4.2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电位的影响
        5.4.3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丁黄吸附量的影响
        5.4.4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接触角的影响
    5.5 离子吸附前后硫化矿物表面XPS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川尾矿的选矿试验研究
    6.1 酸改性浮选试验研究方案
        6.1.1 酸改性-选择性脱镁预处理试验研究
        6.1.2 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6.2 精矿产品分析
        6.2.1 精矿产品矿物组成分析
        6.2.2 精矿产品粒度组成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4)低温过程中Cu-Zn同位素分馏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现状及问题
        1.1.1 高精度Cu-Fe-Zn分析测试方法
        1.1.2 高岭土吸附过程Cu、Zn同位素分馏
        1.1.3 玄武岩及硫化物淋滤过程Cu同位素分馏
        1.1.4 风化成土过程Cu-Zn同位素分馏影响因素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工作及成果概述
        1.3.1 主要工作
        1.3.2 成果概述
第2章Cu、Fe、Zn概述
    2.1 Cu、Fe、Zn地球化学性质
    2.2 Cu、Fe、Zn同位素概述
        2.2.1 Cu、Fe、Zn标准物质
        2.2.2 Cu、Fe、Zn同位素表示方法
    2.3 Cu、Fe、Zn同位素分析技术发展史
        2.3.1 热电离质谱仪(TIMS)
        2.3.2 二次离子电离质谱(SIMS)和激光共振电离质谱(RIMS)
        2.3.3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
第3章 高精度Cu-Fe-Zn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环境及实验器材
        3.2.1 实验室环境
        3.2.2 试剂纯化
        3.2.3 器皿清洗
    3.3 岩石标样溶解
    3.4 干扰因素
    3.5 化学分离
    3.6 质谱分析
        3.6.1 质谱仪测试条件
        3.6.2 仪器质量分馏校正
    3.7 同位素测试精度影响因素评估
        3.7.1 离子干扰
        3.7.2 回收率
        3.7.3 酸度匹配
        3.7.4 浓度匹配
    3.8 长期外部精度
    3.9 国际标准物质的Cu同位素组成
    3.10 小结
第4章 高岭土吸附过程Cu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
        4.2.1 吸附剂
        4.2.2 吸附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器皿
        4.3.2 实验仪器
        4.3.3 实验过程
    4.4 测试方法
        4.4.1 Cu浓度分析
        4.4.2 Cu同位素分析
        4.4.3 XRD矿物相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反应时间影响
        4.5.2 起始Cu浓度影响
        4.5.3 溶液pH影响
        4.5.4 反应温度影响
        4.5.5 背景电解质浓度影响
        4.5.6 根据固体残渣验证样品的Cu同位素分馏
    4.6 讨论
        4.6.1 起始高岭土与固体残渣的XRD分析
        4.6.2 不同实验条件对吸附率及Cu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4.6.2.1 反应时间影响
        4.6.2.2 起始Cu浓度影响
        4.6.2.3 溶液pH影响
        4.6.2.4 反应温度影响
        4.6.2.5 背景电解质浓度影响
    4.7 吸附过程中Cu同位素分馏机理
    4.8 应用研究
    4.9 小结
第5章 高岭土吸附过程Zn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
        5.2.1 吸附剂
        5.2.2 吸附质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器皿及仪器
        5.3.2 实验过程
    5.4 测试方法
        5.4.1 Zn浓度分析
        5.4.2 Zn同位素分析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反应时间对吸附率及Zn同位素分馏影响
        5.5.2 溶液pH对吸附率及Zn同位素分馏影响
        5.5.3 反应温度对吸附率及Zn同位素分馏影响
    5.6 吸附过程Zn同位素分馏机理
    5.7 小结及应用研究
第6章 玄武岩及硫化物淋滤过程中Cu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描述
    6.3 实验器皿及仪器
    6.4 实验方法
        6.4.1 周期淋滤实验
        6.4.1.1 周期淋滤实验
        6.4.1.2 不同酸类型的周期淋滤实验
        6.4.1.3 平行周期淋滤实验
        6.4.2 连续淋滤实验
    6.5 测试方法
        6.5.1 Cu浓度分析与XRD矿物相分析
        6.5.2 Cu同位素分析
    6.6 实验结果与讨论
        6.6.1 周期淋滤实验
        6.6.1.1 BHVO-2 淋滤实验
        6.6.1.2 GBW07105 淋滤实验
        6.6.1.3 Cpy淋滤实验
        6.6.2 不同酸类型的周期淋滤实验
        6.6.3 平行周期淋滤实验
        6.6.3.1 BHVO-2 平行周期淋滤实验(pH = 2)
        6.6.3.2 BHVO-2 平行周期淋滤实验(pH = 5)
        6.6.3.3 GBW07105 平行周期淋滤实验(pH = 2)
        6.6.4 连续淋滤实验
    6.7 淋滤过程中Cu同位素分馏机理
        6.7.1 淋滤液中Cu不同络合方式
        6.7.2 吸附作用
        6.7.2.1 Fe(III)氧化物/氢氧化物吸附作用
        6.7.2.2 高岭石吸附作用
        6.7.3 起始样品存在富Cu的表面氧化层
        6.7.4 生成Cu沉淀或次生矿物
        6.7.4.1 玄武岩标样
        6.7.4.2 黄铜矿样品
        6.7.5 矿物不均一溶解
        6.7.5.1 淋滤液Cu同位素由重变轻阶段
        6.7.5.2 淋滤液Cu同位素由轻变重阶段
        6.7.5.3 淋滤液始终富集重Cu同位素阶段
    6.8 应用研究
    6.9 小结
第7章 花岗岩风化剖面Cu-Zn同位素研究
    7.1 引言
    7.2 样品描述
    7.3 分析方法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岩性分析
        7.4.2 岩相学分析
        7.4.3 主量元素分析
        7.4.4 Cu-Zn含量及同位素
        7.4.4.1 风化剖面A
        7.4.4.2 风化剖面B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会议论文
个人简历

(5)复杂低品位特定矿浮选和浸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弱磁性铁矿石选矿方法
        1.2.1 重选
        1.2.2 焙烧磁选
        1.2.3 强磁选
        1.2.4 浮选
        1.2.5 选择性絮凝选矿
        1.2.6 生物选矿
    1.3 国内难选弱磁性铁矿石选矿技术
        1.3.1 赤铁矿
        1.3.2 菱铁矿
        1.3.3 褐铁矿的选矿技术
        1.3.4 铁矿石分选亟需解决的问题
    1.4 氧化锌矿浮选工艺
        1.4.1 硫化-胺法浮选
        1.4.2 硫化-黄药法浮选
        1.4.3 脂肪酸类捕获剂浮选
        1.4.4 长碳链CH基和SH基捕获剂浮选法
    1.5 氧化锌矿浮选药剂
        1.5.1 捕获剂
        1.5.2 调整剂
    1.6 本论文研究主要目的和内容
第2章 联合流程选矿工艺用于赤铁矿筛选
    2.1 矿石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2.1.1 矿样的制取
        2.1.2 矿石结构
        2.1.3 矿石组成和化学组成
        2.1.4 矿石的物理性质
        2.1.5 铁矿石的嵌布特征
        2.1.6 原矿可磨性测定
        2.1.7 单体解离度测定
    2.2 赤铁矿选择性分散絮凝体系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聚乙烯吡咯烷酮在石英和氧化铁上的吸附研究
        2.3.1 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性质
        2.3.2 石英和氧化铁颗粒粒度与比表面积关系
        2.3.3 pH值对石英和氧化铁Zeta电位的影响
        2.3.4 不同分子量的PVP对石英的吸附
        2.3.5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2.3.6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2.3.7 颗粒粒度对吸附的影响
    2.4 铁矿石在分散体系中选择性分散
        2.4.1 铁矿石分散体系的确定
        2.4.2 铁矿石矿浆浓度对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影响
        2.4.3 pH值对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影响
        2.4.4 搅拌转速和时间对矿浆稳定性的影响
    2.5 选择性絮凝实验研究
        2.5.1 不同絮凝剂对矿浆选择性絮凝影响
        2.5.2 不同水质对选择性絮凝的影响
    2.6 通道赤铁矿的联合选矿工艺流程试验
        2.6.1 主要药品与仪器设备
        2.6.2 试验方法
    2.7 结果与讨论
        2.7.1 干式强磁
        2.7.2 湿式强磁
        2.7.3 磨矿细度试验
        2.7.4 强磁磁场强度试验
        2.7.5 矿浆浓度实验
        2.7.6 离心选矿
        2.7.7 选择性分散絮凝选矿
        2.7.8 反浮选
        2.7.9 联合流程的选择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异极矿活化、分散及浮选研究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 实际矿石性质及物相分析
    3.3 实验方案的确定
        3.3.1 捕获剂的选择
        3.3.2 活化剂的选择
        3.3.3 分散剂的选择
    3.4 实验方法
        3.4.1 矿样的制备
        3.4.2 异极矿的浮选
        3.4.3 锌含量的测定
        3.4.4 药剂吸附方式的测定
        3.4.5 α-亚硝基-β-萘酚吸附量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H值对异极矿浮选影响
        3.5.2 矿浆中十八胺浓度对异极矿浮选影响
        3.5.3 活化剂浓度对异极矿浮选影响
        3.5.4 分散剂种类和浓度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3.5.5 与硫化钠-十八胺浮选体系的比较
        3.5.6 α-亚硝基-β-萘酚-苯甲羟肟酸浮选体系的研究
        3.5.7 分散剂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3.5.8 与无活化剂体系的比较
    3.6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硅、低贫异极矿浸出及中试研究
    4.1 矿石性质及物相分析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矿样的制备
        4.3.2 异极矿碱浸出实验方法
        4.3.3 异极矿酸浸出实验方法
        4.3.4 锌含量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异极矿碱浸实验
        4.4.2 浸出助剂Ca(OH)2对锌浸出的影响
        4.4.3 异极矿碱浸工艺及参数确定
        4.4.4 异极矿酸浸试验
        4.4.5 异极矿酸浸工艺及参数确定
    4.5 难选异极矿浸出制备锌电解液新工艺
        4.5.1 石柱县氧化锌矿矿物学研究
        4.5.2 石柱县氧化锌矿生产工艺流程
        4.5.3 生产的主要设备型号、数量
        4.5.4 主要单元的操作参数
    4.6 结果与检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其他工作
致谢

(6)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钒钛磁铁矿资源情况
        1.1.1 国外钒钛磁铁矿资源
        1.1.2 国内其它类似资源
        1.1.3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
        1.1.3.1 资源特点
        1.1.3.2 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历程
        1.1.3.3 存在的问题
    1.2 本研究的相关政策背景
    1.3 技术路线图的产生、发展及研究概况
        1.3.1 技术路线图的起源及发展
        1.3.2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及应用
        1.3.3 技术路线图的表达形式
        1.3.4 技术路线图的特点和分类
        1.3.5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方法
        1.3.6 技术路线图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1.4 研究目的
        1.4.1 系统认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资源特点、市场前景
        1.4.2 明确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
        1.4.3 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完善
        1.4.4 促进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结合
        1.4.4.1 有助于政府对产业目标的宏观指导
        1.4.4.2 促进企业顺应市场变化,抢占发展先机
        1.4.4.3 促进投资者明确投资方向、投资重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过程、方法和特点
    2.1 研究过程
        2.1.1 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2.1.1.1 组建研究团队
        2.1.1.2 开展预研究
        2.1.1.3 制定研究方案
        2.1.2 研究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
        2.1.2.1 调查阶段
        2.1.2.2 资料分析阶段
        2.1.2.3 关键技术分析提炼阶段
        2.1.2.4 技术路线图初稿形成阶段
        2.1.3 修改和发布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2.2 研究方法
        2.2.1 头脑风暴
        2.2.2 SWOT分析
        2.2.3 问卷调查
    2.3 产业现状分析及技术路线图相关要素确定方法
        2.3.1 产业现状分析
        2.3.2 产业发展目标及其关键技术的关联的确定
        2.3.3 关键技术相关指标的量化
    2.4 研究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钒钛磁铁矿形成的产业现状及结构分析
    3.1 钒钛磁铁矿采选
        3.1.1 国外钒钛磁铁矿的开采、选别工艺
        3.1.1.1 俄罗斯钒钛磁铁矿开采、选别工艺
        3.1.1.2 南非钒钛磁铁矿开采、选别工艺
        3.1.2 国内铁矿供需及其他地区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现状
        3.1.2.1 国内铁矿开采及需求情况
        3.1.2.2 国内其他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现状
        3.1.3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现状
        3.1.3.1 技术产业链
        3.1.3.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采选产业现状
        3.1.4 本节小结
    3.2 钢铁产业
        3.2.1 国外钢铁产业现状
        3.2.1.1 世界钢铁产业生产格局
        3.2.1.2 世界钢铁产业消费格局及发展预测
        3.2.2 中国钢铁产业现状
        3.2.2.1 中国钢铁产业的供需现状
        3.2.2.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况
        3.2.2.3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2.2.4 发展趋势
        3.2.3 攀枝花钢铁产业现状
        3.2.3.1 技术产业链
        3.2.3.2 攀枝花钢铁产业现状
        3.2.3.3 攀枝花钢铁产业的特殊副产物——高钛型高炉渣
        3.2.4 本节小结
    3.3 钒产业
        3.3.1 国外钒产业现状
        3.3.1.1 全球钒资源量
        3.3.1.2 提钒原料及工艺
        3.3.1.3 生产情况
        3.3.1.4 钒的应用
        3.3.2 国内钒产业现状
        3.3.2.1 我国钒产业基本情况
        3.3.2.2 承德钒产业发展现状
        3.3.2.3 其它地区钒产业发展现状
        3.3.2.4 我国钒的应用情况
        3.3.3 攀枝花钒产业现状
        3.3.3.1 技术产业链
        3.3.3.2 攀枝花钒产业现状
        3.3.4 本节小结
    3.4 钛原料产业
        3.4.1 国外钛原料产业现状
        3.4.1.1 钛铁矿
        3.4.1.2 钛渣及UGS
        3.4.1.3 天然金红石和人造金红石
        3.4.2 国内钛原料产业现状
        3.4.2.1 钛铁矿
        3.4.2.2 钛渣
        3.4.2.3 天然金红石和人造金红石
        3.4.2.4 四氯化钛
        3.4.2.5 我国钛原料发展趋势
        3.4.3 攀枝花钛原料产业现状
        3.4.3.1 技术产业链
        3.4.3.2 攀枝花钛原料产业现状
        3.4.4 本节小结
    3.5 钛白产业
        3.5.1 国外钛白产业现状
        3.5.1.1 全球钛白粉生产情况
        3.5.1.2 全球钛白粉消费情况
        3.5.1.3 钛白产业发展趋势
        3.5.2 国内钛白产业现状
        3.5.2.1 我国钛白产业发展历程
        3.5.2.2 我国钛白粉生产情况
        3.5.2.3 我国钛白粉生产工艺
        3.5.2.4 我国钛白粉产品结构
        3.5.3 攀枝花钛白产业现状
        3.5.3.1 技术产业链
        3.5.3.2 攀枝花钛白产业现状
        3.5.4 本节小结
    3.6 金属钛产业
        3.6.1 国外金属钛产业现状
        3.6.1.1 海绵钛
        3.6.1.2 钛材
        3.6.2 国内金属钛产业现状
        3.6.2.1 海绵钛
        3.6.2.2 钛材
        3.6.3 攀枝花金属钛产业现状
        3.6.3.1 技术产业链
        3.6.3.2 产业现状
        3.6.4 本节小结
    3.7 伴随产业
        3.7.1 周边伴随产业现状
        3.7.1.1 周边地区硫酸产业现状
        3.7.1.2 周边地区氯碱产业现状
        3.7.2 攀枝花伴随产业现状
        3.7.2.1 硫酸产业
        3.7.2.2 氯碱产业
        3.7.2.3 稀贵金属产业
        3.7.2.4 测试及机加工
        3.7.2.5 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
        3.7.3 本节小结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形成的主产业的SWOT分析
    4.1 采选产业SWOT分析
        4.1.1 内部条件
        4.1.1.1 优势
        4.1.1.2 劣势
        4.1.2 外部条件
        4.1.2.1 机会
        4.1.2.2 威胁
        4.1.3 应对策略
        4.1.3.1 SO策略
        4.1.3.2 WO策略
        4.1.3.3 ST策略
        4.1.3.4 WT策略
    4.2 攀枝花钢铁产业SWOT分析
        4.2.1 内部条件
        4.2.1.1 优势
        4.2.1.2 劣势
        4.2.2 外部条件
        4.2.2.1 机会
        4.2.2.2 威胁
        4.2.3 应对策略
        4.2.3.1 SO策略
        4.2.3.2 WO策略
        4.2.3.3 ST策略
        4.2.3.4 WT策略
    4.3. 攀枝花钒产SWOT分析
        4.3.1 内部条件
        4.3.1.1 优势
        4.3.1.2 劣势
        4.3.2 外部条件
        4.3.2.1 机会
        4.3.2.2 威胁
        4.3.3 应对策略
        4.3.3.1 SO策略
        4.3.3.2 WO策略
        4.3.3.3 ST策略
        4.3.3.4 WT策略
    4.4 攀枝花钛原料产SWOT分析
        4.4.1 内部条件
        4.4.1.1 优势
        4.4.1.2 劣势
        4.4.2 外部条件
        4.4.2.1 机会
        4.4.2.2 威胁
        4.4.3 应对策略
        4.4.3.1 SO策略
        4.4.3.2 WO策略
        4.4.3.3 ST策略
        4.4.3.4 WT策略
    4.5 攀枝花钛白产业SWOT分析
        4.5.1 内部条件
        4.5.1.1 优势
        4.5.1.2 劣势
        4.5.2 外部条件
        4.5.2.1 机会
        4.5.2.2 威胁
        4.5.3 应对策略
        4.5.3.1 SO策略
        4.5.3.2 WO策略
        4.5.3.3 ST策略
        4.5.3.4 WT策略
    4.6 攀枝花金属钛产业SWOT分析
        4.6.1 内部条件
        4.6.1.1 优势
        4.6.1.2 劣势
        4.6.2 外部条件
        4.6.2.1 机会
        4.6.2.2 威胁
        4.6.3 应对策略
        4.6.3.1 SO策略
        4.6.3.2 WO策略
        4.6.3.3 ST策略
        4.6.3.4 WT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发展目标、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路线
    5.1 采选产业
        5.1.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1.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1.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2 钢铁产业
        5.2.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2.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2.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3 钒产业
        5.3.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3.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3.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4 钛原料产业
        5.4.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4.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4.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5 钛白产业
        5.5.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5.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5.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6 金属钛产业
        5.6.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6.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6.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7 伴随产业
        5.7.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7.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7.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8 展望及近期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7)兴仁滥木厂汞铊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铊矿床研究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
    2.2 地层
    2.3 研究区地质构造
    2.4 区内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及区域地球化学
第三章 含矿地层地球化学研究
    3.1 含矿地层化学成分特征
    3.2 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地层含矿性的地球化学评价
第四章 滥木厂铊(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
    4.1 矿区地质背景
    4.2 矿物组成
    4.3 矿石构造和结构
    4.4 成框期、矿化阶段和矿物生成顺序
    4.5 矿石类型和矿石品位
    4.6 围岩蚀变及其与矿化关系
    4.7 成矿元素T1、Au、Hg、Sb、As、Pb、Zn地球化学
第五章 滥木厂铊(汞)矿及其附近矿床(矿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第六章 滥木厂式铊矿床的形成机制与成矿模式及其找矿条件
    6.1 T1及与其有关的Au、Hg、Sb、As等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6.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6.3 滥木厂式铊(汞)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6.4 找矿条件和评价标志
第七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8)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页岩概述
        1.1.1 油页岩的定义
        1.1.2 分类
        1.1.3 油页岩的结构与性质
        1.1.4 油页岩的成因
        1.1.5 油页岩的储量和分布
        1.1.6 油页岩渣概述
        1.1.7 油页岩渣环境污染
    1.2 油页岩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油页岩渣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支撑剂的研究现状
        1.3.1 支撑剂的概述
        1.3.2 支撑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页岩(渣)的品质分析
    2.1 油页岩的取样与前处理过程
        2.1.1 牡丹江油页岩概述
        2.1.2 油页岩的处理过程
    2.2 油页岩(渣)的主要性质
        2.2.1 油页岩的烧失量
        2.2.2 油页岩渣化学成分分析
        2.2.3 矿物组成
        2.2.4 密度
        2.2.5 形貌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油页岩渣制备陶粒支撑剂
    3.1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制备工艺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工艺流程
        3.1.3 实验配方设计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实验的检测方法
        3.2.2 样品颜色以及烧失率的研究
        3.2.3 样品的圆度和球度的测试
        3.2.4 体积密度和视密度以及破碎率测试
        3.2.5 样品的导流能力的测试
        3.2.6 样品浊度测试
        3.2.7 酸溶解度
        3.2.8 样品烧结后的矿物结构研究(X射线研究)
        3.2.9 样品的显微结构的研究(SEM研究)
    3.3 实验小结
第四章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性能改善研究
    4.1 实验原料介绍
        4.1.1 铁矿石粉
        4.1.2 粘结剂
    4.2 添加氧化铁进行助熔研究
        4.2.1 实验方案设定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酸浸处理油页岩渣
        4.3.1 长石相的验证与消除
        4.3.2 最佳酸洗条件
        4.3.3 酸洗样品造粒实验
    4.4 添加粘结剂改善陶粒支撑剂性能
        4.4.1 添加不同粘结剂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4.4.2 ρ-Al_2O_3添加量
        4.4.3 利用粘结剂改善高油页岩渣添加量陶粒支撑剂的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陶粒支撑剂制备的机理
    5.1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制备基础
        5.1.1 原料基础分析
        5.1.2 油页岩渣中各成分对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5.2 支撑剂造粒机理
        5.2.1 粉料的表面特性
        5.2.2 水分在造球过程中的形态与作用
        5.2.3 粉料的成球过程
        5.2.4 影响矿物粉料成球的团聚
    5.3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烧结机理
        5.3.1 烧结过程的推动力
        5.3.2 固相烧结机理
    5.4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晶粒生长
        5.4.1 烧结过程中的晶粒形成
        5.4.2 样品不同温度下烧结后的X-射线衍射分析
        5.4.3 烧结后陶粒的微观形貌
    5.5 小结
第六章 树脂包覆陶粒支撑剂
    6.1 覆膜支撑剂的概述
    6.2 树脂包覆陶粒支撑剂实验过程
        6.2.1 树脂包覆陶粒支撑剂的工艺流程
        6.2.2 使用样品介绍
        6.2.3 树脂选用实验设计
        6.2.4 正交实验设计寻找最佳实验配方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辽宁野猪沟鲕状赤铁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矿资源概况
    1.2 铁矿选矿技术成就
    1.3 赤铁矿选矿概况
        1.3.1 国外赤铁矿选矿概况
        1.3.2 国内赤铁矿选矿概况
    1.4 鲕状赤铁矿选矿概况
        1.4.1 鲕状赤铁矿选矿存在问题
        1.4.2 鲕状赤铁矿选矿研究现状
    1.5 我国难选铁矿选矿发展展望
    1.6 课题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石性质、药剂及仪器设备
    2.1 矿石性质
        2.1.1 岩矿鉴定
        2.1.1.1 矿物组成及含量
        2.1.1.2 综合原矿中铁、锰元素在矿石中的平衡分配
        2.1.1.3 矿石的类型和结构构造
        2.1.1.4 主要矿物的物化性质及在矿石中的嵌布特性
        2.1.1.5 小结
        2.1.2 原矿多元素分析
        2.1.3 原矿XRD分析
        2.1.4 金属分布率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第三章 辽宁朝阳野猪沟鲕状赤铁矿浮选试验研究
    3.1 正浮选试验研究
        3.1.1 矿样制备
        3.1.2 磨矿时间与磨矿细度的关系曲线
        3.1.3 捕收剂用量试验
    3.2 反浮选试验研究
        3.2.1 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的关系曲线
        3.2.2 磨矿细度试验
第四章 朝阳野猪沟鲕状赤铁矿焙烧-磁选-反浮选试验研究
    4.1 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4.1.1 焙烧-磁选试验
        4.1.2 磨矿时间与磨矿细度的关系曲线
        4.1.3 磨矿细度试验
        4.1.4 还原剂用量试验
        4.1.4.1 -0.074mm含量65%条件下的还原剂用量试验
        4.1.4.2 -0.074mm含量85%条件下的还原剂用量试验
        4.1.5 焙烧时间试验
        4.1.6 焙烧温度试验
        4.1.7 磁场强度试验
        4.1.7.1 煤:矿=1:8还原剂用量下的磁场强度试验
        4.1.7.2 煤:矿=1:5还原剂用量条件下的磁场强度试验
        4.1.7.3 煤:矿=1:3还原剂用量条件下的磁场强度试验
        4.1.7.4 还原剂用量不同时,焙烧产物的XRD分析
    4.2 焙烧-磁选-再磨-磁选柱再选试验研究
        4.2.1 磨矿时间与磨矿细度的关系曲线
        4.2.2 磁选柱试验
    4.3 焙烧-磁选-再磨-磁选试验研究
    4.4 焙烧-磁选-再磨-磁选-反浮选试验研究
        4.4.1 浮选磨矿细度试验
        4.4.2 捕收剂用量试验
        4.4.3 抑制剂用量试验
        4.4.4 pH对浮选的影响试验
        4.4.5 工艺流程的确定
第五章 机理分析
    5.1 焙烧机理分析
        5.1.1 C-O燃烧反应热力学
        5.1.2 焙烧热力学
    5.2 十二胺与石英作用机理分析
        5.2.1 十二胺的溶液化学性质
        5.2.2 矿物表面ζ-电位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5.3 矿物解离度对选别影响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试验数据

四、铁矿样水平测试达国际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厚板国际贸易关系预测及河钢集团贸易建议[D]. 刘森.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5)
  • [2]日照地区水环境同位素及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D]. 王晗.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3]金川高镁尾矿酸改性浮选回收铜镍的基础理论与分选工艺[D]. 王晓.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4]低温过程中Cu-Zn同位素分馏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D]. 李丹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5]复杂低品位特定矿浮选和浸出的研究[D]. 莫红兵. 湖南大学, 2013(06)
  • [6]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研究[D]. 李兴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7]兴仁滥木厂汞铊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 邓凡.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5)
  • [8]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D]. 海书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9]大型选煤技术装备政策研究[A]. 周少雷,刘峰,刘炯天,王宏,邓晓阳,刘文欣,郭牛喜,李功民,黎哲欣,曾琳,张海军,叶鹤,陶秀祥,常春祥.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10]辽宁野猪沟鲕状赤铁矿技术研究[D]. 陆欢欢. 东北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铁矿石样品水平测试达到国际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