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的喷墨印刷

纺织品的喷墨印刷

一、纺织品的喷墨印花(论文文献综述)

梁迎超[1](2021)在《亚麻织物的聚合物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亚麻织物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和抗菌性能,广泛应用于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但亚麻织物进行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后,因墨水利用率低,而造成印花织物颜色较浅、色泽萎暗,所以需要对织物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喷墨印花效果。本研究采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海藻酸钠(SA)复合体系和两种纤维素醚[羟乙基纤维素(HEC)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分别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通过微升级墨滴在织物表面的铺展和喷墨印花色块的颜色效果对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对预处理织物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表征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剂对亚麻织物喷墨印花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SA预处理织物相比,SDS-SA预处理降低了墨滴的铺展面积,使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颜色墨水印花色块的K/S值分别提高了2.7、3.4、1.9和1.3。预处理剂中SA、SDS、尿素和Na2CO3的适宜用量分别为2%、3%、6%和1%,汽蒸时间为4 min。SDS的引入增加了织物表面膜结构的粗糙程度,提高了织物的亲水性和表面Zeta电位,因此提升了印花色块的颜色深度,但会使印花线条的精细度略有降低。使用HEC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与SA预处理织物相比,墨滴的铺展面积减小了30.9 mm2,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分别提高了3.5、5.1、5.6和5.4,线条宽度分别降低了13μm、72μm、53μm和11μm,固色率分别增加了16%、6.9%、9.7%和12.6%。预处理剂配方为:HEC 2%、尿素10%、Na2CO31%,印花织物汽蒸时间10 min。由于HEC预处理剂在织物表面形成了更均匀的薄膜,提高了织物的疏水性,使印花花型图案的颜色深度、鲜艳度和精细度均较SA处理织物有明显提高,这说明提高亚麻织物的疏水性能够降低墨滴在织物表面的铺展,进而提高喷墨印花效果。此外采用HPMC作为预处理剂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后可使织物的疏水性大幅度提高。其处理剂组成为HPMC 2%、尿素10%、Na2CO31%时,织物印花色块的K/S值最高,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较SA预处理织物分别提高了6.1、5.7、5.8和7.9;线条宽度分别减小了23μm、83μm、75μm和21μm。印花花型图案在颜色深度、色彩鲜艳度和精细度等方面均展现了优异的效果。通过本研究证明,将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纤维素醚应用于亚麻织物喷墨印花预处理可以提高织物的印花效果,为亚麻织物喷墨印花预处理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

邬振东[2](2021)在《棉织物结构特征对涂料数码印花显色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数码印花技术由数字喷墨印刷技术而来,通过喷墨打印头往复运动向织物表面喷射不同颜色的微小墨滴,从而印制色彩繁多的图案。相比传统印花生产流程长、劳动强度大、染料浪费严重、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数码印花明显减少了废水污染和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产品多样性,尤其适用于小批量生产与多色彩设计。但此项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印前和印后显色机理及设备不同,印花过程中颜色信息的转换导致出现色差,最终使产品和设计原稿产生较大差异;相同的配色方案运用到不同面料上时,由于织物表面性能、织物结构等特征的不同,最终的印花效果也不尽相同。纺织品的结构特征与印花墨水在纺织品上的显色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文以棉织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织物结构上微量墨滴的扩散形态规律,不同墨滴体积对扩散形态的影响。微量墨滴在棉织物上的扩散与铺展是影响数码印花显色性能的重要因素,明确墨滴扩散与铺展规律可为提高数码印花显色性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表明:微量墨滴在棉织物上的最终铺展形态为椭圆形,这与棉织物紧度有直接的关系。微量墨滴体积大小对在棉织物上的扩散形态也有影响:当墨滴体积为0.25~3.25μL时,墨滴铺展横向l1与纵向l2的长度随着墨滴体积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长,墨滴扩散面积也近似呈线性增长;当墨滴体积大于3.25μL后,随着墨滴体积的增加,墨滴铺展的横向l1与纵向l2的长度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墨滴扩散面积增加速度也逐渐减慢。同时,与喷墨打印在聚合物薄膜时上产生的“咖啡环”的现象类似,墨滴在棉织物上铺展与蒸发后也会出现类似“咖啡环”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增加了墨滴在棉织物上的毛细流动阻力从而抑制了“咖啡环”效应,但当预处理剂浓度再增加时,会出现反“咖啡环”现象。同时分析了棉织物中对显色产生影响的结构参数。如厚度、经纬密、白度、粗糙度等,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了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个数为4,贡献率分别为41.93%、21.92%、15.06%、10.60%。累积贡献率为89.51%。明确在多色彩涂料数码印花中,纱线支数、经纬密、纱线捻度、厚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对棉织物印花适性的影响最大,明确了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印后显色的定量关系,为多色彩棉织物涂料数码印花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以及技术的支撑。

李琳[3](2020)在《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使水性涂料数码印花织物获得较高的得色量、图案清晰度以及较好的干摩湿摩、耐皂洗色牢度,需要在数码印花前对织物进行一定的预处理,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织物表面刮涂胶浆、织物表面改性以及转移印花工艺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织物表面刮涂胶浆,自制了粒径较小且能够有效提高胶膜强力与柔软度的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以及阳离子增色剂,使得涂覆后的胶浆能够具有更加柔软的手感以及鲜艳的颜色。同时对比了底胶及底胶+面胶两种刮涂方式对于印花效果的影响,通过控制粘合剂、钛白粉、增稠剂等组分的用量,最终发现底胶+面胶的刮涂方式得到的印花织物图案颜色鲜艳、墨水分布均匀且各项色牢度均较高,最优工艺下K/S值可达8.62,L值为85.3,耐干摩擦色牢度达4-5级,耐湿摩擦色牢度达4级,耐皂洗牢度达4-5级。对于织物表面改性,主要通过各种高分子助剂,在纤维与涂料之间建立稳固的桥梁,赋予织物表面一定的阳离子性,更好的结合呈阴离子性的水性涂料墨水,减少墨水的渗化,来达到提高得色量的效果。分别对比了五种不同含量的预处理液对于织物印花得色的影响,最终效果最好的是自制阳离子增色剂处理后的织物,由于其能够与纤维上的羟基结合,与纤维之间形成共价键,并且与涂料墨水也能很好的结合,具有较高的耐皂洗牢度与耐摩擦色牢度,最终K/S值为4.45,L值为71.3,耐干摩擦色牢度达4级,耐湿摩擦色牢度达3级,耐皂洗牢度达4级。但此类处理方式仅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对于涤纶等合成纤维不太适用。对于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分别对比了两种不同的转印方式对于水性涂料数码印花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粘合剂、钛白粉、增稠剂等组分的用量制备印花效果最佳的胶浆,最终发现反贴膜数码转移印花最终得到的印花效果较离型纸转移印花好,并且各项色牢度均较高,最终印花图案的K/S值可达8.68,L值为88.2,干摩擦色牢度为5级,湿摩擦色牢度为4级,皂洗牢度为4-5级。虽然其胶膜较薄,且牢度较好,但多适用于浅色织物,如果是深色织物,还需喷涂白色遮盖力较强的涂料墨水。

曹红梅[4](2020)在《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喷墨印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印花工艺,分散染料墨水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虽然基于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和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很多,但仍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本论文围绕涤纶织物喷墨印花的二个关键因素“预处理剂和分散染料墨水”展开研究,一是选择自制的P[St-BA-F6]抗静电剂和生物黄原胶,研究了抗静电剂和黄原胶的预处理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二是基于分散染料的研磨和复配,研究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成像和喷墨印花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核壳乳液法制备了 P[St-BA-F6]抗静电剂,研究了含P[St-BA-F6]预处理剂预处理涤纶,对涤纶的喷墨印花性能以及纤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 5种交联剂或黏合剂(PETA、ITDA、BDDMA、SJ18A和P[St-BA-D4])在P[St-BA-F6]预处理剂中的作用;采用含盐黄原胶为涤纶预处理剂,以墨滴在织物表面扩散和渗透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为原理,建立了快速评价喷墨印花图案清晰度的方法。研究了含盐黄原胶的流变性及对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以及天然黄原胶作为预处理剂的优势;研究了涉及制备分散染料墨水的主要参数,探讨了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制备了 7只液体分散染料(黄MC、红MC、蓝MC、紫MC、橙MC、绿MC和黑MC),研究了 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和4种多元醇对液体分散染料(蓝MC、黑MC)流变性的影响,评价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优势和不足;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研究了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喷射的特点,分析了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并考察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印花性能,评价了市售抗静电剂(LS、D30、KD10)预处理对自制分散墨水黑MC的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及聚醚F6制备的P[St-BA-F6]乳液,其平均粒径为84nm,重均分子量Mw为4606.9。P[St-BA-F6]乳液与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同时使用,不仅能增加喷墨印花的K/S值,也能获得良好的抗静电和提高抗静电的耐水洗性,同步完成喷墨印花和抗静电整理,缩短了工序。优化的预处理工艺条件为:3%P[St-BA-F6]、0.1%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焙烘温度190℃、焙烘时间45s。其余4种交联剂或黏合剂(ITDA、BDDMA、SJ18A和P[St-BA-D4])的抗静电效果不及交联剂PETA。2)采用P[St-BA-F6]乳液制备的抗静电涤纶织物,因PETA的高反应活性和三维网状的交联特征,提高了抗静电的耐水洗性;SEM和XPS测试结果表明,抗静电性能耐久性的提高主要是丙烯基(PETA)的交联反应的贡献;TG/DSC和XRD测试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涤纶纤维相比,P[St-BA-F6]乳液处理的抗静电涤纶织物的热分解温度下降了 13.4℃(5%失重),但对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很小。3)采用含盐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织物,测量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在织物上滴落后的长轴长度(La)和短轴长度(Lb),结合墨迹椭圆系数(T)和墨迹椭圆面积(S)两个评价指标,建立5级制分散染料墨水打印线条清晰度的评价方法,其中,T值和S值计算公式为:T=Lb/La,S=π/4·La·Lb。墨滴实验法所测清晰度与实际喷墨打印的清晰度存在着对应关系,证明采用喷墨实验法表征清晰度是可行的。4)含盐(NaC1、KCl、CaC12、MgCl2)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纤维,能增加D型分散染料墨水的喷墨打印K/S值和降低经向和纬向打印线宽;优化的预处理条件为含0.3%黄原胶和0.1 mol/L氯化钙的水溶液;此时,与仅含0.3%黄原胶相比,杜邦分散大红D2551喷墨印花织物的K/S值增加了 26.99%,干/湿摩擦色牢度不低于4级。在黄原胶中加入4种盐,其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双自然对数呈一元非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1n(η)=C0-C1,×1n(τ);二价金属盐(CaCl2、MgCl2)对K/S值的影响要高于一价金属盐,且能获得更好的喷墨打印的图案清晰度;除盐效应和静电影响外,含二价盐的黄原胶的C0值(起始流动指数)更高,导致黄原胶缓弹性回复时黏度增大,织物表面性能向各向同性转变,提高了喷墨印花的K/S值和图案清晰度。因含盐黄原胶的易水洗性,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很小,优于其他高分子物(如海藻酸钠、PTF-3)预处理剂。5)采用CS Chem3D Pro高斯软件计算染料的总位阻能,对了解分散染料的研磨难易是有帮助的;当染料分子的总位阻表现为排斥力时,染料研磨性能良好;反之,染料研磨较困难。自制的7只液体分散染料稳定性良好,加入4种多元醇,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呈塑性流体特征,剪切速率(y)与剪切应力(x)关系为:y=-C1+C2·x;并选择C*值(C1/C2)来评价染料流动性的优劣,优化的多元醇为乙二醇和丙二醇。而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的染料溶液的流变性属于假塑性流体,不适合加入染料墨水中。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试验表明,自制墨水虽达到了喷墨印花的性能要求,但花型精细度仍不及杜邦公司生产的D型分散染料墨水。6)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归纳了 7种不能正常喷射的墨滴类型,并分析了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除分散染料墨水的基本性能(电导率、zeta电位)外,认为分散染料墨水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是墨水体系的C*值引起的,合适的C*值和体系黏度能使墨滴正常的运行,防止出现断喷和墨滴偏离现象。自制的7只分散染料墨水在3种涤纶上具有良好的印花性能。

赵琨雷[5](2020)在《活性染料墨水的配制及干热转移印花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制了干热转移印花用活性染料墨水的配方,并将其用于棉织物的干热转移印花,主要探讨了配制活性墨水的性能及棉织物干热转移印花工艺。首先,探讨三种颜色墨水中醇类物质的用量。研究表明:始终保持醇类物质总用量在21~30%之间,红黄蓝三色墨水的表面张力在28~37 mN/m内变化,黏度会在3~6.5 MPa·s范围内变化,电导率在4000~9000μS/cm范围内变化。接着,探讨三种颜色活性染料墨水的具体配方、稳定性、喷射性能、以及打印流畅性能。研究表明:活性染料10%-12%(活性红218 10%、活性黄95 10%、活性蓝72 12%)、乙二醇8%、1,2-丙二醇8%、三甘醇5%、聚乙二醇400 4%、乙醇1.5%、乙二醇丁醚3.5%、三乙醇胺(活性红218 0.05%、活性黄95 0.05%、活性蓝72 0.1%)、OP-10表面活性剂0.08%、消泡剂0.05%、杀菌剂0.1%,剩余部分为去离子水。将以上配制的活性染料墨水分别放置在常温3个月、高温1周,均未有结晶沉淀析出,可观察出其有较好的常温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另外,墨水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影响着墨水的喷射性能。将以上墨水进行打印流畅性能测试,流畅性都很好,且没有堵塞现象。最后,探究棉织物干热转移印花以获得较佳工艺,计算自配墨水成本并与商用墨水价格对比。结果表明:活性红218墨水最佳工艺为热压压力4 MPa,温度125℃,饱和汽蒸模式,时间10 min,温度100℃;活性黄95墨水最佳工艺为热压压力4 MPa,温度125℃,饱和汽蒸模式,时间20 min,温度100℃;活性蓝72墨水最佳工艺为热压压力3 MPa,温度125℃,饱和汽蒸模式,时间15 min,温度105℃,此条件下棉织物的K/S值和固色率较好,色牢度达到4级及4级以上,轮廓清晰度和印花织物效果图好。而且自配墨水成本较商业墨水低,适合企业使用。

楚润善[6](2020)在《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认为目前,涤棉混纺织物主要用涂料墨水进行数码喷墨印花,而在其印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色彩鲜艳度和饱和度较差,耐摩擦牢度差,容易渗化等问题。本文借鉴传统的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同浆印花思路,以C.I.活性红218和C.I.分散红896染料为例,探究配制数码印花用分散染料/活性染料墨水的可行性。首先,本文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对分散红染料进行研磨,分析了添加消泡剂和活性红染料提高研磨效率的原因。通过粘度调节剂、水溶性高分子、表面张力调节剂和pH调节剂等调控墨水各项物理性能,以使墨水各项物理性能均能符合喷墨打印墨水的要求。考察了不同粘度墨水的流变性能和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墨水的表面张力,解释相应机理。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优化的墨水配方:分散红色浆:25wt%,活性红染料:1.25wt%,乙二醇:10 wt%,丙三醇:12wt%,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0.3wt%,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APE):0.2wt%,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1wt%,三乙醇胺:0.2wt%,消泡剂AFE-3168:0.01wt%,去离子水:50.94wt%。将自制墨水应用到涤棉混纺织物的直喷印花中,结果表明:印花后织物的K/S值较高;经纬向的轮廓清晰度较好;各项色牢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其次,以分散剂MF研磨色浆和对墨水物理性能讨论为基础,从平均粒径的角度讨论分散红染料色浆的热稳定性、冻融稳定性;从平均粒径、粘度和表面张力三个方面讨论不同配方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并以比吸光度表征色浆和墨水的离心稳定性。从稳定性角度分析,色浆质量分数在20%-35%之间时,墨水稳定性较好。在配制墨水时,二元醇和多元醇复配优于单独使用,丙三醇质量分数应控制在6%-14%,乙二醇质量分数应控制在6%-14%。由于墨水的pH值应控制在8-9之间,因此三乙醇胺质量分数应小于1%。当FAPE质量分数为0.2%时,SDS质量分数应小于0.15%。在本课题讨论的墨水体系中,PVP-K30的质量分数应小于0.7%。当分散红染料质量分数为2.5%时,活性红染料质量分数应小于5%。再者,通过墨滴观测仪探讨了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含固量、粘度和表面张力对喷射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随着墨水含固量的增加,主墨滴速度逐渐减小,对主墨滴体积几乎没有影响。随着墨水粘度的增加,主墨滴速度逐渐减小,对主墨滴体积影响不大。随着墨水的表面张力下降,主墨滴速度增加,主墨滴体积变小。最后,将自制墨水应用到涤棉混纺织物的数码印花中,讨论印花工艺,得出较佳烘焙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80℃和90s。讨论预处理对提高固色率和轮廓清晰度的影响,可知经过碳酸氢钠、尿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预处理,织物固色率和轮廓清晰度均提高。以及讨论不同混纺比涤棉织物喷墨印花与自制墨水染料质量比的关系可知,当分散红染料质量分数为2.5%时,活性红染料质量分数应小于5%。

张欣宇[7](2020)在《锦纶织物的酸性染料干法转移印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锦纶纤维化学结构与天然蛋白质纤维相似,可以采用酸性染料进行印花,酸性染料色彩丰富,对锦纶织物亲和力高。目前关于锦纶织物酸性染料转移印花的报道较少,为了提高锦纶印花织物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观得色、匀染性和牢度等问题,本研究采用酸性染料干法转移印花处理锦纶织物。在不对锦纶织物进行任何处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锦纶织物的优良性能,研发一种低耗、环保的改性糊料,探讨糊料配比、优化转移印花工艺条件,获得高得色量和高色牢度的锦纶织物印花产品,为酸性染料干法转移印花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首先,采用酸性染料对锦纶织物进行干法转移印花,探讨了改性糊料中增稠剂种类和用量、高取代羟丙基纤维素(H-HPC)用量、酸剂用量及种类、吸湿剂等其他助剂用量对印花织物表观得色和染料固色率、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HPC含量直接影响转移纸与织物间的贴合力,其对表观得色影响较大,采用含有3%H-HPC、4.5%罗望子胶粉、4%酒石酸铵、5%尿素、2%双氰胺、1%纳米SiO2改性糊料制备的转移印花纸,转印后锦纶织物的表观得色和固色率最高,轮廓清晰度和手感良好,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其次,使用优化后的印花糊料配方来进行锦纶织物转印工艺的探究。优化后的印花工艺条件为改性糊料放置时间9h,涂层后纸张放置时间12h,涂层厚度0.5mm,热压温度95℃,热压压力3MPa,辊轮转速11r/min,汽蒸温度100℃,汽蒸时间25min,水洗温度40℃,水洗时间2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锦纶印花织物的表观得色和固色率高,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牢度均可达到4级以上,具有良好的花纹清晰度和手感。最后,对锦纶织物干法转移印花和筛网印花进行各项织物性能测试对比和分析。通过对两种印花方法的表观得色、颜色特征值、增重率、透湿透气性、手感、白度、色牢度、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移印花锦纶织物的表观得色高于筛网印花锦纶织物,其渗透率低于筛网印花,并且转移印花可以使得织物具有更高的亮度,筛网印花的匀染性好于转移印花。印花后织物的力学性能、白度和透湿性均改变不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转移印花锦纶手感好于筛网印花锦纶,筛网印花锦纶的色牢度略优于转移印花锦纶,但转移印花锦纶的花纹具有更高的精细度,印制产品色泽丰富,直观上具有更好的印制效果。

孟一丁[8](2020)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聚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纺织品蓝光固化颜料数码喷墨印花技术,通过喷印低聚物和单体取代大分子黏合剂在纺织基材表面发生原位光聚合反应而固化成膜,有效解决了黏合剂大分子容易堵塞喷头的问题。光固化墨水体系通常包括光引发体系(光引发剂、助引发剂、光敏剂等)、聚合体系(低聚物、单体)、有机颜料和助剂(分散剂、抗氧阻剂等)。低聚物及其聚合体系是光固化颜料数码印花墨水配方中的重要组分,决定了墨水喷印的流畅性、清晰度以及固化膜的理化性能。然而,现有光固化聚合体系主要为多官能团的环氧或丙烯酸酯单体及其低聚体,其固化膜在柔性、弹性和手感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在保证低黏度的同时满足柔性纺织品对固化膜“柔、弹、韧、强”的性能要求,也无法解决颜料印花固有的耐摩擦色牢度差,手感粗糙等问题。另一方面,光固化反应一直在寻求获得高引发效率及转化率,为此光固化产品通常添加小分子叔胺类化学品作为助引发剂或活化剂,这类小分子叔胺易迁移,存在潜在毒性与风险,限制其在与人体直接接触纺织品领域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助引发功能的叔胺基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PUA),提高光引发效率,并降低固化后产物因小分子叔胺迁移而导致黄变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安全风险;通过引入易于向表面富集的有机硅与叔胺基团接枝共聚,进一步提高光引发效率和抗氧阻能力,赋予固化膜柔软的手感和良好的拒水性;通过氧化硅原位合成有机无机杂化及超支化等功能一体化改性,进一步降低低聚物的黏度,提高固化膜的韧性;进而与高性能单体复配,构建具有大分子互穿网络(IPN)结构,并能兼顾强度与弹性的的聚合体系,在保证低黏度的同时,赋予固化膜“柔、弹、韧、强”的丰满手感。联合应用多种现代测试表征技术,阐明大分子助引发结构、半互穿网络结构(Semi-IPN)、有机硅表面定向富集理论和聚合物超支化结构与聚合性能、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综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集成创新,开发一体化纺织品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及配套设备。通过上述研究,为适用于柔性纺织品光固化聚合体系的构建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技术走向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4,4-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HM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1,4-丁二醇(BDO)、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主要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助引发性能的叔胺基改性光敏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低聚物。脂肪族N取代基的光引发效率高于芳香族,且引发效率与N取代基链长成正比。引发后低聚物自由基可分子内供氢,双基终止程度低,自由基寿命长,光反应活性高,最终转化率在95%以上,同时可避免外加小分子叔胺助引发剂迁移而导致的潜在毒性和泛黄问题。PUA与HEA质量比1:9时,固化膜能形成互穿网络结构(IPN),形成分子水平共混,大幅提升固化膜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能,其拉伸应力大于1.5 MPa,最大断裂伸长率大于520%,100%伸长应力低于0.4 MPa,可见光区透过率大于95%。2.有机硅氧烷PDMS表面能较低,采用顺序聚合工艺与PUA共聚后,在光固化过程中有机硅氧烷链段连带相邻叔胺基团向光固化膜表面定向富集运动,提高了抗氧阻能力和助引发效率。当PDMS含量为5 wt%以内时,固化膜表面富集形成50~70 μm相互连通的有机硅氧烷含量较高的微相结构,而内部大分子聚合网络骨架结构完整连续,固化膜机械拉伸性能保持90%以上,并能显着提高固化膜的柔韧性和耐水性。3.氨基改性率为98.3%的SiO2与PUA-HEA原位合成构建有机无机掺杂聚合体系,SiO2粒子分散均匀,表面接枝的PUA链段长,有机-无机界面过渡平稳,使固化膜的断裂应力相对比于未添加SiO2前提升3~4倍,最大断裂伸长率提高约20%,100%伸长应力不变,综合柔弹性好。将添加0.5 wt%的CQ引发剂和1 wt%着色剂颜料蓝60后配制的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应用于织物后,印制部位的手感柔软,耐干摩色牢度为4-5级,耐湿摩色牢度为4-5级。4.SiO2@PUA核壳超支化低聚物表面接枝包覆了短而密集的PUA链段,与HEA复配的聚合体系黏度相对于未超支化改性前大幅度降低(降低约50%),有利于喷印的流畅性,但因固化后链段较短,固化膜的断裂应力提升率相对较低(提升约40%)。5.综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集成创新,制备TiO2@PUA-HEA颜料与聚合体系一体化墨水,采用合作开发的TT-6042R微型工业平板打印机,构建适用于纺织品蓝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平台。优化喷墨打印参数,当喷印温度为45℃时,颜/聚一体化蓝光固化墨水黏度为4.2 mPa·s,喷印流畅,打印速度达30 cm/min(18 m/h),得到的图案化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织物手感柔软,纹样线条清晰,定位精准,得色饱满,耐干摩色牢度为4-5级,耐湿摩色牢度为4-5级。

马吉康[9](2020)在《莱赛尔织物的碱处理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莱赛尔是一种溶剂型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并以其优异的物理机械和服用性能被广泛应用。由于莱赛尔纤维结晶化程度较高,且其皮层受到外力容易原纤化的特性,喷墨印花过程中染料难以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导致印花织物图案颜色深度较差。本文采用组织规格一致的莱赛尔和棉织物进行相同的表面改性后进行喷墨印花,探究了两种织物喷墨印花效果的差异。采用NaOH对莱赛尔织物进行碱处理,测试了碱处理前后织物表面的接触角及表面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碱处理前后织物表面和聚集态结构,测试了喷墨印花后织物的颜色指标、清晰度及色牢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当打印颜色填充率为100%的色块时,与相同组织规格的棉织物相比,莱赛尔织物打印青色色块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从12.1降低至7.9;品红色块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从7.7降低至6.6;黄色色块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从9.0降低至8.7;黑色色块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从8.7降低至7.9,莱赛尔织物喷墨印花的颜色深度和鲜艳度较差,但印花精细度较好。莱赛尔织物经100g/L的NaOH溶液堆置6 h后,与未碱处理的莱赛尔织物相比,蒸馏水在织物表面的接触角由130.8°降低至42.9°;织物结晶度下降6.04%;打印青色色块的亮度值L*从69.0降至63.7,饱和度C*值从38.3升高到42.3,表观颜色深度K/S值提高36.2%。对碱处理不同堆置时间下的NaOH浓度梯度研究表明,相同堆置时间下,随NaOH浓度的增加,莱赛尔织物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其中经100 g/L的NaOH溶液堆置12 h后,青色、品红、黄色、黑色印花织物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最高,与未处理的莱赛尔织物相比,分别提高77.9%、44.9%、41.2%、63.3%。但在生态环保,节约成本角度考虑,选用较低的NaOH浓度,当浓度为10 g/L时堆置12 h,与未处理的莱赛尔织物相比,打印青色、品红、黄色、黑色的K/S值分别提高60.5%、30.7%、36.9%、48.4%,颜色深度、精细度和色牢度较好。本研究对改善莱赛尔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推广莱赛尔在高档服装和家纺面料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途径。

杨海贞[10](2020)在《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与不同组织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性质,是决定喷墨印花色彩表现力和图案清晰度的重要因素。织物改性处理能够重新构建织物的表面结构和性质,是决定印花质量的关键工序。因此,本文选取一种热稳定性较好的聚合物纳米微球,设计了基于纳米微球阳离子化改性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和颜料喷墨印花方法,分析了墨滴在不同组织结构织物上的铺展、扩散和渗透等行为,揭示了高质量喷墨印花图像的成像机理,有利于加速喷墨印花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P(St-BA-VBT)纳米微球,以其作为一种新型表面改性剂对棉织物改性后喷墨印花,通过考察微球浓度,汽蒸时间、碳酸氢钠用量对印花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喷墨印花条件。结果表明,纳米微球平均粒径为66 nm,Zeta电位为+57.8 m V,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4.7℃,表明纳米微球的稳定性比较好。当微球浓度为1.0 g/L,碳酸氢钠为10 g/L,汽蒸时间为6 min时,平纹、斜纹和蜂巢织物显示出优异的颜色深度、清晰度、固色率、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XPS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微球成功吸附在棉纤维上;纳米微球改性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不影响织物力学性能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喷墨印花图像,完全避免了尿素使用,降低了喷墨印花成本和水污染,绿色环保。(2)与未改性织物相比,改性织物有效孔隙率的增加值与颜料颗粒的Zeta电位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颜料所带的负电性越强,则织物有效孔隙率的增加值越大,意味着铺展的面积越小。与未改性织物相比,阳离子纳米微球改性织物得到的颜料喷墨印花色域增加。造成色域增加的原因是:喷墨印花过程中,在改性织物上颜料墨滴的铺展程度小,形成的墨点较小,对光的吸收程度较大。密度曲线数据表明,颜色填充率小于60%时,相同给墨量条件下,改性织物喷墨印花得到的表观颜色深度小于未改性织物;颜色填充率大于60%时,正好相反,这同样是由织物上的墨点大小和分布造成。(3)打印颜色填充率为20%的单色色块时,在织物上能够得到独立分布的墨点;由于墨滴沿着纤维长度方向和直径方向的铺展速度存在差异,使得喷墨印花织物上的墨点呈现长条形。纳米微球改性处理的织物,表面的疏水性增加,能够控制墨滴的铺展和形成墨点的大小,可显着提升喷墨印花的精细度、鲜艳度和整体颜色效果。微量颜料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程度,与喷墨印花的颜色效果密切相关,铺展程度小,则颜色效果好;铺展程度大,则颜色效果差。

二、纺织品的喷墨印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品的喷墨印花(论文提纲范文)

(1)亚麻织物的聚合物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织物表面处理及喷墨印花研究现状
        1.2.1 等离子体刻蚀表面处理
        1.2.2 化学试剂表面处理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织物的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2.1 聚合物预处理剂的配制
        2.2.2 预处理方法
        2.2.3 微升级墨滴的铺展
        2.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3 聚合物预处理剂性能测试
        2.3.1 黏度
        2.3.2 形貌
    2.4 喷墨印花织物印花效果及性能
        2.4.1 印花效果表征
        2.4.2 印花织物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亚麻织物表面SDS-SA协同效应与喷墨印花关系研究
        3.1.1 墨滴在SDS-SA预处理亚麻织物上的铺展
        3.1.2 SDS-SA预处理后亚麻织物喷墨印花效果
        3.1.3 SDS-SA预处理剂组成及汽蒸时间对织物颜色性能的影响
        3.1.4 SDS-SA复合体系预处理与亚麻织物喷墨印花关系探究
        3.1.5 印花织物性能指标
    3.2 羟乙基纤维素表面预处理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3.2.1 润湿性能与表面微观形貌
        3.2.2 墨滴铺展和印花效果
        3.2.3 预处理剂组分及处理条件对印花效果的影响
        3.2.4 预处理对织物表面化学性能的影响
        3.2.5 印花织物性能指标
    3.3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表面预处理对喷墨印花效果探究
        3.3.1 预处理织物表面微观形貌与凝胶化特性关系探究
        3.3.2 织物的润湿性能
        3.3.3 喷墨印花效果对比
        3.3.4 预处理剂组分对印花效果的影响
        3.3.5 织物表面化学组成
        3.3.6 印花织物性能指标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棉织物结构特征对涂料数码印花显色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数码印花技术概述
        1.2.1 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
        1.2.2 数码印花技术的优点
        1.2.3 纺织面料数码印花技术的特点
    1.3 涂料数码印花技术
        1.3.1 涂料数码印花技术特点
        1.3.2 涂料数码印花上染原理与工艺流程
    1.4 纺织品数码印花显色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2 微量涂料墨滴显色规律的研究
    2.1 微量墨滴的扩散与铺展
        2.1.1 织物结构对墨滴扩散形态的影响
        2.1.2 微量墨滴体积对扩散面积的影响
    2.2 微量墨滴在棉织物上的“咖啡环效应”
    2.3 预处理对墨滴在棉织物“咖啡环效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棉织物涂料数码印花实验及测试方法
    3.1 试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3.2 棉织物印花适性评价指标选取与测试方法
    3.3 单色与复色印花工艺
        3.3.1 数码印花工艺条件
        3.3.2 数码印花打印步骤
        3.3.3 ICC标准色彩特性化文件建立
    3.4 棉织物显色效果的测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及与显色性能关系的分析
    4.1 棉织物印花适性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1.2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2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4.3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显色性能相关性的分析
        4.3.1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单色显色性能相关性的分析
        4.3.2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复色显色性能相关性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码印花技术
        1.2.1 数码印花的概念
        1.2.2 数码印花的发展进程
        1.2.3 数码印花技术的特点
        1.2.4 数码印花墨水分类
    1.3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
        1.3.1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的特点
        1.3.2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的工艺
    1.4 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2章 涂覆干打印胶浆预处理数码喷印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织物
        2.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合成
        2.3.2 阳离子增色剂的合成
        2.3.3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干打印打底胶浆的配制
        2.3.4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
    2.4 测试方法
        2.4.1 合成粘合剂单体转化率测定
        2.4.2 合成粘合剂凝胶率测定
        2.4.3 乳液粒径分布测定
        2.4.4 粘度的测定
        2.4.5 硬挺度测试
        2.4.6 白度的测定
        2.4.7 断裂强力测试
        2.4.8 K/S值的测定
        2.4.9 色度的测定
        2.4.10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2.4.11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2.4.12 拉伸韧性性能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硅烷偶联剂对聚丙烯酸酯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2.5.2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干打印胶浆性能的影响因素
        2.5.3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鲜艳度的影响因素
        2.5.4 各组分对罩面胶浆性能及数码印花鲜艳度的影响
        2.5.5 数码印花后织物的硬挺度测试
        2.5.6 数码印花后织物的摩擦及皂洗牢度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棉织物预处理的数码喷印工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织物
        3.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预处理液浸轧工艺
        3.3.2 不同用量自制阳离子增色剂预处理
        3.3.3 不同用量涂料印花增色剂BF04预处理
        3.3.4 不同用量海藻酸钠预处理
        3.3.5 不同用量壳聚糖溶液预处理
        3.3.6 不同用量阳离子软片EA溶液预处理进行
    3.4 测试方法
        3.4.1 硬挺度测试
        3.4.2 K/S值的测定
        3.4.3 色度的测定
        3.4.4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3.4.5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不同用量自制阳离子增色剂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3.5.2 不同用量涂料印花增色剂BF04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3.5.3 不同用量海藻酸钠溶液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3.5.4 不同用量壳聚糖溶液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3.5.5 不同用量阳离子柔软剂软片EA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3.5.6 各种预处理方式处理织物印花图案K/S值对比
        3.5.7 不同预处理液浸泡后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工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织物
        4.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转印纸的制作
        4.3.2 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反贴膜的制作
    4.4 测试方法
        4.4.1 粘度的测定
        4.4.2 K/S值的测定
        4.4.3 色度的测定
        4.4.4 硬挺度测试
        4.4.5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4.4.6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4.4.7 拉伸韧性性能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高温交联剂对水性涂料数码转印纸转移印花性能的影响
        4.5.2 各组分对水性涂料数码反贴膜转移印花性能的影响
        4.5.3 数码印花后织物的硬挺度测试
        4.5.4 数码转移印花后织物的色牢度表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织物印花新技术进展
        1.1.1 聚酯织物印花方法比较
        1.1.2 涂料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1.2.1 新型涂料的研发
        1.1.2.2 涂料印花用粘合剂
        1.1.2.3 涂料印花用交联剂
        1.1.3 转移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1.4 微量聚合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2 喷墨印花设备及原理
        1.2.1 喷墨印花设备的发展历程
        1.2.2 喷头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1.2.2.1 连续喷墨喷头
        1.2.2.2 按需喷墨喷头
    1.3 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进展
        1.3.1 分散染料的性能
        1.3.1.1 分散染料的基本性能
        1.3.1.2 液状分散染料
        1.3.2 分散染料喷墨墨水的组成
        1.3.2.1 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要求
        1.3.2.2 分散剂
        1.3.2.3 有机溶剂
        1.3.3 功能性喷墨墨水
    1.4 纺织品喷墨印花预处理
    1.5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醚抗静电剂制备及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抗静电剂P[St-BA-F6]的合成
        2.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液配制
        2.2.3.3 PET织物的预处理及喷墨印花
        2.2.4 测试方法
        2.2.4.1 P[St-BA-F6]乳液性能测试
        2.2.4.2 印花颜色特征测试
        2.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2.2.4.4 织物风格测试
        2.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2.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4.7 热分析(TG-DSC)
        2.2.4.8 X-单晶衍射(XRD)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t-BA-F6]乳液的性能特征
        2.3.1.1 乳液稳定性
        2.3.1.2 乳液粒子的结构特性
        2.3.2 P[St-BA-F6]乳液预处理对喷墨印花颜色和静电性能的影响
        2.3.2.1 焙烘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2.3.2.2 P[St-BA-F6]浓度的影响
        2.3.2.3 P[St-BA-F6]预处理织物的CMYK墨水的应用性能
        2.3.3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抗静电耐久性机理
        2.3.4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热性能和结晶性
        2.3.5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力学性能和织物风格
        2.3.6 交联剂在聚醚抗静电剂预处理中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方法及黄原胶预处理的印花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含盐黄原胶的制备
        3.2.3.2 对比用高分子预处理剂的制备
        3.2.3.3 涤纶织物的喷墨印花
        3.2.4 测试方法
        3.2.4.1 表观色深K/S值
        3.2.4.2 喷墨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3.2.4.3 织物透气性
        3.2.4.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3.2.4.6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3.2.4.7 喷墨打印线宽
        3.2.4.8 流变性
        3.2.4.9 废水特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墨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建立
        3.3.1.1 分散染料墨水在滤纸和织物上的扩散性能差异
        3.3.1.2 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的建立
        3.3.2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的依据
        3.3.3 含盐黄原胶对喷墨印花打印线宽和起始流动指数的影响
        3.3.3.1 含盐黄原胶的喷墨印花打印线宽
        3.3.3.2 含盐黄原胶的起始流动指数
        3.3.4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和色牢度的影响
        3.3.4.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的影响
        3.3.4.2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3.3.5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的特点及优势
        3.3.5.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织物的透气性和易水洗性
        3.3.5.2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预处理剂的比较
        3.3.5.3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印花织物废水特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墨水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染料研磨
        4.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及喷墨印花工艺
        4.2.4 测试方法
        4.2.4.1 分散染料及墨水性能测试
        4.2.4.2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4.2.4.3 环保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及理论预测
        4.3.1.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
        4.3.1.2 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
        4.3.2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基本性能
        4.3.3 辅助添加剂对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3.3.1 聚丙烯酸增黏剂对液体染料流变性的影响
        4.3.3.2 多元醇对墨水流变性的影响
        4.3.4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
        4.3.4.1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稀释稳定性
        4.3.4.2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散染料墨水喷墨墨滴形态及印花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方法
        5.2.4.1 流变性
        5.2.4.2 颜色特征
        5.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运行特点
        5.3.1.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运行特点
        5.3.1.2 压电式喷墨墨滴非正常运行特点
        5.3.2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
        5.3.2.1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
        5.3.2.2 墨水体系C~*值对压电式喷墨墨滴运行的影响
        5.3.3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在不同织物上的印花性能
        5.3.4 抗静电剂预处理对分散染料墨水印花性能的影响
        5.3.4.1 预处理剂浓度对印花织物静电性能的影响
        5.3.4.2 预处理剂浓度对颜色特征值的影响
        5.3.5 预处理剂浓度对色牢度和水洗残液色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5)活性染料墨水的配制及干热转移印花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数码喷墨印花
        1.2.1 喷墨印花原理
        1.2.2 数码喷墨印花机
        1.2.3 喷墨印花墨水
        1.2.4 喷墨印花织物工艺流程
        1.2.5 纺织品喷墨印花存在的问题
    1.3 转移印花技术概述
        1.3.1 升华转移印花
        1.3.2 湿法转移印花
        1.3.3 干热转移印花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活性墨水的制备
        2.2.2 转移印花工艺
        2.2.3 活性墨水理化性能测试
        2.2.4 测试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醇用量对活性染料墨水性能的影响
        3.1.1 醇类物质用量对活性染料墨水黏度的影响
        3.1.2 醇类物质用量对活性染料墨水表面张力的影响
        3.1.3 醇类物质用量对活性染料墨水电导率的影响
    3.2 墨水配方的确定及其基本理化性能
        3.2.1 活性墨水醇类物质用量范围
        3.2.2 活性染料浓度的确定
        3.2.3 活性墨水配方的确定
        3.2.4 墨水稳定性测试
        3.2.5 墨水喷射性能测试
        3.2.6 墨水打印流畅性测试
    3.3 活性墨水干热转移印花工艺试验
        3.3.1 热压压力的影响
        3.3.2 热压温度的影响
        3.3.3 汽蒸时间的影响
        3.3.4 汽蒸温度的影响
        3.3.5 活性墨水干热转移印花工艺的确定
    3.4 自配转移印花墨水成本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1:缩略语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附2:活性墨水和印花指标的英文单位对照表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6)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码喷墨印花
        1.2.1 数码喷墨印花概述
        1.2.2 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的特点
    1.3 数码喷墨印花墨水
        1.3.1 数码喷墨印花墨水概述
        1.3.2 数码喷墨印花墨水的性能要求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织物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染料色浆的制备
        2.2.2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制备
        2.2.3 涤棉织物预处理工艺
        2.2.4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对涤棉织物印花工艺
    2.3 测试方法
        2.3.1 墨水pH值测试
        2.3.2 平均粒径测试
        2.3.3 墨水粘度测试
        2.3.4 墨水表面张力测试
        2.3.5 稳定性测试
        2.3.6 墨水喷射性能测试
        2.3.7 印花织物K/S值测试
        2.3.8 印花织物轮廓清晰度测试
        2.3.9 印花织物色牢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色浆研磨
    3.2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物理性能
        3.2.1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粘度
        3.2.2 不同表面活性剂配制墨水的表面张力
    3.3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稳定性
        3.3.1 色浆稳定性
        3.3.2 墨水稳定性
    3.4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喷射性能
        3.4.1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墨滴的形成
        3.4.2 墨水含固量对墨水喷射性能的影响
        3.4.3 墨水粘度对墨水喷射性能的影响
        3.4.4 墨水表面张力对墨水喷射性能的影响
    3.5 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印花性能
        3.5.1 涤棉织物喷墨印花工艺探讨
        3.5.2 预处理对涤棉织物喷墨印花后性能的影响
        3.5.3 自制墨水的印花性能
        3.5.4 不同混纺比涤棉织物喷墨印花与自制墨水染料质量比关系的探究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的专利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锦纶织物的酸性染料干法转移印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品印花
        1.2.1 传统印花
        1.2.2 喷墨印花
        1.2.3 转移印花
        1.2.4 印花增稠剂概述
    1.3 锦纶纤维的结构性能与染色机理
        1.3.1 锦纶纤维基本性能与应用
        1.3.2 锦纶用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改性糊料配方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改性糊料的配制
        2.3.2 转移印花纸的制备
        2.3.3 喷墨打印
        2.3.4 转移印花
    2.4 测试方法
        2.4.1 K/S值
        2.4.2 固色率和渗透率
        2.4.3 色牢度
        2.4.4 轮廓清晰度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增稠剂种类的影响
        2.5.2 增稠剂用量的影响
        2.5.3 H-HPC质量分数的影响
        2.5.4 酸剂种类的影响
        2.5.5 酸剂用量的影响
        2.5.6 吸湿剂用量的影响
        2.5.7 双氰胺用量的影响
        2.5.8 纳米二氧化硅用量的影响
    2.6 织物色牢度的测试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印花工艺对酸性染料印花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改性糊料的配制
        3.3.2 转移印花纸的制备
        3.3.3 喷墨打印
        3.3.4 转移印花工艺
    3.4 测试方法
        3.4.1 K/S值
        3.4.2 固色率和渗透率
        3.4.3 色牢度
        3.4.4 断裂强力
        3.4.5 织物风格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改性糊料放置时间的影响
        3.5.2 转印纸放置时间的影响
        3.5.3 涂层厚度的影响
        3.5.4 热压温度的影响
        3.5.5 热压压力的影响
        3.5.6 辊轮转速的影响
        3.5.7 汽蒸温度的影响
        3.5.8 汽蒸时间的影响
        3.5.9 水洗温度的影响
        3.5.10 水洗时间的影响
        3.5.11 印花织物色牢度的测试
        3.5.12 印花织物手感的测试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锦纶织物的干法转移印花与传统筛网印花的比较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改性糊料的制备
        4.3.2 转移印花纸的制备
        4.3.3 喷墨打印
        4.3.4 转移印花
        4.3.5 筛网印花色浆的制备
    4.4 测试方法
        4.4.1 增重率
        4.4.2 K/S值和颜色特征值
        4.4.3 白度
        4.4.4 力学性能
        4.4.5 织物风格
        4.4.6 透湿透气性
        4.4.7 色牢度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两种印花锦纶增重率的对比
        4.5.2 两种印花锦纶K/S值和颜色特征值的对比
        4.5.3 两种印花锦纶白度和强力的对比
        4.5.4 两种印花锦纶织物风格的对比
        4.5.5 两种印花锦纶织物透湿透气性的对比
        4.5.6 两种印花锦纶织物色牢度的对比
        4.5.7 两种印花锦纶织物放置时间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8)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聚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1.2.1 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概述
        1.2.2 光固化数码喷印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2.3 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组成
        1.2.3.1 引发体系
        1.2.3.2 聚合体系
        1.2.3.3 着色体系
    1.3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1.3.1 裂解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1.3.2 夺氢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1.3.3 阳离子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1.4 聚氨酯及其功能改性技术
        1.4.1 聚氨酯的构效关系
        1.4.1.1 聚氨酯微相分离理论的研究
        1.4.1.2 聚氨酯软段的影响
        1.4.1.3 聚氨酯硬段的影响
        1.4.1.4 聚氨酯丙烯酸酯
        1.4.2 有机硅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3 SiO_2原位合成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4 超支化聚合物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5 聚合物互穿网络技术在聚氨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1.6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叔胺基改性助引发一体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及其聚合体系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2.1 原料的精制
        2.2.2.2 PUA低聚物合成配方计算
        2.2.2.3 PUA的合成工艺步骤
        2.2.2.4 PUA-HEA复合膜的蓝光固化
        2.2.2.5 PUA-HEA蓝光聚合体系在棉织物模拟数码印花中的应用
        2.2.3 测试与表征
        2.2.3.1 水分测定
        2.2.3.2 游离-NCO根滴定
        2.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
        2.2.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2.3.5 流变性能测试
        2.2.3.6 热重分析(TGA)
        2.2.3.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2.3.8 动态光量热测试(Photo-DSC)
        2.2.3.9 光学透过率测试(UV-Vis)
        2.2.3.10 凝胶渗透色谱(GPC)
        2.2.3.11 凝胶率测试(GEL)
        2.2.3.12 光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2.2.3.13 接触角测试
        2.2.3.14 微观表面形貌观察(SEM)
        2.2.3.15 手感风格分析
        2.2.3.16 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合成
        2.3.1.1 叔胺基改性PUA低聚物的设计和合成路线
        2.3.1.2 预聚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2.3.1.3 催化剂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2.3.1.4 扩链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2.3.1.5 封端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2.3.1.6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结构表征
        2.3.1.7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流动性能
        2.3.1.8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蓝光聚合固化反应性能
        2.3.1.9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光固化膜的拉伸性能
        2.3.1.10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光固化膜的热性能
        2.3.2 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助引发性能的研究
        2.3.2.1 不同种类小分子叔胺基扩链剂的种类
        2.3.2.2 不同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助引发性能
        2.3.2.3 不同叔胺基改性助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固化后膜的拉伸性能
        2.3.3 蓝光固化引发-聚合基础体系的构建
        2.3.3.1 蓝光固化聚合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
        2.3.3.2 蓝光固化聚合体系的流动性能与光学性能
        2.3.3.3 基础光固化墨水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硅共聚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有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SiPUA)的合成
        3.2.2.2 蓝光固化复合膜的制备
        3.2.2.3 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的制备及应用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水分测定
        3.2.3.2 游离-NCO根滴定
        3.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3.4 流变性能测试
        3.2.3.5 动态光量热测试(Photo-DSC)
        3.2.3.6 光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3.2.3.7 接触角测试
        3.2.3.8 微观表面形貌观察(SEM)
        3.2.3.9 胶膜内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
        3.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2.3.11 印花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3.2.2.12 手感风格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硅共聚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SiPUA)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3.3.1.1 SiPUA低聚物化学结构的确认
        3.3.1.2 SiPUA低聚物的流变性能
        3.3.1.3 SiPUA低聚物的光聚合反应性能
        3.3.2 SiPUA低聚物的表面定向富集研究
        3.3.3 SiPUA低聚物在蓝光固化中的应用
        3.3.3.1 SiPUA低聚物对光固化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3.3.3.2 SiPUA低聚物对光固化膜机械物理性能的影响
        3.3.3.3 SiPUA低聚物配合蓝光固化聚合体系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氨酯丙烯酸酯和SiO_2原位合成有机/无机杂化体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SiO_2的制备
        4.2.2.2 SiO_2的表面改性
        4.2.2.3 SiO_2掺杂改性的PUA蓝光固化体系的构建
        4.2.2.4 光固化SiO_2原位合成PUA有机/无机聚合体系的构建
        4.2.2.5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2.2.6 蓝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的制备及对棉织物的模拟数码印花应用
        4.2.3 测试与表征
        4.2.3.1 Si0_2粒径与分散性表征
        4.2.3.2 Si0_2表面羟基含量测定
        4.2.3.3 氨基改性后SiO_2表面氨基测[11]
        4.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4.2.3.5 流变性能测试
        4.2.3.6 热重测试(TGA)
        4.2.3.7 动态光量热测试(Photo-DSC)
        4.2.3.8 光学透过率测试
        4.2.3.9 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4.2.3.10 微观表面形貌观察(SEM)
        4.2.3.11 胶膜内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
        4.2.3.12 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4.2.3.13 手感风格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氨酯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设计与原料制备
        4.3.1.1 聚氨酯丙烯酸酯与改性SiO_2的有机/无机杂化聚合体系的设计
        4.3.1.2 SiO_2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表征
        4.3.2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构建
        4.3.2.1 表面改性SiO_2与PUA原位合成低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3.2.2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流变性能
        4.3.2.3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光聚合性能
        4.3.2.4 表面改性的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的机械物理性能
        4.3.2.5 不同SiO_2粒子与PUA复合光固化膜的微观形貌
        4.3.2.6 SiO_2粒子与PUA-HEA复配光固化膜的光学透过性能
        4.3.2.7 SiO_2与PUA原位合成掺杂聚合体系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
        4.3.3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3.3.1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设计、合成及其聚合体系的构建
        4.3.3.2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的流动性能
        4.3.3.3 SiO_2粒子与PUA-HEA复配光固化膜的热性能
        4.3.3.4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的拉伸性能
        4.3.3.5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与HEA复配后光固化膜的微观形貌
        4.3.3.6 SiO_2@PUA核壳结构超支化低聚物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颜/聚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颜料级TiO_2精制及干燥
        5.2.2.2 TiO_2@PUA原位聚合及其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2.2.3 TiO_2@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对涤纶织物的模拟数码印花应用
        5.2.2.4 其他改性颜料@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2.2.5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构建
        5.2.2.6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5.2.3 测试与表征
        5.2.3.1 TiO_2粒径测试
        5.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5.2.3.3 固化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5.2.3.4 接触角及表面张力测试
        5.2.3.4 流变性能测试
        5.2.3.6 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喷印流畅性测试
        5.2.3.7 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5.2.3.8 手感风格分析
        5.2.3.9 印花织物的花纹清晰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颜料颗粒@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3.1.1 TiO_2@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设计与制备
        5.3.1.2 TiO_2@PUA白色墨水在黑色涤纶基底上的数码喷墨印花应用
        5.3.1.3 其他颜色颗粒@PUA的一体化蓝光固化数码喷印墨水的制备
        5.3.2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构建研究
        5.3.2.1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供墨系统设计
        5.3.2.2 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二次加热结构
        5.3.2.3 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平台的光固化系统
        5.3.3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的应用
        5.3.3.1 墨滴喷射成形的理论分析
        5.3.3.2 一体化蓝光固化墨水对喷墨打印喷头的适配性研究
        5.3.3.3 压电陶瓷喷头加载驱动脉冲对一体化蓝光固化墨水喷印的适配研究
        5.3.3.4 一体化墨水的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莱赛尔织物的碱处理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莱赛尔织物的喷墨印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织物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2.1 莱赛尔织物的碱处理
        2.2.2 莱赛尔和棉织物的表面改性及喷墨印花
    2.3 织物的结构性能分析
        2.3.1 接触角
        2.3.2 表面自由能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X射线衍射(XRD)
        2.3.5 织物表面墨滴铺展面积及形状
        2.3.6 毛细效应
    2.4 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表征
        2.4.1 颜色指标
        2.4.2 光学视频显微镜
        2.4.3 线条精细度
        2.4.4 脱糊率
        2.4.5 色牢度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莱赛尔和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
        3.1.1 印花织物不同填充率色块的颜色性能
        3.1.2 印花织物的线条精细度
        3.1.3 印花织物的色牢度及图像效果
    3.2 碱处理对莱赛尔织物及喷墨印花效果的影响
        3.2.1 织物的表面特征
        3.2.2 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3.2.3 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
    3.3 碱处理NaOH浓度对织物及喷墨印花效果的影响
        3.3.1 墨滴铺展与毛细效应
        3.3.2 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
        3.3.3 印花织物的线条精细度
        3.3.4 织物的色牢度及图像效果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与不同组织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喷墨印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织物表面改性
        1.2.2 聚合物微球表面改性
        1.2.3 织物结构、墨滴铺展及颜色性能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棉织物聚合物微球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P(St-BA-VBT)微球的制备
        2.2.3 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2.2.4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2.2.5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3 测试与表征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2 粒径与Zeta电位
        2.3.3 棉织物表面Zeta电位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6 冷场特征X射线能谱(EDS)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9 X射线衍射(XRD)
        2.3.10 接触角
        2.3.11 断裂强力
        2.3.12 质量损失
        2.3.13 喷墨印花颜色特征值
        2.3.14 喷墨印花清晰度
        2.3.15 喷墨印花固色率
        2.3.16 喷墨印花色牢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St-BA-VBT)纳米微球的性能分析
        2.4.2 P(St-BA-VBT)微球浓度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2.4.3 汽蒸时间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2.4.4 NaHCO_3用量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2.4.5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
        2.4.6 P(St-BA-VBT)微球改性棉织物的表面特征
        2.4.7 高品质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图像成像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微球改性棉织物颜料喷墨印花图像效果的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3.2.3 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处理
        3.2.4 颜料喷墨印花
    3.3 测试与表征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2 粒径与Zeta电位测试
        3.3.3 棉织物表面Zeta电位
        3.3.4 粘度和表面张力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3.3.6 冷场特征X射线能谱(EDS)
        3.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3.8 X射线衍射(XRD)
        3.3.9 接触角
        3.3.10 断裂强力
        3.3.11 质量损失
        3.3.12 喷墨印花颜色特征值
        3.3.13 喷墨印花清晰度
        3.3.14 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4.2 颜料墨水的性能分析
        3.4.3 P(St-BA-VBT)微球浓度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3.4.4 焙烘温度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3.4.5 焙烘时间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3.4.6 颜料喷墨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
        3.4.7 P(St-BA-VBT)微球改性棉织物的表面特征
        3.4.8 高品质颜料喷墨印花图像成像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墨滴在不同组织棉织物上铺展和渗透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4.2.3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4.2.4 墨滴铺展面积与形状
        4.2.5 喷墨印花
    4.3 测试与表征
        4.3.1 接触角
        4.3.2 表面自由能
        4.3.3 墨滴形状
        4.3.4 织物横截面的显微镜观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织物表面润湿性能
        4.4.2 织物的表面自由能
        4.4.3 微量液滴在织物上的铺展
        4.4.4 喷墨印花织物上墨点形状
        4.4.5 墨滴向织物内部的渗透
        4.4.6 颜料墨滴铺展与颜色数据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图像效果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冷轧堆前处理
        5.2.3 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5.2.4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5.2.5 喷墨印花
    5.3 测试与表征
        5.3.1 织物粗糙度
        5.3.2 织物厚度
        5.3.3 织物孔隙率
        5.3.4 喷墨印花颜色特征值
        5.3.5 喷墨印花清晰度
        5.3.6 喷墨印花固色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织物组织对粗糙度、孔隙率和厚度影响
        5.4.2 冷轧堆对粗糙度、孔隙率和厚度影响
        5.4.3 表面改性处理对粗糙度、孔隙率和厚度影响
        5.4.4 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颜色深度的关系
        5.4.5 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固色率的关系
        5.4.6 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清晰度的关系
        5.4.7 织物组织结构对密度曲线的影响
        5.4.8 织物组织结构对喷墨印花图案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四、纺织品的喷墨印花(论文参考文献)

  • [1]亚麻织物的聚合物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D]. 梁迎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棉织物结构特征对涂料数码印花显色性能影响的研究[D]. 邬振东. 东华大学, 2021(09)
  • [3]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D]. 李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4]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D]. 曹红梅. 苏州大学, 2020(06)
  • [5]活性染料墨水的配制及干热转移印花工艺的研究[D]. 赵琨雷. 苏州大学, 2020(02)
  • [6]分散红/活性红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D]. 楚润善. 苏州大学, 2020(02)
  • [7]锦纶织物的酸性染料干法转移印花[D]. 张欣宇. 苏州大学, 2020(02)
  • [8]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聚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孟一丁.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1)
  • [9]莱赛尔织物的碱处理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D]. 马吉康.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10]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与不同组织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研究[D]. 杨海贞.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纺织品的喷墨印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