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高校艺术体操选项课中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冯沁[1](2020)在《健美操“以赛促练”方式对提高女大学生健美操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健美操在我国的许多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中广泛开展。而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实行的还是传统教学及考核模式,尽管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现,但无法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学习的热情与能动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以赛促练”这一新兴的方式对于提升女大学生的课后运动量,身体素质及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都有可研究空间。故本文将通过对比“以赛促练”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上海财经大学健美操选项课中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研究分析健美操“以赛促练”方式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包括:1.通过提升运动量给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身体质量指数的良好促进。2.提高大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3.学生创编组合的审美能力及促进学生课后自觉练习、提升团队协作精神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原因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教学前后对两组学生的健美操参与兴趣和合作精神、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学生在体质健康的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项目有显着提升,健美操技能及参与兴趣于合作精神有显着提高。得到如下结论(1)以赛促练方式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课上及课下双向沟通交流效率。(2)以赛促练方式对女大学生肺活量和柔韧素质等身体素质有提升效果(3)以赛促练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的有效提高。(4)以赛促练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健美操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
荣俊杰[2](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婉静[3](2020)在《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啦啦操自传入我国后便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大学生作为青春、动感、健康的精神风貌代表,引领着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方向,从而越来越多普通高校开始开展舞蹈啦啦操教学。由于啦啦操作为新兴项目2000年传入我国,文化根基并没有像其它传统项目那么坚定,应从其他技能表现难美项目中,寻求能为舞蹈啦啦操作运动技能正向迁移的项目,如艺术体操基本技术的练习内容,作为创新且提高教学内容质量的优化手段之一。在广州市86所普通高校中有56所进行了舞蹈啦啦操教学,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成为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背景下,优化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结论如下:1、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的总体情况一般,专业舞蹈啦啦操师资队伍不足,各高校所用教材内容不统一,传统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重视技术的练习而忽视了理论的教学,且大部分理论课时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导致理论教学内容无法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得到良好实践与转化。3、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多数以啦啦操基本手位和成套动作作为一学期教学内容,忽略了舞蹈啦啦操基本技术内容中柔韧、力量以及身体形态等基本素质练习的重要性,对于舞蹈动作和专项素质练习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舞蹈啦啦操的专项技术提高较慢。4、教师倾向于舞蹈啦啦操中基础的、常规的教学内容,对传统舞蹈啦啦操的教学内容难以摒弃,而学生倾向于新颖的、实用的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在传统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中难以得到学习的满足,教师与学生对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兴趣均受到影响。5、以艺术体操中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的练习作为优化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中实践内容的手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提高成套动作完成的质量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
张雯静[4](2020)在《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进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查与探究,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6大因素,根据实地调研走访情况总结出安徽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实施、发展及改革路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为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阐述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所设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是站在全方位的体育教育角度思考的,符合表演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其专业的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上与《国标》标准趋于一致,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体育舞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根据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标准,结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自身特点,同时要针对人才的兴趣与就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来确立。2、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基本上能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核心,其中安徽工程大学和阜阳师范大学开设的核心科目和选修科目数量最多,种类较全,阜阳师范大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开展的最好,值得借鉴。3、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分科课程教学形态合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开展最好的是安徽工程大学,其开设的“运动竞赛”项目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要加强体育舞蹈社团及俱乐部等课堂延伸课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及规章制度,推动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实施,使显、隐性课程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教师存在着职称结构不理想,科研能力偏弱,职后教育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不合理现象。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需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建设。5、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招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毕业生就业相关度高,但也存在着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男女比例失衡,艺考制度的缺失等不合理现象;“专业技能的欠缺”是目前毕业生面临就业时最大的困难,人才职业化素养有待提高。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保障学生“进口”与“出口”,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体育舞蹈人才,是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目标。6、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是多因素的,归纳为:环境因子、认知因子、动机因子、教师因子、保障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对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培养人才起到制约作用。
吕松涛[5](2020)在《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引领了新的科技革命。诸如互联网电子教材、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推陈出新。新媒体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当中,我们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其中新媒体在教育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不断进行着新的发展尝试与改革。《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1]。篮球学科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普通高等院校的选项课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部分传统教学有时不能满足现在课堂发展的需要。为提高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本文试图在篮球教学实践中运用新媒体来验证其对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南科技大学篮球选项课进行两轮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教学效果具有一致性;新媒体应用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水平,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2)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对篮球选项课堂中应用新媒体认同率较高。(3)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水平与自信心两两显着正相关,篮球运动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4)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加强了生生交流,创建了浓厚的课上课下学习氛围。
刘旭[6](2020)在《PBL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探索PBL教学模式在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PBL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扬州大学体育舞蹈选项班作为实验对象,选取体育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技能成绩、课堂满意度作为测试内容,进行为期16周教学实验。研究结论:(1)研究结果证明,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是可行的、是有效的。PBL教学模式可以优化体育舞蹈课堂,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体育学习兴趣和动作技术水平。(2)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中应用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3)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中应用PBL教学模式,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4)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对学生动作标准度、艺术表现力、组合完成度、组合编排能力的学习有积极作用。(5)PBL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不同需求,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课堂满意度较高。
秦新[7](2020)在《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以前对于温饱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思想观念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着不断地变化,体育强国政策带动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重视,全民健身高潮逐渐兴起,使得体育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社会化,学校体育教育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环节,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健康人才的重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决定着其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啦啦操选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四个维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场地设备、考核评价方法及内容标准六个方面对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实施现状展开了调查,查找啦啦操课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促进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科学健康开展及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四个维度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时间偏短,属于新融入的课程,特色和价值不突出,受传统类似项目的影响开设不稳定。(2)课程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标准也不够明确。注重身体素质目标和运动技术学习,对于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重视度不够。(3)课程内容的编制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4)云南省高校啦啦操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优势,但啦啦操教师总人数太少,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在教学中教师兼任教学项目的现象严重,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5)啦啦操课程的教学方法趋于保守主要以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为主,教师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多媒辅助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趋同于传统运动项目。(6)当前各校啦啦操教学场地设施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该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选课率高,生师比例普遍偏高。场地设施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课后场馆不开放,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后的自主学习。(7)啦啦操课程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均有待进一度的完善。实践中注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考核。部分学校没有将理论知识纳入考核中,直接影响到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8)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及方式太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对诊断性评价及形成性评价运用很少,不能对学生学习啦啦操课程的过程进行考核。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1)各校提高对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重视其融入体育课程,稳定其开展。(2)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结合《纲要》的指导,制定具体、细化的课程目标,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啦啦操课程。(3)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内容纳入其中,保证其体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聘请高资历的教师入校,改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尝试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合理设置开可时间,和场馆开放时间,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改善教学环境。(7)优化设置课程考核内容板块及比例,关注理论学习,注重过程考核。(8)优化可程考核评价方式及主体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纳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杨[8](2020)在《南昌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深入,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被推上了日程。由于对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体育的教学必将朝向一个更加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成为融体育锻炼、娱乐身心、智力提升、身心健康于一体的学科,而体育舞蹈运动项目成为首选。南昌市的体育舞蹈发展较晚,而对该地区的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没有过针对性,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西南昌市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情况、体育舞蹈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现状:体育舞蹈还没完全被南昌市高校大学生完全知解;体育舞蹈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有待加强:专修舞蹈专业的高职称老师较少,辅修或者相近专业短期培训后入职的教多;当前南昌市高校的体育舞蹈专业课程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时数、舞种选择、教学模式设计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南昌市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场地条件教差,教学设备不齐全;南昌高校尚没有统一标准的体育舞课程教材。问题原因:由于大学生性格特点、体育舞蹈难度,以及学校宣传不足、终身体育意识不足等原因,使得体育舞蹈这一项目没有完全被大学生了解和接受;由于很多体育舞蹈教师不是体育舞蹈专业毕业,而是由体操、艺术体操或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加之缺乏定期的再培训,造成师资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课时安排有限,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经费和场地限制,导致体育舞蹈教学的基础配置不完善;个人编制或翻译的指导用书,还不够规范、没有统一标准,影响教学效果。发展措施:(1)利用多元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2)强化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建设。(3)从实际学生需求出发,优化体育舞蹈教学内容。(4)增加重视和投入,改善教学环境。(5)调查学生需求,聘请专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编制统一规范的体育舞蹈教学教材。
巫侠[9](2019)在《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校大学体育选项课正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有其自身独特的健身性,通过开展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来改善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与其他传统的体育项目相比,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在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选项课开设的时间相对较晚,相关课程和教学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教学研究较少。因此,通过对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选项课的建设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从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教师的技能认证方面没有全面覆盖,学习进修等相关培训,培训机构的权威性不足。2、学生对健身健美类运动的了解程度偏低,学生在选课的内部动机方面相对符合自身需求,但是外部动机方面倾向于室内运动环境好、易得学分、从众等外部的选课动机,有待进一步引导。3、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受的场地与器材条件限制,开设的运动项目较少;全国统编教材与高校统编教材的数量有限,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可参考教材利用率较低。4、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以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为主,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以技能考核、身体素质为主,运动参与的考核比值较小。5、影响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效果因素可归为三个大因子,分别为制度因子、环境因子、宣传因子。
张峰[10](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在高校艺术体操选项课中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高校艺术体操选项课中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健美操“以赛促练”方式对提高女大学生健美操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2 “以赛促练”以赛促练方式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现状 |
2.2.2 "以赛代考"及“以赛促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实施现状 |
2.2.3 "以赛促练"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 评定教学效果的指标因素的研究 |
2.3.1 体质健康因素 |
2.3.2 心理因素 |
2.3.3 运动技能因素 |
2.4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2.3.2 问卷调查的效度检验 |
3.2.3.3 问卷调查的信度检验 |
3.2.3.4 问卷调查的发放和回收 |
3.2.3.5 调查量表维度划分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2.5.1 实验目的 |
3.2.5.2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
3.2.5.3 实验器材 |
3.2.5.4 实验基本假设 |
3.2.5.5 传统教学模式的设计 |
3.2.5.6 “以赛促练”教学模式的设计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比与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基本技能的对比与分析 |
4.2.1 实验后测健美操基本技能内容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基本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占比的统计图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占比的统计图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基本技能水平占比的统计图分析 |
4.4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健美操选修课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的对比与分析 |
4.4.1 实验前两组学生健美操选修课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的对比与分析 |
4.4.2 实验后两组学生健美操选修课参与兴趣与合作精神的对比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以赛促练方式应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
5.2.2 以赛促练方式应考虑教学对象的诸多因素进行实地教学检验 |
5.2.3 以赛促练方式在对不同层次能力学生教学时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
5.2.4 以赛促练方式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检验探讨 |
5.2.5 不同体育教学项目应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2)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内舞蹈啦啦操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
2.1.3 国外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 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1 舞蹈啦啦操基本技术的研究 |
2.2.2 舞蹈啦啦操舞蹈动作的研究 |
2.2.3 舞蹈啦啦操难度动作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现状与分析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条件 |
4.1.3 教学内容 |
4.1.4 教学方法 |
4.1.5 教学评价 |
4.2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
4.2.1 系统论 |
4.2.2 教育学 |
4.2.3 心理学 |
4.3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身体素质 |
4.3.2 专项素质 |
4.3.3 成套动作 |
4.3.4 教学反馈 |
4.4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 |
4.4.1 教学原则 |
4.4.2 教学目标 |
4.4.3 教学过程 |
4.4.4 教学内容 |
4.4.5 教学方法 |
4.4.6 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附件A 教师问卷 |
附件B 学生问卷 |
附录C 实验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反馈的认知问卷 |
附录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E 舞蹈啦啦操专项素质测试指标问卷 |
附录F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G 专家信息表 |
附录H 舞蹈啦啦操专项身体素质测试评定方法 |
附件I 实验进度安排与内容 |
附录J 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评价标准表 |
附录K 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后的教学案例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学校 |
2.1.2 体育舞蹈 |
2.1.3 人才培养 |
2.1.4 课程 |
2.2 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2.1 国外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2.2 国内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概况 |
4.1.1 体育舞蹈专项开设的专业名称及开设时间 |
4.1.2 人才培养目标 |
4.1.3 人才培养规格 |
4.2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形态分析 |
4.2.1 课程结构 |
4.2.2 体育舞蹈分科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 |
4.2.3 体育舞蹈教学形态分析 |
4.3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现状与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
4.3.1 体育舞蹈本科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
4.3.2 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4.3.3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
4.3.4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调查及相关课程涉及 |
4.4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教师基本情况 |
4.4.1 教师年龄与教龄 |
4.4.2 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 |
4.4.3 教师专业素质 |
4.4.4 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
4.5 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因子分析 |
4.5.1 环境因子 |
4.5.2 认知因子 |
4.5.3 动机因子 |
4.5.4 教师因子 |
4.5.5 保障因子 |
4.5.6 学生因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设立科学、明确的符合学生及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
5.2.2 保障高校招生质量,招生结构合理化,完善艺考统考制度 |
5.2.3 加强体育舞蹈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
5.2.4 优化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
5.2.5 加强学校支持力度,领导重视程度及硬件设施的保障机制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概念释义 |
1.4.2 新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1.4.3 高校篮球选项课的研究现状 |
1.4.4 自信心的研究现状 |
1.4.5 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流程 |
3.1 实验对象分组 |
3.2 实验周期 |
3.3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
3.4 实验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1 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2 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指标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3 学生自信心和课堂情况 |
3.5 实验流程 |
3.5.1 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
3.5.2 准备阶段 |
3.5.3 实施阶段 |
3.5.4 资料处理阶段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和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2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和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学生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篮球选项课程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
4.4 讨论 |
4.4.1 对照组 |
4.4.2 实验组 |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考试大纲 |
附录 B 《自信心量表》 |
附录 C 篮球选项课程教学情况调查表 |
附录 D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 |
附录 E 授课进度计划表 |
附录 F 湖南科技大学篮球选项课程测试项目登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PBL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体育教学新要求 |
1.1.2 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
1.1.3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舞蹈课堂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PBL模式概念界定 |
2.1.1 PBL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
2.1.2 PBL教学模式特征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PBL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
2.2.2 国外PBL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
2.2.3 国外PBL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国内PBL教学模式其他学科应用研究 |
2.3.2 国内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研究 |
2.3.3 国内PBL教学模式辅助工具选择研究 |
2.3.4 国内PBL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
2.3.5 国内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设计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4.3 实验变量控制 |
4.4 实验测试内容 |
4.4.1 实验前测 |
4.4.2 实验后测 |
4.5 PBL教学模式构建设计 |
4.5.1 教学目标 |
4.5.2 教学内容 |
4.5.3 辅助工具选用 |
4.5.4 教学流程 |
4.5.5 评价设计 |
4.6 PBL教学模式案例应用设计 |
4.6.1 方形步案例设计 |
4.6.2 规定组合案例设计 |
4.6.3 自编组合案例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沟通能力结果与分析 |
5.2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5.2.2 实验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后恰恰恰舞技术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
5.2.4 实验后课堂满意度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二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三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课堂满意度问卷调查 |
附录五 |
附录六 对照组方形步教案 |
附录七 实验组方形步教案 |
附录八 |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7)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是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 |
1.1.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存在一定问题 |
1.1.3 研究啦啦操选修课程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1.1.4 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基本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实地考察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的现状 |
3.1.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文件配备现状 |
3.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选修课程编制的解读 |
3.2.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设定分析 |
3.2.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分析 |
3.2.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
3.2.4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考核评价分析 |
3.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实践反思 |
3.3.1 啦啦操课程进入云南省高校的时间普遍偏短,课程开设不稳定 |
3.3.2 啦啦操课程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 |
3.3.3 啦啦操课程内容相对空泛,教材的理论指导性不足 |
3.3.4 啦啦操课程实施方法相对保守 |
3.3.5 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和标准不够合理 |
3.4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1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和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2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3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4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5 云南省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法方法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6 当前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7 部分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场地设施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
3.4.8 高校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南昌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舞蹈的概念 |
2.2 国际体育舞蹈发展概况 |
2.3 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昌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现状 |
4.1.1 课程开设现状 |
4.1.2 师资队伍现状 |
4.1.3 教学场地现状 |
4.1.4 教材使用现状 |
4.1.5 参与学生现状 |
4.2 南昌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
4.2.1 学生对体育舞蹈认识不足 |
4.2.2 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匮乏 |
4.2.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不合理 |
4.2.4 体育舞蹈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
4.2.5 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程教材不规范 |
4.3 推进南昌市高校开展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研究 |
4.3.1 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 |
4.3.2 加强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建设 |
4.3.3 优化教学内容 |
4.3.4 改善体育舞蹈教学环境 |
4.3.5 规范体育舞蹈教材体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9)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竞技健美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健身健美运动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3 健身健美类运动项目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4 教学要素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外关于大学体育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研究 |
2.3 国内关于大学体育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研究 |
2.3.1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 |
2.3.2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开展的现状研究 |
2.3.3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开展的对策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师资状况分析 |
4.1.1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师性别的比例 |
4.1.2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师年龄的结构 |
4.1.3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师学历的结构 |
4.1.4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师获得知识的途径情况 |
4.1.5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相关技能鉴定情况 |
4.1.6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师参与健身健美类运动的情况 |
4.2 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学生状况分析 |
4.2.1 学生的性别结构比例情况 |
4.2.2 学生对健身健美类运动的了解程度 |
4.2.3 学生了解健身健美类运动的途径情况 |
4.2.4 学生参加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选课动机 |
4.2.5 学生对参加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的兴趣 |
4.3 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条件状况分析 |
4.3.1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材选用的情况 |
4.3.2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开设项目情况 |
4.3.3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是否配有专门的上课场地与器材 |
4.3.4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上课场地与器材满意程度 |
4.4 广州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过程状况分析 |
4.4.1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目标任务 |
4.4.2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班级人数 |
4.4.3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内容 |
4.4.4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学时分配 |
4.4.5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方法 |
4.4.6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 |
4.4.7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模式 |
4.4.8 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成绩考核评定 |
4.5 影响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
4.5.1 因子的确定 |
4.5.2 因子分析的降维处理 |
4.5.3 因子命名 |
4.5.4 影响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效果其他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10)“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绪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第一” |
1.3.2 公共体育教学 |
2 文献综述 |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
4.2.2 体育教学模式 |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在高校艺术体操选项课中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健美操“以赛促练”方式对提高女大学生健美操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D]. 冯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2]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D]. 梁婉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D]. 张雯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 吕松涛.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PBL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刘旭. 扬州大学, 2020(04)
- [7]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秦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南昌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研究[D]. 陈杨.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2)
- [9]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健身健美类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巫侠.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