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基底节损伤的病理特点、多巴胺转运蛋白和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秋玉[1](2021)在《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化学合成、放射性标记及在帕金森氏病的应用》文中认为有机合成化学作为化学的基础及核心部分,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是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有机合成技术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影像医学等,极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分子影像作为新兴的影像技术,可以用无创技术对人体进行诊断,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患者带来福音。其中,放射性显像剂以其与靶器官或组织特异性结合等优点,被临床医学领域中广为采用,将来的影像医学将会是分子影像技术的世界,特异性显像剂的研发会是最热门的领域。化学合成是利用简单的试剂作为基础原料,通过有机反应连上一个官能团或一段碳链,再利用中间体上的官能团加以辅助进行反应,最后合成出目标化合物。每一步反应条件应比较温和,并具有较高的反应产率,所使用的原料应是低毒、低污染、廉价易得的,合成反应应快速、便捷,废弃物污染少。正电子显像剂是将正电子核素标记到目标化合物,在体外探测生物体内靶组织的生理、病理过程的一种放射性显像剂,因其对特定靶组织分子特异性高,阳性检测率高,极大推动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核医学领域的“顶梁柱”。1.目的自行设计、研发一种新型的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用于帕金森氏病的早期诊断。对合成中的每种产物进行表征分析,质量控制;对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进行临床前一系列实验:脂溶性测定、急性毒性实验、生物学分布实验和药代动力学实验等,探讨11C-Fethypride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建立帕金森氏病大鼠动物模型,静脉注射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后进行PET/CT扫描,探讨11C-Fethypride作为PET/CT多巴胺受体显像剂诊断帕金森氏病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11C-Fethypride作为帕金森氏病病因学研究评估及药物筛选平台的可行性。2.方法2.1 11C-Fethypride前体化合物合成与放射性标记:以香草酸甲酯(Methyl vanillate)作为起始原料,经4步常规反应和1步放射性11C标记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该化合物具有合成方法简单、环保,原料价廉易得,不影响构效等优点。用回旋加速器生产11C正电子,将其引入到碳-11多功能合成模块,对前体物进行自动化放射性标记,再经过纯化、淋洗后最重获得目标显像剂11C-Fethypride。11C-Fethypride合成因素分析:(1)溶剂对合成效率的影响:取11C-Fethypride前体量0.5 mg,分别取0.2 m L丙酮、乙腈、丙酮与乙腈混合溶剂(体积比1:1)、DMSO及DMF作为甲基化溶剂,3.5 ul 0.2 mol/L Na OH溶液,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1 min,比较不同溶剂的合成效率。(2)温度对合成效率的影响:取11C-Fethypride前体量0.5 mg,3.5 u L 0.2 mol/L Na OH溶液,分别在0℃、室温(25℃)、50℃、80℃和100℃下与11CH3-Triflate反应,反应时间1 min,比较不同温度时的合成效率。(3)前体用量对合成效率的影响:取不同前体量(0.3~1.1mg)溶于0.2 m L丙酮中,碱当量固定为0.7 eq,分别与11CH3-Triflate在室温下反应,比较不同前体量对合成效率的影响。2.2 11C-Fethypride质量控制:物理学鉴定:(1)澄清度检测:通过比浊法检测11C-Fethypride溶液的澄清度,不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的浊度为澄清,即合格。(2)比活度应不小于37GBq/mmol,半衰期应为20 min,放射性核纯度应大于98%。化学鉴定:(1)p H值检测:p H试纸检测11C-Fethypride溶液的p H值。(2)稳定性实验:将11C-Fethypride溶液室温下静置,分别于合成后5 min、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测定放射性化学纯度并进行分析,评价11C-Fethypride的稳定性,放化纯度应不低于90%。(3)放射化学纯度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薄层色谱法(TLC)检测11C-Fethypride溶液的放射化学纯度。生物学鉴定:(1)无菌实验:11C-Fethypride溶液分别接种于2种不同培养基中,放置不同温度培养14天后,各管培养基均无杂菌生长,判定合格。(2)细菌内毒素检测:用鲎试剂法检测11C-Fethypride溶液的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含量<10 EU/m L,判定合格。(3)异常毒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观察7天,观察期间动物应全部健存,无异常反应,到期后每只体重应增加,则供试品判定合格。2.3 11C-Fethypride的生物学分布实验:脂溶性测定实验:采用脂水分配系数测定法,用γ-计数器分别测定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在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放射性计数,两者计数比值的对数,即为脂水分配系数(Log P)。急性毒性实验: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11C-Fethypride溶液,观察7天,处死,病理切片,检查主要脏器是否正常。11C-Fethypride在大鼠主要脏器生物学分布实验:大鼠尾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溶液,分别于注射后5、15、30、60、90 min处死,取适量的脑、心、肺、肝、脾、胃、肠、肾、肌肉等样本,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水分,天平测量样本的质量,γ-计数仪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注射剂量百分比(%ID/g)。11C-Fethypride在大鼠脑组织生物学分布实验:大鼠尾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溶液,分别于在注射后5、15、30、60、90 min处死大鼠,分别取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纹状体、海马、丘脑和小脑等样本,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水分,天平测量样本的质量,γ-计数仪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注射剂量百分比(%ID/g)。2.4 11C-Fethypride药代动力学实验:大鼠尾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溶液,分别于注射后不同时间尾尖部取血50μl,所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DAS 3.0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求得各有关体内代谢动力学方程系数及代谢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分析。2.5帕金森氏病大鼠PET/CT扫描: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腹腔注射MPTP(30 mg/Kg),每日一次,共注射7天,建立亚急性PD模型;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用旋转杆测试评价建模成败。PET/CT扫描:正常大鼠与帕金森氏病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溶液,10%水合氯醛麻醉、固定,置检查床中心视野进行PET/CT扫描。2.6帕金森氏病大鼠生物学研究与PET/CT相关性研究:帕金森氏病大鼠LncRNA HOTAIR表达与PET/CT显像相关性研究:进行q RT-PCR、CCK-8试验、流式细胞试验,观察正常大鼠与帕金森氏病大鼠中脑细胞中LncRNA HOTAIR的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并探讨与11C-Fethypride PET/CT显像结果的相关性。PET/CT显像对红曲霉素治疗帕金森氏病大鼠的疗效评价研究:将帕金森氏病大鼠随机分成红曲霉素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治疗组大鼠在建立帕金森氏病模型第1天开始腹腔注入红曲霉素溶液(400 mg/kg)共7天,随后尾静脉注射11C-Fethypride,进行PET/CT显像。PET/CT扫描结束后,将正常大鼠、PD治疗组、PD对照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取新鲜大鼠中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观察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TH+)细胞,分别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PET/CT图像及TH+细胞,并探讨其相关性。3.结果3.1 11C-Fethypride放射性标记与合成因素进行分析全自动合成11C-Fethypride,耗时10~20 min,前体用量10 mg,总放射性活度为1536 MBq,合成产率33.8%,总体积2 m L,比活度为714 MBq/m L。放化纯度HPLC法达到99%,TLC法达到100%,完全符合标准,该合成方法简单、快捷、省时、省力,适宜推广。11C-Fethypride合成因素分析:DMSO溶剂中合成效率最高,为(73.61±0.98)%;室温时合成效率最高,为(62.33±1.28)%;为保证合成效率,控制产品中的前体含量,同时降低合成成本,故认为使用0.4~0.6 mg的11C-Fethypride前体为宜。3.2 11C-Fethypride质量控制:物理学鉴定:放射性标记物11C-Fethypride为无色、澄清、透明,无杂质溶液。放射性活度823.3 MBq,放射性浓度为112 MBq/m L,比活度为60.2 Bq/mmol;用时间衰减法测定11C半衰期为20±5 min。核纯度的测定应用半衰期计算法,半衰期在20±5 min范围内。化学鉴定:11C-Fethypride溶液的p H值为6.8±0.3,符合规定。室温放置120min后,TLC法测得放化纯度仍大于95%。可见,放射性标记物11C-Fethypride稳定性很好,适合临床应用。放射化学纯度检测结果:TLC法测得的放化纯度为100%,11C-Fethypride的Rf值为0.665。HPLC法测得的放化纯度为99%,11C-Fethypride的保留时间t(R)为3.09 min,游离12C的保留时间t(R)为1.26 min。冷产物12C-Fethypride和放射性标记物11C-Fethypride紫外吸收峰的保留时间t(R)分别为3.04 min和3.08 min,基本相符。生物学鉴定:追溯性无菌试验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培养基在不同的培养温度(20-25℃和30-35℃)无菌试验均合格,未有杂菌生长,说明放射性标记物11C-Fethypride是合格且安全的。鲎试剂法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5 EU/m L,低于限值(10 EU/m L),符合标准。7天后小鼠均健康存活,体重增加,无异常反应,说明放射性标记物11C-Fethypride未污染外源性的有毒物质和不安全的因素。3.3 11C-Fethypride的生物学分布实验:脂溶性测定:在p H=7.0和p 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显像剂11C-Fethypride的脂水分配系数分别为2.3和2.1。说明11C-Fethypride脂溶性大,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急性毒性实验:三个不同浓度实验组小鼠健康状态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最大剂量组小鼠肝脏、肾脏HE染色病理切片均未见明显改变;小鼠的最大注射剂量相当于人用注射剂量的500倍,表明放射性标记物11C-Fethypride毒性作用较小,安全可用。11C-Fethypride在大鼠主要脏器生物学分布:注射放射性药物5 min后大鼠体内放射性分布即可达到高峰,随后快速下降,给药后60 min时各脏器内放射性摄取均有显着下降。药物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且清除速率较慢,说明11C-Fethypride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符合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11C-Fethypride在脑中摄取与排泄有相对“快进慢出”的特点。11C-Fethypride在大鼠脑组织生物学分布实验:大鼠各脑区均有较多的放射性分布,其中纹状体放射性分布最为显着,海马次之。说明11C-Fethypride能与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受体特异性结合,且亲和力高。3.4 11C-Fethypride药代动力学实验:权重1/cc时AIC值-15.36为最小,拟合优度0.1087为最小,回归系数平方为1,根据AIC最小,R2最大原则,判定拟合结果为二室模型。11C-Fethypride分布半衰期T1/2alpha为1.453±0.312 min,消除半衰期T1/2beta为25.245±3.892min,表观分布容积V(c)为0.403±0.064 m L/mg,药物清除率CL(s)为0.072±0.030m L/min/mg,说明11C-Fethypride体内分布迅速,消除较快,在体内的分布与消除为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3.5帕金森氏病大鼠PET/CT扫描:旋转杆测试结果提示:MPTP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在运动平衡能力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MPTP处理组帕金森氏病大鼠建模成功。PET/CT扫描显示:11C-Fethypride在体内迅速吸收,主要在脑、肝脏、肾脏摄取较多,体内有快速清除的特点,并再次验证了肝脏、肾脏为11C-Fethypride的主要代谢及排泄器官。11C-Fethypride通过血脑屏障迅速进入脑组织,在纹状体位置有特异性摄取,清除速率较慢。说明放射性显像剂11C-Fethypride可以与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受体特异性结合。3.6帕金森氏病大鼠生物学研究与PET/CT相关性研究:帕金森氏病大鼠LncRNA HOTAIR表达与PET/CT显像相关性研究:q RT-PCR结果提示帕金森氏病大鼠中脑细胞LncRNA HOTAI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CCK-8试验结果示HOTAIR明显降低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试验结果表明HOTAIR过表达会增加细胞凋亡。以上结果提示LncRNA HOTAIR通过基因调控在帕金森氏病的发病、进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符合11C-Fethypride PET/CT显像结果,反映了11C-Fethyprid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揭示帕金森氏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其与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PET/CT显像对红曲霉素治疗帕金森氏病大鼠的疗效评价研究:PD对照组TH+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大鼠;而PD治疗组TH+细胞数量明显多于PD对照组,接近正常大鼠数量,提示红曲霉素对酪氨酸羟化酶起到保护作用,继而对帕金森氏病有一定的疗效。PD对照组大鼠纹状体区域对11C-Fethypride摄取略低,PD治疗组大鼠纹状体区域对11C-Fethypride摄取增高,提示治疗组纹状体区域病变较对照组明显有改善,再次证明了红曲霉素对帕金森氏病有一定的疗效,也明确了我们自主研发的11C-Fethypride可以很好的与多巴胺受体结合,用无创的方法对帕金森氏病治疗药物进行疗效评价。4.结论4.1以香草酸甲酯为原料,经4步常规反应,并对每步产物进行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分析,成功合成11C-Fethypride前体化合物3-allyl-N-((1-ethylpyrrolidin-2-yl)methyl)-4-hydroxy-5-methoxybenzamide。4.2使用碳-11多功能合成模块,成功标记放射性11C-,合成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质量控制实验表明其安全、合格。4.3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脂溶性强,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并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该放射性药物稳定、对动物毒性作用小,适合应用于临床静脉注射。4.4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能与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特异性结合,亲和力高,清除速率较慢,是理想的帕金森氏病特异性显像剂。4.5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体内分布迅速,消除较快,分布及消除呈现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4.6 11C-Fethyprid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揭示帕金森氏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其与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无创的方法对帕金森氏病治疗药物进行疗效评价,是理想的药物筛选平台。本课题完成了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1C-Fethypride的前体设计、化学合成、放射性标记、质量控制、生物学分布、药代动力学实验、PET/CT扫描及生物学研究等一系列临床前实验工作,为其应用于临床帕金森氏病的诊断奠定了实验基础。
邹翠华[2](2021)在《脑卒中和抑郁症之间的桥梁基因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从研究脑卒中和抑郁症之间桥梁基因和机制的角度分析,寻找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潜在发病机制。方法:1.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下载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及抑郁症患者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分别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两者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用所得DEGs,基于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得到ICH和抑郁症的功能及通路,cross-talk分析提取ICH和抑郁症的互作基因,综合桥梁景观分析鉴定核心桥梁基因。2.从GEO数据库中下载缺血性脑卒中及抑郁症患者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分别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两者DEGs。用所得DEGs,基于GO和KEGG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得到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两者的功能及通路,cross-talk分析提取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的互作分子。3.大鼠模型的建立:选用内皮素-1皮层内注射法建立局灶缺血模型大鼠,脑卒中模型建立完成后进一步结合孤独饲养法、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单纯抑郁及PSD模型。4.桥梁基因表达的验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单纯抑郁组、PSD组大鼠前额叶的互作基因S1PR4、CLOCK、NLK、PLK2的表达结果。5.对实验结果数据采用SPSS22.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脑出血和抑郁症数据差异表达分析中,找到了ICH和抑郁症的DEGs。在富集分析中,找到了55个ICH和抑郁症的互作基因共同参与的功能及通路,10个与ICH和抑郁症的cross-talk最显着相关的功能,10个与ICH和抑郁症的cross-talk最显着相关的通路。cross-talk分析中,鉴定出131个ICH和抑郁症的互作基因。在综合桥梁景观分析中,鉴定出20个ICH和抑郁症的核心桥梁基因。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内吞、细胞粘附分子、吞噬可能通过多巴胺系统、5-羟色胺能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后抑郁中发挥作用。HLA-A可能通过免疫介导和细胞粘附作用同时在ICH和抑郁症这两个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JUN和HMOX1作为HLA-A的互作基因,可能参与了这一机制。2.在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数据差异表达分析中,找到了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的DEGs。在富集分析中,找到了24个缺血性脑卒中及抑郁症的互作基因共同参与的功能及通路。在cross-talk分析中,得到72个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的互作基因。3.RT-PCR检测:正常对照组、单纯卒中组、单纯抑郁组、PSD组大鼠模型大脑前额叶皮层的S1PR4(P>0.05)、CLOCK(P>0.05)、NLK(P>0.05)、PLK2(P>0.05)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我们鉴定了ACTL7A、RACGAP1、PRKAG1、CDH12、DYNLL2、VCAM1、SPHK1、GOLGA2、METRNL、KLRC1、JUN、ITGA2B、CDH5、TOLLIP、ANXA2、HLA-B、TAP2、ITGA5、HLA-A、HMOX1等可能与脑出血后抑郁的相关的核心桥梁基因,以及一些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抑郁的生理病理机制的功能及通路,为脑出血后抑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候选分子、功能及通路。2.我们还鉴定了ACE2、FBXO43、ASB17、CDKN1A、STK3、AGTR1、PPP2CB、STUB1、WWTR1、CAMK2B、ESCO2、CCNB3、IL6、MYB、NTRK1、FUT3、E2F2、CREB3L3、MAD2L1、MEN1、POLR2H、PSMD14、SHC3、ST3GAL3等72个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的桥梁基因,以及24个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功能及通路,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候选分子、功能及通路,为进一步研究PSD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吴静静[3](2021)在《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为与年龄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冲动,病情复杂易反复,对患儿学业生活、社会行为和认知功能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总体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ADHD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西药一线用药哌甲酯和托莫西汀能够改善ADHD大部分核心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少数患儿会出现明显副作用、依赖性或长期后遗症,中医药治疗ADHD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静宁方应用于临床多年,治疗ADHD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303541.6)。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依据预测结果,评估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探讨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静宁方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蛋白,检索TTD、Drugbank、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筛选ADHD相关靶点,绘制维恩图提取静宁方与ADHD交集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建立交集靶点PPI网络,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关键靶点-活性成分-中药”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临床研究: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静宁方治疗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0周、4周、8周进行SNAP-IV量表、Conners父母问卷、划消测试、ADHD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测评,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钙水平,检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安全性评价,整个临床观察阶段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动物实验:ADHD模型大鼠采用SPF级4周龄雄性SH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哌甲酯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同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静宁方每日灌胃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3.14g/kg、中剂量组11.57g/kg、低剂量组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1.5mg/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ml/100g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灌胃6周,监测大鼠体重变化情况,进行旷场实验评价其行为学特点,检测大鼠纹状体Ca含量,纹状体IP3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静宁方有活性成分82个,对应靶基因224个,与ADHD靶基因进行维恩图绘制提取103个交集靶点,包括AKT1、FOS、IL6、TP53、TNF、VEGFA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静宁方可能通过钙信号通路、PI3K-Akt、cGMP-PKG、cAMP、HIF-1、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宁方治疗ADHD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4%。经静宁方治疗8周,划消测试、SNAP-Ⅳ量表测试和Conners父母问卷测评均有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主证和次证均较0周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静宁方治疗8周后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静止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静止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静止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心时间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中心时间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中心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边缘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边缘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边缘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哌甲酯组、静宁高、中剂量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短,轨迹以周围型分布为主,中心运动轨迹较少;模型组、静低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其余组增多,轨迹分布特点不明确,中心运动轨迹增多。静宁方对纹状体钙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钙含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下调纹状体钙含量(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纹状体钙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大鼠纹状体IP3及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低组较模型组有上升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P<0.05);静高组较CaMKⅡ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纹状体IP3和海马CaM、CaMKⅡ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纹状体IP3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 mRNA表达下降,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KⅡ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特点,通过调控神经递质代谢、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对ADHD发挥治疗作用。(2)静宁方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核心症状的同时,能够对患儿饮食、睡眠等进行综合调整。(3)静宁方能够提高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血清钙水平。(4)静宁方治疗6周对SHR大鼠体重增长未见明显影响,能够有效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的行为。(5)静宁方能够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重点可能在于改善学习记忆及认知。
赵亚林[4](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王媛[5](2021)在《PET分析宁动颗粒及天麻素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慢性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多发性短促和刻板的运动和发音障碍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面部、腹部及四肢不自主的抽动,喉部发出异声。据估计全世界有0.3%-0.9%的儿童患有此病。TS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7岁,93%的TS患者在10岁前出现症状。患者症状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约1/2至2/3的患者在18岁前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大幅度降低。TS好发于男性,并且常常伴有注意力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 hyperactivity t disorder,ADHD)及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0CD)。TS能不同程度干扰和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发育,影响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可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减轻症状。事实上,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和吡莫齐特可以有效地减少抽动频率。然而,多伴有药物的不良反应,轻者表现为嗜睡、乏力、头昏,严重者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EPS,如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氏病样震颤等)和迟发性运动障碍(TD)。其他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局部肌肉注射肉毒杆菌毒素,严重难治性病例对深部脑刺激手术有一定反应。这些治疗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却都不能完全治愈这种疾病。中医药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少,在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宁动颗粒(Ningdong granule,NDG)是导师根据多年治疗TS的经验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及动物试验证明宁动颗粒对缓解抽动症有明显的疗效。天麻素是中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自1978年被提取出来以后就被广泛应用,天麻素对治疗头痛、偏头痛、头晕、婴儿抽搐、手足抽搐有较好作用。基于天麻素对抽搐治疗的有效性,我们推测天麻素可能对TS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3-亚氨基二丙腈(IDPN)常被用于诱导抽搐的动物模型,因为它会导致持续性的动物行为异常综合征,包括摇头、旋转、过度活跃等,这些刻板行为与TS的症状极为相似。本研究采用IDPN诱导TS大鼠模型,观察宁动颗粒及天麻素对大鼠刻板活动的影响。应用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Micro-PET)评估分析动物模型大脑中感兴趣区域多巴胺受体(D2Rs)、DA转运体(DATs)、5-羟色胺受体(5-HT2ARs)和5-羟色胺转运体(SERTs)在大脑中的分布与变化,从而探讨宁动颗粒及天麻素对TS模型大鼠DA及5-HT系统的影响,阐明宁动颗粒及天麻素治疗TS的分子机制。目的1.观察宁动颗粒及天麻素对TS大鼠刻板活动的影响。2.观察宁动颗粒及天麻素对TS大鼠脑内DA受体、DA转运体、5-HT受体和5-HT转运体含量的影响。探讨宁动颗粒及天麻素治疗TS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对象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150± 10g),置于有空调的动物房中,控制温度在22±2℃、湿度在50±10%下进行光照/暗循环12小时。大鼠可随意饮水和进食,喂养一周以适应新环境。一周后,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1)空白对照组(Control);(2)3,3-亚氨基二丙腈组(IDPN);(3)氟哌啶醇组(Hal);(4)宁动颗粒组(NDG);(5)天麻素组(Gas)。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kg,其余四组腹腔注射IDPN 150mg/kg,每日注射一次,连续七天。七天后,空白对照组和3,3-亚氨基二丙腈组给予生理盐水10mml/kg,氟哌啶醇组给予Hal 1mg/kg,宁动颗粒组给予NDG 22g/kg,天麻素组给予Gas 20mg/kg。各组大鼠均灌胃给药,每日10:00am给药一次,连续给药8周。2.Micro-PET扫描每只动物分别进行四种神经受体示踪剂的Micro-PET扫描,18F-Fallypride(多巴胺受体D2R显像剂)扫描方式为尾静脉注射示踪剂(150-250 μ L,250±50μ Ci)后 10min 行 Micro-PET 扫描 10mmin;18F-FECNT(多巴胺转运体 DAT 显像剂)扫描方式为尾静脉注射示踪剂(150-250 μL,250±50 μ Ci)后15min行Micro-PET扫描10min;18F-Altanserin(5-HT2AR显像剂)扫描方式为尾静脉注射示踪剂(150-250 μ L,250±50 μCi)后50min行Micro PET扫描10min;18F-FBPM(SERT显像剂)扫描方式为尾静脉注射示踪剂(150-250 μ L,250±50 μ Ci)后50min行Micro PET扫描10min。扫描过程中动物处于麻醉状态,维持麻醉方式是异氟烷气体麻醉。每种示踪剂扫描时间间隔一周,待大鼠排除体内示踪剂后再进行下次扫描。3.研究内容(1)大鼠行为评分测定大鼠用药后行为变化;(2)Micro-PET扫描分析大鼠脑内药物干预后多巴胺受体及转运体,5-羟色胺受体及转运体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行为评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DPN可以显着导致大鼠刻板活动增多。药物治疗8周后,Hal组、NDG组和Gas组大鼠刻板活动较IDPN组明显减弱(P<0.05),且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ET扫描2.1 D2R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DPN组大鼠纹状体内D2R含量明显升高(P<0.05)。药物治疗后,Hal组、NDG组和Gas组大鼠纹状体内D2R含量较IDPN组明显减少(P<0.01),且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 DAT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DPN组大鼠纹状体内DAT含量明显升高(P<0.05)。药物治疗后,NDG组和Gas组大鼠纹状体内DAT含量较IDPN组更加升高(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1组较IDP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5-HT2AR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DPN组大鼠脑内5-HT2AR含量轻微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与IDPN组相比,NDG组大鼠脑内多个部位5-HT2AR含量升高,尤以海马、丘脑、小脑升高明显(P<0.01)。Gas组大鼠基底节内5-HT2AR含量较IDPN组轻微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1组较IDP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SERT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DPN组大鼠脑内SER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药物治疗后,NDG组大鼠脑内多个部位,主要包括伏隔核、壳核、纹状体、皮层、海马、下丘脑、丘脑及小脑内SERT含量较IDPN组明显降低(P<0.01)。Gas组伏核、壳核、皮层、下丘脑、丘脑内SERT含量较IDPN组明显降低(P<0.01)。Ha1组大鼠伏隔核、壳核内SERT含量较IDPN组降低(P<0.05)。结论宁动颗粒和天麻素均能有效缓解TS大鼠的刻板行为。宁动颗粒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降低DA受体同时升高DAT含量,促进DA代谢,从而抑制DA系统的兴奋性;另外通过升高5-HT受体含量同时降低SERT含量,提高5-HT系统活性。天麻素主要通过对DA系统的调节达到缓解抽动的治疗效果,对5-HT系统调控作用较小。
高慧[6](2020)在《Fto介导的脂质微环境通过调节腺苷代谢调控成体神经发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Fto蛋白作为脂肪发生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分子,对脂肪组织的发育和脂肪细胞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但Fto条件缺乏是否会影响海马区的脂质代谢是未知的,我们对此进行探究。成体神经发生是指成年动物体内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并迁移整合到神经环路的过程。文献提示脂质代谢参与海马区成体神经发生调控。探究Fto条件敲除对海马区成体神经发生及海马区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探究Fto缺失导致的成体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受损是否是细胞凋亡增加造成,以及Fto缺失造成成体神经干细胞凋亡增加的具体机制。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和western blot的实验方法,检测野生型不同发育阶段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脂质含量变化;构建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Fto的小鼠,利用油红O染色和western blot的实验方法,检测成年Ctrl和Fto cKO小鼠海马区脂质含量变化。利用体内Brd U标记实验进行体内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检测;通过小鼠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体内对成年Fto cKO和Ctrl小鼠脑片进行TUNEL染色;体外将Fto cKO和Ctrl小鼠原代脂肪细胞分离,与野生型神经干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而后进行active caspase-3和TUNEL染色。我们进行了FtocKO和Ctrl小鼠海马组织的转录组学测序和原代培养脂肪细胞的培养基质谱,找到脂肪中Fto蛋白调控神经干细胞的中间分子。采用腺苷体内实验定量检测成年Fto cKO和Ctrl小鼠海马区腺苷含量。采用腺苷处理体外培养成体神经干细胞,检测凋亡变化。结果:油红O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显示野生型小鼠海马区脂质含量从幼年到成年的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Fto cKO的成年小鼠海马区脂质减少。体内Brd U标记实验证明Fto条件敲除不影响海马区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但是会造成神经干细胞分化产生的未成熟神经元和成熟神经元减少;小鼠水迷宫实验显示cKO小鼠训练阶段找到平台花费的时间更长,测试阶段穿过平台的次数少,平台象箱停留的时间短,首次进入平台花费的时间长,但游泳速度和距离不变化。体内的海马区TUNEL染色显示Fto条件敲除造成成体神经干细胞凋亡增加;体外的active caspase-3和TUNEL染色提示Fto条件敲除造成分化状态成体神经干细胞凋亡增加,不影响增殖状态神经干细胞凋亡。海马转录组水平测序提示Fto cKO小鼠海马区脂质代谢异常;质谱结果显示Fto cKO组培养基中腺苷含量增加;体内腺苷定量实验显示Fto cKO组小鼠海马区腺苷含量升高;体外成体神经干细胞腺苷处理实验说明腺苷处理可以促进分化状态神经干细胞的凋亡,不影响增殖状态神经干细胞凋亡。结论:小鼠出生后从幼年到成年的发育过程中,海马区的脂质不断累积;Fto条件敲除造成成年小鼠海马区脂质代谢异常;Fto cKO小鼠的海马区成体神经发生受损;Fto cKO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体内和体外实验都显示Fto条件敲除造成分化状态成体神经干细胞凋亡增加。Fto敲除造成脂质微环境异常,造成腺苷含量增加引起神经干细胞凋亡,使得分化的未成熟和成熟神经元数量减少,参与神经发生调控。
侯成[7](2020)在《抽动障碍患儿血液中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临床意义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血液中维生素A(Vitamin A,VA)、维生素D(Vitamin D,VD)和维生素E(Vitamin E,VE)的水平及其与TD临床类型、抽动症状严重程度及TD共患病之间的关联,为更好地防治T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的TD患儿245例为病例组,同期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63例为对照组。2.病例组患儿直接抚养人(监护人)填写抽动障碍影响因素调查表(自制)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及其家庭情况,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儿童版(CY-BOCS量表)评估TD严重程度和共患病;对照组儿童直接抚养人(监护人)仅填写抽动障碍影响因素调查表(自制)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及其家庭情况。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VA和VE水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HPLC-MS/MS)测定血清VD[25(OH)D]水平,明确两组儿童血液中脂溶性维生素水平。4.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ub>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及多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出生情况、家庭结构、父母亲文化水平、父母亲生育本胎年龄及家族其它精神病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家族抽动病史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P=0.004)。2.病例组儿童V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3.72±8.87ng/mL vs 26.61±7.59ng/mL;t=-2.24,P=0.03),其中不足或缺乏比例(37.31%,75/201)高于对照组(15.79%,9/57)(χ2=9.37,P=0.002)。3.根据YGTSS,将病例组儿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严重程度。(1)病例组(轻度TD组、中重度TD组)与对照组血清VA、VD水平组间存在差异(F=29.79,P=0.000;F=10.90,P=0.000)。其中,中重度TD组VA、VD含量均低于轻度TD组和对照组水平[VA:(0.29±0.06mg/L)vs(0.35±0.06mg/L,0.34±0.06mg/L);VD:(21.01±8.30ng/mL)vs(25.84±8.76ng/mL,26.61±7.59ng/mL)]。(2)病例组儿童血清VA、VD、VE含量与症状严重程度分值间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TD儿童VA、VD水平与严重程度之间具有负相关性(r=-0.325,P=0.000;r=-0.228,P=0.001)。(3)血清VE水平与TD抽动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无关联(r=-0.068,P=0.287)。4.根据DSM-V分型标准,对TD儿童进行临床分型(PTD组、CTD组、TS组)。(1)血清VA、VE水平与各临床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P=0.46;F=1.14,P=0.34)。(2)血清VD水平在四组间存在差异(F=4.13,P=0.007)。其中,TS组VD水平最低,其含量低于对照组(21.83±7.60ng/ml vs 26.61±7.59ng/ml,P<0.05)。PTD组、CT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各亚型TD儿童血清VD含量不足或缺乏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0.88,P=0.01)。5.单纯TD儿童与TD合并ADHD者、合并OCD者以及合并ADHD与OCD者的脂溶性维生素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TD儿童存在VD缺乏;2.TD患儿血液中VA、VD水平与抽动严重症状程度间存在负相关性;3.VD水平与TD临床类型相关;4.TD患儿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TD是否存在共患病无关。
姬琳琳[8](2020)在《11C-CFT PET显像对帕金森病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利用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F-苯基)托烷(11C-Labeled-2-β-carbomethoxy-3-β-(4-fluorophenyl)tropane,11C-CFT)PET/CT进行脑显像,对11C-CFT PET/CT显像中视觉分析及定量分析指标在鉴别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中的价值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帕金森病和VP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脑结构性MRI影像学等情况进行比对研究。以期寻找到一种能快速准确对帕金森病和VP鉴别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因临床怀疑为帕金森病,从而行11C-CFT PET/CT脑显像,且行11C-CFT PET/CT显像前后一周内于本院行脑部结构性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患者66例,上述患者按照2016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患者21例(9男12女,平均年龄60.7±6.7岁),根据Zijlmans建议的诊断标准确诊为VP患者10例(8名男性和2名女性,平均年龄65.7±5.9岁),余患者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或未明确临床诊断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服用抗多巴胺药物、脑部感染性疾病、一氧化碳或金属中毒、脑外伤等病史;2、伴有脑积水等症状;3、具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倾向。对比分析帕金森病组、VP组,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包括静息性震颤、动作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步态障碍)、脑结构性MRI缺血性影像学表现结果(包括正常、脑白质病变、腔隙性梗塞、局灶性梗塞)、11C-CFT PET显像视觉分析进行评分(评分标准:0分为双侧纹状体正常摄取;1分为轻、中度均匀性的双侧纹状体摄取降低;2分为任何纹状体区域的示踪剂积累的局灶性缺陷或均匀性单侧纹状体的摄取减少;3分为放射性示踪剂在纹状体中对称或不对称的摄取减少,壳核的摄取减少程度比尾状核更明显,表现为头端尾侧梯度,伴有或不伴有其他不规则相关的缺陷)以及定量分析包括纹状体结合指数、尾状核/壳核的比率及纹状体不对称指数(striatum asymmetry index,SAI)。帕金森病组、VP组患者的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帕金森病组、VP组患者的性别、临床特征、脑结构性MRI缺血性影像学表现及11C-CFT PET显像定性分析进行比较应用Fisher精确检验,11C-CFT PET显像视觉评分情况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纹状体结合指数、尾状核/壳核比率及SAI中,连续变量的偏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利用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截止值计算11C-CFT PET显像视觉评分、起病对侧纹状体结合指数、起病对侧尾状核?壳核比率及SAI区分帕金森病、VP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使用SPSS 22.0软件包分析数据,P<0.05的所有变量均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信息结果表明:VP组发病平均年龄比帕金森病组高5.5岁,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性别比例中,VP组中男性患者较多约占80%,帕金森病组中男性患者约占42.9%,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表明:帕金森病组患者临床症状以静止性震颤为主,VP组患者以步态障碍为主,两组患者在静息性震颤及步态障碍临床症状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肌强直及运动迟缓两组临床症状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组、VP组两组患者的脑结构性MRI缺血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表明:帕金森病组76.2%的患者正常,余少部分患者具有脑白质病变或腔隙性脑梗塞;然而,VP组患者MRI显示均有脑血管病变;两组患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1C-CFT PET显像视觉评分的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组未有患者结果为0分;9.5%的患者为1分,显像结果为双侧壳核放射性示踪剂分布中度减少,且呈对称性分布;19.0%的患者为2分,11C-CFT PET显像结果为起病对侧纹状体壳核区域的示踪剂均匀性摄取减少;71.4%的患者为3分,11C-CFT PET显像结果为比较明显的双侧纹状体摄取显像剂减少,呈不对称性分布,以双侧壳核为着。在VP组中50%的患者为0分,11C-CFT PET显像正常;30%的患者为1分,显像结果为双侧壳核放射性示踪剂分布轻度减少,且呈对称性分布;10%的患者为2分,显像结果为起病对侧纹状体区域的示踪剂局灶性缺陷;10%的患者为3分,11C-CFT PET显像结果为比较明显的双侧纹状体摄取显像剂减少,呈不对称性分布,以双侧壳核为着。帕金森病与VP患者11C-CFT PET显像视觉评分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ROC曲线分析方法估计11C-CFT PET显像视觉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3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8,区分帕金森病和VP患者最大灵敏度71.4%,特异性90.0%。在本研究中11C-CFT PET显像起病对侧纹状体结合指数结果表明:帕金森病组起病对侧纹状体结合指数(1.794.26,2.62±0.71)低于VP组患者(2.054.38,3.39±0.8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ROC曲线分析方法估计起病对侧纹状体结合指数的最佳截断值为3.19时,AUC为0.76,区分帕金森病和VP患者最大灵敏度70.0%,特异性81.0%。在本研究中11C-CFT PET显像起病对侧尾状核?壳核比率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起病对侧尾状核?壳核比率(1.072.18,1.66±0.34)高于VP组(0.841.90,1.33±0.32)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ROC曲线分析方法估计起病对侧尾状核?壳核比率的最佳截断值为1.42时,AUC为0.74,区分帕金森病和VP患者最大灵敏度71.4%,特异性80.0%。在本研究中11C-CFT PET显像SAI结果表明:帕金森病组患者SAI(2.8527.81,17.17±6.94)明显高于VP组患者(1.2017.35,5.73±4.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ROC曲线分析方法估计SAI的最佳截断值为11.19时,AUC为0.91,区分帕金森病和VP患者最大灵敏度为85.7%,特异性90.0%。结论:1.在帕金森病和VP中,性别、静止性震颤、步态障碍、脑结构性MRI缺血性影像学表现对两组疾病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2.11C-CFT PET显像的视觉分析、起病对侧纹状体结合指数、起病对侧尾状核?壳核比率及SAI对帕金森病和VP两组患者均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3.11C-CFT PET显像中定量分析指标SAI,对帕金森病和VP鉴别诊断准确性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11.19时,区分帕金森病和VP患者最大灵敏度为85.7%,特异性90.0%。
雷晶[9](2018)在《血生物学指标、PET脑显像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在某三甲医院内的基本流行病学情况,血同型半胱氨酸、β淀粉样蛋白1-42、α-突触核蛋白和胱抑素C与PD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18F-FDG PET、11C-CFT PET和11C-Raclopride PET脑显像对PD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1)对2002年至2017年在我院收住的首次诊断PD的2427例患者,运用计量资料的一般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GM(1,1)模型,分析预测未来我院的PD患者发病情况。(2)对261例PD患者和238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血浆Hcy和α-Syn寡聚体以及血清Aβ1-42和Cys C的浓度。根据H-Y分级、MOCA评分、不同性别、族别分组,并进行相互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各项血生物学指标诊断PD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血浆Hcy、α-Syn寡聚体和血清Aβ1-42、Cys C水平与PD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关联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晚期PD患者的危险因素。(3)对117例PD患者行18F-FDG PET脑代谢显像检查,83例PD患者11C-β-CFT PET脑代谢显像检查,18例PD患者行11C-Raclopride PET脑代谢显像检查。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处理P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18F-FDG PET脑代谢图像资料,根据H-Y分级、MOCA评分分组,进行两两比较,分析两组脑葡萄糖代谢差异的区域。采用感兴趣区法(ROI)测量P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尾状核、壳核前部、中部和后部的平均放射性计数,以ROI-小脑/小脑(ROI-CB/CB)比值作为11C-β-CFT和11C-Raclopride摄取指数,根据H-Y分级、发病年龄、MOCA评分分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11C-β-CFT和11C-Raclopride摄取指数与PD运动症状、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的关联性。结果:(1)2427例PD患者中,男性占比为57.7%,女性占比为42.3%。早发型PD占比为8.86%,晚发型PD占比为91.14%。退休人数1316例,占比为54.22%,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其次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成功建立关于某三甲医院内帕金森病的ARIMA(1,1,2)和GM(1,1)模型,拟合精度高,预测性能好。(2)PD组血浆Hcy和α-Syn寡聚体水平、血清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Aβ1-4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诊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0.694(95%CI:0.6480.740,P<0.001),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8%,57.6%。血浆a-syn寡聚体诊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0.617(95%CI:0.5660.667,P<0.001),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6%,70.8%。血清Cys C诊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0.706(95%CI:0.6610.751,P<0.001,),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1%,60.5%。中晚期PD组血浆Hcy水平和血清Cys C水平均较早期PD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MCI组和PDD组血清Cys C水平均较PD-NC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PD患者的血Aβ1-42水平较维吾尔族PD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PD患者的血浆Hcy、血清Aβ1-42和Cys C水平较女性PD患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UPDRS总分、UPDRSI、UPDRSII、UPDRSIII、UPDRSIV和UPDRSV各项评分呈正相关;α-Syn寡聚体与UPDRS总分、UPDRSI、UPDRSII、UPDRSIII各项评分呈正相关;Cys C与UPDRS总分、UPDRSII、UPDRSV各项评分呈正相关;Aβ1-42与UPDRS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01)。α-Syn寡聚体与视空间执行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定向能力呈负相关;Cys C与Mo CA总分、视空间执行力、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能力呈负相关;Aβ1-42与命名能力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水平血浆Hcy和血清高Cys C是PD发生的危险因素,导致PD患者加重的危险因素,高龄和高水平血清Cys C是PD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血清Aβ1-42是PD发生的保护因素。(3)18F-FDG PET脑显像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早期PD组表现为部分运动前区和顶叶、左枕叶、小脑后叶代谢减低,双侧壳核、丘脑、海马旁回、右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代谢增高;中晚期PD组表现为运动前区、顶叶、双侧枕叶和尾状核代谢减低,双侧壳核、丘脑、部分边缘叶、额下回、双侧旁中央小叶、右中央后回、左小脑前叶代谢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均<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NC组表现为局部顶叶、左枕叶、双侧小脑后叶代谢减低,双侧部分运动前区、颞中回、海马/海马旁回、右枕叶、双侧丘脑和壳核代谢增高;PD-MCI组表现为局部运动前区、运动区、颞上回、颞中回、局部顶叶和枕叶、左丘脑(腹内侧核)和尾状核、双侧小脑后叶代谢减低,双侧旁中央小叶、和中央后回、海马/海马旁回、双侧扣带回代谢增高;PDD组表现为双侧运动前区、左中央前回、顶叶局部、左枕叶、双侧扣带回、尾状核、丘脑(腹内侧核)、小脑后叶代谢减低。双侧旁中央小叶、右海马/左海马旁回、右中央后回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均<0.001)。11C-β-CFT PET脑显像发现,早期和中晚期P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双侧基底节区尾状核、壳核前、中、后部11C-CFT摄取依次明显降低,以壳核中部、后部为着,有显着差异(P<0.001)。中晚期PD组与早期PD组比较,双侧基底节区尾状核、壳核前、中、后部11C-CFT摄取不同程度降低,但是仅左后壳核11C-CFT摄取指数与早期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部位11C-CFT摄取指数与早期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D患者起病对侧与起病同侧前壳核、中壳核和后壳核的11C-CFT摄取指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只有偏侧症状的早期PD患者,症状对侧与症状同侧中壳核和后壳核的11C-CFT摄取指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晚期PD患者起病对侧与起病同侧比较,仅后壳核的11C-CFT摄取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和中晚期的YOPD组与相同分期的LOPD组分别比较,双侧尾状核和壳核的11C-CFT摄取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PD患者尾状核与壳核的11C-CFT摄取指数与UPDRSIII、震颤、肌强直及动作迟缓各项评分总和均无相关性(P>0.05);中晚期PD患者肌强直评分总和与壳核前部和中部的11C-CFT摄取指数呈负相关(P<0.05),运动迟缓评分总和与壳核中部的11C-CFT摄取指数呈负相关(r=-0.499,P=0.049)。11C-Raclopride PET脑显像发现,早期PD组起病对侧与起病同侧尾状核、壳核前、中、后部11C-Raclopride摄取依次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以壳核中后部为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某三甲医院帕金森病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患病人数较高(91.14%),男性略多于女性。ARIMA模型和GM(1,1)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医院内未来每月、每年的PD患者收住人数。(2)血浆α-Syn寡聚体、Hcy和血清Cys C有助于PD的诊断;血浆Hcy、血清Cys C可作为监测PD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血清Aβ1-42、Cys C和血浆α-Syn寡聚体可能与PD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血清Cys C可作为监测PD认知障碍程度的评估指标;血清Aβ1-42在汉族和维吾尔族PD患者中,可能存在种族差异。(3)18F-FDG PET脑显像有助于PD的诊断,较为全面的评估PD的病情严重程度,能够客观反映PD合并认知损害的程度。11C-β-CFT PET脑显像对PD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尤其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PD从壳核后部、中部到前部、尾状核的损害顺序,提示肌强直、运动迟缓与壳核有关,震颤与尾状核、壳核无关,运动症状与尾状核无关。11C-Raclopride PET脑显像可能有助于PD患者的早期诊断,显示壳核多巴胺D2受体有上调趋势。
张阳[10](2015)在《多巴胺/D2受体轴在脑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之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主要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血肿,致死、致残率极高。目前临床上除了运用传统脱水药物外,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来减低死亡率和改善不良预后。因此,针对ICH后继发脑损伤的干预措施变得尤其重要,成为降低致死致残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和临床转化研究的热点5。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破坏是脑出血发生后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且BBB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在ICH之后的早期脑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CH之后诱发血肿周围的BBB通透性发生病理性增强,致使BBB的控制物质传递的生理功能被破坏,继而导致了血肿周围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临床上,ICH血肿占位效应后继发的脑水肿,与血脑屏障损伤导致的血管源性水肿密切相关,是导致ICH患者早期脑损伤和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ICH早期血脑屏障损伤的修复,可能成为未来ICH等多种脑微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ICH导致的炎症损伤在ICH继发性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ICH后的早期,由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可以激活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中性粒细胞浸润)。脑出血后,各种刺激(如凝血酶和谷氨酸)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启动炎症反应,随后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从而募集外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迁移到血肿周围,增强神经炎症11-13。因此,在早期,针对ICH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神经炎症反应为靶点的研究成为寻找ICH新的治疗策略的研究热点4。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主要有两种受体亚型(多巴胺1类受体,多巴胺2类受体,DRD1和DRD2)。既往报道中发现,在缺血性卒中的梗死灶边缘和核心区DRD1和DRD2的表达均显着增加,结果提示D1和D2受体可能都参与了卒中后的神经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多巴胺D2受体及其激动剂在调节外周组织微血管屏障的完整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这一发现在肿瘤的抗血管治疗的研究中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多巴胺主要通过D2受体的介导可以稳定血管的形态和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作用;在随后的研究中,myrthala等学者进一步证实了在肿瘤血管系统中DA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是通过多巴胺D2受体介导的。临床上更关心的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化,多项转化医学研究结构也证实:DRD2受体特异性的激动剂可用于肿瘤治疗中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急性肺损伤后的血管内皮屏障高渗性诱发的肺水肿的治疗选择。此外,DRD2敲出的转基因小鼠(DRD2-/-)在急性肺损伤模型中,内皮细胞屏障通透性显着升高,表现为更严重的肺水肿。这一研究的报道揭示了DRD2在维持微血管屏障稳定性和通透性中的重要性。然而内源性多巴胺在这些脑微血管细胞中发挥什么样的生理功能?至今仍鲜有报道。多巴胺D2受体(DRD2),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一员,是抗帕金森药物的重要靶点,以改善运动障碍和抗精神失常。最近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也表达在免疫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上。但是多巴胺受体在这些免疫细胞中的生理学功能仍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了: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在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中的保护性作用,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来实现的。此外,一种新型的同时为多巴胺D1受体的拮抗剂和D2受体的激动剂的合成药物GLC756,被证明可以抑制TNF-α从激活的肥大细胞中释放。另一种特异性DRD2激动剂,喹吡罗,在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上也可以抑制神经炎症、减轻神经损伤。然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DRD2的表达和免疫功能在中风实验模型上还未被系统研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既往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前期工作都发现: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在ICH模型中发身后出现显着地升高。然而,这种多巴胺区域性升高的现象是否与急性脑损伤后的自我神经保护有关呢?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部分研究拟探讨内源性多巴胺系统在IC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代偿反应和生理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多巴胺激动剂在ICH之后治疗效应和机制,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为临床ICH患者救治提供可靠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选择8周CD1雄性小鼠,采用基底节立体定位注入自体尾静脉血法建立小鼠脑出血模型。2、假手术组不予注射,脑出血组按照不同的时间点分为12h、d1、d3、d5、d7、六个亚组,酶免疫试剂盒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多巴胺(DA)和多巴胺受体(DRD1, DRD2)的表达曲线。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出血后DRD1和DRD2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变化;3、使用基因敲除小鼠DRD1-/-和DRD2-/-评估ICH神经功能障碍、脑含水量、伊文氏蓝渗出量,以明确内源性多巴胺受体在维持BBB稳定性中的生理功能。4、采用L-dopa (i.p.)、D2受体激动剂Quin对ICH模型小鼠进行干预,进而评价其脑含水量、伊文氏蓝渗出量、神经功能障碍、IgG渗漏状态,以探索外源性L-dopa或D2受体激动剂在ICH后24、72小时的治疗效应。5、Western Blot检测D2受体下游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以探索D2受体在调控血脑屏障连接蛋白中的分子作用机制。6、在ICH术前48小时侧脑室注射CRYAB siRNA,ICH术后1小时腹腔注射Quin (5mg/kg),进而评价脑含水量、伊文氏蓝渗出量,神经功能障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的表达,以明确CRYAB是Quin维持ICH后BBB稳定性的重要机制。7、进一步在Quin治疗ICH前使用Gallein (G蛋白βγ亚基抑制剂)和U0126(ERK1/2抑制剂),评估伊文氏蓝渗出量,神经功能障碍和密连接蛋白分子的表达,以明确Gβγ/ERK1/2/pSer45-CRYAB是Quin在ICH后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1、 ICH后内源性多巴胺在脑组织中显着增高,并一直持续到第7天。于此同时,多巴胺D2受体(DRD2)的表达也显着增高,波峰在ICH后72小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RD2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上表达增强。2、 我们发现DRD2-/-小鼠较野生型和DRD1-/-小鼠在ICH造模24小时后,表现为显着增加的脑水肿和伊文氏蓝渗出并伴随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3、L-dopa (5mg/kg)、和Quin (5mg/kg)能够显着改善ICH后脑水肿和伊文氏蓝渗出,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血脑屏障的破坏。4、Quin能够显着减弱ICH后血脑屏障破坏和早期脑损伤。通过对DRD2下游信号通路的筛查,发现DRD2可以显着上调CRYAB的表达和增强ERK1/2的磷酸化水平。5、进一步研究发现,用小干扰RNA抑制其CRYAB可以逆转Quin的保护作用;表现为逆转Quin对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VE-cadherin和ZO-1的上调作用。6、Quin对CRYAB和紧密连接蛋白的上调作用可以被Gallein和U0126抵消,与此同时Gallein和U0126减弱了Quin显着改善ICH后神经功能缺损和血脑屏障的破坏的保护作用。7、DRD2及其重要的下游蛋白CRYAB在ICH后的受损的大脑半球被显着上调。8、在体沉默DRD2小鼠诱发在更严重的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损伤,揭示了DRD2在ICH后胶质细胞神经炎症调节中的重要性和生理意义。9、外源性DRD2激动剂在ICH后24和72小时后对可以减轻神经损伤,减少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MCP-1)的产生。10、在体内抑制CRYAB废除Quin疗法对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11、Quinpirole治疗组中CRYAB与NF-κB p65免疫共沉淀增强12、Quinpirole增强CRYAB和NF-κB之间胞质结合活性和降低的NF-κB核易位的机制。13、我们通过更简易的给药方式—经鼻腔给药,评估了喹吡罗的治疗潜力和临床转化效力。结论1.我们的研究揭示了,ICH后内源性多巴胺/DRD2受体轴在维持脑微血管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外源性多巴胺激动剂能够保护BBB完整性并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其机制可能与DRD2受体通过Gβγ/ERK1/2通路介导的CRYAB表达上调并进一步增强内皮细胞间隙蛋白的表达。因此,重组D2受体激动剂有可能成为改善ICH患者血脑屏障功能的可靠的新选择。2.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脑出血后内源性DRD2在小胶质细胞的天然免疫和神经炎症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同时,外源性DRD2激动剂治疗可抑制胶质细胞的神经炎症、减轻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是由促进CRYAB与NF-κB胞质结合活性而介导的。我们研究了DRD2受体激动剂在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中减少神经炎症,降低神经损伤的神经保护潜能,为临床ICH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实验室依据。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基底节损伤的病理特点、多巴胺转运蛋白和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基底节损伤的病理特点、多巴胺转运蛋白和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化学合成、放射性标记及在帕金森氏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
1.2.1 正电子核素 |
1.2.2 正电子核素的特点 |
1.2.3 正电子核素种类 |
1.2.4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特点及分类 |
1.3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合成 |
1.3.1 前体化合物的设计 |
1.3.2 前体化合物的合成 |
1.3.3 放射性标记 |
1.4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 |
1.4.1 PET/CT的成像原理 |
1.4.2 PET/CT的临床应用 |
1.5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帕金森氏病的应用 |
1.5.1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 |
1.5.2 诊断帕金森氏病的正电子显像剂 |
1.6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11)C-Fethypride前体化合物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methyl 4-(allyloxy)-3-methoxybenzoate(1)的合成 |
2.2.3 methyl 3-allyl-4-hydroxy-5-methoxybenzoate (2)的合成 |
2.2.4 3-allyl-4-hydroxy-5-methoxybenzoic acid (3)的合成 |
2.2.5 3-allyl-N-((1-ethylpyrrolidin-2-yl)methyl)-4-hydroxy-5-methoxybenzamide(4)的合成 |
2.2.6 (S)-3-allyl-N-((1-ethylpyrrolidin-2-yl)methyl)-4, 5-dimethoxybenzamide(5)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1)C-Fethypride放射性标记和质量控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放射性标记方法 |
3.2.3 ~(11)C-Fethypride放射性合成因素分析 |
3.2.4 ~(11)C-Fethypride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放射性标记 |
3.3.2 ~(11)C-Fethypride放射性合成因素分析 |
3.3.3 生物学鉴定 |
3.3.4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C-Fethypride的生物学分布和药代动力学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11)C-Fethypride脂溶性测定 |
4.2.3 急性毒性实验 |
4.2.4 ~(11)C-Fethypride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
4.2.5 ~(11)C-Fethypride在大鼠脑组织生物学分布 |
4.2.6 ~(11)C-Fethypride药代动力学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11)C-Fethypride脂溶性测定 |
4.3.2 急性毒性实验 |
4.3.3 ~(11)C-Fethypride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
4.3.4 ~(11)C-Fethypride在大鼠脑组织的生物学分布 |
4.3.5 ~(11)C-Fethypride药代动力学 |
4.3.6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PET/CT显像与生物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5.2.3 PET/CT扫描 |
5.2.4 帕金森氏病大鼠LncRNA HOTAIR表达与PET/CT显像相关性研究 |
5.2.5 PET/CT显像对红曲霉素治疗帕金森氏病大鼠的疗效评价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帕金森氏病大鼠建模结果 |
5.3.2 PET/CT扫描结果 |
5.3.3 帕金森氏病大鼠LncRNA HOTAIR表达与PET/CT显像相关性研究 |
5.3.4 PET/CT显像对红曲霉素治疗帕金森氏病大鼠的疗效评价研究 |
5.3.5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脑卒中和抑郁症之间的桥梁基因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一、脑出血和抑郁症之间的桥梁基因和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1.2 主成分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1.3 富集分析 |
1.4 Cross-talk分析 |
1.5 综合桥梁景观网络及核心桥梁基因 |
2 结果 |
2.1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2.2 脑出血和抑郁症的差异表达基因 |
2.3 脑出血后抑郁相关的功能和通路 |
2.4 Cross-talk分析 |
2.5 与cross-talk的基因相关的功能及通路 |
2.6 综合桥梁景观网络及核心桥梁基因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二、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之间的桥梁基因和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1.2 主成分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识别 |
1.3 富集分析 |
1.4 Cross-talk分析及互作网络的构建 |
1.5 桥梁基因差异表达的验证 |
1.6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互作基因动物模型中表达的验证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主成分分析 |
2.2 缺血性脑卒中和抑郁症的差异表达基因 |
2.3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功能及通路 |
2.4 Cross-talk分析 |
2.5 桥梁基因差异表达的验证 |
2.6 互作基因在动物模型中表达的验证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其致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ADHD的诊断 |
2 ADHD的共患病及危害 |
3 ADHD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4 ADHD西医治疗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 中医学对ADHD的认识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治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和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 静宁方治疗ADHD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试验方案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二 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案 |
3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体质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氧化应激 |
3 兴奋性氨基酸 |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
5 炎症反应 |
6 钙离子 |
7 NO及NOS酶类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PET分析宁动颗粒及天麻素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学关于TS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关于TS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ET分析宁动颗粒及天麻素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论文1 |
论文2 |
(6)Fto介导的脂质微环境通过调节腺苷代谢调控成体神经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和术语表 |
第一部分 FTO条件敲除造成海马区脂代谢异常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FTO条件敲除对学习记忆和成体神经发生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脂代谢异常造成成体神经干细胞凋亡增加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FTO影响神经干细胞的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腺苷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抽动障碍患儿血液中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临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两组VA、VD、VE水平检测结果 |
3.3 不同症状严重程度TD患儿血液中脂溶性维生素水平状况 |
3.3.1 不同症状严重程度TD患儿VA、VD、VE水平 |
3.3.2 TD患儿VA、VD、VE水平与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不同临床类型TD患儿的VA、VD、VE水平 |
3.5 共患ADHD和(或)OCD的TD患儿VA、VD、VE水平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抽动障碍与VA |
4.3 抽动障碍与VD |
4.4 抽动障碍与VE |
4.5 共患ADHD和/或OCD的 TD患儿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 |
附录 |
致谢 |
(8)11C-CFT PET显像对帕金森病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经颅超声成像技术(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 |
2.2 MRI |
2.2.1 结构性MRI |
2.2.2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
2.2.3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
2.2.4 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MRS) |
2.2.5 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neuromelanin-sens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MRI) |
2.3 核医学影像技术(nuclear medicine imaging,NMI) |
2.3.1 DAT显像 |
2.3.2 DA受体显像 |
2.3.3 VMAT2 显像 |
2.3.4葡萄糖代谢显像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一般资料 |
3.2 脑结构性MRI检查及图像分析 |
3.3 ~(11)C-CFT PET/CT检查及图像分析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结构性MRI缺血性影像学表现比较 |
4.2 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11C-CFT PET显像视觉分析情况 |
4.3 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11C-CFT PET显像定量分析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血生物学指标、PET脑显像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的院内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Hcy、Aβ1-42、α-Syn和CysC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分组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颅脑显像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分组及评估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10)多巴胺/D2受体轴在脑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多巴胺/D2受体轴在ICH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多巴胺D2受体在ICH后神经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一 循环microRNAs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基底节损伤的病理特点、多巴胺转运蛋白和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电子显像剂11C-Fethypride化学合成、放射性标记及在帕金森氏病的应用[D]. 林秋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脑卒中和抑郁症之间的桥梁基因和机制研究[D]. 邹翠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3]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吴静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PET分析宁动颗粒及天麻素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分子机制[D]. 王媛. 山东大学, 2021(11)
- [6]Fto介导的脂质微环境通过调节腺苷代谢调控成体神经发生[D]. 高慧. 浙江大学, 2020(01)
- [7]抽动障碍患儿血液中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临床意义分析[D]. 侯成. 青岛大学, 2020(01)
- [8]11C-CFT PET显像对帕金森病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D]. 姬琳琳. 吉林大学, 2020(08)
- [9]血生物学指标、PET脑显像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D]. 雷晶.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
- [10]多巴胺/D2受体轴在脑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阳. 第三军医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