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周瑶[1](20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高瑞星[2](2021)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包含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舞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于1986年正式引进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教育部将体育舞蹈列为全国高等体育类院校的课程,这一举措标志着,体育舞蹈正式进入体育类院校课堂。为了解目前全国15所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基本信息、教材使用现状、教材使用满意度三方面对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共使用有7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共有6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教材是《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技术等级教材——标准舞/拉丁舞》。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均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教学”部分的使用率较高。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整体满意度、教材编写与设计满意度、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满意度、教材配套资源服务满意度、教材使用效果满意度等五个维度,均呈现一般满意的程度。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方面不会出现显着性差异,而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学历、教龄、体育舞蹈裁判等级方面均会出现显着性差异。同时,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年级方面会出现显着性差异。5.从我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与对教材满意度出发,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技术类动作方面的内容。(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教材,且在有些使用教材的学生中,所使用的教材不一致。(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认为教材中“体育舞蹈科学研究”与“体育舞蹈生物科学基础”这两部分开展有难度;且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使用率较低。(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教师对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都认为教材内容符合体育舞蹈发展趋势、“技术类动作及组合”表述方式、以及教材内容引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5)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学生对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认为是教材内容结构的问题。
史壮壮[3](2021)在《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围绕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内涵探析,并进行学习样态的呈现和特征分析,为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选,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其进行优化;第三,通过编制与分发问卷,将回收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1.0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第四,建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拟合,建立最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第五,根据实证研究中各个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提出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优化路径。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解读和分析:“入境入神、历历可辨、乐在其中、明心会意”的学习样态与融合性、情景性、趣味性、体验性、创造性五种特征。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提取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量表,并形成预试问卷进行发放,在对预试量表进行优化后得到了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获得的数据在AMOS软件中构建了SEM模型,最终获得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第三,经过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表明: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体育美育教学安排、教师美育素养、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体育美育教学安排与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很大,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与教师美育素养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较小。第四,以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中学习样态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优化路径:创新载体,搭建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育人平台;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高鑫[4](2021)在《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通过审美设计的理论概述及教学实验,针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的审美价值以及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实施审美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在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进行研究时,通过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了审美设计,并形成了一套高校体育舞蹈课堂审美设计方案,接着运用教学实验法验证体育舞蹈课堂审美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对教师与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内容主要蕴含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因此进行审美设计时,加强了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的设计,注重教学对学生社会实践、交流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上课与审美需求;对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审美设计;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谐的教氛围与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在审美设计时也应分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在审美教学设计的干预下,实验班女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更深,学习兴趣更高,练习时间也更长,学习兴趣的增强与练习时间的增加是造成实验班与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产生差距的原因。(2)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审美元素,将运动美、身体美、技术美、精神美融入到审美教学中,让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给予学生审美体验,长期处于美的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3)审美设计教学方案注重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营造舒适愉快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这是传统教学中较为忽视的一部分。(4)体育舞蹈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实验班部分学生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较低,影响了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男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时的投入不够,也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宏悦[5](2020)在《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中的专业博物馆,既构成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完整体系,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也明显,国家和社会也广泛关注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容、特点、实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分析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和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对策和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体育博物馆在辅助体育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2.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的,主要有参观讲解、博物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陈列展览和学生志愿者培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3.尽管高校体育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仍然存在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场馆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宣传力度不足;陈列手段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工作队伍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等问题。4.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创新展陈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支梦璇[6](2020)在《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及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美教育是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它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之中,可以以美辅德,陶冶情操,以美启真,开发智识。学校体育美育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审美教育是贯通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和体育教育内涵,在健全人格,培固身心,提升学生体育审美素养方面也发挥着积极而重要作用。研究以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的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山东省学校体育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为推进山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山东省高中生体育美育认知和审美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因体育审美倾向和身体差异,男生体育审美认知倾向于力量类、目的类运动项目,女生体育审美认知则倾向于欣赏类、审美类运动项目。2.不同年龄段高中生体育课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略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育课普遍能够感受到运动美和团队合作美。但随着年龄年级增加,学生体育课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出现不同。其中17岁学生的体育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最强,15岁和18岁最低。这可能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等)的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最高,其次为鲁南、鲁北和鲁中地区。这可能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较高有关。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学生的体育审美认知和体育审美教育需求普遍较高,学生大都认为体育审美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体育课、公共体育活动和自主体育美育学习是体育审美教育需求得以实现的主要路径。4.学校重视、媒体宣传和社会关注是影响体育审美教育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校重视、媒体宣传、社会关注、教育部门推广、教师和朋辈体育美育知识储备等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的主因。其中,学校重视、媒体宣传和体育教师美育知识储备是外因,学生个人空闲时间、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压力是内因。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开设差异化体育选修课将体育美育融入其中。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所带来的体育兴趣及体育审美倾向差异,开设差异化的体育项目选修课,并将体育美育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上课积极性。2.加强学生体育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减轻学生学业压力。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审美教育相对缺乏。在国家大力倡导体育美育、构建贯通大中小幼审美教育体系背景下,加强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可有效对接国家教育战略,提升学生体育能力和审美素养,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体育项目进行体育美育特色课程教学。由研究可知,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较为强烈,学生体育审美素养普遍较好,因此,可因地制宜筛选合适体育项目进行体育美育课程教学,率先在国内开设体育美育特色课程。4.增强体育教师体育审美知识储备,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引导者和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但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育课能够感受到的体育教师体态、仪态、教学的综合美却最低,而体育课是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得以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体育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倡导体育美育融入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刻不容缓。5.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体育审美教育重视与关注度。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环节是审美教育。因此,普及体育审美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建立三方协调机制,通过差异化体育审美教育,切实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黄超男[7](2020)在《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成绩不断攀升,但与世界顶尖竞技水平选手相比进步空间还很大。我国高校作为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竞赛水平。但因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因素,导致我国各区域间高校体育舞蹈水平不一。因此对经济落后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填补此研究空缺。使我国体育舞蹈运动高效化、均衡化发展,为特殊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以武陵山经济特困连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及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及训练竞赛这几个方面着手,再分析归纳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不足之处,从而提出相关对策与推广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有5所高校体院院系课程开展形式单一,仅有3所学校开设了专项课程;每所学校均配备1名体育舞蹈教师,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综合能力弱;实践课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摩登舞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够全面;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情况不佳,组织形式单一;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训练效果不理想,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体育舞蹈竞赛;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认可度低。通过调查分析出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存在的不足: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教师质量不高;学校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并提出了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竞赛等策略与建议。
段美君[8](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重视知识和技能过渡到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系着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体育舞蹈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新兴项目,具有文化娱乐、社会交际、艺术观赏等特性,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体育舞蹈专业特点初步编制调查问卷。其次,进行问卷的预测试。预测试包括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等,以便科学地确定问卷的维度和题目。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量,具体运用克伦巴赫信度系数。效度检验运用专家评定法来验证内容效度,运用因子分析法来衡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来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分析。然后,在确定问卷以后,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并运用与预测试问卷相同的数理统计法进行信效度分析。最后,将回收到的正式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重要性-绩效表现”等分析,明确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问题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培养对策。研究结果:(1)通过两轮问卷确定本文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和十五项指标。(2)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各维度权重: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0.513×人文底蕴+0.397×科学精神+0.443×学会学习+0.394×健康生活+0.262×责任担当+0.381×实践创新。(3)将各维度权重带入公式得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分:责任担当(4.62分)、科学精神(4.54分)、健康生活(4.52分)、人文底蕴(4.48分)、学会学习(4.47分)、实践创新(4.18分)和总得分(4.46分)。(4)按照各指标权重和得分绘制得出核心素养行动图表:象限I是继续保持区(高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6、B7、B10、B11。象限II是过度努力区(低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2、B5、B8、B12、B13。象限是III缓慢改进区(低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4、B9。象限IV是集中关注区(高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1、B3、B14、B15。研究结论:(1)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4分,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较高。(2)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行动图表显示,人文积淀、审美情趣、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4个指标位于集中关注区(第四象限),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指标重要性程度高,而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黄培佳[9](2020)在《大学生体育舞蹈观赏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体育舞蹈观赏过程中,观赏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在不同视觉和听觉刺激中的变化特征,探讨体育舞蹈对观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为观赏性审美教育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法。招募广州体育学院48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79±0.71岁),其中男、女生各24名。将48名被试分成三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包括男、女生各8名,按CRJ、RJC、JCR的顺序观赏恰恰、伦巴、牛仔的表演视频。以生理相干与自主神经平衡训练系统(SPCS)进行测试,采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1)不同阶段HRV变化差异比较。相比实验前,实验中恰恰TP、HF和协调、稳定、评价指标均值明显下降(p<0.05),HR明显上升(p<0.01);伦巴和牛仔TP、LF和HF均值明显下降(p<0.05)。相比实验中,实验后恰恰、伦巴、牛仔的TP、LF和恰恰协调、稳定、评价指标均值明显上升(p<0.05)。相比实验前,实验后伦巴HF和评价指标均值明显下降(p<0.05)。(2)不同舞种HRV变化差异比较。观赏恰恰与伦巴过程中,相比实验前,实验中HR均值明显上升,HF均值明显下降(p<0.05),而LF/HF均值恰恰明显下降,伦巴明显上升(p<0.05);相比实验中,实验后稳定指标均值明显上升(p<0.05),而协调和评价指标均值恰恰明显上升、伦巴明显下降(p<0.05)。观赏伦巴和牛仔过程中,相比实验前,实验中LF/HF均值伦巴明显上升,牛仔明显下降(p<0.05)。观赏恰恰和牛仔过程中,相比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HR均值明显上升(p<0.01)。(3)不同性别HRV变化差异比较。相比实验前,实验中恰恰HR均值明显上升(p<0.05),女生的上升幅度大于男生。相比实验前,实验后恰恰HR均值男生明显下降,女生明显上升(p<0.01)。相比实验中,实验后牛仔LF/HF均值男生明显上升,女生明显下降(p<0.05)。(4)不同个性HRV变化差异比较。在内外向性上,相比实验中,实验后恰恰评价指数均值高分组明显上升,低分组明显下降(p<0.05);相比实验前,实验后恰恰TP均值高分组明显下降,低分组者明显上升(p<0.05);伦巴协调和评价指标均值高、低分组明显下降(p<0.05),稳定指标高分组明显上升,低分组明显下降(p<0.01);牛仔LF/HF均值低分组明显上升,高分组明显下降(p<0.05)。在情绪稳定性上,相比实验中,实验后伦巴HF均值高分组上升,低分组下降(p<0.05)。【结论】不同性别、个性体育舞蹈观赏者在观赏的不同阶段、不同舞种间,心率变异性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张雯静[10](2020)在《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进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查与探究,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6大因素,根据实地调研走访情况总结出安徽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实施、发展及改革路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为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阐述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所设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是站在全方位的体育教育角度思考的,符合表演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其专业的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上与《国标》标准趋于一致,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体育舞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根据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标准,结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自身特点,同时要针对人才的兴趣与就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来确立。2、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基本上能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核心,其中安徽工程大学和阜阳师范大学开设的核心科目和选修科目数量最多,种类较全,阜阳师范大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开展的最好,值得借鉴。3、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分科课程教学形态合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开展最好的是安徽工程大学,其开设的“运动竞赛”项目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要加强体育舞蹈社团及俱乐部等课堂延伸课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及规章制度,推动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实施,使显、隐性课程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教师存在着职称结构不理想,科研能力偏弱,职后教育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不合理现象。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需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建设。5、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招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毕业生就业相关度高,但也存在着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男女比例失衡,艺考制度的缺失等不合理现象;“专业技能的欠缺”是目前毕业生面临就业时最大的困难,人才职业化素养有待提高。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保障学生“进口”与“出口”,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体育舞蹈人才,是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目标。6、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是多因素的,归纳为:环境因子、认知因子、动机因子、教师因子、保障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对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培养人才起到制约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材的重要性 |
1.1.2 教材使用现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 |
1.1.3 教材使用研究亟需进一步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舞蹈 |
2.1.2 教材 |
2.1.3 有关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4 有关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教师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2.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的基本情况 |
4.2.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教材现状调查分析 |
4.2.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教材选择层面 |
5.1.2 教材使用层面 |
5.1.3 教材改进层面 |
5.1.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1.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5.2 建议 |
5.2.1 教材选择层面 |
5.2.2 教材使用层面 |
5.2.3 教材改进层面 |
5.2.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2.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件二 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件三 访问提纲 |
附件四 访问提纲 |
致谢 |
(3)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3.1 创新之处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扎根理论法 |
2.2.4 特尔菲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理论解读 |
3.1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内涵探析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施依据 |
3.1.3 实施原则 |
3.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呈现及特性分析 |
3.2.1 学习样态呈现 |
3.2.2 特性分析 |
4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提取 |
4.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4.1.1 提取方法 |
4.1.2 设计步骤 |
4.2 影响因素初选 |
4.2.1 初选过程 |
4.2.2 初选结果与分析 |
4.3 影响因素优化 |
4.3.1 优化过程 |
4.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5.1 预试量表设计与制定 |
5.1.1 预试量表的内容设计 |
5.1.2 预试测量题项的确定 |
5.2 预试量表测量优化 |
5.2.1 预试量表的测量优化 |
5.2.2 预试量表优化后的检验 |
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5.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6.1 模型假设 |
6.2 模型拟合 |
6.2.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6.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6.2.3 模型路径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优化路径 |
6.3.1 结果分析 |
6.3.2 优化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 C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 D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 E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题项调查问卷 |
附录 F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 G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H 样本各题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理论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体育教学理论 |
1.3.2 教育心理学 |
1.3.3 舞蹈美学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舞蹈 |
2.1.1 体育舞蹈概述 |
2.1.2 体育舞蹈审美内容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审美设计 |
2.2.1 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
2.2.2 审美设计的概念界定 |
2.2.3 国内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 |
2.2.4 国外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主要内容 |
4.1.1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目标 |
4.1.2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主体 |
4.1.3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内容 |
4.1.4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过程 |
4.1.5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评价 |
4.2 实验前测各项结果 |
4.2.1 实验前测学生身体形态 |
4.2.2 实验前测学生审美能力 |
4.2.3 实验前测学生学习满意度 |
4.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学生审美能力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满意度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学生课程成绩的对比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5.2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
5.3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5.4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5.5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总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博物馆 |
1.3.2 高校博物馆 |
1.3.3 体育博物馆 |
1.3.4 教育功能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2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体育博物馆基本概况 |
4.1.1 中国武术博物馆 |
4.1.2 乒乓球联合博物馆 |
4.1.3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
4.1.4 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 |
4.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
4.2.1 辅助体育专业教学 |
4.2.2 进行科学研究探索 |
4.2.3 开展素质教育 |
4.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
4.3.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 |
4.3.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互动性 |
4.3.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非强制性 |
4.4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形式和途径 |
4.4.1 参观讲解 |
4.4.2 博物馆课程教学 |
4.4.3 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 |
4.4.4 陈列展览 |
4.4.5 培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 |
4.5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 |
4.5.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情况 |
4.5.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科研中的实现情况 |
4.5.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实现情况 |
4.6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
4.6.1 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
4.6.2 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
4.6.3 使用率和宣传力度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
4.6.4 陈列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
4.6.5 工作队伍不完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
4.7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
4.7.1 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 |
4.7.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 |
4.7.3 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
4.7.4 创新展览和陈列方式 |
4.7.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4.7.6 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6)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及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2 体育审美教育价值研究 |
3.3 体育美育与艺术关系研究 |
3.4 体育审美教育理论研究 |
3.5 体育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
3.5.1 中小学体育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
3.5.2 高校体育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
3.6 体育项目的审美教育研究 |
3.7 小结 |
4.结果与分析 |
4.1 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性别与年龄情况 |
4.1.2 家庭经济情况 |
4.1.3 主动体育锻炼情况 |
4.2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分析 |
4.2.1 体育爱好与审美倾向 |
4.2.2 体育课审美感知与判断 |
4.2.3 体育审美教育能力认知 |
4.3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分析 |
4.3.1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求 |
4.3.2 体育美育知识需求与学习意愿 |
4.3.3 体育审美教育需求路径 |
4.4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
5.分析与讨论 |
5.1 性别对体育审美教育认知的影响 |
5.2 年龄对体育审美感知与判断的影响 |
5.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审美教育需求的影响 |
5.4 其他体育审美教育影响因素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访谈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第2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
2.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基本状况 |
2.1.1 各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
2.1.2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目标 |
2.1.3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 |
2.1.4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
2.1.5 体育舞蹈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
2.1.6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绩评定方式 |
2.1.7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及设施情况 |
2.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情况 |
2.2.1 学生对参与体育舞蹈的认知调查 |
2.2.2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喜好程度 |
2.2.3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师资队伍情况 |
2.3.1 体育舞蹈教师性别、年龄与教学年限 |
2.3.2 体育舞蹈教师学历与职称 |
2.3.3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方向、获得裁判级别及参与裁判工作状况 |
2.3.4 体育舞蹈教师科研成果 |
2.3.5 体育舞蹈教师接受职后培训情况 |
2.3.6 体育舞蹈教师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
2.4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训练及竞赛情况 |
2.4.1 各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
2.4.2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开展情况 |
2.4.3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竞赛的情况 |
2.5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意愿调查 |
2.5.1 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途径 |
2.5.2 体育院系学生未选择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原因 |
2.5.3 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未来参与意愿 |
第3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存在不足 |
3.1 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 |
3.2 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 |
3.3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
3.4 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专业教师较少 |
3.5 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 |
3.6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 |
3.7 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 |
3.8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 |
第4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推广策略 |
4.1 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 |
4.2 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 |
4.3 更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
4.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 |
4.5 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 |
4.6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 |
4.7 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 |
4.7.1 推广体育舞蹈APP、微信公众号 |
4.7.2 开展校园体育舞蹈快闪活动 |
4.8 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武陵山片区体育舞蹈竞赛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参与意愿调查 |
附录 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 4 访谈提纲 |
(8)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1.3.3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研究综述 |
1.3.4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
1.3.5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确立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编制的预测试 |
3.1.3 调查问卷的最终确立 |
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2 调查问卷指标权重确定 |
3.2.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分析 |
3.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3.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评定问卷 |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预测问卷 |
附录 C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大学生体育舞蹈观赏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舞蹈观赏 |
2.2 体育舞蹈审美 |
2.2.1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 |
2.2.2 体育舞蹈审美价值 |
2.2.3 体育舞蹈审美教育 |
2.3 心率变异性 |
2.3.1 HRV生理基础 |
2.3.2 HRV分析方法及指标 |
2.3.3 心率变异性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阶段间HRV变化特征 |
4.1.1 观赏恰恰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1.2 观赏伦巴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1.3 观赏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2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舞种间HRV变化特征 |
4.2.1 观赏恰恰和伦巴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2.2 观赏伦巴和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2.3 观赏恰恰和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3 不同性别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4.3.1 观赏恰恰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3.2 观赏伦巴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3.3 观赏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4 不同个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4.4.1 内外向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差异比较 |
4.4.2 不同情绪稳定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差异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阶段间HRV变化特征 |
5.2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舞种间HRV变化特征 |
5.3 不同性别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5.4 不同个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实验设计展望 |
6.2.2 体育舞蹈观赏审美教育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A 艾森克个性问卷 |
个人简历 |
(10)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学校 |
2.1.2 体育舞蹈 |
2.1.3 人才培养 |
2.1.4 课程 |
2.2 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2.1 国外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2.2 国内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概况 |
4.1.1 体育舞蹈专项开设的专业名称及开设时间 |
4.1.2 人才培养目标 |
4.1.3 人才培养规格 |
4.2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形态分析 |
4.2.1 课程结构 |
4.2.2 体育舞蹈分科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 |
4.2.3 体育舞蹈教学形态分析 |
4.3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现状与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
4.3.1 体育舞蹈本科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
4.3.2 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4.3.3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
4.3.4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调查及相关课程涉及 |
4.4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教师基本情况 |
4.4.1 教师年龄与教龄 |
4.4.2 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 |
4.4.3 教师专业素质 |
4.4.4 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
4.5 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因子分析 |
4.5.1 环境因子 |
4.5.2 认知因子 |
4.5.3 动机因子 |
4.5.4 教师因子 |
4.5.5 保障因子 |
4.5.6 学生因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设立科学、明确的符合学生及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
5.2.2 保障高校招生质量,招生结构合理化,完善艺考统考制度 |
5.2.3 加强体育舞蹈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
5.2.4 优化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
5.2.5 加强学校支持力度,领导重视程度及硬件设施的保障机制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D]. 周瑶. 西南大学, 2021
- [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高瑞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史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D]. 高鑫. 吉林体育学院, 2021
- [5]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 许宏悦. 苏州大学, 2020(03)
- [6]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及需求研究[D]. 支梦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D]. 黄超男. 吉首大学, 2020(03)
- [8]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D]. 段美君. 河南大学, 2020(02)
- [9]大学生体育舞蹈观赏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D]. 黄培佳.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D]. 张雯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