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户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郭涛[2](2020)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面积广阔,地表崎岖不平,过去落后的经济与环境致使交通落后、文化相对保守;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日益简单化,面临着文化、生态和经济上的多重困境,形成特殊的喀斯特“文化脆弱性”。根据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畜牧养殖学理论基础,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取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3个典型研究区,在2017-2020年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牧草产量与品质以及对示范区两次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皇竹草(Pennisetumsinese)等2种牧草的三块样地,进行牧草收集试验。收集采用草地刈割与不同放牧强度的处理方式,计算得出对现有草地牧草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对实验所得的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用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对比传统种植方式与草地畜牧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促进示范区内农户转变落后的文化思想,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1)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对待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等问题也不尽相同,撒拉溪示范区对利用文化思想转变,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不乐观的比例最高,施秉示范区次之,花江示范区最低。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主要存在的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技术的内涵,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思想转变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的认知水平,而不是一味的“劝说”,提倡种草养畜的方式,需要简单明了的措施与方式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改变本区阻碍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保守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等。(2)石漠化地区大多不愿意采取圈养牛羊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圈养方式浪费时间与精力。目前,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主要存在农户对文化的影响认知不足,以及生态意识与养殖经营热情不高等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草地承载力无法满足牛羊对营养与能量的需求,进一步阻碍了示范区内的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技术,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思想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3)牛羊放牧后的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呈现的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越大。重度放牧除了土壤容重随之增加外,其余指标均随之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正相反。TN、TP在中度放牧含量最高,SO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放牧后TN、TP在中度放牧含量最高,在放牧后TP变化最为显着,SO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重度放牧的各个指标均处于最低,重度放牧不仅造成牧草的品质下降,还造成土壤营养流失严重,严重破坏牧草的产量,加重石漠化的产生。中度放牧使土壤养分含量更高,保持中度放牧,以防止土壤肥力加速流失、加剧产生石漠化。(4)皇竹草留茬高度在14cm时,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随之增加。留茬高度为14cm时,皇竹草的CP含量最高,刈割留茬高度为18cm时,CF含量最低。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不适宜采取放牧形式,且皇竹草长势高大,采取刈割留茬高度不同试验,发现皇竹草刈割留茬高度为14cm时,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最高,牧草的营养成分更为充足,更能保证牛羊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而通过最简单直接的刈割留茬方式能够直接带动农户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从生产生活中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思想。(5)受本区的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影响,为提高草地承载能力与牛羊养殖效益,在种草养畜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牧草品种、种植牧草的技术与管理等更要贴合本区环境的特点。提出适合于石漠化治理区提升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示范验证。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技术,提出草地混播技术、草地刈割技术、土壤粉粹筛选技术、牛羊圈粪便收集装置、牛羊用伸缩食槽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
高海秀[3](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蔡云春[4](2020)在《关于推广农田种草养畜的思考》文中指出农田种草养畜具有较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本文就其推广价值和措施作简单探究性思考。
任舟,吴有松[5](2019)在《种草养畜模式及南方退耕还草养畜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针对种草养畜模式及南方退耕还草养畜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种草养畜模式及南方退耕还草养畜的重要性,然后分别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其中,在种草养畜模式方面,要求要丰富和创新种草养畜模式、提高牧草的种植技术、退耕还草养畜的管理等,而在南方退耕还草养畜措施,要求要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制定优惠政策、注重保护天然草原等,充分彰显出种草养畜模式的应用价值,而且借助南方退耕还草养畜,可以满足生态环境改善需求,将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谢浩[6](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饲用作物种植效益及种植意愿研究 ——基于吉林省西部典型区域调查》文中认为饲用作物能够为草食家畜提供优质的饲草料,从而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牛羊肉、奶制品,有着节粮、高效、健康的特质。国家正在推行种养一体化,将部分籽实玉米种植转变为青贮、全株利用,提高产能,进一步统筹粮经饲,大力发展饲用作物已是大势所趋。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旱作或雨养农业的主要分布区,饲用作物具有广阔的生态适应性,对季节性干旱也有一定抵抗能力;同时,土壤在多年生饲草覆盖下不易被侵蚀,在一定程度上饲用作物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饲用作物以其较低的技术门槛吸引了大部分的投资,逐渐成为北方农牧交错区乃至北方地区产业扶贫适宜的路径。文章主要基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资源,提高农业发展效益与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饲用作物的效益及前景进行测度分析。本文在“粮改饲”策略实施的基础上,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破口,根据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调研得到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粮改饲”策略实施后的种植效益以及农户对饲用作物种植的意愿,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资源禀赋角度分析,发现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饲用作物的比较优势明显;从政策角度来看,应大力支持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草食畜牧业。在自然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应充分调动北方农牧交错区闲置的自然资源,通过为北方地区市场稳定供给优质畜产品来增加食物来源,提高全国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对于普通种植户来说,饲用作物与粮食作物种植成本略有差别。其中,水稻的总成本最高,其次是玉米;而种植青贮玉米和饲用高粱的总成本比种植粮食作物的总成本低。从种植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的角度来看,种植饲用作物的纯收益远高于种粮,在四种作物中种植青贮玉米的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最高,种植饲用高粱的收益次之;而种植玉米的纯收益相对较低,种植水稻的纯收益最低。从普通农户的角度来看,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种植饲用作物比种植粮食作物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影响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户饲用作物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的年龄、收入结构、是否熟悉饲用作物、是否熟悉“粮改饲”政策、收益认知、是否为合作组织成员、亲友种植饲用作物情况以及是否遇到过售卖难的问题,即这些要素对农户种植饲用作物有重要影响。第四,“粮改饲”政策推进和实施的难点主要有: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单一;饲用作物发展的技术制约明显;金融扶持发展机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以及部分地区传统种养观念依旧存在,这些因素使发展饲用作物受到了阻碍。第五,吉林省西部地区发展饲用作物情况如下:种植饲用作物资源禀赋充裕,农户种植饲用作物积极性非常高,种植意愿比较强烈;种植饲用作物比种粮有更高的比较效益;农户种植饲用作物意愿影响因素较多以及饲用作物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与问题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吉林省西部地区饲用作物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推动饲草产业保险的实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及推广工作。
何天丽[7](2018)在《农田种草养畜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文中提出农田种草养畜处理的得好坏,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围绕农田种草养畜应该重视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围绕农田种草养畜这一路径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政府、农户和企业作为三个主要的实施操作的主体,应该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意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进农田种草养畜工程的健康长效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孟勇,张玉良,王者勇[8](2018)在《农区种草养畜之我见》文中指出无棣县坚持"稳定生猪及肉鸡生产,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发展以渤海黑牛、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和无棣驴等食草型畜禽生产,紧紧抓住草业发展不放松,坚持"草畜结合,种草养畜",走出了一条"畜草并举,生态发展"的路子,通过种草养畜,不仅使畜禽养殖效益得到了稳定的提升,而且通过发展牧草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土壤结构。截止到2016年末,全县共有人工种草面积达6.8万亩(其中,规模
农丽勤[9](2016)在《广西凌云县种草养畜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享有"山上水乡,宜居天堂"美誉的凌云县,近年来,牧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草养畜已成为凌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本文介绍了凌云县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现状,对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喻世凤[10](2016)在《四川省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性分析 ——以自贡市大安区种草养羊模式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土地资源过度或者无序地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用地结构不合理、农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矛盾突出。四川省农业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长期以“粮—猪”二元结构为主,农地利用强度高,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为了发挥有利于植物营养体生长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自然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四川农地利用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十三五”规划发展300万亩用于饲草种植。因此,研究四川省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协同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农业发展阶段新判断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数理模型法,首先对土地利用系统协同性内涵及本文所需判定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对四川省土地资源现状与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要素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再次对四川省典型种草养畜模式及其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选取自贡市大安区种草养羊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发展种草养畜土地利用模式符合四川省光、热、水、土地等资源禀赋要求;(2)种草养畜模式效益优于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尤其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种草养畜模式下社会效益不明显,土地协同性仍处于低级协调阶段。据此提出五点对策建议:(1)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土地系统的最大效益;(3)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系统良性运行;(4)提高科技支撑水平,促进种草养畜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5)构建政策扶持体系,保障种草养畜产业健康发展。
二、农户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户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 能值的评定 |
3 饲用价值评价 |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
1 种植管理技术 |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
3 牛羊舍饲技术 |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传统文化与草地承载力 |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 |
(三)传统文化下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获取可信度分析 |
三 文化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的变化影响 |
(一)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
1 耕种文化 |
2 牧养文化 |
3 饮食文化 |
4 风俗习惯 |
(二)文化因素对草地承载力变化的影响 |
1 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 |
2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
3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
四 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耦合机制 |
(一)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承载力的影响 |
1 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土壤的影响 |
2 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牧草的影响 |
(二)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 |
1 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健康养殖环境的影响 |
2 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养殖成本的影响 |
五 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及成熟技术 |
1 草地播种技术 |
2 草地刈割技术 |
3 草地放牧技术 |
4 牛羊养殖技术 |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
1 牧草混播技术 |
2 牧草刈割机装置设计 |
3 粉碎筛选机装置设计 |
4 牛羊圈舍收集粪便装置设计 |
5 伸缩式食槽装置设计 |
6 饲料破碎机装置设计 |
(三)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畜牧业养殖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4 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
2.1.2 牧草生产者 |
2.1.3 生产行为 |
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
4.2.4 结果分析 |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
5.1.2 研究方法 |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
5.2.1 收益项目比较 |
5.2.2 成本项目比较 |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
6.1.1 样本点的分布 |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
7.1.1 理论分析 |
7.1.2 数据说明 |
7.2 实证研究设计 |
7.2.1 模型设定 |
7.2.2 变量说明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基准回归 |
7.3.2 稳健性检验 |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
8.1.1 理论分析 |
8.1.2 变量选择 |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8.2.1 模型设定 |
8.2.2 变量说明 |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
8.3.2 稳健性检验 |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
9.2 对策建议 |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关于推广农田种草养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涧县农田种草养畜推广价值分析 |
1.1 社会价值 |
1.1.1 有利于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 |
1.1.2 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增加农户收入 |
1.1.3 有利于我县食品安全 |
1.2 生态价值 |
1.2.1 减少养殖污染 |
1.2.2 粮草轮作,减少农药使用 |
1.2.3 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
1.2.4 改善过度放牧区域环境 |
1.3 经济价值 |
2 南涧县农田种草养畜推广建议 |
2.1 提高农户和干部的认识 |
2.2 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 |
2.3 制定优惠政策 |
(5)种草养畜模式及南方退耕还草养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草养畜模式 |
2 种草养畜模式及南方退耕还草养畜的重要性分析 |
2.1 种草养畜模式 |
2.2 南方退耕还草养畜模式 |
3 种草养畜模式的优化措施 |
4 南方退耕还草养畜的优化措施 |
4.1 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 |
4.2 制定优惠政策 |
4.3 注重保护天然草原 |
5 小结 |
(6)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饲用作物种植效益及种植意愿研究 ——基于吉林省西部典型区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饲用作物发展情况分析 |
2.1 饲料资源及饲用作物开发利用现状 |
2.2 饲用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分析 |
2.3 饲用作物总产量及青贮量情况分析 |
2.4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闲田资源优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饲用作物种植效益分析 |
3.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说明 |
3.2 饲用作物种植效益分析 |
3.3 饲用作物比较效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饲用作物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调研样本 |
4.2 样本基本特征 |
4.3 饲用作物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饲用作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 |
5.1 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单一 |
5.2 饲用作物发展的技术制约明显 |
5.3 金融扶持发展机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
5.4 部分地区传统种养观念依旧存在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农户饲用作物种植效益及种植意愿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农田种草养畜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田种草养畜的背景分析 |
2 农田种草养畜过程中, 各主体分别应该注意的问题 |
2.1 政府重视监管 |
2.2 农户自觉承担生态责任 |
2.3 企业重视发挥资本和技术的优势 |
3 农田种草养畜实施进程中应该具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3.1 重视和强调前期规划 |
3.2 应用科学的理念和前沿的技术 |
3.3 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4 结语 |
(8)农区种草养畜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草养畜发展过程中的片面认知 |
1.1混淆了野 (杂) 草与牧草的概念 |
1.2 认为只要是地就可以种植牧草 |
1.3 种植牧草不需要高新技术 |
1.4 对种植牧草的时期没有掌握好 |
1.5 没有根据饲养的畜禽品种合理种植牧草 |
1.6 种草为了放牧 |
1.7盲目引进牧草品种 |
1.8 使用牧草饲喂家畜的方法不合理 |
1.9 不注意牧草的刈割时期 |
1.1 0 不注重对牧草种子的处理 |
2 解决的办法 |
2.1 提高对农区种草养畜的认识 |
2.2 正确处理因畜、因地制宜间的关系 |
2.3 采取措施, 确保牧草的四季均衡供应 |
2.4 积极探索各种种草养畜的生产模式 |
2.5 加强农区种草养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2.6 制定和落实农区种草养畜发展的产业政策 |
(9)广西凌云县种草养畜产业发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产业发展现状 |
2.1 生产现状 |
2.2 人工种草现状 |
2.3 优良牧草品种—巨菌草种植推广利用成功 |
2.4 示范带动效果 |
3 种草养畜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
3.1 种草养畜可促进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
3.2 种草养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
3.2.1 种植牧草效益: |
3.2.2 种植粮食作物效益: |
3.3 种草养畜是缓解人畜争粮矛盾的必由之路 |
4 存在问题 |
4.1 发展资金短缺 |
4.2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
4.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草产品深加工不足 |
4.4 缺乏信息网络 |
5 种草养畜产业发展对策 |
5.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 |
5.2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三元种植结构 |
5.3 以项目为支撑,带动草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
5.4 建设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发展 |
5.5 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庭院经济 |
5.6 建立信息网络,搞活市场流通 |
6 结束语 |
(10)四川省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性分析 ——以自贡市大安区种草养羊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地利用系统矛盾日益突出 |
1.1.2 四川农业产业结构与土地资源禀赋不协调 |
1.1.3 发展种草养畜模式符合四川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1.2.2 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相关经营主体收入 |
1.2.3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
2.1.2 土地利用系统协同的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
2.2.4 农业发展阶段新判断 |
2.3 土地利用系统协同的主要内容 |
2.3.1 协同性的本质 |
2.3.2 协同的判定内容 |
3 四川省土地资源现状及种草养畜模式分析 |
3.1 四川省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
3.1.1 四川省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状况 |
3.1.2 四川省种植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3 四川省养殖业结构现状分析 |
3.2 四川省不同种草养畜模式分析 |
3.2.1 种草养羊模式 |
3.2.2 种草养牛模式 |
3.2.3 种草养兔模式 |
3.2.4 种草养畜经济效益分析 |
3.3 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饲草种植面积小,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
3.3.2 机械化水平低,规模效益不足 |
3.3.3 管理效率低,经济、生态效益下降 |
4 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状态评价 |
4.1 土地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方法 |
4.1.1 序参量的无量纲化 |
4.1.2 确定序参量的总贡献值 |
4.1.3 耦合度计算 |
4.1.4 协同状态评价 |
4.1.5 土地系统协同状况判定 |
4.2 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构建原则 |
4.2.2 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评价序参量指标体系 |
4.3 实证研究——以自贡市大安区种草养羊模式为例 |
4.3.1 自贡市大安区区域概况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模型计算 |
4.4 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性特征分析 |
4.4.1 子系统有序度特征分析 |
4.4.2 子系统耦合度特征分析 |
4.4.3 土地系统整体协同状态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种草养畜土地利用模式符合四川省资源禀赋要求 |
5.1.2 种草养畜模式效益优于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 |
5.1.3 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性仍处于低级协调阶段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 |
5.2.2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土地系统的最大效益 |
5.2.3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系统良性运行 |
5.2.4 提高科技支撑水平,促进种草养畜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
5.2.5 构建政策扶持体系,保障种草养畜产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农户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D]. 郭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3]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关于推广农田种草养畜的思考[J]. 蔡云春. 今日畜牧兽医, 2020(01)
- [5]种草养畜模式及南方退耕还草养畜分析[J]. 任舟,吴有松. 吉林畜牧兽医, 2019(09)
- [6]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饲用作物种植效益及种植意愿研究 ——基于吉林省西部典型区域调查[D]. 谢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农田种草养畜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J]. 何天丽.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6)
- [8]农区种草养畜之我见[J]. 孟勇,张玉良,王者勇. 山东畜牧兽医, 2018(02)
- [9]广西凌云县种草养畜产业发展调查研究[J]. 农丽勤.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6(05)
- [10]四川省种草养畜模式下的土地协同性分析 ——以自贡市大安区种草养羊模式为例[D]. 喻世凤.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