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路由项目的应用与实现

LINUX路由项目的应用与实现

一、LINUX路由工程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田智浩[1](2020)在《基于Ad hoc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上气候环境多变,无线电系统成为海上作业船只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上作业人员对船载无线电系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语音通信与安全保障以外,对于多媒体传输、互联网业务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船载无线电系统有更宽的通信带宽与更强的运算处理能力等。考虑到海上通信环境无固定基站且船只具有移动性,因此海上非常适合搭建Ad hoc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载无线电系统以及海上Ad hoc网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海上Ad hoc网络对硬件设备的需求,讨论了现有设备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实际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d hoc网络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完成了该平台的软硬件实现并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为:1、设计了一种低速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综合通信平台的低速通信模式,最大通信速率为800kbps,可以实现语音、图片和低质量视频的传输。该模块兼容现有的30MHz的渔用通信电台,硬件设计上采用SI4463芯片为核心,具有成本低、系统复杂度低的特点。针对类似SI4463的窄带通用射频收发芯片通信速率低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一种使用多片芯片并联的方法,提高了SI4463的数据传输效率与速率。通过理论分析了低速通信模块的误码率,并进行了实际测试。最终,验证了低速通信模式的视频传输功能。2、设计了一种高速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综合通信平台的高速通信模式,工作在400MHz左右频段,最大通信距离为20km,最大通信速率不小于100Mbps。该模块,利用Zynq芯片中PL(Programmable Logic)部分及其外接的AD9361芯片,实现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调制与解调,并可以通过调整功放发射功率改变通信距离。分析并给出了海上通信场景下的OFDM的具体参数。3、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平台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该平台具有高速通信与低速通信两种模式,支持系统内通信平台之间的Ad hoc组网,并对外系统外的设备提供标准以太网和Wi-Fi接入服务。通过在Zynq芯片中PS(Processing System)部分运行Linux操作系统并编写相应驱动程序,完成了简易Ad hoc路由协议的编写、高速和低速通信模块的通信测试以及以太网口的实际测试。系统综合测试标明,本文设计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能完成设计的目标功能,并具有Ad hoc组网能力。

徐玭[2](2020)在《基于Linux系统的卫星网络动态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高效、更广覆盖的通信效果,卫星通信发展迅速。路由是实现通信网络有效通信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尽管地面网络路由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卫星网络结构复杂,规模庞大且动态变化,其性能、功能、结构和要求与地面通信大不相同,无法沿用地面无线通信网络机制。因此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包括路由协议的设计、验证和实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大量卫星网络路由技术的研究基于理论设计和仿真验证展开。论文设计了基于卫星网络状态的动态路由协议,除了通过NS3(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3)软件平台仿真验证协议的正确性与性能之外,也在Linux系统上实现了该动态路由协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虚拟拓扑算法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卫星网络状态的动态路由协议(NSDR,Network State Based Dynamic Routing Protocol),包括基于轨道特性的静态路由和基于网络状态的动态路由。通过卫星周期预测卫星运动轨迹,根据卫星进出极区时链路的状态划分快照,按照快照内拓扑预计算路由,根据卫星节点的实时状态动态调整网络拓扑重计算路由,提高卫星网络的应急能力,增强网络的抗毁性。(2)在NS3仿真平台实现NSDR协议,并验证协议的功能与性能。将NS3平台实现过程进行梳理展示,通过搭.建仿真模块,编写路由协议以及仿真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论文设计协议的正确性,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路由协议,本论文设计的协议性能有所提升,具备在Linux系统实现的可行性。(3)在Linux系统中实现论文设计的NSDR协议,并且验证其功能与性能。通过将卫星网络动态路由协议功能进行逻辑梳理,借助Linux系统的数据传输与转发能力,将协议划分为四个模块实现设计的功能,针对实现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借助Linux系统功对实现的NSDR协议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NSDR协议功能完善,相比传统的基于虚拟拓扑的路由算法在时延、丢包率和吞吐量性能上有所提升,具备在卫星网络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周刚华[3](2020)在《基于FPGA嵌入式内核的AODV协议半物理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在网络组网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移动自组织网络作为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分支,得到了各个应用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对于移动自组织网络(Ad Hoc网络),网络层协议在网络路由建立和网络维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标签式区域导航技术”项目需求为依托,开展基于FPGA嵌入式Cortex-A9内核的Ad Hoc网络层AODV路由协议的半物理仿真研究,为Ad Hoc网络节点间的顺利组网提供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积累,同时根据Ad Hoc网络节点间建立的通信链路为后续的高精度测距数据提供传递通道,目前主要的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网络层AODV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协议的运行机制,根据其工作特点进行了基于Zc706开发板的硬件电路设计。电路综合映射后得到的硬件配置文件可用于后续系统引导文件的制作,完成Zc706开发板上可编程逻辑资源的初始化,为嵌入式Linux系统启动提供硬件平台支持。2.对基于FPGA的嵌入式内核编译和嵌入式应用开发环境配置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开展了基于Ubuntu系统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Boot Loader引导文件,保障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在Zynq开发板平台上的正常启动和运行;移植、编译了Linux内核镜像文件,生成了设备树文件,配置了文件挂载系统,具备了在此嵌入式软硬件系统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的基本条件。3.本文基于自主编译的FPGA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对无线网卡的驱动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和移植,然后在Zc706上安装和配置了无线网卡,并对网卡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线网卡可实现对外正常的数据交互和通信业务,从而保障了后续路由协议的半物理仿真研究工作。4.课题中开展了FPGA嵌入式软硬件平台对AODV路由协议的半物理仿真工作,对AODV协议的软件架构进行梳理和设计,完成了AODV协议源代码在FPGA嵌入式系统环境下的移植、编译和测试工作。半物理仿真结果表明:运行AODV协议的终端需要几毫秒的时间来完成节点的建立,节点建立后,节点终端间可以相互进行路由发现并建立通信链路,完成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建立和节点间的相互通信。通过NS2软件实现了对该协议的第三方软件环境下的性能验证,得到了不同预设条件下自组网的拓扑结构和节点间的端到端时延。

李星辰[4](2020)在《一种低轨卫星网络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下,低轨卫星网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真实的卫星网络造价高昂,需要构建仿真系统为网络协议提供评估及验证环境。低轨卫星网络具有拓扑高动态变化、节点规模庞大、流量模型复杂的特点,因此仿真系统需要支持星座动态拓扑模型的定义、卫星节点的分布式部署以及真实卫星网络流量的承载,这给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上述功能需求,结合离散事件模拟技术和虚拟化仿真技术,提出了一种低轨卫星网络仿真系统设计方案。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包括控制层、资源管理层、载体层及任务调度层。在控制层,设计了仿真网络抽象模型,并在内部时钟激励下产生链路通断离散事件,反映网络的高动态拓扑变化。在载体层,基于Docker容器和Linux虚拟网络设备设计了仿真网络载体,并设计了载体的分布式部署和半实物扩展方案,基于载体进行离散事件仿真。在资源管理层,基于Shell与SSH进行仿真资源的管理,设计了一种仿真节点与主机的映射算法进行仿真资源的部署。在任务调度层,设计了一种多线程任务调度机制,实现离散事件的高性能调度。本文基于上述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工程实现,详细描述了系统中类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此外,本文基于上述仿真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集中式路由机制,支持高动态拓扑变化下的路由快速收敛及网络抗毁。本文对上述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与性能测试。通过对四个网络场景的仿真,验证了系统具备仿真网络的构建及管理功能,支持高动态拓扑变化与大规模节点的仿真,支持真实业务流量的承载、分布式扩展及半实物扩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4核16GB内存主机上单机部署的仿真系统,承载100个卫星节点需要473.35MB,支持40条星间链路的同时通断和1Gbps的网络吞吐量。相比于单线程调度,基于多线程的任务调度机制将CPU利用率提高了 45%,仿真效率平均提高了 60%。

王龙超[5](2020)在《渔用Ad hoc分簇跨层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海域辽阔,港口众多,海产资源丰富,渔业一直是我国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渔业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发展更新现有的渔用通信设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上通信需求。Ad hoc网络具有无中心、自组织等特性,可以在不依赖固定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快速搭建,适应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这与渔业通信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可以将Ad hoc网络应用于海洋通信系统中,来更新落后的渔业通信设备。本文首先介绍了Ad hoc网络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学者对Ad hoc网络的研究现状。由于国内外Ad hoc网络的热点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层的路由算法和MAC层的信道接入算法上,并且这两个算法决定着整个网络的性能。因此,本文在分析经典协议和其他网络中的算法的基础上,针对海上不同的场景,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簇跨层的协议,并分别用NS-2网络仿真平台进行了性能仿真验证。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渔用船只在港口停歇或者在出发向近海处捕鱼时,船只密度高、网络拓扑变化缓慢的特点,提出分簇跨层的HCHMA协议。在HCHMA协议中,整体上采用TDMA的机制,每周期分为邻居节点发现和数据传输两个时段。在邻居发现时段,簇内各个节点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蜂窝分簇和6个更小时隙的划分,同一小时隙内的节点随机竞争来传输HELLO分组,从而实现邻居节点的发现。在邻居节点发现时段结束后,每个节点根据获取的邻居节点地理位置信息,分布式计算出距离本蜂窝中心最近的节点,选为簇首。竞选为簇首的节点产生簇间HELLO分组。簇首间采用2倍的节点通信的范围进行通信,使相邻的两个簇首一跳可达。簇间HELLO分组不被转发,仅传播到邻簇簇首。在数据传输时段,采用基于802.11的信道接入机制。当有数据传输需求时,簇首利用簇首形成的骨干以及之前获取的簇内成员的信息,完成路由的寻找和建立,且簇首不负责数据的转发。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HCHMA分簇跨层协议,具有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时延和丢包率和更好的网络性能。2、针对渔用船只由港口航向远海时,不同区域的船只密度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通信半径可变的分簇跨层协议。首先,利用仿真研究了不同节点密度和通信半径下的网络吞吐量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使网络有最高的吞吐量的最优通信半径。利用仿真所得到的的结论,进一步设计了一种通信半径可变的分簇跨层协议。协议设定可变的通信半径由小到大分别为R1、R2、R3和R4。在探知邻居节点的密度时,依然采用HCHMA协议中的TDMA时隙帧和蜂窝分簇的邻居节点发现机制,且蜂窝的半径为节点最大通信半径R4。邻居节点发现结束后,每个节点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节点密度,在四个通信半径中选择一个可以达到最高吞吐量的通信半径。在数据传输阶段,使用基于AODV的路由发现和建立机制,并使用添加了地理位置信息和通信半径的RREQ分组和RREP分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CVCR,相比于固定半径的AODV,具有更高的吞吐量,能够承受更大的网络负载,有更好的网络性能。3、设计了一种可以运行在基于Zynq和Ad9361渔用Ad hoc网络通信平台的路由层协议,并完成了移植。在Zynq的PS部分,基于Linux网络架构实现Ad hoc路由协议,完成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中对数据包的处理以及对内核路由表的操作。经验证,该通信平台可以正常运行并实现所需功能。

刘潇潇[6](2020)在《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优化路由研究》文中认为在煤矿井下安全监测和生产作业过程中,数据传输需要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基础设施在恶劣的井下环境中可能会被破坏,导致数据无法传输,存在安全隐患。移动自组织网络可以通过矿工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构建,不依赖于任何基础设施,为矿井安全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提供一种新方法。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动态性,本文利用变形虫模型自适应行为,设计了自主优化路由算法来适应井下无线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该算法将移动自组织网络参数引入变形虫模型中的泊松方程,利用变形虫模型的微分进化方程对参数进行优化,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并提出一种分布式路由决策方法,构建数据传输的优化路径,提高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本文基于NS2平台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与GPSR、PIMAR和P-IRP路由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变形虫模型的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自主优化路由算法在平均端到端延迟、投递率、吞吐量和网络生存时间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实现了能量消耗和网络负载的均衡,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为了自组网能在矿井等实际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需要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测试路由协议的性能。目前,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模拟器的,而模拟环境与真实的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环境大不相同。为了研究真实环境下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性能,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嵌入式ARM-Linux的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并在其上移植了相应的路由协议。本文详细阐述了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的搭建过程,包括Linux内核的移植、无线网卡的移植和AODV协议的移植。网络性能测试表明,本文构建的测试平台能够实现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相应功能,为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等相关研究提供支撑。该论文有26幅图,表9个,参考文献69篇。

杨阳[7](2020)在《面向VANET的改进AODV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在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一些交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出行状况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les Ad-Hoc Networks,VANETs)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的核心技术,VANETs主要用于车辆与车辆(Vehicles to Vehicles,V2V)之间以及车辆与基础设施(Vehicles to Infrastructure,V2I)之间的信息交互。作为VANETs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由协议的好坏决定了网络的性能。因此,设计出一种适用于VANETs场景下可靠、高效的路由协议是本课题的重要目标。按需距离矢量路由(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AODV)协议是VANETs中经典的反应式路由协议,该协议通过其特定的路由机制寻找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由于在VANETs中车辆保持高速移动,导致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使先前建立的路由可能不再是优选路线。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AODV-TC路由协议,该方法在RREQ和RREP控制消息加入新的标志位,组成新的控制消息。在建立稳定的路由后,通过查找新的邻居节点寻找最佳链路构建路由。在NS-3网络仿真平台上设计实现了AODV-TC路由协议,并进行了仿真测试,采用Bonnmotion移动建模工具搭建曼哈顿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在数据传输成功率、平均端到端时延等性能指标上均优于原AODV路由协议。最后,本文研究AODV路由协议在Linux嵌入式环境下的实现方案。完成无线自组织网络车载平台的设计和验证。在真实场景下,测试其连通性以及路由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无线自组织网络平台在往返时间以及丢包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蔡玥[8](2019)在《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IP地址二义性所带来网络安全性、移动性等问题,标识网络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定义了标识映射机制,实现了 IP地址双重属性分离。在标识网络架构的研究中,实现标识映射与封装过程是整个标识网络的核心任务,标识网络在与IPv4网络的兼容性和网络部署过渡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解决了上述任务,可以达到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标识网络数据安全传输、对标识终端提供移动性支持的目的。首先,本文介绍了现有身份与位置分离的研究方案、网络封装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标识网络的架构与基本原理。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与传统IPv4网络兼容的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通过标识映射关系的更新与获取,完成了网络数据的标识变换工作,实现了标识终端的安全通信。此外,设计了规范的标识身份判别通信机制与标识映射通信报文格式,为标识信息查询与发布、终端间互联互通以及移动性支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其次,本文利用Linux内核网络编程技术,实现了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在智能接入路由器内核上的模块化设计方案。方案中,为了提升标识网络与IPv4网络的兼容性以及网络部署过渡性,采用UDP协议对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数据包进行映射封装,在IPv4网络场景下,标识网络数据可以穿越网络地址转换等设备进行通信;针对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标识网络系统轻量化、功能可扩展的设计需求,将功能模块化动态地挂载在内核协议栈挂载点上,降低了模块开发、测试与运维的工作成本;同时,为了提升标识映射关系更新与获取的效率,采用双向哈希链表实现标识映射关系的双向查询。最后,在搭建原型系统的基础上,本文对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的设计可以满足标识网络在IPv4网络上进行路由转发的功能需求。

毕研涛[9](2019)在《面向抢险救灾的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当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大灾害时,固定通信基础设施往往被严重损毁,灾区的通信网络因此陷入瘫痪。一线救灾人员之间通信困难,实况灾情难以快速传回后方救灾指挥中心,严重阻碍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移动通信基站被毁,中国移动花费了近147小时才基本将通信服务恢复正常。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仅为72小时。灾害发生时,如何在灾区快速部署灵活、抗毁性强的通信和监控网络,显然对抢救灾民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面向抢险救灾的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设计与原理样机研制展开。该系统由便携式无线自组网终端和指挥中心监控平台两部分组成。灾害发生时,抢险救灾人员携带无线自组网终端进入灾区。终端开机后,无需任何固定基础设施,即可在自组织网络协议的保证下,快速构建多跳、灵活、抗毁性强的通信网络,支持救灾人员之间视频、话音、文件和文本等多种业务的传输,为救灾人员协同完成救灾任务提供保障。同时,任一便携式终端可被指定为监控网关接入互联网。指挥中心监控平台可通过监控网关,访问任意救灾人员的便携式节点,并通过视频回传获知灾区实况,为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本文完成了系统原理样机的研制和测试,主要工作包括:(1)研制了便携式终端硬件和应用软件。终端采用三星Exynos4412处理器,本文设计并搭建了系统硬件板卡,提供丰富的在板资源,具体包括电源模块、USB模块、WiFi网卡模块、音视频模块、CPLD屏显模块等;基于Qt语言开发了便携式终端多功能触摸操作界面,支持视频、话音、文本、文件、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采集和传输。界面友好,用户操作便利。(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的多跳自组织动态路由协议。便携式终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采用标准的WiFi网卡。为实现便携式终端多跳自组织动态组网,本文采用动态源路由协议(DSR)的基本思想,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TCP/IP协议栈中实现了基于IP的多跳自组织动态路由协议。实测结果证明了该协议实现按需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过程的有效性。(3)设计并实现了指挥中心监控平台。本文采用HTML和JavaScript语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方式的指挥中心监控平台。将任一便携式终端设定为监控网关并接入互联网,其余节点即可通过多跳自组织的方式与网关互联,并最终接入互联网。救灾指挥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即可访问任意救灾人员的便携式节点,获知灾情实况。实测结果证明了平台的有效性。

顾小祥[10](2016)在《基于无线Mesh网络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地面气象数据观测手段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从自动气象站获取基本气象数据,无法对观测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无线mesh网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型无线通信网,在旅游、交通、家居、无线城市等领域已经取得成功应用,气象行业对此高度重视,国内气象部门相关文件明确表示要推动无线mesh网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因此,立足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以丰富气象数据的内容为目的,研究设计出具有视频监控功能的无线mesh网新型气象观测系统,对形成气象观测创新机制,推动气象观测在各行业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江苏省科技厅工业支撑计划项目(No.BE2011195)的支持下,深入研究了无线mesh网组网形式、嵌入式平台、操作系统、多跳协议和视频监控相关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络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系统组网方式为客户端mesh结构,文章开始介绍了系统节点的设计,监控节点采用ARM9内核微处理器并扩展了电源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制作监控节点Linux操作系统,移植无线网卡驱动和usb摄像头驱动,监控终端选择Linux系统PC机。其次对多跳协议aodv协议进行了分析移植,成功组建了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AP和路由器的无线mesh网。然后基于开源的mjpg-streamer软件,设计了视频服务器,终端节点可以在接收气象观测数据的同时,通过浏览器访问节点IP实时观看各个监控节点的视频图像。最后,测试了节点组网能力、多跳协议和视频监控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论文所设计的基于无线mesh网络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结构灵活,系统部署方便,在组网能力、气象观测和视频监控方面基本达到设计初期的目标,丰富了气象观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LINUX路由工程的应用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UX路由工程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d hoc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整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
    2.2 Zynq芯片与系统硬件架构
        2.2.1 Zynq芯片概述
        2.2.2 Zynq芯片的开发流程
        2.2.3 Zynq芯片的内部通信
        2.2.4 系统硬件架构
    2.3 Linux操作系统与系统软件架构
        2.3.1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2.3.2 Linux系统中的网络与路由功能
        2.3.3 Netfilter框架
        2.3.4 系统软件架构
    2.4 Ad hoc网络技术
        2.4.1 Ad hoc网络
        2.4.2 Ad hoc网络MAC层协议
        2.4.3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2.4.4 分簇Ad hoc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速通信模块设计
    3.1 通用调制解调芯片简介
    3.2 SI4463芯片的性能优化
    3.3 低速通信模块的结构与参数设计
    3.4 低速通信模块的性能估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通信模块设计
    4.1 OFDM技术原理
    4.2 高速通信模块参数计算
        4.2.1 OFDM参数计算
        4.2.2 高速通信模块通信距离估计
    4.3 发送模块设计
        4.3.1 发送模块顶层设计
        4.3.2 加扰模块设计
        4.3.3 卷积编码模块设计
        4.3.4 交织模块设计
        4.3.5 调制与IFFT模块设计
    4.4 接收模块设计
        4.4.1 接收模块顶层设计
        4.4.2 同步与FFT模块设计
        4.4.3 信道估计模块设计
        4.4.4 解调与解交织模块设计
        4.4.5 译码与解扰模块设计
    4.5 时隙控制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
    5.1 Petalinux的工程建立
    5.2 Linux驱动程序设计
    5.3 Linux系统中的Ad hoc协议实现
        5.3.1 Netfilter配置
        5.3.2 iptables移植
        5.3.3 Ad hoc路由协议实现
    5.4 Petalinux系统的编译与启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
    6.1 低速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6.2 高速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6.3 Ad hoc网络功能测试
        6.3.1 邻居节点发现测试
        6.3.2 Ad hoc路由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内容总结
    7.2 研究工作后续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Linux系统的卫星网络动态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1.2.2 基于Linux系统实现的路由技术
    1.3 论文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论文来源
        1.3.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概述
    2.1 卫星网络星座概述
        2.1.1 卫星轨道
        2.1.2 卫星星座
    2.2 卫星网络路由关键问题
    2.3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2.3.1 单层卫星路由技术
        2.3.2 多层卫星路由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卫星网络状态的动态路由协议与NS3验证
    3.1 NSDR协议设计
        3.1.1 NSDR协议内容
        3.1.2 基于轨道特性的静态路由
        3.1.3 基于网络状态的动态路由
    3.2 NS3仿真验证NSDR协议
        3.2.1 NS3仿真平台介绍
        3.2.2 NS3仿真方案
        3.2.3 NS3仿真结果
    3.3 NS3仿真的缺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inux系统的NSDR协议实现
    4.1 基于Linux的NSDR协议实现方案
        4.1.1 整体方案描述
        4.1.2 模块功能描述
    4.2 模块实现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
        4.2.1 预处理模块
        4.2.2 路由计算模块
        4.2.3 负载获取模块
        4.2.4 HELLO模块
        4.2.5 广播功能实现
        4.2.6 多任务处理实现
    4.3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4.3.1 整体程序架构
        4.3.2 数据结构
        4.3.3 方案实现伪代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inux系统的NSDR协议测试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网络正常运行测试
        5.2.2 网络节点断开/恢复连接测试
        5.2.3 网络节点拥塞/恢复正常测试
        5.2.4 防环路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3)基于FPGA嵌入式内核的AODV协议半物理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自组织网络定位技术现状
    1.3 网络层协议及半物理仿真技术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2章 网络层AODV协议和FPGA嵌入式技术
    2.1 网络层路由协议的分类和特点
    2.2 AODV路由协议运行机制的分析
        2.2.1 AODV协议综述
        2.2.2 AODV协议信息帧格式
        2.2.3 AODV协议工作机制
    2.3 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
    2.4 嵌入式FPGA开发板Zc706 概述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Zc706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移植
    3.1 基于Zc706进行嵌入式应用设计
    3.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3.3 硬件电路设计与fsbl、bits文件
        3.3.1 Zc706硬件工程的建立
        3.3.2 硬件电路IP核参数的设置
        3.3.3 嵌入式系统fsbl和 bits文件的生成
    3.4 Boot Loader系统引导文件的实现
    3.5 Linux内核镜像文件的编译
        3.5.1 Linux内核的发展
        3.5.2 Linux内核的移植安装
        3.5.3 Linux内核的裁剪编译和镜像文件的生成
    3.6 设备树dtb文件的设计
        3.6.1 Device tree概述
        3.6.2 设备树dts文件的实现
        3.6.3 设备树dtb文件的实现
    3.7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3.7.1 根文件系统的介绍
        3.7.2 Busybox的编译安装
        3.7.3 Dropbear的安装配置
        3.7.4 制作uramdisk.image.gz文件
    3.8 SD卡格式的修改
    3.9 小结
第4章 无线网卡相关驱动的设计编译与功能测试
    4.1 无线网卡的选型
        4.1.1 无线网卡的介绍
        4.1.2 无线网卡的选择
    4.2 无线网卡相关驱动的配置和编译
        4.2.1 USB驱动的编译
        4.2.2 网卡驱动文件的修改设计
        4.2.3 网卡驱动文件的编译移植
    4.3 无线网卡的测试
        4.3.1 无线网卡的工作信息
        4.3.2 无线网卡的功能测试
    4.4 小结
第5章 AODV协议代码的改进和仿真测试
    5.1 内容框架
    5.2 AODV协议源代码的架构
    5.3 Aodv-uu源代码的改进
        5.3.1 用户层代码的设计修改
        5.3.2 内核层代码的设计修改
    5.4 Aodv-uu源代码编译和仿真测试
        5.4.1 用户层文件的编译
        5.4.2 内核层文件的编译
        5.4.3 Aodv-uu代码的仿真测试
    5.5 NS2对aodv-uu代码功能的验证
        5.5.1 NS2软件的介绍和安装
        5.5.2 建立aodv-uu仿真模型库
        5.5.3 NS2 对嵌入式aodv-uu代码功能的验证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一种低轨卫星网络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低轨卫星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2.1 低轨卫星网络
        2.1.1 低轨卫星星座系统
        2.1.2 低轨卫星组网技术
        2.1.3 低轨卫星路由技术
        2.1.4 低轨卫星网络仿真
    2.2 虚拟化仿真技术
        2.2.1 平台虚拟化技术
        2.2.2 网络虚拟化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轨卫星网络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3.1 系统设计的需求和挑战
        3.1.1 高动态拓扑变化的仿真
        3.1.2 大规模用户节点的仿真
        3.1.3 真实业务流量的承载
        3.1.4 仿真资源的部署与管理
        3.1.5 离散事件的高性能调度
    3.2 系统整体设计
        3.2.1 系统逻辑结构
        3.2.2 系统数据模型
        3.2.3 系统仿真流程
        3.2.4 系统分层部署
    3.3 控制层设计
        3.3.1 星座运动模型
        3.3.2 网络拓扑模型
        3.3.3 网络编址模型
    3.4 载体层设计
        3.4.1 仿真节点载体
        3.4.2 仿真链路载体
        3.4.3 载体的分布式扩展
        3.4.4 载体的半实物扩展
        3.4.5 载体的离散事件仿真
    3.5 资源管理层设计
        3.5.1 载体资源的管理
        3.5.2 载体管理的分布式扩展
        3.5.3 主机设备的管理
        3.5.4 仿真网络载体的部署
    3.6 任务调度层设计
        3.6.1 离散事件调度实例
        3.6.2 调度实现方式
        3.6.3 任务树机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轨卫星网络仿真系统方案实现
    4.1 子系统划分
    4.2 仿真网络子系统
        4.2.1 仿真时间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4.2.2 低轨卫星星座类的设计与实现
        4.2.3 仿真节点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4.2.4 仿真链路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4.2.5 仿真网络类的设计与实现
    4.3 切片管理子系统
        4.3.1 本地Shell调用接口
        4.3.2 宿主机类的设计与实现
        4.3.3 切片类的设计与实现
    4.4 任务调度子系统
        4.4.1 C++11对并行计算的支持
        4.4.2 任务节点类的设计与实现
    4.5 用户交互子系统
        4.5.1 系统管理接口
        4.5.2 用户指令集
    4.6 一种集中式路由实现案例
        4.6.1 仿真网络拓扑的获取
        4.6.2 动静结合的集中式路由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与性能评估
    5.1 仿真系统功能验证
        5.1.1 测试环境与场景
        5.1.2 仿真网络管理场景
        5.1.3 仿真网络多机部署场景
        5.1.4 仿真网络动态仿真场景
        5.1.5 用户节点半实物仿真场景
    5.2 仿真系统性能评估
        5.2.1 测试环境与评估方法
        5.2.2 系统内存占用
        5.2.3 系统CPU占用
        5.2.4 系统仿真耗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目录

(5)渔用Ad hoc分簇跨层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结构安排
第二章 Adhoc网络
    2.1 Adhoc网络基本内容概述
        2.1.1 Adhoc网络的定义
        2.1.2 Ad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2.2 Ad hoc网络MAC协议概述
        2.2.1 MAC层的功能和关键问题
        2.2.2 经典的MAC协议
    2.3 Adhoc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2.3.1 路由协议的分类
        2.3.2 经典的路由协议
        2.3.3 分簇算法
    2.4 NS-2仿真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蜂窝分簇的跨层协议设计
    3.1 分簇算法和簇首竞选
        3.1.1 分簇算法
        3.1.2 邻居发现和簇首竞选
    3.2 路由算法设计
        3.2.1 路由寻找
        3.2.2 路由建立
    3.3 算法仿真与分析
        3.3.1 仿真内容
        3.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通信半径的分簇跨层协议
    4.1 不同密度下通信半径大小的确定
    4.2 邻居节点密度的感知
    4.3 路由的发现与建立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参数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dhoc网络实现技术
    5.1 Adhoc技术实现整体架构
        5.1.1 硬件平台
        5.1.2 软件环境
    5.2 软件方案
    5.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内容总结
    6.2 研究工作后续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优化路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相关工作
    2.1 移动自组织网络概述
    2.2 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
    2.3 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变形虫模型的自主优化路由决策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系统模型
    3.4 变形虫自主优化路由算法
    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
    4.4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5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4.6 网卡驱动
    4.7 AODV协议的移植
    4.8 自组织网络平台性能测试
    4.9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面向VANET的改进AODV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无线自组织网络平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车载自组网路由及网络技术研究
    2.1 车载自组织网络概述
        2.1.1 移动自组织网络及其特点
        2.1.2 车载自组织网络及其通信架构
        2.1.3 车载自组织网络特点
    2.2 车载自组织网络中经典路由协议
        2.2.1 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概述及其分类
        2.2.2 基于拓扑的路由协议
        2.2.3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
        2.2.4 基于电子地图信息的路由协议
    2.3 AODV路由协议相关研究
        2.3.1 AODV路由协议简介
        2.3.2 路由发现原理
        2.3.3 路由维护原理
    2.4 嵌入式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2.4.1 网络体系结构
        2.4.2 Socket通信机制
        2.4.3 Netfilter包过滤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ODV路由协议的改进与仿真
    3.1 AODV路由协议关键性问题
    3.2 基于拓扑变化的AODV路由协议改进
        3.2.1 AODV-TC路由协议设计思路
        3.2.2 消息包格式设计
        3.2.3 消息包处理流程
    3.3 车辆运动模型
        3.3.1 随机路点模型
        3.3.2 曼哈顿移动模型
        3.3.3 高速公路移动模型
    3.4 仿真平台介绍及仿真参数设计
        3.4.1 网络仿真平台选择
        3.4.2 Bonnmotion移动建模工具
        3.4.3 仿真场景参数设置
    3.5 仿真结果分析
        3.5.1 路由性能评估指标
        3.5.2 车辆行驶速度对路由性能的影响
        3.5.3 道路车辆密度对路由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嵌入式的AODV路由协议研究实现
    4.1 AODV-UU路由协议设计方案
        4.1.1 AODV-UU路由协议实现方案
        4.1.2 用户空间模块设计
    4.2 无线自组织网络平台开发设计
        4.2.1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
        4.2.2 Linux系统搭建
        4.2.3 无线网卡模块驱动移植
        4.2.4 AODV-UU路由协议的交叉编译
    4.3 AODV-UU路由协议实际测试及结果
        4.3.1 AODV-UU协议测试整体设计
        4.3.2 AODV-UU协议测试相关标准
        4.3.3 AODV-UU路由协议测试
        4.3.4 AODV-UU路由协议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身份与位置分离方案
        1.2.2 隧道封装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2 标识网络架构与基本原理
    2.1 标识网络体系结构
    2.2 标识网络基本原理
    2.3 标识网络通信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设计方案
    3.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需求分析
    3.2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设计
        3.2.1 模块化结构设计
        3.2.2 协议栈兼容性设计
        3.2.3 标识判别通信机制设计
        3.2.4 标识映射通信报文设计
    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3.1 UDP封装模块设计
        3.3.2 数据通信流向设计
    3.4 映射缓存表模块设计
    3.5 外部接口模块设计
    3.6 定时器与等待请求队列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的实现
    4.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实现
        4.1.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
        4.1.2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实现
    4.2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4.2.1 UDP封装模块实现过程
        4.2.2 数据处理模块加载机制
        4.2.3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过程
    4.3 映射缓存表模块的实现
        4.3.1 映射表缓存机制
        4.3.2 映射缓存表模块维护实现过程
    4.4 外部接口模块的实现
        4.4.1 Netlink套接口
        4.4.2 外部接口模块实现
    4.5 等待请求队列模块的实现
    4.6 定时器模块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
    5.2 网络环境配置
    5.3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测试
        5.3.1 封装功能测试
        5.3.2 封装性能测试
    5.4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对移动性的支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面向抢险救灾的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硬件搭建与设计
    2.1 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硬件搭建
    2.2 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印刷电路板设计
    2.3 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硬件测试
第三章 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软件平台环境搭建
        3.1.1 嵌入式Linux系统概要
        3.1.2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3.1.3 Bootloader移植
        3.1.4 Linux内核移植
    3.2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2.1 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3.2.2 通信信令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H.264 的视频传输
        3.2.4 基于G729 的语音对讲
        3.2.5 图文互传的设计与实现
        3.2.6 文件可靠传输的设计与实现
    3.3 DSR动态源路由协议介绍
        3.3.1 路由概述
        3.3.2 DSR路由介绍
    3.4 基于IP的多跳自组织动态路由协议
        3.4.1 Linux Netfilter介绍
        3.4.2 路由缓存的设计与实现
第四章 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的设计
    4.2 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的搭建
    4.3 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界面介绍
第五章 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实测与效果展示
    5.1 测试场景
    5.2 实测展示
        5.2.1 自组网终端多跳通信实测
        5.2.2 无线自组网后台监控实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无线Mesh网络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概述
    2.1 基于无线Mesh网气象观测系统介绍
    2.2 无线Mesh网络介绍
    2.3 无线Mesh网络架构
    2.4 无线Mesh网络特点
    2.5 无线Mesh网气象观测应用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1 观测系统功能要求及特点
    3.2 观测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3.3 观测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3.1 监控节点硬件开发平台
        3.3.2 S3C2440硬件结构
        3.3.3 串口电路和USB接口电路
        3.3.4 传感器模块
    3.4 观测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节点Linux系统设计与驱动移植
    4.1 监控节点Linux系统设计
        4.1.1 Linux系统移植概论
        4.1.2 宿主机开发环境的搭建
        4.1.3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4.1.4 Bootloader移植
        4.1.5 Linux内核裁剪与移植
        4.1.6 根文件系统制作
    4.2 监控节点Linux系统构建
        4.2.1 Linux系统制作准备
        4.2.2 监控节点Linux系统安装
    4.3 无线网卡驱动移植
        4.3.1 USB技术
        4.3.2 加载无线网卡驱动
        4.3.3 无线工具集wireless-tools
        4.3.4 无线网卡测试
    4.4 USB摄像头驱动移植
        4.4.1 视频采集设备选择
        4.4.2 加载USB摄像头驱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路由协议分析与实现
    5.1 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介绍
        5.1.1 先应式路由协议
        5.1.2 按需路由协议
    5.2 AODV路由建立机制
        5.2.1 AODV路由信息格式
        5.2.2 AODV协议的运行
        5.2.3 AODV协议路径仿真
    5.3 DSR路由建立机制
        5.3.1 DSR协议分组头结构
        5.3.2 DSR协议的运行
        5.3.3 DSR协议路径仿真
    5.4 AODV路由协议与DSR路由协议比较
        5.4.1 NS-2介绍
        5.4.2 NS-2仿真参数
        5.4.3 仿真结果比较
    5.5 AODV路由协议在气象观测系统的实现
        5.5.1 AODV协议在气象观测系统工作原理
        5.5.2 AODV协议移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象观测系统视频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6.1 气象观测视频监控架构
    6.2 视频服务器设计
        6.2.1 MJPG-streamer组件
        6.2.2 MJPG-streamer工作流程
    6.3 MJPG-streamer在气象观测系统的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部署与测试
    7.1 系统部署
    7.2 节点测试
        7.2.1 节点路由协议测试
        7.2.2 节点通信距离测试
        7.2.3 节点视频服务器功能测试
    7.3 系统测试
        7.3.1 气象要素测量
        7.3.2 无线Mesh网多跳视频监控测试
        7.3.3 基于无线Mesh网络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LINUX路由工程的应用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 hoc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设计[D]. 田智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Linux系统的卫星网络动态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D]. 徐玭.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基于FPGA嵌入式内核的AODV协议半物理仿真研究[D]. 周刚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2)
  • [4]一种低轨卫星网络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星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渔用Ad hoc分簇跨层协议研究[D]. 王龙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优化路由研究[D]. 刘潇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面向VANET的改进AODV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D]. 杨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D]. 蔡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面向抢险救灾的无线自组网通信/监控系统研究[D]. 毕研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基于无线Mesh网络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顾小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LINUX路由项目的应用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