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无公害”储粮(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军[1](2019)在《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参数研究》文中认为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防虫技术是一种机械化程度高、成本低、防护时间长、绿色环保的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很多粮仓已具备内环流均温系统,为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粮堆内部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的采样装置和浓度检测方法,研究了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粮堆生态因子的影响,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处理后储粮害虫致死效果的影响,以及高大平房仓食品级惰性粉整仓环流与粮面局部覆膜环流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为了实现对食品级惰性粉在粮堆内部的浓度分布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粮堆内部气溶胶的采样装置和浓度检测方法。该装置能够满足仓外远距离、长时间的对悬浮于粮堆内部以及粮仓空间的颗粒物质进行采样,通过除杂等手段实现对粮堆内部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的浓度检测。分别在粮面单位面积通风量0.0364 m/s、0.0816 m/s和0.1253 m/s的竖向通风模拟试验仓开展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研究:粮堆内部相对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7.9%、14.1%、21.4%;粮堆内部温度均为先降低再升高,最终分别上升了3.6℃、4.6℃和5.5℃;小麦水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0.59%、1.03%、1.63%;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均能穿透0.4 m深度的粮堆,粮堆上部浓度>粮堆内部浓度>粮堆下部浓度。明确了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中温度、相对湿度和小麦水分含量变化情况,证明了结合环流通风系统施用食品级惰性粉的可行性。经过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处理后的土耳其扁谷盗、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试虫,在不同温度(16℃、22℃、28℃)、相对湿度(45%、60%、75%)组合条件下的死亡情况: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该工艺对三种储粮害虫成虫的致死效果越好;土耳其扁谷盗成虫的LT99值在6.0 h到26.3 h范围之间,温度影响极显着,相对湿度影响显着;玉米象成虫的LT50值在32.7 h到87.8 h范围之间,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都极显着;赤拟谷盗成虫的LT50值22.3 h到119.3 h范围之间,温度影响显着,相对湿度影响极显着。明确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对工艺应用时机具有参考价值。分别在粮面单位面积通风量0.0016 m/s、0.0015 m/s的竖向通风高大平房仓开展食品级惰性粉整仓环流施用工艺和粮面局部覆膜环流工艺研究: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均能够穿透0.3 m深度粮堆,在0.6 m和0.9 m深度均无法被检测到;处理7 d后,土耳其扁谷盗、长角扁谷盗和锈赤扁谷盗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整仓环流施用工艺处理后,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到84.8%、56.5%、65.0%;局部覆膜环流施用工艺处理后,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到86.2%、60.0%、68.5%;食品级惰性粉对粮库现场采集和实验室多代培养的土耳其扁谷盗成虫致死效果无显着差异;整仓环流施用工艺与粮面局部覆膜环流工艺在各检测指标的对比中也并无显着差异。实仓试验有助于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防虫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本课题明确了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中关键参数的影响,使该工艺能够得到更精细的控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其他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提供了研究思路,对食品级惰性粉应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朱湖英[2](2017)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保证粮食质量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前提。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是粮食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不仅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和适应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具有现实迫切性。本文以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研究。在综述粮食质量安全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梳理粮食质量安全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从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分析粮食质量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消费者的粮食消费特征、粮食质量安全感知与评价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找到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对形成粮食质量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规制失灵理论对粮食质量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设计粮食质量安全调控框架,并提出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相关对策。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六点结论:(1)粮食质量安全是在满足人体膳食营养需求的同时,还须保证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对人类的生命、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可接受的水平以下,因此是粮食安全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消费者对政府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行为普遍表示不满意,大多数消费者对国内粮食质量的信心不足。(3)工业化、城镇化、绿色革命、粮食收购政策等是产生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现实潜在原因。(4)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失灵是形成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5)政府调控边界是解决粮食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要严格控制在市场失灵范围之内,政府不能取代粮食企业的责任主体地位。(6)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需要完善政府责任体系并调整相关政策,同时加大立法和制度建设在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2)国内对于食品质量问题和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丰富,但是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研究较少,本文深入研究了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感知与评价、粮食质量安全成因的理论分析等内容。(3)本文对我国粮食质量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设计了粮食质量安全的调控框架,丰富了粮食质量安全的研究内容。(4)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生产者、政府、消费者和相关社会团体等各主体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多元化主体博弈结果。
陈晨[3](2016)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问题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国家安全和稳定密切相关。对于世界人口大国中国来说,粮食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粮食问题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粮食问题,关注粮食生产。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粮食安全受耕地、水资源、人口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这需要我们采取正确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论述:前言部分简要概括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背景、意义,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成果和主要观点,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粮食问题的观点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对粮食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从数量安全、品质安全两个维度论述了粮食安全的内涵。数量维度的粮食安全是指人们能够获得数量充足的粮食。品质维度的粮食安全是指人们能够获得健康、营养的粮食。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粮食安全的评价标准:一是,论述了粮食安全的国际标准;二是,论述了粮食安全的国内标准。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粮食安全的现状,包括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走势、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在这一部分,还论述了中国面临的数量维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品质维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针对粮食安全问题阐述了我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成因。第五部分探讨了维系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思路。具体在于:通过提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等,维系中国粮食安全。
王善辉[4](2014)在《声学层析成像反问题求解及温度场重建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声学层析成像(Acoustic computer tomography)温度场检测技术根据多路径声波传播时间数据,推算被测区域的温度分布,属于“由效果反求原因”的逆问题研究,具有非接触不干扰被测温场、测温范围广(0℃~2000℃)、测量对象空间范围大(数十米)、可在线测量等优点。声学高温计是该技术在工业炉温度场监测中的典型应用。而应用该技术监测大气温度分布、深海热液温度分布、仓储粮食温度分布,则是探索中的新的应用领域。本文对声学层析成像反问题求解及温度场重建算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分析了影响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针对现有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算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被测区域网格划分数须小于系统可获得的有效声波路径数,原始像素数量有限,重建温度场空间分辨率低。提出一种基于Markov径向基函数与Tikhonov正则化的三维温度场重建算法---3DMTR(Markov radial basic function andTikhonov Regularization)算法。该算法被测区域划分的网格数可远多于声波路径数,更适合复杂温度场重建。声波收发器阵列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实验系统的测量实时性及温度场重建精度。为实现储粮温度分布声学层析成像法监测,对围绕圆筒形仓布置的声波收发器的数量、布局和有效声波路径选择等参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设计。三种典型的三维模型温度场重建结果表明:剔除仓壁上同一母线上的声波路径,可降低温度场重建误差。增加同一层面上收发器的数目或收发器布置的层数,都能减小重建误差。但若设置过多的声波收发器,会增大系数矩阵的条件数,加大重建误差。通过对声波收发器阵列的仿真设计,可优化收发器阵列各参数,提高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实验系统的性能和温度场重建精度。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是不适定的逆问题。正则化参数的选取对重建精度有重要影响。提出被测区域划分的像素数可远多于声波路径数、正则化参数自适应选取的二维温度场重建算法2DMTR-A(MTR withAdaptive Regularization Parameter)和三维温度场重建算法3DMTR-A。它们采用一种新的、称为最小变化法的正则化参数选取法,自适应地选取正则化参数,兼顾温度场细节重建和噪声抑制。仿真与实验重建结果表明,与常用的L曲线法相比,最小变化法确定的正则化参数对应着更小的温度场重建误差,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因此2DMTR-A和3DMTR-A算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声波在非均匀温度场中传播时其路径会因折射而弯曲。尤其对于温度梯度较大的复杂温度场,将声波路径近似为直线会给重建带来较大的误差。为提高非均匀温度场声学层析成像重建精度,提出考虑声波弯曲的二维/三维温度场重建算法。首先用二维/三维重建算法获得一个不考虑声线弯曲的二维/三维重建温度场,然后用打靶--插值法确定本征声线出射角,以三角形/正四面体前向展开法追踪声线,并建立本征声线上声波传播时间与温度分布间的关系,进而实现考虑声线弯曲的二维/三维温度场重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考虑声线弯曲效应后,能明显提高非均匀温度场重建精度。温度场的温度梯度越大,改善的效果越明显。采用以虚拟仪器LABVIEW为软件平台的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实验系统,以本文所提出的温度场重建算法,对空气中的二维温度场、三维温度场和仓储大豆中的二维温度场进行重建,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温度场重建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马六十[5](2014)在《华南地区储粮害虫防治科学用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食品的重要来源,必须保证粮食不受化学药剂的污染,符合安全标准。而在粮食储藏过程中,难免要对储粮害虫进行化学防治。为了适应当前绿色储粮的需要,保证粮食不受污染,应尽可能做到不使用化学药剂或者少用化学药剂。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常年高温高湿,储粮害虫发生严重,害虫防治任务艰巨,不使用化学药剂很难有效防治害虫,而储粮上可用的化学药剂又非常少,只有磷化氢可供使用,再加上长期不合理使用磷化氢导致害虫抗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更加加剧了害虫防治工作的难度。因此,为了有效防治储粮害虫,必须合理使用磷化氢,做到科学合理用药。本文通过对平房仓、浅圆仓所采用不同施药方法的探讨,解决了日常防治工作中熏蒸时机难以把握,仓房局部气密性不良,用药量较大,害虫抗性严重等问题,并提出要采取常规加缓释施药方法防治储粮害虫,多点常规缓释投药熏蒸应对“热皮冷芯”粮堆熏蒸问题等防治策略,从而为华南地区科学合理用药,有效防治储粮害虫提供参考。
李锦[6](2013)在《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杀虫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食品级惰性粉4号粉为研究材料,以食品级惰性粉4号粉对主要储粮害虫谷蠹、锯谷盗、锈赤扁谷盗、赤拟谷盗杀虫效果为试验评价对象,采用药膜法和混粮法测定不同因素对食品级惰性粉的杀虫效果的单因素影响以及综合影响,为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并进一步揭示杀虫机理。结果摘要如下:1.20℃、25℃、30℃、35℃温度范围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对四种常见储粮害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谷蠹、锯谷盗、锈赤扁谷盗、赤拟谷盗成虫,温度的升高对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效果具有增效作用;但在30℃时谷蠹全部死亡时间会有波动,死亡时间有升高趋势;30℃时4号粉对赤拟谷盗成虫的杀虫效果最差,稍低温如20℃、25℃致死效果高于30℃。2.药膜法测定45%、65%、85%、100%环境相对湿度对食品级惰性粉的影响,不同相对湿度下对四种常见储粮害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环境相对湿度的增高会降低食品级惰性粉的杀虫效果。3.采用混粮法研究不同小麦水分含量10%、12%、14%、16%范围内,对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效果的影响,不同小麦水分含量下食品级惰性粉对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含水量越高食品级惰性粉的防虫效果越低;小麦水分含量为10%~16%,50mg/kg剂量食品级惰性粉能够有效防治锯谷盗卵发育至成虫;200mg/kg能够有效防治赤拟谷盗卵发育至成虫;混粮法处理三种试虫敏感度由高到低为: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4采用混粮法研究多种因素对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效果的综合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剂量三个因素存在时,4号粉致死谷蠹最优组合为温度35℃,杀虫剂量200mg/kg,相对湿度为85%;致死赤拟谷盗最优组合为杀虫剂量200mg/kg,温度25℃,相对湿度为45%。温度、含水量、相对湿度、剂量四因素存在时4号粉致死谷蠹最优组合为含水量10%、温度25℃、剂量200mg/kg、相对湿度为65%;致死赤拟谷盗最优组合为剂量200mg/kg、含水量10%、环境温度20℃,相对湿度为85%。当多个影响因素存在时,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谷蠹和赤拟谷盗两种试虫,食品级惰性粉剂量越高、环境相对湿度越小、小麦含水量越低,食品级惰性粉对两种试虫防治效果越好。
顾莉丽[7](2012)在《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创造了以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虽然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稳固,随着惠农政策边际效应的递减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中国粮食生产情况还不容乐观。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乃至在未来都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与粮食安全相结合的视角切入,揭示中国粮食主产区历史演变的特点与原因,探讨粮食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基于比较利益的粮农种粮行为选择,探索在粮农收入构成中粮食收入不断下降情况下,农户投资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为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建立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界定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并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第二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从分析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历史进程入手,概括总结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化的特征,实证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探寻带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生产格局和流通格局两个方面。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看,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形成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粮食主产区的边界明显地呈现出缩小趋势。从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变迁看,伴随着粮食调运由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中国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的转变。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出显着特点:第一,粮食主产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第二,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地域分异加剧;第三,粮食主产区向经济滞后区域集中;第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加大。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的变化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而发生的,这种变化的形成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多重原因。第一,种粮比较效益相对低下是粮食主产区萎缩的基本原因;第二,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性是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的重要原因;第三,人地矛盾是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的客观原因;第四,社会需求拉动是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的市场动因;第五,农业科技进步为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提供了推动力。第三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差异分析。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目前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分别从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两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内部差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内部各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梯度特征,其中江苏、山东、辽宁和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其它9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粮食商品化程度并不高。值得关注的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粮食商品化程度显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其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说明我国主要的商品粮输出省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极差。第四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主要面临着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粮食流通体系不顺畅、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粮农种粮行为的工业化“效应”凸显等问题。第五章为工业化进程中农户种粮行为实证分析。结合研究目的,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实地调研情况,首先运用VAR模型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农户的“轻粮”行为。其次运用Logistic模型以吉林省为例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粮食主产区农户收入与其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据此对未来种粮行为进行预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农户而言,相对收益的变化是影响种粮行为的重要因素且对农户种粮行为具有负效应,即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条件下,随着土地外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农民种粮积极性将明显下降。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农户而言,种粮决策者的年龄、种粮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粮食价格、农资价格、种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粮食补贴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农户种粮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种粮决策者的年龄、粮食价格、种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种粮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农资价格对农户种粮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农户还是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农户,相对收益的变化对其种粮行为均有重要影响。通过预测得出:当粮食主产区农户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到1/5时,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占其总支出的比重只有1/10左右,说明在这一“时刻”,农民不再关心土地的收益甚至会发生弃耕行为。第六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因此有必要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进行回顾、梳理和评价,提出调整与优化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围绕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和产品市场从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产经营、收入支持、风险抗御、加工转化和市场调控等方面搭建起了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现阶段,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体系无论在政策内涵上,抑或是在外延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相比,仍存在政策补贴标准偏低,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利益主体多元化,执行成本较高;政策功能不强,支持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利于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政策忽视了粮食主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为了促进粮食生产长远稳定发展,构建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必须建立稳定而长效的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支持范围,转变政策支持方式。第七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预期。要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健康发展,必须结合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科学确定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定位,制定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目标,明确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为此必须要强化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要素基础,不断加强自然基础要素,增加人工投入要素,提升效率要素等。第八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建议部分。在对论文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国家、地方政府、农民经济利益及其行为相互影响关系,从多视角探讨粮食主产区变迁问题。从综合经济实力、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商品化程度等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内部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定位提供理论依据。以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兼业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意义和收入意义越来越淡化,粮食主产区农民会演化成较严重的“轻粮”行为为背景,探讨未来如何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从学术价值、理论意义看,这是基于新的视角关于粮食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研究的理论探索。从实践意义看,本论文对巩固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主产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晓鹏[8](2012)在《浅论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拟就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作了简要阐述。
周林泉,许德存[9](2007)在《便携式粮仓氮气浓度检测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制出一种便携式粮仓氮气浓度检测仪。粮堆中预埋氮气浓度传感器,氮气浓度信号引至仓外,由PLC组成的便携式检测仪对氮气浓度信号进行快速检测,测量精度高、工作可靠。
康云霞[10](2007)在《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种类及综合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和图书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全社会的公众资源。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尽管档案图书的利用率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但档案图书所特有的历史价值不可替代,特别是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保管好各种历史资料和档案图书始终是备受关注的课题。陕西位于我国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科技实力雄厚,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西安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城,不仅馆藏档案图书非常丰富,而且这些珍贵的档案图书为陕西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档案图书种类繁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和管理技术相对缺乏等因素,导致陕西馆藏的档案图书屡遭害虫危害,使档案图书轻则蛀蚀成洞破坏其完整性,重则使档案图书成为昆虫排泄物和纸张碎片的混合体,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全面掌握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的种类和危害情况,探究无公害种群调控措施,本项研究选择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水平和类型的档案馆图书馆为对象,采取定点调查与随机抽样、室内观测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防治试验以及综合治理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调查摸清了陕西档案图书害虫有6目17科33属44种(含文献记载的6种),鞘翅目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0%以上,为档案图书害虫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从发生危害情况来看,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特点是种类较多,危害不重。2.根据档案图书害虫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将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划分为重要害虫、一般害虫和偶见害虫3种类型,其中烟草甲Lasiodevma serricorne Fabricius、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 (Linnaeus)、小圆皮蠹A. verbasci (Linnaeus)、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sicolor Creatzer、拟裸蛛甲Gibbium aequinoctiale Boieldieu等为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的主要种类。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的发生、扩散与陕西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管理人员害虫防治知识缺乏有密切关系,另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害虫预测人员和设备也是陕西档案图书害虫频发的重要原因。3.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的区系组成是广布种16种,占陕西档案图书害虫总种数的36.36%;古北界6种,占总种数的13. 64%;东洋界5种,占总种数的11.36%;跨2界分布10种,占总种数的22.73%(古北东洋界共有种6种,占总种数的13. 64%;古北新北界共有种4种,占总种数的9. 09%);跨3界分布5种,占总种数的11.36%;跨4界、5界分布各1种。广布种为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的优势种群,其次为古北界分布种、古北东洋界共有种。4.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冷冻杀虫的适宜温度和熏蒸用药的剂量。一般情况下冷冻杀虫的温度为-20℃,可以杀死烟草甲害虫的各个虫态;通常档案库房熏蒸用药剂量磷化铝为12~15 g/m3 ,磷化锌为15 g/m3。5.根据昆虫种群生态学理论,提出了档案图书害虫综合治理的对策。档案图书害虫生活于档案馆图书馆这个室内封闭或半封闭系统环境中,档案图书害虫的治理,较容易人为控制。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利用害虫与寄主(图书、档案)之间的关系,以生态调控措施为基础,物理措施为主导,运用必要的生物措施,辅以合理的化学应急措施,同时,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种措施,兼顾环境和人身安全,实现对害虫种群的科学管理。根据陕西档案图书保管条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强调加强日常管理,防止虫源入库;调控馆库内温湿度,创造不利于害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发生;主张小批量档案图书虫害采用冷冻杀虫处理,大批量采用磷化铝或磷化锌熏蒸杀灭害虫。
二、浅论“无公害”储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无公害”储粮(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在粮食储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1.2 绿色储粮技术 |
1.3 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研究进展 |
1.3.1 惰性粉的分类 |
1.3.2 惰性粉杀虫机理研究 |
1.3.3 惰性粉杀虫效果的影响因素 |
1.3.4 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研究 |
1.4 立题依据 |
2 粮堆内部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采样装置和浓度检测方法 |
2.1 食品级惰性粉 |
2.1.1 食品级惰性粉来源及主要成分 |
2.1.2 食品级惰性粉物化参数 |
2.2 气溶胶采样装置 |
2.2.1 气溶胶采样头 |
2.2.2 转子流量计 |
2.2.3 真空压力泵 |
2.3 粮堆内部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浓度测量方法 |
2.3.1 采样点的设置 |
2.3.2 滤膜的选择 |
2.3.3 滤膜的准备 |
2.3.4 滤膜的安装 |
2.3.5 预埋采样管 |
2.3.6 去杂质干扰 |
2.3.7 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采样 |
2.3.8 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浓度测定结果计算 |
2.4 气溶胶采样装置浓度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
2.4.1 测定室 |
2.4.2 主要设备及材料 |
2.4.3 测定方法 |
2.4.4 测定结果 |
2.5 气溶胶采样装置实仓检测应用 |
2.5.1 仓房 |
2.5.2 应用方法 |
2.5.3 检测结果 |
2.6 讨论 |
3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粮堆生态因子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模拟试验仓 |
3.1.2 环流通风系统 |
3.1.3 气溶胶采样装置 |
3.1.4 温湿度检测系统 |
3.1.5 其他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模拟试验仓外部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控制 |
3.2.2 气溶胶采样点、温湿度检测点的布置 |
3.2.3 试验前后粮食水分含量的测定 |
3.2.4 环流通风系统参数测定 |
3.2.5 食品级惰性粉的施用 |
3.2.6 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在模拟试验仓中浓度的测定 |
3.2.7 环流施用食品级惰性粉 |
3.2.8 试验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模拟试验仓通风系统参数的测定 |
3.3.2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粮堆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
3.3.3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粮堆内部温度的影响 |
3.3.4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小麦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5 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在模拟试验仓中的分布 |
3.4 讨论 |
4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杀虫效果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虫 |
4.1.2 试虫饲料 |
4.1.3 食品级惰性粉 |
4.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虫的选择 |
4.2.3 试虫笼的制作 |
4.2.4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处理试虫 |
4.2.5 不同温度、相对湿度条件下观察试虫的死亡情况 |
4.2.6 试验数据处理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土耳其扁谷盗成虫的致死效果 |
4.3.2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玉米象成虫的致死效果 |
4.3.3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效果 |
4.4 讨论 |
5 高大平房仓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仓房 |
5.1.2 内环流均温系统 |
5.1.3 供试虫源 |
5.1.4 食品级惰性粉 |
5.1.5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内环流均温系统通风参数测定 |
5.2.2 气溶胶采样点及试虫笼布置 |
5.2.3 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流程 |
5.2.4 试虫的防治效果评价 |
5.2.5 试验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内环流均温系统的通风参数 |
5.3.2 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在粮堆表层的分布 |
5.3.3 实仓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杀虫效果评价 |
5.3.4 食品级惰性粉整仓环流施用工艺与局部覆膜环流工艺对比研究 |
5.4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内容 |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粮食质量安全概念界定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粮食质量安全概念的相关研究 |
2.1.2 粮食质量安全现状的研究 |
2.1.3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的研究 |
2.1.4 粮食质量安全对策的研究 |
2.1.5 文献简评 |
2.2 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外延 |
2.2.1 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 |
2.2.2 粮食质量安全的外延 |
2.3 粮食质量安全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 |
2.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紧迫性 |
2.3.2 粮食质量安全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
3.1 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
3.1.1 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 |
3.1.2 粮食生产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
3.2 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
3.2.1 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现状 |
3.2.2 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
3.3 粮食消费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
3.3.1 粮食消费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 |
3.3.2 粮食消费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费者的粮食消费特征及对粮食质量安全的评价 |
4.1 数据获取方法及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 |
4.1.1 数据获取方法 |
4.1.2 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 |
4.2 被调查者的粮食消费特征 |
4.2.1 粮食消费品种选择 |
4.2.2 采购粮食的地点选择 |
4.2.3 选购粮食的主要考虑因素 |
4.2.4 消费者辨别粮食质量的方法选择 |
4.2.5 选择国内粮食还是国外粮食的态度 |
4.3 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现状的感知及评价 |
4.3.1 消费者对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的感知及评价 |
4.3.2 消费者对粮食加工质量安全的感知及评价 |
4.3.3 消费者对转基因粮食的感知及评价 |
4.4 影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感知及评价的主要因素 |
4.4.1 知识匮乏 |
4.4.2 种植环境恶化 |
4.4.3 对食品质量监管现状的失望 |
4.4.4 来自社会媒体的错误报道 |
4.4.5 对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关注度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机理分析 |
5.1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形成的现实因素分析 |
5.1.1 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影响 |
5.1.2 绿色革命带来的影响 |
5.1.3 粮食收购政策带来的影响 |
5.1.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税制带来的影响 |
5.1.5 供给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认知带来的影响 |
5.2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机理 |
5.2.1 市场失灵引起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机理 |
5.2.2 政府规制失灵带来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调控框架设计 |
6.1 政府的调控边界划分 |
6.1.1 限于市场失灵范围 |
6.1.2 限于修补市场缺陷范围 |
6.1.3 限于不违背收益成本原则范围 |
6.2 责任体系框架设计 |
6.2.1 基于“三要素说”责任体系总体设计 |
6.2.2 责任主体划分 |
6.2.3 责任制度的设计 |
6.2.4 责任目标的确定 |
6.3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制度设计 |
6.3.1 制度的概念界定 |
6.3.2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制度的特点 |
6.3.3 三角制衡制度体系设计 |
6.4 调控要素分析 |
6.4.1 调控对象 |
6.4.2 调控手段 |
6.4.3 调控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建设 |
7.1.1 政府责任体系理论框架构建 |
7.1.2 当前政府责任体系存在问题 |
7.1.3 完善政府责任体系的相关建议 |
7.2 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体系 |
7.2.1 粮食质量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
7.2.2 粮食质量安全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7.2.3 粮食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2.4 粮食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模型 |
7.3 调整粮食质量安全的政策体系 |
7.3.1 依托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变粮食生产政策 |
7.3.2 建立支持全产业链的粮食流通政策 |
7.3.3 培育“优质优价”的粮食消费政策 |
7.4 建立法治粮食质量安全的法律体系 |
7.4.1 现有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7.4.2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的法律调控 |
7.5 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的制度体系建设 |
7.5.1 强化企业自律的支持制度 |
7.5.2 完善政府规制制度 |
7.5.3 建立社会团体参与制度 |
7.5.4 探索成熟消费者的培育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粮食问题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斯大林关于粮食问题的主要论述 |
(三) 中国共产党关于粮食问题的主要观点 |
二、粮食安全内涵的阐释 |
(一) 数量维度的粮食安全 |
(二) 品质维度的粮食安全 |
三、粮食安全的评价标准 |
(一) 国际评价标准简述 |
(二) 国内评价标准释析 |
四、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
(一) 粮食安全的总体走势 |
(二) 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
(三) 粮食安全问题的成因 |
五、维系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思路 |
(一) 提高土地利用率 |
(二)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
(三) 关注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四)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声学层析成像反问题求解及温度场重建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温度场测量方法简介 |
1.2.1 接触式测温法 |
1.2.2 非接触式测温法 |
1.3 仓储粮食温度监测技术 |
1.3.1 仓储粮食温度监测的必要性 |
1.3.2 接触式储粮测温技术 |
1.3.3 非接触式储粮测温技术 |
1.4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仓储粮食中的声学法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技术 |
2.1 声学法测温基本原理 |
2.2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原理及系统构成 |
2.3 储粮温度监测对温度场重建算法的要求 |
2.4 典型的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算法 |
2.4.1 最小二乘算法 |
2.4.2 滤波反投影算法 |
2.4.3 高斯函数与正则化重建算法 |
2.4.4 代数重建算法 |
2.4.5 同步迭代算法 |
2.4.6 基于 Markov 径向基函数与正则化的二维重建算法(2DMTR) |
2.4.7 用费马原理追踪声线的最小二乘算法 |
2.5 影响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精度的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算法研究 |
3.1 正问题与反问题 |
3.2 基于 Markov 径向基函数与正则化的三维重建算法(3DMTR) |
3.2.1 3DMTR 算法正问题模型的建立 |
3.2.2 3DMTR 算法的反问题的求解 |
3.3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系统收发器阵列布局对温度场重建的影响 |
3.3.1 声波收发器阵列评价方法 |
3.3.2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实验系统收发器阵列参数设置 |
3.4 正则化参数自适应选取的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算法 |
3.4.1 正则化参数自适应选取 |
3.4.2 正则化参数自适应选取的二维温度场重建算法(2DMTR-A) |
3.4.3 正则化参数自适应选取的三维温度场重建算法(3DMTR-A)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声线弯曲的二维温度场重建 |
4.1 三角形前向展开法及追踪步长对追踪精度的影响 |
4.1.1 算法追踪原理 |
4.1.2 追踪步长对追踪精度的影响 |
4.2 考虑声线弯曲的二维温度场重建算法的研究 |
4.2.1 考虑声线弯曲的最小二乘法温度场重建步骤 |
4.2.2 声线出射角的确定 |
4.2.3 追踪声线时前向伸展的三角形顶点声速的确定 |
4.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声线路径弯曲的三维温度场重建 |
5.1 正四面体前向展开法及追踪步长对追踪精度的影响 |
5.1.1 算法追踪原理 |
5.1.2 追踪步长对追踪精度的影响 |
5.2 考虑声线弯曲的三维温度场重建算法的研究 |
5.2.1 考虑声线弯曲的 3DMTR 法重建步骤 |
5.2.2 声线出射角的确定 |
5.2.3 追踪声线时前向展开的正四面体顶点声速的确定 |
5.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检测实验系统及温度场重建实验 |
6.1 系统组成 |
6.2 空气中二维温度场重建 |
6.3 仓储大豆中二维温度场重建 |
6.4 空气中三维温度场重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华南地区储粮害虫防治科学用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储粮害虫的调查情况 |
1.2 华南地区开展储粮害虫防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华南地区储粮药剂使用现状 |
1.4.1 主要储粮种类 |
1.4.2 华南地区常见储粮害虫 |
1.4.3 储粮药剂种类 |
2.目前化学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熏蒸时机与粮温低矛盾 |
2.2 企业管理需要与熏蒸杀虫需要相矛盾 |
2.3 整体气密性与局部气密性矛盾 |
2.4 熏蒸剂单一与害虫抗性矛盾 |
2.5 普遍用药量比较高 |
3. 非常规施药方法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
3.1 不同仓型的害虫防治情况 |
3.1.1 平房仓(楼房仓)储粮的害虫防治 |
3.1.2. 浅圆仓的害虫防治 |
3.2 采取常规加缓释施药方法对储粮害虫防治 |
3.2.1 多点常规缓释投药熏蒸应对“热皮冷芯”粮堆熏蒸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杀虫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绿色生态储粮技术的提出与发展 |
1.2 食品级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研究 |
1.2.1 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机理研究 |
1.2.2 食品级惰性粉杀虫谱 |
1.3 食品级惰性粉应用技术 |
1.3.1 空仓杀虫技术 |
1.3.2 粮面拌合防虫杀虫技术 |
1.4 惰性粉改性研究 |
1.5 惰性粉杀虫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1.5.1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效果研究 |
1.5.2 粮食品种的影响效果研究 |
1.5.3 试虫种类及虫态影响效果研究 |
1.6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环境温度对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环境温度下四种储藏物害虫成虫的死亡规律 |
2.2.2 不同环境温度下三种储藏物害虫低龄幼虫的死亡规律 |
2.2.3 不同环境温度下三种储藏物害虫高龄幼虫的死亡率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湿度对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效果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环境湿度下四种储藏物害虫成虫的死亡规律 |
3.2.2 不同环境湿度下三种储藏物害虫低龄幼虫的死亡规律 |
3.2.3 不同环境湿度下三种储藏物害虫高龄幼虫的死亡规律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小麦水分含量对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效果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水分含量下储藏物害虫成虫的死亡率 |
4.2.2 不同水分含量对食品级惰性粉抑制锯谷盗卵发育至成虫作用的影响 |
4.2.3 不同水分含量对食品级惰性粉抑制赤拟谷盗卵发育至成虫作用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温度和湿度对食品级惰性粉杀虫效果的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温度、湿度、剂量对惰性粉防治谷蠹的综合影响 |
5.2.2 温度湿度对惰性粉防治赤拟谷盗的综合影响 |
5.2.3 温度、含水量、相对湿度以及剂量对 4 号粉防治谷蠹的综合影响 |
5.2.4 温度、含水量、湿度、剂量对惰性粉防治赤拟谷盗的综合影响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文献评述 |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 |
2.1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 |
2.2 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
2.3 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差异分析 |
3.1 中国粮食主产区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 |
3.2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差异分析 |
3.3 中国粮食主产区商品化程度差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
4.1 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 |
4.2 区域经济发展滞后 |
4.3 粮食流通体系不顺畅 |
4.4 土地经营规模狭小 |
4.5 粮农种粮行为的工业化“效应”凸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户种粮行为实证分析 |
5.1 工业化进程中农户“轻粮”行为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
5.2 工业化进程中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
5.3 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行为预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 |
6.1 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背景及运行轨迹 |
6.2 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评价 |
6.3 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调整与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预期 |
7.1 未来中国粮食供求分析 |
7.2 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定位 |
7.3 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目标 |
7.4 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条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附件 |
(8)浅论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 |
(一)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突破资源约束“瓶颈” |
(二)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
(三)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
二、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
三、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
四、建立与完善国家支持价格机制与政府调控价格机制 |
(一) 所涉及主要内容 |
(二) 做好对粮食购销价格的确定 |
(三) 做好对粮食价格的调控 |
五、改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 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
结束语 |
(9)便携式粮仓氮气浓度检测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
1.1 氧电极 |
1.2 信号放大电路 |
1.3 移动式检测系统硬件 |
1.4 移动式检测系统软件实现 |
2 操作步骤 |
3 结论 |
(10)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种类及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档案图书害虫研究概况 |
1.2 档案图书害虫种类 |
1.2.1 鞘翅目 |
1.2.2 蜚蠊目 |
1.2.3 等翅目 |
1.2.4 啮虫目 |
1.2.5 鳞翅目 |
1.2.6 缨尾目 |
1.3 档案图书害虫生物生态学研究 |
1.3.1 鞘翅目 |
1.3.2 蜚蠊目 |
1.3.3 等翅目 |
1.3.4 啮虫目 |
1.3.5 鳞翅目 |
1.3.6 缨尾目 |
1.4 防治技术 |
1.4.1 环境调节技术 |
1.4.2 害虫治理技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档案图书害虫调查 |
2.1.1 样点设置 |
2.1.2 调查时间 |
2.1.3 调查内容 |
2.1.4 调查点的设计 |
2.1.5 调查方法 |
2.1.6 档案图书害虫统计 |
2.2 档案图书害虫主要种类生物学观察 |
2.3 档案图书害虫防治试验 |
2.3.1 冷冻杀虫试验 |
2.3.2 化学熏蒸试验 |
2.4 档案图书害虫区系组成分析 |
2.5 档案图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档案图书害虫的种类与为害 |
3.1.1 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的种类 |
3.1.2 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种类与全国种类的比较 |
3.1.3 陕西档案图书害虫的危害 |
3.1.4 陕西档案图书害虫发生危害的原因分析 |
3.2 档案图书害虫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性 |
3.2.1 烟草甲 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 |
3.2.2 药材甲 Stegobium paniceum (Linnaeus) |
3.2.3 大理窃蠹 Ptilineurus marmoratus (Reitter) |
3.2.4 黑毛皮蠹 Attagenus unicolor japonicus Reitter |
3.2.5 小圆皮蠹 Anthrenus verbasci (Linnaeus) |
2.2.6 花斑皮蠹 Trogoderma variable Ballion |
3.2.7 百怪皮蠹 Thylodrias contractus Motschulsky |
3.2.8 拟裸蛛甲 Gibbium aequinotiale Boieldieu |
3.2.9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 |
3.2.10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Serville) |
3.2.11 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ceus) |
3.2.12 嗜卷书虱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bonnel |
3.2.13 毛衣鱼 Ctenolepisma villosa (Fabricius) |
3.3 档案图书害虫的区系组成 |
3.4 档案图书害虫的防治试验 |
3.4.1 冷冻杀虫试验 |
3.4.2 化学熏蒸试验 |
3.5 档案图书害虫的种群治理对策 |
3.5.1 影响档案图书害虫发生的因子 |
3.5.2 档案图书库房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关于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4.2.1 入库杀虫制度贵在坚持 |
4.2.2 掌握虫情抓住关键防治时期 |
4.2.3 化学杀虫应注意药品选择 |
4.2.4 应用杀虫措施应特别注意安全 |
4.2.5 密闭除湿防虫的关键是密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陕西档案图书害虫名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论“无公害”储粮(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级惰性粉环流施用工艺参数研究[D]. 张振军.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2]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D]. 朱湖英. 湘潭大学, 2017(01)
- [3]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陈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4]声学层析成像反问题求解及温度场重建算法研究[D]. 王善辉. 沈阳工业大学, 2014(12)
- [5]华南地区储粮害虫防治科学用药探讨[D]. 马六十.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6]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杀虫效果评价研究[D]. 李锦.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
- [7]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 顾莉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8]浅论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J]. 陈晓鹏. 农业经济, 2012(03)
- [9]便携式粮仓氮气浓度检测仪的研制[J]. 周林泉,许德存. 粮食储藏, 2007(06)
- [10]陕西省档案图书害虫种类及综合治理研究[D]. 康云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