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马望力[1](2018)在《拉萨地区春箭筈豌豆不同轮作方式的生产力评价》文中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高山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冷季缺少饲草料是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培育的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系列品种为材料,通过2016-2017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在单播和轮作系统中的生产力,以期为该地区建立高效的草地农业系统提供支持。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参试春箭筈豌豆各品种单播条件下盛花期干草产量为兰箭1号最高,达5.66t/hm2,333/A和兰箭2号产量接近,分别为4.94和4.90t/hm2,兰箭3号最低,产量为4.47t/hm2。就干物质累积速率而言,兰箭3号最高,达6.7g/d,333/A、兰箭2号和兰箭1号分别为5.9、5.8和5.2 g/d。各品种的种子产量以兰箭3号最高,达2.43 t/hm2,以后依次为333/A、兰箭2号和兰箭1号,分别为2.23、1.97和1.67 t/hm2。333/A、兰箭1号和兰箭2号盛花期粗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分别为21.71%、21.45%和21.13%,显着高于兰箭3号的含量(P<0.05),后者为19.10%。粗蛋白质累积速率与此一致。2.参试的5个轮作系统中,以兰箭1号-冬青稞(Hordeum vulgare)-油菜(V-H-R)(Brassica campestris)和油菜-冬青稞-油菜(R-H-R)产量最高,分别达27.24和26.89t/hm2。其次为兰箭1号-冬青稞-兰箭1号(V-H-V)和油菜-兰箭1号-油菜(R-V-R),产量分别为24.40和17.52 t/hm2。当地传统的休闲-冬青稞-休闲(F-H-F)最低,仅为12.58 t/hm2。各轮作系统间粗蛋白质总产量存在显着差异,仍为R-H-R系统最高,达3.68 t/hm2,以下依次为R-V-R、V-H-R、V-H-V和F-H-F,分别是3.33、2.50、2.13和0.78 t/hm2。3.各轮作系统0-30cm土层平均土壤全氮含量与轮作前相比均显着提高。各轮作系统相比,加入兰箭1号的V-H-V和V-H-R系统,其平均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F-H-F和R-H-R系统,分别提高了134.9%、19.6%和115.6%、9.8%。与轮作前相比,各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轮作系统间差异不显着。4.比较各轮作系统经济产值,以V-H-V和V-H-R最高,分别达44284和41444元/hm2,以下依次为R-H-R、R-V-R和F-H-F,分别为36330、29243和17674元/hm2。参试3个兰箭品种春箭筈豌豆在拉萨地区均表现出很好的生产力,且收获后土壤肥力显着增加(P<0.05)。加入兰箭1号的V-H-V、V-H-R和R-V-R系统与当地传统的F-H-F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与R-H-R系统相比,V-H-R、V-H-V系统整体表现更优,虽R-V-R在生产力方面略低,但避免了施肥对土壤的破坏,在土壤改良方面效果更佳。因此,兰箭系列春箭筈豌豆为缓解青藏高原畜牧业饲草料短缺提供了优良的饲草,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邓艳芳[2](2014)在《青海省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初探》文中认为通过连续四年对青海省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项目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对青海省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总结探讨,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宋国英[3](2013)在《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西藏作为我国传统五大牧区之一,其畜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牲畜所需饲料几乎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目前全区很多草地鲜草产量不足,正面临着饲料严重缺乏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全区畜牧业的发展。饲草料不足,使得牲畜的生产性能得不到发挥,最终导致生产力、产奶量、产肉量、产毛量下降等。由此可见,草、畜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本文以西藏主要农区包括拉萨市、山南地区以及日喀则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分析西藏主要农区麦类作物收获后的气候资源和耕地资源条件得出:拉萨和山南两地更适宜复种,可利用麦后的水热资源发展“一年两收”种植模式,既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可满足牲畜对饲料的需求,同时还可缓解牲畜对草场的压力,确保西藏全区的生态安全。并通过田间试验和社会调查法研究拉萨和山南两地麦类作物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的经济效益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拉萨市冬小麦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如饲用油菜、箭舌豌豆和饲用燕麦,相比之下,饲用燕麦的产草量最高,61天的生长季最高可为当地农牧民带来收益4987元/hm2,其次为箭舌豌豆,而产量最低的为饲用油菜,最高可带来收益1955元/hm2。可见,参试作物中饲用燕麦更适宜在西藏主要农区进行复种。(2)拉萨市冬青稞和冬小麦后复种饲用燕麦,相同的两个参试品种白燕9号和白燕10号表现为:白燕10号的产草量比白燕9号要高;由于冬青稞后复种其生产季比冬小麦后复种长31天,冬青稞后复种白燕10号比冬小麦后复种白燕10号鲜草产量每公顷高出4711kg,经济收益高出1884元。即冬青稞后复种燕麦收益要高于冬小麦后复种,表现为前茬作物收获越早、复种后经济效益越高。(3)山南地区和拉萨市同为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由于山南地区收获冬青稞较拉萨市早,复种后生长季相对长5天,同为10月15日取样测产后得出山南地区复种白燕9号和白燕10号给农牧民带来的收益比拉萨市每公顷分别高出300元、839元。究其原因除了山南地区的冬青稞收获时间较早外,山南地区海拔比拉萨约低100m左右,≥0℃日积温天数高出14天、≥0℃日积温高出169℃。(4)拉萨市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分别在10月15日和11月2日各取样测产一次,得出:收获干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收益要高于收获鲜草,每亩约高出50元以上,最高可达200元。若收获鲜草,则应在10月中旬以前(对抗霜性差的品种而言),若收获干草可适当推迟至11月初。(5)对复种饲草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调查,得出:饲草复种不仅有利于西藏种植结构调整趋向于合理,同时还可增加农民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对农牧民的饲草复种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得出:西藏的农户大多饲养牲畜,他们很愿意进行饲草复种,但是希望能获得政府的资助如种子、化肥等农资;部分进行过饲草复种的农民意识到复种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需要进一步筛选优良的饲草品种,研究高效的复种模式,完善复种技术,以降低种植风险。
辛有俊[4](2005)在《调整农区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农区草业》文中研究说明草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草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充分发挥农业区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区草业,是青海草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刚存武[5](2004)在《化学除草剂及不同农艺措施对青海高原农田杂草防治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杂草是世界性的农田有害生物,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其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杂草的抗药性、药害、环境污染、杂草群落的演替等问题的出现,使杂草学工作者们不得不探索新的除草途径。 通过调查,本文对青海省农田草害的分布、危害及变动情况做了论述;为了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提高除草剂的防效,本试验在配施除草剂的基础上,研究了浅耕、播种密度、增施底肥等农艺措施对杂草防治的调控效应;并对浅耕和深耕两种耕作方式下当年产生的野燕麦种子在不同土壤耕层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连续3年对浅、深耕田收割后落入地表的野燕麦种子量和播前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首次在沙棘苗圃中的应用了14%油草净化学除草剂。本试验点位于青海省高海拔的新垦农场区和乐都县川水地区进行,分别设在青海塘格尔木农场、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和乐都县川水地进行。 结果表明:1、在近十几年内,由于使用单一的化学除草剂,防治方法的单一和管理上的放松,引起麦田杂草群落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单独使用燕麦畏防除野燕麦,引起双子叶杂草严重发生;长期使用2,4-D丁酯,使有耐药性的猪殃殃、荞麦蔓、节裂角回香以及多年生的田旋花、苣荬菜、大刺儿菜等发生加重;耕作、轮作的影响,由于拖拉机深耕大幅度减少,多采用老式犁浅耕,造成多年生的杂草发生加重。 2、在配施2,4-D除草剂的前提下,高密度作物对双子叶杂草的株数和鲜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配施燕麦畏的前提下,高密度作物对野燕麦的鲜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降低田间野燕麦的株数无作用。 3、收割后及时浅耕能将当年产生的杂草种子全部耙入0-10 cm的土层中,通过配施除草剂,防效很好。浅耕1~2年,浅耕田春灌后播种前0~30cm土壤含水量和深耕田没有明显的区别,连续浅耕3年,10~20cm耕层含水量明显的低于深耕田,已形成明显的犁底层。 4、14%油草净乳油1350ml/hm2,于沙棘出苗35d后(苗高8—10cm)施药,对沙棘苗安全,对沙棘苗圃中的野燕麦和双子叶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但对大蓟防效不够理想。
徐有学,盛国太[6](2001)在《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在乐都县川水地区开展复种饲草试验 ,初步摸清了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栽培技术以及复种饲草的产量 ,为在川水地区开展草田轮作和种草养畜提供了依据
二、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地区春箭筈豌豆不同轮作方式的生产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春箭筈豌豆 |
2.1.1 起源与分布 |
2.1.2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2.1.3 饲用与经济价值 |
2.2 箭筈豌豆的轮作制度 |
2.3 西藏地区春箭筈豌豆轮作制度 |
2.4 草田轮作对土壤营养的影响 |
2.4.1 草田轮作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
2.4.2 草田轮作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2.5 西藏拉萨农业生产系统 |
2.5.1 西藏拉萨农业生产系统的生态环境 |
2.5.2 西藏拉萨农业生产系统的现状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3.1 春箭筈豌豆品种评价 |
3.3.2 春箭筈豌豆轮作试验 |
3.4 田间管理 |
3.4.1 春箭筈豌豆品种评价 |
3.4.2 春箭筈豌豆轮作试验 |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5.1 物候期与株高 |
3.5.2 相对生长速率 |
3.5.3 植物地上干物质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速率 |
3.5.4 植物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蛋白质产量 |
3.5.5 粗蛋白质积累速率 |
3.5.6 土壤养分 |
3.5.6.1 土壤样品测定 |
3.5.6.2 土壤全氮含量 |
3.5.6.3 土壤有机碳含量 |
3.5.7 碳氮比 |
3.5.8 经济产值 |
3.6 数据统计 |
第四章 结果 |
4.1 单播春箭筈豌豆品种生产力 |
4.1.1 生育期 |
4.1.2 株高 |
4.1.3 干草与种子产量 |
4.1.4 干物质积累速率 |
4.1.5 植物粗蛋白质含量 |
4.1.6 粗蛋白质积累速率 |
4.1.7 土壤氮素 |
4.1.8 土壤有机碳 |
4.1.9 碳氮比 |
4.2 轮作系统生产力 |
4.2.1 地上干物质产出 |
4.2.2 植株粗蛋白质产量 |
4.2.3 土壤氮素 |
4.2.4 土壤有机碳 |
4.2.5 碳氮比 |
4.2.6 经济产值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参试各春箭筈豌豆品种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表现 |
5.1.1 参试春箭筈豌豆品种生产性能 |
5.1.2 参试春箭筈豌豆品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5.1.3 参试各春箭筈豌豆品种评价 |
5.2 各轮作系统表现 |
5.2.1 各轮作系统地上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产量 |
5.2.2 各轮作系统土壤养分 |
5.2.3 轮作系统经济产值 |
5.2.4 各轮作系统评价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青海省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现状 |
1.1 2010~2013年种植面积及发展规模 |
1.2 2013年种植牧草品种及比例 |
1.3 2013年牧草产量及产值比例 |
2 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发展存在问题 |
2.1 农区牧草种植和耕地复种饲草项目资金补贴过低 |
2.2 地理及地形原因影响机械作业 |
2.3优良牧草品种单一 |
2.4 缺乏龙头企业 |
2.5 项目宣传有待加强 |
3 意见建议 |
3.1 提高项目补助标准 |
3.2 积极扶持饲草加工龙头企业 |
3.3 加强土地流转, 力促优良牧草引进及培育 |
3.4 大力开展项目宣传, 强化关键技术培训 |
(3)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复种的概念及意义 |
1.2.1 复种的概念 |
1.2.2 饲草复种的意义 |
1.3 国内外复种情况 |
1.3.1 蔬菜和粮经作物复种模式 |
1.3.2 饲草作物复种模式 |
1.3.3 复种饲草经济效益研究 |
1.4 西藏复种模式 |
1.4.1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模式 |
1.4.2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经济效益研究 |
1.5 西藏饲草复种研究与不足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7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潜力分析 |
2.1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的气候资源条件 |
2.1.1 积温条件 |
2.1.2 降水量 |
2.2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的耕地资源条件 |
2.2.1 复种的耕地面积 |
2.2.2 适宜复种的耕地夏闲期 |
2.3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指数 |
2.4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潜力分析 |
第三章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
3.1 西藏主要农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
3.2 西藏种植青饲料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力分析 |
3.3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
3.3.1 材料及方法 |
3.3.2 拉萨市冬小麦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
3.3.3 拉萨市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经济效益分析 |
3.3.4 拉萨市麦后复种饲草作物小结 |
3.3.5 山南地区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产草量测定 |
3.3.6 山南地区麦后复种饲用燕麦小结 |
第四章 复种饲草社会效应调查 |
4.1 复种饲草有利于增加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4.2 发展饲草复种有利于西藏种植结构的调整 |
4.3 对农民进行饲草复种情况调查 |
4.3.1 劳动力调查 |
4.3.2 牲畜饲养情况调查 |
4.3.3 种植意愿调查 |
4.3.4 农民风险意识调查 |
4.3.5 农民对复种饲草的受助愿望调查 |
4.3.6 饲草复种限制因素调查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建议和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调整农区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农区草业(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利因素 |
1.1 水热充足, 气候资源优越 |
1.2 人口集中, 劳力资源丰富 |
1.3 退耕还草, 适宜发展人工草地 |
1.4 粮草轮作, 提高资源利用率 |
2 具体措施及建议 |
2.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
2.2 要加大草业经济的宣传工作力度 |
2.3 搞好示范带动工作 |
2.4 加强领导和技术服务 |
(5)化学除草剂及不同农艺措施对青海高原农田杂草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农田杂草学科发展及研究动态 |
1.1 农田杂草防除的历史与发展 |
1.2 化学除草剂的发展与现状 |
1.2.1 除草剂的早期阶段 |
1.2.2 除草剂的有机化阶段 |
1.2.3 超高效除草剂的发展阶段 |
1.2.4 化学除草剂的现状及未来 |
1.3 杂草生物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 |
1.3.1 利用植食性动物进行杂草防除 |
1.3.2 生物除草剂的发展及现状 |
1.3.3 利用化感它感作用防除杂草 |
1.4 生物工程技术在杂草治理中的应用 |
1.4.1 抗(耐)除草剂育种 |
1.4.2 生物除草剂的基因改良 |
1.5 生态、耕作调控措施对杂草控制作用的研究 |
1.6 我国农田杂草防除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
1.6.1 我国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过程 |
1.6.2 我国生物除草剂方面取得的成绩 |
1.6.3 我国农田杂草防除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
1.6.3.1 农田杂草群落演替频率加快,增大化学除草的工作难度 |
1.6.3.2 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给农业生产留下了隐患 |
1.6.3.3 农田杂草抗药性上升 |
1.7 农田杂草防治未来的任务及解决途径 |
1.7.1 重视农田杂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
1.7.2 生态调控对杂草发生危害的控制作用研究 |
1.7.3 除草剂的混用及混剂型的研究 |
1.7.4 其它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2.1.1 塘格尔木农场概况 |
2.1.2 三角城种羊场概况 |
2.1.3 乐都县试验点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除草剂不同用量、不同施肥水平及不同播种量对青棵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
2.2.2 浅耕对青海环湖区农田杂草控制效果及浅耕期限的研究 |
2.2.3 14%油草净对沙棘苗安全性及对沙棘苗圃杂草防除效果的研究 |
2.3 研究内容和调查方法 |
2.3.1 青海省农田杂草分布、种类及危状况的调查方法 |
2.3.2 除草剂不同用量、不同施肥水平及不同播种量对青棵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 |
2.3.3 浅耕对青海环湖地区农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浅耕期限 |
2.3.4 14%油草净对沙棘苗的安全性及对沙棘圃杂草防除效果 |
2.4 本研究思路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青海省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危害及变化 |
3.1.1 农田杂草的种类 |
3.1.2 不同生态区农田杂草的分布及危害 |
3.1.2.1 川水地农田杂草 |
3.1.2.2 浅山地农田杂草 |
3.1.2.3 半浅半脑山地区农田杂草 |
3.1.2.4 脑山地区农田杂草 |
3.1.2.5 海南、海西垦区农田杂草 |
3.1.2.6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牧区中、小块农业区农田杂草 |
3.1.2.7 影响农田杂草分布的主要因素 |
3.1.3 青海省不同作物田杂草种类及危害 |
3.1.3.1 小麦田杂草种类及危害 |
3.1.3.2 青稞田杂草种类及危害 |
3.1.3.3 油菜田杂草种类及危害 |
3.1.3.4 蔬菜田杂草种类及危害 |
3.1.4 青海省麦田杂草变化 |
3.1.4.1 青海省麦田杂草的变化 |
3.1.4.2 不同生态区麦田杂草变化 |
3.1.4.3 青海省麦田杂草群落变动的原因 |
3.1.5 青海省春油菜田杂草群落变化及原因 |
3.1.5.1 青海省春油菜田杂草种类及其变化 |
3.1.5.2 川水地区油菜田杂草群落的变动 |
3.1.5.3 脑山地区油菜田杂草群落的变动 |
3.1.5.4 国营农牧场油菜田杂草群落的变动 |
3.1.5.5 青海省油菜田杂草群落变动的原因 |
3.2 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及不同除草剂用量对农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
3.2.1 不同处理对青稞田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效 |
3.2.1.1 不同处理对双子叶杂草株数防治效果 |
3.2.1.2 不同处理对双子叶杂草鲜重防治效果 |
3.2.2 不同处理对青稞田野燕麦的综合防效 |
3.2.2.1 不同处理对野燕麦株数防治效果 |
3.2.2.2 不同处理对野燕麦鲜重防治效果 |
3.2.3 不同处理对青稞产量的影响 |
3.3 浅耕对青海环湖地区农田野燕麦防治效果的研究 |
3.3.1 浅耕对青海环湖地区农田野燕麦的综合防效 |
3.3.1.1 浅耕对当年产生的野燕麦种子在不同耕层中分布的影响 |
3.3.1.2 浅耕配施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防治效果 |
3.3.2 浅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浅耕期限的研究 |
3.4 14%油草净乳油对沙棘幼苗安全性及对沙棘苗圃杂草防效的研究 |
3.4.1 14%油草净对沙棘苗安全性调查 |
3.4.2 14%油草净对沙棘苗圃杂草防除效果 |
3.4.2.1 14%油草净对野燕麦防除效果 |
3.4.2.2 14%油草净对双子叶杂草防除效果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1 种草 |
2.1.1 供试品种 |
2.1.2 播种方式 |
2.1.3 播种日期及方法 |
2.1.4 播种量及复土深度 (见表1) |
2.1.5 田间管理 |
2.1.6 测产与收获 |
2.2 养畜 |
2.3 饲草加工 |
2.3.1 青贮 |
2.3.2 调制干草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单播、混播的产量 |
3.2 土壤含水量与复种作物出苗和产量分析 |
3.3 饲养牲畜体重变化分析 |
3.4 复种作物物候期观察 |
4 小结 |
四、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地区春箭筈豌豆不同轮作方式的生产力评价[D]. 马望力. 兰州大学, 2018(09)
- [2]青海省农区种草及复种饲草初探[J]. 邓艳芳. 青海草业, 2014(01)
- [3]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D]. 宋国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4]调整农区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农区草业[J]. 辛有俊. 青海草业, 2005(02)
- [5]化学除草剂及不同农艺措施对青海高原农田杂草防治效果的研究[D]. 刚存武.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4)
- [6]乐都县川水地复种饲草试验初报[J]. 徐有学,盛国太. 青海草业,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