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受表彰(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安装协会秘书处[1](2021)在《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协会优秀工作者、优秀联络员、优秀通讯员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省、自治区、直辖市安装协会(分会),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业协会,有关行业建设协会,中国安装协会(会员单位)地区联络组,各会员单位:两年来,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在省市安装协会(分会)、有关建筑业协会、有关行业建设协会和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协会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践行服务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侯恩宾[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新华社[3](2020)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8日)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主持召开一系列会议研究决策、部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各党政军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张雷[4](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王一舟[5](2020)在《我国教师国家荣誉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教师之于教育的地位则更是重中之重。回溯过往,尊师重教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把教师奉为道德与学问的典范,“天地君亲师”,就是对古代教师地位的一个真实写照。立足当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育人树人工作。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给予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给教师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荣誉感。本文是对构建我国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专门研究,通过研究探讨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构建路径,重点探讨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通过对强国兴师系列战略的解读、各地先行的教师荣誉实践及部分一线教师的民意反馈分析,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本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是对社会转型期尊师重教,强国兴师有关背景说明,主要是对提高教师地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问题的关注,进而提出本研究的主要框架和研究方法、思路及对本研究相关问题如教师荣誉研究总体趋势;对荣誉制度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等相关文献做出分析综述。第二部分,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内涵与理论基础概述。主要从理论角度界定荣誉与荣誉制度,教师荣誉与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相关核心概念内涵和特性,以及尝试进行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功能性分析,为本研究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教师荣誉制度历史发展及现状。这是对我国已施行的教师荣誉制度进行历史梳理和现实分析部分,主要是客观分析教师荣誉制度在我国当下的实践情况和特征,为下文提出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路径设想奠定现实基础。第四部分,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是运用激励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分析构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内在机制。即从国家政策战略、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荣誉体系内在完善和现实民意的基础上分析新时期构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部分,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实施路径。依据前面章节对教师荣誉制度的历史演进、现实观照和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从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提出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实施路径。
杨硕[6](2019)在《辽宁省重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基于对重工业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国家的成长密切相关。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在“一五”时期发挥了突出作用。它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的科研生产基地,又是重要的军事装备科研生产基地,并通过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且种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持续推动重工业向高新化、链群化、集约化和清洁化发展。但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国内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增大,辽宁省工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因此,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调整工业结构布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如何促进辽宁省传统重工业转型升级,对于辽宁省工业乃至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概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辽宁省重工业发展历程。长期以来,辽宁省重工业占据着工业主体地位,在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体系日益完备,但目前重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本文选取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三个辽宁省重工业行业,通过构建包含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重工业行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与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和全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7-2017年间辽宁省三个重工业行业发展综合得分排名均在第四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维度得分处于中上等水平,而科技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维度得分排名均相对落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四个维度得分处于中下等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本文提出辽宁省应加速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的建议。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7](2019)在《关于表彰第七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等奖项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中电设协[2019]8号本协会各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及相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表彰办法》,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2018年在电力行业开展了电力设备管理工作表彰推选活动。经各大电力单位(本协会各常务理事单位)推选和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组织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现决定授予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25个单位(部门)"第
李蕾[8](2017)在《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及融资体系构建》文中提出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围绕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这个思路,平顶山市各级各单位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融资难问题仍是阻碍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当前通胀预期增强,导致中小企业需要更多的运营资金,融资问题便愈加备受关注。而如何获得有效融资,则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当前的重要研究命题。本文把平顶山市中小企业所涉及的问题作为研讨实例,对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了整合分析。在研讨过程中,优选了103家公司作为典型代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效率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对当下本市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状况进行了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效率分析、模糊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借鉴的西方中小企业的政策以及我国发达省份中小企业的融资经验,从而提出了由政府扶持体系、法律保障体系、信用保障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构成的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建立健全融资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府扶持的方式,提升各级各单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理念,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信用建设,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等相关建议。
朱贵国[9](2016)在《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绩效管理是企业发掘人才、评价人才的重要管理手段,其在实现企业战略、提高员工业绩、培育和挽留核心人才、保障企业运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项目是企业最重要的产值和利润来源,如何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绩效管理来提高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效益,已成为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由于核电工程建设对质量和“核安全”的特殊要求,核电工程建设企业均为传统的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较为滞后。因此在新时期,为了能在日趋激烈的核电建设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电土建工程项目绩效管理水平,促进项目管理能力和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就显得尤为紧迫。EQ公司是核建系统内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的背景,先后承接了国内半数以上的核电站核岛土建工程,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典型代表性。随着行业内竞争的加剧,EQ公司虽然已意识到绩效管理工具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推进项目绩效管理,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国企固有僵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此工具在实际运用中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已不能适应企业和项目管理的要求。本文以笔者工作的EQ公司为例,首先从公司核电工程业务发展阶段入手,引导出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其次,本文通过收集核电工程项目部现有的绩效管理资料,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核电工程项目内在特点、实际的管理流程和管理人员结构,综合运用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等绩效工具,提出了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优化构建了绩效管理体系。本文希望通过运用绩效管理工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体系,帮助EQ公司更好的适应核电市场环境和项目管理方式的变化,同时能够对行业内其他兄弟企业优化项目绩效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王小明[10](2016)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1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概念,至今已十多年时间,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存在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实施过程不规范、评价保障不到位等突出的评价机制问题。研究选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界定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机理的组织、运作过程与方式,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四个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各种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研究着作、学位论文、报纸、期刊论文、政府相关文件等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具体问题、成果与启示、存在的薄弱点以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运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实践发展历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理论研究法剖析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并尝试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以及应用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国内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有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内涵、结构以及其理论与实践依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构建;创建旨在指导实践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用模型。假设通过构建符合实践经验、理论依据充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能够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且有效地实施,具体而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内涵、内容结构的理论分析,发展历程的梳理,评价机制以及应用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有助于促使政策决策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机制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政策顶层设计意识。本研究界定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机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核心概念;在剖析国内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遵循全面性、发展性、个性化、生本化的构建原则,通过词源分析、政策解读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了以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为基本结构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分别以组织管理的功能、主体、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机制,以指导培训的功能、要素、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培训机制,以运行操作的功能、要素、范型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运行操作机制,以监督调控的功能、内容、机理三个维度为基础创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调控机制;以机制框架为基础运用结构模型和思维模型理论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模型,包含组织管理模型、指导培训模型、运行操作模型以及监督调控模型,并以自主招生为模型应用案例,提出了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路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系统化研究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促使政策决策者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机制问题,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政策顶层设计意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系统化研究的空白作为本研究开展的滥觞,同时促成了研究创新点的凸显。首先,本研究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性;其次,本研究对国内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有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了现实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三,本研究尝试创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框架;第四,本研究尝试创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用模型,研究结论创新程度较高。
二、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受表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受表彰(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协会优秀工作者、优秀联络员、优秀通讯员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一) 论文创新点 |
(二) 论文难点 |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统一战线 |
二、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
一、政治引导功能 |
二、政治吸纳功能 |
三、政党调适功能 |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
二、“看一看”方针 |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
二、首倡“两个健康” |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
二、“两个始终” |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我国教师国家荣誉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内相关研究 |
2. 国外相关研究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历史研究法 |
3. 访谈调查法 |
二、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一) 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内涵 |
1. 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概念界定 |
2. 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功能与目标设计 |
(二) 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理论基础 |
1. 需要层次理论 |
2. 新公共行政理论 |
三、教师荣誉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一) 教师荣誉的发展演变历程 |
1. 教师荣誉体系的萌芽 |
2. 教师荣誉体系的发展 |
3. 教师荣誉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
(二) 教师荣誉表彰实施的现实考察 |
1.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2. 全国优秀教师 |
3. 全国模范教师 |
4. 人民教育家 |
(三) 教师荣誉体系现存的问题 |
1. 制度层面的缺失 |
2. 称号种类的混乱 |
3. 评选标准的模糊 |
4. 影响范围的有限 |
四、构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 构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必要性 |
1. 兴国与强师战略实施的需要 |
2. 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
3. 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需要 |
4. 教师表彰体系内在完善的需要 |
(二) 构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可行性 |
1. 国家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 |
2. 各地先行的制度实践基础 |
3. 基层教师民意的实践诉求 |
4. 国外成功经验的有益借鉴 |
五、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构建路径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基本原则 |
1. 思想意识与价值引领原则 |
2. 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原则 |
3. 公正法治原则 |
(三) 具体内容与要求 |
1. 总体规划,提高治理效能 |
2. 设置类别,丰富荣誉种类 |
3. 制定标准,规范遴选程序 |
4. 加大宣传,强化表彰力度 |
(四) 保障措施 |
1. 保证评选主体的公正专业性 |
2. 形成常态化的荣誉管理机制 |
3. 建立有效的评选监督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
附录二: 关于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访问提纲 |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辽宁省重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基于对重工业发展水平测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际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3.研究方法 |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辽宁省重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
(一)辽宁省工业发展历史 |
1.改革开放前的工业体系建设时期 |
2.改革开放后的体制调整时期 |
3.进入新世纪的产业复兴时期 |
(二)辽宁省重工业发展现状 |
1.重工业企业发展乏力 |
2.重工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 |
3.重工业对外贸易额回落明显 |
二、辽宁省重工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2.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说明 |
(二)指标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
1.数据来源 |
2.指标数据的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
3.综合得分的计算 |
三、辽宁省重工业发展水平测度及评价分析 |
(一)测度结果分析 |
1.辽宁省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发展评价 |
2.辽宁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发展评价 |
3.辽宁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发展评价 |
(二)辽宁省重工业发展困境分析 |
1.经济创造能力较弱 |
2.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
3.经营管理效率不高 |
4.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
四、辽宁省重工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
(一)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三)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
(四)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及融资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定义 |
2.1.2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 |
2.2 中小企业融资评价理论方法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DEA理论 |
2.2.3 模糊评价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3 平顶山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平顶山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3.1.1 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概况及特点 |
3.1.2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作用 |
3.2 平顶山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概况 |
3.2.1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 |
3.2.2 调查方案设计 |
3.2.3 调查对象分析 |
3.2.4 融资问题分析 |
4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 |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数据选取 |
4.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1.2 评价数据的选取 |
4.2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 |
4.3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原因分析及建议 |
5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选择及方案设计 |
5.1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与经验 |
5.1.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
5.1.2 韩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5.1.3 香港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5.1.4 其他省市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5.2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路径选择 |
5.2.1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
5.2.2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 |
5.3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方案(优化)设计 |
5.3.1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构建 |
5.3.2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政府扶持体系构建 |
5.3.3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 |
5.3.4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障体系构建 |
6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优化政策保障 |
6.1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
6.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6.3 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
6.4 构建多模式信用担保机制 |
6.5 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制度 |
6.6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9)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电建设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1.2 绩效管理在核电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企业管理方面 |
1.2.2 员工管理方面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特色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3 重点难点 |
1.3.4 技术路线 |
1.3.5 本文特色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控制理论 |
2.1.2 系统论 |
2.1.3 信息论 |
2.1.4 工作分析 |
2.1.5 目标管理理论 |
2.1.6 激励理论 |
2.1.7 组织公平感理论 |
2.1.8 权变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总体介绍 |
3.1.2 核电工程业务介绍 |
3.1.3 核电业务发展和工程管理模式变革 |
3.2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组织架构和绩效管理特点 |
3.2.1 标准核电工程项目的组织架构 |
3.2.2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3.2.3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的特点 |
3.2.4 EQ公司核电建设人力资源构成 |
3.3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现状 |
3.3.1 现有绩效管理模式 |
3.3.2 考核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
3.4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4.1 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
3.4.2 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有效性不高 |
3.4.3 考核结果应用较为单一 |
3.4.4 绩效反馈和沟通环节较差 |
第4章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体系优化 |
4.1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管理体系优化目标、思路和原则 |
4.1.1 明确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目标 |
4.1.2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总体思路 |
4.1.3 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2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优化 |
4.2.1 绩效指标库开发方法 |
4.2.2 核电工程项目关键绩效指标的构成维度 |
4.2.3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
4.2.4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设计 |
4.3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的实施 |
4.3.1 绩效管理组织的建立 |
4.3.2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的实施流程 |
第5章 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1 持续开展绩效管理培训 |
5.2 严格规范KPI指标设置 |
5.3 建立健全绩效管理配套制度体系 |
5.4 强化绩效沟通反馈意识,加大监督力度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核电工程项目标准组织机构图 |
附录B: 核电项目绩效管理实施效果问卷调查 |
致谢 |
(10)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缘起 |
(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目标 |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强大动力 |
(四)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力保障 |
二、问题域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核心概念 |
三、文献综述 |
(一)研究的发展历程 |
(二)研究的主要具体问题 |
(三)研究成果和启示 |
(四)研究存在的薄弱点 |
(五)研究的发展趋势 |
四、研究意义 |
(一)能够丰富和拓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 |
(二)能够引导和保障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顺利实施 |
(三)能够激发和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层发展 |
(四)能够促进和保证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 |
五、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六、创新与难点 |
(一)创新 |
(二)难点 |
第二章 发展分析 |
一、国外 |
(一)发展历程 |
(二)现状分析 |
二、国内 |
(一)发展历程 |
(二)现状分析 |
三、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必要性 |
(二)可行性 |
第三章 构建思路 |
一、构建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实践依据 |
二、构建原则 |
(一)全面性 |
(二)发展性 |
(三)个性化 |
(四)生本化 |
三、构建方法 |
(一)词源分析 |
(二)政策解读 |
(三)专家咨询 |
第四章 机制框架 |
一、组织管理 |
(一)功能 |
(二)主体 |
(三)机理 |
二、指导培训 |
(一)功能 |
(二)要素 |
(三)机理 |
三、运行操作 |
(一)功能 |
(二)要素 |
(三)范型 |
四、监督调控 |
(一)功能 |
(二)内容 |
(三)机理 |
第五章 模型及应用 |
一、模型建构 |
(一)组织管理模型 |
(二)指导培训模型 |
(三)运行操作模型 |
(四)监督调控模型 |
二、模型运作 |
(一)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功能定位与职责 |
(二)组建专业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与监控 |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确保评价客观、公正 |
(四)建立评价制度,保障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
三、应用案例 |
(一)自主招生改革政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审视 |
(二)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解析 |
(三)自主招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路径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D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E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F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G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H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附件 |
四、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受表彰(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协会优秀工作者、优秀联络员、优秀通讯员的决定[J]. 中国安装协会秘书处. 安装,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J].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26)
-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5]我国教师国家荣誉制度构建研究[D]. 王一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辽宁省重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基于对重工业发展水平测度评价[D]. 杨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7]关于表彰第七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等奖项的决定[J].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电力设备管理, 2019(03)
- [8]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及融资体系构建[D]. 李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9]EQ公司核电工程项目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 朱贵国. 南华大学, 2016(07)
- [10]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D]. 王小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