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流动及其启示

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流动及其启示

一、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性流动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明[1](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研究表明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林晓[2](2021)在《新世纪欧洲高校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欧洲高校EMI源于全球化、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大背景,得到欧洲各国及高校的积极推动,整体发展迅猛,但欧洲南北的EMI发展水平差异显着,EMI学位层次及专业分布也不均衡。当前欧洲各国日益关注高校EMI这一现象带来的多重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在宏观政策层面平衡本国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加强大学层面的语言规划,完善师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质量保障等。EMI将继续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行路径之一,我们不能仅以增加EMI项目数量为务,而是应该对高等教育政策中的"语言"角色进行问题化分析,进而进行全面规划和结构性支持。对高校EMI现象的研究应该结合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整体与分层视角。可对中国、欧洲高校EMI的政策与实践及其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语言教育规划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相关研究在世界高校EMI研究的知识体系中的累进性位置。

方阁[3](2020)在《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挪威船舶保险条款一直是国际船舶保险领域内重要的条款内容之一。基于其独特的保险历史和实践,它采取了承保“全部风险”而非“列明风险”的风险体系。对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研究,将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船舶保险法律中风险规则的认识,理解船舶保险条款中各条文的定位与相互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保险合同中因果关系规则和合同解释规则的认知。尤其是在我国的保险法体系下构建海上保险条款以及海上保险与一般保险相协调时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结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承保“全部风险”条款的方法得到一定的缓和。对此,本文将试图解构挪威船舶保险条款在海上保险语境下的法律含义,明确其历史发展轨迹和法律背景的成因,并通过对挪威法下保险条款中风险划分、因果关系规则和条文解释规则等内容基本内涵的研究,确定船舶保险条款中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核心规则体系。具体而言,论文由引言、六个章节正文以及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在构思写作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历史与背景法律发展的概述。本章作为全篇的背景理论,概要地阐述海商事法律在北欧地区的发展史,研究了与船舶保险有关的法律在挪威发展演化的历史原因,通过对与船舶保险条款有关的背景法律规则的整理,确定了影响挪威船舶保险规则的背景法律规则、法律实践的特征与法律方法。第二章是对挪威船舶保险条款法律性质与主要内容的分析。在强调尊重海上保险“特殊性”与合同自由的大背景下,除了《保险合同法》中个别的强制性规则不得违反之外,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具体内容(保险方案)实际上在船舶保险合同领域具有“准法律”的效力。该方案在有关保险合同构成要件的基础内容方面,如保险单、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告知义务等,与作为其“背景法律”的一般保险法律在整体上保持一致。第三章论述了挪威船舶保险条款中通过“全部风险”原则确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责任的基础划分。本章通过条文的具体分析,系统地整理了在海上风险保险和战争风险保险下的承保风险范围,解释了两种不同的保险类型分别的承保范围与风险内容上的衔接。在通过判例对条文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明确了“全部风险”保险实践中对风险的承保与排除的具体影响因素。第四章通过分析并解构船舶保险条款中拟定的明确的因果关系规则,确定了在实际的保险活动过程中大陆法系基于条件关系学说发展出的合同因果关系规则理论。基于对措辞的一般理解,保险条款在条件理论的推演下构建了完整的因果关系解释网。在认可保险事故原因与责任的可分性理论,以及保险费与保险责任应当具有正确比例关系的前提下,从保险事故的定义出发,保险条款在结合风险划分的基础上采用了“经修正的分配规则”与“经修正的主要原因规则”作为风险与损失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规则。同时对于多种混合原因造成损失,且数个原因之间存在不同关联之间的情形下的因果关系规则都做了单独的细致规定。第五章论述了挪威法下对于船舶保险条款的解释规则。本章从两个角度阐述了对保险条款的解释方法。首先在确定船舶保险条款为典型的“标准条款”之后,采用准备工作文件,运用历史性的解释方法获得对条文的一般理解。同时在结合判例法的基础上,文章归纳了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客观解释的方法寻求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在对客观解释适用范围及其限制的讨论中确定了对于船舶保险条款应当适用的解释方法的边界。第六章是挪威船舶保险条款对我国的借鉴论。文章讨论了对借鉴承保“全部风险”保险条款对修复我国海上保险法律与保险法律之间的差异上的帮助。同时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法律环境下直接适用“全部风险”保险条款可能带来的益处与冲突。

田琳[4](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也被称为全球研究型大学(Global Research Univeristies),这些大学有公认的、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才汇聚;(2)资源丰富;(3)全球参与;(4)国际声誉;(5)良好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在提升一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只增不减,但是,没有研究从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鉴于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且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特征,那么,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探索能在加深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的同时,有助于充实学术理论,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新的视角。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采用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系统探索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具体而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40所一般研究型大学四类官方文件的文本(校长寄语、使命宣言、愿景描述、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访谈了74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然后,研究者向世界一流大学校领导和国际(学术)专家发放了网络问卷(N=118)以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围绕四大研究问题展开:(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有何差异?(2)除三大基本功能外,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有功能?(3)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其功能上有何不同?(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功能上,两类大学的差异最为明显,两类大学在科学研究的类型、内容、层次和规模上不同;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方法和途径上差异较大;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两类大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不同。以上差异受到了大学的可用资源、理念、定位、视野等的影响,也与大学对不同外部需求的回应有关。(2)世界一流大学有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主要表现在服务全球共同利益和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两个方面,其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和全球合作。以上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及其全球性也被不断强化。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与其三大基本功能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差异,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其实践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超越了三大基本功能的范畴;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作用和特殊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之所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所特有与其独特优势密切相关,包括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和全球声誉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定义为全球化使命(GLOBALIZING),即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3)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和大学管理架构等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因此在发挥各项功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多样性的体现,这些大学共同构成了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顶尖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所在国家以及全球社会做出贡献。(4)世界一流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基本功能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在功能的发挥上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体现其国家和地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将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强化。但是,很难预测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因素包括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下,还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影响因素,如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包含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全球化使命;(2)系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3)首次探索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阐释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大学管理架构等所带来的影响;(4)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揭示了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虽然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但本研究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因素,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研究。

陈宇[5](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胡茜茜[6](2020)在《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芬兰左翼联盟成立于1990年,由传统的芬兰共产党和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芬兰人民民主联盟合并而成,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左翼联盟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作为新激进左翼政党,芬兰左翼联盟具有红绿政党的特征,将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政治新议题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从成立至今党一直不断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其道路是曲折的,经历过内部的争论与选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党内争论下,左翼联盟坚持新激进左翼道路,开展群众运动、参加议会选举、在党内不断探索与改革,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的选举支持率,并数次进入议会参与联合政府。芬兰左翼联盟在探索道路上的困难和成就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为主线,在梳理芬兰左翼联盟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选择,通过分析党的思想理论、具体政策主张和一系列实践活动,着重研究左翼联盟的选举表现和政府参与,来阐释左翼联盟的探索之路。芬兰左翼联盟在其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党内外和国内外变化,在党内发展团结反对分裂、联合中左翼,在国内积极展开议会斗争、发展群众运动,在国际上坚持左翼联合,这些具体实践都使得左翼联盟能在芬兰选举中取得较为稳定的选举支持率,但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左翼联盟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与挑战。

刘曾祺[7](2019)在《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受“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因素的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白皮书》第四部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政策主张”中提到,中国倡导保护和合理利用北极,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国内市场优势,通过国际合作开发利用北极资源。这就为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开展直接投资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性指引。本文将着眼于国际法渊源以及北极理事会对于北极政治问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议,研究我国参与北极事务、我国企业赴北极国家投资的规范。本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本文将介绍“北极国家”的概念和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特殊风险,以及这些特殊风险的分类和成因,为本文所讨论的“风险”进行概括性总论,并彰显出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多样性。笔者认为,“北极国家”是一个地缘政治学概念。北极圈内的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统称“北欧五国”),俄罗斯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是本文所探讨的“北极国家”。随后,本文论述了基于北极特殊地理条件,产生的特殊风险及其成因。夏季北极冰原融化为海洋,为北极航线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对于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的直接投资而言,商业船舶运营和破冰船制造行业有十分大的吸引力。然而,这一气候变化创造的重大利好往往伴随着潜在的商业风险。北极理事会的封闭性和斯匹次卑尔根条约构建的北极区域治理制度,也构成了中资企业在北极开展直接投资的特殊风险。其次,笔者将上述风险分为两类,即安全性风险和非安全性风险,研究了我国企业在上述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应遵守的东道国法律规范和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在安全性风险的论述中,笔者列举了国家安全审查风险和反垄断审查风险;非安全性风险中,笔者列举了劳动法合规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北极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各方政治力量盘根错节、牵涉甚广、波诡云谲。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下,中国出台北极政策并加大了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力度,无疑对国内产能结构优化、海外市场拓展有着莫大的助益,但同时伴随其中的是“中国威胁论”对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巨大非商业风险。同时,北极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其国内均有完善的反托拉斯立法,其吸引外资的准入政策也十分重视反垄断审查。特别是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等北欧国家,出于地缘因素,对北极地区的市场更加依赖,自然会更加关注海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否会排除、限制其本国产业在当地的竞争。中国作为海外投资份额不断增长的投资大国,一方面要指导、督促本国企业注意防范在北极国家并购项目中的反垄断审查风险,同时也要掌握主动权,参照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法律中比较成熟的竞争法律体系,适度考虑从投资者母国的角度制定相关规定。在非安全风险的论述中,笔者首先列举了环境保护风险。北极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决定了北极国家普遍为外国企业在本国开展的、涉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标准。首先,在资源利用方面,中资企业在北极进行资源型投资项目容易引发东道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从而加剧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在论述中,笔者分析了在冰岛等国直接投资因不遵守当地环保政策而面临罚款的案例。随后,笔者还列举了另一种非安全风险,即劳动法合规风险。北极国家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且包含了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高福利国家。这些国家在劳工待遇、工会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存在一定特殊性。此外,北极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也使得各国依照其本国劳动者的劳动习惯制定了与其他地区国家不同的劳动者休息制度。此外,在北极国家中,地处北欧的丹麦、芬兰、瑞典、冰岛、挪威五国因环境封闭、人口稀少、社会老龄化等原因,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引发的外国劳动力的涌入,对这些国家本国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充分保障本国劳动者权利,北欧国家近年来在海外员工的居留和工作许可法律制度方面,都有特殊的规定,为中资企业员工劳动准入创造了潜在的风险。针对上述罗列的风险,本文最后一部分侧重讨论风险防范措施。第四章主要由国内对外投资立法、国际双边投资协议和制度构建三个部分展开。为鼓励中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对外投资环境,我国对外投资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商务部、发改委和外汇管理局“三架马车”,也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以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这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同构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此外,中国与除美国以外的北极国家均持有国际双边协议;协定对“投资”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随后对“投资者”、“收益”、“活动”、“缔约方领土”等概念进行定义,并规定了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最后,本文将结合我国商务部、发改委、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规章制度,研究我国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合规性分析。笔者认为,可以由商务部牵头,建立“走出去”公共服务委员会,在该委员会下设政策咨询、文化咨询、法律法规咨询办公室,并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心,定期在中心平台公开发布统计结果。同时,还要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中心,根据大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统计结果,结合北极国家投资法律环境风险变动信息,对该统计结果进一步量化评估。此外,我们要加速制定一套海外投资担保制度的法律法规,并在中信保之外增添相平行的海外投资风险承保机构。并与“走出去”公共服务委员会实现信息共享。在争端解决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仲裁的法律适用中,强化BIT对东道国法的补强作用。笔者也建议尽快达成与中美两国BIT,为这世界两大经济体当前频发的贸易摩擦提供一个妥当的救济机制,也为中美投资者构建一道坚实的国际法制防线。

覃蕾[8](2019)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文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推进留学、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中国要积极与沿线各国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因此,本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探讨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交流发展概况,为中国和沿线各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国际学生流动政策以及推进高等教育政策互通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建议。首先,国际学生流动数量持续增长,主要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沿线多国国际学生流动不平衡性显着。同时,国际学生流动呈现新发展,亚洲多国加入到国际学生竞争行列,国际学生流向呈多元化趋势。对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总体上优于发展中国家,沿线国家间教育不发达差异明显。其次,采用沿线国家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一国与世界的商品贸易额对该国招收国际学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对目的地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考虑较多,其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太高但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留学。发达国家的国际学生在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时,重点考虑目的地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并不是重要影响因素;在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国时,目的地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其更加倾向于选择比本国经济更加发达的国家留学,此时目的地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不产生显着影响。最后,借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政府策略,建议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深化政府间经贸合作,畅通经贸联系;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的影响作用,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加速国家高等教育能力建设;中国政府应积极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注重发挥“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作用,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促进教育政策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

夏正华[9](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刘家圳[10](2019)在《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事务所创作理念及作品分析》文中指出丹麦建筑师亨宁·拉尔森出生于1925年,他于1959年成立了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事务所(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以下简称HLA),一直活跃至今,其设计的挪威特隆赫姆大学、利雅得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大楼、恩格努依教堂、哥本哈根歌剧院等作品享誉国际,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丹麦建筑设计做出了重大贡献。HLA客观地对待北欧传统,继承并延续到现代主义的功能法则中,关注地域性的表达和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并将这样的思考融入到建筑的形式和空间中去,它的建筑宣示了兼收并蓄、顺应时代发展的品质与特点,在北欧的建筑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介绍HLA的建筑创作背景,包括对北欧大环境的自然与文化特点,以及北欧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历程予以概括性梳理。第二部分则已时间为脉络,分析HLA创立人亨宁·拉尔森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呈现其创作思想的来源及其设计理念的形成,并结合其创作背景以及其对建筑地域性观点、理念内容的认知,阐述其设计思想的内涵与特征。第三部分是以案例为对象,分析其建筑理念表达的要点与层次,包括环境、场地、形态等外在分析,体验、内涵与精神特征的内在揭示,以及意义与价值的发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HLA的设计手法归纳总结,并试图寻求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与启示。

二、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性流动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性流动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文的选题
    二、本文选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概述
    三、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历史发展与法律背景概述
    第一节 海上保险的历史溯源与北欧发展
        一、海上保险的历史
        二、海上保险在北欧的传播
    第二节 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发展
        一、标准保险方案的拟定
        二、现代海事保险方案的形成
        三、《北欧海事保险方案》的法律特征
    第三节 挪威保险条款的法律背景
        一、北欧法律的区域化与现代化
        二、法律的制定机构、司法系统和法律规范的效力层级
        三、法律规则、法律实践的特征与法律方法
第二章 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法律性质与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对船舶保险条款的规制
        一、海上保险的概念与特殊性
        二、船舶保险条款对一般保险法的背离
    第二节 船舶保险条款的名称与性质
        一、条款的名称与翻译
        二、条款的“准法律”性质
    第三节 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基础内容
        一、保险合同与保险单
        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三、被保险人与投保人的告知义务
第三章 “全部风险”原则下船舶保险条款承保范围的构建
    第一节 对海上风险的承保
        一、对海上风险承保范围的“积极界定”
        二、对海上风险保险承保范围的“消极界定”
    第二节 海上风险保险中的排除风险
        一、由战争风险保险承保的风险
        二、由本国国家主权权力带来的干涉行为
        三、国家主权行为下的征用
        四、破产及其他情形
        五、RACE Ⅱ条款
        六、其他未列明的除外风险
    第三节 战争风险保险中的承保风险
        一、战争或者类似战争使用武器的情形
        二、由于外国国家主权权力带来的干涉
        三、与SR&CC类似的行为
        四、海盗
        五、通过排除式表达的其他风险除外类型
    第四节 船舶保险条款承保范围与特征
        一、保险条款的风险框架
        二、“全部风险”原则下船舶保险条款的特征
第四章 挪威船舶保险合同的因果关系规则
    第一节 保险事故
    第二节 普通的因果关系理论
        一、因果关系理论概述
        二、因果关系理论的来源
        三、法律规则与意思自治
    第三节 法律上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则
        一、主要原因规则
        二、分配规则的引入
        三、分配规则的合理性
        四、充分性规则
    第四节 NMIP中的因果关系规则
        一、经修正的分配规则
        二、经修正的主要原因规则
        三、某些战争风险的例外情形
    第五节 其他影响因果关系规则的因素
        一、无法判定损害风险类别的情形
        二、确定责任的时间规则
        三、未知缺陷或者损坏带来的进一步损坏
        四、已知的缺陷或损害
        五、关于“固有风险”引起损坏的例外
    第六节 制裁的限制和除外
        一、国际制裁与船舶保险
        二、制裁限制条款的特征
    第七节 船舶保险条款中因果关系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一、船舶保险条款中的因果关系规则
        二、影响因果关系规则的合理性因素
第五章 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的解释规则
    第一节 制定主体对“标准条款”性质的影响
    第二节 标准条款的解释规则
        一、立法或合同准备工作文件的价值
        二、历史性的解释方法
        三、其他常见条款的单独解释规则
        四、合法性对规则效力自洽性的限制
        五、特殊情况下的效力解释
    第三节 合同条款解释一般规则对船舶保险条款解释的影响
        一、客观解释规则
        二、对于客观解释方法的背离
        三、系统性的解释理论
        四、背景内容的解释方法
        五、对于标准条款解释方法的历史性解释
        六、法律规则对合同解释的限制
第六章 挪威船舶保险条款对我国的借鉴
    第一节 借鉴的可能——法律和市场环境的相似性
    第二节 借鉴的目的——海上保险法与保险法的协调
        一、规则层面的差异与协调
        二、船舶保险合同的合同自由
        三、船舶保险合同的范畴
        四、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五、告知义务的履行及其边界
    第三节 借鉴的对象——承保“全部风险”的保险条款
        一、“全部风险”条款的构建
        二、我国海上保险中因果关系的基本规则
        三、船舶保险条款的解释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清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学功能
        (四)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三、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二)结构功能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基于AGIL模型的大学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
        (一)三大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二)多视角的大学功能划分及演变过程
    二、现代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一)人才培养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二)科学研究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三)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四)现代大学的新功能或其他功能的内涵与表现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四、大学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一)文献资料法的数据来源
        (二)文献资料法的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数据来源
        (二)访谈法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法的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法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四、两类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差异的讨论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讨论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讨论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研究结果
        (一)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二)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特征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内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源于其独特优势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定义
        (四)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四)发挥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历史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经费来源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三)国家/政治因素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国家发展水平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大学管理架构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预测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二)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性议题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五)渐增的全球合作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三)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资料法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2 受访者详细情况及代号(N=74)
附录3 中、英文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发放院校名单(N=112)
附录6 中、英文问卷
附录7 有关人才培养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8 有关科学研究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9 有关社会服务功能的编码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留学和留学生
        (二)来华留学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五、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七、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三)相关借鉴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芬兰左翼联盟的历史与基本情况简述
    (一) 历史
        1、芬兰左翼联盟的前身:芬兰共产党和人民民主联盟时期
        2、芬兰左翼联盟的成立-2007年:党的探索时期
        3、2007年第五届党代会召开-今:党的稳定发展时期
    (二) 党的基本情况
        1、党的宗旨与原则
        2、党的成员资格
        3、党的组织机构与经济来源
        4、党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力
二、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选择
    (一) 欧洲新激进左翼
        1、欧洲新激进左翼的概念
        2、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特点
    (二) 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思想理论
        1、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2、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三、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政策主张
    (一) 政治纲领主张
        1、维护工人权利,维持劳工运动的传统
        2、女权主义,建立广泛平等的社会
        3、直接民主,增加公民的真正决策权
    (二) 经济政策主张
        1、反对金融资本主义,促进经济政策民主化
        2、促进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适应技术变化,完善福利国家税收制度
    (三) 社会保障主张
        1、促进教育公平
        2、提供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援助
        3、保障住房,缓解交通压力
        4、改革福利制度,促进平等的实现
    (四) 环境问题主张
        1、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
        2、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 国际问题主张
        1、反对北约军事联盟,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际和平
        2、改革欧盟以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开放的国际组织,促进全球民主
四、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实践活动
    (一) 积极参与议会选举活动
        1、芬兰议会
        2、芬兰左翼联盟在议会选举中的成就与思考
    (二) 左翼联盟在议会外的实践活动
        1、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广泛联系群众
        2、积极参与左翼国际联合
五、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挑战与启示
    (一) 芬兰左翼联盟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1、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2、北欧政党政治的中间化、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
    (二) 对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几点思考
        1、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加强左翼团结
        2、立足国内实际、明确自身定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风险问题
    第一节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特殊风险
        一、北极国家概念界定
        二、北极自然环境的特殊风险
        三、北极区域治理的特殊风险
    第二节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风险类型
        一、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一般定义
        二、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中风险的分类
    第三节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风险的成因
        一、国家北极政策因素
        二、敏感行业投资制度因素
        三、自然环境因素
第二章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安全风险
    第一节 国家安全审查风险
        一、地缘政治形势下的“中国威胁论”
        二、国家安全审查程序——以CFIUS审查为例
        三、“中坤集团冰岛购地案”探析
    第二节 反垄断审查风险
        一、欧盟反垄断审查机制对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限制
        二、“蓝星-挪威挨肯公司收购案”探析
第三章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非安全风险
    第一节 环境保护风险
        一、由资源保护引发的投资风险
        二、由环境保护引发的投资风险
    第二节 劳工保护风险
        一、劳动法合规风险
        二、工作许可准入风险
第四章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
    第一节 中国国内法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我国FDI法律体系——为中资企业北极FDI把好第一关
        二、我国FDI项目管理制度——对北极安全审查风险的防范
        三、我国FDI审批程序——全程监测北极FDI投资者的经营能力
    第二节 我国与北极国家双边投资协定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中国与北欧五国
        二、中国与俄罗斯
        三、中国与北美
    第三节 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法律风险防范之构想
        一、完善服务于赴北极直接投资企业的国内立法
        二、发展高度透明的国际北极投资合作机制
        三、向企业提供北极法律研究专门人才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际学生流动特点的研究
        1.2.2 关于国际学生流动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国际学生流动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数据来源
    2.1 理论依据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推拉理论
    2.2 数据来源及概念界定
        2.2.1 数据来源
        2.2.2 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与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3.1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概况
        3.1.1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3.1.2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向呈多元化趋势
        3.1.3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就近流动趋势凸显
        3.1.4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不平衡性显着
        3.1.5 “一带一路”沿线多个新兴国家逐渐崛起
    3.2 “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与水平分析
        3.2.1 “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3.2.2 “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析
    3.3 中国的国际学生流动概况
        3.3.1 中国的国际学生数量持续攀升
        3.3.2 中国的国际学生流入流出失衡
        3.3.3 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国以欧美国家为主
        3.3.4 来华国际学生主要来源于地缘邻近国家
第四章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选择
        4.1.1 经济因素变量
        4.1.2 教育因素变量
        4.1.3 社会和文化因素变量
    4.2 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
        4.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一带一路”发达国家间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国际学生流向发达国家的影响因素分析
        4.3.4 “一带一路”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 “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间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一带一路”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政府策略
    5.1 主要发达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政府策略
        5.1.1 制定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政策
        5.1.2 支持专门机构向海外传播文化
        5.1.3 提供丰富的国际学生资助项目
        5.1.4 重视国际学生留学体验的质量
    5.2 主要发展中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政府策略
        5.2.1 打造优质的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5.2.2 推动高等教育的特色课程建设
        5.2.3 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的交流合作
        5.2.4 收取相对较低的教育费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政策选择
        6.2.1 深化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发挥经济的根本促进作用
        6.2.2 加大政府高等教育投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6.2.3 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的影响作用,强化区域教育合作
        6.2.4 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加速国家教育能力建设
        6.2.5 中国积极发挥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事务所创作理念及作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框架
2 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事务所创作背景
    2.1 北欧的自然条件和建筑传统
        2.1.1 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2.1.2 传统木材
        2.1.3 对文化传统的坚持
    2.2 北欧现代建筑的发展与创作倾向
    2.3 北欧的建筑观
3 亨宁·拉尔森事务所创作理念的形成
    3.1 个人经历与思想轨迹
        3.1.1 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经历
        3.1.2 教育背景和游历的影响
        3.1.3 现代主义大师们的影响
        3.1.4 艺术中的来源与思考
        3.1.5 设计竞赛中的实践
    3.2 对于建筑地域性的理解
        3.2.1 地域性建筑将历史与现代统一
        3.2.2 确认生活中的人为主体
        3.2.3 获得新的理解与认知
    3.3 光的场所设计理念阐释
        3.3.1“光的场所”理念内涵
        3.3.2“光的场所”理念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与空间体验
    4.1 光的设计表达
    4.2 建筑体量
    4.3 空间秩序
    4.4 视线层面处理
    4.5 空间氛围渲染
    4.6 空间的适应性
    4.7 实例分析
        4.7.1 休息小礼堂(Chapel of Rest in Arhus,1967-1969)
        4.7.2 恩格努依教堂(Engh?j Church,1993-1994)
        4.7.3 于默奥建筑学院(Ume? School of Architecture,2007-2010)
    4.8 本章小结
5 建筑与周边环境整合
    5.1 形态特征表达
        5.1.1 契合环境
        5.1.2 尺度衔接
        5.1.3 立面处理
    5.2 尊重城市文脉
    5.3 提升街区活力
    5.4 实例分析
        5.4.1 新嘉士伯艺术博物馆扩建项目 (Museum Insertion , Ny CarlsbergGlyptotek,1992-1996)
        5.4.2 莫斯格历史博物馆新馆(Moesgaard Museum,2010-2014)
        5.4.3 丹麦设计中心(Danish Design Centre,1997-1999)
        5.4.4 慕尼黑西门子总部大楼(Siemens Headquarters in Munich,2011-2015)
    5.5 本章小结
6 地域及文化价值发掘
    6.1 材料运用
        6.1.1 材料的地域性
        6.1.2 材料的时代性
    6.2 场所精神隐喻
    6.3 关注社会问题
        6.3.1 反映社会制度
        6.3.2 关注可持续设计
    6.4 实例分析
        6.4.1 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大楼设计(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n Riyadh,1982-1984)
        6.4.2 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教学楼(IT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2004)
        6.4.3 高尔夫球俱乐部(Scandinavian Golf Club,2007-2010)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启示
    7.1 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事务所创作手法小结
    7.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作品年表
附录二 荣誉及获奖
图片清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性流动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世纪欧洲高校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发展研究[J]. 林晓. 语言战略研究, 2021(02)
  • [3]挪威船舶保险条款研究[D]. 方阁.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D]. 田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茜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资企业在北极国家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D]. 刘曾祺.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D]. 覃蕾.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10]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事务所创作理念及作品分析[D]. 刘家圳.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北欧五国学生的国际流动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