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捷径直达自己喜爱的站点(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胡玲[2](2020)在《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倡导公园城市、集约型现代城市建设,城市空间立体化、建筑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和体验式消费时代的背景下,屋顶作为商业综合体的第五立面和维护结构,不仅是建筑内部空间秩序的外延,也是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复合性空间或中介空间,因此其利用价值的挖掘对于城市和商业综合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多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往往忽略这一空间的存在,或设计品质欠佳,成为一种与城市或建筑相互割裂的剩余空间资源。基于对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和综合体建筑关系的思考,以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引入共生思想及相关理论,将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与商业综合体看作共生主体,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宏观把控与主体建筑、城市空间的多维共生关系;微观层面深入屋顶公共空间本身的设计,在其空间形态布局、功能设置、流线组织和景观环境营造上与主体建筑、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整体化设计,以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协作发展,使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不再是建筑或城市中的附属体,而是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归纳总结国内外屋顶空间的相关研究和利用现状,明确发展趋势,并发现当前商业综合体屋顶空间缺乏与城市和主体建筑的整体性、有机关联性的主要问题,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引入共生思想及相关理论并对其进行解析,从中得到启示,即从共生的角度将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与商业综合体看作不同的共生主体,并探究和建立相互之间存在的有机关联,以使原本相互割裂或对立的状态转化为积极互动、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并对共生的意义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在共生视角下,一方面从城市层面和建筑层面对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屋顶公共空间自身构成要素和属性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共生主体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共生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然后以相关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的多维共生关系,使设计策略的提出有据可循。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结合屋顶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的多维共生关系,通过以成都本地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为主的实际案例的调研分析论证,最后立足屋顶公共空间本体,探讨其构成要素在共生视角下的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策略,包括空间形态、功能业态、交通组织、空间环境的有机组织,以提升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体验性、中介性、复合性、生态性、文化性,从而使屋顶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和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与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景一敏[3](2020)在《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重庆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公园是与公众生活最为密切的绿色开放空间,对居民户外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分布不均衡,如老城区范围内社区公园分布较散,面积规模较小,新城区社区公园建设不足。部分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和公园管理等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公园使用情况不尽人意,如此便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浪费。使用后评价法(POE)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已经规划设计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的项目,利用科学规范的方式收集使用者在使用过后的评价数据,通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进行系统规范的评价。近些年来,POE的研究领域已涵盖建筑、综合公园、城市广场等设计,有助于了解使用者需求,改善项目设计质量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北碚雨台山公园、城市文化休闲公园、嘉陵村社区公园、江湾公园、韵动社区公园和回龙桥体育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现状预调研,构建北碚社区公园评价体系,包括使用者活动情况特征要素、环境要素和使用者要素。运用使用后评价法(POE),对调研公园中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出使用者的活动情况特征,包括分布特征、活动规律以及行为模式等;分析调研公园的环境要素情况,包括场地规划、景观设计、服务设施和管理维护四个方面,发现各要素在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对调研公园使用者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满意度评价进行调查分析,全面获得使用者对公园活动场地要素、景观质量要素、服务设施要素、环境氛围要素和管理维护要素的主观感受与评价。对六个社区公园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类比,归纳总结出北碚社区公园建设存在的优点与不足:社区公园的环境氛围整体普遍较好,但存在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功能空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此外发现相对于老旧社区公园,新建类和改造类社区公园的公园管理水平较好、植物景观更为丰富。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有针对性提出北碚区社区公园建设在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的优化设计基本原则: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整体性原则;保证使用者到达便捷的可达性原则;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感的安全性原则;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的人性化原则;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性原则。基于以上原则提出优化策略包括:(1)活动场地优化设计:活动场地的功能分区和地形均可以影响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功能分区方面多样性复合,从休闲交流类活动场地、文化娱乐类活动场地和运动健身类活动场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次,结合地形地貌与活动内容布置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应与场地地形相契合。(2)景观质量优化提升:丰富植物景观,结合不同活动对植物进行配置和布局;水景视公园情况可选择性设置;增设亭、廊等景观建筑和小品;园路结合地形分级设计,组织科学的活动路径,同时设置休憩设施辅助道路系统,满足使用者休憩娱乐、运动健身的活动需求。(3)服务设施优化设计:完善休憩设施,满足使用者休憩需求;丰富健身娱乐设施,满足各年龄段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增设卫生设施,布设与使用者分布相适应;增添照明设施,尽量能够灵活控制;完善标识牌、解说牌等信息设施,提高辨识度;融入便民设施和安全设施。(4)环境氛围优化提升:保持公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应用相关设计手法有针对性的防蚊,尽量减少公园蚊虫干扰。(5)管理维护优化提升: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及时维护、更新园内设施;推广社区公园数字化管理。从活动场地、景观质量、服务设施、环境氛围和管理维护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社区公园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杨心蔚[4](2019)在《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住区外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80年代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愈来愈多的老年人面临着养老问题,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将大众的视野聚焦到老龄化相关的社会问题上,其中老年人居住问题是重要问题之一。如何满足与老年人不断变化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需求相匹配的养老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深圳市在经济特区发展之初的1980年代修建了一批住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已逐渐步入老年阶段。由于住区外环境建设年代久远,加之当时住户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占比较小,住区在规划设计中缺乏对适老化使用做足够的考量,导致目前住区外环境问题较多,无法满足逐渐老年化的居民的使用需求。基于国家当前“9073”的养老政策,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主要依托住区环境开展,良好的住区外环境可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因此,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角度对住区外环境进行使用状况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是顺应发展趋势的。本文首先解读了使用状况评价、老年人健康需求以及需求层次等相关理论,明确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通过整理与分析国内外对上述几个层面的研究现状及实践,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选取深圳市福田区建成于1980年代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住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构建评价体系,运用使用状况评价方法,就住区外环境对老年人进行满意度评价的问卷与访谈,对老年人进行道路交通、公共活动空间、绿化景观、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配套设施等五个层面5大项14小项要素的满意度评价,了解其对住区外环境的满意度状况以及不满意因素;同时,对住区进行实态调查,掌握住区外环境的现状,结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探究两者之间存在问题的成因与矛盾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分析各层面现状的使用问题,结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对老旧住区的外环境提出适老化的改造建议,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本文期望通过上述的分析与研究,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早期住区外环境在适老化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造及优化建议,为早期住区外环境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求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保障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可达性以及舒适性等,在城市存量规划背景下,亦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李丹[5](2019)在《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研究 ——以五一公园站周边步行空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了城市的一大问题并且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地铁靠着自身运载量大、速度快、准时的优势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解决手段。步行作为行人乘坐地铁的必要接驳方式,步行空间是人们必须经过的空间,所以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设计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地铁的使用率,也给人们增加了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因此对居住型站点周边的步行空间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调查发现在现状的使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导致了人们对步行空间使用的不便。为了解决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使用质量较差的问题,本文通过观察法进行环境条件对行人使用行为的影响性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法调查行人的环境认知和心理感受,并结合空间句法进行步行空间的量化分析,最终针对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特殊性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目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规划提出策略。本文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相关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对相关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对TOD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以及步行空间相关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概述,并梳理国内外有关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研究现状和总结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实践,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案例支撑。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基础设计要素和现状调研分析。首先分析了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构成要素,然后对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调查与分析,选择了郑州地铁1、2号线上的5个具有典型性的居住型站点,通过对站点定性的调查和定量的分析,从而证实了地铁站点步行空间的可达性、连续性差和影响人们使用地铁出行使用率低的现象具有紧密的联系。最后,对步行空间现状的调查和分进行总结,探讨了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现状问题和影响人们步行出行的因素。第三部分(第四章、第五章)规划策略的提出与全文的总结。依据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空间形态和特征提出设计原则及目标,并对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即构建以站点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布局、组织整体性步行交通系统和建立人性化的步行空间。最后以以郑州居住型五一公园站点为例,通过应用策略指导,对现状步行空间交通和步行环境进行改造,优化步行空间的各种问题,以验证理论方法及优化策略的可行性。
张萍萍[6](2018)在《动漫文化语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动漫文化丰富且具有教育性,通俗而内含价值,是以科技为支撑、喜闻乐见的视觉文化。动漫文化在电子媒介的推动中席卷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审美取向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新媒体和全球化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变化,在网络中成长的青少年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有所不同。文化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应时而变。动漫文化作为传递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的文化载体,国家逐步发布多项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动漫产业发展。但通过对动漫文化研究的梳理,发现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动漫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性分析,其中侧重对于负面影响的对策性研究,对动漫文化价值的开发停留在表层的形式借鉴。对动漫文化传播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开发。更重要的是要将动漫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入分析动漫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感召力和有效性。基于上述背景,动漫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深化和改变人们对于动漫、动漫文化等的认知,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应对时代挑战。本文在对现有的动漫文化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四个部分来论证。第一部分论证动漫文化与青少年的关系。动漫文化是承载美学和人类智慧的文化形式,呼应着读图时代青少年追求视觉满足的需求,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具有艺术风格喜剧化、情节设计超现实、内容覆盖多元化、教育方式渗透化等特征。青少年是动漫文化的主要受众,动漫文化影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使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娱乐化。正因为动漫文化契合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给予青少年美的享受且传播方式易被青少年接受,动漫文化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第二部分论证动漫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重性。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动漫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在消极影响方面,多元价值观的动漫化传递加剧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读图方式弱化理性思考拉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鸿沟,认同卡通形象忽视现实榜样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在积极影响方面,动漫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促进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因而要全面地看待动漫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证了动漫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功能优化,一方面要利用动漫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功能,把动漫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话语交流平台;在反思基础上取长补短,搭建跨文化传播价值观的桥梁;在创新中落实学习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感染受众的路径。另一方面挖掘动漫文化人文精神优化教育功能,帮助教育对象学会关心,励志成长,自我完善。第四部分探讨了动漫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优化,从方式互动化、过程审美化、形式动漫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就方式互动化来说,以动补静,建立对话型关系、共生型关系和开放型关系。就素材动漫化而言,包括制作思政教材动漫作品、塑造动漫角色典型榜样、增添对动漫素材的讨论。就过程审美化来说,审美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动漫文化能激发教育创造力、增添教育愉悦感、营造教育感染力,带来一种技术化的审美方式。
代韵婷[7](2017)在《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商业的快速发展,过去的只为生活而购物的必要性消费模式已经演变成了为体验和享受而选择性购买的自主性消费模式。因此,过去为购买而设计的商业空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消费的发展。加上过去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郊区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中心城区却愈发密集拥挤。本文认为对商业空间进行立体化探,既能够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又能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因此,本文以商业街区空中步道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发、问卷访谈与专家访谈法、分析归纳和总结分析等研究方法,由点及面,探讨商业街区空中步行道路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老城区传统商业街区为案例,探讨如何改造空中步道以激发街区内部活力。我们足以相信,一个设计良好的空中步道可以有效解决地面人车互扰的交通问题,拓展行人的活动范围,为其提供优美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步行环境,同时还能够为城市三维拓展提供一个新思路。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空中步道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力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空中步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并对涉及到空中步道使用体验的人的步行活动特点和行为心理特征进行了探讨。接着,本文通过对设计优良的商业中心空中步道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对实地案例进行考察,结合自身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数据分析结果,挖掘和整理商业街区空中步道在使用过程中的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最后,在前文的理论铺垫之上,结合优秀案例的学习和实地案例调研,本文总结归纳出了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梳理了设计中会涉及的各个维度,对商业街区空中步道宏观上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策略,中观上的空间形态设计策略以及微观上的景观细部设计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并结合春熙路商业街区空中步道的改造设计,将本文总结的设计方法论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图纸,通过实践形成理论,再回到实践去检验理论,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张琪[8](2016)在《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导向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造成的矛盾成为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城市立体化、复合化空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地下商业建筑凭借其改善城市交通,补充城市商业,改进城市环境,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防灾避灾等诸多优点,逐步成为我国许多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区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发展方向。随着地下商业建筑的开发利用,地下建筑的诸多弊端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地下建筑的整体环境与地面建筑的整体环境有明显差异的,方向感削弱、导向性差是地下建筑诸多弊端之一。如何利用建筑空间设计来营造导向性好、空间感强的地下商业环境,让消费者便捷、自然而然地到达目的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对课题背景进行阐述,确定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范围,形成论文的研究框架,属于立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第三章,分别对地下商业建筑、导向设计的概念和分类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并从空间可识别性、环境行为学、消费心理学提炼出相关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属于认识论部分。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四章,结合相关设计案例,对地下商业建筑的总平布局及平面布置、出入口、内部交通、内部空间、安全疏散提出相应的空间导向设计方式,属于方法论部分。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选择本地区空间导向设计较好的南宁华润购物中心地下商业部分作为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对本次课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属于结论部分。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对现有地下商业建筑的导向设计进行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间题,为今后新建的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导向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张育[9](2016)在《“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重车行轻步行的现状使得城市慢行网络急剧恶化,城市健康问题也更加严重,本课题由此产生。我国城市慢行网络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尺度失衡、慢行网络片段化、人文关怀缺失、可意象性衰落等问题。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受到广泛关注,各国在健康城市理念的影响下纷纷开始发展慢行,出现以慢行导向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公共健康问题息息相关,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二者从分野走向了重新的整合,而慢行也经历了“主导—衰落—回归—重新主导”的历程。慢行网络作为建成环境的要素之一、作为健康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健康问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章),我国发展绿色慢行网络有着良好的政策、物质、实践基础,但也存在以车为本、忽视慢行等现实问题(第三章)。文章试图从目标导向(慢行主体)、需求导向(慢行活动)两个方面对绿色慢行网络空间的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健康城市导向下绿色慢行网络设计的原则,并于此基础上引入“小尺度慢行基础网络”与“主导休闲慢行系统”相结合的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第四章)。运用属性网络分析技术及环境行为学分析方法,建立起针对步行网络、自行车网络与日常生活的街道网格模型,提升慢行网络的连接度与可达性,慢行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观赏性,创造慢行出行的空间路径条件,建立起满足城市健康的绿色慢行网络的空间模型(第五章)。最后将已完成的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应用于重庆市大渡口建桥工业园A区城市设计实例之中(第六章),并提出进一步深化的内容和研究的不足。“健康城市”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三大要素构成,文章在健康城市理念指导下,以慢行优先为基础,以人群、环境、社会的健康为目标,期望通过绿色慢行网络的构建鼓励更多慢行行为的产生,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田泓日[10](2015)在《深圳前海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立体化营造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多,这促使城市密度、建筑密度不断快速加大,与此同时,城市功能也逐渐复合化、多元化。高强度的空间开发必然带来城市交通压力,国内外已有较多对城市公共交通以及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TOD模式的城市交通已经受到重视,然而,对于高强度开发下的城市空间慢行系统营造的相关研究依然较少。本文通过对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现状分析,总结三点城市慢行系统对立体化发展的需求,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容量不足的需求,城市通勤便捷度的需求,对舒适的慢行环境的需求。由此提出商务中心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的目标及要素。本文基于对一般的慢行系统构建目标,结合城市空间走向立体化的发展特征,提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目标及要素。通过对慢行人群行为特征的分析,得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目标是:有路慢行、安全慢行、便捷慢行、舒适慢行、愉悦慢行。通过分析,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体化的慢行网络结构、立体化的慢行接驳体系、立体化的景观空间体系、立体化的慢行配套设施。通过上述对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的基础研究,本文探讨了前海桂湾片区的特征和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桂湾片区以复合集约为理念的城市空间、以多样高密为特征的交通体系,以高端人群为主导的慢行群体。基于对桂湾片区对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的需求分析,结合前文对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构成要素的总结,对深圳前海桂湾片区的基础条件加以分析,提出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目标及策略,包括以下四点:慢行系统的立体化网络结构营造策略,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接驳体系营造策略,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景观体系营造策略,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设施配套策略。
二、走捷径直达自己喜爱的站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捷径直达自己喜爱的站点(论文提纲范文)
(2)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集约型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 |
1.1.2 城市、建筑、景观的一体化 |
1.1.3 体验时代与存量时代商业综合体的发展需求 |
1.1.4 屋顶空间利用的相关政策推动 |
1.2 研究对象 |
1.2.1 商业综合体 |
1.2.2 屋顶公共空间 |
1.2.3 共生的定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共生理念的引入 |
2.1 屋顶空间利用概况 |
2.1.1 国外屋顶空间利用概况 |
2.1.2 国内屋顶空间利用概况 |
2.1.3 小结 |
2.2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设计缺乏整体意识 |
2.2.2 功能挖掘仍不充分 |
2.2.3 空间设计品质欠佳 |
2.2.4 公共性与可达性差 |
2.2.5 缺乏地域文化的表达 |
2.3 共生理念及相关理论的引入 |
2.3.1 中国传统共生观 |
2.3.2 各领域的共生理念 |
2.3.3 相关理论 |
2.3.4 共生思想的启示与与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研究 |
3.1 共生视角下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1 城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2 商业综合体建筑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 共生视角下的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
3.2.1 空间功能 |
3.2.2 空间形态 |
3.2.3 交通流线 |
3.2.4 空间环境 |
3.3 共生视角下的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属性特征 |
3.3.1 可达性 |
3.3.2 体验性 |
3.3.3 中介性 |
3.3.4 复合性 |
3.3.5 生态性 |
3.3.6 文化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多维共生关系研究 |
4.1 有机融合——与城市环境的多维共生 |
4.1.1 与城市空间要素设计协同 |
4.1.2 与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互补 |
4.1.3 与城市景观相互渗透 |
4.1.4 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 |
4.1.5 与城市地域文化交融 |
4.1.6 与城市气候环境适应 |
4.2 协调适应——与主体建筑的多维共生 |
4.2.1 “柔性界面”—与建筑整体造型协调 |
4.2.2 “弹性空间”—与内部空间功能互补 |
4.2.3 “延伸空间”—与内部空间相互渗透 |
4.2.4 “中介空间”—与主体建筑动线融合 |
4.2.5 “消隐重塑”—与建筑附属设施结合 |
4.2.6 “协调控制”—与建筑荷载能力适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生视角下的成都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典型案例研究 |
5.1 案例选取、分析内容及研究方法 |
5.1.1 案例选取 |
5.1.2 分析内容 |
5.1.3 研究方法 |
5.2 典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案例解析 |
5.2.1 成都IFS |
5.2.2 成都来福士广场 |
5.2.3 成都大悦城 |
5.3 案例汇总分析 |
5.3.1 案例设计汇总分析 |
5.3.2 公众使用情况调研汇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1 多元复合的空间功能设置 |
6.2 开放包容的空间形态设计 |
6.3 系统完善的动线系统组织 |
6.4 生态人文的空间环境塑造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重庆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社区公园相关理论研究 |
2.2 社区公园综合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3 北碚社区公园评价体系建构和调研实施方案 |
3.1 北碚社区公园评价体系的建构 |
3.2 北碚社区公园调研实施方案 |
4 北碚社区公园现状调研 |
4.1 调查社区公园概况 |
4.2 社区公园内行为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
4.3 社区公园环境要素分析 |
4.4 社区公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 社区公园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
5 北碚社区公园优化途径探讨 |
5.1 北碚社区公园优化基本原则 |
5.2 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北碚社区公园使用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
(4)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住区外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80年代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深圳地区老龄化特征 |
1.1.2 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趋势分析 |
1.1.3 住区外环境使用对健康的影响 |
1.1.4 已建成住区现存问题与存量规划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及研究现状 |
2.1 使用状况评价理论 |
2.1.1 使用状况评价的定义 |
2.1.2 使用状况评价的方法 |
2.1.3 使用状况评价理论的研究意义 |
2.1.4 国内外使用状况评价理论的发展与研究 |
2.1.5 使用状况评价在住区中的研究现状 |
2.2 老年人需求特征分析 |
2.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使用需求 |
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使用需求 |
2.2.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 |
2.2.4 基于需求特征的老年人住区研究现状 |
2.3 需求层次理论 |
2.3.1 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在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实践 |
2.3.2 基于老年人使用者的外环境需求层次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住区外环境使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总体思路 |
3.2 调研方案与数据收集 |
3.2.1 使用状况评价过程 |
3.2.2 调研方案 |
3.2.3 物质环境调研 |
3.2.4 问卷调查与访谈 |
3.3 调查问卷内容甄选与组织 |
3.3.1 老年人使用需求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
3.3.2 评价要素组织 |
3.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5 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区外环境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
4.1 深圳市福田区1980年代住区概况及研究住区选取 |
4.1.1 深圳市福田区1980年代住区概况 |
4.1.2 研究对象住区选取 |
4.2 住区外环境现状使用状况调查 |
4.2.1 滨河新村 |
4.2.2 下步庙北区 |
4.2.3 华新村 |
4.2.4 华强花园 |
4.2.5 红荔村 |
4.2.6 园岭新村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老年人使用状况满意度评价分析 |
5.1 老年人住区外环境使用行为总结 |
5.1.1 老年人外环境活动空间特征 |
5.1.2 老年人外环境活动行为特征 |
5.1.3 老年人外环境活动时间特征 |
5.2 住区外环境使用状况综合评价初步分析 |
5.2.1 综合满意度分析 |
5.2.2 综合不满意因素分析 |
5.3 各要素满意度分析及现状问题总结 |
5.3.1 交通组织 |
5.3.2 公共活动空间 |
5.3.3 绿化景观 |
5.3.4 公共服务设施 |
5.3.5 环境配套设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住区外环境优化建议 |
6.1 交通组织优化建议 |
6.1.1 完善道路系统,改善步行环境 |
6.1.2 完善交通设施及管理 |
6.1.3 出行无障碍化、舒适化 |
6.2 公共活动空间优化建议 |
6.2.1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利用率 |
6.2.2 打造多层次的活动空间 |
6.2.3 完善相关设施 |
6.3 绿化景观优化建议 |
6.3.1 丰富景观类型,增加观赏性与识别性 |
6.3.2 增加绿地功能性,提高可参与性 |
6.3.3 加强设计合理性,保证景观质量 |
6.4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建议 |
6.4.1 丰富服务设施类型 |
6.4.2 优化服务设施 |
6.5 环境配套设施优化建议 |
6.5.1 完善配套设施 |
6.5.2 配套设施适老化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结语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研究 ——以五一公园站周边步行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地铁作为解决城市交通的强有力手段 |
(二)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研究的必要性 |
(三)郑州居住型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地铁与地铁站点 |
(二)居住型地铁站点 |
(三)步行空间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二)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对象 |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关于郑州居住型站点的选择 |
六、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
1.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1.1.1 TOD理论 |
1.1.2 环境行为学 |
1.1.3 步行空间相关理论 |
1.2 国内外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开发实践案例分析 |
1.2.1 轨道站点周边“单层慢行区”规划—哥本哈根 |
1.2.2 日本居住型站点多摩广场站—以步行系统为主体的立体化交通组织· |
1.2.3 新加坡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规划研究实践案例分析 |
1.2.4 香港居住型轨道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规划 |
1.2.5 案例启发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属性需求 |
2.1 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构成分析 |
2.1.1 步行空间类型研究 |
2.1.2 步行活动类型构成 |
2.2 步行空间中行人的活动特征 |
2.2.1 “抄近路”与走捷径需求 |
2.2.2 省时间 |
2.2.3 少爬坡 |
2.2.4 慢速度 |
2.3 步行空间设计属性需求 |
2.3.1 步行空间使用需求层次划分 |
2.3.2 步行空间设计属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研究 |
3.1 调研内容及站点概况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站点选取及现状概况 |
3.2 站点周边步行空间人群行为活动特征及问卷调查分析 |
3.2.1 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基本属性 |
3.2.2 站点周边行人出行情况分析 |
3.2.3 站点周边步行空间中人群活动行为分析 |
3.2.4 满意度评价 |
3.2.5 调查结果总结 |
3.3 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调查量化分析 |
3.3.1 空间句法的引入及对步行空间的分析方法 |
3.3.2 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调查结果分析图说明 |
3.3.3 五一公园站 |
3.3.4 碧沙岗站 |
3.3.5 人民路站 |
3.3.6 民航路站 |
3.3.7 黄河路站 |
3.3.8 实例调查量化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
3.4 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
3.4.1 步行交通系统可达性低,局部步行网络形态不合理 |
3.4.2 步行空间可辨识性低,易使行人迷失方向 |
3.4.3 站点出入口与步行空间衔接不合理,易造成人流拥堵 |
3.4.4 站点与公共交通步行接驳不合理,影响步行便捷性 |
3.4.5 步行路径宽度与实际使用不符,影响步行空间的舒适性 |
3.4.6 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环境较差,降低人们出行的舒适性 |
3.4.7 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调研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策略构建 |
4.1 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原则及目标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目标 |
4.2 构建以站点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布局 |
4.2.1 提高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配合 |
4.2.2 完善以地铁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
4.3 构建整体性步行交通系统 |
4.3.1 增加街道之间的连接,提高步行交通空间系统可达性 |
4.3.2 优化街道路网结构,提高步行交通空间系统可辨识性 |
4.3.3 优化公交站点位置,提高步行空间系统接驳机制 |
4.3.4 优化道路交叉口,提高步行安全性 |
4.4 提升步行空间环境人性化措施 |
4.4.1 建立步行空间的适宜尺度 |
4.4.2 优化步行空间的景观环境 |
4.4.3 加强公共设施及服务管理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郑州五一公园站点周边步行空间改善设计建议 |
5.1 站点的选择 |
5.2 站点现状分析 |
5.3 空间句法优化应用 |
5.4 设计内容 |
5.5 设计过程 |
5.5.1 设计定位 |
5.5.2 设计构思 |
5.5.3 方案设计 |
5.5.4 道路分析 |
5.5.5 景观节点分析 |
5.5.6 植物竖向分析 |
5.6 具体优化设计及成果展示 |
5.6.1 优化站点与居住区的连接 |
5.6.2 公交站接驳优化设计 |
5.6.3 站点出入口步行空间设计 |
5.6.4 大尺度步行空间优化设计 |
5.6.5 小尺度步行空间优化设计 |
5.6.6 步行广场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郑州居住型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
(6)动漫文化语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深化思考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方法 |
1.关键问题 |
2.研究方法 |
一、动漫文化与青少年 |
(一)动漫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
1.动漫文化的概念 |
2.动漫文化的特征 |
(二)动漫文化的受众群体分析 |
1.青少年是动漫文化的主要受众 |
2.动漫文化影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 |
3.动漫文化使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娱乐化 |
(三)青少年喜爱动漫文化的原因分析 |
1.动漫文化契合青少年的成长需求 |
2.动漫文化给予青少年美的享受 |
3.动漫文化的传播方式易被青少年接受 |
二、动漫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重性 |
(一)动漫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
1.多元价值观的动漫化传递加剧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
2.读图方式弱化理性思考拉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鸿沟 |
3.认同卡通形象忽视现实榜样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
(二)动漫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1.动漫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2.动漫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3.动漫文化促进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 |
三、动漫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 |
(一)发挥动漫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功能 |
1.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话语交流的平台 |
2.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学习的桥梁 |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吸引青少年的路径 |
(二)发挥动漫文化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 |
1.学会关心和关爱同伴 |
2.理想信念和励志成长 |
3.自我完善和成就自我 |
四、动漫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优化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互动化 |
1.建立对话型关系 |
2.建立共生性关系 |
3.建立开放性关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动漫化 |
1.制作思政教材动漫作品 |
2.塑造动漫角色典型榜样 |
3.增添对动漫素材的讨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审美化 |
1.动漫文化激发教育创造力 |
2.动漫文化增添教育愉悦感 |
3.动漫文化营造教育感染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空间资源紧张 |
1.1.2 城市商业发展,空间需求呈现多样性 |
1.1.3 现有空中步道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
1.3.1 商业街区 |
1.3.2 立体步行系统 |
1.3.3 空中步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街区设计层面 |
1.4.2 道路与交通规划层面 |
1.4.3 立体步行系统层面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
1.6.1 创新性 |
1.6.2 可行性 |
第2章 空中步道基础研究 |
2.1 空中步道的发展历程 |
2.2 空中步道的基本功能与特性 |
2.2.1 空中步道的基本功能 |
2.2.2 空中步道的主要特性 |
2.3 空中步道中人的活动 |
2.3.1 步行活动的基本特点 |
2.3.2 步行者的行为心理 |
2.3.3 步行者的环境感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案例 |
3.1 案例研究1——台北市新光三越信义新天地空中步道 |
3.1.1 简介 |
3.1.2 空中步道空间特点 |
3.1.3 空中步道设计特点 |
3.1.4 空中步道设计启示 |
3.2 案例研究2——北京市侨福芳草地空中步道 |
3.2.1 简介 |
3.2.2 空中步道空间特点 |
3.2.3 空中步道设计启示 |
3.3 实地案例调研——成都市春熙路商业街区空中步道 |
3.3.1 调研方法 |
3.3.2 调研对象的选取及依据 |
3.3.3 调研对象概况 |
3.3.4 空中步道使用群体特征 |
3.3.5 使用者对空中步道的使用评价 |
3.3.6 使用者对空中步道景观的需求特征 |
3.3.7 案例调研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景观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1.1 保障通行便捷与空间开放 |
4.1.2 尊重城市生活,创造空间活力 |
4.1.3 创造体验式景观 |
4.1.4 介入公共艺术 |
4.1.5 实现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
4.2 整体化策略 |
4.2.1 适应地域气候特色 |
4.2.2 契合地域文化特色 |
4.3 系统化策略 |
4.3.1 系统化组合形式 |
4.3.2 系统化界面控制 |
4.4 空间形态设计 |
4.4.1 空中步道的体量控制 |
4.4.2 空中步道的围合形式 |
4.4.3 空中步道的流线组织 |
4.5 景观细部设计 |
4.5.1 地面铺装 |
4.5.2 植物绿化 |
4.5.3 公共艺术 |
4.5.4 休憩设施 |
4.5.5 导视系统 |
4.5.6 照明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春熙路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改造设计 |
5.1 春熙路商业街区概况 |
5.1.1 城市发展 |
5.1.2 街区定位 |
5.1.3 街区现状 |
5.2 空中步道改造设计依据 |
5.2.1 设计目的 |
5.2.2 现状分析 |
5.3 空中步道形态设计 |
5.3.1 空间节点 |
5.3.2 交通流线 |
5.3.3 文脉系统 |
5.3.4 建筑系统 |
5.4 空中步道改造设计策略 |
5.4.1 整体设计策略 |
5.4.2 空中步道A1段改造设计策略 |
5.4.3 空中步道A2段改造设计策略 |
5.4.4 空中步道A3段改造设计策略 |
5.5 总结与展望 |
5.5.1 研究总结 |
5.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导向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范围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下商业建筑概念综述 |
2.1 地下商业建筑相关概念 |
2.2 地下商业建筑的分类 |
2.3 导向性设计 |
2.4 导向设计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的导向性设计理论基础 |
3.1 空间可识别性 |
3.2 环境行为学 |
3.3 消费心理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导向性设计 |
4.1 总平布局和区域划分 |
4.2 出入口设置 |
4.3 内部交通组织 |
4.4 内部空间环境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南宁华润购物中心地下商业为例 |
5.1 总平布局和区域划分 |
5.2 出入口设置 |
5.3 内部交通组织 |
5.4 内部空间环境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1: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调研一览表 |
附表2:空间导向性调查问卷 |
附表3:空间导向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9)“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日益严重的城市、人群健康问题 |
1.1.2 慢行网络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问题 |
1.1.3 健康城市导向下慢行的发展趋势 |
1.1.4 健康城市导向下慢行的发展趋势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健康城市概念的基本定义 |
1.2.2 绿色慢行网络概念的基本定义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健康城市与绿色慢行网络基础研究 |
2.1 规划领域关于健康城市的相关研究梳理 |
2.1.1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健康溯源 |
2.1.2 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
2.1.3 健康城市规划 |
2.2 慢行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慢行研究综述 |
2.2.2 国内慢行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城市慢行网络设计实例研究 |
2.3“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
2.3.1 慢行网络现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
2.3.2 绿色慢行网络构建对健康城市的意义 |
2.3.3 小结 |
3 我国发展绿色慢行网络的基础与挑战 |
3.1 我国城市发展绿色慢行网络的基础 |
3.1.1 政策基础 |
3.1.2 物质基础 |
3.1.3 理论之规划应用 |
3.2 我国发展绿色慢行网络所面临的挑战 |
3.2.1“以车为本”的城市发展现状 |
3.2.2“低分辨率”的土地开发模式 |
3.2.3 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缺乏关注 |
3.2.4 综合交通系统内部的纠结—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接驳 |
4“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设计要求及方法 |
4.1 绿色慢行网络的功能构成及构建特点分析 |
4.1.1 功能构成 |
4.1.2 城市绿色慢行网络构建的特点 |
4.2“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的设计要求 |
4.2.1 目标导向下绿色慢行网络设计的要求 |
4.2.2 需求导向下绿色慢行网络设计的要求 |
4.3“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 |
4.3.1“健康城市”导向下绿色慢行网络设计原则 |
4.3.2 设计方法 |
5“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的构建 |
5.1“健康城市”导向下绿色慢行网络空间模型构建 |
5.1.1 绿色慢行网络空间形态要素特征解析 |
5.1.2 慢行基础网络的建构 |
5.1.3 城市主导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 |
5.1.4 绿色慢行网络整体建构 |
5.2“健康城市”导向下绿色慢行网络设计的支撑体系 |
5.2.1 健康的城市形态 |
5.2.2 对市民活动的引导 |
5.2.3 有力的法律保障 |
5.3 绿色慢行网络设计策略及与城市各系统的互动关系 |
5.3.1 设计策略 |
5.3.2 与城市各系统互动关系 |
6 实证研究 |
6.1 背景研究 |
6.1.1 案例背景 |
6.1.2 禀赋要素总结 |
6.1.3 发展绿色慢行网络的生态基础 |
6.2 空间网络研究 |
6.2.1 空间网络要素 |
6.2.2 网络可达性研究 |
6.3 空间网络研究 |
6.3.1 慢行基础网络—“小尺度街道网络” |
6.3.2 城市主导休闲慢行系统 |
6.4 绿色慢行网络支撑体系的构建 |
6.4.1 高效紧凑的开发模式 |
6.4.2 精细化车行网络 |
6.4.3 公交都市研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深圳前海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立体化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空间集约化背景下低碳交通的发展趋势 |
1.1.2 当前城市商务中心区慢行系统构建不完善 |
1.1.3 深圳桂湾片区对立体化慢行系统的构建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国外慢行系统研究现状 |
1.3.4 国内慢行系统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本评价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商务中心区慢行系统立体化相关研究 |
2.1 商务中心区慢行系统立体化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商务中心区的概念 |
2.1.2 慢行系统的概念 |
2.1.3 城市立体化的概念 |
2.2 慢行系统的立体化发展需求分析 |
2.2.1 城市地面空间容量的需求 |
2.2.2 城市通勤便捷度的需求 |
2.2.3 对安全的慢行环境的需求 |
2.3 商务中心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目标及要素 |
2.3.1 慢行系统立体化的营造目标 |
2.3.2 立体化的慢行网络结构 |
2.3.3 立体化的慢行接驳体系 |
2.3.4 立体化的景观空间体系 |
2.3.5 立体化的慢行配套设施 |
2.4 商务中心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空间结构特征 |
2.4.2 交通组织特征 |
2.4.3 慢行行为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圳前海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立体化营造的需求与条件 |
3.1 前海桂湾片区规划概述 |
3.1.1 前海的规划背景 |
3.1.2 前海的规划进程 |
3.1.3 前海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相关规划目标解析 |
3.2 前海片区城市规划特征及慢行需求分析 |
3.2.1 以复合集约为理念的城市空间 |
3.2.2 以多样高密为特征的交通体系 |
3.2.3 以高端人群为主导的慢行群体 |
3.3 慢行系统的立体营造条件分析 |
3.3.1 慢行网络结构的立体化条件分析 |
3.3.2 慢行接驳体系的立体化条件分析 |
3.3.3 慢行景观体系的立体化条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圳前海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营造目标与策略 |
4.1 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构建目标 |
4.1.1 保障安全性与连续性 |
4.1.2 体现文化性与特色性 |
4.1.3 实现便捷性与多样性 |
4.1.4 追求舒适性与交往性 |
4.2 慢行系统的立体化网络结构营造策略 |
4.2.1 核心慢行区域划定策略 |
4.2.2 立体化慢行网络营造策略 |
4.2.3 稳静化慢行节点规划策略 |
4.3 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接驳体系营造策略 |
4.3.1 构建无缝化的机动及慢行水平交通接驳 |
4.3.2 打造通畅的空中及地下的垂直接驳 |
4.4 慢行系统的立体化景观体系营造策略 |
4.4.1 创造富有高差变化的景观空间 |
4.4.2 配植立体多维的绿色植物 |
4.4.3 组织特色鲜明的空间秩序 |
4.5 慢行系统的立体化设施配套策略 |
4.5.1 以城市文化为设施设计导向 |
4.5.2 满足基本慢行需求设施规划 |
4.5.3 提高慢行空间品质设施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走捷径直达自己喜爱的站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为例[D]. 胡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重庆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D]. 景一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住区外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80年代住区为例[D]. 杨心蔚. 深圳大学, 2019(09)
- [5]郑州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研究 ——以五一公园站周边步行空间为例[D]. 李丹.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19(07)
- [6]动漫文化语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商业街区空中步道景观设计研究[D]. 代韵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8]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导向性设计研究[D]. 张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研究[D]. 张育. 重庆大学, 2016(03)
- [10]深圳前海桂湾片区慢行系统立体化营造策略研究[D]. 田泓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