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海市2003年健康体检“五病”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巍巍[1](2020)在《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保障药品公平可及,药品全额保障制度被认为是一项有效的解决途径。本研究拟通过梳理分析我国药品全额保障政策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借助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探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归纳政策的可行性及实践经验,为中国提高药品公平可及、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证据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政策梳理,系统总结分析了国际上药品全额保障政策的实施概况和国内基本药物全额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之后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调研部分典型地区方式获得了相关政策实施资料,归纳相关政策的政策目的、历史沿革与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结合各地调研结果,借助专家研讨,设计了调查问卷和拟定调研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分析了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在政策目标、实施时间、筹资方式、保障方式、保障数量、覆盖疾病、覆盖人群、配套措施等的合理措施,对比政策实施实际现状,分析制度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自2001年上海市外冈镇对高血压患者提供免费药物起,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16个省份,47个市(县)试点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台州市、西宁市、山东省等6个代表地区的重点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自实施以来,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疾病的临床控制效果、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问卷调研中,共回收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163位相关专家的有效问卷。其中,98.2%的受访专家支持基本药物全额保障制度的实施。多数专家认为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应致力于提高药品的可及性,进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超过55%的专家认为政策应覆盖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等基层常见的慢性疾病。88.3%的专家认为遴选药品时需充分考虑患者医疗需求。同时,受访专家们普遍认为应由乡镇卫生院(78.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9.1%)等基层医疗机构发放全额保障药品。93.9%的受访专家认为需采取定期随访或管理政策以确保药品使用合适性。此外,当前政策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如83.4%的专家认为患者对政策的知晓率和了解程度偏低,77.9%的专家认为药品配送到位率偏低,63.8%的专家认为基层医生整体素质偏低,另有66.9%的专家认为存在药品使用不当、浪费、过度医疗、权力寻租和腐败等。结论:结合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我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应以促进公平可及为主要目标,协同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在保障内容方面,以重点人群或重点疾病为抓手,逐步实现所有疾病、全部人群的覆盖;在筹资体系方面,政策应建立独立筹资体系,提高资金统筹层次与保障水平,确保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在药品遴选方面,以满足大部分患者需求为主,并建立定期调整和动态调整全额保障药品目录的机制;同时契合于现有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全额保障药品供应体系和有效过程监管机制;并完善政策配套管理措施,提升患者合理用药水平。
秦文哲[2](2019)在《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研究 ——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第二个十年”发生的生物及社会心理的迅速变化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使青少年成为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独特时期,同时也是为成年期健康打基础的重要时期。随着青春期健康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都对青少年健康进行了重点关注。联合国、WHO、UNICEF等发布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年)》,首次纳入10~19岁青少年作为全球健康行动策略的核心人群之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措施和监测指标。在中国,从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到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对青少年健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相关举措。青少年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健康的时期,疾病负担较低,然而,目前青少年的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病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开始于青少年时期,或者在这一时期得到巩固;超重肥胖、视力低下、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以及其他的一些健康问题均呈普遍化和低龄化趋势。这些行为和因素对当前青少年健康和发展,以及未来成年时期的健康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急需要开展青少年健康的监测和评价,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目前有关青少年健康状况评价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某个单一指标,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为综合指数法、判别分析等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因此,采用人工智能分析方法以及时空分析方法对青少年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掌握青少年健康状况、时空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以山东省2014年-2018年中小学生体检数据库中10-18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对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疾患等指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构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对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布描述的基础上,探讨青少年健康状况时空演变的特征并进行变化收敛性检验,同时纳入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医疗资源因素,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青少年综合健康状况时空分布差异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从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健康疾患等方面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2014-2018年青少年上述各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2)基于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构建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并对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状况进行评价;(3)分析山东省17地市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时空分布模式,揭示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变化收敛性趋势;进一步分析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4)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结论,根据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提高山东省青少年健康水平,改变日趋下滑的趋势,完善青少年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一是山东省青少年体检数据,来源于2014年-2018年山东省中小学生体检数据库;二是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和医疗资源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公办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为10-18岁的青少年。研究内容与方法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从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描述、评价、时空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等角度对2014年-2018年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总结归纳目前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青少年健康评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采用文献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通过初筛与二次筛选,选取与青少年健康相关的文献,遵循系统评价的流程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综述。(2)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健康疾患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采用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相关的统计推断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青少年健康指标进行比较,采用线性趋势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对各健康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强度进行分析。(3)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明确评价指标的前提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文献复习及专家咨询法,纳入与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最为密切的3大类9项指标;采用属性层次分析模型,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计算合成权重,从而确定一、二级维度指标的权重,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有效学习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BPN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再利用遗传算法对BPNN的连接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构建GA-BPNN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建成并进行训练验证后,固定模型,然后对青少年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4)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空间分布的异质性,采用变化收敛性检验分析青少年健康变化的收敛趋势,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青少年健康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应对之策。研究结果2014年-2018年共纳入了 22,311,212名10-18岁中小学生,其中女生占47.10%,男生占52.90%,农村学生占58.00%,城市学生占42.00%。(l)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分析2014年-2018年5次青少年体检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地区青少年BMI指数在5年间大致呈逐年增大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份男生的BMI指数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年龄变化看,青少年BMI指数在各年份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10-14岁时,增长速度较快。2014年-2018年不同性别、不同地区青少年身体形态标准得分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份女生的标准得分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青少年生理功能指标分析2014年-2018年青少年体重肺活量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仅女生表现出轻微的波动上升趋势,各年份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份间男生高于女生,城乡差异不明显。2014年-2018年各年份青少年生理功能标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生的生理功能标准得分在5年间基本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男生标准得分在各年份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年份间女生标准得分均高于男生,城乡学生间的差异不明显。(3)青少年健康疾患指标分析①超重肥胜。2014年-2018年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线性趋势性检验,P<0.001),2018年肥胖率达到16.92%。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增加幅度大于男生,农村学生大于城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逐渐降低,10-12岁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要高于13-15岁组和16-18岁组。就性别差异而言,无论是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还是经过年龄分层之后,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要明显高于女生(P<0.O01)。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01)。②生长迟缓与消瘦。总体上,2014年-2018年青少年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检出率较低,男生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农村学生的检出率高于城市学生。③血压偏高。2018-2018年各年份男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0.001),2014-2015年农村学生检出率高于城市学生,2016-2018年农村学生开始低于城市学生(P<0.001)。5年间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线性趋势性检验,P<0.001),男生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增加幅度大于女生,城市学生大于农村学生。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情况显示:血压偏高检出率在超重和肥胖组青少年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的青少年。随着体重的增加检出率呈现出不断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龋齿。青少年恒牙龋齿检出率在2014-2018年间明显降低。2018年比2014年下降了 5个百分点。各年份间,女生的恒牙龋齿检出率均高于男生(P<0.001);农村学生总体上高于城市学生(P<O.O01)。⑤视力不良。总体上,从2014年到2017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在2018年又呈突然增高的趋势,提示视力不良仍然需要重点关注。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增高,16-18岁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最高。女生高达80%以上,男生高达75%以上,各年份均具有相同的年龄分布。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显着低于女生(P<0.001),农村地区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显着低于城市地区青少年(P<0.001)。(4)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从总体上看,2014年-2018年青少年综合评价得分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其他年份相比,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下降幅度较大。在每个年份,青少年健康综合得分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趋势,16岁是综合评价得分最低值,17和18岁有所回升。女生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低分区主要位于山东省东部的胶东半岛地区,青少年综合健康水平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相邻地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并不是同质的,高分区呈典型的“灶点”分布。(5)青少年综合评价得分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2014年-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5年间的空间分布模式仍表现为“西高、东低、中部居中”的基本格局。各地市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在宏观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高分区趋向于高分区聚集,低分区倾向于低分区聚集;与2014年相比,2018年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在控制人均GDP、城市化率、环境质量、医疗资源等变量的条件下,2014-2018年各地区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变化存在收敛性,说明各地区青少年综合健康水平预期将逐步趋同于某一较低水平或较高水平。经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4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对于青少年综合健康水平的影响系数有正有负,综合所有系数来看,主要为负系数,提示人均GDP越低的地区,青少年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对青少年健康综合水平的影响为正,居民生活水平越好,可以对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人口城市化水平越高,青少年健康综合得分越低。环境质量和医疗资源变量对青少年健康的综合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结论与对策建议主要结论:(1)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总体上属于良好状态,除超重肥胖、近视、龋齿等健康问题外,血压偏高甚至高血压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新的威胁。(2)2014年-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存在波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程度有所降低,呈“西高、东低、中部居中”的基本格局,青少年健康状况分布不均衡。(3)各地区青少年健康综合水平的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在全局和局部均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集聚趋势随时间变化有所强化,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变小并趋于稳定,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4)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医疗卫生资源等对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水平具有显着影响。对策建议:(1)推进“健康第一”理念的传播,把健康优先作为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行动准则;(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的促进作用,建设“健康家庭”;(3)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4)针对目前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做到精准发力与分类施策;(5)加强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6)定期开展青少年健康状况监测、评价,及时施加干预,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的不平等状况。研究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利用2014年-2018年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普查资料,能够获得全部调查对象的相关健康指标,相对于抽样调查数据而言,结果的准确性更高,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2)采用属性层次模型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弥补了以往层次分析法过分依赖专家经验的不足和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点的缺陷,简化了评价程序,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化。(3)采用面板数据对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时间变化收敛性检验,同时构建嵌入空间和时间特征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存在时空分布差异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及医疗资源因素,为后续的类似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足之处:(1)受资料可得性限制,本研究仅纳入10-18岁的在校学生,缺少对19岁年龄组以及已经辍学青少年的研究;另外,仅纳入了 2014-2018年的数据,这样的短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小,因此地市的所包含的信息较少,无法讨论扰动项是否存在自相关,导致后续相关结果的分析不太理想。(2)仅分析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缺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经济、社会、环境和医疗卫生资源对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影响,缺乏对微观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
吴开霖[3](2019)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的时期,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鉴于体育运动在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群众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精神以及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无以替之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背景,研究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理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的研究方法,遵循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优化路径探讨的行文逻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老年人群体不断提供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增强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切实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健康水平。研究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二是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三是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二是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三是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四是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五是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研究提出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一是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二是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三是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四是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五是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王鲁[4](2018)在《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空间统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美好未来。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必须重视青少年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时期健康行为的养成,并倡导采取措施让青少年更好地避免风险。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中小学生人数近1000万,约占全省人口总数12.6%,约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7%。因此,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监测以及健康评价工作开展的成效如何,会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分析产生重要影响。现在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而且多集中在身体形态和发育指标等方面,较少在考虑各种身体疾患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从已有文献看,有关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已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为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法等,尚未有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另外,尚未发现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空间统计分析方面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与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助推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资料,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形态、功能、身体疾患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了解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空间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和讨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助推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框架,为开展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分析提供依据;(2)从形态、功能、身体疾患等方面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3)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4)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性别、区域2个层面分析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空间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5)根据分析结果和讨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助推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2017年山东省中小学生体检数据资料,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公办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为7~18岁中小学生。(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提出了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身体形态(BMI指数)、生理功能(肺活量指数)、身体疾患(超重肥胖、消瘦、生长迟缓、龋齿、视力不良)3大类7项指标,确定了一、二级指标权重系数,并确定每个指标的赋分值。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的结果,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描述研究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布图等方式将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在地图上直观地描述出来,揭示山东省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应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分析其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16076名7-18岁中小学生,平均年龄为10.87±2.64岁;其中男生占49.43%,女生占50.57%。在男生中,城市学生占62.54%,农村学生占37.46%;在女生中,城市学生占59.16%,农村学生占40.84%。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山东省中小学生BMI指数为18.63±3.42。BMI均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不同性别BMI情况看,男生和女生平均BMI指数分别为18.75±3.43和18.50±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2岁年龄组的男生BMI指数高于女生,12岁以后女生的BMI指数高于男生;从城乡中小学生BMI情况看,城市学生BMI指数为18.81±3.52,农村学生为18.51±3.34,各年龄组BMI指数城市学生均略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东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标准得分为72.58±12.57,男生平均得分(72.94)略高于女生(7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中小学生平均得分(72.54)略低于农村学生(7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年龄中小学生平均得分变化情况看,随年龄增加平均得分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说明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变差。中小学生生理功能:山东省中小学生平均体重肺活量指数为47.51±15.73,其中男生为48.40±13.83,女生为45.98±13.05。各年龄段男生平均体重肺活量指数均显着高于女生(P<0.05),且12岁后男生和女生体重肺活量指数间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加大。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指标得分平均为70.18±8.41,其中男生平均为69.45±8.23,女生平均为70.90±8.51,女生略好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中小学生平均得分(70.05)略低于农村学生(7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小学生生理功能等级构成看,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等级为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的构成比分别为3.7%、22.7%、47.9%、23.2%和2.5%,说明中小学生生理功能以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为主,特别好和特别差的均不足5%。从年龄变化情况看,年龄越大,女性中小学生的生理功能逐渐变好,男生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中小学生健康疾患:(1)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山东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1%和9.2%。从性别角度看,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4%和10.5%,女生分别为12.7%和8.0%,男生显着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城乡角度看,城市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6.3%和9.8%,农村学生分别为14.2%和8.8%,前者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变化情况看,小学生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要明显高于中学生。从中小学生消瘦检出情况看,山东省中小学生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3.4%和2.5%。从性别角度看,男生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4.2%和2.8%,女生分别为2.7%和2.1%,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城乡角度看,城市中小学生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3.5%和2.50%,农村中小学生分别为3.4%和2.40%,前者略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小学生生长迟缓检出情况看,山东省中小学生生长迟缓检出人数较少,检出率较低,但是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的检出人数要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大多数年龄组男生身材矮小和生长迟缓的检出人数要大于女生。(2)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山东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平均为32.3%,男生和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7.9%和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9.3%和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变化情况看,中小学生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总体上随着年龄增加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女生和城市学生在14岁及以后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达50%以上,其中女生在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了 74.68%,接近3/4;男生和农村地区学生在15岁及以后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达50%以上,其中男生在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了 67.86%,超过2/3。(3)中小学生龋齿疾患:山东省中小学生混龋检出率平均为18.7%,男生和女生混龋检出率分别为17.8%和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混龋检出率分别为18.8%和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女及城乡,混龋患率在8岁开始时达到高峰,之后开始较快下降,至12岁后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其中女生略有上升。各个年龄段女生混龋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11岁后,城市学生混龋检出率略高于农村。(4)中小学生健康疾患标准得分: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疾患得分平均为76.14±11.83,其中男生平均为74.04±11.95,女生平均为76.23±1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年龄健康疾患标准得分变化情况看,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疾患得分逐渐降低,其中12岁及以前,女生健康疾患得分高于男生,12岁之后,男生优于女生;所有年龄段里,农村学生健康状况均优于城市学生。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平均为74.99±8.13,其中男生平均为74.81±8.34,女生平均为75.16±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平均得分为74.26±8.12,农村学生平均为75.46±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16岁健康综合评价得分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16岁以后得分比较平稳;在各个年龄段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农村>城市的趋势;在13岁以前,女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高于男生,13岁以后,逐渐低于男生。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空间分布:从山东省范围看,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呈现农村优于城市,女生优于男生的现状。从空间分布情况看,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高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而胶东半岛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相对较低。高分区和低分区呈“灶点”分布,即使是相邻区域的综合评价得分仍然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全省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空间异质性与结构性并存。分性别和地区分析显示,高分区和低分区亦呈“灶点”分布。男生得分的“高-高”聚集区位于德州市,女生得分的“高-高”聚集区位于济宁市。在城市学生中,德州市为“高-高”聚集区,威海市为“低-低”聚集区,潍坊市为“高-低”聚集区;在农村学生中,莱芜市为“低-低”聚集区,潍坊市为“高-低”聚集区。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OLS回归结果和加权地理回归结果显示,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第一二产业比和医疗机构数量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分布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均GDP系数均为负值,而且系数从东北到西南地区逐渐减小,提示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高;居民消费水平系数均为负值,而且系数从西南到东北地区逐渐减小,提示居民消费水平越高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低;产业比系数均为正值,系数从西到东逐渐减小,提示第一产业占比越大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越高;医疗机构系数均为负值,回归系数从西到东逐渐增大,提示医疗机构数量越多的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低。结论与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为74.99±8.13,在三类评价指标(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健康疾患)的等级中占中等的比例最多。13岁之前,女生健康得分高于男生,13岁以后,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健康得分高于城市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城乡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总体上属于正常范围,身体发育良好,且男生好于女生,农村学生好于城市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城乡中小学生生理功能总体上属于良好状态,男生生理功能等级构成比基本保持稳定,女生生理功能趋好显着。随着年龄增长,不同性别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增加。肥胖和超重及龋齿是小学生面临的严重健康疾患,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是中学生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从空间分布情况看,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综合得分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聚集性,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高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而胶东半岛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相对较低。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经济状况较一般时,宏观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投入对中小学生健康的影响较大,但当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作用效果不再显着提升,且有其他因素一起发生作用。对策建议:(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健康氛围。(2)强化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保障身心健康发展。(3)针对不同学生个人及群体的主要健康疾患,做到精准发力与分类施策。(4)普及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健康生活方式。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国民健康教育体系,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5)开展中小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6)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推动开展学生健康心理评估,建立家长学校联动机制。(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健康环境。(8)加强学校卫生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为:1.首次利用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2.首次利用空间分析统计学方法对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状况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同时构建加权地理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社会经济因素,为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受资料可得性限制,本次研究仅对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断面分析,没有进行纵向动态分析,所以无法揭示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动态变化;2.仅仅分析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小学生健康的影响,缺乏对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
高慧骞[5](2017)在《武警某部机关干部健康状况研究及健康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武警某部机关干部连续三年体检数据的分析,了解该部机关干部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对策,为部队机关干部健康状况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上级卫生决策部门制定干部保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武警某部2013-2015年度参加体检的所有机关干部的体检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率(%)、构成比(%)、均数加减标准差((?)±S)、卡方(χ2)值。结果:1总体异常检出情况三年共计参检人员682人次,检出异常者648人次,总体异常检出率为95.0%。其中,一项指标异常检出118人次,检出率为17.3%,两项指标异常检出122人次,检出率为17.9%,三项指标异常检出132人次,检出率为19.4%。不同年龄组(χ2=10.581,P=0.005)和不同职级(χ2=10.194,P=0.006)的机关干部总体异常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体检项目异常检出情况参检人员体检项目异常检出率排前三位的是:B超(363人次,检出率53.3%)、口腔科检查(256人次,检出率37.5%)、血脂(235人次,检出率34.5%)。不同年龄组,外科检查(χ2=46.461,P=0.000)、口腔科检查(χ2=17.308,P=0.000)、B超(χ2=40.010,P=0.000)、血脂(χ2=6.482,P=0.039)、血流变(χ2=7.493,P=0.024)、尿常规(χ2=25.381,P=0.000)的异常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部门,眼科检查(χ2=9.575,P=0.008)、胸透(χ2=9.085,P=0.011)、肾功能(χ2=7.011,P=0.030)、尿常规(χ2=6.856,P=0.032)的异常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级,血压(χ2=30.774,P=0.000)、体重(χ2=59.880,P=0.000)、外科检查(χ2=104.193,P=0.000)、口腔科检查(χ2=81.431,P=0.000)、B超(χ2=47.411,P=0.000)、血糖(χ2=17.036,P=0.000)、肝功能(χ2=15.813,P=0.000)、肾功能(χ2=8.420,P=0.015)、血流变(χ2=9.344,P=0.009)、尿常规(χ2=67.603,P=0.000)的异常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疾病/症状检出情况参检人员疾病/症状检出率排前十位的是高血脂(232人次,占34.0%)、超重(203人次,占29.8%)、脂肪肝(181人次,占26.5%)、高尿酸血症(139人次,占20.4%)、牙结石(133人次,占19.5%)、近视(108人次,占15.8%)、甲状腺结节(107人次,占15.7%)、前列腺疾病(98人次,占14.4%)、高血糖(80人次,占13.2%)、高血压(69人次,占10.1%)。不同年度,高血脂(χ2=16.688,P=0.000)、高尿酸血症(χ2=9.360,P=0.009)、牙结石(χ2=11.169,P=0.004)、前列腺疾病(χ2=10.562,P=0.005)、高血糖(χ2=90.490,P=0.000)的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高血脂(χ2=7.080,P=0.029)、超重(χ2=7.880,P=0.019)、牙结石(χ2=8.145,P=0.017)、近视(χ2=10.231,P=0.000)、甲状腺结节(χ2=81.337,P=0.000)的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部门,牙结石(χ2=6.015,P=0.049)、近视(χ2=7.027,P=0.019)的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级,超重(χ2=68.477,P=0.000)、脂肪肝(χ2=19.195,P=0.000)、牙结石(χ2=49.927,P=0.000)、近视(χ2=73.075,P=0.000)、甲状腺结节(χ2=114.724,P=0.000)、前列腺疾病(χ2=24.193,P=0.000)、高血压(χ2=38.340,P=0.000)、高血糖(χ2=13.779,P=0.001)的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武警某部机关干部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成为该部机关干部健康的主要威胁,高血脂、超重、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3该部机关干部的健康状况与年龄和职级有关。
刘铭[6](2017)在《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的横断面研究,了解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情况;在此基础上自行编制具有承德特色的甲状腺结节相关因素调查问卷,用于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其患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承德市甲状腺结节防治措施、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以体检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承德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查体的1890岁体检者的血液生化检查、B型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及身体测量等检测项目的结果,描述性分析承德市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及其它疾病的检出情况;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新发甲状腺结节阳性者作为病例组,按照同期、年龄(±3岁)选取无甲状腺结节的20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自编的《甲状腺结节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两组人群生活饮食、社会心理及疾病家族史等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横断面研究结果:6000例健康体检居民中,有效的统计数据资料为5462例(男性3218例、女性2244例)。甲状腺结节总患病率为40.72%,其中女性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42.47%,男性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9.53%,女性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31)。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相关趋势,>60岁年龄段人群结节患病率最高,达到64.19%。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1.032,P=0.000)、体重指数(OR=1.021,P=0.042)、空腹血糖(OR=2.101,P=0.037)是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的独立影响因素。2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甲状腺疾病家族史(OR=5.17,P=0.010)、长期熬夜(OR=4.87,P=0.010)、经常生气(OR=3.32,P=0.000)及食用碘盐(OR=3.13,P=0.000)可能为体检人群患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家庭生活关系和谐(OR=-1.07,P=0.000)、积极的自我看法(OR=-0.44,P=0.016)可能为体检人群患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结论:1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总患病率为40.72%。其中,女性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髙于男性,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60岁年龄段人群结节患病率高达64.19%,提示:应对我市居民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现况引起更多关注。2甲状腺结节受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建议居民及高危人群应该从膳食、生活方式、改善社会心理环境等多方面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年龄>60岁及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重点进行监测,以期预防疾病的发生。
惠晓庆[7](2016)在《河南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地区人群调查与体检数据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十二五”国家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中河南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地区HIV筛查人群样本代表性和数据质量,以便准确估计HIV阳性率和HIV新发感染率;分析调查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今后河南省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9月-2013年6月,在河南省上蔡、永城、确山、沈丘、济源5个项目县抽取居民2112766万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2014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依据第一次健康体检的2112766万人的名单,对其进行第二次包含HIV检测的健康体检。采用样本代表性、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录入及时性等四个指标评价数据质量。样本代表性从拟合优度检验和玛叶指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完整性从人次缺失率、变量缺失率和二次体检符合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准确性从重复率、逻辑错误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并比较五个地区调查数据质量。结果1代表性5个项目县调查样本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户籍人口的年龄构成相同(2χ=8.202,P=0.879)。上蔡、永城、确山、沈丘的调查样本年龄构成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户籍人口的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蔡县:2χ=8.630,P=0.854;永城市:2χ=8.228,P=0.877;确山县:2χ=14.126,P=0.440;沈丘县:2χ=12.238,P=0.587)。选取10-69岁和20-79岁两个年龄组样本,计算得到调查样本总体玛叶指数为4.146,上蔡、永城、确山、沈丘、济源五个调查地区的玛叶指数分别为2.884、3.844、8.333、6.251、4.747,说明样本人口无年龄堆积现象。2完整性调查表整体完整率为82.356%,5个项目县人次缺失率分别为沈丘(10.324%)、济源(13.513%)确山(16.582%)、上蔡(19.495%)、永城(23.680%)。艾滋病专项档案整体完整率为87.462%,5个项目县人次缺失率分别为确山(8.364%)、济源(10.119%)、上蔡(12.809%)、沈丘(13.333%)、永城(20.269%)。二次体检符合率整体为85.793%,各个项目县二次体检符合率分别为确山(97.465%)、济源(84.545%)、上蔡(83.883%)、永城(83.824%)、沈丘(83.283%)。3准确性个人信息表和健康体检表的重复录入率分别为0.132%和0.637%,有AIDS既往史但HIV筛查结果显示“阴性”这类逻辑错误率为7.328%,依据身份证号推测的“性别”与自填的“性别”不一致率为0.209%,体检日期晚于录入日期这类逻辑错误率为1.171%。4及时性第一次与第二次健康体检日期与录入日期时间间隔分别为0-386天和0-388天,中位天数分别为0天和20天。5上蔡、济源、永城、确山、沈丘5个地区综合指数依次为2.914、3.507、4.319、7.964和10.919。结论(1)河南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地区HIV筛查人群样本代表性达到了项目预期要求,未发现人为的选样偏性。调查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录入及时性达到课题设计目标,但有待进一步提高。(2)五个地区调查数据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沈丘、确山、永城、济源、上蔡。
阮师漫[8](2015)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给城市居民带来实惠的同时,城市化以及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市化带来的贫富差距、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1989年,全国爱卫会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为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启动全国范围内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截止2013年10月,全国爱卫会已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区)178个,包括国家卫生城市149个,国家卫生区29个。其创建活动的机制如何?有何特点?其对我国城市环境、居民健康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另外,国家卫生城市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城市有何异同?国家卫生城市是否有必要开展?下一步发展的道路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有研究缺乏对健康城市或国家卫生城市这种大型创建活动的综合评价研究。特别是针对国家卫生城市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于城市创建经验的总结或是对创建过程中某项工作效果的评价。即缺乏对整个创建活动的综合评价,也缺乏对创建活动内在机制,政策特点,尤其是活动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路径和有效评价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开展综合评价,有利于国家进一步完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并为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能够长期开展的健康城市创建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总结和分析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主要策略、政策和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卫生城市创建水平、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具体目标包括:1)总结分析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政策设计和主要投入;2)分析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考核评审制度;3)评价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提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未来发展建议。抽样方法和资料来源由于对照选取的限制,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命名的77个地级城市。采用分层和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东、中、西部分为三组,然后每组内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城市,共15个城市。根据人均GDP和人口规模,按1:1的比例选择对照样本,建立国家卫生城市组和对照组。除随机样本外,选取四个城市作为本研究的典型案例,其中宝鸡和株洲已包含在随机样本内。在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基础之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推荐指标,形成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共7部分71个指标。分别在国家卫生城市和对照城市收集自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命名前5年至2012年的数据资料。对各个国家卫生城市在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命名前后进行比较,并对国家卫生城市和对照城市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收集本研究确立指标数据的同时,将城市基本特征资料和国家爱卫会现有定量资料纳入研究,并在国家卫生城市开展民意调查。定性资料主要来自对17个国家卫生城市现场调研的访谈结果。研究方法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混合方法,并设立定性、定量方法同时使用的策略。在分析阶段,将定性、定量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和分析;通过分析定性资料得出研究主题后,讨论该主题是如何支持或者驳斥定量资料分析得出的结果。定量数据分析:首先是将国家卫生城市和对照城市的各指标数据按照获得命名前后的年份合并后比较,并且按照基线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分析。针对发病率等指标,利用间接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利用重复测量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国家卫生城市和对照城市指标的线性增长趋势进行检验。采用主题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过程1.1国家卫生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每年都有城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但2006年后,获得称号的城市数量快速增加。1.2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政策符合公共政策的特点。国家卫生城市在创建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政策工具,且以强制性政策工具为主。但自愿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实现社会参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1.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使政府的组织机构得以创新和改变,从组织机构层面保障了“创卫”之后长效机制。在“创卫”过程中,所有城市都成立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创建过程中爱卫办的人员编制、经费等都得到加强。部分城市在“创卫”过程中完成了环卫机构的改革和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1.4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无论是在提高城市形象的硬件建设,还是规范城市管理的软件建设上都投入巨大。研究也发现,由于创建投入巨大,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创建明显落后于东部城市。1.5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形成了独特的考核评审机制,《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办法》是其考核评审的主要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先后4次修订,国家爱卫办7次下发考核命名和管理的要求。但研究仍发现在标准的公平性、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足。2.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效果2.1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达标市场比例在命名前后逐年增加(P<0.1)。国家卫生城市该指标基线水平低于或近似与对照城市时,与对照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高于对照城市时,差距不断拉大。(1)整体上,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城市,2012年国家卫生城市该指标平均为92.9%,对照城市为87.7%。(2)所有调查的国家卫生城市空气质量“创卫”之后明显改善,良好天气均达到300天以上,而大多数对照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并不显着。(3)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创卫”后稳步增长,并逐步超过对照城市的覆盖率水平。4)几乎所有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医疗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城市粪便处理系统都是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过程中建设和完善的。(5)达到工商部门要求和国家卫生城市规范的集贸市场比例,国家卫生城市该指标由“创卫”前的35.16%增加至“创卫”后的60.63%;而对照城市该指标变化幅度同期从50.35%增加至59.88%,增幅低于“创卫”城市。2.2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改善了健康状况,提升了人民健康水平。由于健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资料问题,本研究在探索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健康关系方面存在着限制,但是仍有证据表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健康水平具有正面作用:(1)多数国家卫生城市在获得命名之后,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命名前明显降低。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命名前四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平均增长率为16.71%,命名后四年平均增长率为-2.75%。 (2)国家卫生城市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创卫之后显着降低,西部城市尤其显着。(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增加了公厕数量,有效降低了鼠、蚊和蝇密度,减少了健康危险因素。2.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完善了城市治理,优化了投资环境,提高了社会满意度。(1)以环境整治为核心的创建活动,直接影响到社会卫生和健康意识的培养,对健康促进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研究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卫生城市创建后,“大卫生”和“大健康”的环境得到整体提升,生活环境、食品安全、安全饮用水和健康促进等方面明显改善。(2)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提高了卫生投入,强化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创卫”期间,大多数城市,在传染病控制方面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质量,对有效降低传染病发挥了重要作用。(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优化了投资环境,改善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本研究中,绝大多数访谈者认为创卫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的招商引资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4)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提高了居民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的满意度。在访谈中,98%的居民认为“创卫”效果很好或者较好,“创卫”之后,居民对生活状况非常满意度达到76.1%,是“创卫”前的5.9倍。结论和政策建议1、结论:1)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借助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部门及个人采取行动,以此来实施创建政策,解决创建问题;2)国家卫生创建完善了城市爱国卫生体系,政府的组织机构得以创新和改变,使城市管理和健康教育体系得到优化。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无论是提高城市形象的硬件建设,还是规范城市管理的软件建设上都投入巨大。由于短期的大量投入,也造成政府形象工程的出现和大量资源的浪费。由于投入过多限制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例如西部地区参与的积极性;4)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环境改善、人民健康、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5)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与国际上“健康城市”建设相比,在卫生服务,社会公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2、政策建议: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以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卫生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2)厘清卫生城市与健康城市的关系,尽快实现向健康城市过渡;(3)尽快建立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常态化评审、监测和评估体系。
宋晓峰[9](2014)在《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流行状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2008年2012年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结构、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探讨其流行趋势,为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和防控办法提供依据,并对今后的口岸传染病防制工作提出应对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2012年期间所有在威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研究方法对掌握的传染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五年中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的职业构成情况,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梅毒、艾滋病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间的分布情况;对我国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中国口岸特点建设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结果:1、20082012年,威海口岸共计进行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57343人次,检出传染病病例359例,检出率为0.63%,主要为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梅毒、艾滋病等疾病。2、2008年以后由于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出现大幅下滑,每年体检人员约在1万人左右。男性和女性人员的出入境职业构成不同,其中男性主要为劳务人员、船员、外籍人员;女性主要为劳务、外籍入境人员、留学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3、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年度间传染病检出率存在差异,2012年最高,为0.90%;所检出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检出率占在首位,为0.42%,其他为活动性肺结核(0.12%),梅毒(0.07%),HIV感染者(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08,P<0.05)。4、男性和女性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检出率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χ2=39.85,P<0.05)。5、五年间共计检出病毒性肝炎243例,检出率为0.42%。男性高于女性(X2=61.01,P<0.05)。2012年检出率最高,为0.73%;检出率最高人群为旅游探亲人员检出率为0.91%;其他依次为船员(0.60%)、商务人员(0.57%)(X2=37.04,P<0.05);随着年龄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升高,50岁年龄组最高,为1.26%(X2=131.44,P<0.05)。6、20082012年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68例,检出率为0.12%,其中外籍人员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0.34%,高于中国籍人员的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5,P<0.05)。男性和女性的检出率相同,检出数最多的为20岁年龄组(构成比54.41%);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60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X2=28.59,P<0.05)。7、威海口岸五年间共计检出梅毒42例,男性检出24例,女性检出18例,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劳务人员(检出22例,构成比52.38%)、外籍人员(检出8例),不同职业人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78,P<0.05)。8、威海口岸共计检出6例HIV感染者,其中外籍人员3名,中国籍劳务人员2名,船员1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1,P<0.05),年龄3557岁,结论:1.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的分年度传染病检出率呈现U型分布,主要检出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梅毒和HIV感染。2.目前在口岸传染病防控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顶层设计不到位、联防联控体系不健全、监测方法和监测项目不全面等问题,卫生检疫部门作为大卫生防控的有机组成部门,应该遵循传染病防控政府负总责,各部门联防联控的原则,努力完善各项措施,积极做好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
汲进梅[10](2009)在《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给农村居民带来严重健康损害的同时,也给慢病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使得许多慢病家庭生活陷于困境。在缺少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农村地区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贫、返贫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为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文献综述,在国外,尤其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已形成了针对慢病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了政府、机构等方面组织的慢病控制职责。在国内,目前对慢性病控制的研究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传染性疾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主要集中在临床防治方面,虽然在预防控制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系统,特别是缺乏慢病控制机制的系统设计及其相关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对我国目前慢病控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为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才素质,完善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建议。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农村地区居民主要慢病经济负担与家庭疾病风险,农村地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慢病防治能力现状:(2)分析现有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现状,明确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3)在对我国农村慢病控制体系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慢病控制需要加强的工作;(4)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慢病控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以慢病控制为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资料来源本研究的样本资料主要来源于卢森堡-WHO-山东省农村地区卫生人员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基线调查的数据以及国家的宏观卫生统计资料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有关数据。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文献综述法、专家咨询法等。分析方法有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设备落后等问题。近几年随着乡村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较以前规范了许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医生应该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慢病预防工作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机制。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慢病控制人员的比例分别为5.23%、6.91%、4.46%;开展健康教育的次数平均为6.7次、7次和5次,主要采取发放宣传单的形式;慢病管理只有少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主要方式是通过接诊或者免费查体获取的信息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利用率比较低,未能有效开展随访及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基层医生在有限的康复治疗中过于注重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心理、精神与功能的康复,这与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现存三级卫生机构开展慢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政策等的支持,机构以及人员没有开展慢病预防工作的积极性;对慢病工作缺少监督,为数不多慢病控制政策没有有效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控制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对预防环节投入薄弱,没有建立慢病控制预警机制;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患者门诊费用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补偿力度偏弱,不利于引导慢病患者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以降低慢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结果与发现对农村地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研究发现,本次调查的山东省样本地区农村地区32.92%的家庭目前处于负债的状态,这些家庭中人均负债2500元,其中有22.38%的家庭是因为看病而借钱。25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7.19%和3.49%。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人均每年的花费为787.67元/年和1545.67元/年,分别占个人经济收入的19.06%和33.78%。24.34%的高血压患者、24.9%的糖尿病患者和26.0%的其他慢病患者在2006年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补偿额度分别为40.00(中位数)、526.84(均数)和150.0元(中位数)。山东省农村居民整体的慢病知识水平低。慢病知识得分为0分的达到48.8%;仅有49.4%的被调查者想知道慢病相关知识。经常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低,仅为33.0%;最希望获取的慢病健康知识类型是预防知识;希望更多的通过医生、报刊书籍、广播及宣传手册等权威性较好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分析我国慢病防制工作现状,可以发现:有项目支持的慢病防治地区的工作一般效果较好,没有项目支持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一般效果较差,而将试点地区的经验向非项目地区推广存在很多问题:慢病防治的政策支持环境尚未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政策如防治经费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人员的聘用、工资补偿、晋升、培训等政策还有待开发;慢病专业防治机构不健全,系统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规模,社区慢病防治服务中起关键作用的“守门人”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尚未建立,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在慢病防治中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慢病防治队伍的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防治规范和技术尚不能形成体系等。其中,医疗服务收费决定慢病防治人员的经济收入的机制,是系统的慢病防治计划难以实施,社区慢病防治人员缺乏主动提供慢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原因之一。农村慢病防治所依托的医疗机构体系已经基本理顺,但是相应的政策支持还没有到位;农村卫生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是相比城市、相对于慢病控制目标而言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农村医生待遇问题、身份问题、能力问题以及职责界定等问题;慢病信息系统正在逐渐开发,但是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别的统一规范,相应的技术支持、人员配备等问题尚待解决;慢病控制成本效果最优的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很薄弱,这与机构设置、农村居民健康意识以及农村医生水平有很大关系。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需要加强的工作:一是控制措施前移,通过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增加投入,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体检制度建设等,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二是控制措施下沉,强化对基层医疗保健和康复体系的建设;三是提高农村慢病居民基层医疗保障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中设立门诊慢病报销基金,使患慢病的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必要的诊治和康复治疗。在对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慢病控制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慢病控制经验,提出了农村地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为导向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的建议:增加慢病控制协调职能,协调卫生系统内外的资源开展慢病控制工作;扭转政策制定“重医轻防”的倾向,明确卫生机构的慢病控制职责:完善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慢病控制信息职能,建立慢病信息数据库,对人群采取分类管理政策;在新农合制度内成立慢病基金,对慢病预防控制和基层卫生机构就诊费用进行补偿,引导慢病控制关口前移和防治工作下沉。本论文在对农村慢病控制机制系统分析基础上,首先明确了目前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建设的差距与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的建设需要加强的重点任务;第二,提出了从慢病的病因学到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全程控制机制的无缝隙战略思想,为农村慢病控制建设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建设任务和要求;第三,提出了通过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即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手段导向慢病控制机制完善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提出了慢病控制机制建设应针对慢病病因学控制措施为重点,完善以慢病控制措施为导向的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为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和基层卫生体系明确了可持续性的制度建设目标。
二、威海市2003年健康体检“五病”监测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海市2003年健康体检“五病”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政策实施现状研究 |
1.2.2 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
1.2.3 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4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分析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国际药品全额保障政策经验梳理 |
1.4.2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总结与分析 |
1.4.3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优化策略分析 |
1.4.4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2.1 文献研究 |
2.2.2 问卷调查 |
2.2.3 专家访谈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调查分析 |
3.1.1 台州市——“免费药品,全额保障” |
3.1.2 西宁市——“免费药品,精准扶贫” |
3.1.3 山东省——“多种模式,综合并存” |
3.1.4 启东市——“住院药品,全额保障” |
3.1.5 上海市——“医保资金,全额报销” |
3.1.6 广州市花都区——“一元看病,免费用药” |
3.2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问卷调查 |
3.2.1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
3.2.2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制度实施关键问题 |
3.2.3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制度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4章 讨论 |
4.1 效果与存在问题 |
4.1.1 台州市 |
4.1.2 西宁市 |
4.1.3 山东省 |
4.1.4 启东市 |
4.1.5 上海市 |
4.1.6 广州市花都区 |
4.2 中国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调查结果分析 |
4.3 对策与建议 |
4.3.1 政策应以促进公平可及为主要目标,协同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 |
4.3.2 政策应以重点人群或重点疾病为抓手,逐步实现所有疾病、全部人群的覆盖 |
4.3.3 政策应以满足大部分患者需求为主,定期动态调整全额保障药品目录 |
4.3.4 政策应保障药品供应的体系,建立有效过程监管机制 |
4.3.5 政策应完善政策配套管理措施,提升患者合理用药水平 |
4.3.6 政策应建立独立筹资体系,提高资金统筹层次与保障水平 |
4.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4.4.1 研究创新 |
4.4.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研究 ——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
1.1 国外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
1.2 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
2. 儿童青少年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2.1 国外儿童青少年健康指标体系研究 |
2.2 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指标体系研究 |
3. 中国青少年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 |
4. 儿童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5. 遗传神经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质量控制与数据清洗 |
2.1 质量控制 |
2.2 数据清洗 |
3. 研究方法 |
3.1 属性层次分析法 |
3.2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NN) |
3.3 时空分析方法 |
3.4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分析结果 |
1. 青少年基本情况构成 |
2. 身体形态指标分析(BMI) |
3. 身体形态标准得分 |
第五章 青少年生理功能指标分析结果 |
1. 生理功能指标分析 |
2. 生理功能标准得分 |
第六章 青少年健康疾患指标分析结果 |
1. 营养状况 |
2. 血压偏高 |
3. 龋齿 |
4. 视力不良 |
5. 健康疾患标准得分 |
第七章 基于GA-BPNN评价模型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 |
1. 基于GA-BPNN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2. 2014年-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
3. 2014年-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空间分布情况 |
第八章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
1.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时空差异与收敛性检验 |
1.1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集聚变化 |
1.2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时间演变 |
1.3 变化收敛性检验 |
2.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2.1 基于OLS模型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2.2 基于GTWR模型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第九章 讨论 |
1.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
2.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讨论 |
3.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讨论 |
4. 时空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政策建议 |
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 |
1.2.2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 |
1.2.3 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 |
1.2.4 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社会力量的研究 |
1.3.2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研究 |
1.3.3 关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逻辑分析法 |
1.5.3 内容分析法 |
1.5.4 数理统计法 |
1.5.5 个案研究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及理论基础 |
2.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 |
2.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概述 |
2.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构成要素 |
2.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社会责任理论 |
2.2.3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
第三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分析 |
3.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来源及遴选 |
3.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 |
3.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来源及遴选 |
3.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
3.2.1 X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政策工具维度 |
3.2.2 Y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作用领域维度 |
3.2.3 Z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相关主体维度 |
3.2.4 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
3.3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单元编码与数据分析.. |
3.3.1 政策文本单元的编码原则及规则 |
3.3.2 政策文本单元的数据分析 |
3.4 基于政策工具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 |
3.4.1 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 |
3.4.2 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 |
3.4.3 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 |
4.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概述 |
4.1.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释义 |
4.1.2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1.3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
4.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概述 |
4.2.1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释义 |
4.2.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2.3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
4.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概述 |
4.3.1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释义 |
4.3.2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
4.4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概述 |
4.4.1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释义 |
4.4.2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4.3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
4.5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概述 |
4.5.1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释义 |
4.5.2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5.3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五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
5.1 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 |
5.2 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 |
5.3 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 |
5.4 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 |
5.5 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 |
第六章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探讨 |
6.1 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 |
6.2 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 |
6.3 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 |
6.4 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 |
6.5 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空间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美国儿童健康指标体系 |
2.1.2 欧盟儿童健康指标体系 |
2.1.3 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研究课题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
2.2.2 我国儿童健康指标体系研究 |
2.2.3 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1.1 调查内容和检测指标 |
3.1.2 逻辑校验 |
3.1.3 异常值 |
3.1.4 质量控制 |
3.2 研究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BP神经网络 |
3.2.3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
第四章 中小学生形态指标分析结果 |
4.1 中小学生基本情况构成 |
4.2 身体形态指标(BMI) |
第五章 中小学生功能指标分析结果 |
5.1 山东省中小学生体重肺活量指数分析 |
5.2 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标准得分分析 |
5.3 山东省中小学生生理功能等级分析 |
第六章 中小学生身体疾患指标分析结果 |
6.1 营养状况 |
6.2 视力不良 |
6.3 龋齿 |
6.4 健康疾患标准得分 |
第七章 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情况 |
7.1 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
7.2 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空间分布图 |
第八章 综合评价得分空间统计分析 |
8.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8.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8.3 热点区域分析 |
8.4 空间回归分析 |
第九章 讨论 |
9.1 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评价结果讨论 |
9.2 健康综合评价方法学讨论 |
9.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讨论 |
9.4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讨论 |
9.5 空间统计分析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10.1 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3 创新性与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武警某部机关干部健康状况研究及健康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军队健康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横断面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本部分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河南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地区人群调查与体检数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与体检内容 |
2.3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
2.3.1 代表性 |
2.3.2 完整性 |
2.3.3 准确性 |
2.3.4 及时性 |
2.3.5 综合指数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4.2 调查人员的培训 |
2.5 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代表性评价 |
3.1.1 拟合优度检验 |
3.1.2 玛叶指数 |
3.2 完整性评价 |
3.2.1 调查表人次缺失率 |
3.2.2 调查表变量缺失率 |
3.2.3 艾滋病专项档案人次缺失率 |
3.2.4 艾滋病专项档案变量缺失率 |
3.2.5 二次体检符合率 |
3.3 准确性评价 |
3.3.1 重复率 |
3.3.2 逻辑错误率 |
3.4 及时性评价 |
3.5 数据质量综合评价 |
3.5.1 指标标准化 |
3.5.2 综合指数的计算 |
4 讨论 |
4.1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4.2 项目数据质量分析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4.3.1 创新点 |
4.3.2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8)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1.3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健康城市的提出 |
2.2 健康城市和卫生城市运动 |
2.3 健康城市在全球的发展 |
2.4 健康城市与国家卫生城市的比较 |
2.5 健康城市和卫生城市评价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3.3 主要指标 |
3.4 资料来源 |
3.5 质量控制 |
3.6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概述 |
4.1 国家卫生城市(区)建设历程 |
4.2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历史背景 |
4.3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管理 |
4.4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政策分析 |
4.5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组织建设 |
4.6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经费筹措与资源投入 |
4.7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机制整合 |
4.8 创建活动中的健康教育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卫生城市考核评审制度分析 |
5.1 国家卫生城市考核评审制度设计及其发展 |
5.2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
5.3 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环境的影响 |
6.1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
6.2 基础设施建设 |
6.3 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 |
6.4 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
6.5 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健康的影响 |
7.1 传染病控制 |
7.2 妇幼健康 |
7.3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健康影响的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8.1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与城市治理主体 |
8.2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与社会治理机制 |
8.3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社会影响 |
8.4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与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
9.1 方法学讨论 |
9.2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过程讨论 |
9.3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效果讨论 |
9.4 结论和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9)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流行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结果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建议与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件 |
(10)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二章 慢病控制研究综述 |
一、国外慢病控制研究 |
二、国内慢病控制研究 |
三、国内外慢病控制制度分析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机制建设理论研究 |
1.结构与行为理论 |
2.系统论 |
3.组织设计理论 |
4.新制度经济学 |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
2.抽样调查 |
第四章 样本地区农村慢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流行情况及疾病经济负担 |
1.高血压疾病流行及疾病经济负担 |
2.糖尿病疾病流行及疾病经济负担 |
3.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经济负担情况 |
二、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1.高血压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2.糖尿病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三、农村居民慢病健康知识分析 |
1.慢病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
2.获取健康知识意愿及行为情况 |
3.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 |
第五章 样本地区农村慢病控制现况及问题 |
一、农村慢病控制工作开展状况 |
(一) 慢病防治技术人员状况 |
(二) 慢病控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
(三) 慢病管理情况 |
(四) 慢病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
二、农村慢病控制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服务体系 |
(二) 医疗保障体系 |
(三) 信息网络 |
(四) 慢病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农村慢病机构职责、履行及问题 |
(一)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二) 县级医院 |
(三) 乡镇卫生院 |
(四) 村卫生室 |
(五) 医疗保障机构 |
(六) 乡村卫生一体化 |
四、农村慢病控制制度现状及问题 |
(一) 慢病控制政策 |
(二) 慢病管理 |
(三) 慢病服务 |
(四) 慢病医疗保障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的选择 |
(一) 资料情况 |
(二) 方法学选择 |
二、农村慢病控制需要加强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慢病控制需要加强的主要措施 |
(二) 慢病控制战略 |
(三) 政策支持重点 |
(四) 工作措施 |
三、农村慢病控制与居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关系 |
(一) 制度建设要以健康保障的需求为目标 |
(二) 制度建设是保障农村居民慢病控制的基本条件 |
(三) 制度的完善应以慢病控制机制为导向 |
四、完善以慢病控制需求为导向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 |
(一) 管理体系的完善 |
(二) 组织体系的完善 |
(三) 制度体系的完善 |
(四) 慢病信息系统的完善 |
(五) 居民健康管理措施的完善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查表)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威海市2003年健康体检“五病”监测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D]. 苏巍巍. 吉林大学, 2020(01)
- [2]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研究 ——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D]. 秦文哲. 山东大学, 2019(02)
- [3]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D]. 吴开霖.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4]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空间统计分析研究[D]. 王鲁. 山东大学, 2018(02)
- [5]武警某部机关干部健康状况研究及健康管理对策[D]. 高慧骞.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6]承德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 刘铭. 承德医学院, 2017(01)
- [7]河南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地区人群调查与体检数据质量评价[D]. 惠晓庆. 郑州大学, 2016(02)
- [8]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综合评价研究[D]. 阮师漫. 山东大学, 2015(04)
- [9]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流行状况调查[D]. 宋晓峰. 山东大学, 2014(11)
- [10]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D]. 汲进梅. 山东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