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对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黎诗佳[2](2021)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说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小学低段为例》文中指出
刘钰[3](2021)在《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叶文婷[4](2021)在《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阅读理解题成为初中数学考试中的一种热门题型,并且在中考数学中占据了较大的分值。数学阅读理解题作为一种新的题型进入初中教材,与传统的数学教材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数学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的应用能力。由于数学阅读理解题是一类文字叙述较长、综合性强、灵活性高的题型,所以它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对学生来说解决这一类题型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对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将考查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整体情况,包括出现的错误及出现错误的原因。首先,选取南宁市一所公办中学的八年级的三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运用SPSS20.0统计工具进行整体的描述统计和男女生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接着运用Excel表格,对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和分析。其次,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数学优、中、差各2名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并结合测试卷的解答情况来分析八年级学生在解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困难及原因,提出矫正的策略和教学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整体水平偏低,其中在解答学习研究型的水平最高,解答知识迁移型的水平最低。2.八年级男女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无显着性的差异。3.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的错误类型可归纳为:理解错误;解题策略错误;操作错误;表达错误。4.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错误层次最多的是数学解题策略错误。5.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对数学阅读理解题不熟悉;题目阅读材料过于冗长;模仿、类比解题的能力不强;计算能力不强;畏难情绪的存在;总结反思意识不强。6.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解题错误矫正的策略:注重阅读,提高读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加强类比模仿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算能力;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意识。
杨珍珍[5](2021)在《基于PISA的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人类汲取信息的重要途经。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数学化,数学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理解、探索世界的关键能力。PISA作为检验各国教育体制和未来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上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因此,本研究基于PISA探究六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数学阅读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借鉴PISA数学素养测试卷、PISA阅读素养问卷的维度编制研究工具,采用问卷法及测验法收集数据。再借助SPSS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的统计分析,以了解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及能力水平。最后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出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通过对苏州市F小学六年级200名学生的研究,发现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仅处在“合格”水平,影响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学生层面:参与度——理性与感性的矛盾;胜任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阅读思维——正向与逆向的矛盾;阅读策略——单一与多元的差距。(2)家庭层面:家庭物质资本——数学阅读环境的缺乏;家庭文化资本——父母共同参与的缺少。(3)学校层面:教师因素——数学阅读指导的偏失;学校因素——数学阅读氛围的淡薄。(4)材料层面:数学阅读情景——具有单一性的特点;数学阅读内容——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数学阅读问题——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提升策略:(1)基于学生视角:丰富数学阅读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数学阅读中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数学阅读中的阅读思维。(2)基于家庭视角:提高家庭教育物资的投入;加大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3)基于教师视角:提升学生对丰富数学阅读情景的感知力;引导学生经历真实问题情景“数学化”的过程;平衡学生在数学阅读内容中的差距。(4)基于阅读过程:明确数学化的表述;合理运用数学方法;注重诠释数学结果。
闫晴晴[6](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Q市C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作为教师的一种评价语言,兼有教师语言与教育评价双重特性,具有客观性、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艺术性等特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既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使用现状如何?是否会存在一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的存在?如何进行优化?这便是本文着力调查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内涵、重要性、理想诉求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Q市C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展开了调查,从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评价语的认识、使用课堂评价语的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评价语的形式与类型、评价语的使用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诉求这几个维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随意性、重结果轻过程现象突出、评价语激励性流于偏失、模式化浓重、艺术性有待提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忽视与偏失、教师评价观念和语言素养的制约、小学生主观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这三个方面;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加强过程性评价是导向,开展相应的主题教研活动、组织培训活动、完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关键,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提高评价能力、优化评价技巧。
王纳[7](2021)在《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调查及个案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数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将要实现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逐步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且研究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石。七年级作为小学与初中阶段衔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数学符号,学生对数学符号的使用感到迷惘。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旨在寻求促进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提高的方法、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作品分析法和实验法。通过研读课标及相关文献,将数学符号意识的内涵划分为符号感知、符号运算、符号推理和符号表达四个维度,并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数学符号意识各维度进行水平层次划分,从而构建了本文的数学符号意识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开展了两部分的研究。研究一是对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进行现状调查。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确定数学符号意识的研究维度和各维度水平划分标准。其次自行编制了数学符号意识测试题目并请专家和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多次修订,在非研究对象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预测试,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再对测试题目进行修改和调整,将确定下来的题目按各维度的试题随机一分为二,组成两份数学符号意识测试卷,一份用于现状测试调查,另一份作为数学符号意识后测卷。然后采用测试调查法对两所学校共199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其中有效测试卷187份。接着整理学生的测试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一些学生答题案例探讨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前述分析提出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研究二是对实验对象进行个案培养实验研究。首先应用上述得到的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进行个案培养实验研究,结合学生数学学习实际情况,随机选取研究一中得分较低和得分中等的学生各6名作为实验对象,针对研究一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策略结合教材编制了十二次训练材料,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式对学生进行每周两次的培养训练,培养周期为一个半月,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后测,通过对实验对象前后测对比分析来检验实验效果。在研究一中发现:(1)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整体处于水平2,学生的发展不均衡。(2)在符号感知和符号运算维度表现最好,符号表达维度其次,符号推理维度表现最差。(3)在符号感知维度,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水平2;在符号运算维度,有87.7%的学生都处于水平2和水平3;在符号推理维度,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水平0,有24.6%的学生处于水平2和水平3;在符号表达维度,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水平2,处于水平3的人数最少。(4)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显着,女生整体表现略好于男生。(5)两所学校学生整体表现差异明显,即N中学好于S中学,主要表现在符号感知维度、符号运算维度和符号推理维度。结合学生的答题案例,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符号的理解单一、不全面;停留在符号形式化的表象,思维固化。(2)对数学符号的运算法则及算理掌握的不够好,书写符号不规范,“马虎”现象严重。(3)推理思路不清晰、过程不严密,不能进行一般性的符号推理。(4)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接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用法,不能正确进行符号表达。据此,本论文提出的培养策略为:(1)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符号,形成符号意识;(2)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符号的兴趣,培养符号意识;(3)提升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符号能力,深化符号意识。在研究二中发现:(1)实验组学生在各维度及整体前后测结果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即后测表现明显好于前测。(2)通过比较实验组学生前后测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的答题思维更发散、答题思路更清晰、答题内容更全面,学生投入思考的时间更多,答题表现更积极主动、更有耐心,学生的符号操作能力提高明显。(3)方案A组比方案B组的培养实验效果更好一些,尤其是对于低分组学生。
邹琳[8](2021)在《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南宁市某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六大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上明确要求数学交流,因此,数学交流能力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数学交流既能让学生探索不同的数学观点,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因此,对高中数学交流能力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首先,对数学交流与数学交流能力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将数学交流能力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然后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展开调查,了解数学交流的现状。其次,通过纸笔型测试,结合访谈,从定性和定量的不同角度分析数学交流能力水平情况。最后,为开展数学交流活动提供相关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通过对数学交流意识、方式、内容、效果等四个维度的数学交流现状进行调查与访谈。调查表明:(1)学生数学交流的意识整体比较强烈,但存在课堂不主动发言现象;(2)学生数学交流方式更倾向于生生交流,而不是师生交流;(3)学生的数学交流内容不够丰富,不习惯评价他人的数学观点;(4)在数学交流意识、方式、内容、效果等四个维度上,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文理班级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理科班比文科班好,示范性高中学生比普通高中好。2.通过纸笔型测试调研与访谈发现高二年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研究表明:(1)在性别上,数学交流能力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生的交流能力高于女生。(2)在文理班级上,数学交流能力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理科生要优于文科生。(3)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上,数学交流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数优生优于数困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与数学中等生的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与优等生和数困生无显着相关性,二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不同内容上,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与交流内容有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时的启发是:创设适宜的数学交流的环境、开展多样化的数学交流活动、树立差异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多方位评价学生的数学交流情况。
苏婷玉[9](2021)在《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板块,也是高考数学中的必考内容。本文为提高学生在立体几何部分的得分率,特进行此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生的答题过程出发,剖析错误原因,追溯失分根源,研究发现测试卷反应出来的四个问题分别是“计算错误”、“逻辑不清晰书写过程混乱”、“定理性质不理解应用混淆”、“对空间图形认识不清楚审题障碍”。这些都是学生学习障碍的表征。进而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和数学成绩高低的关系,探寻引发学习障碍的内因。我们发现,调查问卷的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测试卷反应出来的四个问题,其中计算错误的产生主要与“学生的纠错能力”和“是否会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有关;逻辑是否清晰主要与“学生解题时是否会尝试一题多解”和“平时学习时是否习惯独立思考”有关;对定理的掌握程度主要与“学生是否会自己复述概念”和“是否会比较相似的数学概念、公式之间的异同”有关。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师的课堂结构安排和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我们发现,最终引发学生学习障碍的本源有如下三点:1.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存在问题;2.定理性质教学环节存在问题;3.学生空间思维培养存在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对比分析、针对性访谈等方法,得到如下解决策略:1.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给学生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定时总结复习、善于讨论表达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当干预、积极引导,确保学生的执行度。2.在立体几何部分概念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教师采取探究式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并在课下对学生有规划、有目标的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3.在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出发辅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
张乔妹[10](2021)在《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突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考查,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建立在实际背景下的数学试题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三复习阶段,由于教学节奏紧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对数学阅读的指导;学生在解决信息量较大的数学题时,表现出解题效率低,甚至畏惧解决此类题目的现象,学生的数学阅读现状不理想。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改善数学阅读现状,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必要先了解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本研究围绕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水平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培养策略展开调查和探索。利用问卷调查和测试卷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水平现状:(1)被试学生当前数学阅读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具体在三个水平上,字符识别水平较高,其次是语言转译水平,相对较低的为整体理解水平;(2)学生在字符识别水平中,文字语言识别表现较差;在语言转译水平中,文字与图表语言的转译表现较差;(3)被试班级之间的数学阅读能力整体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和测试卷答题情况分析总结出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影响学生数学阅读的智力因素:学生的知识储量不够,导致无法灵活联系前后知识;审题时容易忽略文字描述的细节或对字面理解不准确,其中对题目中文字语言的识别和转译表现最为困难,不能提取关键信息,不能挖掘题目中隐藏的条件,不能灵活利用和转换题目中的信息等情况;数学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题目信息,解题过程混乱。(2)影响学生数学阅读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害怕文字阅读,不重视数学阅读,学生数学阅读主动性不强,数学阅读习惯较差,阅读后缺乏总结反思习惯。(3)数学阅读方法策略方面:学生缺乏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4)教师阅读指导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阅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指导。3.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及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总结得到以下较为有效的解决策略:(1)课前策略:(1)为了加强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引导,采取课前给学生制定阅读导学案的策略;(2)为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同时强化基础知识,设置课前3分钟阅读活动。(2)课堂策略:(1)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主动性,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2)为强化学生的审题技巧,进行数学阅读专项训练;(3)为加强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积累,日常教学中注重渗透阅读方法。(3)课后策略:(1)为训练学生的数学阅读表达能力,课后布置适当的限时作业,并及时批改;(2)为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反思习惯,注重训练学生进行错题分析;(3)为减少学生间数学阅读能力发展的差异,对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其建立解题自信,强化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浅谈对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对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4)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的问题及步骤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工具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分类与编制研究 |
2.2.2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解题障碍的研究 |
2.2.3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解题研究 |
2.2.4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
2.3 关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
2.3.1 数学阅读 |
2.3.2 数学阅读理解题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3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与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理论构想 |
3.2.1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概念 |
3.2.2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特征 |
3.2.3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维度划分 |
3.2.4 数学阅读理解题错误分析的理论依据 |
3.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3.3.1 研究对象 |
3.3.2 测试问卷的设计 |
3.3.3 研究步骤 |
3.4 结果分析 |
3.4.1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整体分析 |
3.4.2 八年级男、女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对比分析 |
3.4.3 数学阅读理解题解题错误类型统计分析 |
3.4.4 测试卷的定性分析 |
3.5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特点与分析 |
3.6 结论 |
4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错误的访谈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过程 |
4.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2.2 研究工具 |
4.2.3 研究步骤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个案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基本情况 |
4.3.2 个案的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4.4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错误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
4.4.1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错误原因分析 |
4.4.2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出现错误时的矫正策略 |
4.5 结论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测试卷 |
附录2: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错误原因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PISA的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契合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
(二)提高数学阅读地位的现实诉求 |
(三)基于教育实践经历的研精致思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数学阅读的相关研究 |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PISA阅读素养与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阅读 |
(二)数学阅读 |
(三)数学阅读能力 |
第二章 基于PISA的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一、数学阅读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元认知理论 |
(三)信息加工理论 |
二、基于PISA研究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适切性 |
(一)PISA的测评理念与数学阅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
(二)PISA数学素养测评框架与《课标》课程目标内容相呼应 |
(三)PISA测评主要领域与数学阅读能力调查主要内容相对应 |
(四)PISA的研究对象与六年级学生均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 |
三、基于PISA的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丰富有关数学阅读能力调查的研究视角 |
(二)实践意义:提高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的科学性 |
第三章 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一)问卷的选择与编制 |
(二)测试卷的选择与编制 |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四)测试卷难度与区分度检验 |
三、研究实施 |
(一)前测 |
(二)正式施测 |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章 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
一、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问卷基础信息 |
(二)学生个人和家庭背景指标 |
(三)学生参与度指标 |
(四)学校背景指标 |
(五)数学阅读策略指标 |
(六)研究结论 |
二、测试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测试卷整体情况 |
(二)学生在不同问题情景中的数学阅读能力表现 |
(三)学生在各类数学内容中的数学阅读能力表现 |
(四)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的数学阅读能力表现 |
(五)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学生层面 |
(一)参与度——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
(二)胜任力——理想与实际的差距 |
(三)阅读思维——正向与逆向的矛盾 |
(四)阅读策略——单一与多元的差距 |
二、家庭层面 |
(一)家庭物质资本——数学阅读环境的缺乏 |
(二)家庭文化资本——父母共同参与的缺少 |
三、学校层面 |
(一)教师因素——数学阅读指导的偏失 |
(二)学校因素——数学阅读氛围的淡薄 |
四、材料层面 |
(一)数学阅读情景——具有单一性的特点 |
(二)数学阅读内容——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
(三)数学阅读问题——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
第六章 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一、基于学生视角 |
(一)丰富数学阅读中的积极情感体验 |
(二)提高数学阅读中的自我认知能力 |
(三)培养数学阅读中的阅读思维 |
二、基于家庭视角 |
(一)提高家庭教育物资的投入 |
(二)加大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 |
三、基于教师视角 |
(一)提升学生对丰富数学阅读情景的感知力 |
(二)引导学生经历真实问题情景“数学化”的过程 |
(三)平衡学生在数学阅读内容中的差距 |
四、基于数学阅读过程 |
(一)明确数学化的表述 |
(二)合理运用数学方法 |
(三)注重诠释数学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Q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1.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
2.课堂教学评价语运用的普遍性 |
3.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语运用的随意性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2.国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相关问题明晰 |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界说 |
1.课堂教学评价 |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 |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重要性 |
1.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素养 |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理想诉求 |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客观性 |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激励性 |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启发性 |
4.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即时性 |
5.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艺术性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工具 |
(二)调查对象 |
1.观察对象 |
2.访谈对象 |
3.问卷发放对象 |
4.案例分析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1.课堂观察的实施 |
2.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
3.访谈的实施 |
(四)调查结果 |
1.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认识 |
2.小学数学教师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目的 |
3.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评价内容 |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主体与对象 |
5.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形式、类型 |
6.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效果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 |
1.评价语使用目的上“重教轻学” |
2.评价语重知识技能轻过程与情感 |
3.评价语的评价主体、对象失衡 |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重结果轻过程现象突出 |
(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激励性流于偏失 |
1.肯定性评价语滥用 |
2.无效评价语过多 |
(四)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模式化浓重 |
1.评价语言笼统化 |
2.评价语言缺乏机智性 |
3.评价语言学科特点不突出 |
(五)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艺术性有待提高 |
1.评价语言单调、枯燥化 |
2.评价语的形式、类型单一 |
3.评价语缺乏感情色彩 |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忽视与偏失 |
1.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
2.评价语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
(二)教师评价观念和语言素养的制约 |
1.评价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的评价理念 |
2.专业素质薄弱,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
3.语言素养低,语言缺乏艺术性 |
(三)小学生主观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 |
1.小学生主观意识不强烈 |
2.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
五、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对策 |
(一)学校方面 |
1.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评价水平 |
2.组织培训活动,满足教师提升需求 |
3.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 |
(二)教师方面 |
1.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 |
2.提高评价能力,奠定评价基础 |
3.提升评价技巧,锤炼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调查及个案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符号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
1.1.2 发展学生符号意识在实践中存在困难 |
1.1.3 七年级是学生符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数学符号的研究 |
2.1.1 关于数学符号含义的研究 |
2.1.2 关于数学符号功能和特点的研究 |
2.2 关于符号意识的研究 |
2.2.1 数学符号意识的内涵研究 |
2.2.2 关于数学符号意识的测评体系构建的研究 |
2.2.3 关于数学符号意识现状调查的研究 |
2.2.4 关于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 |
3 研究的总体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1.1 数学符号 |
3.1.2 数学符号意识 |
3.2 理论基础 |
3.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3.2.2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3.3 数学符号意识分析框架 |
3.3.1 符号感知维度 |
3.3.2 符号运算维度 |
3.3.3 符号推理维度 |
3.3.4 符号表达维度 |
3.4 研究思路 |
3.5 研究方法 |
3.6 研究工具 |
4 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测试调查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对象 |
4.1.3 测试题目的编制 |
4.1.4 信度检验 |
4.1.5 效度检验 |
4.1.6 对测试题目的阐述和说明 |
4.1.7 测试卷评分标准 |
4.2 正式测试的实施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 数学符号意识的整体现状分析 |
4.3.2 各个维度的表现分析 |
4.3.3 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
4.3.4 学校间差异比较分析 |
4.4 结论 |
5 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
5.1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符号,形成符号意识 |
5.1.1 讲清数学符号的形式、来源和作用 |
5.1.2 重视数学符号意义结构的教学 |
5.1.3 规范数学符号的表达和书写 |
5.2 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符号的兴趣,培养符号意识 |
5.2.1 感受运用数学符号的魅力 |
5.2.2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数学符号表达 |
5.3 提升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符号的能力,深化符号意识 |
5.3.1 变式训练引领下的思维强化 |
5.3.2 注重训练学生不同语言的转化能力 |
6 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个案培养实验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 |
6.3 培养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6.4 培养效果分析 |
6.4.1 实验组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前后测对比分析 |
6.4.2 小结 |
6.5 结论 |
7 研究结论 |
8 研究不足和展望 |
8.1 研究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测试卷 |
附录2: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个案培养训练材料A |
附录3: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个案培养训练材料B |
附录4: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后测卷 |
附录5: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现状测试卷(后测卷)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南宁市某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1.1.2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设计 |
1.3.1 研究问题和思路 |
1.3.1.1 研究一:高二年级数学交流现状调查 |
1.3.1.2 研究二:高二年级数学交流能力调查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工具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数学交流的理论综述 |
2.1.1 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 |
2.1.2 信息论的角度 |
2.1.3 交往论的角度 |
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1 交流 |
2.2.2 数学交流 |
2.2.3 数学交流能力 |
2.3 国内外数学交流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数学交流的研究 |
2.3.2 国外数学交流能力的研究 |
2.3.3 国内数学交流能力的研究 |
2.3.3.1 数学交流能力相关文献的总体情况 |
2.3.3.2 数学交流现状调查研究相关文献详细梳理 |
2.3.3.3 数学交流能力调查研究相关文献详细梳理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5 研究问题的阐述 |
2.6 数学交流能力水平划分 |
3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现状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对象 |
3.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4 研究的实施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
3.3.3 高中教师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4.1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情况 |
3.4.2 高中教师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情况 |
3.5 结论 |
4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4.2.1 研究方法 |
4.2.2 被测对象 |
4.2.3 测试卷的设计 |
4.2.4 测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
4.2.5 研究的实施 |
4.2.6 测试题的编码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2 纸笔型测试结果的分析 |
4.3.2.1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2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性别差异性分析 |
4.3.2.3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文理差异性分析 |
4.3.2.4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层次差异性分析 |
4.3.2.5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相关性分析 |
4.3.3 访谈结果的分析 |
4.3.3.1 访谈的总体情况分析 |
4.3.3.2 访谈结果的层次差异性分析 |
4.3.3.3 访谈结果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4.3.3.4 访谈结果的文理差异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平均水平 |
4.4.2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的性别差异性 |
4.4.3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水平的文理差异性 |
4.4.4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 |
4.4.5 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与交流的内容有关 |
4.5 结论 |
5 教学建议 |
5.1 创设适宜的数学交流环境 |
5.2 开展多样化的数学交流活动 |
5.3 树立差异教育的理念 |
5.4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 |
5.5 多方位评价学生的数学交流表现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现状调查的问卷 |
附录二: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交流现状调查的问卷 |
附录三: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测试题 |
附录四: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9)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立体几何教学相关研究进展 |
2.1 立体几何的教材编制 |
2.2 立体几何的教法研讨 |
2.3 立体几何的学法分析 |
2.4 小结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收集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4.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数据分析统计结果 |
4.1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测试卷案例研究结果 |
4.2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研究结果 |
4.3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访谈问卷研究结果 |
5.对于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的现状分析及讨论 |
5.1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测试卷案例分析 |
5.2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
5.3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访谈问卷分析 |
5.4 综合分析 |
6. 改善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对策研究 |
6.1 关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
6.2 关于立体几何部分概念课的教学设计 |
6.3 关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
7.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对策研究 |
7.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1: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测试卷 |
附录 2: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 |
附录 3: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状况的访谈问卷(学生) |
附录 4: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状况的访谈问卷(教师) |
致谢 |
(10)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 |
2.1 数学阅读研究综述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流程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4.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2 测试卷数据分析 |
5.提升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
5.1 课前提升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与实践 |
5.2 课堂内提升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与实践 |
5.3 课后提升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与实践 |
6.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对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说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小学低段为例[D]. 黎诗佳. 西南大学, 2021
- [3]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D]. 刘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研究[D]. 叶文婷.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PISA的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杨珍珍.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6]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Q市C小学为例[D]. 闫晴晴.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调查及个案培养研究[D]. 王纳.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8]高二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南宁市某高中为例[D]. 邹琳.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9]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苏婷玉. 西南大学, 2021(01)
- [10]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张乔妹.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