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努力创造广播电视新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书平,卜宇,任辉,舒欣[1](2021)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跑出”加速度》文中认为驻场主持人欧阳书平博士: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等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黄锦南[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宏天[3](2020)在《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升级》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主播的诞生与应用给传媒领域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传播方式的理解,因为这一新兴事物不管是声音还是动作等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较高的拟人水准,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加持,我们可以预想未来智能主播还会有更大的可塑空间。在智能时代,传统的媒体生态也正在进行着变革,新媒体的现代化理念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努力方向。传媒业的未来还会有哪些改变?传统媒体的创新又在何方?在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来迎接智能技术的挑战?这一些列的问题都备受业界以及学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从理论设计逐步转向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媒体更多的可能性,人工智能与科技产品更好地融合,能够高效的承担重复性强的工作,人们对于其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取缔主持人这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担忧。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对新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运用,人工智能主播的大范围蔓延开来,势必会给电视节目主持人带来挑战。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怎样把握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主持人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现状,首先阐述了智能时代的定义,以及智能时代传媒行业的新特征,分析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诸多难题和职业瓶颈,提出智能技术助力电视节目主持新未来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一共分为四章,首先是绪论部分,通过总结目前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展现智能时代传统媒体主持人职业升级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通过内容分析法、案件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可参考信息并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电视节目实践来展开科学的预测,为传媒行业发展提供内容参考。第一章主要阐述的是智能时代对我国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的影响,智能时代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和社会各行各业之间完成必要的整合调整,优化传媒行业的资源配置,这种生产结构性的调整让传媒行业展现出了新的特征,同时新技术的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又对传媒行业的采、编、播等多个环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特征与发展瓶颈。在智能时代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流程发生了变化,其中对主持人的职业发展影响更为深远,主持人的角色淡化、职业空间缩小等一系列职业环境的改变都要求主持人在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上做出调整。第三章主要阐述的是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新样态和角色重构。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并不是主持人职业的终结者,相反,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利用大数据、边缘计算、虚拟沉浸技术的加持,可以更好地展现个人风采与节目内容,实现节目主持的新样态,通过提升职业技能完成角色的重构第四章结合智能时代的媒体新格局,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主持人发展的职业新标准。通过对8K、人工智能主播的发展分析,提出了未来主持人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思考。
王雪野[4](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深圳市人民政府[5](2016)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研究说明目录前言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第二节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发展目标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
河南省人民政府[6](2011)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豫政[2011]3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1月23日经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郑亚楠[7](2011)在《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 ——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文中提出一向以报道改革为己任的新闻媒体自身也在改革的范畴中,从新闻理念到实际操作,三十年来从未间断过。2002年,国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后,地市级媒体作为新闻传媒业微观主体的改革进入到了转企改制阶段,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了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作为地市级媒体改革的样本,通过对它十几年改革历程的追溯、调查、考证和剖析,认识媒体改革的实质,即要建立什么样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媒体?如何建立这种媒体?认识媒体与市场的关系;媒体与国家的关系。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既不能选择西方私有私营的管理体制,也不能囿于只做宣传工具的政党体制,而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历练,对于媒体来说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为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抓住媒体产业化的契机,把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以转企改制为根本,尝试着回答了如下问题:改变从业人员国有事业、公务员身份,选择国有企业性质。从业人员作为新闻传媒集团公司的一员获取岗位薪酬,集团为广大员工提供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改革成果与员工利益休戚相关。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体制改革不搞“翻牌”,而是“洗牌”;机制转换既“换汤”也“换药”。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实体明晰产权,作为国有资产产权归国资委所有,由国资委派驻的监事会负责监察,行使国有资产运行监督功能。由此,集团获得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四自”权利。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明确法人职责,完善董事会、党委会和监事会相互制衡的机制,完善扁平化管理结构,减少中间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把“国家支持、优劣全包、不计成本、只生不死”的局面转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政断奶、照章纳税”的新局面。集团公司将宣传与经营分开。在宣传上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建立严格的宣传纪律,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把党管媒体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企业性质的集团公司不但不会削弱党对媒体的领导,而且还会通过新闻精品战略强化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在经营上不断地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将所属产业划分为本源产业、延伸产业和关联性产业,实施项目牵动,锻炼经营人才‘,提高经营素质。抓好产业扩张和资本扩张,不断地进行跨媒体、跨区域的重组,在重组中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自生能力。让属于宣传的归宣传,属于产业的归产业,这一切,均指向媒体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覆盖面广、传输快捷、有竞争力的传媒体系。地市级媒体在中国金字塔式的媒体格局中时常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虽然它们数量很多,但在市场上竞争的实力却很有限。现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地市级媒体改革趟出了一条从人力到财力、从体制到结构的改革路线图。它所要证明的是来自基层的媒体变革愿望一旦与国家的政策层面相对接,就会演变为巨大的内驱性力量,吸引着媒体不断地创新,寻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尽管改革的过程不乏艰难,但这种碎步前行的探索路径却在昭示着一种勇气,一种进步,一种趋势,一种文明。
山东省人民政府[8](2008)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飚[9](2002)在《为建设现代化的新百色而努力奋斗》文中指出
刘宁[10](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二、努力创造广播电视新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创造广播电视新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智能时代对我国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的影响 |
一、智能时代的定义 |
二、智能时代传媒行业的新特征 |
(一)万物皆媒 |
(二)人机共生 |
(三)自我进化 |
(四)传播低价值 |
三、智能时代在电视媒体领域的技术应用 |
(一)大数据全面渗透电视节目生产流程 |
(二)人工智能撰稿、后期编辑驱动电视节目制作自动化 |
(三)人工智能主持人上线直播 |
四、智能时代电视媒体环境的新变化 |
(一)智能时代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发生变化 |
(二)智能时代受众收视习惯发生变化 |
(三)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变化 |
第二章 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特征与发展瓶颈 |
一、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特征分析 |
(一)强调个人主持风格,同质化时代结束 |
(二)强调个人专业化,“万金油”型主持人面临挑战 |
二、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瓶颈 |
(一)主持人的角色淡化 |
(二)“跨界主持人”挤占职业空间 |
第三章 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新样态和角色重构 |
一、智能技术加速主持人的职业升级 |
(一)用大数据提升主持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
(二)在全域互动中打造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舆论领导力 |
(三)在虚拟沉浸场景中提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带动力 |
二、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重构 |
(一)角色“复合化”,提高媒介互动意识 |
(二)丰富信息附加值,做专业解读者 |
(三)答疑解惑,做众望所归的舆论领袖 |
第四章 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思考和展望 |
一、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思考 |
(一)从专门人才走向复合人才 |
(二)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 |
(三)从执行者走向主导者 |
(四)从杂家走向专家+杂家 |
二、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未来展望 |
(一)8K超高清在电视媒体的领域的应用 |
(二)人工智能主持人的新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
3.2.1 传媒生产要素 |
3.2.2 传媒创新要素 |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
第七章 结论 |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5)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关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
(2016年2月3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
前言 |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一、主动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迈入质量时代 |
二、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 |
三、超前布局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 |
四、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平台,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
五、全面实施重大民生建设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
六、深入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实现双优化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
一、国际环境 |
二、国内环境 |
三、机遇与挑战 |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发展目标 |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 |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
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 |
第四节 突出协调均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
第五节 突出绿色低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六节 突出开放共赢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 |
第七节 突出共建共享 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
第八节 突出文化强市 增强城市软实力 |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
第十节 突出市场导向 释放全面改革红利 |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 |
二、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三、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 |
第二节 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
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
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
三、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 |
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
第三节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
一、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
二、加快核心技术创新 |
三、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 |
四、加强高层次开放创新合作 |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
一、建设多元化的卓越人才队伍 |
二、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
三、打造一流的人才服务体系 |
第五章 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
第一节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
一、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
二、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
专栏4 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
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 |
一、提升创新型金融中心功能 |
二、加快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改革创新 |
三、营造支撑创新的金融发展环境 |
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
第三节 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 |
一、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 |
二、加强物流基础平台建设 |
三、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
第四节 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 |
一、拓展国际化消费空间 |
二、营造国际一流消费环境 |
三、打造国际时尚消费目的地 |
专栏6 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
第五节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一、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和信誉建设 |
二、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
三、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
第六章 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 |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 |
一、超前布局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
二、构建互联网应用基础平台 |
三、建立安全可控的网络空间 |
第二节 推进信息基础产业高端发展 |
一、打造信息基础产业新优势 |
二、推动信息技术基础创新和融合创新 |
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 |
第三节 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互联网产业 |
一、“互联网+”智能制造 |
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 |
三、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 |
专栏7 “互联网+”重点领域 |
第四节 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
一、增强网络化精准治理能力 |
二、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
三、打造全程全时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
专栏8 信息惠民重点领域 |
第七章 建设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市 |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
一、强化东中西三轴辐射带动 |
二、促进南北两带优化提升 |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专栏9 各区(新区)发展定位 |
四、释放更多土地资源 |
五、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
第二节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 |
一、加大原特区外地区政策支持力度 |
二、加快原特区外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
三、着力培育区域增长极 |
第三节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
一、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对外通道体系 |
二、打造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 |
三、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
专栏10 战略通道及城市交通重大工程 |
第四节 提高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 |
一、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
专栏11 能源保障重大工程 |
二、建设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体系 |
专栏12 安全优质供水重大工程 |
三、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
第八章 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 |
第一节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
一、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四、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
专栏13 绿色低碳循环重大工程 |
第二节 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 |
一、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 |
专栏14 水生态系统重大工程 |
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
专栏15 大气质量提升重点领域 |
三、强化土壤和噪声污染控制 |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
二、积极打造“公园之城” |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专栏16 生态环境提升重大工程 |
第九章 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
第一节 主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
一、加快构建经贸合作中心 |
二、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 |
三、强化人文交流纽带 |
第二节 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一、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 |
二、加强深港澳深度合作 |
三、推进珠江口东岸协同发展 |
第三节 加快自贸片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 |
一、创新自贸片区和前海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
二、建设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
三、建设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
四、增强自贸片区辐射带动功能 |
专栏17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重大工程 |
第四节 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
一、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
二、促进更广范围区域合作 |
三、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
第十章 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
第一节 推动教育开放创新发展 |
一、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
四、发展多元特色教育 |
专栏18 教育事业重大工程 |
第二节 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 |
一、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
二、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优质提效 |
三、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
专栏19 医疗卫生事业重大工程 |
第三节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
一、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
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
三、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
四、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
第四节 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 |
一、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
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
四、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
第十一章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
第一节 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
一、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
二、丰富城市人文精神 |
三、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 |
第二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三、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
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
专栏20 文体事业重大工程 |
第十二章 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
第一节 完善立法体制 |
一、加强立法制度建设 |
二、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
三、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机制 |
第二节 打造法治政府 |
一、健全依法行政和决策机制 |
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 |
三、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 |
第三节 提高司法公信力 |
一、深化司法重点领域改革 |
二、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 |
三、全面加强司法监督 |
第四节 建设法治社会 |
一、打造诚信深圳 |
二、推进普法和全民守法 |
三、推动法治实践 |
第十三章 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锋城市 |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二、推进政府权责清单管理 |
三、深化政府服务方式改革 |
四、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
一、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
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三、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四、率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五、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
六、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
第三节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
一、完善人口调控管理机制 |
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
三、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四、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
五、构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
二、加强总体规划的统领 |
三、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
二、强化政策统筹引导 |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
一、科学谋划重大项目 |
二、强化要素保障 |
三、加强重大项目管理 |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评估考核机制 |
第一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
一、加强规划实施监测 |
二、强化指标约束 |
三、完善规划评估制度 |
第二节 严格规划监督考核 |
一、加强规划实施考核 |
二、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
(7)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 ——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视角、分析思路、研究方法 |
五、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局限性 |
注释 |
第一章 十年裂变: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转企改制之路 |
第一节 历史与困境:改革前的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
一、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台、报社 |
二、牡丹江经济台的市场化尝试 |
三、改革前面临的人事和财务困境 |
第二节 步骤与策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体制改革 |
一、定位产业性质,政、产初步分开 |
二、节目制作中心一分为二,模拟市场化运作 |
三、宣传导向与产业经营的相对分离 |
四、广电集团内部再次整合,实行内部成本核算 |
五、两套人马,两套班子 |
六、全国第一个地市级跨媒介产业集团 |
第三节 增长与发展:改革后的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
一、数量的绝对增长 |
二、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 |
小结 |
第二章 目标及实施: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转企改制分析 |
第一节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转企改制的战略目标 |
一、战略目标的涵义及其构成 |
二、战略目标所追求的效果 |
第二节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转企改制的战略实施 |
一、用分类机制对新闻宣传实行非商品化原则 |
二、用市场机制对产业内容实施转企改制战略 |
第三节 "四自"权利的实现:转企改制的战略评价 |
一、基础性和框架性的作用 |
二、用人权的深刻变化 |
三、以收入的绝对增长体现改革的吸引力 |
四、和谐共生的民本追求 |
小结 |
第三章 外缘内因:媒介行为对媒介生态环境的再生产 |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分析 |
一、政治—法规环境:政策的引导与法规的限制 |
二、经济环境:国有资产与产业集群 |
三、技术环境:新的投入与新的市场 |
四、社会环境:外来文化与开阔眼界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重组的战略选择 |
二、重组的战略途径 |
第三节 重组的战略绩效 |
一、可经营性媒体产品生产 |
二、本源产业产品生产 |
三、延伸产品和关联性产品生产 |
小结 |
第四章 行动的力量:媒体与政府、产业间的关系重构 |
第一节 媒体与政府关系的改善 |
一、政治契合点的寻找 |
二、维护党对地市级媒体的领导权威 |
三、打破舆论一律 |
第二节 媒介产业自生能力的加强 |
一、自生能力决定不同国家的经济形态 |
二、自生能力是媒体转型的内驱动力 |
第三节 正在与继续面对的问题 |
一、如何科学、合理、规范地评估资产? |
二、如何让与战略选择相匹配的总经理、经理班子具有活力?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
(一) 发展成就。 |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
2.基础设施水平提高。 |
3.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
4.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
5.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
(二) 发展机遇和优势。 |
1.地理区位优势。 |
2.产业竞争优势。 |
3.交通设施优势。 |
4.自然资源优势。 |
5.科技人才优势。 |
(三) 制约因素。 |
1.资源整合不到位, 制约着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
2.区域发展不平衡, 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
3.产业布局不合理, 面临产业趋同和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 |
4.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 发展软环境亟待优化完善。 |
5.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艰巨。 |
二、任务目标与指导原则 |
(一) 发展定位与总体思路。 |
1.发展定位。 |
2.总体思路。 |
(二) 指导原则。 |
1.坚持好字优先, 好中求快。 |
2.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推动。 |
3.坚持城市带动, 陆海统筹。 |
4.坚持分类指导, 一体化发展。 |
5.坚持科教兴区, 建设人才高地。 |
6.坚持改革开放, 增创发展新优势。 |
7.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
(三) 主要目标。 |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
2.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
3.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 |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支撑保障能力更加巩固。 |
5.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
6.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
三、空间布局 |
(一) 城镇建设布局。 |
1.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 |
2.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 |
3.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
(1) 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
(2)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3)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4)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
(二) 产业布局。 |
1.壮大提升济南省会经济。 |
2.更好地发挥青岛龙头作用。 |
3.构建完善两条产业聚集带 (轴) 。 |
4.推动“一体”与“两翼”有机融合。 |
(三) 主体功能区布局。 |
1.优化开发区域。 |
2.重点开发区域。 |
3.限制开发区域。 |
4.禁止开发区域。 |
四、产业发展 |
(一)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二)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
3.船舶制造产业集群。 |
4.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
5.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 |
6.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
(三)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
1.现代金融业。 |
2.现代物流业。 |
3.旅游会展业。 |
4.文化产业。 |
5.软件业。 |
6.信息服务业。 |
7.中介服务业。 |
8.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业。 |
(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1.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
2.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
3.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
4.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 |
5.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
(五) 加快振兴海洋产业。 |
(六) 完善提升基础设施。 |
1.交通网络建设。 |
2.能源建设。 |
3.水利设施建设。 |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五、 自主创新 |
(一)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核心战略。 |
(二)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三)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
六、对外开放 |
(一)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
(二)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
(三)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
(四) 再创园区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
(五) 积极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 |
七、社会事业 |
(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二)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
(三)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
(四) 增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 |
1.努力扩大就业。 |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3.促进公平分配。 |
八、主要政策措施 |
(一)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
(二) 加大统筹规划力度,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
(三) 实施分类指导,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四) 创新人才培育使用机制, 增强智力支持。 |
(9)为建设现代化的新百色而努力奋斗(论文提纲范文)
光荣的历史, 艰苦创业的历程 |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增创新优势, 实现新跨越 |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
(10)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
一 “双循环”战略 |
二 “一带一路”倡议 |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努力创造广播电视新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跑出”加速度[J]. 欧阳书平,卜宇,任辉,舒欣. 广播电视网络, 2021(10)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3]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升级[D]. 李宏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5]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特区报, 2016
-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2)
- [7]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 ——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D]. 郑亚楠. 复旦大学, 2011(12)
- [8]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政报, 2008(23)
- [9]为建设现代化的新百色而努力奋斗[J]. 马飚. 中国民族, 2002(11)
- [10]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