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髋关节不稳42例综合矫正

麻痹性髋关节不稳42例综合矫正

一、综合矫治麻痹性髋关节失稳42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锦洪[1](2016)在《脊柱—骨盆调衡术矫治痉挛型脑瘫患儿骨盆倾斜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脊柱-骨盆调衡术矫治痉挛型脑瘫患儿骨盆倾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02月-2015年8月份之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就诊的具有骨盆倾斜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治疗组和用脊柱-骨盆调衡术加康复训练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岁6岁16例,710岁14例;其中双瘫11例,偏瘫18例,三肢瘫1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岁6岁15例,710岁15例;其中双瘫10例,偏瘫19例,三肢瘫1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每周5次,3个月1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骼骨嵴高度差、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修订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评定疗效。收集数据,然后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儿的GMFM66项分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观察组治疗后GMFM66项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修订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骨盆倾斜改善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组对脑瘫患儿骨盆倾斜的影响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结论:(1)通过本课题的临床疗效观察前后治疗对比后发现:脊柱-骨盆调衡术对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骨盆倾斜度,降低肌张力以及缓解肌痉挛、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种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都具有一定的疗效。(2)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骨盆倾斜症状较单一康复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于亮[2](2014)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FBI截骨技术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国人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与正常人的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差异。(2)探讨运用FBI方法在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截骨矫形手术的术前规划中应用价值,采用SRS-22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满意度。方法(1)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其中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28例、创伤性骨折后凸畸形16例、休门病3例、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2例、医源性1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1-76岁,平均61岁。同时,选取门诊以非脊柱疾病就诊的人群做体检并作为正常对照组,共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0-70岁,平均59岁。测定两组病例的矢状面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应用(检验比较两组脊柱-骨盆参数有无差异。(2)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30例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其中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18例、创伤性骨折后凸畸形10例、休门病2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63岁。测量 TK、TLK、LL、PI、PT、SS 及 SVA。测量术前 C7 偏移角(Angle of C7 translation,C7TA)、骨盆倾斜代偿角(Angle of tilt compensation,PTCA)和股骨倾斜角(Angle of femur obliquity,FOA),根据 FBI 方法(FBI 截骨角度=C7TA+FOA+PTCA)计算截骨角度。观察术后各指标恢复改善情况,并采用SRS-22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满意度。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①正常组与失衡组骨盆指数PI分别为(43.25±10.95°)vs.(42.87±12.25°),②胸椎后凸 TK 为(27.31±12.16°)vs.(29.73±2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常组与失衡组腰椎前凸角LL分别为(46.83±9.58°)vs.(32.20±22.49°),④胸腰椎后凸角TLK(2.47±2.67°)vs.(14.65±10.36°),⑤骨盆倾斜角 PT(12.15±5.68°)vs.(23.86土 12.88°),⑥撒骨倾斜角SS(31.52±6.72°)vs.(18.93±10.50°);⑦矢状面偏移距离 SVA(0.53±1.43 cm)vs.(3.63±6.9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手术时间160?360 min,平均230 min;术中出血量800~2200ml,平均1100 ml。TLK、LL、PT、SS分别由术前(13.26±11.24°)、(13.07±9.40°)、(26.17±11.74°)、(21.03±9.43°)改善至术后(3.18±2.260)、(35.27±6.04°)、(18.97±5.48°)、·(27.73±8.10°);矢状面失平衡距离SVA由术前(5.97±8.99 cm)矫正到术后(1.53±2.03 cm)。术后各指标与术前比较,除PI与TK以外,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外观畸形和矢状面失平衡均获得显着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6~24个月)截骨部位均骨性融合,全部病例无矫正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SRS-22量表评分术后各项目均得到明显提高,术后矫形效果满意。结论(1)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矢状位平衡与LL、SS和PT有关,矫形手术中应重建腰椎前凸和加大骶骨角,有助于恢复脊柱矢状位的平衡。(2)应用FBI方法对脊柱矢状面失衡的患者截骨矫形手术进行术前截骨角度计算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操作性,可为临床截骨矫形制定手术策略时提供较科学的理论依据。

宋若先[3](2012)在《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截骨设计及并发症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像学参数在截骨设计中及术后效果评价中的意义,探讨双脊椎截骨设计和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2003年1月~2012年3月对57例颌眉角和/或脊柱整体后凸角70°以上AS重度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54例获得随访并资料齐全。对2年以上随访者(n=38)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探讨截骨设计方法,其中男性32例,女性6例;年龄22~65岁,平均38.0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或二维CT上观察后凸类型,测量脊柱力线角,脊柱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并在外观相上测量CBVA、SVA。根据后凸畸形的特点,参考正常脊柱生理曲度与力线特点,分配截骨部位与角度,以SVA为截骨度数的限制,在计算机上模拟截骨确定(L1/L322例,T12/L213例,T12/L32例,L2/L41例)。观察术后各指标恢复改善情况,并评价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获得随访并资料齐全者(n=54)进行并发症复习,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合文献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09min(185~420min),出血量平均2050m(l850~4600ml)。脊柱力线角,脊柱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77.6±13.5,101.0°±21.3°、45.2°±13.6°、-28.2°±23.3°改善至术后24.1±9.3,26.0°±12.1°、2.8°±11.6°、28.9°±13.3°,矫正率分别为69.12%,74.32%、93.75%、180.71%; CBVA由术前79.4°±15.9°矫正到术后13.6°±10.9°,矫正率为82.34%;SVA由术前(49±13)cm,矫正到术后(15±7)cm,矫正率为7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仰卧睡眠。平均随访32个月(24~78个月,n=38),截骨部位愈合良好,全部病例无矫正度丢失及内置物失败。末次随访时优34例(90%),良4例(10%)。SRS-22评分由术前平均1.8分改善到术后末次随访4.2分(均P<0.01),临床疗效满意。本组(n=54)手术相关并发症22项。8例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1例早期手术患者矫形中C5/6骨折;2例近端固定椎交界处骨折、成角畸形;4例术中截骨椎复位后前柱压缩骨折;2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6例发生暂时性下肢疼痛、肌力减弱;1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5例不同程度腹胀;24例出现腹部皮肤紧张发亮、疼痛,6例患者张力性水泡;均对症处理后恢复。1例术前合并假关节而行单节段截骨者,术后1个月远端螺钉断裂,行返修截骨术;1例切口浅表感染,二期清创缝合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例术后2年发现PJK,观察中。近期1例合并Andersson损伤者术中T12截骨处复位时出现ST,骨折块刺激压迫脊髓发生左侧下肢不全瘫(ASIAB级),再次手术减压移除骨块,目前恢复中。结论对于CBVA和/或TLKA70°以上AS重度后凸畸形,采用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改善满意,并显着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文中新采用的脊柱力线角,脊柱整体后凸角,SVA测量指标及其他相关影像学参数测量方法简单可靠。根据后凸畸形的不同类型及其文中提出的相关测量指标,构思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理念,以及评价截骨结果,简单易行。双脊椎截骨的潜在严重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分析探讨其原因,有助于减低手术风险,从而提高术后疗效。

李子金,黄祖轩,张继源[4](2003)在《综合矫治麻痹性髋关节失稳42例》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综合性矫治手术治疗麻痹性髋关节失稳的效果。方法 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量髋臼深度、倾斜度、股骨头包容程度及前倾角、颈干角 ;并根据病理改变分类 ,选择手术 ,轻度采用骨盆截骨延长术 ,中度采用骨盆截骨延长加盖成形术 ,重度采用髂骨截骨及股骨转子间截骨联合手术。骨性手术同时辅以骶棘肌代臀肌或腹外斜肌代臀中肌的肌力重建。结果 4 2例经 2 1~ 4 3个月随访 ,X线片示全部骨性愈合 ,术前术后髋臼深度和髋臼角变化有显着性差异 ,髋关节稳定 ,髋部有力。结论 根据X线片测量并按病理改变分类选择手术方法 ,在综合性矫治术中骨性与肌性手术同时施行是可行的。

二、综合矫治麻痹性髋关节失稳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矫治麻痹性髋关节失稳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骨盆调衡术矫治痉挛型脑瘫患儿骨盆倾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脑瘫的概述
        1.1 脑瘫的中、西医认识
        1.2 脑瘫的分型
    2 痉挛型脑瘫的概述
    3 痉挛型脑瘫骨盆倾斜的概述
        3.1 痉挛型脑瘫骨盆倾斜的发病机制
        3.2 痉挛型脑瘫骨盆倾斜的肌瘫痪分型
    4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概
        4.1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相关理论概况
        4.2 脊柱-骨盆调衡术对于痉挛型脑瘫骨盆倾斜的调节作用
        4.3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治疗方法
        4.4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手法治疗原理
        4.5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针刀治疗原理
        4.6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主要操作技术
        4.6.1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针刀治疗方法
        4.6.2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手法治疗步骤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收集
        1.2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临床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方案
    4 疗效标准
        4.1 GMFM-66 评估分
        4.2 观察临床症状、步速、步幅、足印
        4.3 骨盆倾斜改善情况疗效判断标准
        4.4 统计学资料处理
    5 结果
    6 小结
    7 讨论
        7.1 对于脊柱-骨盆调衡术内容的补充
        7.2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特点
        7.3 脊柱-骨盆调衡术适应症的扩充
    8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8.1 存在的问题
        8.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FBI截骨技术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影像学测量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中医药理论探讨
        (二)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正常范围
        (三) 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
        (四)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判定方法
        (五)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在脊柱疾患中的临床意义
    四、小结
第二部分 FBI截骨计算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试验方案
        3. 效果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脊柱矢状面平衡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二) 脊柱-骨盆参数在脊柱矢状面失衡矫正中的意义
        (三) 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临床意义
        (四) FBI方法截骨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五) FBI方法截骨设计、疗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截骨设计及并发症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截骨设计及其疗效评价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并发症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并发症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综合矫治麻痹性髋关节失稳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骨盆调衡术矫治痉挛型脑瘫患儿骨盆倾斜的临床研究[D]. 郑锦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6)
  • [2]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FBI截骨技术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D]. 于亮.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3]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截骨设计及并发症防治研究[D]. 宋若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2(11)
  • [4]综合矫治麻痹性髋关节失稳42例[J]. 李子金,黄祖轩,张继源. 临床骨科杂志, 2003(04)

标签:;  ;  ;  ;  ;  

麻痹性髋关节不稳42例综合矫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