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

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

一、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海欣[1](2021)在《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代谢应激性肝脏疾病,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随着肥胖的增加,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目前已成为发展为肝病的焦点问题。在全球,M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型MAFLD的第一步开始[2]。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MAFLD的发病率为76%。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胃肠吻合是一种新的术式,在幽门进行闭合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行胃肠吻合,从而食物无法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通过,达到食物的吸收减少,进一步缓解MAFLD中肝脏中酶学异常。由于其他的干预措施方式(包括运动、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肥胖具有疗效短,不易控制等特点。减重代谢手术目前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具有稳定性及持续性长久等优势。从单纯限制食物的摄入和吸收到通过肠道菌群途径、表观遗传学途径,胆汁酸途径改善患者的代谢水平,减重代谢手术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完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广泛采用的包括三种: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actomy,LSG)、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或转流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YRGB)、以及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2]。腹腔镜下的手术虽然外表创伤性小,却都有将胃切掉,及解剖结构改变,不易恢复等特点,术后并发症较多。而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中制造消化道梗阻模型中可选择幽门放置可回收双球囊法,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待肝功能控制恢复好转后,择期行球囊及支架取出,从而完成解剖结构的恢复正常,且疾病的治愈作用。本研究拟对临床上行消化道梗阻的患者行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术后主要并发症,评估EUS-GE的安全有效性。再此基础上,通过造模,对MAFLD动物行幽门闭合及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探讨术后对肝功能缓解作用及对脂代谢的研究及可能的潜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回访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指标为行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的成功率,白细胞计数及术后生存时间,支架取出时间及支架移位率。并通过双锚锁定器对支架进行固定,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双锚锁定器固定支架方法安全有效性,对EUS-GE术后并发症进行干预。通过造就MAFLD及消化道梗阻模型,行EUS-GE手术,术后记录巴马香猪的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正常饲喂3个月,并检测如下指标:(1)体重、进食量;(2)血清学指标:术日、术后4、8、12周采血,检测白蛋白,ALT,r-gt,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3)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肝脏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在形态学方面判断其脂肪聚集情况;(4)Western Blot及qt-pcr方法检测肝脏脂肪生成的关键酶: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及甘油三酯分解的产物非酯化脂肪酸即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脂异常的缓解情况。术后留取实验动物标本,并检测如下指标:GLP-1,GIP,瘦素,脂联素,胰岛素及炎症因子,胆汁酸含量来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对肥胖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脂代谢缓解的可能机制。结果:1、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恶性病因12例,良性病因3例。恶性病因中,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临床缓解率100%。术后一过性白细胞升高2例,应用抗生素皆好转。术后11例平均生存时间2.7-4.5(月)。一例目前还健在。恶性病因中,支架未有取出病例。其中2例发生支架移位,并通过内镜下行支架套支架方式干预。良性病因中,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术后未有一过性白细胞升高。术后3例目前健在。同时,3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将支架取出。在支架置入过程中,未发现有支架移位情况。2、手术过程中,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成功完成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手术成功率为100%。实验组中,幽门环切时间平均为30.5±3.46min,支架置入时间平均为29.37±8.53min。支架固定时间为10.75±1.49min。其中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一例由于支架置入腹腔,后闭合胃内创面后,再次置入支架成功。其中近期不良反应中出现1例气腹。其余出血和穿孔未出现。远期不良反应中,8例动物中未发生支架梗阻,1例发生支架移位。体重平均下降为-1.39±3.12kg。对照组中,幽门环切时间平均为30.13±2.41min,支架置入时间平均为22.86±4.48min。未出现近期不良反应。远期不良反应中,8例动物中未发生支架梗阻,其中7例发生支架移位。体重平均下降为-0.55±4.47kg。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完成手术操作后,均可正常饮食。实验组尸检显示肠壁和胃壁之间完全粘连,锚及锁定器固定支架完整。对照组中,支架脱落,解剖中可观察到瘘道。3、整个实验期间三组的进食量均无明显差别,对照组体重呈明显上升趋势,手术组及药物组体重也是上升,但幅度明显没有对照组升高明显,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4、相比于对照组,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及药物术后对肝功能中AST,r-GT均有显着改善作用。5、药物后动物有更低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手术也有改善作用,但效果没有药物明显。6、HE染色及油红0染色均提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组及药物组后肝脏脂肪变的程度缓解。7、术后12周WB及PCR结果检测脂肪代谢关键酶提示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组肝脏FAS、ACC、FFAR表达均下降。8、术后胰岛素抵抗缓解。9、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术后动物血清中GLP-1、GIP水平在术后有升高趋势,药物组变化不明显。10、手术组瘦素术后第一个月下降明显,术后2,3个月变化不大。脂联素变化趋势不明显。11、手术组中炎症因子TNF-a、IL-6、IL-1在术后第一个月升高明显,在术后第2、3个月归于正常。结论:1、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是一项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可以缓解治疗引起良性及恶性消化道梗阻的治疗术式,但术后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情况,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3]。2、双锚锁定器固定支架的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支架移位,并且此操作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安全性较高。3、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对肝功能及血脂具有缓解作用。对血脂升高和肝脏脂肪变性具有改善作用。4、消化道梗阻状态下,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改善了胰岛素抵抗,与MAFLD肝功能酶学的好转及脂代谢异常缓解关系密切。5、胃肠道激素GLP-1及GIP的术后第一个月变化升高、及术后胆汁酸代谢的改变,可能是胰岛素敏感性恢复和脂质代谢好转的主要原因。6、EUS-GE应用于恶性疾病导致的消化道梗阻中,其未对代谢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并发症小且可控。对良性疾病,其效果较温和,并可根据旷置小肠长度来调控对代谢营养的吸收。

陈媛媛[2](2021)在《5-氨基水杨酸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CD)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型CD(L4型)患者。纳入符合条件的L4型CD患者48例,分为5-氨基水杨酸组(使用5-ASA,n=30)和免疫抑制剂组(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雷公藤,n=18)。在L4型CD的亚型分组中,屈氏韧带以上为L4-EGD(n=28),屈氏韧带以下为L4-JI(空肠jejunum与近端回肠ileum)(n=20),其中L4-EGD者分为5-ASA亚组(n=18),免疫亚组(n=10),L4-JI分为5-ASA空回肠亚组(n=12),免疫抑制剂空回肠亚组(n=8)。分别记录在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临床、内镜、手术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L-EGD组与L4-JI组疾病行为(非狭窄非穿透、狭窄、穿透、肛周病变)的比较。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L4型CD患者中5-氨基水杨酸组6个月内镜、临床复发率较高,分别为[30%(9/30)vs 0(0/18),P=0.028],[26.7%(8/30)vs 0(0/18),P=0.046];12月内镜、临床下复发率亦高,分别为[56.7%(17/30)vs 5.6%(1/18),P=0.000],[53.3%(16/30)vs 5.6%(1/18),p=0.01];24月5-ASA在内镜、临床及手术复发率均显着高于免疫抑制剂组,分别为[56.7%(17/30)vs16.7%(3/18),p=0.046]、[53.3%(17/30)vs11.1%(2/18),P=0.02]、[43.3%(13/30)vs 11.1%(2/18),P=0.02]。在L4-CD亚型的比较中,L4-EGD组肛周病变较多[P=0.002],L4-JI组狭窄较多[P=0.007]。L4-EGD组免疫抑制剂与5-氨基水杨酸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L4-JI者5-ASA空回肠亚组在6月内镜、临床复发率显着高于免疫抑制剂组空回肠亚组,分别为[58.3%(7/12)vs 0(0/8),P=0.015]、[50%(6/12)vs0(0/8),P=0.042]。12月内镜、临床、手术复发率亦高,分别为[91.7%(11/12)vs 0(0/8),P=0.000],[91.7%(11/12)vs 0(0/8),P=0.000],[58.3%(7/12)vs0(0/8),P=0.015];24月5-ASA L4-JI亚组在内镜、临床、手术复发率均显着高,分别为[91.7%(11/12)vs 0(0/8)],P=0.004],[91.7%(11/12)vs 0(0/8),P=0.000],[83.3%(10/12)vs 12.5%(1/8),P=0.005]。5-氨基水杨酸组与免疫抑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30)vs 11.1%(2/18),P=0.644],因不良反应撤药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0/30)vs 5.6%(1/18),P=0.375]。结论:免疫抑制剂预防L4-CD内镜、临床及2年手术复发疗效优于5-氨基水杨酸。L4亚组比较中,免疫抑制剂预防L4-CD空肠与近端回肠12月、24月临床复发及手术复发优于较5-氨基水杨酸组。所以,L4-CD患者应优先考虑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尤其是空肠、近端回肠累及的患者,这可能有助于维持临床缓解和延迟手术,从而改变疾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

林晓冬[3](2020)在《消化性溃疡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在1.5%到3%之间,每年影响全球约400万人,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PU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是PU常见的四大并发症。右旋雷贝拉唑钠(R-(+)-rabeprazole sodium,RRS)是雷贝拉唑钠(rabeprazole sodium,RS)旋光异构体的右旋体,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与其他已上市的PPIs单一旋光异构体相比,RRS具有个体差异小、起效更快、药效持久等优势。有研究报道,在水应激、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幽门结扎等胃溃疡模型中,RRS作用强于左旋雷贝拉唑(S-(-)-rabeprazole sodium,SRS),是RS抗溃疡活性的主要异构体。然而,对PU大鼠模型尚未有系统的量化评价方法的文献报道。除此之外,RRS对大鼠糜烂性食管炎模型、十二指肠溃疡模型的药效学研究也未见文献报道。对于急性胃出血、休克、消化道手术、疾病应激性等重症患者,有必要开发RRS的无菌粉末型注射剂。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糜烂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模型,通过与SRS、RS对比,系统探究了 RRS的药效学作用。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图像量化评价方法的发现、建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发现图像量化评价法用于PU模型药效学研究评价具有较强的优势、适用性和科学性。本论文首次建立了适用于PU模型评价及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疗效评价的数字图像量化评价方法;首次运用图像量化评价法系统性研究了 RRS抗PU的药效作用,为抗PU类药物的系统性评价提供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基础。实验方法分别复制大鼠糜烂性食管炎模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分别以 RRS 0.9、1.8、3.6mg·kg-1、SRS 1.8mg·kg-1 和 SS 3.6mg·kg-1的剂量实施治疗干预。经过定标、二值化、去背景、阈值设定、数据获取等图像处理过程,建立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获取溃疡面积、溃疡占比等关键指标。通过组间比较胃酸总分泌量、pH值、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胃溃疡面积、胃溃疡占比、十二指肠溃疡面积等指标,评价RRS、SRS和RS的抗PU作用。通过类比的方法,探讨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和传统分级计分法用于实验性溃疡研究的差异。1.胃液分泌功能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药物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液1次,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完毕1h后,各组大鼠麻醉后,手术造模。术后将动物5 h后,收集胃液,测定胃蛋白酶活力,酸碱滴定法测定胃总酸含量,比色法测定酶解还原产物的吸光度,计算胃酸总分泌量、pH值及胃酸分泌抑制率、胃蛋白酶活力。2.糜烂性食管炎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麻醉后,手术造模。各药物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液1次,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24 h后,分离并剪取食管,进行大体评分。采集组织黏膜数码图像,进行图像量化评价,获取食管损伤面积和食管损伤占比。3.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各药物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液1次,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麻醉后,手术造模。手术18 h后,摘取大鼠全胃,测量判定胃黏膜面溃疡程度,计算胃溃疡指数、胃溃疡抑制率。采集组织黏膜数码图像,进行图像量化评价,获取胃溃疡面积和胃溃疡占比。4.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麻醉后手术,乙酸法复制十二指肠溃疡。各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溶液,每天给药1次,连续7天。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末次给药后,麻醉处死,取出胃及十二指肠上部。分别采用直接测量法和图像量化评价法进行溃疡面积的测量。实验结果1.RRS对大鼠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酸碱滴定法的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1.8、3.6 mg·kg-1组可显着抑制幽门结扎型模型的胃总酸分泌量,升高胃液pH值(P<0.05,P<0.01)。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RRS 3.6 mg·kg-1和RS 3.6 mg·kg-1均能显着降低胃蛋白酶活力(P<0.05,P<0.01)。RRS 1.8 mg·kg-1 与 SRS 1.8 mg·kg-1 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RRS组的胃酸分泌抑制率和胃溃疡抑制率均高于等剂量的SRS组和RS组。2.RRS对大鼠食管炎的作用(a)分级评分法:EE模型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24 h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 mg·kg-1和RS 3.6 mg·kg-1食管炎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RRS 1.8 mg·kg-1 食管炎指数显着低于 SRS 1.8 mg·kg-1(P<0.05)。RRS 3.6mg·kg-1食管炎指数与RS 3.6 mg·kg-1无显着差异(P>0.05)。RRS 1.8、3.6 mg·kg-1食管炎抑制率分别高于 SRS 1.8 mg·kg-1、RS 3.6 mg·kg-1。(b)图像量化评价法: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0.9、1.8、3.6 mg·kg-1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显着降低(P<0.05,P<0.01)。RRS1.8 mg·kg-1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显着低于SRS 1.8 mg·kg-1(P<0.01)。RRS 3.6mg·kg-1与RS 3.6 mg·kg-1 比较,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RRS对大鼠胃溃疡的作用(a)分级评分法:幽门结扎型GU模型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5 h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 mg·kg-1和RS 3.6 mg·kg-1溃疡指数显着降低(P<0.05,P<0.01)。RRS1.8、3.6 mg·kg-1 胃溃疡指数与 SRS 1.8 mg·kg-1、RS 3.6 mg·kg-1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RS 1.8、3.6 mg·kg-1胃溃疡抑制率分别高于SRS 1.8 mg·kg-1、RS 3.6 mg-kg-1。(b)图像量化评价法: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0.9、1.8、3.6 mg·kg-1胃溃疡面积、溃疡占比显着降低(P<0.05,P<0.01)。RRS 1.8 mg·kg-1胃溃疡面积、溃疡占比显着低于 SRS 1.8 mg·kg-1(P<0.05,P<0.01)。RRS 3.6 mg·kg-1 与 RS 3.6 mg·kg-1胃溃疡面积、溃疡占比无显着差异(P>0.05)。(c)胃溃疡的病理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最为严重,1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形成深层溃疡。SRS 1.8 mg·kg-1病变程度与模型对照组一致,1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形成深层溃疡。RRS 0.9 mg·kg-1病变程度与模型对照组接近,1 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溃疡形成,7/10形成深层溃疡。RRS 1.8 mg·kg-1溃疡病变程度较模型对照组略有改善,1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溃疡形成,4/10形成深层溃疡。RRS 3.6 mg·kg-1和RS 3.6 mg·kg-1黏膜上皮病变情况基本一致,8/10大鼠黏膜上皮变性坏死,7/10大鼠黏膜溃疡形成。4.RRS对大鼠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a)直接测量法: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给药7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mg·kg-1和RS 3.6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显着降低(P<0.01)。与SRS 1.8 mg·kg-1比较,RRS 1.8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显着降低(P<0.01)。RRS 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与RS 3.6 mg·kg-1无显着差异(P>0.05)。RRS 1.8、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抑制率分别高于SRS 1.8 mg·kg-1、RS 3.6 mg-kg-1。(b)图像量化评价法: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显着降低(P<0.01)。RRS的十二指肠溃疡抑制率优于等剂量的左旋体和消旋体。RRS 1.8、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抑制率分别高于SRS 1.8 mg·kg-1、RS 3.6 mg-kg-1。5.不同评价方法的对比结果传统方法与图像量化评价法,二者所得数据结果总体接近,但略有不同。差异主要表现在:图像量化评价法提示糜烂性食管炎模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药效起效剂量略低于传统方法。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能实现溃疡积分面积、溃疡所占比例的快速读取。图像量化评价法处理过程可控,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追溯性,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病变程度。结论本实验条件下,RRS 0.9、1.8、3.6 mg·kg-1具有抗糜烂性食管炎、抗胃溃疡作用。同时,RRS 1.8、3.6 mg·kg-1具有抗十二指肠溃疡作用。RRS 1.8mg·kg-1相较等剂量的SRS具有显着优势;RRS 3.6 mg·kg-1与RS 3.6mg·kg-1相当。ImageJ程序平台适用于酸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图像数据的量化评价,损伤面积和损伤占比作为量化评价病变程度的指标更为科学。

韩尚志[4](2020)在《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附15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将肠外瘘发生至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时间以2月为界,分为早期确定性手术(EDS)组及延迟确定性手术(PDS)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4.07至2019.07在遵义医科大学胃肠外科诊断腹部手术后肠外瘘并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评估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术后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1月内死亡率,(3)术后3月BMI的变化,(4)术后6月的肠外瘘复发情况;(2)比较EDS组与PDS组患者:(1)瘘的部位与瘘出量,(2)术前治疗:抗生素、生长抑素、营养支持,(3)术前相关炎性指标:T、P、血WBC、N、CRP,(4)术前营养指标:ALB、PAB、Hb、NRS 2002评分,(5)确定性手术:手术方式、手术切口是否经过瘘口、小肠瘘患者术中用时与出血量,(6)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BMI变化。结果:共有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确定性手术实施时间为4天-84月,中位时间为7月。(1)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15例患者共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出血1例、炎性肠梗阻1例,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无切口疝发生,(2)无1月内死亡病例,(3)术后3月BMI较术前升高(P=0.013),(4)术后6月无复发病例;(2)EDS组及PDS组患者分别为5例及10例,EDS组手术在肠外瘘发生后444天实施,中位时间27天,早期实施确定性手术的原因包括:(1)短肠综合征表现明显,(2)瘘口周围组织缺损较大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不利于护理并影响手术时切口关闭,(3)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瘘局部较严重的疼痛;PDS组手术在肠外瘘发生后384月实施,中位时间12月。EDS组与PDS组患者:(1)瘘的部位与瘘出量:EDS组小肠瘘100%,PDS组小肠瘘40%、胃瘘30%、结直肠瘘30%,EDS组高、中、低流量瘘分别为40%、40%、20%,PDS组中、低流量瘘分别为10%、90%,(2)术前抗生素、生长抑素、营养支持:EDS组分别为100%、80%及100%,PDS组分别为50%、10%及0,(3)术前相关炎性指标:EDS组与PDS组确定性手术前3天内T、P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前12天内的血WBC、N、CRP均处于正常值范围或邻近正常值上限,(4)术前营养指标:术前ALB、PAB、Hb及NRS 2002评分在EDS组分别为(30.48±2.19)g/L、(143.60±40.26)mg/L、94.00(80.00119.00)g/L及5(45)分,在PDS组分别为(37.09±2.83)g/L、(199.20±44.36)mg/L、124.00(87.00178.00)g/L及1(12)分,(5)EDS组肠切除吻合术5例(100%),手术切口经过瘘口3例(60%),PDS组肠切除吻合术7例(70%),胃-楔形切除修补术3例(30%),手术切口经过瘘口4例(40%),两组患者均行切口减张缝合,(6)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BMI变化:EDS组分别为80%、18(1427)天、术后3月BMI升高(P=0.030),PDS组分别为20%、9(728)天,术后3月BMI升高不明显(P=0.157)。结论:(1)确定性手术是肠外瘘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其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2)肠外瘘发生后,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延迟确定性手术治疗,那时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术后并发症低;(3)当肠外瘘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表现明显;瘘口周围组织缺损较大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不利于护理并影响手术时的切口关闭;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瘘局部较严重的疼痛;需要实施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早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术前存在瘘量大、局部炎症重、营养状况差等情况,需经生长抑素、抗生素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尽可能改善后实施手术,对手术治疗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李梦博[5](2020)在《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的方法来评价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40例入组,试验组120例,对照组120例。经筛选后,实际入组人数221例,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12例。试验组每日口服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规格:6g/袋,1次/天,1袋/次),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模拟剂(规格:20mg/片,1次/天,1片/次)。对照组每日口服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模拟剂(规格:6g/袋,1次/天,1袋/次),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洛赛克MUPS;规格:20mg/片;1次/天,1片/次),所有药物用温开水送服。经过4周药物治疗后,使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的方法对受试人员进行临床评估。结果:(1)有效性评价:(1)主要疗效指标:胃镜下溃疡愈合率,FAS数据集,试验组为88.46%,对照组为89.29%;PPS数据集,试验组为90.72%,对照组为94.29%。(2)敏感性分析:胃镜下溃疡愈合率,FAS数据集,试验组为97.12%,对照组为91.96%;PPS数据集,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97.14%。(3)次要疗效指标:胃镜下溃疡有效率,FAS数据集,试验组95.05%,对照组96.23%;PPS数据集,试验组94.85%,对照组96.19%。FAS数据集、PPS数据集,试验组、对照组胃镜下溃疡有效率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评价:(1)不良事件总体发生情况:试验组发生率为35.58%;对照组发生率为32.14%;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试验组发生率为5.77%;对照组发生率为8.04%;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按各系统器官分类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生命体征: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生命体征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改变。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4)心电图: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心电图检查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改变。(5)体格检查: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体格检查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改变。(6)实验室检查:在研究期间,试验组有1例受试者服用研究药物后发生ALT及AST异常升高,且有临床意义,判定为不良反应,程度为轻度,停药后缓解,发生率为0.96%。在研究期间,对照组有1例受试者服用研究药物后发生Cr异常升高,且有临床意义,判定为不良反应,程度为轻度,停药后缓解,发生率为0.89%。结论: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空腹且在至少饭前1小时服用,6g/d(奥美拉唑20mg;碳酸氢钠1680mg),疗程4周,具有较好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疗效及安全性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洛赛克MUPS,规格:20mg/片)相当,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朱奕锦[6](2019)在《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ERCP诊治的回顾性分析及内镜选择策略》文中认为背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有效手段。内镜医生经患者口腔送入内镜,通过食管、胃到达十二指肠降段,并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然后对十二指肠乳头开口进行插管,选择性进入胰胆管后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在解剖正常的患者中,目前ERCP选择性插管的成功率能达到95%以上。然而,对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由于原有的内镜入路被阻断后重建,这一操作变得十分困难,成功率较低。在Roux-en-Y重建术后,输入襻较长,常规的十二指肠镜可能难以到达目标胰胆管开口。研究显示,在Roux-enY重建术后,仅有33%的病人能通过十二指肠镜到达乳头。一旦ERCP操作失败,这部分患者不得不接受姑息性的PTCD或创伤较大的外科手术治疗。器械辅助式小肠镜(DAE)的出现使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尽管外科手术的消化道重建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在我国,给ERCP带来挑战的常见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BII)、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RY-TG)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RY-CJ)。这四种术式各有特点,并且输入襻的长度各不相同。目前,十二指肠镜、常规前视镜(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均被用于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为进一步了解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内镜选择策略。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诊治的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手术的原因、消化道重建的方式、ERCP指征、内镜的选择、操作时间、治疗措施、并发症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间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ERCP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分析不同内镜操作ERCP的成功率。结果: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六年间,共141例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ERCP诊治189例次。其中包括BII术后患者67例,共行ERCP82例次;PD术后患者15例,共行ERCP18例次;RY-TG术后患者18例,共行ERCP21例次;RY-CJ术后患者41例,共行ERCP 68例次。结果如下:1.总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ERCP成功率分别为84.7%(160/189)(95%CI:79.5%-89.8%)、88.1%(141/160)(95%CI:83.1%-93.2%)、97.9%(138/141)(95%CI:95.5%-100%)和73.0%(138/189)(95%CI:66.6%-79.4%)。BII术后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分别为90.2%(74/82)、87.8%(65/74)、100%(65/65)和79.3%(65/82)。PD术后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分别为88.9%(16/18)、87.5%(14/16)、85.7%(12/14)和66.7%(12/18)。RY-TG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分别为76.2%(16/21)、68.8%(11/16)、90.9%(10/11)和47.6%(10/21)。RY-CJ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分别为79.4%(54/68)、94.4%(51/54)、100%(51/51)和75.0%(51/68)。2.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PEP(n=1),胆管炎(n=1),胆肠吻合口粘膜撕裂(n=1),心跳骤停(n=1),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4/189)。3.使用常规前视镜操作时使用透明帽辅助操作比不使用透明帽的ERCP成功率高(80.6%vs.46.2%)(P=0.025,OR=4.861,95%CI:1.380-17.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小肠镜辅助ERCP成功率为68.4%(67/98)。小肠镜插镜成功后,使用内镜交换技术辅助操作的ERCP成功率为90.5%(38/42)。5.BII术后十二指肠镜、常规前视镜和小肠镜操作的ERCP成功率分别为93.8%(15/16)、76.2%(48/63)和66.7%(2/3)。十二指肠镜与常规前视镜操作的ERCP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225)。非布朗吻合和布朗吻合的ERCP成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vs.78.3%,P=1.000)。6.PD术后结肠镜和小肠镜操作的ERCP成功率分别为80.0%(4/5)和61.5%(8/13)。7.RY-TG术后胃镜、结肠镜和小肠镜操作的ERCP成功率分别为50.0%(3/6)、100%(1/1)和42.9%(6/14)。8.RY-CJ术后全部用小肠镜操作,其成功率为75.0%(51/68)。结论: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是有效和安全的。在前视镜前端使用透明帽辅助操作可以提高ERCP成功率。布朗吻合并未降低BII术后ERCP成功率。小肠镜在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缺乏加长附件时可采用内镜交换技术操作。BII术后ERCP首选十二指肠镜操作,失败后选择胃镜或结肠镜操作,小肠镜作为前两种方法失败后的第三选择。PD和RY-TG术后ERCP首选结肠镜操作,失败后选择小肠镜操作。RY-CJ术后ERCP首选小肠镜操作。

鲁少贝[7](2019)在《腹腔镜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策略与疗效》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症,其发病率低、病因繁杂,根本病因是十二指肠的第三、四部分受到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造成十二指肠通过不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纳差等众多胃肠道常见疾病的症状,误诊误治较常见。有人建议给予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时间及效果仍没有定论;目前手术治疗多聚焦在单一手术方式效果的研究,对不同个体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而且缺乏远期治疗效果的随访分析。我们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调整诊治方案,进行定期随访,结合病例资料,以探讨SMAS的诊断和腹腔镜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连续收治的76名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流程、手术方案、随访结果,总结出SMAS的诊断和腹腔镜治疗策略及疗效。结果76例(100%)患者最终均确诊,结合病例资料总结出诊断策略。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35例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平均手术时间148.4min(148.4±41.1),平均出血量40 ml(40±21.6),28例(80%)痊愈,术后恢复期平均5.1月(5.14±3.35),术后平均体重指数为21.1kg/m2(21.14±1.53);15例腹腔镜胃十二指肠双捷径吻合术中位手术时间250min(200min,275min),中位出血量50ml(30 ml,65 ml),11例(73.3%)痊愈,术后恢复期中位时间3月(2月,6月),术后中位体重指数为19.5kg/m2(19.1kg/m2,21.65kg/m2)。10例腹腔镜胃悬吊成形+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中位手术时间300min(275min,300min),中位出血量50ml(30 ml,65 ml),9例(90%)痊愈,术后恢复期中位时间1月(0月,1月),术后中位体重指数为18.95kg/m2(16kg/m2,20.2kg/m2)。16例腹腔镜胃空肠吻合术中位手术时间180min(150min,195min),中位出血量50ml(30ml,50ml),12例(75%)痊愈,术后恢复期中位时间4月(3月,5.5月),术后中位体重指数为21.3kg/m2(20.25kg/m2,21.95kg/m2)。76例患者术前术后体重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手术治疗可以增加患者体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组、腹腔镜胃十二指肠双捷径吻合组、腹腔镜胃悬吊成形+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组三组间术前病史、胃下垂程度(距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痊愈时间(术后恢复期)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术前病史及胃下垂程度可以作为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的依据,胃悬吊成形+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组和胃十二指肠双捷径吻合组术后恢复期低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组。结论以消化道造影检查为核心的诊断策略,能够加强临床医生对诊断方法的认识,有助于提高确诊率,以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为核心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缩短术后恢复期、改善预后,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双核心、双策略”的诊疗理念,为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

熊玉玲[8](2019)在《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单气囊小肠镜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为比较患者在静脉麻醉与地西泮镇静状态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耐受性,并评估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因不明原因腹痛并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190例患者,95例患者采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完成检查,95例患者采用检查前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Omg镇静完成检查,分别定义为静脉麻醉组和清醒镇静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病变检出率、诊断率、疾病类型、镜下治疗、操作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进而评估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诊疗价值。结果:静脉麻醉组95例患者共行118例次检查,其中单纯经口 17例,单纯经肛55例,经口联合经肛23例,经口平均用时39.60±7.59 min,经肛平均用时48.76±8.49 min;清醒镇静组95例患者共行117例次检查,其中单纯经口25例,单纯经肛48例,经口联合经肛22例,经口平均用时50.24±8.50 min,经肛平均用时61.87±7.65 min;两组中经口者操作用时明显少于经肛者,静脉麻醉组经口和经肛检查平均操作用时明显少于清醒镇静组(P<0.05)。静脉麻醉组镜下发现病变者共78例,病变检出率82.11%(78/95),其中65例可以解释腹痛、明确诊断,诊断率68.42%(65/95);清醒镇静组镜下发现病变者共73例,病变检出率76.84%(73/95),其中67例可以解释腹痛、明确诊断,诊断率70.53%(67/95);两组的病变检出率及诊断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检出的小肠疾病类型中主要为非特异性小肠糜烂、非特异性小肠溃疡、克罗恩病、小肠腺瘤。静脉麻醉组中检出的小肠疾病类型为非特异性小肠糜烂32例(33.68%),非特异性小肠溃疡19例(20.00%),克罗恩病7例(7.37%),腺瘤6例(6.32%),腺癌4例(4.21%),肠结核、P-J综合征、小肠淋巴管扩张症、黄色素瘤、小肠间质瘤各2例(2.11%);清醒镇静组中检出的小肠疾病类型为非特异性小肠糜烂30例(31.58%),非特异性小肠溃疡18例(18.95%),克罗恩病8例(8.42%),腺瘤5例(5.26%),肠结核、小肠间质瘤各3例(3.16%),小肠淋巴管扩张症、黄色素瘤、腺癌各2例(2.11%)。清醒镇静组患者在检查中出现的腹胀、腹痛、恶心等情况较严重,配合度较差,检查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情况亦较静脉麻醉组中多,但两组无严重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均顺利完成小肠镜检查。静脉麻醉组中的3例腺瘤患者、1例P-J综合征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小肠间质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例黄色素瘤患者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率6.32%(6/95);清醒镇静组中的3例腺瘤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小肠间质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率4.21%(4/95);所有镜下治疗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无大出血、感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好。结论: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在静脉麻醉状态下耐受性好,更容易完成操作,静脉麻醉和清醒镇静状态下的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均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诊断率,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并且单气囊小肠镜还有镜下治疗的能力,在检查及治疗上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侯广军,张飞,张现伟,耿宪杰,张春霞,周良,郜向阳,冯欣,侯栋亮,周崇臣[9](2018)在《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的原因、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例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为(20.3±9.3)个月,年龄范围9~34个月;发病时间为(3.5±1.2)d,时间范围2~6 d。术前有典型腹膜炎体征4例。腹部X线平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2例,腹腔穿刺4例均抽出淡绿色肠液。结果本组8例均为单发穿孔,其中十二指肠球部穿孔7例,降部1例。本组行单纯穿孔修补术7例,包括:开腹修补5例,腹腔镜下修补2例。其中,因吻合口瘘二次开腹行胃空肠吻合术1例,行切除穿孔部位肠段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8例患儿手术顺利,均痊愈出院。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报告:十二指肠溃疡4例(幽门螺杆菌均为阴性),其余为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组织。本组术后均内科口服奥美拉唑、铝碳酸镁治疗6~8周。4例术后一周左右做13C呼气试验均为阴性。全部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7年,8例均未见慢性腹痛等症状,生长发育良好;5例术后行胃镜检查未见溃疡发生。结论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病因复杂,溃疡穿孔是其主要原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激素、化疗药物、全身感染等因素可导致胃肠溃疡发生。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常缺乏典型症状体征,腹部X线平片、彩色超声、腹腔穿刺、CT等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十二指肠修补术是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谢青文[10](2017)在《克罗恩病累及胃十二指肠的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与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CD可累及全消化道,最常累及末端回肠,累及胃十二指肠的患者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探究CD累及胃十二指肠的病变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治疗过的确诊为CD且累及胃十二指肠的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患病时间,肛周病变史,既往肠道手术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内科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共有2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6,女5),平均年龄为38.9±9.9(27~64)岁,中位发病年龄为31(18~50)岁,BMI 17.7±2.7(12.6~23.3)。1例患者有家族史(母亲),2例患者有吸烟史。2例患者有肠外表现(口腔溃疡)。CD胃十二指肠病变原发的有15例,继发于结肠或小肠的有6例。CD患病时间中位时间为8年(1月至22年),诊断CD累及胃十二指肠病变时间中位时间为2年7个月(1月至15年),首次诊断CD时就伴有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有7例患者。12例患者有肠道手术病史,15例患者有肛周手术史。15例CD原发于胃十二指肠的患者,BMI12.6~23.3(18.1±3.1),贫血患者总共7/15例;6例CD累及胃十二指肠继发于结肠或小肠的患者,BMI16.0~18.2(16.7±0.8),贫血患者总共6/6例。临床表现:14例患者发生胃出口梗阻,2例消化道穿孔,1例检查发现结肠胃瘘,4例患者无胃十二指肠症状,术中才发现CD累及胃十二指肠。CD累及胃十二指肠的临床类型中有14例患者是狭窄型,6例患者是穿透型,另有1例患者合并有狭窄型和穿透型。21例患者中1例为单纯胃十二指肠CD,其余20例患者均有除了胃十二指肠外累及(食管2例,小肠19例,结肠12例,直肠肛管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其中4例患者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1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因胃出口梗阻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行幽门狭窄成形术,1例患者行远端胃切除+BII式吻合术,1例患者行胃部分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修补术。4例患者因出现胃肠瘘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行胃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行胃修补术。结论:CD累及胃十二指肠可表现为胃出口梗阻、消化道穿孔、内瘘形成等。原发于胃及十二指肠的患者,英夫利昔单抗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及内镜扩张等等可治疗轻中度胃十二指肠狭窄型病变,内科治疗无效需要外科治疗,手术方式可行狭窄成形术,胃肠短路术或部分切除术,避免出现急性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继发于小肠或结肠的胃十二指肠CD患者,部分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部分于手术探查中发现,可手术切除瘘管,行胃部分切除或十二指肠修补。

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评估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术式的安全有效性
    一(1)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术式的临床回顾研究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一(2)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双锚锁定器固定支架法动物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术后处理及标本检测
        2.5 观察指标
        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后观察指标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及对血脂异常的缓解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分组及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体重及进食情况
        3.3 肝功能变化
        3.4 肝脏组织学变化
        3.5 脂肪生成关键酶及分解酶RNA表达结果如下表:
        3.6 western blot检测FAS及FFAR结果
        3.7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CC结果
        3.8 ELASA方法检测胰岛素抵抗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标本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血液中胆汁酸结果
        3.2 胃肠激素GIP及GLP-1变化情况
        3.3 炎症因子结果
        3.4 脂肪因子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减重代谢手术对肥胖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5-氨基水杨酸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资料收集
    2.3 疗效评价
        2.3.1 临床复发
        2.3.2 内镜复发
        2.3.3 手术复发
    2.4 安全性评估
    2.5 统计数据分析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评估
        3.2.1 亚型疾病行为比较
        3.2.2 亚型疗效比较
    3.3 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中英文缩略词表
    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综述 上消化道克罗恩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与分析
        参考文献

(3)消化性溃疡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1. 消化性溃疡概况
    1.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危害
    1.2 消化性溃疡的诱因与发病机制
2.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药物治疗
3. 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3.1 消化性溃疡的抑酸治疗
    3.2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的临床应用
    3.3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
4.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研究进展
    4.1 右旋雷贝拉唑钠概况
    4.2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化学合成
    4.3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药理作用
    4.4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适应症
5.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5.1 消化性溃疡病模型
    5.2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6.I IMAQEJ与图像量化评价
    6.1 IMAGEJ概况
    6.2 IMAGEJ图像分析
    6.3 IMAGEJ图像分析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7.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和试剂
        1.2 药物和试剂配制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动物
        1.5 饲养环境标准与动物管理
    2. 实验方法
        2.1 胃液分泌功能实验
        2.2 糜烂性食管炎实验
        2.3 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实验
        2.4 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实验
        2.5 消化性溃疡的图像量化评价法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2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糜烂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
        3.3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
        3.4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抗十二指肠溃疡作用
        3.5 图像量化评价的结果
        3.6 不同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4.2 实验评价方法的差异
        4.3 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的优势
    5. 结论
    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附1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开题的科学根据
        1.1.1 背景和意义
        1.1.2 消化性溃疡的机制
        1.1.3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1.1.4 十二指溃疡的治疗情况
    1.2 复方奥美拉唑的研究现状
        1.2.1 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
        1.2.2 药效学研究
    1.3 复方奥美拉唑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3.1 奥美拉唑对CYP450影响
        1.3.2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研究
        1.3.3 奥美拉唑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1.3.4 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1.3.5 奥美拉唑不良反应研究
第2章 前言
第3章 试验设计
    3.1 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3.1.1 对照药选择的依据
        3.1.2 适应症范围及确定的依据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1 诊断依据
        3.2.2 内镜下诊断与分期
        3.2.3 入选标准
        3.2.4 排除标准
        3.2.5 剔除标准
        3.2.6 样本量确定
    3.3 试验过程
        3.3.1 试验药物
        3.3.2 给药方案
        3.3.3 试验药物剂量选择依据
        3.3.4 随机分组方法
        3.3.5 伴随治疗
        3.3.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3.3.7 治疗依从性
    3.4 试验步骤
        3.4.1 知情同意
        3.4.2 筛选期:访视1(-5~0天)
        3.4.3 治疗期:访视2(第2周±3天)
        3.4.4 治疗期:访视3(第4周±3天)
    3.5 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
        3.5.1 有效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3.5.2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3.6 统计处理方案
        3.6.1 统计分析人群
        3.6.2 统计软件
        3.6.3 统计分析一般原则
        3.6.4 统计分析内容和方法
        3.6.5 安全性评价
        3.6.6 治疗依从性
第4章 结果
    4.1 受试者描述
        4.1.1 依从性(FAS)
    4.2 合并用药
    4.3 有效性评价
        4.3.1 分析数据集
        4.3.2 疗效评价
        4.3.3 主要症状消失时间
        4.3.4 有效性小结
        4.3.5 敏感性小结
    4.4 安全性评价(SS)
        4.4.1 不良事件
        4.4.2 严重不良事件
        4.4.3 体格检查
        4.4.4 实验室检查
        4.4.5 安全性小结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有效性评价
        5.1.1 主要疗效指标
        5.1.2 主要疗效指标——敏感性分析
        5.1.3 次要疗效指标
    5.2 安全性评价
        5.2.1 不良反应
        5.2.2 严重不良事件
        5.2.3 生命体征、心电图、体格检查
        5.2.4 实验室检查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ERCP诊治的回顾性分析及内镜选择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器械及材料
2 方法
    2.1 ERCP术前准备
    2.2 ERCP术中操作步骤
    2.3 术后处置
    2.4 资料收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ERCP成功率
    3.3 操作时间
    3.4 并发症
    3.5 各不同术式ERCP
    3.6 透明帽对常规前视镜操作成功率的影响
    3.7 小肠镜辅助ERCP及内镜交换技术
    3.8 不同术式ERCP内镜选择策略
4 讨论
    4.1 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面临的挑战
    4.2 常见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
    4.3 并发症
    4.4 各不同术式ERCP
    4.5 透明帽辅助前视镜ERCP
    4.6 小肠镜辅助ERCP及内镜交换技术
    4.7 不同术式术后ERCP内镜选择策略
    4.8 结语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腹腔镜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策略与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研究背景及前言
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回顾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病人及临床资料来源
        2.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
        2.2.1 SBE系统组成
        2.2.2 SBE检查方法
        2.2.3 SBE检查禁忌证
    2.3 检查前准备
        2.3.1 患者准备
        2.3.2 操作者准备
        2.3.3 麻醉
        2.3.4 操作者注意事项
    2.4 评估指标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患者特点分析
    3.2 评估指标结果
    3.3 病变类型与性别、年龄、腹痛时间的分布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SBE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4.2 SBE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综述 胶囊内镜和单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8章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第9章 致谢

(10)克罗恩病累及胃十二指肠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高海欣.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5-氨基水杨酸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D]. 陈媛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消化性溃疡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效学研究[D]. 林晓冬. 山东大学, 2020(02)
  • [4]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附15例报告[D]. 韩尚志.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复方奥美拉唑干混悬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李梦博.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ERCP诊治的回顾性分析及内镜选择策略[D]. 朱奕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腹腔镜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策略与疗效[D]. 鲁少贝. 郑州大学, 2019(08)
  • [8]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D]. 熊玉玲.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9]婴幼儿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诊治分析[J]. 侯广军,张飞,张现伟,耿宪杰,张春霞,周良,郜向阳,冯欣,侯栋亮,周崇臣.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8(12)
  • [10]克罗恩病累及胃十二指肠的外科治疗[D]. 谢青文. 浙江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