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4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达洲,孙旗策,谢冠群[1](2022)在《浅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中医治法》文中指出经整理相关医家治疗经验,认为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可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医家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一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热毒炽盛证,治疗以清热凉血为主,配伍清热解毒、清气分热药;二者,血瘀常伴随于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皮损的重要病因,治疗可灵活选用养血和血、破血消症药;三者,清肺祛风,擅治在表在上之邪,尤其适合在头面部的皮疹;四者,花类药轻灵清化,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的作用,可起到清透病邪的功效。
任雪雯[2](2021)在《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症状评分好转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好转有效率探究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普通麻油外治慢性剥脱性唇炎皮损症状及自觉疼痛/瘙痒症状程度的治疗疗效,为之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试验为三臂、随机、双对照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法实现随机隐藏,从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三组。利用PASS软件及计算公式完成样本量的估算。试验组予以外涂复方紫草油,阳性对照组予以外涂康复新液,安慰剂组予以外涂普通麻油,嘱受试者遵统一规范的涂药方法,一个疗程为28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三个时间节点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衡量受试者的客观皮损症状评分和衡量受试者自觉症状VAS评分。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本试验研究共完成124例受试者,其中女性受试者数量是男性受试者数量的3倍;平均年龄为29.70岁;未婚人员占多数;BMI指数均值21.02,未见明显偏向。本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平均病程为2-3年,有4例患者患病高于10年;已知明确的过敏史的受试者有30例;主观症状分布疼痛约是瘙痒的1.53倍。各组组内对比发现,试验组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1.37、6.33和3.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29、1.94和1.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阳性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67、8.23和7.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73、2.73和2.42,治疗前分别与治疗14天、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治疗14天与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对应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安慰剂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46、8.42和7.04,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4.04、2.71和1.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客观皮损症状,治疗14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2.60%,阳性对照组为27.10%,安慰剂组为8.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20%,阳性对照组为58.40%,安慰剂组为3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主观自觉疼痛/瘙痒症状,治疗14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1.60%,阳性对照组为52.10%,安慰剂组为29.20%,P=0.03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0.80%,阳性对照组为60.40%,安慰剂组为66.6%,P=0.078>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外用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麻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发现三种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疗效,且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均在28天内持续递增。对于客观皮损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明显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对于主观疼痛/瘙痒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略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但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且三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药物安全稳定。因此证明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疗效确切,安全稳定,适用于临床的治疗应用与推广研究。
包玉清[3](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负性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女性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以及疾病活动度评分,比较不同人口基线特征和疾病情况与生活质量的差异;了解SLE女性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率,服药依从性的现状;探讨疾病活动度、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比较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探讨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偶遇抽样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安徽省合肥市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包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通过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问卷、医院用负性情绪调查表、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SLE疾病活动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dex2000,SLEDAI-2K)量表以及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相关信息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S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寻找SLE女性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SLE女性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疾病基本情况、服药依从性以及负性情绪。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服药依从性和负性情绪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本研究最终得到501份有效问卷,共计501名SLE女性患者,病程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8(3,12);平均年龄为(34.20±9.79)岁;体质指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21.09(19.53,22.89);疾病活动度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14(6,22),轻度活动性以上的患者占77.6%。焦虑的平均得分(6.09±6.00)分,可疑和肯定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占32.8%;抑郁的平均得分(5.61±3.84)分,可疑和肯定存在抑郁情绪的患者占29.6%。服药依从性的平均得分为(5.72±1.62),中等及良好服药依从性患者占44.9%。SLE女性患者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g,PF)得分为(79.3±22.7),生理职能(Role physical,RP)得分为(50.1±43.2),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得分为(77.1±19.9),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得分为(53.8±22.3),精力(Vitality,VT)得分为(62.0±20.6),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得分为(68.0±25.0),情感职能(Role emotional,RE)得分为(62.9±42.6),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得分为(60.9±20.4),低于中国健康居民的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焦虑、抑郁、疾病活动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各维度成正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狼疮头痛、狼疮肾炎、高血压、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增高、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增高、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增高、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生活质量PF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BMI的患者,是否有蝶形红斑、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狼疮头痛、狼疮肾炎、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Ig A升高、Ig G升高、Ig M升高、抗双链DNA抗体升高、白细胞降低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RP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皮疹、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Ig A升高、Ig M升高、补体3(Complement 3,C3)下降、抗双链DNA抗体升高、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BP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皮疹、脱发、狼疮头痛、溃疡、发热、高血压、狼疮肾炎、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Ig M升高、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白细胞降低、蛋白尿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GH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是否有盘状红斑、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皮疹、脱发、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狼疮肾炎、血沉升高、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生活质量VT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BMI的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皮疹、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高血压、血沉升高、Ig M升高、C3下降、血小板降低、蛋白尿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生活质量SF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皮疹、脱发、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狼疮肾炎、血沉升高、Ig A升高、Ig M升高、C3下降、白细胞降低、蛋白尿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生活质量RE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否有盘状红斑、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关节炎、肌炎、脱发、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白细胞降低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生活质量MH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是否有蝶形红斑、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高血压、狼疮肾炎、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Ig A升高、Ig G升高、Ig M升高、C3下降、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白细胞降低、蛋白尿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躯体综合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s,PCS)得分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是否有盘状红斑、神经系统异常、视力受损、血管炎、关节炎、肌炎、皮疹、脱发、狼疮头痛、口腔溃疡、发热、狼疮肾炎、血沉升高、Ig M升高、白细胞降低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Medical component scores,MCS)得分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F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年龄、收入、BMI为≥30组、是否神经系统异常、是否有抑郁情绪。RP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收入、BMI为2529.9组以及≥30组、是否有蝶形红斑、是否血沉升高、是否有抑郁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BP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是否有关节炎、是否血沉升高、是否C3下降、是否有抑郁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GH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收入、是否有关节炎、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焦虑情绪、是否有抑郁情绪和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VT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收入、通过新农合支付、是否有血管炎、是否有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SF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收入、病程、BMI为2529.9组以及≥30组、是否神经系统异常、是否有高血压、是否C3下降、是否有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RE维度的影响因素为是否有狼疮头痛、是否Ig M升高、是否有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MH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是否具有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PCS维度的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文化水平、收入、是否有蝶形红斑、是否有视力受损、是否有关节炎、是否有C3下降、是否有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MCS维度影响因素为SLE女性患者的收入,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是否有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中介效应分析结果PCS有关服药依从性的中介效应占比为10.19%,MCS有关服药依从性的中介效应占比为11.49%,服药依从性的中介效应对MCS的影响大于PCS。PCS有关焦虑的中介效应占比为33.38%,MCS有关焦虑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6.41%,焦虑的中介效应对MCS的影响大于PCS。PCS有关抑郁的中介效应占比为34.01%,MCS有关抑郁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9.61%,抑郁的中介效应对MCS的影响大于PCS。结论SLE女性患者人口基线特征和疾病基本情况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低服药依从性和负性情绪的发生是SLE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同时,服药依从性和负性情绪也是低生活质量的中介因素,医护人员可以综合考量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靠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密切关注患者负性情绪来改善健康结局。
司卫振[4](2020)在《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专家咨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Delphi法探索红斑狼疮(LE)皮肤及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步临床共识,为LE皮肤及黏膜损害临床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相关指南的制定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Delphi法,以问卷征询LE研究领域专家对本病皮肤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意见,并对专家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分析。1.文献研究(1)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采用人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与LE皮肤黏膜中西医治疗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初始文献资料进行筛选;(2)将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方药、西药等指标进行分类和归纳;(3)对纳入文献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类,并采用改良Jadad量表、MINORS量表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2.专家问卷调查(1)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形成专家问卷,以纸质、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本次研究共进行两轮咨询;(2)依据Delphi统计法,对每轮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探讨LE皮肤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共识,寻找最优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本研究经筛选最终纳入相关文献84篇,所纳入文献均为国内报道,文献类型以专家经验、病例报告为主,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另有相关书籍3部,临床指南5篇,主要涉及LE的治疗方案。2.问卷调查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结果:本研究向全国范围内31位LE领域临床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表明本课题受到参与问卷调查专家的高度关注。(2)问卷可靠度结果:两轮专家问卷中专家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权威程度均值均大于0.90,问卷可信度良好,专家共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3)专家共识:归纳两轮问卷结果,得出共识内容如下:①发病人群多为:青年女性;②导致治疗困难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反复发作;③常见临床表现:蝶形红斑、光敏感、黏膜溃疡、盘状红斑、雷诺征、脱发;④常见临床证型: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⑤常见临床治法:凉血解毒、养阴清热、补益肝肾;⑥常用中草药:青蒿、生地、丹皮、丹参;⑦常用方剂:知柏地黄汤、犀角地黄汤;⑧常用植物提取药及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白芍总苷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六味地黄丸;⑨外用药: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⑩系统用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11)基础治疗:防晒、防寒、规范控制狼疮病情、加强皮肤黏膜护理、避免可诱发狼疮的药物。结论:本研究应用Delphi法初步总结了 LE皮肤及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专家共识,专家评估结果可信、结论可靠,有利于规范LE皮肤及黏膜损害的治疗。尤其在目前部分治疗方案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本研究可为红斑狼疮皮肤及黏膜损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詹洁茹[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潘静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潘静教授专家门诊所接诊的病人,搜集中草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相关病例,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总结潘静教授临床运用中草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草药、药对及治法等,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更多的经验。研究方法:本研究搜集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潘静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就诊(每周三、周五上午)、且开据中草药处方的、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患者。(1)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共117人,共511次就诊记录。用Excel 2010建立患者数据库,包括患者的姓名、就诊ID、就诊时间、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中草药处方。对中草药实行标准化处理,同时依据《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建立中药数据库。(2)采用Excel自带的函数功能,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次数、中药使用频率,统计药物的功效、归经、四气、五味。(3)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5.0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记录相关统计结果。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117名患者,男性患者11名,占9.40%,女性患者106名,占90.60%,男:女约为1:9.6。117名患者中,14岁以下的有0人,14-44岁患者有55人,占比49.57%,45-59岁患者有46人,占比39.32%,60岁以上有13人,占比11.11%。最少就诊次数2次,最多就诊次数10次,中位数是4次。(2)共涉及168味中草药,累计用药频次为7183次。使用最多的是茯苓、黄芪、甘草、陈皮、当归、白术、生地黄、川芎、山药、党参。本次研究涉及17类中药,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使用的168味中药药物归经中,十二经均有涉及。其中,使用归于肺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药物较多。从药物四气上来看,运用寒性、温性、平性药物较多。从五味上来看,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使用较多。(3)关联规则分析中,二阶关联设立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60,最大前项数为1,药物关联度最高的为:茯苓→白术,茯苓→陈皮,茯苓→当归,当归→防风,茯苓→甘草。三阶关联中,关联最高的是:甘草→桂枝+半夏,茯苓→薏苡仁+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甘草→黄芩+半夏,茯苓→山茱萸+陈皮。四阶关联中,关联最高的是山茱萸→牡丹皮+山药+生地黄,当归→丹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芩+半夏+陈皮。(4)对于出现频率前40味中药,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常用的核心组方。第一组: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牛膝;第二组:半夏、桂枝、柴胡、红花、菟丝子、玄参、黄柏、茯神、麦芽、远志、南沙参、防风、木香、枳壳、麦冬、桔梗、白芍、黄芩;第三组:半枝莲、半边莲、红芪、白茅根、丹参、白花蛇舌草、泽泻。结论通过对潘静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总结归纳潘静教授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经验。(1)挖掘数据的患者以女性为主,14-59岁患者居多,说明SLE患者的发病以青壮年女性为主。患者就诊次数平均为4次,说明SLE是一个复杂性、慢性的疾病。(2)从药物功效上来看,运用最多的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体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理因素是“虚”、“热”、“毒”、“湿”、“瘀”等。(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过程中,要注重调理脾胃。(4)通过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得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灵活采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药物、清热解毒药物,不拘于单一的遣方用药。(5)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潘静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规律进行了总结,为传承潘静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经验提供新的思路。
李晓旭[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杨玉兰主任辨治SLE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以入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17年9月1日-2020年1月23日期间杨玉兰主任门诊及肾病风湿科住院部SLE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中药处方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现代心理测量工具以调查SLE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数据挖掘总结其辨治SLE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为继承杨玉兰教授学术思想提供一种新方法,为中医药治疗SLE焦虑抑郁状态提供经验。在此基础上,基于更广阔思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进行指导,寻找中医药的新发展、新思路。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面对面调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9月1日-2020年1月23日杨玉兰主任门诊及肾病风湿科住院部的SLE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整理患者临床病例及中药处方,使用标准心理学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测量,自填心理学量表,如ZUNG焦虑自评量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等,获得每个SLE患者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情况、心理健康水平并通过问卷资料形式(研究对象自填的方式)采集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信息,将关联分析、频数统计学相结合,通过Excel构建数据库,经过频数统计分析,分别统计出治疗SLE的证型、中药使用频率、药物使用频数等,对用药规律进行全面观察。再利用IBM SPSS Modeler24.0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处理,以挖掘导师使用中药间的潜在联系,总结其辨治SLE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数据挖掘得出:共纳入SLE焦虑抑郁患者48名,289份病案及中药处方,共涉及中药178味,使用频数总计3704次,使用药物频次超过75次的药物有生黄芪、青风藤、青蒿、女贞子、生甘草、泽兰、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白芍、生地黄、红景天、土茯苓、炒白芍、姜黄、远志、葛根、丹参、当归、黄连、柴胡、玄参、黄芩22味药,这些药物均是杨玉兰主任在临床治疗SLE焦虑抑郁状态的常用药物。频次位于前10名的中药为生黄芪、青风藤、青蒿、女贞子、生甘草、泽兰、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白芍、生地黄、红景天、土茯苓、炒白芍、姜黄、远志,为杨玉兰主任治疗SLE焦虑抑郁状态的特色用药。常用药物中包括18个药物类别,按照使用频次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补虚药(补气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要、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化湿药、温里药、泻下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开窍药。SLE患者的心理特征研究:SCL-90SLE患者所得分值低于常模(P<0.01);抑郁水平、焦虑水平SLE患者所得分值高于常模(P<0.01);内外倾、情绪性分值较精神质、掩饰性相对较高。在性别、年龄、婚否、病程4个因素中,婚姻、年龄明显影响心理健康这一因素。对于已婚、年龄较小的SLE病人而言,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焦虑、情绪性这两个维度对抑郁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情绪性、恐怖、敏感、躯体化因子对焦虑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敏感因子与焦虑水平间形成负相关关系,其余因子与焦虑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各中医证型的SLE患者的心理维度比较:肝肾阴虚证SLE患者与实证的SLE患者进行比较,存在较为明显的强迫、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心理问题。心脾两虚证的SLE患者与实证的SLE患者进行比较,存在更为明显的敌对、强迫心理障碍。结论:1.导师杨玉兰主任常用生黄芪、青风藤、青蒿、女贞子、泽兰、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白芍、生地黄、红景天、土茯苓、姜黄、远志等药物治疗SLE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亦为其特色用药。2.导师杨玉兰主任认为SLE焦虑抑郁状态主要病机特点:以肝肾亏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3.从脏腑论治情志病,以调整五脏阴阳为切入点,重视调阴阳、立中气,通过调和五脏阴阳以镇心安神、宁心安神。4.本病主要证型有热毒炽盛证、阴虚热盛证、心脾两虚证、气血亏虚证,根据证型不同施以补益肝肾、益气固本、清热养阴、解郁安神等治法。5.中国传统医学扎根于中华悠久的灿烂文化,调神思想蕴含于内,中医学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整体出发,多角度把握。6.SLE病人的心理、身体健康水平较差,在诊断过程中,要对心理因素引起重视,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积极采取适宜的预后措施。
魏骐骄[7](2020)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近5年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基因型和单倍型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治疗,评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为LN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查阅并收集62例LN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的临床资料,描述患儿的临床特点。2.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Ⅲ型或Ⅳ型LN患儿共33例,根据家长意愿入CTX诱导治疗3个月组(A组,n=12)和6个月组(B组,n=2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79例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起病的LN患儿(n=31)及非NS起病LN患儿(n=48)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9例LN患儿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检测46例LN患儿的CTX代谢酶相关基因CYP2B6、CYP2C19和GSTP1,用PHASE 2.1软件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分析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6.根据20例LN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其治疗进行调整,与20例未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评估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本中心LN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疗效良好。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激素相关性高血压、高眼压,还应特别关注羟氯喹导致视野缺损,以避免不良后果。2.CTX诱导缓解治疗3个月或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于患儿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以NS起病的患儿肾损害更严重,达到临床缓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4.口腔溃疡、24小时尿蛋白(24 hour-urine protein,24h-U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是LN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CYP2C19*2(rs4244285)和GSTP1(rs1659)位点变异可使疗效降低,无效组的 1011101 单倍型 CYP2B6(rs4802101 多态型、rs8192709 野生型、rs3745274野生型、rs2279343 野生型),GSTP1(rs1695 野生型),CYP2C19(rs4986893 野生型、rs4244285多态型)频率高于有效组。6.CTX药物基因指导与否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 LN患儿临床特点,并发现了 CYP2B6、CYP2C19和GSTP1基因型及单倍型与CTX治疗儿童LN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但CTX药物基因指导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陈铭慧,李万瑶[8](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认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任玲[9](2019)在《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整理近二十年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进一步探讨本方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以犀角地黄汤为摘要词进行高级检索,限定时间为1999年-2018年,得到应用犀角地黄汤的所有临床文献,整理筛选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的使用范围,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应用范围、干预措施、治疗方法、常用药物、用法、疗程、疗效、安全性及随访情况等方面,并对文献质量进行方法学评估。结果:所选52篇文献,37个RCT研究,31个研究为中等程度偏倚,6个研究为高度偏倚,Jadad量表评分:3个5分,3个4分,3个3分,17个2分,11个1分;共涉及10余种常见皮肤科疾病,以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痤疮等疗效突出。单用犀角地黄汤临症加减有效率为70%-97.7%,联合其他药物或外用的方法更广泛,疗效更佳,有效率为75%-100%。用量上受地理位置、天气、患者体制及病情影响,频次较为统一。病程以3周-8周普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呕吐、上腹不适和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和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发生率分别为2.5%-18.18%和5%-6.25%、7.69%结论: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痤疮等10余种疾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血热、血瘀、血燥,其中血热证最多。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皮肤科疾病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单用或者联合它药或外用药,皆可取得较好疗效。适应症多、随症加减,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好。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10](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提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二、中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4例(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中医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清热凉血 |
2 活血化瘀 |
3 清肺祛风 |
4 花类中药 |
5 小结 |
(2)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
1.1 唇风 |
1.2 紧唇 |
1.3 驴嘴风,鱼口风 |
2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因之为病,多湿多热 |
2.2 内因之为病,多虚多郁 |
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3 针灸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 |
1.1 季节因素 |
1.2 化学因素 |
1.3 机械因素 |
1.4 其他因素 |
2 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 |
3 治疗方法 |
3.1 内用药物 |
3.2 外用药物 |
3.3 激光疗法 |
3.4 手术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设计类型 |
2.2 设计方法 |
2.3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5.1 纳入标准 |
5.2 排除标准 |
5.3 剔除标准 |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
5.5 脱落或筛除病例的处理 |
6 治疗方案 |
6.1 治疗药物 |
6.2 用药方法 |
7 数据观察 |
7.1 一般资料数据 |
7.2 临床观察指标 |
8 时间节点 |
9 疗效评判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统计方法 |
12 伦理原则 |
13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情况 |
3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
3.1 客观症状评分 |
3.2 主观症状VAS评分 |
4 疗效分析 |
5 不良反应 |
三 结论 |
四 讨论 |
1 基线资料分析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婚姻 |
1.4 身高、体重、BMI指数 |
1.5 病程 |
1.6 过敏史 |
2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
2.1 客观症状评分 |
2.2 主观症状VAS评分 |
3 疗效分析 |
3.1 客观症状对比 |
3.2 主观症状对比 |
4 不良反应分析 |
5 药物分析 |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
5.2 方药分析 |
6 研究的优势 |
6.1 前期基础坚实 |
6.2 研究方法可行 |
6.3 药物安全稳定 |
6.4 受试者接受度高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负性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现状 |
1.2 SLE患者负性情绪的研究现状 |
1.3 SLE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
1.4 SLE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关文献研究 |
2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 |
2.1 负性情绪 |
2.2 服药依从性 |
2.3 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作为中介效应的意义 |
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 |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1.4 确定样本量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调查表 |
2.2 资料收集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质量控制 |
4.1 调查表设计阶段 |
4.2 研究正式实施阶段 |
4.3 资料的录入与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SLE女性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描述 |
1.1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 |
1.2 负性情绪得分情况 |
1.3 服药依从性得分情况 |
1.4 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
2 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与中国健康居民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 |
3 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与服药依从性、焦虑抑郁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
4 SLE女性患者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1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PF维度的单因素比较 |
4.2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RP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3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BP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4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GH各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5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VT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6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SF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7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RE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8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MH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4.9 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和 PCS和 MCS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比较 |
5 SLE女性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6 SLE女性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7 SLE女性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1 PF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2 RP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3 BP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4 GH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5 VT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6 SF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7 RE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8 MH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9 PCS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7.10 MCS维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
8 SLE女性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8.1 服药依从性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8.2 焦虑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8.3 抑郁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SLE患者的生活质量 |
2 SF-36 量表可用于测量SLE患者的生活质量 |
3 SLE女性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SLE女性患者负性情绪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SLE女性患者服药依从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6 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个人简历 |
二、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三、学术交流 |
四、实践情况 |
致谢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专家咨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1.1 流行病学特点 |
1.1.2 临床分型及组织病理研究 |
1.1.3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1.4 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1.2 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辨证论治 |
1.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文献获取 |
2.1.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2 文献检索 |
2.1.3 数据提取 |
2.1.4 文献质量评价 |
2.2 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 |
2.2.1 专家筛选 |
2.2.2 制定专家调查问卷 |
2.2.3 数据统计分析 |
2.2.4 观察指标 |
第三章 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
3.1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
3.1.1 问卷制定 |
3.1.2 数据统计 |
3.2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
3.2.1 问卷制定 |
3.2.2 数据统计 |
3.3 两轮开放式问题汇总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共识条目总结与分析 |
3.4.2 开放式问题拓展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潘静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数据的采集 |
3.2 数据的处理 |
3.3 建立中药数据库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患者基本信息 |
4.2 中药频次统计 |
4.3 药物功效、归经、四气五味统计 |
4.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5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讨论 |
1.古代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认识 |
2.现代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3.本研究方案结果分析 |
4.潘静教授治疗SLE经验 |
5.典型病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杨玉兰主任辨治SLE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调查工具 |
6.调查方法 |
【二】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对焦虑抑郁状态下患者统计 |
(一)SLE 焦虑抑郁患者性别分布 |
(二)SLE 焦虑抑郁患者年龄分布 |
(三)对焦虑抑郁状态下患者主要症状频数及频率 |
(四)对焦虑抑郁状态下患者证素、证型频数及频率 |
(五)相关度分析研究 |
(六)SLE 患者心理特征描述 |
1 SLE 患者心理特征描述研究 |
2 人格特征 |
(七)心理特征描述研究 |
(八)SLE 患者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研究 |
(九)心理影响因素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假说及目的 |
1.3.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1 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1.3.1.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1.3.1.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1.3.2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1.3.3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1.4 文献综述—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药物基因组学 |
1.4.2 常用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
1.4.2.1 糖皮质激素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免疫抑制剂 |
1.4.2.3.1 甲氨喋呤 |
1.4.2.3.2 环磷酰胺 |
1.4.2.3.3 吗替麦考酚酯 |
1.4.2.3.4 环孢素 |
1.4.2.3.5 他克莫司 |
1.4.2.3.6 羟氯喹 |
1.4.2.3.7 其他免疫抑制剂 |
1.4.2.4 生物制剂 |
1.4.2.4.1 TNF-α拮抗剂 |
1.4.2.4.2 IL受体拮抗剂 |
1.4.2.4.3 T细胞协同刺激阻断剂与B细胞抑制剂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1.1 研究对象 |
2.1.1.2 资料收集 |
2.1.1.3 相关定义 |
2.1.1.4 统计学方法 |
2.1.2 结果 |
2.1.2.1 LN患儿起病时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
2.1.2.2 肾活检病理类型分析 |
2.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2.4 药物治疗 |
2.1.2.5 治疗结局 |
2.1.2.6 药物不良反应 |
2.1.3 讨论 |
2.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1.1 研究设计 |
2.2.1.2 治疗方案 |
2.2.1.3 纳排标准 |
2.2.1.4 结局指标 |
2.2.1.5 统计学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一般情况 |
2.2.2.2 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 |
2.2.2.3 A、B两组疗效比较 |
2.2.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2.2.5 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2.6 未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3 讨论 |
2.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1.1 研究对象 |
2.3.1.2 研究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2.3.2 结果 |
2.3.2.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2.3 肾损害及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 |
2.3.2.4 治疗方案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
2.3.3 讨论 |
2.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1 资料与方法 |
2.4.1.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
2.4.1.2 资料收集 |
2.4.1.3 分组标准 |
2.4.1.4 统计学方法 |
2.4.2 结果 |
2.4.2.1 一般资料及起病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讨论 |
第三章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资料收集 |
3.1.3 药物治疗方案 |
3.1.4 基因检测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
3.2.2 入组患儿不同SNP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 |
3.2.3 患儿疗效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4 患儿不良反应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5 不同分组间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3.2.6 基因单倍型分析 |
3.2.7 不同分组间单倍型分布频率的比较 |
3.2.8 临床病例回顾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结局指标 |
4.1.3 研究具体流程 |
4.1.4 药物治疗方案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4.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的比较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电话问卷 |
附件2 SLEDIA评分表 |
附件3 CTX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
附件4 不同分组间ABCB1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附件5 知情同意书 |
附件6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狼疮性肾炎患儿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的CRF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Jadad 评分量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检索策略 |
三、文献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谱计量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
五、数据录入、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基本病谱 |
三、病症系统分析 |
四、病症种类分析 |
五、文献年度分布 |
六、发表期刊 |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
八、小结 |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
一、病种选择 |
二、文献分类评价 |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四章 讨论 |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
六、蜂针安全性 |
七、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中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中医治法[J]. 陈达洲,孙旗策,谢冠群. 新中医, 2022
- [2]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任雪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负性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包玉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专家咨询研究[D]. 司卫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潘静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D]. 詹洁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基于数据挖掘杨玉兰主任辨治SLE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D]. 李晓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 魏骐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9]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任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