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琥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双氢青蒿素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青蒿琥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双氢青蒿素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青蒿琥酯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贤,张晶,魏春秀,张红,裴超,赵芳,蔡志鹏[1](2021)在《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及对视网膜脉络膜组织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青蒿琥酯(ART)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CNV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BN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应用532 nm激光机建立CNV动物模型。5组分别灌胃给药14 d,ART低剂量、高剂量组10.08,20.16 mg·kg-1·d-1,正常组、模型组、康柏西普组等容积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灌胃,同时康柏西普组予5μL玻璃体腔注射1次。分别在7,14 d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法(FFA)评价CNV荧光素渗漏情况(灰度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CNV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脉络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FF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灰度值在7 d及14 d时升高(P<0.01);7 d时与模型组比较,ART高剂量组、康柏西普组灰度值降低(P<0.01);14 d时与模型组比较,ART各剂量组、康柏西普组灰度值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H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NV厚度值在7 d及14 d时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各剂量组、康柏西普组CNV厚度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IF-1α,VEGF表达量在7 d及14 d时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各剂量组、康柏西普组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ART对实验性CNV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下调实验性CNV形成早期HIF-1α,VEGF的表达有关。

李佳贤[2](2021)在《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单体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BN大鼠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干预作用,以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 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相对分子表达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青蒿琥酯干预CNV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1.模型建立:应用532 nm激光机(360 mW,50 μm,0.1 s)围绕BN大鼠视盘光凝一周,建立CNV动物模型。2.分组及给药:随机将BN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康柏西普组(康柏西普5 μL,1次)、ART常规剂量组(10.08 mg/kg·d)和ART高剂量组(20.16 mg/kg·d),分别给予不同的措施干预,共计14 d。3.眼底影像学检查:运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法(Fundus fluorescein angi ography,FFA)观察CNV荧光素渗漏情况。在光凝后7 d、14 d两个时间节点,各组取4只BN大鼠行眼底FFA检查,并分别取8张照片,计算渗漏光斑区的平均光密度值(Mean Density,MD)值,评价CNV荧光素渗漏情况。4.组织病理学观察:运用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在光凝后7 d、14 d两个时间节点,各组取4只眼球制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并分别取8张激光斑中央区切片,于X200倍光学显微镜下拍摄图像,测量CNV中央厚度。5.分子生物学检测: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视网膜脉络膜中HIF-1 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在光凝后7 d、14 d两个时间节点,每组各取4只眼球分离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行WB检测,并计算各目标条带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值与内参照OD值之比。结果:1.CNV发生率:(1)光凝后7 d模型组CNV发生率为71.9%,康柏西普组62.1%,ART常规剂量组67.7%,ART高剂量组63.0%。(2)光凝后14 d模型组CNV发生率为86.7%,康柏西普组71.0%,ART常规剂量组75.0%,ART高剂量组72.4%。2.青蒿琥酯对CNV荧光素渗漏的影响:(1)光凝后7 d各组间MD值相比较,康柏西普组(84.82±6.61)MD值最低,其次是ART高剂量组(97.52±4.45)(P<0.05)。(2)光凝后14 d各组间MD值相比较,由低到高依次为康柏西普组(78.58±8.46)、ART高剂量组(96.92±6.18)、ART常规剂量组(118.38± 11.36)、模型组(132.48±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光凝后7 d与14 d MD值相比较,模型组7 d低于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蒿琥酯对CNV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1)光凝后7 d各组间CNV厚度值相比较,由低到高依次为康柏西普组(26.57±3.01)、ART高剂量组(31.13±2.72)、ART 常规剂量组(36.76±4.33)、模型组(42.2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凝后14 d CNV厚度值相比较,由低到高依次为康柏西普组(33.85±3.56)、ART高剂量组(39.42±3.17)、ART常规剂量组(45.97±4.11)、模型组(54.32±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光凝后7 d至14 d,各组CNV厚度值均增加,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蒿琥酯对HIF-1 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HIF-1 α相对蛋白表达量:光凝后7 d与正常组(0.10±0.01)相比,各组HIF-1 α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0.70±0.04)相比,各治疗组表达量降低(P<0.05);与康柏西普组(0.24±0.06)相比ART常规剂量组(0.36±0.03)及高剂量组(0.35±0.03)表达量升高(P<0.05)。光凝后14d与正常组(0.09±0.02)相比,各组HIF-1 α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0.64±0.05)相比,各治疗组表达量降低(P<0.05);与康柏西普组(0.25±0.03)相比ART常规剂量组(0.39±0.04)及高剂量组(0.38±0.03)表达量升高(P<0.05)。(2)VEGF相对蛋白表达量:光凝后7 d与正常组(0.26±0.09)相比,各组VEGF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1.45±0.09)相比,各治疗组表达量降低(P<0.05);与康柏西普组(0.57±0.05)相比ART常规剂量组(0.93±0.11)及高剂量组(0.84±0.08)表达量升高(P<0.05)。光凝后14 d与正常组(0.25±0.07)相比,各组VEGF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1.32±0.15)相比,各治疗组表达量降低(P<0.05);与康柏西普组(0.48±0.11)相比ART常规剂量组(0.88±0.10)及高剂量组(0.84±0.04)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1.青蒿琥酯能够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2.青蒿琥酯通过下调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早期HIF-1 α、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3.青蒿琥酯可作为治疗CNV的有效药物,为临床提供新的方向。

李若曦[3](2021)在《老药二次研发策略在抗疟疾和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聚焦老药二次研发方向,以抗肿瘤临床候选药物Quisinostat为先导结构精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抗疟疾HDAC抑制剂,并系统研究了其抗疟疾活性、安全性、成药性和作用机制;同时发现抗心律不齐临床药物普罗帕酮具有抗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并以普罗帕酮为先导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药物化学改造工作。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于Quisinostat的抗疟疾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全球性恶性传染病,其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流行性最广,危害最大。由于耐药疟疾的威胁愈演愈烈,目前临床上急需具有新结构、新作用机制与多时期杀虫药效的抗疟疾新药。多年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one deacetylase,PfHDAC)具有成为新型抗疟疾药物靶标的潜力。前期研究中本团队合作方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员团队发现临床Ⅱ期异羟肟酸类抗肿瘤HDAC抑制剂Quisinostat具有良好的体内外多时期抗疟疾药效。Quisinostat由于细胞毒性大、治疗窗口窄,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潜力,但Quisinostat可作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绝佳的起点。因此,本论文以Quisinostat为先导化合物展开老药二次研发,旨在通过结构改造提高衍生物的安全性,同时保持Quisinostat原有的优秀抗疟疾活性。根据HDAC抑制剂的结构特征以及Quisinostat与PfHDAC1的分子对接结果,可将Quisinostat结构分为Zn2+结合基团(ZBG)、连接链(linker)和表面结合基团(CAP)三个区域。首先,我们保持Quisinostat原有嘧啶异羟肟酸药效团(ZBG区)和N-甲基吲哚(CAP区)不变,基于骨架跃迁策略合成了具有新结构的二胺linker衍生物A1~A6,并基于对人源细胞选择性较高的衍生物A5与A2,通过精心修饰CAP基团,分别合成了具有全新结构骨架的衍生物B1~B39与C1~C30。其中,衍生物B35、B39和C9体外抑制红内期野生型恶性疟原虫3D7的IC50值分别为11.3 nM、11.5 nM和3.19 nM,与Quisinostat 的活性相当(IC50=5.2 nM),而 B35、B39 和 C9 对人源细胞(HepG2 和 293T)的选择性分别比Quisinostat提高60~80倍、100~140倍和8~10倍,充分表明通过结构改造可以显着提升衍生物的安全性。B35、B39和C9可有效抑制数种多重耐药型红内期临床恶性疟原虫增殖,不与常用抗疟疾临床药物产生交叉抗性,特别是环期生存实验表明C9可以有效抑制青蒿素耐药的恶性疟原虫6218和6320的增殖,表明新衍生物具有克服临床耐药疟疾的潜力。体外肝微粒体实验与小鼠药代实验表明B35、B39与C9的代谢稳定性与部分药代性质优于Quisinostat。小鼠急性毒性和体内药效实验表明B35、B39与C9等新衍生物的动物安全性优于Quisinostat,其中B35和B39在75~150 mg/kg下具有部分红内期体内药效,C9可在60 mg/kg下治愈小鼠红内期约氏疟原虫(P.yoelii)感染,30 mg/kg下部分治愈小鼠肝期伯氏疟原虫(P.berghei)感染,同时在有效剂量下不影响小鼠存活情况。该结果初步表明C9具有多时期(红内期和肝期)体内抗疟疾疗效。红内期时期特异性杀虫实验表明C9与Quisinostat类似,可清除红内期的环状体、滋养体与裂殖体疟原虫,其中针对裂殖体的药效最好,是一个有良好开发潜力的临床前抗疟疾候选化合物。为了探究新衍生物抗疟疾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Western blot表征恶性疟原虫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实验证明B35、B39与C9均为PfHDAC抑制剂。我们进而利用glmS核酶构建了PfHDAC1/2基因敲减虫株,并通过测试化合物抑制基因敲减虫株增殖的活性表明PfHDAC1是C9的作用靶点。体外重组蛋白活性抑制实验进一步表明C9抑制PfHDAC1活性的IC50为0.34 nM,强于其它已知PfHDAC1抑制剂,仅弱于Quisinostat(IC50=3 pM)。人源HDAC抑制实验表明C9抑制Ⅰ型人源HDAC的活性与Quisinostat相近,而B35与B39抑制Ⅰ型人源HDAC的活性下降10~20倍。综上所述,本论文以Quisinostat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了 75个嘧啶异羟肟酸类衍生物并系统研究了其体内外抗疟疾药效、安全性和成药性,从中发现具有针对红内期与肝期的多时期杀虫活性、可有效清除耐药恶性疟原虫且体内外安全性显着提升的新型PfHDAC1抑制剂C9。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PfHDAC1作为新型抗疟疾药物靶点的研究潜力。目前基于C9的深入结构改造与药效及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我们发现泛PfHDAC抑制剂B35与B39安全性显着提升且具有一定的抗疟疾活性,同样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第二部分为普罗帕酮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结膜黑色素瘤(conj unctival melanoma,以下简称CM)是一种致命性的眼部恶性肿瘤,是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的罕见疾病领域。目前临床上既无公认的CM治疗方案,也无治疗CM的有效药物,且缺乏系统的CM治疗新药开发与临床研究报道。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CM药物迫在眉睫。通过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贾仁兵研究员课题组共同合作筛选本团队老药库抑制CM细胞增殖的活性,我们首次发现1C型抗心律不齐药物盐酸普罗帕酮具有抗CM新用途。然而普罗帕酮体内外抗CM活性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为了推动抗CM新药研发,本论文以普罗帕酮为先导化合物展开抗CM药物化学研究,旨在通过结构改造提高衍生物的抗CM活性与安全性。根据普罗帕酮的结构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结构域,并经过三阶段结构改造合成了衍生物D1~D46。体外研究表明衍生物D33和D34抑制CRMM1细胞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0.57和0.13 μM)分别比普罗帕酮(IC50=24.70 μM)提高了 43倍和190倍。同时,D33和D34对人源黑色素细胞PIG1的选择性(SI分别为14.5和19.1)分别比普罗帕酮(SI=2.3)提高了 6.3倍和8.3倍。综上所述,我们以普罗帕酮为先导,通过结构改造获得体外抑制CM细胞增殖活性与选择性显着提升的新衍生物,初步达到提高衍生物的抗CM活性与安全性的目的。目前基于新衍生物的抗CM结构改造与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

文婷婷[4](2021)在《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将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以及A549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安五脂素(Anwuligan,ANW)对NSCLC生物学功能产生的影响和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阐明其在NSCLC治疗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ANW对NSCLC细胞中let-7c-3p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抑制let-7c-3p表达对于ANW抗NSCLC作用中的影响。本实验共分为3个部分:1、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本研究首先通过CCK-8实验检测到低于50μM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系(Beas 2B和MRC-5)无明显毒性,说明低于50μM浓度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来说是安全的。因此本研究将不同ANW(DMSO(control)、0μM(vehicle)、5μM、20μM、50μM)处理的A549和H460细胞分成五组进行实验,首先经CCK-8比色实验证实ANW处理24h即可杀伤NSCLC细胞,并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说明ANW(≤50μM)对于NSCLC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且进一步经Edu实验、成克隆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PI染色)发现ANW可明显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存活和增殖能力,且为浓度依赖性;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20μM的ANW即可显着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转移和侵袭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收集ANW处理24h后的5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ANW可减弱TGF-β诱导EMT相关标志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说明ANW可以延缓NSCLC的进展;顺铂是常见的肿瘤化疗药物,但其临床应用受到耐药性和毒性的限制。CCK-8比色法显示中浓度(20μM)ANW即可显着增强顺铂的抗NSCLC生长能力,细胞流式仪(A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发现20μM的ANW与顺铂联合处理诱导A549和H460细胞凋亡的能力明显强于二者单独处理,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活化也相对增强,这些结果表明ANW和顺铂联合用药可增强抗NSCLC作用。综上,ANW对NSCL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成分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2、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的表达本研究在第一部分明确了ANW对NSCLC细胞的抑制作用,接下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先通过Deep Sequencing技术检测到经ANW(50μM)处理24h后A549细胞中多种mi RNA表达发生变化,其中22种mi RNAs水平变化最为明显,8种上调,14种下调,尤以let-7c-3p升高最为明显,并经q RT-PCR进一步明确ANW处理后A549和H460中let-7c-3p表达增加;本研究通过生信分析结果发现let-7c-3p主要与3-磷酸肌醇生物合成相关。众所周知,PI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和自噬中起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W(分3组:0、20、50μM)处理后,20μM和50μM的ANW可抑制A549和H460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说明ANW可调控NSCLC细胞中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K3CA是PI3K的催化亚单位,对维持PI3K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大作用。本研究预测分析PIK3CA 3’UTR序列可能是let-7c-3p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发现let-7c-3p mimic可显着抑制PIK3CA3’UTR序列荧光素酶活性,对PIK3CA 3’UTR的突变序列无影响,此外,scramble对PIK3CA 3’UTR序列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说明let-7c-3p的确可以与PIK3CA 3’UTR序列结合,并且进一步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可以直接抑制PIK3CA表达。重要的是,本研究构建并获取了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根据不同的转染物质以及慢病毒感染情况,分别将A549和H460细胞分成四组:mimic NC、let-7c-3p mimic、let-7c-3p mimic+vector和let-7c-3p+PIK3CA,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PIK3CA可以减弱let-7c-3p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let-7c-3p在NSCL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将let-7c-3p mimic、scramble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外加空对照(control组),进行克隆形成实验、Edu荧光检测,证实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生长,并且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综上,本部分研究发现ANW处理A549和H460细胞后可上调let-7c-3p,并且let-7c-3p的靶基因为PIK3CA 3’UTR序列,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过表达let-7c-3p可抑制NSCLC的发生和发展。3、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那么let-7c-3p是否是ANW发挥抗癌作用所必须的呢?在这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将let-7c-3p inhibitor及inhibitor NC分别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以此分为两组:inhibitor组和inhibitor NC组。随后用ANW(50μM)处理细胞,进行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研究中,我们证实ANW对NSCLC细胞具有抑制生长、转移、侵袭以及促凋亡的作用。因此本部分研究首先通过CCK-8比色法实验、成克隆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存活和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接着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细胞流式实验(AV/PI双染)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的数量,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可减弱ANW对NSCLC促凋亡作用。收集两组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后,可以逆转ANW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且抑制let-7c-3p表达,可以减弱ANW对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以及对EMT相关标志蛋白的影响。本研究还建立了A549细胞的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按照对裸鼠进行腹腔注射及瘤内注射不同药物,将其分为四组:control组、ANW组、ANW+inhibitor NC组和ANW+let-7c-3p inhibitor组,裸鼠肿瘤体积监测及肿瘤称重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NW处理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而抑制let-7c-3p表达可消除ANW对NSCLC的抑制作用(P<0.01),即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即let-7c-3p是ANW作用NSCLC的靶标。并且对安乐死后裸鼠的肝、肾、心的切片进行HE染色后分析表明ANW对于正常组织细胞无明显毒性,说明作用于机体是较为安全的。综上,本部分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了let-7c-3p在ANW抑制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抗NSCLC的研究提供了新靶标,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黄梅[5](2020)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头孢呋辛联用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检测青蒿素(Artemisinin,AS)及其衍生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2.探讨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与头孢呋辛(Cefuroxime,CFX)和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联用对大肠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及其机制。3.检测DHA与CFX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物膜作用。方法:检测AS及其衍生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1.采用平皿打孔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AS、青蒿琥酯(Artesunate,AR)和DHA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8,16,24,32h)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并分别以链霉素和青霉素为阳性对照药。2.研究DHA与CFX和AMP对大肠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及其机制。实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2,3,5-Triphenyl-2H-Tetrazolium Chloride,TTC)法确定DHA、CFX、AMP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棋盘稀释法确定DHA与CFX和AMP对大肠杆菌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在确定具有协同作用之后,选取DHA与CFX联用探讨其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DHA与CFX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聚丙烯凝胶电泳观察联用后对总蛋白谱带的变化;电导率法检测对细胞膜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试剂盒检测对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对细菌形态结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杆菌对外排泵相关基因(mdt C和acr B)和超氧压力相关基因(sox S)基因的影响。3.DHA与CFX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物膜作用。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和48 h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DHA与CF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棋盘稀释法检测DHA与CFX联用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I;棋盘稀释法检测DHA联合CFX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抗24 h的生物膜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BICI);棋盘稀释法检测50μmol·L-1DHA和500μmol·L-1DHA联用CFX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结果:1.平皿打孔法检测发现,与5 mmol·L-1AR和DHA不同,5 mmol·L-1AS 24 h对大肠杆菌无明显抑菌圈出现。肉汤稀释法发现,DHA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比AR和AS都强,24 h的IC50为155.9μmol·L-1,AR为370.0μmol·L-1,而AS没有发现抗菌活性。AR和DHA的抗菌活性均在16~24 h最强,而AS的抗菌活性则出现在8~16 h。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DHA没有检测到明显的抗菌活性。2.结果得出DHA、CFX和AMP的MIC分别为300,25,25μmol·L-1,CFX的MBC为25μmol·L-1,DHA(MBC)>600μmol·L-1。DHA与CFX联合和DHA与AMP联合FICI分别为0.375和0.75,表现为协同作用或加和作用。从时效曲线可以得出两药联用后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明显强于DHA和CFX各自单用的,说明DHA联用后,可以减少CFX的使用量。继而研究DHA与CFX协同抗菌的机制:聚丙烯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两药联用的条带比各自单用的更浅,有的谱带甚至消失,说明两药联用后对总蛋白谱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电导率法结果显示,两药联用后菌液的电导率值明显增高;AKP检测显示,联用组碱性磷酸酶渗漏最为明显,提示菌体完整性可能受到破坏;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两药联用后对大肠杆菌形态的破坏作用比单独用药组强;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两药联用能抑制大肠杆菌超氧压力反应相关基因(sox S)的表达。3.结晶紫半定量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有生物膜形成,随着时间延长到48 h,形成生物膜能力加强;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得出DH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均>600μmol·L-1,而CF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3.125μmol·L-1和25μmol·L-1,棋盘稀释法得出50μmol·L-1和500μmol·L-1 DHA与CFX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FBICI≤0.5,均表现出协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且DHA高浓度时比低浓度协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效果强。结论:1.AS、AR和DHA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为DHA>AR>AS;AS与其衍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抗菌动力学特征,DH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明显抗菌活性。2.DHA与CFX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为抑制蛋白质总量,破坏细菌形态结构和抑制细菌的多药外排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3.不同浓度DHA与CFX联用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能显示出协同抗菌和抗生物膜的作用,且高浓度效果更好。

朱历历[6](2020)在《双氢青蒿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体内生长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食管癌是严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癌症第七位和第六位。食管癌主要分成两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其中鳞状细胞癌约占食管癌的90%。手术切除和放疗化疗是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常用手段,但由于其治疗的局限性,且患者对经典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导致食管鳞癌的五年生存率仍较低。早期的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的发展,因此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食管鳞癌治疗药物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是中草药大国,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天然产物显示出很强的抗癌活性,例如槲皮素、大黄素、小檗碱和紫杉醇等。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人从黄花蒿中提取分离的一种过氧化物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能够有效破坏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是抗疟疾的一线药物。除了在疟疾方面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蒿素类药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癌症的巨大潜力。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药物对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等癌症均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并且作用机制复杂,调节NFκB、Survivin、NOXA和 Bim-1 等关键因子,涉及 Jak2/STAT3、Wnt/β-catenin、Cyclin D1-CDK4-Rb signaling等多条信号途径。目前,有证据表明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食管癌细胞的活力,但详细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探索。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体内外水平探究双氢青蒿素对食管鳞癌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积极寻找其作用靶点和有关分子机制。方法1.细胞毒性实验: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双氢青蒿素处理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30和KYSE150,经4%多聚甲醛固定和DAPI染色后,检测药物作用鳞癌细胞24h和48 h后的细胞数,并计算24 h和48 h的各个浓度下细胞的存活率。2.细胞生长抑制实验: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0、1、5、10、15μM)分别处理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30和KYSE150,用4%多聚甲醛固定药物作用不同时间(0、24、48、72、96 h)的细胞,经DAPI染色后检测细胞数,记录各个时间点的细胞数并绘制生长曲线,评价双氢青蒿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3.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在双氢青蒿素工作浓度为0、1、5、10、15 μM的琼脂培养基中分别接种KYSE30和KYSE150细胞,细胞生长8 d后拍照并计算各个浓度下的克隆数,检测双氢青蒿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4.细胞周期实验: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0、1、5、10、15μM)分别处理人食管鳞癌KYSE30和KYSE150细胞,药物作用细胞24 h后经碘化丙啶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双氢青蒿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周期影响。5.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食管鳞癌KYSE30细胞经双氢青蒿素(0、10 μM)处理12h后,进行基于质谱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6.激酶芯片:食管鳞癌KYSE30和KYSE150细胞经双氢青蒿素(0、10μM)处理12 h后,进行磷酸激酶抗体芯片检测。7.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结果,另外用免疫印迹实验对mTOR、p70S6K、RPS6总蛋白水平及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8.Pull down实验:将提前与双氢青蒿素结合的Sepharose 4B珠子与食管鳞癌细胞裂解液共孵育后,洗脱未与Sepharose 4B珠子上药物结合的细胞蛋白质,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双氢青蒿素与mTOR蛋白的上游AKT1和p70S6K激酶结合效果。9.体外激酶实验:采用体外激酶实验,检测双氢青蒿素对AKT1和p70S6K激酶体外磷酸化mTOR过程的抑制作用。10.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将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0 mg/kg、25 mg/kg、50 mg/kg)腹腔注射到人食管鳞癌组织异种移植模型SCID小鼠中,检测不同浓度的双氢青蒿素对小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对小鼠移植瘤组织中p-mTOR、p-p70S6K、p-RPS6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评价双氢青蒿素对mTOR、p70S6K、RPS6通路的影响。结果1.根据细胞毒性实验的各个浓度的细胞生存率确定双氢青蒿素的实验浓度为:0、1、5、10、15μM。2.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能够抑制人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随着药物作用的浓度增加,双氢青蒿素抑制鳞癌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的效果也更加显着。3.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双氢青蒿素阻滞食管鳞癌细胞于G0/G1期。双氢青蒿素可以升高抑制周期依赖激酶复合物活性的p21蛋白,降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的表达水平。4.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和激酶芯片及免疫印迹实验综合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p70S6KT389、p70S6KT421/S424和RPS6S235/S236磷酸化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下调mTOR-p70S6K-RPS6信号通路。5.Pull down和体外激酶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可与AKT1、p70S6K激酶分别结合并抑制AKT1、p70S6K激酶对mTORS2448的磷酸化效应。6.PDX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可抑制人源性食管鳞癌肿瘤的增殖。7.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可降低PDX模型SCID小鼠移植瘤组织中mTOR、p70S6K、RPS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论双氢青蒿素通过靶向AKT1、p70S6K激酶下调mTOR-p70S6K-RPS6信号通路抑制食管鳞癌的增殖。

蒲施臣[7](2020)在《青蒿琥酯通过AMPK、PPAR信号通路对脂质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青蒿琥酯是一种重要的青蒿素衍生物。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青蒿琥酯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其对脂代谢影响的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拟探究青蒿琥酯对脂代谢的影响机制,为青蒿素类化合物在脂代谢相关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喂食高脂饮食诱导叙利亚金黄地鼠血脂水平升高,同时给予不同的药物处理。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MS)筛选出青蒿琥酯处理后发生显着性变化的代谢物。建立体外细胞脂质积累模型,并结合前期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验证通路上相关基因表达状况,来明晰青蒿琥酯影响脂质代谢调节的靶点基因。结果: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显示,青蒿琥酯能显着性地降低金黄地鼠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的含量,提高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的水平。但其对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没有影响。GC-TOFMS结果显示,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多种长链脂肪酸的含量在青蒿琥酯处理后明显下降。能促进脂肪酸氧化的乳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的水平上调,同时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上调,这表明青蒿琥酯可能是通过脂肪酸氧化来降低脂质含量。能降低与脂肪酸转运、合成相关的蛋白活性的亮氨酸水平也明显升高。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胆汁酸的含量上升,提示青蒿琥酯可能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脂质含量。在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s,FFA)诱导的HepG2细胞高脂模型中,青蒿琥酯能够降低细胞中脂质的含量,细胞内的脂滴明显变小。q RT-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能够下调与脂滴合成相关的Cide-A和Cide-B的mRNA水平。同时,青蒿琥酯能够上调AMPKα和PPARα/γ的mRNA的水平,进而上调CD36和CPT-1的mRNA水平,而减少SREBP-1c、ACC、SCD1、FAS的mRNA水平。在胆固醇诱导的RAW264.7细胞高脂模型中,青蒿琥酯能够上调AMPKα和PPARα/γ的mRNA水平,进而上调CPT-1、LXRα和APOA1的mRNA水平,减少SREBP-1c的mRNA水平。此外,青蒿琥酯间接性地上调了ABCA1和ABCG1的表达水平。结论:青蒿琥酯可显着减少金黄地鼠的血脂水平、FFA在HepG2细胞中的积累以及胆固醇在RAW264.7细胞中的蓄积。结合整体动物代谢组数据、前期的细胞转录组数据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推测青蒿琥酯可能通过AMPKα/PPARs-SREBP1C--FAS/ACC1/SCD1信号通路抑制脂肪酸的合成,AMPKα/PPARs-CD36-CPT-1通路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PPARs-LXRα-ABCA1/ABCG1和PPARs-APOA1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外流,从而实现降脂作用。

俞雨[8](2019)在《青蒿素类免疫抑制剂的合成研究及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目前临床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现有的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且毒副作用较多。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是药物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除了具有抗疟、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之外还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由于这类化合物毒性极低,生物活性显着,因而迅速成为开发新的免疫抑制剂的热点分子。由于青蒿素本身免疫抑制活性较低,脂溶性大,除用于抗疟外,难以开发成免疫抑制药物。而通过对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的结构进行改造,可以合成一系列水溶性好,免疫抑制活性强的青蒿素衍生物,进而发现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药物。方法:BF3-Et2O催化下,分别使活化的糖羟基,以及酒石酸酯,曲酸等化合物的羟基与双氢青蒿素10-半缩醛羟基缩合成醚,合成了双氢青蒿素糖苷类衍生物(化合物1-8),双氢青蒿素酒石酸醚(化合物9-10),双氢青蒿素曲酸醚(化合物11)以及3-(10’-双氢青蒿素醚)-5-羟基苯甲酸甲酯(化合物12)和3-(10’-双氢青蒿素醚)-5-羟基苯甲酸(化合物13)。将化合物1-13及环孢菌素A分别作用于人T细胞120小时后,以流式细胞仪分离CD4+T细胞与CD8+T细胞,观察各样品对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抑制活性。采用IFN-γ试剂盒(Human IFN-γELISA Kit),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样品作用于细胞后,培养液中T细胞分泌的IFN-γ的浓度,以此来观察各样品对IFN-γ的抑制活性。结果:成功合成化合物1-13,其中化合物3-13为新化合物。通过检测化合物1-13对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IFN-γ的抑制活性,发现这些化合物对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IFN-γ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其中活性效果最好的为化合物12。结论:发现所合成的一系列青蒿素衍生物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2免疫抑制活性最为突出,有一定的成药潜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宁[9](2018)在《青蒿素缩环二聚体和PI3Kα突变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肿瘤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经常出现各类毒副作用。因此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开发既可高效的杀灭肿瘤组织又可降低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的抗癌药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拟采用两种策略开展抗肿瘤药物研究工作。其一,利用天然产物毒副作用小的优点,以其分子骨架为基础,设计天然产物的新型衍生物,并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其二,针对肿瘤组织中某些特异存在的异常基因突变现象,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先导化合物,然后进行结构优化得到全新骨架的小分子蛋白抑制剂。这类抑制剂精准靶向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同时毒副作用较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Ⅰ.青蒿素五元缩环二聚体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含三氧杂环倍半萜烯结构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已经成为抗疟疾临床治疗的一线用药,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青蒿素也被广泛关注。但是相对较差的抗肿瘤活性和代谢稳定性是制约其在该领域广泛使用的最大障碍。本论文第一部分工作以天然产物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类新颖的青蒿素缩环二聚体结构,使用MTT法检测了这类结构在五株肿瘤细胞和一株正常肝细胞上的抗肿瘤活性。并基于此,详细研究了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而且对代表性化合物的抗肿瘤生物机理和代谢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与青蒿素相比,大部分新合成的二聚体结构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化合物A-8b对PC12细胞株表现出最佳的抗肿瘤活性(IC50=1.56μM),较青蒿素和二氢青蒿素提高了50倍。进一步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A-8b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周期于G1期,同时通过上调Bad,Bax,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抑制Bcl-xL的表达实现促凋亡作用。与控制组Dimer-01相比,化合物A-8b表现出延长的代谢半衰期(从8 min提高到18.3 min)和较低的肝微粒体代谢清除率。说明化合物A-8b具有更好的代谢稳定性。总之,本论文第一次成功将青蒿素缩环制备成了二聚体结构,开发了一类具有明显提升抗肿瘤活性和代谢稳定性同时对正常细胞具有较好耐受作用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为青蒿素类衍生物成为抗肿瘤临床药物提供了有意义的前期研究基础。Ⅱ.PI3Kα突变体抑制剂第二部分工作针对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的PI3Kα突变体,开发相应的小分子选择性抑制剂,提高抗肿瘤化合物的选择性和靶向性,同时降低毒副作用。PI3K通路在肿瘤细胞中异常活跃,近年来,作为一个有希望介入的抗肿瘤药物靶标备受关注。然而,当前的PI3K抑制剂大都存在潜在的耐药性和严重的毒副作用,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编码催化亚基PI3Kα的PIK3CA序列出现频繁的突变现象,而由此基因突变导致PI3Kα结构的变化是激活该信号通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希望发展一种可以特异性作用于PI3Kα突变体的抑制剂,实现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通过使用靶向PI3Kα(H1047R)突变体的同源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筛选小分子化合物库,我们得到了两个潜在母核结构(Hit-01,Hit-02),并分别开展了对这两类母核结构的化学修饰与作用机理研究工作。第一个母核结构为含有苯乙酮骨架的化合物(Hit-01)。经过化学结构修饰,获得了一系列对PI3Kα突变体激酶具有较好抑制活性,同时对突变体高表达肿瘤细胞株HCT116具有适中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B-7h表现出最为优异的活性,其对突变体激酶抑制活性EC50为0.555μM,较初始母核(Hit-01)提高了200倍;对HCT116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IC50为10.91μM,较初始母核(Hit-01)提高了10倍。选择HCT116细胞对其抗增殖活性机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B-7h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周期于G2/M期,但没有促凋亡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自噬而实现。通过免疫印迹法,分析与细胞自噬和PI3K通路相关的蛋白的表达,发现化合物B-7h可以激活细胞自噬调控蛋白并抑制PI3K的磷酸化。第二个母核结构为具有喹喔啉结构的化合物(Hit-02)。结构改造获得了另一系列的对突变体激酶和高表达该突变体的肿瘤细胞HCT116具有优异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C-7b显示了较强的对PI3Kα突变激酶的抑制活性(IC50=0.137μM),较初始母核(Hit-02)提高了500倍。此外,对HCT116细胞株也显示了较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生物机制研究发现C-7b可以阻断HCT116细胞周期于G1期,并通过上调capase-8,caspase-3和caspase-9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凋亡,此外研究发现C-7b对PI3K的磷酸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针对以上两个代表化合物(B-7h和C-7b),我们研究了其对PI3Kα(野生型/突变型),PI3K其他亚型(PI3Kβ,γ和δ)以及mTORC1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这两个化合物对PI3Kα(野生型/突变型)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很好的PI3Kα异构体选择性,可以减少由于对PI3K其他亚型的抑制而产生的毒副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两部分工作都以设计全新的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同时避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为目标,分别采用天然产物和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先导化合物,然后经过化学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总结,最终获得了三个具有强效抗肿瘤活性同时具有较低毒副作用的候选化合物(A-8b,B-7h和C-7b),然后对这些候选化合物进行了深入抗肿瘤机制研究,包括细胞周期阻断,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相关凋亡因子表达以及对靶点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测试等。通过本论文研究工作的开展,能够为该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前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岑彦艳,赵祎博,李攀,李小丽,曾秀秀,周红[10](2018)在《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青蒿琥酯(artesunate, AS),是一种青蒿素的衍生物,作为全新结构抗疟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不易产生耐受等特点,当前全球用于轻微到严重的疟疾感染的基础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显示AS与其活性代谢产物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除抗疟以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吸引研究者对其新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以期老药新用。然而对于AS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全面了解,将有利于AS的新药理作用的深度开发以及临床应用。因此,该文综述了AS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以及目前临床应用AS经静脉给药、肌肉注射、口服以及直肠给药等不同给药途径后AS和活性代谢物DHA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了AS在健康志愿者、疟疾患者、特殊人群(儿童、妇女)等不同人群中的AS和DHA的体内过程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也综述了AS和活性代谢物DHA在抗肿瘤、抗炎、抗脓毒症、抗血管生成、抗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新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AS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青蒿琥酯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蒿琥酯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及对视网膜脉络膜组织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及分组
    1.2 药品与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
    2.2 给药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1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评价CNV荧光素渗漏情况
        2.3.2 HE染色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2.3.3 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脉络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CNV荧光素渗漏的影响
    3.2 对CNV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3 对视网膜脉络膜组织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2)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眼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青蒿琥酯混悬液配制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3 激光光凝建立模型
        2.4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法检查
        2.5 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脉络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
        2.7 统计学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CNV发生率
        3.2 青蒿琥酯对CNV荧光素渗漏的影响
        3.3 青蒿琥酯对CNV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4 青蒿琥酯对视网膜脉络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CNV病机的认识
        4.2 青蒿与青蒿琥酯
        4.3 青蒿琥酯抑制CNV的作用及机制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老药二次研发策略在抗疟疾和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老药新用与老药二次研发简介
第一部分 基于Quisinostat的新型抗疟疾衍生物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第1章 前言
        1.1 疟疾及其危害
        1.2 疟原虫及其生命周期
        1.2.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1.2.2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1.3 疟疾防治药物的历史与现状
        1.4 耐药疟疾的威胁
        1.5 抗疟疾临床候选新药研究概况
        1.6 抗疟疾新药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7 本团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
    第2章 HDAC抑制剂在抗疟疾研究中的应用
        2.1 疟原虫HDAC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性
        2.2 恶性疟原虫HDAC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2.3 抗疟疾HDAC抑制剂研究进展
        2.3.1 异羟肟酸类HDAC抑制剂
        2.3.2 其它种类HDAC抑制剂
        2.4 抗疟疾HDAC抑制剂的优势与不足
        2.5 新型抗疟疾HDAC抑制剂Quisinostat的发现
        2.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3章 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3.1 前期研究进展
        3.2 衍生物设计思路
        3.3 衍生物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衍生物的体内外生物活性研究
        4.1 Linker衍生物A1~A6的红内期体外抗疟疾活性与细胞毒性
        4.2 衍生物B1~B39的红内期体外抗疟疾活性与细胞毒性
        4.3 衍生物C1~C30的红内期体外抗疟疾活性与细胞毒性
        4.4 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总结
        4.4.1 衍生物构效关系总论
        4.4.2 Linker衍生物A1~A6的构效关系
        4.4.3 CAP衍生物B1~B39与C1~C30的构效关系
        4.5 衍生物体外代谢稳定性评价
        4.6 衍生物B35和B39的小鼠急性毒性评估
        4.7 衍生物红内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4.7.1 B35与B39红内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4.7.2 A2、C9与C14~C17红内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4.7.3 红内期体内药效实验小结
        4.8 衍生物肝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4.8.1 B35与B39的肝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4.8.2 C9的肝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4.9 衍生物小鼠体内药代性质评价
        4.10 衍生物抑制多重抗性疟疾临床虫株活性评价
        4.11 衍生物红内期时期特异性抗疟疾性质评价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衍生物抑制恶性疟原虫与人源HDAC活性研究
        5.1 衍生物抑制PfHDAC活性研究
        5.2 PfHDAC1/2基因条件性敲减虫株的构建
        5.3 衍生物抑制PfHDAC1活性研究
        5.4 衍生物对人源HDAC的抑制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部分
        6.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2 疟原虫相关药效与机制测试
        6.2.1 恶性疟原虫的培养
        6.2.2 化合物红内期体外杀虫活性测试
        6.2.3 化合物细胞毒性测试
        6.2.4 化合物肝微粒体代谢测试
        6.2.5 体内药效实验中化合物溶液的配置
        6.2.6 化合物红内期体内杀虫活性测试
        6.2.7 化合物肝期体内杀虫活性测试
        6.2.8 化合物红内期时期特异性抗疟疾药效实验
        6.2.9 RSA测试
        6.2.10 流式细胞计数
        6.2.11 Western Blot实验
        6.2.12 PfHDAC1/2敲减虫株的构建及化合物抑制活性测试
        6.2.13 化合物体外抑制重组人源HDAC活性测试
        6.2.14 化合物体外抑制重组PfHDAC1活性测试
        6.2.15 化合物药代动力学性质测试
        6.2.1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普罗帕酮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第1章 前言
        1.1 罕见病CM及其临床预后情况
        1.2 CM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 CM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1.3.1 CM传统治疗方法
        1.3.2 CM的潜在疗法
        1.4 CM治疗药物(孤儿药)研发的困境
        1.5 本团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
    第2章 普罗帕酮抗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的发现
        2.1 新型抗CM化合物普罗帕酮的发现
        2.2 普罗帕酮的临床用途、老药二次研发现状及其抗CM研究潜力
        2.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3章 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活性研究
        3.1 衍生物的设计
        3.2 衍生物的合成
        3.3 衍生物的体外抑制CM细胞增殖活性与细胞毒性研究
        3.4 衍生物构效关系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2 化合物体外抑制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文章
博士就读期间申请专利
致谢

(4)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篇 综述 天然产物治疗肺癌的前景与争议
    1 背景
    2 按来源分类的抗肿瘤药物
        2.1 来源于植物
        2.2 来源于动物
        2.3 来源于微生物
        2.4 来源于海洋生物
    3 抗肿瘤的机制
        3.1 诱导凋亡
        3.1.1 诱导ROS
        3.1.2 诱导内质网应激
        3.1.3 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
        3.2 诱导自噬
        3.3 抑制PI3K/AKT途径
        3.4 抑制NF-κB信号途径
        3.5 阻滞细胞周期
        3.6 调控表观遗传学
        3.7 调控其他机制以及多种机制联合作用
    4 天然产物使用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5 总结
第2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
        1.1 实验材料
        1.1.1 仪器设备
        1.1.2 试剂
        1.2 细胞复苏及培养
        1.3 实验方法
        1.3.1CCK-8 实验测定细胞活力
        1.3.2 成克隆实验
        1.3.3 EDU实验
        1.3.4 细胞流式实验
        1.3.5 细胞划痕实验
        1.3.6TRANSWELL实验
        1.3.7 WESTERN BLOT
        1.3.8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ANW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
        1.4.2 ANW抑制NSCL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1.4.3 ANW增强顺铂对NSCLC的抗肿瘤作用
        1.5 结果讨论
    第2章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剂
        2.1.3 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DEEP SEQUENCING检测细胞准备及RNA提取
        2.2.2 LET-7C-3P靶基因预测
        2.2.3 LET-7C-3P检测
        2.2.4 构建及获取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
        2.2.5 MIRNAS转染A549和H460细胞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基因测定
        2.2.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2.8 QRT-PCR检测PIK3CA MRNA水平
        2.2.9 LET-7C-3P对NSCLC细胞的影响
        2.2.10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MICRORNA HSA-LET-7C-3P
        2.3.2 ANW抑制NSCLC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
        2.3.3 LET-7C-3P通过直接靶向PIK3CA来抑制PI3K/AKT/MTOR通路
        2.3.4 LET-7C-3P可抑制NSCLC细胞增殖和转移
        2.4 结果讨论
    第3章 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分组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增殖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侵袭和转移
        3.2.3 细胞流式实验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凋亡
        3.2.4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
        3.2.5 建立裸鼠异种移植模型及分组
        3.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3.2.7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增殖作用
        3.3.2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转移和侵袭作用
        3.3.3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促NSCLC细胞凋亡作用
        3.3.4 裸鼠异种移植模型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
        3.4 结果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头孢呋辛联用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语缩略词表
0 引言
第一部分:AS 及其衍生物单用抗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DHA 联合 CFX 对大肠杆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DHA 联合 CFX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物膜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双氢青蒿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体内生长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培养
    2.2 细胞毒性实验
    2.3 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2.4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2.5 细胞周期实验
    2.6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实验与分析
    2.7 磷酸激酶芯片测试
    2.8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9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10 Pull down实验
    2.11 体外激酶实验
    2.12 免疫组化实验
    2.1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双氢青蒿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产生显着的毒性作用
    3.2 双氢青蒿素抑制人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能力
    3.3 双氢青蒿素抑制人食管鳞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3.4 双氢青蒿素阻滞人食管鳞癌细胞细胞周期的进行
    3.5 双氢青蒿素处理前后的食管鳞癌KYSE30细胞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分析
    3.6 双氢青蒿素处理前后的食管鳞癌KYSE30和KYSE150细胞的激酶的改变
    3.7 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明双氢青蒿素参与抑制mTOR信号通路
    3.8 利用pull down实验证实双氢青蒿素可与AKT1和p70S6K靶向结合
    3.9 双氢青蒿素分别抑制AKT1和p70S6K激酶对mTORS2448的磷酸化作用
    3.10 双氢青蒿素抑制体内食管鳞癌的增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蒿素类衍生物抗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青蒿琥酯通过AMPK、PPAR信号通路对脂质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蒿琥酯的研究进展
        1.1.1 青蒿琥酯抗炎
        1.1.2 青蒿琥酯抗肝纤维化
        1.1.3 青蒿琥酯抗肿瘤
        1.1.4 青蒿琥酯与免疫调节
        1.1.5 青蒿琥酯抗病毒
        1.1.6 青蒿琥酯降脂
    1.2 AMPK的研究进展
        1.2.1 AMPK的结构
        1.2.2 AMPK的激活方式
        1.2.3 AMPK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1.3 PPARs的研究进展
        1.3.1 PPARα的研究进展
        1.3.2 PPARβ的研究进展
        1.3.3 PPARγ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GC/TOFMS的青蒿琥酯的降脂研究
    2.1 材料
        2.1.1 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金黄地鼠高脂模型的建立
        2.2.2 血清样品的制备
        2.2.3 血生化检测
        2.2.4 GC/TOFMS分析的样品制备
        2.2.5 GC/TOFMS分析的样品检测
        2.2.6 数据处理
        2.2.7 统计分析
        2.2.8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2.9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2.3 结果
        2.3.1 青蒿琥酯和熊果酸治疗的血清代谢变化
        2.3.2 叙利亚金黄地鼠仓鼠的GC/TOFMS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在细胞模型上探究青蒿琥酯的降脂作用
    3.1 材料
        3.1.1 细胞系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标准曲线
        3.2.3 青蒿琥酯对细胞的毒性检测
        3.2.4 建立细胞高脂模型
        3.2.5 青蒿琥酯不同浓度降脂效果检测
        3.2.6 青蒿琥酯不同处理时间降脂效果检测
        3.2.7 HepG2 细胞中甘油三酯(TG)含量的测定
        3.2.8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pG2 细胞内脂滴变化
    3.3 结果
        3.3.1 细胞标准曲线
        3.3.2 青蒿琥酯对细胞的毒性检测
        3.3.3 建立细胞高脂模型
        3.3.4 青蒿琥酯不同处理时间降脂效果检测
        3.3.5 青蒿琥酯不同浓度降脂作用检测
        3.3.6 HepG2 细胞中甘油三酯(TG)含量的测定
        3.3.7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HepG2 细胞内脂滴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在基因水平上探究青蒿琥酯的降脂作用机制
    4.1 材料
        4.1.1 细胞系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设备
    4.2 方法
        4.2.1 细胞RNA提取
        4.2.2 qRT-PCR反应
        4.2.3 与脂滴相关的 Cide系列蛋白的 mRNA表达量测定
        4.2.4 检测 HepG2 细胞中 AMPK、PPAR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4.2.5 检测 RAW264.7 细胞中 AMPK、PPAR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4.3 结果
        4.3.1 与脂滴相关的 Cide 系列蛋白的 qRT-PCR 结果
        4.3.2 检测 HepG2 细胞中 AMPK、PPAR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4.3.3 检测 RAW264.7 细胞中 AMPK、PPAR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2 实验耗材
附录3 技术路线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青蒿素类免疫抑制剂的合成研究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1.1 细胞因子抑制剂
        1.2 DNA合成抑制剂
        1.3 抗体类抑制剂
        1.4 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
    2.双氢青蒿素免疫抑制活性的研究进展
        2.1 双氢青蒿素的免疫抑制活性
        2.2 双氢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机理
第一章 课题设计
    1.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
    2.青蒿素衍生物的活性评价
第二章 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化合物命名
    2.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
        2.1 化合物1的合成研究
        2.2 化合物2的合成
        2.3 化合物3的合成
        2.4 化合物4的合成
        2.5 化合物5的合成
        2.6 化合物6的合成
        2.7 化合物7的合成
        2.8 化合物8的合成
        2.9 化合物9的合成
        2.10 化合物10的合成
        2.11 化合物11的合成
        2.12 化合物12及化合物13的合成
    3.小结
第三章 青蒿素衍生物的活性评价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3.1 衍生物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
        3.2 IFN-γ浓度测量结果
    4.讨论与分析
结论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图谱
附录二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青蒿素缩环二聚体和PI3Kα突变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1.2.1 青蒿素类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1.2.2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
        1.2.3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的作用特点和优势
        1.2.4 小结
    1.3 PIK3CA突变作为潜在抗肿瘤药物靶标的研究进展
        1.3.1 PI3Ks激酶和PI3K信号通路介绍
        1.3.2 肿瘤组织中PI3K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
        1.3.3 肿瘤细胞中PIK3CA基因片段的点突变
        1.3.4 PIK3CA突变致癌性的体内和体外研究
        1.3.5 PIK3CA突变导致的p110α/p85α异源二聚体单晶结构的变化
        1.3.6 PIK3CA突变对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的影响
        1.3.7 小结
    1.4 总结与讨论
2 青蒿素五元缩环二聚体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青蒿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策略汇总
        2.1.1 C_(10)碳氧键连接的青蒿素衍生物
        2.1.2 C_(10)碳氮键或碳硫键连接的青蒿素衍生物
        2.1.3 C_(10)为碳碳键连接的青蒿素衍生物
        2.1.4 拼合原理改造的青蒿素衍生物
        2.1.5 内酯环替换
        2.1.6 简化策略制备青蒿素衍生物
        2.1.7 缩环策略改造的青蒿素衍生物
        2.1.8 二聚体和多聚体策略设计合成青蒿素衍生物
    2.2 课题提出
    2.3 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2.3.1 青蒿素缩环单体的制备
        2.3.2 青蒿素缩环二聚体制备
    2.4 青蒿素五元缩环二聚体衍生物细胞活性测试
    2.5 化合物构效关系讨论
    2.6 代表化合物抗肿瘤生物机制及体内代谢稳定性研究
        2.6.1 化合物A-8b细胞周期阻断作用研究
        2.6.2 化合物A-8b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2.6.3 化合物A-8b与凋亡通路中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
        2.6.4 化合物A-8b的物理稳定性和代谢稳定性研究
    2.7 结果与讨论
    2.8 实验部分
        2.8.1 实验通则
        2.8.2 青蒿素五元缩环中间体的合成
        2.8.3 青蒿素五元缩环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8.4 化合物活性测试与作用机制研究
3 PI3Kα突变体抑制剂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PI3K抑制剂开发策略汇总
        3.1.1 PI3K/mTOR双重抑制剂
        3.1.2 泛PI3K抑制剂
        3.1.3 选择性PI3K抑制剂(异构体特异性PI3K抑制剂)
        3.1.4 AKT抑制剂
    3.2 课题提出
    3.3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3.3.1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设计思路
        3.3.2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3.3.3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酶和细胞水平活性研究
        3.3.4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构效关系总结
        3.3.5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抗肿瘤机制研究
        3.3.6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激酶选择性研究
        3.3.7 苯乙酮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分析
        3.3.8 小结
    3.4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3.4.1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设计思路
        3.4.2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3.4.3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酶和细胞水平活性研究
        3.4.4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的构效关系总结
        3.4.5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抗肿瘤机制研究
        3.4.6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激酶选择性研究
        3.4.7 喹喔啉类PI3Kα(H1047R)突变体抑制剂分子对接分析
        3.4.8 小结
    3.5 总结与讨论
    3.6 实验部分
        3.6.1 实验通则
        3.6.2 苯乙酮类代表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3.6.3 喹喔啉类代表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3.6.4 活性测试与作用机制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简历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C.重要化合物谱图

(10)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S的体内过程
    1.1 吸收
    1.2 组织分布
    1.3 生物转化与排泄
2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1 静脉注射
    2.2 肌肉注射
    2.3 口服给药
    2.4 直肠给药
3 AS在不同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3.1 健康志愿者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
    3.2 成人疟疾患者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
    3.3 儿童及孕妇疟疾患者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
4 AS和活性代谢物DHA的药理作用
    4.1 抗肿瘤与放射增敏作用
    4.2 抗炎、抗脓毒症作用
    4.3 抗血管生成
    4.4 抗纤维化作用
    4.5 免疫调节作用
    4.6 其他药理活性
5 结语

四、青蒿琥酯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及对视网膜脉络膜组织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J]. 李佳贤,张晶,魏春秀,张红,裴超,赵芳,蔡志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7)
  • [2]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佳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老药二次研发策略在抗疟疾和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D]. 李若曦.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D]. 文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5]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头孢呋辛联用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 黄梅. 贵州医科大学, 2020
  • [6]双氢青蒿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体内生长机制的研究[D]. 朱历历. 郑州大学, 2020(02)
  • [7]青蒿琥酯通过AMPK、PPAR信号通路对脂质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D]. 蒲施臣.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青蒿素类免疫抑制剂的合成研究及活性评价[D]. 俞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青蒿素缩环二聚体和PI3Kα突变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宁. 重庆大学, 2018(09)
  • [10]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岑彦艳,赵祎博,李攀,李小丽,曾秀秀,周红.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9)

标签:;  ;  ;  ;  

青蒿琥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双氢青蒿素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