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论文文献综述)
薛振宇[1](2021)在《基于meta分析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评价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荟萃分析既往随机对照试验关于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应用益气活血法的临床疗效。对人参四物汤加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科学性进行评价。方法:1.meta分析:网络检索2010至2020年间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语种限定中文。补充检索对应时间内的相关文献,例如查阅文献的相关引用文献、翻阅纸质杂志等。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在网站和Endnote软件中进行管理与筛选,运用Rev Man 5.4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干预,必要时予硝酸甘油片缓解症状。试验组加用人参四物汤加味干预。以6周为一疗程。记录给药前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统计分析探讨人参四物汤加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meta分析:共筛选出18篇文献,纳入患者2038例,经统计试验组1047例,对照组991例。Meta分析结果示: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评价:{比值比(OR)=2.53,95%可信区间(CI)(1.66,3.85),p<0.00001},效用良好、结果稳健,中医症候有效率评价:{OR=3.77,95%CI(2.69,5.27),p<0.00001},效用显着、结果稳健,心电图有效率评价:{OR=2.42,95%CI(1.95,3.00),p<0.00001},效用良好、结果稳健,心绞痛有效率评价:{OR=3.65,95%CI(2.58,5.16),p<0.00001},效用显着、结果稳健,硝酸甘油有效减停率评价:{OR=3.59,95%CI(1.60,8.09),p=0.002},效用显着、结果稳健。表明益气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时,在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心电图、心绞痛及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均可通过敏感性分析检验,疗效客观、稳健,具统计意义。2.临床研究:试验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73.33%;试验组心绞痛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60.00%;试验组硝酸甘油减停率为87.10%,对照组为60.00%。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均疗效显着;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存在显着的疗效优势(P<0.05)。试验组心电图有效率为83.90%,对照组为60.0%;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均疗效显着;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统计差异不明显(P=0.103>0.05)。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均疗效显着;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存在显着的疗效优势(P<0.05)。安全性良好,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meta分析: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相比单一西药应用优势明显。囿于样本数量,且样本间差异性较大,存在一定偏倚,结果具有局限性,期待更高质量的RCT试验进行验证。2.临床研究:人参四物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增强临床疗效,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刘婧[2](2021)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选取符合西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并且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的受试者62例,均为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服用益气活血汤剂,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硝酸甘油用量、运动耐量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并用SPS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总评分与疗效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相比,疗效更好(P<0.05)。3.硝酸甘油用量对比:两组用药量均减少,且试验组停减率为76.67%高于对照组5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运动耐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都有改善,在诱发ST段压低0.1m V时间上,试验组出现时间较对照组延后(P<0.05);运动总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试验组运动时间更长(P<0.05);在ST段下降最大值上试验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代谢当量也较对照组提高(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五个维度评分对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各项评分均有提高,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四项上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疾病认知程度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益气活血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3.益气活血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何星灵[3](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脂(TC、TG、LDL-C、HDL-C)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气虚血瘀型SAP,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112例,其中对照组39例,中药组37例,联合组36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等)、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67.57%)优于对照组(48.72%),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3.33%)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3.在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的总有效率(78.38%)优于对照组(51.28%),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44%)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4.在hs-CRP指标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降低幅度优于中药组(P<0.05)。5.在CAVI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AV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6.在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DL-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同时可降低CAVI、hs-CRP、TC、TG、LDL-C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僵硬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进一步的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降低CAVI、hs-CRP水平,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僵硬度的作用。
敖玉涵[4](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黄溥玮,卢健棋,黎炯彤,卢家辉,黄芮,许志亮[5](2020)在《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优势,以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中成药及针灸、耳穴等中医外治辅以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张仙德[6](2020)在《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hs-CRP、Hcy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化裁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hs-CRP、Hcy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基础治疗联合补阳还五汤化裁,疗程28天。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西雅图量表评分、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和血hs-CRP、Hcy水平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等)的变化。结果:1.试验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84.37%、53.13%、84.38%,对照组分别为66.67%、72.72%、39.39%、63.64%;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症状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两组间心电图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2.治疗前后SAQ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PL、AF、AS、TS、DP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AF、AS、T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PL和DP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3.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hs-CRP、Hcy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27)0.05)。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等均在安全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补阳还五汤化裁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发作情况。2.补阳还五汤化裁可以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3.补阳还五汤化裁可以降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
尹鹏[7](2020)在《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总结老年冠心病的中医处方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论文由文献综述、数据挖掘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从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药治疗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分析探讨了老年冠心病的特点及中医中药治疗老年冠心病存在的问题;数据挖掘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临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中医药处方进行分析,探索中医方剂在该病治疗方面的组方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在论文的附录部分,还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益心健脑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和基因通路,预测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和作用通路。结果: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研究概况进行分析,提出病因病机研究尚需深入、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新技术应用欠缺等问题,需要引起临床相关工作者的重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疗老年冠心病12个证型的374首处方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包括治疗心血瘀阻证的中医处方69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新处方3首: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中医处方2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新处方3个: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中医处方84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治疗肾虚血瘀证的中医处方1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阳虚血瘀证的中医处方20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中医处方17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4个,聚合出2首新处方;治疗痰阻心脉证的中医处方2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治疗阴寒凝滞证的中医处方24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气阴两虚证的中医处方19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心肾阴虚证的中医处方22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8个,聚合出4首新处方;治疗阳气虚衰证的中医处方28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治疗阴阳两虚证的中医处方2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结论:老年冠心病主病在心,涉及多脏,且虚实错杂,多有传变,需要结合患者的自身体质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在缓解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的基础上,治本扶正,兼顾老年人正气渐虚的病理特点,多脏并补,兼以祛除实邪,达到扶正与祛邪兼顾的治疗目的。通过对临床文献资料的深入剖析,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总结整理出了中医处方治疗老年冠心病的12个证型的组方配伍方法,并对处方规律进行了小结,提出“多脏并调,整体施治”、“识症治标,扶正顾本”、“补虚为主,消补兼备”的处方思路,为临床用药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永胜[8](2020)在《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通脉汤组(通脉汤+西医基础治疗),各30例,观察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生活质量疗效及血脂常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起病时间、既往病史、个人不良嗜好、心绞痛CCS级别、心绞痛症状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1)在改善心绞痛症状疗效方面,通脉汤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通脉汤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3)在以慢病患者生命质量体系-冠心病量表评价的生活质量疗效方面,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通脉汤组能改善生活质量,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脉汤组能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及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心电图疗效及改善血脂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通脉汤组与对照组在组间及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脉汤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明显降低血液中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邓婷[9](2020)在《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SAP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S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云南省中医医院确诊为老年冠心病SAP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规范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标准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脉方。将所有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前与观察1个月后的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心绞痛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情况及中医症状疗效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疾病的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1.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50%(P<0.05);治疗组在单项症状胸痛、胸闷、心悸、神疲乏力、手足麻木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不寐、形寒喜暖无统计学差异(P>0.05)。2.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56.7%,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3.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治疗组观察期间硝酸甘油停减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4.心绞痛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6.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5.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方面:治疗前后TC、TG、HDL、LDL、AI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方面:单纯使用西药和中西药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OB,肝功,肾功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有效、安全的。同时在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减轻心绞痛程度、改善心电图情况、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改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周袁申[10](2020)在《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是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关键。前期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具有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新近研究发现心脏RAS系统的ACE-AngⅡ-AT1R轴促进而ACE2-Ang(1-7)-Mas轴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正由于心梗后RAS系统的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发生失衡,心脏发生纤维化和心室重构。因此,恢复RAS系统的平衡对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意义重大。由此,我们设想通冠胶囊通过恢复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的平衡,进而抑制NOX2-ROS-Rock2信号通路,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最终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为心梗后心室重构“气虚血瘀”理论提供依据;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药物作用新靶点。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手术组、手术+通冠胶囊组、手术+通冠胶囊+A779组、手术+ACEI(卡托普利)组;运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和评估大鼠心脏形态及功能变化;检测大鼠全心重/体重指数、羟脯氨酸含量了解心脏纤维化情况;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胶原蛋白(collagen)的表达情况,评估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情况。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或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血清和心脏组织中AngⅡ和Ang(1-7)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ACE、AT1R、ACE2、Mas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ACE和ACE2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NOX2、Rock2蛋白的表达;检测ROS(H202)的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首先利用AngⅡ联合通路分子抑制剂干预细胞;观察AngⅡ是否通过激活NOX2-ROS-Rock2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Ang(1-7)能否抑制AngⅡ的上述作用;阐明NOX2-ROS-Rock2通路为RAS系统调节心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下游信号通路;免疫印迹检测ACE、AT1R、ACE2、Mas的含量,同时检测NOX2-ROS-Rock2信号通路各分子及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通冠胶囊能够使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脏心肌纤维化降低,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有较明显的改善。同时还能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证实RAS系统参与了心肌梗死的途径,而通冠胶囊能够改善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手术+通冠胶囊组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collagen1蛋白表达量,说明了通冠胶囊与ACEI的作用相仿,能够使心肌纤维化的表达降低,同时还能使心肌梗死大鼠的血清和心肌细胞AngⅡ蛋白水平下调同时Ang(1-7)蛋白水平发生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冠胶囊能够产生双向调节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通冠胶囊还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NOX2、Rock2蛋白的表达量,还能使心肌细胞ROS(H202)含量降低。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AngⅡ+通冠胶囊组、AngⅡ+丹参酮ⅡA组的Collagenl蛋白表达量发生显着下调。同时与AngⅡ组相比,AngⅡ+DPI组、AngⅡ+NAC 组、AngⅡ+Y27632 会使 AT1R 的表达下调,AngⅡ+Ang(1-7)组以及AngⅡ+通冠胶囊组的AT1R蛋白表达量也会发生显着下调。这个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当氧化应激通路被抑制后,AngⅡ有进一步加重心肌纤维化的情况,而通冠胶囊能够对ACE与ACE2轴进行双向调节,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进程。结论:通冠胶囊通过RAS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其中对ACE-AngⅡ-AT1R轴具有抑制作用和同时ACE2-Ang(1-7)-Mas轴具有促进作用。从而起到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针对该机制,本研究通过观察通冠胶囊在延缓或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出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能够双向调节RAS信号通路,使氧化应激减缓,从而改善胶原蛋白的合成。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通冠胶囊作为一种治疗心室重构的有效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动脉系统疾病的影响是未来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二、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eta分析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评价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meta分析 |
一、meta分析目的 |
二、文献获取方法 |
(一)文献来源 |
(二)检索方式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三、文献处理方法 |
(一)文献筛选方法 |
(二)文献质量评价 |
(三)结局判定指标 |
(四)文献资料提取 |
(五)统计学分析 |
四、meta研究结果 |
(一)文献基本情况 |
(二)偏倚风险评估 |
(三)临床指标结果 |
五、meta分析讨论 |
(一)方法学评价 |
(二)临床疗效评价 |
(三)中药应用分析 |
(四)局限性 |
人参四物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七)终止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干预措施 |
(三)观察指标 |
(四)评价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比较 |
(二)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三)心绞痛疗效比较 |
(四)心电图疗效比较 |
(五)硝酸甘油有效减停率比较 |
(六)实验室指标疗效比较 |
(七)安全性评价 |
五、临床分析讨论 |
(一)西医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概述 |
(二)中医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诊疗概述 |
(三)人参四物汤加味的立法原则及依据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中医学对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一)气虚血瘀证 |
(二)气滞血瘀证 |
(三)痰浊闭阻证 |
(四)气阴两虚证 |
(五)寒凝心脉证 |
(六)火邪热结证 |
二、现代医学对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认识 |
三、中医学对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法 |
(一)益气活血法 |
(二)活血化瘀法 |
(三)通阳宣痹法 |
(四)益气养阴法 |
(五)益气温阳法 |
(六)清热解毒法 |
(七)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化分组方法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3.1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剔除及脱落标准 |
8 治疗方法 |
8.1 入组前注意事项告知及健康宣教 |
8.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8.3 中药组治疗方案 |
8.4 联合组治疗方案 |
8.5 疗程 |
9 观察项目及指标 |
9.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9.2 疗效性指标观测 |
10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0.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10.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1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5 三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
6 三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的变化 |
7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 |
7.1 TC值结果 |
7.2 TG值结果 |
7.3 LDL-C值结果 |
7.4 HDL-C值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1 炎症反应 |
1.2 脂质代谢 |
1.3 动脉僵硬度 |
2 中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3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3.2 非药物疗法——增强型体外反搏 |
3.3 中医治疗 |
4 补阳还五汤方药探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分析 |
5.3 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分析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内治法 |
2.1 中药复方 |
2.1.1 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 |
2.1.2 中药复方联合西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的治疗 |
2.2 中成药 |
3 外治法 |
4 小 结 |
(6)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hs-CRP、Hc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2 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1.5 治疗方法 |
2.从传统医学角度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
2.1 历史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试验病例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观察指标 |
3.3 指标检测 |
3.4 疗效评判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4.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 |
3.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4.补阳还五汤化裁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Hcy的影响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心绞痛分级计分方法 |
附表2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
附表3 中医证候分级计分方法 |
附录4 试验对象信息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7)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老年冠心病中医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研究 |
1.1 瘀血内阻,血行失畅 |
1.2 情志异常,七情内伤 |
1.3 饮食不节,失于运化 |
1.4 风寒湿邪,内舍于心 |
1.5 劳逸失度,正气虚弱 |
1.6 年迈体虚,精血渐衰 |
小结 |
2 中医药治疗研究 |
2.1 中药提取物治疗 |
2.2 辨证论治 |
2.3 中成药治疗 |
2.4 穴位疗法 |
2.5 存在问题 |
第二部分 老年冠心病的中医处方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筛选标准 |
1.3 数据录入与核对 |
1.4 中药名称的规范 |
1.5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心血瘀阻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2 气滞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3 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4 肾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5 阳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6 痰瘀互结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7 痰阻心脉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8 阴寒凝滞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9 气阴两虚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10 心肾阴虚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11 阳气虚衰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2.12 阴阳两虚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
3 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配伍规律小结 |
3.1 多脏并调,整体施治 |
3.2 识症治标,扶正顾本 |
3.3 补虚为主,消补兼备 |
结语 |
1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
2 研究结果的创新性 |
3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益心健脑汤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思路与方法 |
2 探讨与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生简介 |
发表论文 |
(8)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SAP诊断标准 |
2.1.2 心绞痛分级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1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终止试验标准 |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 研究设计 |
2 病例分组 |
3 治疗方法 |
3.1 西医基础治疗 |
3.2 通脉汤组治疗 |
3.3 用药时间 |
3.4 合并用药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项目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疗效性指标 |
4.4 疗效判定标准 |
4.4.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4.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4.3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分布比较 |
1.2 年龄构成比较 |
1.3 起病时间比较 |
1.4 既往病史及个人不良嗜好史比较 |
1.5 两组患者心绞痛级别分布比较 |
1.6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严重程度分布比较 |
2 疗效分析 |
2.1 心绞痛症状疗效分析 |
2.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2.3 心电图疗效分析 |
2.4 生活质量疗效分析 |
2.5 血脂水平比较 |
2.6 CRP水平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关于SAP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于治疗的认识 |
2 讨论血脂、CRP与SAP的关系 |
3 通脉汤治疗SAP的机制探讨 |
3.1 通脉汤的立方依据 |
3.2 通脉汤的组方分析 |
3.3 通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3.4 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SAP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项目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方法 |
观察结果与分析 |
1 试验病例完成情况 |
2 患者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3 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治疗进展 |
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 展 |
3.1 心室重构的分期 |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心室重构 |
3.3 心室重构过程中的RASS系统和转化生长因子β |
3.4 胶原纤维与心室重构 |
3.5 弹性纤维与心室重构 |
3.6 心肌成纤维细胞和心室重构 |
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的中医探讨 |
4.1 病名溯源 |
4.2 病因病机分析 |
4.3 气虚血瘀是心室重构的基本病机 |
4.4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
4.5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心室重构治疗中的机制研究 |
5. 基于RAAS系统调节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 |
5.1 研究的意义 |
5.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
1.2 通冠胶囊对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
2. 研究目标及方向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方向 |
3. 材料及方法 |
3.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
3.2 探究通冠胶囊是否会影响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作用机制 |
3.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
4.2 通冠胶囊对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
5. 讨论 |
5.1 益气活血法与心梗后心室重构 |
5.2 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的中医理论指导与临床疗效 |
5.3 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eta分析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评价及临床研究[D]. 薛振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星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 黄溥玮,卢健棋,黎炯彤,卢家辉,黄芮,许志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3)
- [6]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hs-CRP、Hcy的影响[D]. 张仙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规律研究[D]. 尹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吴永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SAP的临床观察[D]. 邓婷.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D]. 周袁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