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崔艳英[1](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认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陈桂琴[2](2014)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影响最大。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自身跨文化综合素养、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对文化学习看法模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教学理念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文化内容欠缺失衡、教学环境不足、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影响等是引发问题存在的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内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体系明确阐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树立跨文化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解决跨文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打破了以往为数不多,又以零落、散乱为内容特点的跨文化教学实证研究的格局,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针对性。研究选取的学校是众多中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状况。研究结果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有益尝试和必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参考。
二、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通用语英语的战略地位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
1.1.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
1.2 外语文化教学国内外发展综述 |
1.2.1 美国外语文化教学研究 |
1.2.2 欧洲外语文化教学研究 |
1.2.3 中国外语文化教学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 |
2.1.1 语言 |
2.1.2 文化 |
2.1.3 交际 |
2.1.4 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 |
2.1.5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地位 |
2.2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
2.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
2.2.2 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 |
2.2.3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主要关注的问题 |
2.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2.3.1 语言能力 |
2.3.2 交际能力 |
2.3.3 外语交际能力及母语交际能力的正负迁移 |
2.3.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 |
2.3.5 跨文化交际能力诸要素及其关系 |
2.3.6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研究 |
2.3.7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证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引语 |
3.2 跨文化教学问卷调查 |
3.2.1 研究问题 |
3.2.2 研究设计 |
3.2.2.1 研究对象 |
3.2.2.2 研究流程 |
3.2.3 问卷一《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3.2.3.1 问卷的编制 |
3.2.3.2 问卷一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3.3 问卷一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2.4 问卷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调查问卷》 |
3.2.4.1 问卷二的编制 |
3.2.4.2 问卷二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4.3 问卷二的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2.5 问卷三《非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运用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情况调查问卷》 |
3.2.5.1 问卷三的编制 |
3.2.5.2 问卷三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5.3 问卷三的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2.6 问卷四《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
3.2.6.1 问卷四的编制 |
3.2.6.2 问卷四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6.3 问卷四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3 教师跨文化教学访谈 |
3.3.1 围绕认知、情感与行为,进行访谈设计与样本选取 |
3.3.2 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进行访谈分析 |
3.3.2.1 认知层面的访谈分析 |
3.3.2.2 行为层面的访谈分析 |
3.3.2.3 情感层面的访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发现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4.1.1 跨文化交流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
4.1.2 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
4.2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 |
4.2.1 跨文化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
4.2.2 教师自身问题亟待解决 |
4.2.2.1 教师跨文化综合素养亟待提升 |
4.2.2.2 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不相符合 |
4.2.3 跨文化内容在英语教材中呈现薄弱 |
4.2.4 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缺失 |
4.2.5 学生层面问题 |
4.2.5.1 学生对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的内涵缺乏了解和理解 |
4.2.5.2 学生对文化学习的概念模糊不清 |
4.2.5.3 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受功利因素影响很大 |
4.2.5.4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
4.2.5.5 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
4.3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4.3.1 从外语教学层面分析 |
4.3.1.1 教学理念偏颇、文化教学缺失、内容选择失衡 |
4.3.1.2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
4.3.1.3 教学方法滞后,策略运用不合理 |
4.3.1.4 语言环境与交际场景匮乏 |
4.3.1.5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素质教育推行不够 |
4.3.2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分析 |
4.3.2.1 对中英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和理解 |
4.3.2.2 受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
4.3.2.3 受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
5.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认知体系 |
5.1.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
5.1.2 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
5.1.3 正确处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面对的三种关系 |
5.1.3.1 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 |
5.1.3.2 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
5.1.3.3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
5.1.4 确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原则 |
5.1.4.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5.1.4.2 多层面合作原则 |
5.1.4.3 渐进性原则 |
5.1.4.4 传授式与体验式相融合的原则 |
5.1.4.5 反思与比较原则 |
5.1.4.6 因材施教原则 |
5.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情感体系 |
5.2.1 英汉文化并重,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 |
5.2.2 消除母语的负迁移,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
5.2.3 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加强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
5.2.3.1 树立平等意识 |
5.2.3.2 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
5.2.4 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认同度 |
5.2.5 注重英汉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异同分析 |
5.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行为体系 |
5.3.1 确定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教材编写特色与内容蕴含 |
5.3.1.1 教材应体现文化内容与语言内容的自然融合 |
5.3.1.2 教材内容安排应循序渐进且多面化 |
5.3.1.3 教材选用注重教学材料的真实化、语境化、多样化 |
5.3.1.4 加强教材与练习的编排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5.3.2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运用 |
5.3.2.1 加强教师的跨文化训练 |
5.3.2.2 语言与文化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 |
5.3.2.3 创设课外文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 |
6.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1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
6.2.2 访谈研究结果 |
6.3 研究结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
6.4 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6.4.1 存在的不足 |
6.4.2 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
附录 8 |
附录 9 |
Summary |
四、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2]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D]. 陈桂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