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合理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高冉[2](2020)在《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发展对策研究 ——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文中提出公立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公益机构,是服务社会的福利单位,其收费标准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公立医院是实行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所有医疗收费由政府统一定价。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优势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带来的问题也更为突出,并成为医改的难点和重点,尤其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广为社会诟病,成为横亘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鸿沟,严重影响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公立医院改革提速,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快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整合。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发展,公立医院不得不逐步参加市场竞争,对公立医院的管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医疗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接受行业各领域的挑战,并且面临着逐渐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困境。公立医院的发展政策调整迫在眉睫,如何在医改新形势下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找到公立医院自我发展的新定位和出路,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卫生政策制定者,尤其是医院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新的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于公立医院的管理结构调整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很少侧重要于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的改善和调整,同时没有针对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目前的发展现状困境进行深入讨论,极少结合公立医院进行具体案例分析,讨论目前公立医院的发展困境及发展模式的改善调整。本文通过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典型研究对象,与以往学术界研究相比较具有创新性,基于SWOT分析模型对医改新形势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治理现状进行剖析,进而挖掘公立医院发展困境及成因,再综合目前国内外公立医院医疗改革下的先进运营治理经验,针对性的提出公立医院发展模式的调整对策及建议,为公立医院发展模式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魏霄[3](2020)在《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A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科建设是医院提升综合实力的核心,是建设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打造医院品牌力量的关键。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三级综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的源动力。三级医院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分,学科联合愈加紧密,新技术创新运用的迭代加速,疑难重症疾病的诊疗攻关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都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深的内涵与更优的服务需求。深入研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对于提升医院学科品质和综合实力,推动新医改向纵深发展,助力分级诊疗,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对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南京市A医院(以下简称“A医院”)学科建设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A医院学科建设中的成效、存在问题,科学评价医院学科现状。探索学科建设创新战略,科学规划各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打造优质品牌学科,提升医院医疗综合实力与行业地位,为同类型医院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方法:以A医院为例,从学科建设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研究A医院2013-2015年学科建设七个方面内容包括学科规模、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医疗内涵、科教水平、精细化管理与人文管理,对3年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调研数据,运用SWOT分析模型深入研究整体学科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发现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学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医院各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医院总体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结果:2013-2015年,核定床位数呈现小幅增长趋势;2015年较2013年年门急诊总量增长了20.63%,所有学科的年门急诊量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较2013年收治病种数上升了3.9%。学科带头人学历构成中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50%;技术职称上以高级职称为主,占比89.29%,教授职称占比51.79%;学会任职中有36人有国家级学会任职,普外科学科带头人学会任职数量较前明显提高;在研课题中总数量最多的达11项,国家级课题最多的达4项。学科团队中以硕士及以上学历为主,硕士学历人数逐年能增加,肿瘤科博士学历占比达80%;职称方面,普外科、骨科、医学影像科的正高人数在10人及以上,占全院正高职称总数的22.29%;12个学科连续3年没有聘任教授职称。在科教水平方面,三年来科研立项数量逐年上升,2015年总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53.30%;其中201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较2013年增长了34.61%,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超过5项的学科有11个。在医疗内涵方面,2015年较2013年开展亚专科数量增长了50.75%,其中消化科亚专科数量增加最为明显,有8个学科的亚专科从无到有;新技术运用中医学影像科新技术运用最多,有6个学科新技术运用从无到有;特色技术运用中骨科开展特色技术最多,医学影像科增加最为明显。各学科2015年临床路径完成率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学科发展不断精细化。对以上数据结果及学科整体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发现:A医院学科建设拥有人才梯队不断完善、科研建设力度稳步提升、专科细分与学科协作逐步增强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规划不全、学科发展差距较大、标准性重大科研成果缺乏等劣势,面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院区发展优势明显的机会和医疗服务需求增大、学科竞争加大、人才流动加速的威胁。研究结论:从战略层面、学科发展重点方面、学科的内涵提升三个方面提出医院学科发展建议。在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层面,应分科分层分类规划,首先以品牌学科为引领、打造医院品牌,其次发展优势学科、建设优势学科群,再次建设重点学科,最后帮扶普通学科。提出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医疗服务水平、科研建设推动学科发展的建议。在学科建设的内涵提升层面,亚专科建设应与多学科诊疗协同发展,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学科建设信息化,深化学科文化建设。
宋文文[4](2020)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根据里程碑标准,调查医学生职业精神达标现状,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提出建议。方法:1.新时期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需求调查:为更好地实现医疗实践与医学教育协同发展,首先需了解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方对完成“5+3”培养阶段的医学人才的能力需求,所以本研究首先明确新时期对我国完成“5+3”培养阶段的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需求。根据我国临床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本研究的医师职业精神4个一级维度和9个二级维度,制定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抽取辽宁省5所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中的20名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科室主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病人38人和家属43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使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在Nvivo软件中进行资料分析。2.“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以第一阶段需求调查的结果作为基础,确定里程碑标准的终点,并通过文献研究,初步构建完整的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然后抽取全国范围内的医学教育、医师职业精神、教学管理专家各5名和临床带教教师10名进行2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进而确定最终版里程碑标准:使用权威系数、积极系数、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Kendall W和谐系数对专家权威程度、积极程度、意见集中水平、专家意见的一致程度和协调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和管理,如果P值小于0.05,则表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初步应用:为了解医学生实际达到该标准的程度,本研究抽取里程碑标准中的一个时间节点作为初步应用,调查四年级末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际达标情况。按照确定的里程碑标准中的四年级末标准,向医学生提供四个一级维度下的共计21条描述,医学生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每条描述均采用李克特5级赋值设定选项,取值范围为1-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四年级末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抽样,回收18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72.87%。通过百分率、平均数、条目均数和标准差等描述统计四年级末医学生得分分布和实际职业精神水平。结果:1.新时期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需求调查:9个医师职业精神二级维度分别共被提及16、9、32、34、70、32、21、31和44次,并对二级维度下的医师职业精神能力要求做出总结。2.“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文献研究检索到医师职业精神里程碑标准相关英文文献24篇,英文指导用书4本,中文文献5篇,中文书籍2本,政策性文件2篇,拟定里程碑标准的时间节点为:二年级末、四年级末、五年级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年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末,并初步构建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第一轮共邀请来自国内外的25名专家参与咨询,回收有效问卷19份,专家积极系数为76%,第二轮共发放1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19名专家对5个时间节点、各个维度的里程碑标准及里程碑整体的权威程度在0.87-0.91之间。通过第一轮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将里程碑时间节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年末”改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年半末”,并对里程碑指标按专家意见做出修改;第二轮19名专家对5个时间节点和医师职业精神里程碑指标的同意程度变异系数分布在0.00-0.24之间,对里程碑标准评价的总体Kendall W系数p<0.05,说明专家对于里程碑标准整体同意程度较高,评价结果可信,由此确定最终版医师职业精神里程碑标准。3.“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初步应用:四年级末各项里程碑标准的满分率分布在40.4%到64.4%之间;一级维度“同情、尊重、交流与合作”的满分率最低为37.2%,且其中的“沟通交流”二级维度满分率明显较低为39.4%;四年级末医学生职业精神总分平均值为92.41,条目均值为4.40,标准差为13.42,维度3“正直、廉洁、有强烈责任感”条目均值最高,维度4“追求卓越”条目均值最低。结论:本研究根据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背景,明确我国医学人才的需求方对医师职业精神培养的需求,构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为医学生“5+3”培养阶段的五个重要时间节点下的职业精神水平提供了培养标准。同情尊重、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作为医师执业过程中的核心胜任力,亟待在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加强。
汪弘达[5](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综合医院急诊部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以英美急诊部建筑设计规范为借鉴》文中认为急诊部不仅是综合医院的重要组成部门,而且是医疗急救体系的核心组织。作为综合医院中救死扶伤的最前线,急诊部建设的优劣决定了整个急救系统的效率,急诊部环境和服务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内在综合医院急诊部的相关研究中缺少对英美医疗发达国家的学习与借鉴,同时关注急诊部用户体验的实证研究较少。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及环境品质需求的提高,我国医院急诊部在建成后仍存在诸多不足:患者的等候时间长,就诊流线迂回,服务体验差。我国急诊部现有的医疗流程和空间配置长期没有变革,深入考察其实存在可改进之处。为了提升我国急诊救治效率,改善急诊部用户体验,本课题基于用户体验视角,进行综合医院急诊部建筑优化设计研究。一方面研究中外医院急诊部规范标准,借鉴英美的先进医疗理念,另一方面进行我国大型综合医院现状实例调研,总结我国急诊部设计存在的问题。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和方案探索。第二章为英美急诊部先进理念研究,以英美急诊部设计规范标准为对象,重点剖析了英美急诊部设计规范的策划理念、医疗流程、空间配置,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汲取其人性化的要求和措施,并与我国规范进行对比分析,获得值得借鉴的要点。第三章为综合医院急诊部案例实地调研,并在调研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归纳出共性问题,为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急诊部优化策略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综合以上理论探讨和调研实践的成果,对照循证,提出了对我国急诊部设计在医疗流程、交通流线、功能布局、空间品质、信息系统的提升策略。第五章是设计实验,主要将上述研究得出的策略,开展实验性设计,将优化策略应用到具体案例中,作为急诊部建筑优化设计的验证和实验。本论文的研究对当前我国综合医院急诊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璨[6](2019)在《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掌握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使命,其生命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医学生培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价值观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状态下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着理论课未成体系、实践课参与感较差、课外活动效果不明显、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教育重视度偏低等种种的问题;在教育效果方面,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如在行为上时常会有医学生轻生、医生过度医疗、不重视大体老师、轻视或虐待生命的现象或新闻出现,使得社会大众对医生甚至医学生群体产生较差的印象。由此,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医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提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学、医生职业道德为理论依据,探究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医务人员社会角色视角下、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下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面对医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所在。本文希望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定位教育目标,完善课程质量,提升教育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干预机制,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进行规范并梳理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实施的系统性教育体系,以便能够全面引导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医学知识的学习机会,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构建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为人类健康能够奉献自己的所学、所思,形成坚定的生命价值信仰。
谢合日扎提·阿不都黑力[7](2019)在《新疆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后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新疆某医学院校2011版和2016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查找方案运行中存在的不足;比较该校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查找该校与西部标杆院校、双一流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此为依据,为该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献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研究现状;比较法,比较新疆某医学院校修订前后培养方案,及修订后培养方案与四川大学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找出该校现存的不足和两所学校的差别;问卷调查法,对新疆某医学院校学生进行现行培养方案的认知调查,了解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统计方法,应用Excel与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1)新疆某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后对比:2016版专业培养目标在2011版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2011版培养方案中必修课46门,专业选修课16门;2016版培养方案中必修课52门,专业选修课8门;2016版培养方案中单科考试改为随堂考试和停课考试两种形式。(2)新疆某医学院校与四川大学对比:该校与四川大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该校与四川大学设置的必修课分别有52门和65门,其中专业课分别有12门和26门,专业选修课有8门和26门;该校与四川大学公共课程群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占比分别为33.1%、21.3%,专业课程群占比分别为41.5%、79.0%。(3)新疆某医学院校学生对培养方案认真调查:学生对该校培养方案满意度达到90%以上;整体课程设置满意度达到了85%以上;三、四年级分别有58.9%、49.5%的学生认为实践课课时有点少;部分课程合理性满意度结果P<0.05,三、四年级学生满意度有差异;三、四年级分别有41.5%、44.0%的学生在专业核心课学习时感到吃力;两个年级各有50%左右的学生表示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学生对主要管理工作及考核方式标准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结论:新疆某医学院校修订后培养方案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且2016版培养方案更让学生满意;但与四川大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此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方面需要更加完善教学体系来缩小差距。
舒群琴[8](2018)在《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证研究,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基本情况、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安排等内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结合实情,以云南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需求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求为导向,探寻合理的改良方法,进而拟构出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模式,为完善和促进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的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红河卫生职业学院作为调查现场,对三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大纲等培养资料进行现场收集,并采取立意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4名教师、413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抽取7名管理人员、24名教师、6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或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及满意度,访谈内容包括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相关培养政策、培养方式、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对收集的资料和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重响应、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1.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过程中,三所培养院校均制定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方案,但是基本与普通临床专业一致,未进行针对性培养。2.培养政策知晓方面,对培养政策非常清楚的老师占5.41%,对培养政策非常清楚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占1.48%,49.55%的教师和67.98%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培养政策的清楚情况一般。3.培养目标的认知上,教师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均认为培养目标应该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具有较强的服务基层群众健康的意识、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基本诊疗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61.26%的教师和62.06%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知道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89.70%的教师和94.84%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目前的培养目标合理。4.对于培养方式的选择,33.33%的教师和37.19%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最适合的培养方式是“2年理论学习+0.5年综合医院实习+0.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5.课程设置方面,6.31%的教师认为讲授的课程非常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3.20%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目前的教材非常能够满足自身学习需求,19.82%的教师和4.93%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现开设课程非常有助于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90.99%的教师和87.44%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要以助理全科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90.99%的教师和92.86%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有必要以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14.04%和6.40%的学生对必修课课程设置和选修课课程内容安排非常满意,43.84%的学生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以3:1为宜,必修课课程模块可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专业见习。教师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均认为有必要开设民族风俗文化课、常见多发传染病诊治、计划生育技术类、民族医学类、中医诊疗技术类等选修课程。6.教学方法的选择上,10.10%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目前采取的教育方法非常满意,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可采取案例教学、讲授式、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7.对于课程考核形式,8.13%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现有考核形式非常满意,49.55%教师和49.75%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可采取“笔试+技能操作+口试”的考核方式。8.实践教学方面,48.65%的教师和43.60%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应从三年级开始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36.21%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综合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实习时间比例应为3:1。13.79%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就读学校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非常满意,15.52%和6.90%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实习安排非常满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应主要培养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实习科室主要为急诊科、内科。89.66%的学生假期未参加过签约单位相关工作。9.65.77%的教师和42.61%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认为已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10.34%的学生表示对教学管理工作非常满意。10.对现有培养模式的评价方面,知道培养目标、认为课程考核形式合理、达到学习期望效果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现有培养模式的评价更好,年级越高对现有培养模式的评价越不好。11.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管理人员、教师均对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均表示,目前的理论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课程应精简调整,适当增加民族医学、中医诊疗技术等相关选修课。实践教学应遵循“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增加见习次数和实习时间。12.依据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状况的调查结果,经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初步构建出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模式。[结论]1.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针对性不强;2.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政策认知度不高;3.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课程设置不规范;4.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教学方法不适用;5.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考核形式单一;6.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建议]1.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方案;2.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相关培养政策宣传力度;3.优化调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课程设置;4.进一步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教师队伍建设;5.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倡导多样化教学方法;6.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7.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程文楷[9](2015)在《基于效率改善的儿童医院急诊部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的医疗服务、健康问题一向受到广泛关注,儿童就医难、急诊效率低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儿童医院建设量正在快速增长,儿童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也成为设计者和医院所关心的课题。急诊部是儿童医院的重要组成科室,急诊急救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儿童生命安全,也是体现儿童医院诊疗技术、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鉴于以上现状背景,对儿童医院急诊部的建筑设计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查阅建筑设计、医学、社会学等方向对儿童医院和急诊的相关理论研究,整理回顾了儿童医院急诊部的发展概况。分析研究了急诊儿童疾病谱特点、急诊拥挤现象这两个重要的设计影响因素,同时从规范标准要求、急诊行为和使用人群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儿童医院急诊部的特殊之处,是研究儿童急诊效率改善和总结设计方法的基础。相比于综合医院,我国儿童医院数量较少,案例间差异较大,为了具体研究归纳其特点,在理论研究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国内四个城市的大小17家儿童医院急诊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记录儿童医院急诊部的使用现状和建筑设计,对其中发展较完善的九个案例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包括总体布局、急诊流程、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建筑空间设计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解陪护家长对急诊部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急诊建筑空间的需求。初步明确了儿童医院急诊部的建筑设计特点和原则。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对照分析,较全面的归纳了在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等建筑专业层面的设计原则,明确了其中改善儿童医院急诊部效率的重点,提出了建立儿童急救体系、急诊易达性、多级分流分区接诊等优化策略,并针对具体的建筑空间设计和提升空间品质提出具体要求和方法,结合案例的对比设计进行分析和阐述,期望可为今后我国儿童医院急诊部的建筑设计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韩婧[10](2011)在《基于行为心理的综合医院急诊部空间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医学进入到了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更加注重环境、心理对于患者的影响。随着这一模式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对于患者心理的治疗,从各方面为患者营造出良好的整体医学环境。急诊部是承担社会意外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组织和急救工作的重要部门,也是综合性医院的重要服务窗口。其使用者的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原有的急诊部的设计模式和空间布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鉴于此,本文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将我国综合医院急诊部的空间环境为研究课题。本文运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典型案例医院急诊部空间的调查,研究其空间使用者(病患及陪护家属)的空间感受、行为特点、心理需求和评价,探索行为和心理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出他们的行为心理对于空间环境的需求,发现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适应现代综合医院急诊部发展需要的,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特色的设计策略。对未来的急诊部空间环境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新时期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合理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合理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发展对策研究 ——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医改新形势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概况 |
3.2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展现状分析 |
3.3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运行机制的剖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发展困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医改后对公立医院发展的影响 |
4.2 医改后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困境分析 |
4.3 医改后公立医院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
5 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的运营治理经验与启示 |
5.1 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的运营治理经验 |
5.2 启示与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6 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发展模式的调整对策 |
6.1 公立医院发展路径规划 |
6.2 公立医院发展对策的主要内容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A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3.学科建设相关概念与理论工具 |
3.1 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 |
3.2 学科建设相关理论工具 |
3.3 学科建设的特点 |
4.学科建设研究进展 |
4.1 国外发展现状 |
4.2 国内发展现状 |
5.研究目的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结果 |
1.学科规模 |
2.学科带头人 |
2.1 基本情况 |
2.2 学会任职 |
2.3 科技产出情况 |
3.学科团队 |
3.1 基本情况 |
3.2 学会任职与国际交流 |
4.科教水平 |
4.1 教学水平 |
4.2 科研情况 |
5.医疗内涵建设 |
5.1 亚专科建设 |
5.2 医疗技术运用 |
5.3 临床路径运用 |
6.精细化管理与人文管理 |
6.1 精细化管理 |
6.2 人文管理 |
7.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优势分析 |
1.1 学科建设重视度提高 |
1.2 学科人才梯队不断完善 |
1.3 专科细分与学科协作逐步加强 |
1.4 科研建设力度稳步提升 |
1.5 国际交流意识逐渐增强 |
2.劣势分析 |
2.1 学科发展规划不全 |
2.2 学科间基础不同,发展差距较大 |
2.3 顶尖人才较少 |
2.4 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
2.5 学科资源分布不均,学科平台单一 |
3.机遇分析 |
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
3.2 附属大学的实力雄厚,推动重点学科发展 |
3.3 新院区发展优势明显,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土壤 |
4.挑战分析 |
4.1 资源投入有限,医疗服务需求增大 |
4.2 区域内三级医院众多,学科竞争加大 |
4.3 学科人才流动加快 |
4.4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
第四章 建议 |
1.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 |
1.1 以品牌学科为引领,打造医院品牌 |
1.2 发展优势学科,建设优势学科群 |
1.3 建设重点学科,帮扶普通学科 |
2.学科建设的策略建议 |
2.1 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
2.2 提升学科医疗服务水平 |
2.3 科研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
3.学科建设的内涵提升 |
3.1 亚专科建设与多学科诊疗协同发展 |
3.2 加强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理念 |
3.3 推进学科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医院 |
3.4 深化学科文化建设,建设人文医院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院学科建设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新时期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需求调查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抽样方案 |
2.1.3 调查内容 |
2.1.4 数据分析 |
2.2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 |
2.2.1 文献研究 |
2.2.2 专家德尔菲法 |
2.3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初步应用 |
2.3.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案 |
2.3.2 研究内容 |
2.3.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新时期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需求调查 |
3.1.1 一级维度1: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履行人道主义、恪守伦理准则 |
3.1.2 一级维度2:同情、尊重、交流与合作 |
3.1.3 一级维度3:正直、廉洁、有强烈责任感 |
3.1.4 一级维度4:追求卓越 |
3.2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 |
3.2.1 文献研究 |
3.2.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
3.3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初步应用 |
3.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分布 |
3.3.2 四年级末医学生职业精神达标情况 |
3.3.3 四年级末医学生职业精神水平现状 |
4 讨论 |
4.1 新时期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需求 |
4.1.1 一级维度1: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履行人道主义、恪守伦理准则 |
4.1.2 一级维度2:同情、尊重、交流与合作 |
4.1.3 一级维度3:正直、廉洁、有强烈责任感 |
4.1.4 一级维度4:追求卓越 |
4.2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 |
4.2.1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里程碑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4.2.2 与国际医师职业精神里程碑标准的比较 |
4.3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初步应用 |
4.3.1 四年级末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建议 |
4.3.2 四年级末医学生职业精神调查的代表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用户体验的综合医院急诊部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以英美急诊部建筑设计规范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综合医院急诊部进入发展新时期 |
1.1.2 借鉴发达国家的急诊部设计规范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用户体验 |
1.3.2 综合医院急诊部 |
1.3.3 建筑设计规范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急诊部设计及相关规范标准研究 |
2.1 急诊部设计发展探索 |
2.1.1 我国急诊部发展历程 |
2.1.2 我国急诊部功能构成 |
2.1.3 急诊部用户体验影响因素 |
2.1.3.1 医疗政策因素 |
2.1.3.2 项目策划因素 |
2.1.3.3 医疗流程因素 |
2.1.3.4 建筑设计因素 |
2.2 综合医院急诊部规范标准 |
2.2.1 中国医院急诊部规范标准 |
2.2.2 英美医院急诊部规范标准 |
2.2.3 中外医院急诊部规范标准的比较 |
2.2.3.1 总体编制思路 |
2.2.3.2 内容的完整性 |
2.2.3.3 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
2.2.3.4 内容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
2.2.3.5 急诊功能单元与流程 |
2.2.4 我国对英美医院急诊部规范的借鉴 |
2.3 英国医院急诊部规范导则重点解析 |
2.3.1 策划设计 |
2.3.2 运营流程设计 |
2.3.3 建筑设计 |
2.4 以英美规范标准设计的医院案例分析 |
2.4.1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急诊部 |
2.4.2 科威特医保医院(按美国标准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沪苏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部现状调研与评析 |
3.1 调研背景 |
3.1.1 调研目的及意义 |
3.1.2 调研对象选取 |
3.1.3 调研方法 |
3.2 综合医院急诊部现状分析 |
3.1.1 总平面布局分析 |
3.1.2 建筑空间布局分析 |
3.1.3 交通流线分析 |
3.1.4 室内环境分析 |
3.1.5 医疗流程问题分析 |
3.3 综合医院急诊部用户体验满意度调研问卷和访谈 |
3.2.1 调研时间的确定 |
3.2.2 问卷设定与分析 |
3.2.3 医护人员访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用户体验的急诊部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
4.1 急诊部医疗流程优化设计 |
4.1.1 取消自主挂号,强化分诊功能 |
4.1.2 弱化科室治疗,设置诊疗区 |
4.1.3 整合功能模块,集中高效 |
4.2 急诊部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
4.2.1 单向流线,减少反复迂回 |
4.2.2 医护人员和患者分流 |
4.3 急诊部功能空间布局优化设计 |
4.3.1 功能丰富与扩充 |
4.3.2 分诊室布局设计 |
4.3.3 诊疗区布局设计 |
4.3.4 建筑平面尺寸标准化,功能区模块化 |
4.4 急诊部空间品质优化设计 |
4.4.1 物理环境的改进 |
4.4.2 服务设施的完善 |
4.5 互联网背景下急诊部信息系统优化设计 |
4.5.1 急诊部互联信息系统 |
4.5.2 急诊部与患者的信息交流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流分区、灵活高效——提升用户体验的急诊部建筑设计初探 |
5.1 原方案介绍与分析 |
5.1.1 项目概况和总平面设计 |
5.1.2 原急诊部方案分析 |
5.2 优化方案阐述 |
5.2.1 功能布局分析 |
5.2.2 就诊流线分析 |
5.2.3 室内环境设计 |
5.3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中的体会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合医院急诊部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医护人员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基本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界定 |
2.1.1 生命价值观 |
2.1.2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
2.2 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2.2.2 生命伦理学对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2.2.3 医生职业道德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2.3 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2.3.1 “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的历史使命要求 |
2.3.2 医务人员社会角色视角下的社会责任要求 |
2.3.3 医学教育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要求 |
第3章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当前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学校教育现状 |
3.1.1 理论课教学未成体系,缺乏统筹 |
3.1.2 实践课教学学生参与感较弱 |
3.1.3 课外文化教育缺乏有效整合,效果不明显 |
3.2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3.2.1 医务人员漠视生命现象频有发生 |
3.2.2 医务人员生命质量每况愈下 |
3.2.3 部分医务人员无视伦理底线 |
3.3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未成体系 |
3.3.2 生命价值观教育方式重知识轻实践 |
3.3.3 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功利化工具化 |
3.3.4 生命价值观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
第4章 加强新时代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
4.1 重塑教育理念,彰显时代特色 |
4.1.1 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
4.1.2 医学生命价值理念与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结合 |
4.1.3 坚持以患者为本与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相结合 |
4.2 完善课程教育,强化实践教学 |
4.2.1. 更新生命教育内容与优化教学方法相结合 |
4.2.2. 专业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
4.2.3. 生命理论教育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 |
4.3 优化教育环境,多方协同引导 |
4.3.1 校园环境育人与课堂教学育人相结合 |
4.3.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
4.3.3 校园环境突出与网络环境优化相结合 |
4.4 建立干预机制,规范评价体系 |
4.4.1 预防性教育与干预性措施相结合 |
4.4.2 医学责任教育与生命价值观评价相结合 |
4.4.3 生命价值观评价与干预措施相结合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新疆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对象 |
2.1 培养方案 |
2.2 学生 |
3 研究内容 |
3.1 新疆某医学院校2011 版与2016 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 |
3.2 新疆某医学院校2016 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四川大学2018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 |
3.3 新疆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高年级学生对该校2011 版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认知调查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研究法 |
4.2 比较法 |
4.3 问卷调查法 |
4.4 统计分析法 |
5 质量控制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建议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2 国内外全科医学生培养状况 |
1.1.3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研究状况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方法 |
2.1.1 文献法 |
2.1.2 现有资料收集 |
2.1.3 问卷调查 |
2.1.4 访谈法 |
2.1.5 专家咨询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文献资料质量控制 |
2.3.2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
2.3.3 数据资料质量控制 |
2.4 伦理学问题 |
2.5 理论框架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总体情况 |
3.1.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目标制定情况 |
3.1.2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课程模块构成情况 |
3.1.3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实践教学情况 |
3.2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状况评价 |
3.2.1 基本情况 |
3.2.2 培养政策知晓情况 |
3.2.3 培养目标认知情况 |
3.2.4 培养模式 |
3.2.5 课程设置 |
3.2.6 教学方法 |
3.2.7 考核形式 |
3.2.8 实践教学 |
3.2.9 学习期望效果 |
3.2.10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 |
3.3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现有培养模式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访谈结果 |
3.4.1 关于理论课程的访谈结果 |
3.4.2 关于实践教学的访谈结果 |
3.4.3 教师对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
3.4.4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
3.5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模式构建 |
3.5.1 培养目标 |
3.5.2 教学方案 |
3.5.3 课程设置 |
3.5.4 实践教学安排 |
3.5.5 教学方法 |
3.5.6 考核形式 |
3.5.7 监管体系 |
3.5.8 对师生的基本要求 |
4 讨论 |
4.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总体情况 |
4.2 培养政策知晓情况 |
4.3 培养目标认知情况 |
4.4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情况 |
4.5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课程设置评价情况 |
4.5.1 课程需求评价 |
4.5.2 课程设置导向 |
4.5.3 必修课设置 |
4.5.4 选修课设置 |
4.6 教学方法评价情况 |
4.7 考核形式评价情况 |
4.8 实践教学评价情况 |
4.9 学习期望效果评价情况 |
4.10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现有培养模式的评价情况 |
5 结论 |
5.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针对性不强 |
5.2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政策认知度不高 |
5.3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课程设置不规范 |
5.4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教学方法不适用 |
5.5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考核形式单一 |
5.6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
6 建议 |
6.1 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方案 |
6.2 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相关培养政策宣传力度 |
6.3 优化调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课程设置 |
6.4 进一步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教师队伍建设 |
6.5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倡导多样化教学方法 |
6.6 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
6.7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效率改善的儿童医院急诊部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医院市场需求巨大 |
1.1.2 儿童医院就医难与“急诊不急” |
1.1.3 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1.3.1 儿童医院 |
1.3.2 急诊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儿童医院相关研究 |
1.4.2 急诊部相关研究 |
1.4.3 急诊拥挤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2 儿童急诊效率相关设计影响因素与设计基础 |
2.1 儿童医院急诊概况 |
2.1.1 儿童医院发展与现状 |
2.1.2 急诊发展与现状 |
2.2 效率相关的设计影响因素 |
2.2.1 急诊儿童疾病谱 |
2.2.2 急诊拥挤现象 |
2.3 设计基础 |
2.3.1 规范标准要求 |
2.3.2 急诊行为分析 |
2.3.3 使用人群分析 |
2.4 小结 |
3 儿童医院急诊部实例调研与建筑设计分析 |
3.1 案例调研简介 |
3.1.1 调研对象和内容 |
3.1.2 调研问卷设置与分析 |
3.2 重庆地区儿童医院急诊部调研分析 |
3.2.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渝中本部 |
3.2.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礼嘉分院 |
3.3 南京地区儿童医院急诊部调研分析 |
3.3.1 南京儿童医院 |
3.3.2 南京同仁儿童医院 |
3.3.3 南京其他儿童医院 |
3.4 上海地区儿童医院急诊部调研分析 |
3.4.1 上海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 |
3.4.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3.4.3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3.5 北京地区儿童医院急诊部调研分析 |
3.5.1 北京儿童医院 |
3.5.2 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 |
3.5.3 北京其他儿童医院 |
3.6 本章小结 |
3.6.1 调研现状总结 |
3.6.2 建筑设计要点 |
4 儿童医院急诊部建筑设计与效率改善策略 |
4.1 设计特点与原则 |
4.1.1 设计特点 |
4.1.2 设计原则 |
4.2 协调规划布局 |
4.2.1 规划前瞻性 |
4.2.2 儿童急诊急救体系 |
4.2.3 急诊易达性 |
4.2.4 院区功能协调 |
4.3 优化功能分区 |
4.3.1 功能组成 |
4.3.2 分区分流急诊 |
4.3.3 空间布局模式 |
4.4 梳理流线组织 |
4.4.1 多级分流 |
4.4.2 流线组织 |
4.4.3 流程与交通 |
4.4.4 危重患儿转运 |
4.5 建筑空间设计 |
4.5.1 入口空间 |
4.5.2 急救区空间 |
4.5.3 急诊区空间 |
4.5.4 输液留观空间 |
4.6 提升空间品质 |
4.6.1 空间感受改善 |
4.6.2 辅助设施配套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1.1 调研现状总结 |
5.1.2 设计影响因素与设计基础 |
5.1.3 建筑设计方法与效率改善策略 |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调查问卷 |
C. 实例具体信息表 |
D. 调研案例附图 |
(10)基于行为心理的综合医院急诊部空间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相关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医疗建筑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医疗建筑的研究现状 |
1.4.3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 |
1.5 研究方法 |
1.5.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实地调研方法 |
1.5.3 综合、分析、比较、归纳 |
1.6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6.1 论文框架 |
1.6.2 论文结构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建筑环境心理学概况 |
2.1.1 环境心理学发展历程 |
2.1.2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2.1.3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2.1.4 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四个维度 |
2.1.5 行为、心理与环境 |
2.2 综合医院急诊部的发展概况 |
2.2.1 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
2.2.2 综合医院急诊部发展概况 |
2.2.3 综合医院急诊部的配置和工作流程 |
2.2.4 综合医院急诊部的工作特性 |
2.3 急诊部空间环境的发展现状 |
2.3.1 急诊部空间组成 |
2.3.2 急诊部的空间布局 |
2.3.3 急诊部流线组织分析 |
2.3.4 急诊部空间存在的问题 |
2.3.5 急诊部空间的发展趋势 |
3 案例和调研方式的确定 |
3.1 调研的目的 |
3.2 调研的对象 |
3.2.1 北京朝阳医院 |
3.2.2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3.2.3 案例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
3.3 调研的方法 |
3.3.1 调研时间 |
3.3.2 问卷的设定 |
3.4 调研的限制 |
4 案例急诊部调研分析 |
4.1.环境认知分析 |
4.1.1 案例空间环境现状 |
4.1.2 环境认知问卷分析 |
4.1.3 小结与建议 |
4.2 空间行为研究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空间行为现象 |
4.2.2 调查对象的行为特性 |
4.2.3 空间行为问卷分析 |
4.2.4 小结与建议 |
4.3 心理需求分析 |
4.3.1 调查对象的心理特征 |
4.3.2 调查对象的心理需求 |
4.3.3 心理需求问卷分析 |
4.3.4 小结与建议 |
4.4 时间因素 |
4.4.1 急诊部就诊时间特点 |
4.4.2 小结与建议 |
4.5 环境评价 |
4.5.1 SD法对环境的评价 |
4.5.2 小结与建议 |
5 基于行为心理的优化设计策略 |
5.1 功能空间的整合 |
5.1.1 各功能空间的合理配置 |
5.1.2 空间尺度的恰当把握 |
5.1.3 医疗流线的有效组织 |
5.2 知觉环境的优化 |
5.2.1 视觉环境 |
5.2.2 听觉环境 |
5.2.3 触觉环境 |
5.2.4 嗅觉环境 |
5.3 心理需求的满足 |
5.3.1 私密性的满足 |
5.3.2 领域性的满足 |
5.3.3 交往性的满足 |
5.4 空间品质的人性化提升 |
5.4.1 标识系统 |
5.4.2 无障碍设计 |
5.4.3 空间环境的美化 |
5.4.4 服务设施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图片来源 |
附录3 表格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新时期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合理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发展对策研究 ——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D]. 高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A医院为例[D]. 魏霄.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里程碑标准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 宋文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2)
- [5]基于用户体验的综合医院急诊部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以英美急诊部建筑设计规范为借鉴[D]. 汪弘达. 苏州大学, 2019(04)
- [6]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D]. 张璨.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新疆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后对比分析[D]. 谢合日扎提·阿不都黑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8]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D]. 舒群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9]基于效率改善的儿童医院急诊部建筑设计研究[D]. 程文楷. 重庆大学, 2015(06)
- [10]基于行为心理的综合医院急诊部空间环境研究[D]. 韩婧.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