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家云真自述(二)

电工专家云真自述(二)

一、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二)(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王西陵[2](2020)在《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研究(1906-1949)》文中认为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是安徽省第一家民营电力公司,也是芜湖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工业。芜湖明远电气公司于1906年成立,发展经营贯穿了整个民国历史。芜湖1877年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商业基础,芜湖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在良好的工商业环境下,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得以创立。芜湖明远公司的经营影响着芜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制于芜湖城市工商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初创时期就陷入了管理权争斗和财务方面窘迫的困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逐步走向正轨,并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达到巅峰。抗日战争期间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被日军侵占,被改为华中水电株式会社芜湖营业所,中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政治、经济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恢复和发展再次陷入困境。一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芜湖,才挽救了泥潭之中的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由徽州商人创办,一开始大多沿用传统商业模式运营。随着经营中问题的显现,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及时升级调整。一方面大胆引进优秀电力人才,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多次增股筹集发展资金,根据电力市场情况升级发电、供电设备。经营管理方式、内容的调整对于其一直能得以生存并取得一定收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所遇到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上的难题,也是近代中国复杂历史环境下工业发展都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通过对于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挖掘,研究以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所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在近代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并分析其在芜湖近代城市化中的角色。为现代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张莹[3](2019)在《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文中指出当前电池工业是全球新能源研发领域的热门之一,创造新型电池是电子电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电池生产技术既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形态的表现。电池的发明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其核心技术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制造。电池商业化生产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之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展。19世纪末电池传入中国时它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如今,电池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国防、工业、交通等各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现有的研究所成果来看,学界从物理学史及电力工业史两个角度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电池有部分的研究,但对电池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技术应用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欠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察了晚清民国期间电池知识和技术的传入及发展,剖析了电池的传入、传播及应用对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社会文化及民族电池工业等方面形成的影响。第一,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晚清民国时期与电池知识有关的期刊、报纸及物理学着作等文字资料,考察了电池知识在中国的传入即传播过程。本文认为晚清时期电池知识首先作为电学知识传入我国,物理学译着介绍了电池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情况,推动了晚清社会对电池的了解和认可;民国时期,电池专着、电机学校及电化学实验室的出现促进了民国社会对电池制造技术的研究。第二,本文通过整理民国时期与电池制造技术相关的历史档案和图片等资料,考察了晚清民国时期电池制造技术传入中国的过程。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至中期,电池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并逐渐实现本土化。在此期间,电池制造技术的传入及发展以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为载体,经历了进口产品、仿制外货、研究试验三个阶段。第三,在上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电池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过程,阐述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电池制造业加速了中国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的发展。电池的应用延长了部分行业的工作时间,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电池衍生出来的电子、电器等产品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姜晶晶[4](2016)在《抗战厂矿内迁与云南工业发展 ——以资源委员会厂矿内迁为例》文中指出抗日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辉煌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间接影响。抗战初期,为了避免中国初建的工业体系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被扼杀,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工矿企业开始了内迁的历程。工业内迁不仅保留了中国的工业元气,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客观上起到了优化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作用。抗战战争爆发之前的云南幅员辽阔、原材料资源丰富,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差。1910年滇越铁路的建成,推动了云南的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进程,滇中和滇南具备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等渐次发展。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沿海工矿企业大批内迁云南,尤其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工矿企业,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等工矿企业经历“炮火中的撤退”,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在云南建成投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着工业化的潮流”,资源委员会下属的这些“央企”从主要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技术的革新、人员构成、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云南的机器制造业、电器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邹乐华[5](2014)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多次战争的惨败客观上迫使中国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威力以及自己的落后。由此,中国开始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中国的近代化除了需要引进西方的科学以外,引进、消化和应用西方工程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学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之做进一步探究。本文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发行的专业刊物、专着、会务报告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相关档案、会员传记及回忆录、重要刊物、文章等文献,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系统考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专着、文章等,论证中国工程师学会在领导与组织工程师群体、推进工程教育的发展、促进工程学术的交流与研究、推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与进步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探讨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作的基本特点和理念,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为西方工程科技在中国的本土化、近代工程事业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对中国工程师学会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从“工业化”、“工程科技人员的培养”、“政治环境”等方面力图重现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时的社会背景;按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时期三个阶段梳理学会历史沿革;揭示学会由“分”走向“联合”,由小逐步壮大,由关注自身的发展到注重国家经济、国防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再到参与经济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趋势。这是研究得以深入的切入点和立足点。第二章首先考察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三个组织系统,即分会系统、专门工程学会系统及法定委员会系统,这三个系统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有机组织体系。指出学会的组织体系有利于将各地、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工程科技人员联络起来,是学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学会社会功能的发挥。本章还通过“工程师信条”元素的研究,探析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培养职业精神与认同感方面的诸多建树。以求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工程界中的组织与领导地位。第三章讨论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指出中国工程师学会把对国内工程教育状况的考察及全国工程教育会的召开作为推进工程教育的重要起点,并进一步对有关工程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做了大量客观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论文还考察了学会在大学课程教育标准的起草、工程教科书的编辑、奖学金的设立、学校教育的改进等方面的工作,论证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体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以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工程科技交流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指出:工程名词的统一,为科技交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此同时,论文还通过考察学会在发行刊物、举行学术年会等方面的重要工作,并特别以中国工程师学会开展的对黄河问题的实验及理论研究为案例,分析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创建科技交流体系、推进工程科技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最后本文考察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抗战时期的科技交流工作,论证了中国工程师学会是民国时期工程科技交流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第五章分别从“工程材料试验“、“工业标准化制定与实施”、“实业计划之研究”、“大型实地科技考察”等四个方面考察学会在推进工程技术应用与进步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探讨其工作蕴含的历史意义,凸现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关键作用。结论部分主要是在全文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工程师学会科研工作中所体现“合作精神”、“务实作风”等主要特点,进而客观评价中国工程师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王静雅[6](2012)在《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业规划与实践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初期的一个管理机构,建设委员会十分重视电业的规划与建设。20世纪30年代建设委员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电业规划及建设,包括水力发电厂的规划、长江中下游地区电网的筹划、电业"四化"建设的倡导及实践,这类电业规划和实践的成效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经济建设的困境。

李希伟[7](2012)在《翁文灏的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翁文灏是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爱国人士。抗战期间,他指导并组织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工作。他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形成、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工业化思想。其工业化思想在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本文围绕翁文灏的工业化思想,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简明扼要的叙述了翁文灏早期的人生理想与其主要经历,以便于加深我们对本文研究对象的认识与了解。第二章着重论述了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六个重要问题:分析中国国情,提出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将自由经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三种经济制度加以糅合,提出合理统制经济的管理体制;主张实行国营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的工业化建设模式;对中国工业化建设进行科学计划,通过实行外对开放,合理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及人才培养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主张区域开发是其工业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力提倡矿产开发,发展我国的能源工业则是其工业化思想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第三章论述了翁文灏工业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实业思想、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以及1937年的苏德之行为其工业化思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翁文灏个人所兼具的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也对他的工业化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章简要论述了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实施与影响。其工业化思想的实施借助了国防设计委员会与资源委员会这两个平台,并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文章最后的小结部分主要从经济思想史这个角度,对翁文灏工业化思想作了一个较简略的评价。指出尽管其工业化思想存在不足,但对当时的抗战及经济建设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是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今天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仍具有较大指导意义与借鉴意义。

王静雅[8](2011)在《建设委员会电业政策研究(1928-193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本文对1928年——1937年建设委员会的电业政策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效果进行考察,探究影响电业政策实践效果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电业政策与国民政府经济思想、政治体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介绍了1928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状况及背景。第一节叙述了电业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电业的认识,经历了由无知到了解的过程。由于电气事业自身的优点、少部分开明官员的重视和媒体对电力应用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人们渐渐了解和接受电气,为电气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节论述了1928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当时电业发展的特点。1928年以前,全国各地电业发展不平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电业发展迅速。电厂多由当地绅商开办,多为家族企业,建厂规模小,设备简陋。第二章论述了全国电业管理系统的构成。第一节主要介绍建设委员会及下属部门全国电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第二节分析建设委员会与地方电业监督机关的关系。建设委员会在电业管理上采取中央集权政策,各省建设厅、民营电业联合会在全国电业监督指导工作中起辅助作用。第三章阐述了建设委员会制定的电业政策。第一节说明电业政策的经济思想根源为孙中山的工业化、国家资本及民生思想。第二节分析了全国电业指导委员会概括的电业政策,即中央集权监督、主张民营与公营并重、倡导电业发展的标准化与合理化、促进工业电气化、限制外资参加等政策。第三节对建设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电业法规加以说明。第四章探讨了建设委员会的电业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效果,成败参半。第一节是关于民营与公营并重的电业政策实践效果的考察。第二节是对全国电业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践效果进行考察,如建设水力发电厂计划、电网建设、设立电气试验所、四化普及等,实践成果并不显着。第三节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窃电行为的治理进行考察,尽管建设委员会与电厂运用各种方式与途径积极制止窃电行为,但窃电之风仍然盛行于世。第五章说明电业政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一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发展,二是对当地的工业、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结语部分探讨了电业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制约因素,并以电业政策与实践这一视角说明电业政策与经济思想、政治体制、法律之间的关系。

雷银照[9](2011)在《为什么学习电气发展史》文中认为中国近代电气科学与技术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作者学习电气发展史的感受,叙述了学习电气发展史的几点意义。

房正[10](2011)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于1912年,结束于1950年,历时近四十年,基本贯穿了整个中华民国时期;学会结束时有会员一万六千余人、团体会员一百多个、各地分会五十个以上,是中国近代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科学技术团体;学会由詹天佑、颜德庆等中国最早的职业工程师创立,并长期接受凌鸿勋、茅以升等着名工程师的领导,是近代职业工程师的集合,发挥着工程师“民间领袖”的功能;学会组织工程师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为中国近代工程学术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充分掌握中国工程师学会原始档案和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力图对学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挖掘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追溯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西方的产生及传入中国的过程,另一方面重现“职业工程师”在近代中国的诞生及其群体的壮大过程。其次,梳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按照“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的顺序重新梳理学会复杂的历史沿革,展现学会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历史轨迹。再次,分析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与运作:通过对学会的“组织架构”、“会员资格”、“领导群体”等要素的研究,分析学会的组织与制度演变及其对学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制约学会发展的经费问题”的讨论,了解学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及解决途径;通过对学会历届“年会”的梳理,归纳“年会”演变特点,讨论学会社会功能发挥的实际效果。最后,总结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主要从“工程学研究与工程知识普及”、“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学术与技术规范明确”以及“工业材料试验”四个方面进行概括,这四项工作实际上包含在学会各时期确立的“宗旨”里,也是学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这些工作为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结论部分,笔者对“中国工程师学会与政府的关系”、“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其他专门工程学会的关系”、“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工程师群体的关系”三种关系进行讨论,将学会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形成对学会社会角色的客观定位。作为近代产生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学术团体,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二、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二)(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二、公司制改革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一、人事管理
        二、文书管理
        三、生产管理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二、历年营业概况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一、材料管理
        二、出品情况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第一节 厂、会关系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企业文化
        一、忠信敏确
        二、企业刊物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第三节 行业地位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2)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研究(190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沿革
    第一节 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的筹办兴起
    第二节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沦陷时期及战后的明远电气公司
第二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电力业务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用电业务
    第三节 用电管理
第三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管理制度
    第一节 领导体制与机构
    第二节 技术管理制度
    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发展特色
    第一节 曲折中求发展
    第二节 内部管理权斗争复杂
    第三节 与芜湖近代城市发展荣辱与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1.1 电池的发明
        1.1.2 电池的发展与应用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电池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2.1 晚清物理学着作中的电池知识
    2.2 民国时期的电池专着
    2.3 民国期刊中的电池知识
        2.3.1 电池常识介绍
        2.3.2 干电池专业试验
        2.3.3 新闻特写
    2.4 电池知识传播的特点
        2.4.1 传播内容丰富
        2.4.2 传播载体多元化
        2.4.3 传播来源多样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国时期干电池的制造技术
    3.1 民国时期干电池工业发展概况
    3.2 民国时期私营干电池制造厂-汇明电池厂
        3.2.1 干电池制造设备
        3.2.2 干电池制造原料及配方
        3.2.3 干电池产品推销
    3.3 民国时期外资干电池制造厂-美国永备电池厂
    3.4 民国政府工厂的干电池制造技术-中央工业试验所
        3.4.1 中央工业试验所的创建
        3.4.2 中央工业试验所干电池制造配方试验
        3.4.3 中央工业试验干电池制造原料试验
        3.4.4 干电池标准制定及检验方法
        3.4.5 干电池新配方的发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1 电池对近代中国人生活的改变
    4.2 电池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11-1949 年干电池的专题报告
附录2 1911-1949 年蓄电池的专题报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抗战厂矿内迁与云南工业发展 ——以资源委员会厂矿内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基本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情况概述
    2.1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基本背景
    2.2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主要区域
3 云南作为内迁主要区域的历史条件
    3.1 云南作为工业内迁区域的地理条件
    3.2 抗战前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4 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4.1 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化的基本情况
        4.1.1 抗战期间云南内迁企业概况
        4.1.2 抗战期间云南主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4.2 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化发展特点
        4.2.1 发展过程具有突发性
        4.2.2 发展目的具有战时服务性
        4.2.3 发展方向具有政府主导性
    4.3 资源委员会厂矿内迁对云南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4.3.1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滇经办企业工业发展概况
        4.3.2 案例一:中央机器厂的内迁对云南机械工业的推动作用
        4.3.4 资源委员会下属其它企业对云南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5 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5)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价值之分析
    二、史料概况
    三、学术史回顾及分析
        1、中国工程师学会整体的相关研究。
        2、中国工程师学会具体工作的研究
        3、其他研究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历程
    1.1 中国工程师学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1.1.1 中国工业化
        1.1.2 工程人才的培养与积聚
        1.1.3 社会思潮与政治环境
    1.2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历程
        1.2.1 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1912-1930)
        1.2.2 中国工程学会时期(1918-1930)
        1.2.3 中国工程师学会阶段(1932-1949)
    1.3 小结
第二章 推进工程师共同体的形成
    2.1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形式
        2.1.1 发展分会:联络各地工程科技人员
        2.1.2 联合各专门工程学会:整合各专业工程人才
        2.1.3 设立法定委员会:按实际问题联合人才
    2.2 工程师群体职业精神的形成
        2.2.1 制定工程师信条
        2.2.2 创设工程师节
        2.2.3 维护工程师群体的利益
第三章 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
    3.1 促进工程教育问题之研究
        3.1.1 举行工程教育研究会
        3.1.2 工程教育问题的探究
    3.2 改进工程教育的其他举措
        3.2.1 参与工程课程标准的起草
        3.2.2 倡导举办工程学校
        3.2.3 创设工程教育奖励
第四章 促进工程学术的研究与交流
    4.1 工程名词的统一:工程学术研究与交流基础
        4.1.1 专门的工程名词编译机构之成立
        4.1.2、工程名词统一准则之拟定
        4.1.3 工程名词编译与审定工作之开展
        4.1.4 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名词统一工作之意义
    4.2《工程》?《工程周刊》:工程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4.2.1《工程》
        4.2.2《工程周刊》
        4.2.3 个案:“黄河问题”之讨论
    4.3 年会:工程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4.3.1 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之概况
        4.3.2 年会特点之分析
        4.3.3 各界之评价
    4.4 个案:抗战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学会的科技交流工作
        4.4.1 中国工程师学会科技交流之开展
        4.4.2 科技交流工作之贡献
        4.4.3 取得成就的原因之浅析
第五章 推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与进步
    5.1 工程材料之试验
        5.1.1 工程材料试验机构之成立
        5.1.2 具体工作之开展
        5.1.3 材料试验工作的历史意义
    5.2 工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5.2.1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宣传工作
        5.2.2 协助与编制工业标准
        5.2.3 协助推进工程标准的实施
        5.2.4 中国工程标准协进会的工作
    5.3 《实业计划》之研究
        5.3.1 具体工作之开展
        5.3.2、历史意义
    5.4 大型科技考察:以广西考察为中心
        5.4.1 广西考察团的成立
        5.4.2 考察之经过
        5.4.3 考察情形及结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6.1.1 合作精神
        6.1.2 务实作风
        6.1.3 远见卓识
        6.1.4 高度的责任感
    6.2 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附录
    中华工程师学会章程
    中国工程学会总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
参考文献要目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物、章程、报告
    二、档案
    三、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着作
    四、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学术文章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业规划与实践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力发电厂的规划与实践
    (一)长江三峡附近发展水电的倡议及勘测
    (二)瓯江流域水力之调查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电网规划与实践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电网规划
    (二)浙江省电网计划引发的争议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区域电网建设
三、电业“四化”建设的倡导与实践
四、结语

(7)翁文灏的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概念的使用
第一章 翁文灏早期的人生与理想
    一、早期国外求学与回国地质研究
    二、特殊的时代背景
    三、蒋介石的“知遇之恩”
    四、牛刀小试——中福整理专员
第二章 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战略:矿产开发
        1、对中国矿产资源的调查、现状分析及相关措施
        2、中国特种矿产的统制
    二、发展道路:以农立国,以工建国
        1、以农立国
        2、以工建国
        3、以农立国和以工建国之间的关系
    三、方法手段:科学计划、对外开放
        1、以调查为基础的计划建设
        2、充分利用外资技术
    四、建设模式:国营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
        1、发达国家资本、奖助民营经济
        2、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国防经济建设
    五、管理体制:合理统制经济
    六、布局设计:区域开发
第三章 翁文灏工业化思想渊源
    一、理论来源
        1、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实业计划
        2、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影响
    二、翁文灏个人双重角色对其工业化思想的影响
        1、学界名人
        2、政界要员
第四章 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实施与作用
    一、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实施—以国防设计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为考察对象
        1、国防设计委员会时期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实施
        2、资源委员会时期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实施
    二、翁文灏工业化思想的影响与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8)建设委员会电业政策研究(1928-193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一、1928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状况及背景
    (一) 电气事业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电业的认识
    (二) 1928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状况
二、全国电业管理系统
    (一) 中央电业机关:建设委员会及电业部门的概况
        1、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及组织法的修订
        2、建设委员会电业管理部门概况
        3、经费筹措
    (二) 全国电业治理系统:建设委员会与地方电业机构的关系
        1、建设委员会与地方政府电业监督机关的关系
        2、建设委员会与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的关系
三、建设委员会的电业政策
    (一) 电业政策背后的经济思想根源
    (二) 全国电气事业指导委员会对电业政策的阐释
    (三) 电业法规的颁布
        1、电业基本法规
        2、其他法规
四、建设委员会电业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效果
    (一) 民营与公营并重政策与实践效果
        1、长江中下游民营与国营电厂实际情况
        2、民营与公营并重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
    (二) 建设委员会对电气事业的规划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成效
        1、建设水力发电厂
        2、长江中下游地区电网建设
        3、设立电气试验所
        4、倡导“四化”建设
    (三) 长江中下游地区窃电现象的治理及其效果
        1、窃电法规颁布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窃电情况
        2、建设委员会颁布处治窃电法规
        3、颁布处治窃电法规后的实际情况
五、电业政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一) 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的发展
    (二) 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
结语
    (一) 政策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二) 电业政策与经济思想、政治体制、法律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9)为什么学习电气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学习电气发展史的意义
    1.1 有助于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1.2 有助于澄清疑问, 更正史书之误
    1.3 有助于从历史中获得启发
    1.4 有助于完整认识历史
    1.5 有助于增强学科的文化底蕴
    1.6 有助于学习电气科技知识
2 结语

(10)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早期工程技术群体的演进
    第一节 西"工"东渐:知识与技术的进入
        一、近代"工程"与"工程师"在西方的出现
        二、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
    第二节 新式学校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
        一、西式学校与中国早期工程教育
        二、洋务学堂与本土技术人员的培养
    第三节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工程师群体
        一、留美幼童与第一批近代工程师
        二、庚款、稽勋留美生与近代工程师的培养
        三、留日、留欧学生与近代工程师群体的壮大
第二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
        一、中华工程师学会成立
        二、学会早期快速发展及原因分析
        三、学会走向衰落
    第二节 中国工程学会时期
        一、中国工程学会在美成立
        二、学会移归国内后会务之发展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
        一、两会合并之经过
        二、合并后会务之进步
        三、学会抗战之准备
    第四节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大后方
        二、沦陷区的"中国工程学会"
        三、战后短暂恢复与走向尾声
第三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与运作
    第一节 学会的组织与制度
        一、学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及影响
        二、学会组织制度研究:以入会资格和选举权利为中心
    第二节 学会的领导群体
        一、学会领导群体特点分析
        二、关键人物的努力及影响
    第三节 制衡学会发展的经费问题
        一、学会经费来源分析
        二、收支状况及其影响
    第四节 年会与学会社会功能的发挥
        一、从"会员大会"到"学术年会"
        二、年会社会功能的发挥
第四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工程学研究与工程知识普及:以期刊为中心
        一、工程学研究的载体:《工程》
        二、工程知识普及的推手:《工程周刊》
    第二节 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的培养
        一、工程教育体制之检讨及对当局之影响
        二、工程教育之施行与工程人才之培养
    第三节 工程学术与技术规范的明确
        一、工程名词的编译与审定
        二、工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工程技术突破的尝试:材料试验
        一、早期材料试验委员会之工作
        二、材料试验所与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
结论
附录
征引文献要目
后记

四、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二)(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2]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研究(1906-1949)[D]. 王西陵.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D]. 张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4]抗战厂矿内迁与云南工业发展 ——以资源委员会厂矿内迁为例[D]. 姜晶晶. 云南农业大学, 2016(02)
  • [5]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D]. 邹乐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4)
  • [6]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业规划与实践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J]. 王静雅.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7]翁文灏的工业化思想研究[D]. 李希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8]建设委员会电业政策研究(1928-193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D]. 王静雅.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 [9]为什么学习电气发展史[J]. 雷银照.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S1)
  • [10]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 房正.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电工专家云真自述(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