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沟、回在轴位断层影像上的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然[1](2020)在《胎儿侧脑室的发育及其与距状沟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胎脑发育是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胎脑发育异常会导致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胎儿预后严重不良。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MRI等检查技术被广泛使用,胎儿畸形在孕前检查中检出率显着提高。目前,侧脑室发育已被证实和胎儿畸形有密切的联系,侧脑室检查被列为临床胎儿孕前检查的常规项目。距状沟位于侧脑室后角的两侧,是枕叶内侧面上位置恒定的一级沟。距状沟和侧脑室在位置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逐渐引起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因此,掌握侧脑室及距状沟的宫内发育规律以及二者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提高侧脑室异常的诊断水平。超声检查因具有无辐射、经济、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胎儿侧脑室的检查。侧脑室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展,利用超声测量侧脑室宽和其他二维径线值,发现正常胎儿侧脑室宽的取值在10mm以内。因此,临床上将侧脑室肥大诊断标准定义为侧脑室宽大于1Omm。超声检查因为存在分辨率低和运动伪影等问题,在胎儿侧脑室检查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当超声观察到侧脑室宽异常时,需要对侧脑室进行MRI检查,这显着提高了侧脑室疾病的诊断水平,胎儿侧脑室的相关研究也日渐深入。利用高场强MRI扫描侧脑室可获得高分辨率胎儿脑图像,众多学者开始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侧脑室进行重建,构筑侧脑室三维模型,分析侧脑室的体积、表面积等立体指标数据。然而,活体MRI仍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动伪影的弊端,且受到扫描时间的限制,图像分辨率不足以分清某些结构的边界。同时,当前关于侧脑室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阶段的分析,大孕龄范围内的侧脑室发育规律尚不清楚。随着高场强尸后标本MRI的应用,高分辨率图像的获得成为现实,脑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多次被证实。本研究采用高场强标本MRI对侧脑室的发育进行研究,可以减少分辨率低和运动伪影等原因导致的影像图像中结构显示不清的问题,从而提高结果的准确性。距状沟位于大脑枕叶内侧面上侧脑室枕部的两侧,位置恒定,是定位视觉皮质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当沟的形态出现异常时,常提示周围皮质的发育异常。距状沟是大脑内侧面上最早发育的初级沟之一,掌握距状沟的发育规律,有利于了解大脑内侧皮质折叠的情况。关于距状沟的研究开始于对尸体标本的观察和直接测量。研究发现距状沟在第16孕周开始出现,并证实了距状沟发育的不对称性。随着宫内MRI的应用,逐渐获得胎脑的影像数据,研究学者开始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沟回的发育进行三维分析,丰富了沟回皮质折叠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距状沟最早出现于22孕周,明显晚于神经病理学结果。高场强尸后MRI因为分辨率高,没有运动伪影,应用于距状沟的研究之后,发现距状沟出现的时间提前到第15孕周。目前的研究中,由于内侧面上基底核团的存在,大脑内侧面的分割受限,关于内侧面的皮质折叠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高场强标本MRI研究距状沟的发育规律,揭示了距状沟发育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丰富了大脑皮质内侧折叠不对称性的研究。侧脑室形态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改变时,常提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因此掌握侧脑室发育的形态演变规律十分必要。侧脑室由前脑泡发育而来,脑泡期呈类似圆形的形态,之后随着发育逐渐变薄变窄。侧脑室形态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与脑室周围皮质下结构的发育存在相关关系。在第二孕期,基底节、丘脑等结构体积随发育增加,同时侧脑室体积发育相对脑组织减小。孕中晚期,大脑皮质快速扩张,侧脑室的绝对体积也迅速扩大。研究发现侧脑室的形态演变不仅和侧脑室周围结构的变化有关,还和大脑皮质内侧的折叠有关。动物实验证实,侧脑室的形成和距状沟演变有密切关系。关于独立性侧脑室轻度增宽胎儿的研究也发现,侧脑室宽和距状沟深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场强标本MRI研究正常胎儿侧脑室和距状沟之间的关系,将为侧脑室的形成和周围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大孕龄跨度的胎儿标本进行高场强MRI扫描,获取数据后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研究胎儿侧脑室和距状沟的发育规律及其发育相关性。因为胎脑结构较成人脑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胎脑一直处于发育过程中.结构尚不成熟,且发育较快,目前没有适用于胎儿的图像处理软件。本研究采用人工分割的方法进行结构分割,避免了自动分割常会出现的分割错误。同时,高场强MRI图像中结构边界显示清晰,提高了图像分割的精确度,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精确性。掌握侧脑室和距状沟的发育规律及其相关性对了解宫内胎儿的发育有重要意义,将为临床上侧脑室的诊断和评估提供线索,丰富内侧皮质折叠不对称发育的研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胎儿侧脑室的发育;2.胎儿距状沟的发育;3.胎儿侧脑室发育与距状沟的关系。第一部分:胎儿侧脑室的发育目的:胎儿侧脑室发育是脑发育中重要的过程,阐述侧脑室的发育演变将为侧脑室孕前诊断提供依据。本部分旨在通过重建侧脑室,并对侧脑室进行形态分析和定量测量,探索第二孕期和第三孕期胎儿侧脑室的演变规律。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胎儿标本84例,孕龄范围为14-35孕周。利用3.0T和7.0TMRI对标本进行扫描,将图像数据导入AMIRA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构建侧脑室三维模型,测量侧脑室体积和径线等值,分析侧脑室的形态演变和径线变化。结果:侧脑室的形态在第14孕周时比较幼稚,随后逐渐分为前部、后部、中央部和下角四个部分,最后逐渐变窄变薄。在第33孕周时,侧脑室各部分已变为窄薄样状态,逐渐趋向于成人形态。侧脑室的标准化体积呈现下降的趋势。侧脑室的绝对体积变化过程分为稳定期(14-23孕周)和波动期(24-35孕周)两个阶段。侧脑室体积在14-23孕周先缓慢下降,从第24孕周开始波动性增大,到33孕周时增至4321mm3,最后在第35孕周时逐渐减小至2023.288mm3。侧脑室径线值随孕周增加而增大。其中,LTAP值增长幅度最大,从25.46mm到52.28mm。其他值增长相对LTAP较慢,LHCP增长幅度最小。侧脑室半径的变化维持在2mm-7mm之间,呈现缓慢增大的变化趋势。结论:侧脑室的形态经历了从类圆形到窄长的变化过程,最后逐渐发育为类似于成人的形态。侧脑室标准化体积的变化和侧脑室形态变化相符。侧脑室绝对体积的变化和脑室周围结构变化相适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侧脑室的各径线值随孕周增大,反映了脑室周围各结构逐渐变大。其中,大脑半球变化最快,基底节和丘脑变化相对较慢,胼胝体基本无变化。侧脑室半径的值始终稳定在10mm以内。第二部分:胎儿距状沟的发育目的:距状沟是大脑内侧面上位置恒定的沟,距状沟的发育可以为脑发育异常提供线索。本部分旨在通过分析第二和第三孕期胎儿距状沟的形态、沟长和沟深值变化及其侧别差异,为阐明距状沟的形态演变和不对称发育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93例14-33孕周的胎儿,进行3.0T和7.0T MRI扫描。将图像数据导入ITK-SNAP软件中进行图像处理,重建距状沟三维模型,观察距状沟的形态变化,测量距状沟的沟长和沟深。然后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距状沟沟长和沟深的变化,最终阐释距状沟的侧别差异和形态演变规律。结果:距状沟在第14孕周开始出现,根据在旁正中矢状位的MRI图像上的形态被分为5种类型:连续型、平坦型、S型、不连续型和分叉型。距状沟的沟长和沟深随孕周的增加逐渐增大,沟长值的离散程度小于沟深,个体差异较小。左右侧沟长和沟深的关系表达式分别为:L-length=0.062GA2-1.594GA+13.327、R-length=0.081GA2-2.265GA+19.401 和 L-depth=0.375GA-1.021、R-depth=0.401GA-1.224。右侧距状沟沟长值和沟深值大于左侧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距状沟的形态分型开始于胎儿时期,距状沟沟深随孕周呈线性增长,沟长呈二次函数增长。沟长和沟深呈左右不对称性发育,沟长值比沟深值更稳定,个体差异小,具有更大的临床诊断意义。本结果将有利于掌握距状沟的发育规律,并为大脑内侧皮质的不对称发育提供线索。第三部分:胎儿侧脑室发育与距状沟的关系目的:在胎脑发育过程中,侧脑室与距状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本部分旨在探索侧脑室和距状沟发育的相关性,结果有利于揭示侧脑室演变过程中和周围结构的相互关系,为侧脑室异常的诊断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84例14-33孕周的胎儿标本,利用3.0T和7.0T MRI扫描获得数据,在同一个坐标下重建侧脑室和距状沟的三维模型,观察二者的形态演变及相互位置,进行径线测量,分析二者的位置及径线相关性,最后利用SPSS软件获得侧脑室和距状沟径线值之间的统计学关系。结果:二维MRI图像显示,随着距状沟的发育,距状沟的深度随着侧脑室枕部切面面积的减小逐渐增加。三维模型显示距状沟和侧脑室的枕部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靠近。21孕周之前,三维模型侧面观显示距状沟位于侧脑室枕部的前侧,随后向后逐渐发育并超出侧脑室的枕部,距状沟后部呈波浪状。统计学分析发现距状沟的沟长、沟深和侧脑室的枕角长呈线性相关,相互关系可分别表示为:R-length=2.4204(LPH)-27.5706,R-depth=0.5145(LPH)-2.3072,L-length=2.0939(LPH)-23.4099 和 L-depth=0.5902(LPH)-2.3403。结论:侧脑室体积和距状沟沟长在14-35孕周都遵从由慢到快的生长规律。距状沟位于侧脑室枕角内侧,随着距状沟的发育侧脑室枕角逐渐缩小,距状沟沟长和沟深与侧脑室枕角长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距状沟的沟长和沟深与侧脑室发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阐释了侧脑室发育过程中和相关结构的演变规律,为侧脑室异常发育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李彦林[2](2019)在《犬、猫脑变性病和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影像观察》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兽医行业飞速发展,诊断技术和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提高,动物医院开始使用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小动物神经疾病的诊断。磁共振仪优秀的软组织成像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小动物神经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由于磁共振仪器扫描价格较高、磁共振设备尚未普及、国内相关病例报道较少的原因部分脑部神经疾病难以做出分类,存在误诊、漏诊的情况。本文对犬、猫脑变性病和非感染性脑炎的磁共振影像诊断展开了研究,旨为磁共振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试验采用美时医疗公司VET-MR0.3 T动物专用磁共振扫描仪、配套MRIRF coil扫描40例患有脑变性病的病例和12例非感染性脑炎的病例;采用联影公司uMR5601.5T磁共振扫描仪、配套大小柔性线圈扫描6例患有非感染性脑炎的病例,搜集病例基本信息,进行临床基础检查及神经学检查并获取血液检查结果。扫描序列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短TI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对比增强序列(Gd-T1WI)、弥散加权序列(DWI)。共总结九种常见的犬、猫脑变性病,分别为先天性脑积水、犬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犬认知障碍综合征、原发性小脑皮质变性、孔洞脑畸形、神经元脂褐质沉积正、肝性脑病、食盐中毒、维生素B1缺乏;三种常见的犬非感染性脑炎,分别为肉芽肿性脑膜脑炎、坏死性脑膜脑炎、坏死性白质脑炎。全文共选取14例典型病例结合问诊、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诊断。同时,结合对40例脑变性病例和18例非感染性脑炎病例的磁共振影像观察结果及相关参考文献,初步拟定了犬、猫脑变性和非感染性脑炎的诊断规程。
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林炎生,张剑凯[3](2018)在《大脑横切面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规律》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颞叶脑回在横切面上与髓突的对应规律,为影像学定位脑回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正常人颅脑标本,用水彩颜料对颞叶各脑回染以不同颜色,做平行于眦耳线、层厚6mm的横切脑片。选取其中能切到颞叶脑回的典型层面,通过染色确认颞叶各脑回,观察、测量、统计对应髓突的数目、方向等形态特点。结果:脑横切面上,颞叶脑回对应的髓突数目,绝大多数为1支,极少数为2支;对应的髓突方向,也是固定的。结论:在脑横切面上,通过髓突定位脑回是可行、可靠的。在一定方向上的1~2支髓突对应的皮质,即为相应的颞叶脑回。
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林炎生,张剑凯[4](2018)在《端脑冠状面上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髓突与颞叶脑回在冠状面上的对应规律,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颞叶脑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选正常人脑标本,用广告颜料对颞叶脑回染色,作层厚6 mm之冠状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观察分析颞叶脑回与髓突之间的对应性并总结规律。颞叶脑回所对应的髓突绝大多数为1支,极少数为2支。髓突方向在不同的冠状切面也是固定而且基本是对称的。颞叶脑回与髓突之间在冠状面上有规律可寻,影像学上可以通过髓突在冠状面上定位颞叶脑回。
李梦竹[5](2018)在《大脑颞下沟计算断层影像解剖学及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临床诊疗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机体躯体感觉、运动等相关的疾病确诊及基于空间立体定向高新技术的微创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已逐渐由传统的创伤大的开颅手术过渡到微创医疗,大脑沟回等各组织的解剖学形态则就是手术病灶精确定位的依据。而针对大脑脑沟的探索也由其浅显的空间解剖学逐渐向各组织结构立体空间定向、功能学以及其内在相互联系等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颞下沟(Sulcus temporalis inferior,STI)是人类大脑组织结构中的形态比较固定的脑沟,在大脑组织的发育进化过程中,颞下沟可以归类于一级结构。颞下沟由颞中回和颞下回上下包绕组成,颞下沟走行时可发出23条短沟侧枝。李振平等学者[11]研究表明颞下沟走行上几乎与颞上沟平行,末端走行向后下,伸入到颞下回的后方,再往后移行为枕前切迹连线。对颞下沟相关的空间解剖学、组织功能学的研究可以极大地帮助理解其附近毗邻组织的相关解剖及生物学功能。现医学界还暂时缺乏专门针对颞下沟立体空间结构的详细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入组了25例院内相关体检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及功能性病变的成人头颅MR影像,于三维空间立体坐标轴内测定颞下沟的空间立体坐标集,并算出其回归方程式;并根据颞下沟空间点坐标数据库完成空间立体建模。旨在为颅脑神经影像学及微创神经外科学提供精确的可视化立体解剖学模型,为相关神经影像学、微创神经外科等临床医师的工作提供颞下沟数据化的三维立体空间解剖学信息。第一部分基于AC-PC线定位系统的颅脑颞下沟断层影像解剖学目的:通过探索把AC-PC线当做基线扫描的成人头颅MR影像信息,探究颅脑颞下沟在横状面位及矢状面位断层中的解剖学投影情况。方法:入组25例成人头颅MR影像,将颅脑前后连合AC-PC线设定成基线进行扫描,设定横状面位断层的层厚3mm,矢状面位断层的层厚7mm。将颅脑MR图像扫描结果按照Dicom3.0格式导进eFilm 2.1软件中,借助eFilm 2.1的“追踪及3D-Cursor”功能在颅脑横、矢状面各断层连续扫描图像上辨识出大脑颞下沟精确的空间解剖形状数据信息。结果:颅脑MR横状面位上可以精确辨识出颞下沟,测出了颞下沟解剖学形态及空间坐标。结论:于颅脑MR横断面图像上精确辨识出颞下沟,可为临床工作中的微创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相关手术及影像学科相关断层区域的扫描定位的开展提供大脑颞下沟精确的空间坐标数据基础。第二部分颅脑颞下沟空间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回归分析1.构建颅脑颞下沟上升走形段空间定位坐标数集目的:构建颞下沟上升走形段在三维空间立体坐标系中的空间立体坐标集。方法:入组25例人员大脑MR扫描图像数据信息经一系列处理后在Adobe Photoshop CC14.0中打开,构建三维空间立体坐标系,读取颞下沟上升走行段各点的精确坐标数据,构建出颞下沟上升走行段三维空间坐标集。结果:得到颞下沟上升走形段在三维立体坐标系轴中立体坐标数集。结论:颞下沟上升走形段在三维空间立体坐标系中位置相对固定,本研究测得的空间立体坐标集为大脑沟回组织空间立体定向描述解剖形态学提供了更客观的数字依据。2.颅脑颞下沟表层的投影图和回归方程分析目的:计算出颅脑颞下沟在三维空间坐标轴内的回归方程式。方法:以颅脑AC-PC连线中点为原点构建三维立体坐标轴,入组25例人员大脑MR扫描图像数据信息经一系列处理后在Adobe Photoshop CC14.0中打开,根据所测颅脑颞下沟空间坐标集计算其在各断面上的回归方程式。结果:颅脑颞下沟的外侧缘于颅脑冠状面位及矢状面位中的投影,可详实描述颞下沟形态学走向,成功算得颞下沟于空间坐标系中横状面位、冠状面位及矢状面位中的回归方程式。结论:颅脑颞下沟走行路径离散偏移较小,空间形态较稳定。第三部分颅脑颞下沟的三维立体形态构建与可视化研究目的:构建颞下沟的三维空间形态模型,给颅脑神经放射学及微创神经外科学以可借助的精确的可视化立体解剖形态学建模。方法:将入组患者头颅冠状面位上MR图像的扫描数据信息按照Dicom3.0的形式代入到3D-Doctor三维重建软件中,手动将大脑表面、侧脑室及颞下沟进行分割,并对其进行空间立体重建。结果:对颞下沟进行了三维立体空间重建,更为详实地描述出了颞下沟空间解剖学形态及其周围毗邻区域的情况。结论:根据颅脑MR断层扫描数据信息构建颞下沟空间立体模型,可直观地表示出颞下沟及侧脑室在整个颅脑中的三维空间立体解剖学位置情况,对临床诊疗活动的辅助诊断及科研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程彦昊,张健,张金山,高佩红,费昶,衡雪源[6](2015)在《脑表面重建磁共振影像定位中央区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脑表面重建影像墨卡托视图(Mercator View)在显示中央区结构及定位中央沟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12月在我科实施导航手术的52例病例中选择出应用3D T1 MPR序列获取影像数据的患者资料43例。将患者的影像三维数据通过磁共振工作站进行曲面重建得到墨卡托视图。由神经外科和影像科医师分别对该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中央沟及其周围结构的影像特点定位中央沟。结果共得到正常的中央区资料73个,有病变的中央区资料13个。正常中央区均能够在墨卡托视图上得到清晰的显示和明确的定位,13例有病变的中央区中92.3%的中央沟能够得到准确的定位,而且不同人员对其定位结果均一致。结论中央区结构可以在单幅脑表面重建墨卡托视图上得到完整的显示,有助于更直观、更准确地判断中央沟位置。
林久銮[7](2014)在《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功能因其相关脑区分布分散、个体差异大及病理重塑等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临床功能定位中的一大难题。传统语言区功能定位研究大多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或皮层电刺激(electriccortical stimulation,ECS)定位脑功能技术,但这些方法现有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对功能定位精确和便捷的需求。其中,fMRI技术空间分辨率方面尚有不足,而皮层电刺激定位语言区又异常繁琐,费时,文献报告71%病人在电刺激时有后放电和其他负效应,干扰了定位的准确性。基于高频皮层脑电技术(high gamma electrocorticograpy,high gamma ECoG)的大脑功能定位方法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其理论基础是:不同认知功能的执行伴随对应大脑功能区域ECoG信号,特别是高于60Hz的高频波段的脑电能量变化。这可用于实现基于颅内电极高频脑电定位语言区的方法。本研究选择14例经利手评价及功能磁共振语言分析,优势半球在左侧的,并行左额颞埋藏颅内电极的癫痫病例,采用相同的语言测试任务,分别应用fMRI、ECS及high gamma ECoG方法定位语言区。并以ECS为标准比较分析三者定位语言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术后失语与三种方法定位语言区切除之间的关系;分析high gamma ECoG语言响应点的数量、分布及位置对术后失语类型和失语程度以及失语恢复的影响。我们得出如下结论: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功能磁共振,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和电刺激的结果吻合度高;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可以作为替代电刺激定位语言区的方法或者可以作为在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基础上进行电刺激以提高电刺激的效率的方法。癫痫间期放电影响high gamma ECoG语言区的分布,high gamma ECoG可以更敏感的反应语言网络,包括语言潜在的和重塑网络,更敏感的反应语言的传导路径及过程。high gamma ECoG语言响应点的切除对语言功能的影响与以下因素相关:切除的high gamma ECoG响应密集区语言点3个以上的,有两种语言任务激活的或者有电刺激阳性的;切除部位位于Broca区、Broca区后上部(Broca向运动语言区的通路)或者Broca区后下部的(Broca区和感觉性语言区的通路)的失语程度要重、术后失语恢复更慢。
罗洪艳,杨清云,张绍祥,饶家声,谭立文[8](2011)在《一种基于人脑三维模型分割断面图像上脑沟、回的方法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人脑三维模型实现二维断面图像上大脑沟、回的分割。方法首先在三维脑模型上以勾勒轮廓的方式界定不同脑沟、脑回区域,然后映射到断面相应区域上,进行区域内颜色填充,达到分割目的 ;并采用Visual C++6.0结合可视化类库工具包搭建脑沟、回分割平台,予以实现。结果准确有效地分割出了序列断面图像上的右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结论此方法为获取完整、连续的脑沟、脑回断面解剖图谱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实现手段,对于丰富数字化脑图谱及促进脑部功能与疾病诊断定位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
刘莉娜[9](2009)在《大脑内部结构不对称性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随机选取的、进行颅脑MRI常规体检者的冠状面大脑内部具体结构(左右侧对比)的影像学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大脑内部具体结构是否存在不对称性和/或存在怎样不对称性,为影像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解剖学依据,从而将解剖与临床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方法利用GE3.0T磁共振对4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颅脑矢状位T1WI扫描,再选择正中矢状层面,找出AC-PC线并作垂线,前后范围包括胼胝体前后缘(包全膝部及压部),层厚及层间距固定,扫描参数固定。选取冠状位典型层面及测量内容。利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中3D MIP模块中测量工具对选取层面中侧脑室、尾状核、基底节灰质核团进行面积测量,将最终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0.5分析。结果侧脑室前角、体部、后角面积均是左侧略大于右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状核头、体部面积均是右侧略大于左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面积是右侧略大于左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开后,女性侧脑室前角面积是左侧略大于右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脑室体部及尾部面积是左侧略大于右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状核头部及体部的面积均是右侧略大于左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面积是右侧略大于左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侧脑室前角、体部及后角的面积均是右侧略大于左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状核头部的面积是左侧略大于右侧,左右两侧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尾状核体部的面积是右侧略大于左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面积是左侧略大于右侧,左右两侧侧别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高性能的MRI仪器扫描测量可以作为研究大脑相关结构的可信赖的方法;大脑内部结构(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及侧脑室)是基本对称的,不存在明显的侧别差。按性别分开测量后,某些大脑内部结构的确存在显着的不对称性。这种特点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性别的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大脑内部结构的不对称性研究结论在影像诊断读片、涉及某些特定部位的疾病的诊断及功能性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杜晓华[10](2009)在《脑实质结构的CT测量与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病者约有100万以上,其病死率约为45%;大量资料表明患脑血管病经抢救存活者中,50%~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据统计,脑血管病经抢救治疗存活者中,在5年内约有20%~47%的复发率。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15%,因此,其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属神经科的急危重症。目前,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都主张超早期(脑出血<6h)或早期手术(脑出血<12h),因此,需要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血量和诊断出血部位。目前临床急诊科脑出血的诊断主要由影像科医师读CT片完成,测量出血量只是根据CT出血层面粗略计算,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诊断时间长、出血量计算不精确,这无疑将影响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任。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辅助医生进行清晰、准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图像分析软件与计算机相结合,可以快速自动识别CT片的脑出血区域,可以精确测量出血量,但其缺点是难于确定出血区域的解剖名称,即难于得出诊断结论,即不能定位出血区域的结构名称。目前,有很多学者对脑部结构进行了定位研究,如,脑表面脑的沟回的定位,脑内部结构如神经核团的立体定位等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没有在CT影像上进行计算机定位辅助神经外科医师诊断的脑实质定位。本研究拟在影像解剖的基础上,以脑出血的临床分类(分为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血)为基础,通过对18~86岁之间的正常国人脑CT数据相关脑结构进行测量与分析,提出区分以上脑结构的标准,以期为计算机自动定位脑实质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剖学指导,进而实现计算机快速诊断脑出血。本研究包括:1.通过在CT图像上对四叠体池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将其作为区分大脑与小脑的标志的可行性;2.在CT上对脑桥的长宽、内囊后肢倾斜角进行测量,确立在CT上区分脑干、基底节区和背侧丘脑的标准;3.运用3DMed三维重建软件对侧脑室、四叠体池、颅骨等脑部结构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辅助医学解剖专业教学。材料与方法1.选取以眦耳线(OM线)为扫描基线的20例健康国人头部CT片,用Centricity DICOM Viewer读片软件(GE公司读片软件)观测四叠体池的起止扫描刻度,统计四叠体池的平均高度和最小高度。2.选取以OM线为扫描基线的152例健康国人头部CT片。按年龄分为:Ⅰ组年龄<60,Ⅱ组年龄≥60,用MxLiteView DICOM Viewer读片软件(飞利浦公司读片软件)对脑桥长宽径进行测量;按颅型分为长、方、圆三组,用MxLiteViewDICOM Viewer读片软件(飞利浦公司读片软件)对内囊后肢倾斜角进行测量。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均数及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确定国人标准脑桥长宽径和内囊后肢倾斜角。3.选取一套以眦耳线(OM线)为扫描基线的薄层(层厚2.5mm)头部CT图像,用分割软件Ground truth editor对侧脑室、四叠体池和颅骨进行分割,用3DMed重建软件对侧脑室、四叠体池、颅骨等脑部结构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分别显示和同时显示三者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1.在CT片上观测到,四叠体池的前界为中脑背侧、四叠体板和松果体,后界为小脑幕,两侧分别与左右偏下的环池相邻,但两池间分界不明显。其与小脑上蚓部前缘之间显示为一凹向前的弧形低密度阴影,且与小脑在横断面上同步出现。四叠体池的高度:均值为(15.38±1.27)mm;最小值为13.20mm。2.经CT片观测,脑桥与小脑蚓部间有第四脑室,在脑桥前为桥池,向外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桥池和脑桥小脑角池呈低密度影环绕脑桥。脑桥的长宽径值分别为:男性(29.98±1.91)mm,(23.93±1.57)mm,女性(28.48±1.74)mm,(23.00±1.60)mm。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组间主效应差异显着(F=22.182,P=0.000),男性脑桥长度较女性脑桥长度长。两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60岁的男性脑桥长度同<60岁的女性差异显着(t=4.388,P=0.000),<60岁的男性脑桥长度较<60岁的女性脑桥长度长;≥60岁的男性脑桥长度同≥60岁的女性差异显着(t=2.541,P=0.014),≥60岁的男性脑桥长度较≥60岁的女性脑桥长度长。采用two-way ANOVA方法结果显示性别组间差异显着(F=25.106,P=0.000),男性脑桥长度较女性脑桥长度长,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0.002,P=0.968)。年龄分组和性别分组脑桥宽测量值,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年龄主效应无显着性差异;组间主效应差异显着(F=14.629,P=0.000),男性脑桥宽度较女性脑桥宽度大。两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60岁的男性脑桥宽度同<60岁的女性差异显着(t=2.290,P=0.026),<60岁的男性脑桥宽度较<60岁的女性脑桥宽度大;≥60岁的男性脑桥宽度同≥60岁的女性差异显着(t=2.945,P=0.005),≥60岁的男性脑桥宽度较≥60岁的女性脑桥宽度大。采用two-way ANOVA方法结果显示性别组间差异显着(F=12.543,P=0.001),男性脑桥宽度较女性脑桥宽度宽,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0.628,P=0.429)。3.在CT片横断面上可见,内囊呈“><”形的低密度影,与周围的灰质核团分界清楚。内囊后肢的前外侧为基底节区,后内侧为丘脑,分开基底节区与丘脑。长、方、圆三类颅型之间的内囊后肢倾斜角分别为:36.40°±2.48°,39.09°±2.78°,42.64°±2.02°。统计学分析显示各颅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F=50.066,P=0.000)。4.建立了侧脑室、四叠体池、颅骨等脑部结构模型,三者空间位置关系清楚明确。既能单独显示,也能任意搭配或总体显示,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结论1.四叠体池的测量结果表明,其高度的最小值>10mm,在常规10mm的CT扫描中都可以观测到四叠体池的出现,出现四叠体池,可以确定其背面的脑结构为小脑。因此,可以将四叠体池作为区分大脑与小脑的指标。2.在第四脑室、桥池、脑桥小脑角池大体定位脑桥的基础上,脑桥的长宽径值可以准确定位脑桥,并可以辅助定位脑干。因此,结合脑桥周围脑池、第四脑室及径值可以定位脑桥和脑干。3.内囊后肢位于丘脑和基底节区之间,其在CT上呈“/\”形的低密度影,与两侧的丘脑和基底节区分界清楚,在内囊的低密度影初步定位的基础上,依靠内囊的倾斜角可以准确区分。因此,内囊后肢可以作为区分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指标。4.3DMed重建软件对四叠体池、侧脑室和颅骨的重建可以很好的显示它们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可用于临床教学。重建的三维立体图像有如下优势:a、能沿任一轴旋转,能以任意角度观察;b、重建的三维图像能进行任一平面的切割;c、在进行实施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切割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互动性操作;d、可以对操作过程中进行同步摄像,动态三维显示,导出后可以进行术前讲解和临床教学。
二、大脑沟、回在轴位断层影像上的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脑沟、回在轴位断层影像上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胎儿侧脑室的发育及其与距状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胎儿侧脑室的发育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胎儿距状沟的发育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胎儿侧脑室发育与距状沟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创新点和意义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荣誉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2)犬、猫脑变性病和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影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磁共振成像理论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
1 磁共振成像基础理论 |
1.1 磁共振成像原理 |
1.2 磁共振成像解读方法 |
1.3 兽医临床常用磁共振序列 |
1.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
2 磁共振兽医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犬、猫脑变性病磁共振影像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先天性脑积水 |
2.2 犬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 |
2.3 犬认知障碍综合征 |
2.4 原发性小脑皮质变性 |
2.5 孔洞脑畸形 |
2.6 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 |
2.7 肝性脑病 |
2.8 食盐中毒 |
2.9 维生素B1缺乏 |
3 犬、猫脑变性病磁共振诊断规程与影像特点 |
3.1 脑变性病磁共振检查方法 |
3.2 犬、猫脑变性病磁共振影像诊断特点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犬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影像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肉芽肿性脑膜脑炎 |
2.2 坏死性脑膜脑炎 |
2.3 坏死性白质脑炎 |
3 犬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诊断规程与影像特点 |
3.1 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检查方法 |
3.2 犬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影像诊断特点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3)大脑横切面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取材、染色与切片 |
1.2 观察、测量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第四脑室、垂体层面 (图1) |
2.2 视交叉层面 (图2) |
2.3 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层面 (图3) |
2.4 内囊、第三脑室层面 (图4) |
3 讨论 |
3.1 脑回定位的研究方法 |
3.2 脑回的定位方法 |
3.3 髓突与颞叶脑回的对应规律 |
(4)端脑冠状面上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大脑颞下沟计算断层影像解剖学及三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AC-PC线定位系统的颅脑颞下沟断层影像解剖学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颅脑颞下沟空间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回归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颅脑颞下沟的三维立体形态构建与可视化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
继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附录 |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B 个人简历 |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脑表面重建磁共振影像定位中央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操作方法 |
三、定位方法 |
四、数据分析 |
结果 |
讨论 |
(7)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内容 |
1.2 选题背景 |
1.2.1 语言区及语言网络概述 |
1.2.2 语言区定位的现状和困难 |
1.2.3 优势半球与利手的关系及利手评价 |
1.2.4 Wada试验方法及应用 |
1.2.5 f MRI语言功能定位及对优势半球的判定 |
1.2.6 基于 3D脑表面影像的术中沟回辨识及脑功能定位技术 |
1.2.7 语言功能核磁融合 3D脑表面成像辨识语言沟回位置 |
1.3 文献综述 |
1.3.1 颅内脑电的癫痫外科应用 |
1.3.2 颅内脑电语言功能定位 |
1.3.3 病损灶、癫痫灶与语言区的关系 |
1.3.4 语言缺损与癫痫发作分期的关系 |
1.3.5 失语症分类 |
1.3.6 术中个体化语言区的辨识和保护 |
1.3.7 语言功能的重塑和代偿 |
1.3.8 三种语言定位方法的比较 |
1.3.9 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写作结构 |
第2章 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路线图 |
2.2.2 患者的入选标准 |
2.2.3 试验步骤 |
2.2.4 临床一般资料 |
2.2.5 3D脑表面重建沟回辨识及中央前回和Broca区确认 |
2.2.6 high gamma ECoG语言功能定位 |
2.2.7 功能核磁语言功能定位的公式和处理流程 |
2.2.8 皮层电刺激语言功能定位 |
2.2.9 比较ECo G和f MRI定位 |
2.2.10 癫痫灶切除及术后失语评估 |
2.3 举例说明ECOG语言功能定位和手术切除范围关系 |
2.4 统计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7 展望 |
第3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一种基于人脑三维模型分割断面图像上脑沟、回的方法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与方法 |
1.1 图像来源 |
1.2 方法 |
1.2.1 人脑三维模型重建 |
1.2.2 三维模型上脑沟、回区域的界定 |
(1) MFC与VTK的消息通信: |
(2) 三维模型上点的拾取: |
1.2.3 原始真彩色断层图像上脑沟、回区域的映射 |
(1) 坐标转换: |
(2) 确定填充边界: |
1.2.4 区域颜色填充 |
2 结果 |
2.1 脑沟回分割平台 |
2.2 中央前回、后回的分割结果 |
3 讨论 |
(9)大脑内部结构不对称性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注意事项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所有受检者冠状位大脑内部结构在磁共振T1WI成像中诸面积测量的检出率: |
2.2 所有受检者冠状位大脑内部结构在磁共振T1WI成像中诸面积的测量结果: |
2.3 女性受检者冠状位大脑内部结构在磁共振T1WI成像中诸面积的测量结果: |
2.4 男性受检者冠状位大脑内部结构在磁共振T1WI成像中诸面积的测量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MRI显示组织结构(本文中为大脑内部结构)的理论基础 |
3.2 应用MRI测量大脑内部结构的优、缺点 |
3.3 大脑相关结构不对称性的影像学研究 |
3.4 大脑内部结构不对称性的神经生物学意义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脑实质结构的CT测量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脑实质结构的CT测量与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侧脑室、四叠体池和颅骨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待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统计学审计证明 |
四、大脑沟、回在轴位断层影像上的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胎儿侧脑室的发育及其与距状沟的关系[D]. 李卓然. 山东大学, 2020(12)
- [2]犬、猫脑变性病和非感染性脑炎磁共振影像观察[D]. 李彦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大脑横切面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规律[J]. 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林炎生,张剑凯. 解剖学杂志, 2018(05)
- [4]端脑冠状面上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关系[J]. 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林炎生,张剑凯. 解剖学杂志, 2018(03)
- [5]大脑颞下沟计算断层影像解剖学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 李梦竹.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6]脑表面重建磁共振影像定位中央区的临床研究[J]. 程彦昊,张健,张金山,高佩红,费昶,衡雪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10)
- [7]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D]. 林久銮. 清华大学, 2014(05)
- [8]一种基于人脑三维模型分割断面图像上脑沟、回的方法与实现[J]. 罗洪艳,杨清云,张绍祥,饶家声,谭立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09)
- [9]大脑内部结构不对称性的影像解剖学研究[D]. 刘莉娜. 青岛大学, 2009(10)
- [10]脑实质结构的CT测量与定位[D]. 杜晓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