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男排后排进攻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琦[1](2020)在《2018-2019赛季CUVA24强赛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后排进攻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发展至今,大量技术飞速发展,后排进攻在排球运动中愈发受到各位研究人员的青睐,现如今已经成为各支球队极其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球队将后排进攻融入至自身的战术体系之中。大学生球队作为我国排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主流发展趋势是极其重要的。湖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队作为湖南省最高水平的排球队伍,不仅仅代表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最高水平,更是代表着湖南省排球的最高水平。2020年第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将在山东青岛举行,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将代表湖南省参加本次赛事。而在湖南省政协会议上关于以湖南师范大学男排为基础组建湖南师范大学青年男排的提案,更是赋予了湖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队全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湖南师范大学男排更应该顺应发展大趋势主动进行自我变革,将后排进攻完全融入至自身战术体系中。本文以2018-2019赛季CUVA24强赛湖南师范大学男排9场比赛中对于后排进攻的运用进行研究,以发现自身在后排进攻使用过程总的优劣势,得出以下结论:(1)从非技术因素方面来看湖南师范大学男排队员身高相对较矮,身体力量,扣球高度等因素尚可,具备较好完成后排进攻的基本条件。但部分球员体重指标略高,影响自身灵敏性,扣球高度指标也仍有上升空间。(2)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对于后排进攻的整体运用次数过低,且发起位置过于集中,绝大多数由二号位后排发起。过于集中的后排进攻发起点更容易被对手进行针对性的拦防,增加了受迫性失误的几率。(3)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对于后排进攻的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后排进攻的运用方式过于单一,对于后排进攻的使用过于依赖后排二号位与后排三号位的调整攻与单点强攻。缺少对于四号位后排进攻的使用,且缺乏对于立体进攻的战术部署,未能将后排进攻融入到自身“快变”的战术体系中。(4)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在本次系列赛中,后排调整攻与前排调整攻相比扣球成功率更高,且被拦回和被拦死的比率更低。(5)湖南师范大学男排的后排进攻非受迫性失误率过高,非受迫性失误全部为扣球下网与扣球出界暴露出对于后排进攻使用不熟练、二传队员与攻手队员之间缺乏战术默契的问题,没有出现后排进攻违例,表明队员具备较好的空间意识。
张诗钰[2](2020)在《河北师范大学男排进攻效果的分析研究 ——以2018-2019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球运动自从诞生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了各国人民都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当前我国高校中高水平排球队的数量和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要想继续发展,不仅要靠老一辈教练员的言传身教,更是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作为指导,默契的教练团队配合,才能创造出优异的比赛成绩。虽然竞技比赛中能够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都有很多,但是在各种球类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很重视积极主动的进攻技术和效果。为此很多作者都对排球的进攻效果进行了研究,但是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这些研究对于进攻效果的分析虽然很全面,但是对于造成某种进攻效果的原因,并没有更多直观的数据作为支撑。本文以得分效果为线索,将不同的战术形式整合在进攻效果中,进行统计分析,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是为了能够给读者更为直观的进攻效果数据。河北师范大学男排在参加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的二十七支参赛队伍中获得第十五名。因为本次比赛的每一位对手都有不俗的实力,所以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找出目前河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队在进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给与相关建议,希望在新赛季前能够有效的提高进攻效果,最终实现提高球队运动成绩的目标。通过临场统计和视频统计,经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河北师大男排运动员在身体形态方面与对手差距明显。(2)河北师范大学男排运动员的年龄方面与对手有一定差距。(3)河北师范大学男排的进攻战术依赖主攻。(4)河北师范大学男排主攻队员进攻失分主要原因为被拦死。(5)河北师范大学男排副攻进攻有待改善。(6)河北师范大学男排接应进攻的比例有待提升。(7)二次攻使用频率有待优化。根据结论相应的给出以下几点建议:(1)监控队员摸高情况,做好队员体重管理工作。(2)合理规划运动员更迭工作,维持运动队合理的年龄结构。(3)寻求进攻战术的变化,增强不同专位之间的掩护作用。(4)丰富进攻线路,打吊结合,化解进攻压力,提高得分能力。(5)增加副攻自我掩护进攻战术,提高副攻在进攻端的地位。(6)着力培养接应队员,分担进攻端的整体压力。(7)提高一传质量,减少被迫二次进攻的数量,提高进攻质量。
姜芳[3](2020)在《基于技战术效果统计的近3届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失利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中国男排参加过两次奥运会比赛。第一次是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男排因前苏联等国抵制而递补获得参赛资格并最终获得第八名。第二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排作为东道主参赛,最后成绩是同保加利亚、波兰、塞尔维亚并列第五。由此看来,中国男排在奥运史上还没有真正凭实力参加过奥运会,进军奥运仍需努力,失利原因值得深讨。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技术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2012年奥运会男排资格赛4负场比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排资格赛5负场比赛以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排资格赛2负场比赛视频的技战术统计和观察分析,对中国男排技战术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失利原因,为中国男排在下一个奥运周期和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发球效果欠佳,“保发”为主,“拼发球”失误率高;发球速度、力量、攻击性不足;发球不注重找人找线,战术目的性不强。2、接发球绝对到位率低,主攻接一传再准备进攻的能力不足。3、扣球效果一般,因战术打法不够灵活,扣死率相对较低,被拦率偏高。4、拦网针对性不足,对阵高度占优的国家,中国男排拦前排攻炸手率高;预判能力较低,再次拦网能力不足;拦死率较低,针对性拦防后排攻效果不好。5、一攻防反效果:因接发球和防守起球绝对到位率较低,战术组成率不高,得分率相对较低。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发球攻击性,提高一传到位率,增强再攻能力,扣球手法更加灵活多变提高扣球得分率,同时要增强拦网意识,提高有效拦网率。2、进一步完善整体攻防战术体系。提高后排攻立体进攻战术配合质量,结合“前飞”、“背飞”、“交叉”、“加塞”等战术掩护形成“纵向梯次”后攻,从而提高得分率。在稳定“一攻”的同时,加强“防反”能力,特别是小球防反能力。3、补齐队员个人防守技战术水平参差不齐短板,提高全队的整体拦防配合能力,默契配合、相互协调,从而稳固整个防守体系。4、创新发展新技术。“快”、“变”、“活”是中国男排历史和经验的总结,应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推陈出新、灵活多变有特色。
岳冉冉[4](2020)在《高水平女子排球强弱队技术运用对比研究 ——以2019年女排世界杯为例》文中指出排球世界杯、奥运会排球赛、排球世锦赛是由国际排联举办的世界性三大高水平排球赛事,参赛队伍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随着排球运动的逐渐发展,比赛激烈程度增加,各国的排球实力也出现了强弱两极分化的现象。美国、巴西、俄罗斯等欧美传统强队实力依旧强劲,中国女排也在郎平主教练的带领下重新跻身世界强队之列。但是非洲和南北美洲一些国家的排球竞技实力却进步缓慢。为解决强弱实力不平衡现象,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指出努力方向,本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论文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前三名(强队)和后三名(弱队)的15场共51局比赛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强弱队在技术运用方面的异同,分析强弱队在面对不同水平对手时技术运用是否存在差异。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精准把握排球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致胜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强弱队发球类型和落点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是发球效果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强队更倾向使用稳定性高且威力大的跳飘球技术;在与不同水平球队比赛时,强队表现更加稳定,而弱队在发球落点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2.主攻是主要的接发球队员,其次是自由人。强弱队接发球队员和效果都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与不同水平球队比赛时,弱队因对手水平不同其接发球效果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而强队的表现波动较小。3.强弱队进攻类型和效果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强队“快攻”比弱队多,弱队“后排攻”比强队多。强队进攻效果比弱队好,进攻更加有效;在与不同水平球队比赛时,强弱队都因对手水平不同而进攻效果表现出显着性差异。4.强队拦网效果比弱队好,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形成两人或三人拦网阵型。弱队单人拦网次数较多,拦网技术较薄弱;在与不同水平球队比赛时,强弱队拦网效果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拦网技术发挥不稳定。5.弱队传球效果不及强队,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与不同水平球队比赛时,强队表现稳定,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弱队表现出因对手水平强而传球失误率升高的现象。针对以上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跳发球是当今世界强队首要的发球方式,弱队应尽力提高跳发球技术的稳定性和攻击力,增加“发球找人”的准确性;主攻是主要接发球队员,在提高主攻接发球能力的同时,应扩大自由人接发球的范围,减轻主攻接发球的压力,提高进攻效率;弱队应加强传攻配合,增加快攻的次数;弱队应有意识地培养前排队员拦网意识,提高预判能力,及时有效地形成多人拦网阵型;弱队要保证传球的效果,提高二传手传球和处理困难球的能力。
刘旭东[5](2020)在《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攻防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排球运动发展的潮流中,女子排球的整体打法向男子化转变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接应二传的作用从原先辅助二传手传球逐渐演变为球队的攻防核心,每支球队对接应二传攻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接应二传在比赛中不仅要有进攻还要有防守,接应二传要在攻防两端帮助球队。论文通过对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攻防效果对比研究,分析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在本次世锦赛上和世界优秀接应二传在攻防两端相比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希望为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在攻防两端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技术统计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非技术因素指标的基础上,对其比赛攻防效果进行技术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非技术因素指标来看,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在年龄和身高方面与外国女排接应二传相比差距不大。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方面与外国女排接应二传相比差距明显,说明中国女排接应二传身体强壮程度和外国女排相比劣势明显。2、发球效果方面,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发球效果在6支球队中处于中等水平,发球稳定性较好,攻击性不足,发球直接得分环节上做的较差,发球失误环节控制较好。3、中国女排接应二传整体进攻效果一般。其中一攻效果在6支球队中处于中等水平,中国女排接应二传进攻实力有限,不能成为球队进攻的第一选择。防反方面,中国女排接应二传扣球得分率低,进攻被拦死的概率高,防反效果差。4、进攻线路方面,博斯科维奇斜线进攻效果较好;埃格努前排直线进攻效果好,后排斜线进攻效果好;斯洛特耶斯直线、斜线进攻能力均衡,各个进攻点的进攻线路分散;普拉克直线进攻效果较好;洛维前排斜线进攻效果较好,后排直线进攻效果较好;墨菲、新锅里沙、长冈望悠没有明显的优势进攻线路。5、拦网方面,中国女排接应二传整体拦网效果较好,能有效限制对手主攻手的进攻,为防守反击奠定基础。6、防守方面,中国女排接应二传防守移动快、卡位准,防守到位率高,防守效果好,防守到位和防守可调环节做的较好;中国女排在防守保障环节对于接应二传的依赖程度是6支球队中最高的。
柴倩楠[6](2020)在《第12、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录像观察法,反复观看第12届、13届女排世界杯前六名的30场比赛,利用暂停或回放等手段记录相关数据,并将国际排联官网公布的比赛数据和笔者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集对分析法(SPA)对技术(发球、扣球、拦网、一传、二传、防守)和战术(四号位强攻、二号位强攻、单人快攻、组合快攻、后排六号位进攻、后排一号位进攻)进行同异反态势的比较分析,对第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前六强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中国女排与其他五支世界强队在技战术运用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并将中国队两届世界杯比赛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中国女排各技战术中依然保持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研究结论如下:1、第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技术运用效果表现在发球、总体扣球、拦网和防守四项技术环节中发挥出色,无论不确定性因素如何转化,中国队在六支队伍中占有优势;在一传技术环节中中国队发挥出正常水平,但在稳定性上不及美国队;中国队二传技术运用效果欠佳,在六支队伍中优势不突出,日本队二传技术的运用效果在六支队中占有较大的优势。2、第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战术运用效果表现在中国队凭借进攻攻击性强,进攻线路的多变,使对方前排拦网队员较难进行有效的拦网,增大了对方后排队员防守的难度,无论不确定性因素如何转化,中国队四号位强攻在六支队伍中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单人快攻和组合快攻战术中中国队的运用效果理想,攻手个人进攻能力突出,进攻线路明确快速,全队组织快攻战术配合比较默契,与其他强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暴露出发挥不稳定的弱点;中国队在二号位强攻、后排一号位进攻和后排六号位进攻中发挥不理想,与其他队伍相比不占有优势。3、通过第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与第12届对比分析,在发球、扣球、一传、防守、二传、拦网等六项技术运用效果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一传和防守这2项技术运用效果提升空间最大;在四号位强攻和后排一号位进攻这两项战术运用效果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两届比赛中国队单人快攻的运用效果都比较理想,发挥稳定;在二号位强攻、后排六号位进攻和组合快攻等三项战术运用效果不及第12届世界杯比赛。
冯晔敏[7](2020)在《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技战术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于2019年3月5日闭幕。此次联赛共有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支中学代表队、404名运动员参赛,共进行106场比赛。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中学生联赛已具有相当规模。各地方中学生排球队,为高校、专业队输送大批排球人才,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已成为检验中学生排球训练竞技水平的重要赛事。本研究以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的技战术运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就四强队伍基本条件及技战术运用效果展开分析,总结差异性与共性,力求为中学生排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研究结果表明:太原二外的身体形态、网口高度、力量素质高于另三支队伍,重庆八中、郑州九中和求精中学相近;技术方面四强队伍在二传、一传、扣球、防守等环节效果呈现一致性,其成功率均高于其他技术指标;战术方面强攻和快攻是四强队伍主要进攻手段,后排攻与二次攻次之。
侯丹丹[8](2019)在《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2018年08月21日,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决赛阶段在青岛举行,菏泽队取得男子排球甲组冠军。菏泽男排自组队以来,向各高校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十年时间中快速成长。菏泽队在本届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与其技战术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以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菏泽队与对手的技战术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存在的优势以及呈现出的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于菏泽男排更好的发展,为山东男排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菏泽队队员平均年龄与各队队员平均年龄之间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菏泽队平均身高高于各队,平均体重与平均克托莱指数与其他各队相比不占优势,平均拦网高度与平均扣球高度均高于其他各队。2.菏泽队跳发飘球使用次数最多,且稳定性较高,其得分率除了小组赛中低于潍坊队,其余各阶段均高于对手。菏泽队较少使用大力跳发球,且使用效果不佳,失误率较高。3.菏泽队接发球整体效果在小组赛中不如潍坊队,交叉赛与决赛中,菏泽队接发球到位率均比对手高,失误率低于威海队与济南队;交叉赛中失误率高于青岛队。4.菏泽队比赛全程二传技术整体运用效果优于对手,二传的到位率均高于对手,失误率均低于对手。5.菏泽队扣球扣死率低于潍坊队,高于威海队、青岛队与济南队。小组赛中菏泽队扣球失误率比潍坊队与威海队高,低于青岛队,交叉赛与决赛中失误率均低于对手,菏泽队被拦死率均低于对手。6.菏泽队主要采用双人拦网的拦网形式,形成集体拦网能力较强。菏泽队总体拦网拦死率在小组赛中均高于潍坊队、青岛队。交叉赛与决赛中,菏泽队拦网拦死率却低于青岛队与潍坊队。菏泽队拦网失误率仅高于威海队,失误率相对较低。7.菏泽队主要使用三人接发球阵型,在防扣球、防处理球、防吊球方面均强于各队,在小组赛中防拦回球防起能攻率低于潍坊队。8.菏泽队在一攻环节一传到位率高,主要使用战术攻。菏泽队一攻环节各进攻得分率均高于对手,占一攻总得分率最高的是快掩得分。在防反环节,菏泽队主要使用强攻,战术攻得分率高于对手,强攻、快攻、后排进攻得分率低于对手防反环节进攻效果不佳。
林德华[9](2019)在《2017-2018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四强核心主攻扣球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女排取得了傲人佳绩,在国民心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存在水平停滞不前或者有所下滑等亟须解决的严峻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国家的女排竞技实力迅猛提升的挑战。其中,一名优秀的主攻手既是整个队伍的领袖和灵魂,也是队伍取得优异成绩的中流砥柱,尤其是核心主攻手更是一场比赛致胜的关键,是排球比赛中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中国女排核心主攻手进行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故本研究选取2017-2018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前4强球队中核心主攻手参加的比赛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强球队中核心主攻在不同位置扣球、不同扣球方式、不同起球质量、不同进攻系统的扣球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女排备战东京奥运周期中优化技战术训练,加强薄弱环节,巩固世界一流的位置提供一些学理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四强球队核心主攻与非核心主攻在年龄、身高、体重、扣球高度、克莱托指数方面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核心主攻的身高、扣球高度均高于非核心球员平均值。2.从总体的扣球情况上看,四位球员之间的得分率无显着差异,李盈莹的扣球得分率最高。李盈莹的直接得分率最高为44%,金软景最低为41%,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金软景的扣球破攻率最高,失分率最低,与其余三位球员具有显着性差异,对于技术的合理运用都值得国内的主攻手学习。3.核心主攻手的4号位扣球与后排扣球的数量不同,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李盈莹的后排扣球比例最高,段放后排扣球比例最低;不同位置的扣球效果,李盈莹4号位得分率最高,金软景最低,但是金软景的扣球失分率最低,段放扣球失分率最高;金软景后排扣球失分率是其他3位核心球员内保持最低。段放的成功率最高为45%,但是失分率也最高,其进步空间很大。张常宁后排得分率最低为32%,作为中国女排队员的核心攻手,后排进攻的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4.不同扣球方式有所区别,其中李盈莹的扣球斜线比例最高,斜线成功率与其他球员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四位球员扣斜线比例最低的是金软景,但是金软景吊球的比例是四位球员中明显最高的,存在显着性差异。张常宁直线扣球成功率最低,与其他球员直线扣球成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出界率和被拦率也是最高的。5.核心球员的一攻扣球的比例和防反扣球的比例有一定的区别。金软景扣防反球最多,而李盈莹扣一攻球最多,可能体现了不同队伍的不同风格。天津队一攻更倾向于李盈盈在一攻情况下,李盈盈直接得分率最高,与其他球员具有着显着的统计学差异。6.不同的核心球员在起球质量较好和较差的扣球比例较为相似。起球质量好的情况下,扣球成功率明显上升,失分率明显下降。起球质量较差的情况下,李盈莹最稳定,但是下网率也较高,提示她还有手法进步的空间;段放的出界率和被拦率是最高的,具有一定的统计学趋势。7.面对多人拦网时,李盈莹的进攻效率最高,但是单人拦网被防起的概率甚至高于直接得分率。段放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一点提示我们两位小将在进攻时还要增加自己的经验和手法,提高自己面对单人拦网的时候的得分情况。
钟欢[10](2019)在《2017-2018赛季中国男排超级联赛排位赛一攻系统与进攻战术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排球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它作为一种休闲的球类运动在美国问世,1905年传入中国。随着每球得分制在比赛中的广泛应用,带动着排球比赛的激烈程度逐步加深。作为既是进攻手段,同时,也是抑制对手防反进攻的有效得分手段的一攻,在比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一攻系统及其进攻战术的研究也就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振兴三大球排球必须迈出坚实的一步。2017-2018赛季对中国男排意义非凡,是改变中国男排现状让中国男排重新腾飞振奋的赛季,全新的赛制,全新的外援手段为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迎来“元年”,比赛更具对抗性和观赏性,其研究价值无须赘述。因此,以全新的2017-2018赛季中国男排超级联赛前八名排位赛比赛的一攻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对重新启航的中国男排联赛一攻系统进行梳理、探究,找出中国男排的不足与优势,取长补短。文章主要针对超级联赛中一攻系统各个环节和进攻战术结构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一攻系统接发球(一传):第一集团一传效果与第二集团一传效果差异有显着性;胜群一传效果与负群一传效果差异有显着性;不同专位一传效果差异有显着性;接不同发球一传效果差异有显着性。二传:不同集团二传效果差异有显着性;胜负群二传效果差异有显着性。进攻效果:第一集团进攻效果与第二集团进攻效果差异有显着性;胜群与负群进攻效果差异有显着性。2.进攻战术结构中国男排的进攻结构呈现快速化、高度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的进攻灵活性差,数据显示,本次排超比赛的一攻战术结构呈现4号位强攻为主的局面,总体一攻战术结构按照应用频次从多到少分别为:前排强攻——快攻——后排进攻,进攻结构单一,强攻不够强,快攻速度也有待提高,另外后排攻使用率与得分率都显示偏低,整体进攻效果一般。
二、中外男排后排进攻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男排后排进攻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8-2019赛季CUVA24强赛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后排进攻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进攻效果界定的相关文献依据 |
2.3 关于后排进攻兴起的研究综述 |
2.4 有关后排进攻运用现状的研究综述 |
2.5 有关后排进攻的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目标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资料法 |
3.4.2 专家访谈法 |
3.4.3 实地观察法 |
3.4.4 数理统计法 |
3.4.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后排进攻运用研究 |
4.1.1 湖南师大男排非技术指标分析 |
4.1.2 后排进攻整体运用研究 |
4.1.3 不同发起位置的后排进攻在不同进攻系统的运用分析 |
4.1.4 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后排进攻运用非受迫性失误研究 |
4.1.5 后排进攻有无前排掩护进攻运用分析 |
4.1.6 结合数据后相关专家访谈意见 |
4.2 案例分析 |
4.2.1 小组赛案例分析 |
4.2.2 交叉赛案例分析 |
4.2.3 案例总结 |
4.2.4 案例分析专家访谈意见 |
4.3 不同情境下后排进攻二传组织意向与攻手进攻习惯研究 |
4.3.1 不同落点情境下二传发起后排进攻的传球意向调查 |
4.3.2 不同情境下攻手后排进攻扣球习惯调查 |
4.3.3 结合意向与习惯调查专家访谈意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二:二传队员后排进攻组织意向调查 |
附件三:攻手队员后排进攻习惯调查 |
致谢 |
(2)河北师范大学男排进攻效果的分析研究 ——以2018-2019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依据 |
研究目的 |
选题意义 |
1 文献综述 |
1.1 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
1.2 现代排球技、战术发展方面的研究 |
1.3 排球进攻效果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统计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参赛队运动员基本形态指标特征的分析 |
3.1.1 河北师范大学男排与比赛对手身高指标的比较研究 |
3.1.2 河北师范大学男排与比赛对手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 |
3.1.3 河北师范大学男排与比赛对手体重特征的比较研究 |
3.1.4 河北师范大学男排与比赛对手克托莱指数特征的比较研究 |
3.2 河北师范大学男排进攻效果的分析研究 |
3.2.1 主攻队员进攻的效果分析 |
3.2.2 副攻队员进攻的效果分析 |
3.2.3 接应队员进攻的效果分析 |
3.2.4 二次进攻的效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基于技战术效果统计的近3届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失利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奥运会男排参赛资格如何获得 |
1.1.2 近三届奥运会中国男排比赛历程回顾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
2.1.1 国内研究情况 |
2.1.2 国外研究情况 |
2.2 关于排球比赛技战术效果的研究 |
2.2.1 女排研究情况 |
2.2.2 男排研究情况 |
2.3 技战术效果因素的分析 |
2.4 统计中的效果界定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技术统计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排技战术效果分析比较 |
4.1.1 中国男排发球效果分析 |
4.1.2 中国男排接发球效果分析 |
4.1.3 中国男排进攻效果分析 |
4.1.4 中国男排拦网效果分析 |
4.1.5 中国男排一攻防反效果分析 |
4.1.6 中国男排快攻效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4)高水平女子排球强弱队技术运用对比研究 ——以2019年女排世界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指标界定 |
2.1.1 排球场地划分 |
2.1.2 类型或方式界定 |
2.1.3 效果界定 |
2.2 国内外排球技战术研究现状 |
2.2.1 强弱队研究 |
2.2.2 排球技术研究 |
2.2.3 国内外排球研究趋势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9年女排世界杯强弱队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1.1 强弱队发球类型对比分析 |
4.1.2 强弱队发球落点对比分析 |
4.1.3 强弱队发球效果对比分析 |
4.2 2019年女排世界杯强弱队接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2.1 强弱队接发球队员对比分析 |
4.2.2 强弱队接发球效果对比分析 |
4.3 2019年女排世界杯强弱队进攻技术对比分析 |
4.3.1 强弱队进攻类型对比分析 |
4.3.2 强弱队进攻位置对比分析 |
4.3.3 强弱队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
4.4 2019年女排世界杯强弱队拦网技术对比分析 |
4.4.1 强弱队拦网类型对比分析 |
4.4.2 强弱队拦网位置对比分析 |
4.4.3 强弱队拦网效果对比分析 |
4.5 2019年女排世界杯强弱队传球技术对比分析 |
4.5.1 强弱队传球位置对比分析 |
4.5.2 强弱队传球效果对比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5)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攻防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技术统计效果界定说明 |
1.3.1 发球 |
1.3.2 (一攻、防反)扣球 |
1.3.3 拦网 |
1.3.4 防守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接应二传非技术因素指标的研究 |
2.1.2 关于接应二传作用的研究 |
2.1.3 关于接应二传进攻效果的研究 |
2.1.4 关于接应二传防守效果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技术统计法 |
3.2.5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非技术因素指标比较分析 |
4.1.1 年龄特征比较 |
4.1.2 身高特征比较 |
4.1.3 体重特征比较 |
4.1.4 克托莱指数特征比较 |
4.2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发球效果和发球线路比较分析 |
4.2.1 发球得分环节比较分析 |
4.2.2 发球破攻环节比较分析 |
4.2.3 发球破战术环节比较分析 |
4.2.4 发球一般环节比较分析 |
4.2.5 发球失误环节比较分析 |
4.2.6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发球线路比较分析 |
4.3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一攻扣球效果及线路比较分析 |
4.3.1 一攻得分环节比较分析 |
4.3.2 一攻扣过环节比较分析 |
4.3.3 一攻被拦回环节比较分析 |
4.3.4 一攻被拦起环节比较分析 |
4.3.5 一攻扣失环节比较分析 |
4.3.6 一攻被拦死环节比较分析 |
4.3.7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一攻扣球线路比较分析 |
4.4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防反扣球效果及线路比较分析 |
4.4.1 防反得分环节比较分析 |
4.4.2 防反扣过环节比较分析 |
4.4.3 防反被拦回环节比较分析 |
4.4.4 防反被拦起环节比较分析 |
4.4.5 防反扣失环节比较分析 |
4.4.6 防反被拦死环节比较分析 |
4.4.7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防反扣球线路比较分析 |
4.5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拦网效果比较分析 |
4.5.1 拦死环节比较分析 |
4.5.2 拦起环节比较分析 |
4.5.3 拦回环节比较分析 |
4.5.4 拦网失误环节比较分析 |
4.6 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防守效果比较分析 |
4.6.1 防守到位环节比较分析 |
4.6.2 防守可调环节比较分析 |
4.6.3 防守不可调环节比较分析 |
4.6.4 防守直接过网环节比较分析 |
4.6.5 防守失误环节比较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非技术因素指标方面 |
5.1.2 发球方面 |
5.1.3 进攻方面 |
5.1.4 进攻线路方面 |
5.1.5 拦网方面 |
5.1.6 防守方面 |
5.2 建议 |
5.2.1 技术方面 |
5.2.2 人才选拔方面 |
5.2.3 限制对手接应二传进攻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接应二传队员身体基本条件一览表 |
作者简历 |
(6)第12、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理由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排球技术概念的界定 |
1.4.2 排球战术概念的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关于集对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外关于排球技战术的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关于集对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4 国内关于排球技战术的研究现状 |
1.5.5 有关排球项目技战术指标选取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集对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比较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第12、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技术运用效果比较 |
3.1.1 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1.2 扣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1.3 拦网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1.4 一传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1.5 防守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1.6 二传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 第12、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战术运用效果比较 |
3.2.1 四号位强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2 二号位强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3 单人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4 组合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5 后排一号位进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6 后排六号位进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技战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排球技术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排球战术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中学生排球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五、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四强队伍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
一、赛程关系 |
二、身体形态 |
三、网口高度 |
四、力量素质 |
五、小结 |
第二节 四强队伍技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 |
一、发球 |
二、一传 |
三、扣球 |
四、拦网 |
五、防守 |
六、二传 |
七、四强队伍技术特点 |
八、小结 |
第三节 四强队伍战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 |
一、阵容配备 |
二、强攻 |
三、快攻 |
四、后排攻 |
五、二次攻与探头球 |
六、一攻与防反战术系统 |
七、四强队伍战术特点 |
八、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技术统计表 |
附录2: 战术统计表 |
附录3: 战术打法统计表 |
附录4: 四强队伍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5: 四强队伍运动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8)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关于排球发球技术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排球接发球技术的研究 |
1.3.3 国内关于排球二传技术的研究 |
1.3.4 国内关于排球扣球技术的研究 |
1.3.5 国内关于排球拦网技术的研究 |
1.3.6 国内关于排球攻防战术的研究 |
1.3.7 国外关于排球技战术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5.1 问卷的设计 |
2.2.5.2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菏泽队与对手基本情况分析 |
3.2 菏泽队与对手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1 菏泽队与对手发球方式分析 |
3.2.2 菏泽队与对手各发球方式运用效果分析 |
3.2.2.1 菏泽队与对手大力跳发球运用效果分析 |
3.2.2.2 菏泽队与对手站飘球运用效果分析 |
3.2.2.3 菏泽队与对手跳飘球运用效果分析 |
3.2.3 菏泽队与对手发球整体运用效果分析 |
3.3 菏泽队与各队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3.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接发球效果分析 |
3.3.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接发球效果分析 |
3.3.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接发球效果分析 |
3.4 菏泽队与对手二传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4.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二传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4.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二传运用效果分析 |
3.4.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二传运用效果分析 |
3.5 菏泽队与对手扣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5.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扣球效果分析 |
3.5.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扣球效果分析 |
3.5.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扣球效果分析 |
3.6 菏泽队与对手拦网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6.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拦网效果分析 |
3.6.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拦网效果分析 |
3.6.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拦网效果分析 |
3.6.4 菏泽队与各队拦网形式比较分析 |
3.7 菏泽队与对手防守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7.1 防扣球效果分析 |
3.7.2 防拦回球效果分析 |
3.7.3 防处理球效果分析 |
3.7.4 防吊球效果分析 |
3.8 菏泽队与对手进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8.1 菏泽队与对手一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8.1.1 强攻效果分析 |
3.8.1.2 快攻效果分析 |
3.8.1.3 战术攻效果分析 |
3.8.1.4 后排进攻效果分析 |
3.8.1.5 二次攻效果分析 |
3.8.1.6 一攻战术各打法得分情况分析 |
3.8.2 菏泽队与对手防反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8.2.1 强攻效果分析 |
3.8.2.2 快攻效果分析 |
3.8.2.3 战术攻效果分析 |
3.8.2.4 后排进攻效果分析 |
3.8.2.5 二次攻及探头效果分析 |
3.8.2.6 防反战术各打法得分情况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2017-2018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四强核心主攻扣球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关于核心主攻的相关研究 |
三、排球扣球进攻技战术的研究 |
四、综述总结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逻辑分析法 |
三、专家访谈法 |
四、录像观察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四强球队主攻手总体扣球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四强球队核心与非核心主攻非技术指标分析 |
一、年龄比较分析 |
二、身高比较分析 |
三、体重比较分析 |
四、扣球高度比较分析 |
五、克托莱指数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核心主攻手扣球数据统计分析 |
一、核心主攻手不同位置扣球效果分析 |
二、核心主攻手不同扣球方式的效果分析 |
三、核心主攻手不同进攻系统扣球效果分析 |
四、核心主攻手不同起球质量的扣球效果分析 |
五、核心主攻手不同拦网情况的扣球效果分析 |
六、核心主攻手总体扣球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核心主攻手在不同进攻模式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一、张常宁不同进攻模式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二、金软景不同进攻模式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三、李盈莹不同进攻模式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四、段放不同进攻模式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第五节 核心主攻手在不同进攻条件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一、张常宁不同进攻条件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二、金软景不同进攻条件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三、李盈莹不同进攻条件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四、段放不同进攻条件下扣球效果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2017-2018赛季中国男排超级联赛排位赛一攻系统与进攻战术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竞技排球的形成及进攻战术的演变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研究现状 |
1.4.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专家调查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一攻系统效果比较分析 |
3.1.1 一传效果比较分析 |
3.1.2 二传效果比较分析 |
3.1.3 进攻效果比较分析 |
3.2 一攻战术结构比较分析 |
3.2.1 强攻效果比较分析 |
3.2.2 快攻效果比较分析 |
3.2.3 后排进攻效果比较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中外男排后排进攻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2019赛季CUVA24强赛湖南师范大学男排后排进攻运用研究[D]. 崔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河北师范大学男排进攻效果的分析研究 ——以2018-2019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为例[D]. 张诗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于技战术效果统计的近3届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失利原因分析[D]. 姜芳. 鲁东大学, 2020(01)
- [4]高水平女子排球强弱队技术运用对比研究 ——以2019年女排世界杯为例[D]. 岳冉冉.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前6名球队接应二传攻防效果对比研究[D]. 刘旭东. 鲁东大学, 2020(01)
- [6]第12、1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比较研究[D]. 柴倩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技战术比较研究[D]. 冯晔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D]. 侯丹丹.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2017-2018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四强核心主攻扣球效果研究[D]. 林德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2017-2018赛季中国男排超级联赛排位赛一攻系统与进攻战术结构特征研究[D]. 钟欢.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