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路二人台音乐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莉[1](2019)在《二人台现代戏的编创探索 ——以二人台现代戏《西口情》为例》文中提出剧目的创作和发展直接关乎剧种生命的延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戏曲现代戏的创排探索之路上,地方剧种二人台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如何更好的结合”这一重大课题,在它既有着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后所创二人台现代戏的研究,采用文本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试图对新时期以来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现代戏创作做出较为宏观与全面的总结性研究,并结合自身所参与原创剧目《西口情》的创排过程的所学所感所思,用以促使二人台现代戏创作的发展,在二人台的发展道路上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唐吴琼[2](2017)在《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毗邻的蒙汉杂居地,流行着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由于其表演大多为二人采用一丑一旦的形式演出,所以叫做二人台。作为极具地方特点的民间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它肇始于“社火”中的歌舞表演,距今已在该地区活态繁衍、传承有百年历史。在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传承中,由于传播、流布地域的语言、音乐、舞蹈、民风、习俗等文化因素的某些差异,而至逐渐形成、演变为不同的音乐艺术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风格是以二人台地域传播路线走势为特征,主要区分为东路二人台和西路二人台等两路分支,二者的地域分界主要以呼和浩特至大同这一纵线地理坐标为界,在其以东地区流传的为东路二人台,在其以西地区传播的则为西路二人台。本文主要通过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针对性的系统分析和研究,选择两部代表性剧目《走西口》《打金钱》中的经典唱段,从音乐本体、唱腔结构等方面,廓清概念,借助音乐风格、唱腔规律比较,厘清二者间的异同关系,对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加以比对研究。进而归纳总结两路唱腔音乐的不同,分层描述和探究二人台唱腔的结构形式,找出东西路二人台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冀能对其发展、传承和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阿如娜[3](2017)在《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研究》文中指出二人台《花落花开》是呼和浩特民间歌舞剧团历经四年打造的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其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北方偏远山村的一个故事,剧情围绕一起蓄意车祸展开——高月清的丈夫长命身患绝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维持母亲、妻女的生计,他以生命为代价制造了一场车祸,导致"肇事者"喜顺平白受冤,并为了对死者家属进行赔偿倾家荡产。月清并没有因为丈夫的辞世而自暴自弃,她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办起了手工布艺老虎的制作工厂。两年后,她偶然发现了长命的遗书,当年丈夫遭遇飞来横祸的真相随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月清在与喜顺的接触中,被他勤劳善良的品格所打动,进而对他由恨转爱。两人在经历了一番情感波折、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文通过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对二人台进行艺术研究综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第一章,《花落花开》的诞生及影响进行阐述。从真实题材到二度创作进行阐述,对该剧的作者柳志雄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该剧的创作背景及移植后的剧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从《花落花开》的演出的场次及获奖情况进行阐述研究。第二章,《花落花开》的音乐形态结构方面加以概括,主要是该剧的主要人物结构的分析以及曲式结构的分析,同时对剧中合唱起到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贯穿整剧、揭示主题;(2)渲染戏剧气氛;(3)介入戏剧冲突。第三章,《花落花开》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1)剧的思想内涵、包括语言特色、表演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思想内涵从人物的命运转折与时代折射;对人物命运与共同富裕方面进行展开阐述。最后通过对该剧的作者柳志雄以及月清扮演者张玉兰老师进行了采访,对比传统二人台与现代二人台在词曲创作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唱腔以及表演方面的不同之处,把二人台的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究。
赵旭杰[4](2016)在《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文中认为二人台艺术是集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这也使得它成为音乐学、戏曲学、艺术学及民间文学等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人是文化当中的承载者、实践者和最生动的组成部分。作为戏曲音乐文化承载者的二人台“新生代”传承人,他们是连接二人台艺术当代传承与实践的中介枢纽。目前,在二人台艺术的相关研究中,专家和学者们已经对二人台的曲调、唱腔、曲牌和旋律发展手法及其历史沿革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充分的研究,然而其中对于二人台传承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将一类传承群体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目前还尚属空白,因此笔者通过对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研究来探析二人台艺术传承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承继与变迁。本研究选题以笔者自己积累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链条当中,通过对二人台“新生代”特定群体从其来源、学艺动机、基本特点和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以及艺术实践的分析描述,来研究二人台艺术的当代传承、实践及其传承方式的现代化变迁。
郝文强[5](2016)在《地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以乌兰察布地区部分中小学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音乐教育作为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那些体现着本土人民生活面貌、风俗习惯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地方音乐文化,更应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但随着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地方音乐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的“科学音乐教学体系”被奉为经典,而那些传统的地方音乐文化却难以进入所谓的“正统教育”之中,因而被不断边缘化。基于这一现实问题,笔者选择具有浓郁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特点的乌兰察布地区,对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目的在于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分析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策略,为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该论文的研究依据、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乌兰察布地方文化,侧重点为地方音乐文化。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教育情况。第三章主要对乌兰察布地区音乐教育现状调查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包括:学校方面;学生音乐文化认知情况;音乐教师基本情况;课堂教学情况等。第四章是对地方音乐文化在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的思考。
赵静,刘璇[6](2015)在《康保二人台与社区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解决思路》文中指出康宝东路二人台作为一门有着百年历史的地方曲艺,正在经历着艰难的发展。正规剧团入不敷出、专业演员流失、缺乏专业研究机构、作品陈旧,无创新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另外,语言的独特性限制了东路二人台的流传范围,使得二人台必须寻求一个合理有效的突破口才能将此文化瑰宝加以传承。而以社区为主体的当代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好作为二人台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本文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以求为二人台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李小敏[7](2015)在《河北省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是集民歌、舞蹈、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是张家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中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是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历史文化、表演形式、内容以及艺术样态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整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的触及到蕴藏在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同时提出了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的构想。本论文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绪论的部分主要讨论研究了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这种艺术及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一章总结概括出了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的构成、相关背景、形成发展史以及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产生情况等内容。第二章通过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表演形态的考察,对舞蹈的表演机制、表演形态、伴奏乐器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第三章从主要角色上分析了各自的代表性舞蹈动作,归纳出了舞蹈的特征和文化内涵。第四章梳理了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现状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发展思路。
李艳[8](2013)在《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形态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家口坝上二人台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传统艺术,是张家口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张家口珍贵的民间遗产。这朵艺术奇葩在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无论经受怎样的风雨洗礼,仍然顽强的生存下来。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延续着张家口坝上人民未来文化的情感。2006年,张家口坝上康保二人台率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保成为首批文化部批准并命名为东路二人台艺术之乡,张家口坝上二人台也受到张家口市政府的关注,2009年,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被张家口市文化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坝上二人台承载着历史的文化,它独有的艺术形式,悠扬的曲调,不论从演唱还舞蹈表演,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其坝上二人台的艺术品牌,重振和传承坝上二人台艺术就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已经不能够很好的的顺应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时代的变革,为改变这一现状,为能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革新。进一步创作出真正有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且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逐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占领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市场。同时,呼吁更多的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二人台艺术,使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这门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与更好的发展。
刘春丽[9](2012)在《张家口民间音乐产业化研究 ——以康保东路二人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东路二人台是流传于张家口及坝上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与流传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东的西路二人台有些许差别。坝上的东路二人台独具特色,土腔土调却是坝上人民的挚爱。尤其在康保,无论是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还是市场环境都为东路二人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事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为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些年,康保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发展音乐文化产业,在产业化构建和经济整合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值得欣慰的是以东路二人台为主的音乐产业化发展,缓解了当地低迷的音乐市场压力,使东路二人台的产业化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无论是专业二人台剧团还是业余二人台剧团的演出数量,还是从产业结构内部的资源整合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东路二人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坝上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不仅要注重东路二人台自身的艺术价值,更要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走产业化道路,以经济带动民间音乐的发展,以商业化促进东路二人台的传承和保护。本文研究主要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课题的选题背景、意义、方法及文献的综述。第二部分是对康保东路二人台的概述,主要是从东路二人台的形成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区域文化及流传区域)、东路二人台的历史渊源、东路二人台的艺术形式、东路二人台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东路二人台产业化背景及开发的论述。主要是对东路二人台产业化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产业化投资项目内容、投资概算、投资效益、建设条件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对东路二人台产业化环境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东路二人台产业化经营策略分析,主要是在构建二人台艺术组织、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知识产权与产业相结合、加强创新打造核心品牌、加强培养艺术人才以及以旅游业带动二人台产业发展等方面。第六部分是结尾,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马丽娜[10](2012)在《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东路二人台是近百年来流传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晋北、冀北区域的地方小戏。它是草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当地人民群众(百姓)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东路二人台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戏曲艺术。新中国成立前,许多班社都以演大戏以为主,有时还演连本戏,小戏只作为加演戏或垫场戏出现。东路二人台在音乐上已经为适应戏曲的需要,文场主奏乐器为板胡、笛子、笙,武场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锣鼓经。通过演员念、唱、做、舞等表演形式,以其独具程式的戏曲表现,使布置简约、甚至是空荡荡的舞台不断叠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虚实互动、妙趣横生的佳境,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中国戏曲艺术之美。笔者对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进行实地考察,从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过去与现在、原型与发展等多层面的探究。从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演唱技巧、方言、老艺人、民间戏班做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此同时,笔者还用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当,把东路二人台这一地方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置于更广阔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背景当中,与当地地域文化形成同构,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关照。以历史、实践、民俗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研究商都县东路二人台艺术。
二、东路二人台音乐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路二人台音乐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二人台现代戏的编创探索 ——以二人台现代戏《西口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
二、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二人台现代戏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二人台现代戏综述 |
一、二人台现代戏数据统计 |
二、二人台现代戏获奖数据统计 |
三、二人台现代戏题材类型统计 |
第二节 二人台现代戏发展现状探析 |
一、二人台现代戏创作动力及导向来源分析 |
二、二人台现代戏创作题材类型分析 |
第二章 二人台现代戏的编创探索——《西口情》 |
第一节 题材选择与创作导向 |
一、《西口情》剧目内容简介 |
二、二人台与西口路文化 |
三、传统戏代表《走西口》的文化引申 |
第二节 对立意传达的探索 |
第三节 对人物的探索 |
一、人物形象设置的探索 |
二、人物造型设计的探索 |
第四节 对歌与舞的探索 |
一、词曲情理的探索 |
二、舞蹈运用的探索 |
第五节 对传统借鉴与融合的探索 |
第六节 对剧目创排的反思 |
一、《西口情》的不足之处 |
二、《西口情》与其他二人台现代戏的区别 |
第三章 新时期二人台现代戏编创探索的思考 |
第一节 强化剧种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精选材料,深挖主题 |
第三节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
一、遵循写意原则 |
二、追求艺态平衡 |
三、突破固有模式 |
第四节 对其它剧种的学习与借鉴 |
一、豫剧现代戏发展路程的启示 |
二、其他剧种所带来的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二人台相关研究成果简况 |
致谢 |
(2)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概述 |
第一节 二人台的早期萌芽 |
第二节 东西路二人台的形成及流布路线 |
第三节 二人台的历史溯源 |
第四节 二人台音乐的角色、传统剧目及曲体形式 |
第二章 东西路二人台音乐本体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东路二人台音乐本体分析 |
第二节 西路二人台音乐本体分析 |
第三节 东西路二人台代表作品特征之比较 |
第三章 东西路二人台唱腔、语言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东路二人台唱腔、语言分析 |
第二节 西路二人台唱腔、语言分析 |
第三节 东西路二人台唱腔、语言之比较 |
第四章 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
第一节 东西路二人台经典唱段实践研究与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的融合发展 |
第三节 从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形态透视其传承 |
第四节 对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的保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3)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 |
1.1 选题缘由 |
1.2 相关研究成果简况 |
1.3 研究目的 |
二 二人台艺术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
一、《花落花开》的诞生及影响 |
1.1 《花落花开》的创作背景及剧情梗概 |
1.1.1 从真实题材到二度创作——柳志雄谈《花落花开》的创作背景 |
1.1.2 移植后的剧情 |
1.1.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迈进 |
1.2 《花落花开》的主创人员 |
1.2.1 主创人员简介 |
1.2.1.1 剧作者 |
1.2.1.2 导演 |
1.2.1.3 主要演员 |
1.3 《花落花开》的演出与影响 |
1.3.1 《花开花落》的演出及获奖实况 |
1.3.2 相得益彰——《花落花开》与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 |
二、《花落花开》的音乐结构 |
2.1 《花落花开》音乐主题形象与曲式结构形式 |
2.1.1 《花落花开》主要人物的音乐主题分析 |
2.1.2 《花落花开》曲式结构分析 |
2.2 《花落花开》剧中合唱的作用 |
2.2.1 贯穿整剧、揭示主题 |
2.2.2 渲染戏剧气氛 |
2.2.3 介入戏剧冲突 |
三、《花落花开》的艺术特色 |
3.1 《花落花开》的思想内涵 |
3.1.1 人物命运的转变与时代折射 |
3.1.2 人才重视与共同富裕 |
3.2 《花落花开》的语言特色 |
3.3 《花落花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 |
3.4 《花落花开》的表演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剧作者柳志雄采访 |
附录2: 月清扮演者张玉兰采访 |
致谢 |
(4)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 |
一、二人台“新生代”传承群体的界定 |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
第二节 研究概况及资料来源 |
一、搜集整理成果 |
二、理论研究成果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一、二人台“新生代”传承群体及其传承 |
1.1 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 |
1.2 “新生代”传承群体的基本情况 |
1.2.1 内蒙古“新生代”传承群体的来源 |
1.2.2 “新生代”传承群体的特征 |
二、二人台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 |
2.1 二人台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 |
2.1.1 拜师学艺 |
2.1.2 自学 |
2.2 传统传承关系 |
2.2.1 家庭传承关系 |
2.2.2 师徒关系 |
三、二人台“新生代”传承人传承方式的现代化变迁 |
3.1 学校教育 |
3.2 自学 |
四、“学院式”传承中的二人台“新生代”传承人 |
4.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专业沿革 |
4.2 二人台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 |
4.2.1 公共文化课 |
4.2.2 专业理论课 |
4.2.3 专业表演课 |
4.3 “新生代”传承人对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学习 |
4.3.1 《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 |
4.3.2 “新生代”传承人对剧目的学习 |
五、“新生代”传承群体的二人台艺术实践 |
5.1 入职专业剧团及院校 |
5.1.1 入职专业剧团 |
5.1.2 入职专业院校 |
5.2 业余时间演出的实践形式 |
5.2.1 在国营剧团中的业余演出 |
5.2.2 在民间剧团的业余演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 |
致谢 |
附录 |
(5)地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以乌兰察布地区部分中小学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依据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与方法 |
四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乌兰察布地方文化 |
1.1 关于地方文化的界说 |
1.2 地方音乐文化的功能以及同音乐教育的关系 |
1.2.1 地方音乐文化的功能 |
1.2.2 地方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联 |
1.3 乌兰察布地方文化简述 |
1.3.1 乌兰察布市简况 |
1.3.2 乌兰察布地方文化 |
1.4 地方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播价值 |
1.4.1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青少年的知识结构 |
1.4.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满足学生情感归属的需求 |
1.4.3 有利于扩充音乐课程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
1.4.4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认知水平,激发教育者的教学灵感 |
小结 |
二、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
2.1 乌兰察布地区教育历史与现状概况 |
2.1.1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教育历史概况 |
2.1.2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教育现状概况 |
2.2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简况 |
2.2.1 音乐教师学历普遍提升、但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2.2.2 音乐教学设施、环境被日益改善,但利用率较低 |
2.2.3 音乐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副课”称谓依然存在 |
2.2.4 “新课改”如火如荼,音乐课面临“不知所措” |
小结 |
三、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田野调查点概况及研究过程 |
3.1.1 田野调查点概况 |
3.1.2 研究过程 |
3.2 学校方面调查情况 |
3.2.1 音乐课开课情况 |
3.2.2 音乐课程在总体学科中的地位 |
3.2.3 音乐教学基础设备配置情况 |
3.2.4 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特点对比 |
3.3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学生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认知状况 |
3.3.1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
3.3.2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态度 |
3.3.3 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状况及审美取向 |
3.4 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 |
3.4.1 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态度 |
3.4.2 音乐教育的师资结构 |
3.4.3 音乐教师的培训情况 |
3.4.4 音乐教师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认知状况 |
3.5 音乐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3.5.1 音乐教学缺乏地方性审美经验,依然停留在普适性知识层面 |
3.5.2 音乐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少地方特色教学方法 |
3.5.3 中学音乐课堂放任自由,缺乏课堂教学实效性 |
小结 |
四、乌兰察布地区中小学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 |
4.1 社会层面问题 |
4.1.1 现代化影响地方音乐文化的存承状态,应正视地方音乐文化在学校中的存承价值 |
4.1.2 “生活世界”的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不断缩减,应倡导生活世界中的音乐教育 |
4.2 学校层面问题 |
4.2.1 蒙汉文化在中小学校中缺乏交流,应实施跨文化音乐教育 |
4.2.2 学校过分注重教育的普适性,应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
4.2.3 学校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编订校本课程 |
4.2.4 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地方文化价值的普及,应开展地方音乐文化宣传活动 |
4.2.5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应建构地方文化知识体系 |
4.2.6 教师“教”和“研”二元思维对立,应培养教学研究型教师 |
4.3 家庭层面问题 |
4.3.1 家长的地方文化自豪感存在缺失,应提高家长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认知 |
4.3.2 家长和学生之间缺少文化互动,应提倡地方文化代际传承模式 |
4.3.3 家长缺乏与学校、社会的沟通,应树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维互动教育理念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谢辞 |
(6)康保二人台与社区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解决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保县的地理环境 |
二、康保东路二人台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
三、康保县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
四、走一条与社区音乐文化结合的发展之路 |
(7)河北省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有关记载“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文献史料 |
1.2.2 与“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研究”相关的其它文献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3.1 田野调查法 |
1.3.2 文献资料法 |
1.3.3 访谈法 |
1.3.4 形态描述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写作计划 |
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概述 |
2.1 张家口坝上及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的相关背景 |
2.1.1 张家口坝上的人口与生态环境 |
2.1.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 |
2.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 |
2.2.1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的形成 |
2.2.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发展的几个阶段 |
2.3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的构成 |
2.3.1 戏曲 |
2.3.2 文学 |
2.3.3 歌舞 |
2.3.4 说唱 |
2.3.5 器乐 |
2.3.6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产生 |
3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表演形态考察 |
3.1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表演机制 |
3.1.1 表演时间与地点 |
3.1.2 传承方式与参演人员 |
3.1.3 服饰特征与道具形态 |
3.1.4 角色分配 |
3.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表演形态 |
3.2.1 表演内容与程式 |
3.2.2 表演动作与表演场图 |
3.3 伴奏乐器 |
4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代表性动作分析 |
4.1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主要角色的代表性动作分析 |
4.1.1 旦角的代表性舞蹈动作分析 |
4.1.2 生角的代表性舞蹈动作分析 |
4.1.3 丑角的代表性舞蹈动作分析 |
4.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特征分析 |
4.2.1 写意性 |
4.2.2 即兴性 |
4.2.3 典型性 |
4.2.4 独特性 |
4.3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文化内涵 |
4.3.1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
4.3.2 戏曲文化的重要体现 |
4.3.3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表演形态的文化含义 |
4.3.4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道具的文化释义 |
5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现状与发展思路 |
5.1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现状 |
5.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发展思路 |
5.2.1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
5.2.2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保存方式 |
5.2.3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的创新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附件 |
(8)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形态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环境及渊源 |
1.1 张家口坝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 |
1.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形成渊源 |
1.3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演变过程 |
第二章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艺术形态 |
2.1 原始形态的张家口坝上二人台 |
2.1.1 上场对子烂席片+演员表演正曲 |
2.1.2 上场对子说“干嗑”+演员表演正曲 |
2.1.3 传统模式的正剧唱腔 |
2.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艺术特征 |
2.2.1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语言特征 |
2.2.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唱法特征 |
2.3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知名艺人和传人 |
第三章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3.1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1 多元文化冲击了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生存空间 |
3.1.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传承人员的萎缩 |
3.1.3 坝上二人台艺术与时代距离增大 |
3.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传承及现状 |
3.2.1 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
3.2.2 专业剧团的再次兴起,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
3.2.3 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
3.2.4 加强对外交流与研究 |
3.2.5 相关系列产品的打造和推广 |
3.2.6 演出平台的增多 |
3.3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具有的优势 |
3.3.1 本地区具有的创作优势 |
3.3.2 本地区具有的环境优势 |
3.3.3 本地区具有的形态优势 |
3.4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变革与创新 |
3.4.1 剧目的改革与再创造 |
3.4.2 艺术形态的创新 |
3.4.3 方言的革新 |
3.4.4 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关于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调查报告 |
谱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张家口民间音乐产业化研究 ——以康保东路二人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二人台产业化发展研究 |
(二) 我国音乐产业化发展研究 |
(三) 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康保东路二人台概述 |
一、 东路二人台的形成背景 |
(一) 地理位置 |
(二) 区域文化 |
(三) 流传区域 |
二、 东路二人台的历史源流 |
三、 东路二人台的艺术形式 |
四、 东路二人台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东路二人台产业化背景及开发 |
一、 东路二人台产业化背景 |
二、 东路二人台产业化开发 |
(一) 投资项目内容 |
(二) 项目投资概算 |
(三) 项目投资效益 |
(四) 项目建设条件 |
第三章 东路二人台产业化环境分析 |
一、 政策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社会环境 |
四、 艺术环镜 |
五、 市场环境 |
第四章 东路二人台产业化经营策略 |
一、 构建二人台艺术组织 |
二、 以龙头企业为重点 |
三、 知识产权与产业相结合 |
四、 加强创新打造核心品牌 |
五、 加强培养艺术人才 |
六、 以旅游业带动产业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与语境 |
1.1 长城边外农业区域的形成及移民流动情况 |
1.2 商都县地理与人文概述 |
第二章 东路二人台概说 |
2.1 东路二人台及其流布区域 |
2.2 东路二人台的演唱形式 |
2.2.1 小曲儿 |
2.2.2 小戏 |
2.2.3 大戏 |
2.3 东路二人台唱腔音乐的本体构成 |
2.3.1 以单曲叠韵、多曲叠用和简单板式变化的民歌小调式的小戏 |
2.3.2 简单实用的民间曲牌连套体 |
2.3.3 以四平调为基调的板式变化体 |
2.3.4 运用“绝不断”作为曲牌之间的过渡连接句 |
2.3.5 东路二人台锣鼓经 |
2.4 东路二人台表演形式 |
2.4.1 开场“打铜儿” |
2.4.2 “浪”表演和“摸帽戏”表演 |
2.4.3 在行当体制方面的突破 |
2.4.4 文、武场音乐及其伴奏乐器 |
2.5 民间剪纸式的脸谱 |
2.6 小结 |
第三章 演唱与技巧 |
3.1 行当类型及其声腔基本特征 |
3.1.1 旦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点 |
3.1.2 生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点 |
3.1.3 丑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征 |
3.2 东路二人台用嗓的基本类型 |
3.2.1 大本嗓及其发声肌能 |
3.2.2 小嗓及其发声肌能 |
3.2.3 虎音及其发声肌能 |
3.3 表情换气技巧 |
3.3.1 呼吸的要领 |
3.3.2 呼吸的技巧 |
3.4 腔词关系的自行规律 |
3.4.1 腔词句式规格 |
3.4.2 乐句与字词关系 |
3.4.3 腔格与乐句的关系 |
3.5 对东路二人台用嗓方法进行理论性拓展 |
3.5.1 改造大本嗓 |
3.5.2 打开喉咽腔 |
3.5.3 联想低八度 |
3.5.4 建立正确的声带变形意识 |
3.5.5 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使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语言的运用 |
4.1 方言概要 |
4.2 吐字的基本元素 |
4.2.1 五音 |
4.2.2 字、音结构 |
4.2.3 声调 |
4.2.4 咬字、吐字技巧 |
4.2.5 归韵 |
4.3 商都方言辩证 |
4.4 方言土语的运用 |
4.4.1 言辞的地域性和乡土性 |
4.4.2 虚腔衬词的丰富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郭有山老艺人及其演唱的东路二人台传统曲目分析 |
5.1 郭有山老艺人的生存及传承状况 |
5.2 老艺人的传承方式—坐房子 |
5.2.1 练早功 |
5.2.2 晚功—步功、腿功、手、眼 |
5.2.3 童子功 |
5.3 老艺人演唱二十字口诀解读 |
5.4 郭有山演唱东路二人台传统曲目分析 |
5.4.1 东路二人台最早的小曲《探妹》 |
5.4.2 外地民歌小调的新变体 |
5.4.3 当地民歌、说唱艺术形态直观 |
5.4.4 东路二人台传统大戏《抓壮丁》唱段 |
5.5 小结 |
第六章 班社组织 |
6.1 演出行会—三官社 |
6.1.1 迎接三官的踩街仪式 |
6.1.2 管理制度 |
6.2 商都县戏班的历史 |
6.2.1 俱乐部—东路二人台向大戏的发展的平台 |
6.2.2 秦五达戏班 |
6.3 戏班的黑话 |
6.3.1 拆字头 |
6.3.2 翻字头 |
6.4 两个民间戏班的个案调查 |
6.4.1 师徒四代传承的“兴艺剧社” |
6.4.2 家族成员组成的“洪乐剧团” |
6.5 戏班的经济运作 |
6.5.1 戏班的演出档期与收入 |
6.5.2 揽事人 |
6.6 村落文化空间中的东路二人台戏班 |
6.6.1 庙会:群体仪式的公共文化空间 |
6.6.2 丧葬:家族仪式的私人文化空间 |
6.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东路二人台音乐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人台现代戏的编创探索 ——以二人台现代戏《西口情》为例[D]. 郑莉. 中国戏曲学院, 2019(02)
- [2]东西路二人台唱腔音乐对比研究[D]. 唐吴琼.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6)
- [3]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研究[D]. 阿如娜. 内蒙古大学, 2017(02)
- [4]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D]. 赵旭杰.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5]地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以乌兰察布地区部分中小学调查为例[D]. 郝文强.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6]康保二人台与社区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解决思路[J]. 赵静,刘璇. 大舞台, 2015(08)
- [7]河北省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舞蹈研究[D]. 李小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 [8]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形态之探析[D]. 李艳. 山西大学, 2013(01)
- [9]张家口民间音乐产业化研究 ——以康保东路二人台为例[D]. 刘春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10]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D]. 马丽娜. 内蒙古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