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文件信初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工作的意见

新闻出版总署文件信初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新闻出版署文件 新出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新闻出版署[1](2020)在《新闻出版署关于废止35件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国新出发[2019] 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为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现行新闻出版领域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决定废止35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附件:国家新闻出版署决定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高晓峰[2](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付伟[3](2017)在《中国出版产业政策协调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出版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国家颁布的出版政策担当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出版产业政策是促进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保障和依托,因此,对这些政策的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广泛的文献查阅,作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出版产业政策进行了搜集整理,对不同时期我国发布的出版产业相关政策分阶段进行梳理、回顾。通过对2003年至2015年间上百份有效政策文本分析,作者从发文时间、文本类型、发文部门三个维度,对出版产业政策进行类型化分析,采用公共政策系统协调性的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主体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客体子系统内部协调性、主体与客体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出版产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出版产业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出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的政策所呈现的特点。通过上述研究,作者指出当前部分出版产业政策效果落实欠佳,主要原因是出版产业政策系统在政策的主体子系统内部、客体子系统内部,主客体子系统之间,出版产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之间以及出版产业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等五个方面存在不协调现象。基于对出版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分析,并结合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特点,出版产业政策的完善要从加强出版产业政策的内部协调性和外部协调性两个方面进行,从而增强出版产业政策的可行性。

蔡健[4](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认为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陈文倩[5](2013)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数字出版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方案和加快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三个方面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扶持,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大繁荣。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为本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作出明确规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规范。研究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对于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政策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引入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政策理论,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进行系统地研究。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概述,阐述本论文所用到的产业政策和数字出版理论,讨论界定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概念、作用及内容体系,为全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实践,从纵向的角度按时间阶段划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实践历程,从对数字出版产业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进步五个方面的影响来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产生的效果。第四章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从横向的角度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在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当前政策现状,并分别进行中外比较,发现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建议,针对第四章的问题提出政策对策,提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水平。

姚德权[6](2005)在《基于执政安全视野的新闻出版规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执政党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安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日益凸现其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开展对新闻出版产业及其规制的研究,无疑拓宽了执政安全研究的领域,对于加强党的重要思想宣传阵地,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以及防范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维护执政安全,巩固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联系、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共同推进方法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出版规制与执政安全的观点为“内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球化视野的新的时代环境和条件为背景,观察和研究中国新闻出版业规制与执政安全问题。 站在一个全球的视角考察新闻出版规制,不难发现新闻出版规制带有普遍性。不论东西方国家,也不论何种社会制度,对新闻出版进行规制都是维护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国外的学者提出的“集权主义传播理论”、“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社会责任传播理论”等,反映了西方国家新闻出版规制演变历史;我国学者提出的“喉舌论”、“舆论导向论”,也突出反映了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党和政府对新闻出版业实行规制,是基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外部效应理论是新闻出版规制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规制,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出版的正外部效应,最大限度减少负外部效应;另一方面,正确导向是加强新闻出版规制的现实动因。在现代社会,新闻出版已成为影响、左右社会思想和社会情绪的重要工具。利用和驾驭好新闻出版,是衡量执政力量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确保正确出版导向才能科学规制新闻出版,保持社会稳定,维持长治久安。 市场准入是一种重要的防范新闻出版导向安全隐患的制度设计。对可能的新闻出版导向风险,防范先于治理。在新的新闻出版机构的市场准入上把好关,是保证整个新闻出版导向正确安全的前提。要变革完善市场准入规制,加强机构准入、业务准入、人员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7](2003)在《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文中认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决定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各部门、各地区按照《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在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认真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过广泛深入地审核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各部门、各地区要研究并及时处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后续监管和衔接,防止出

国务院[8](2003)在《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决定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各部门、各地区按照《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在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认真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过

国务院[9](2003)在《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文中认为国发[2002] 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决定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各部门、各地区按照《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 3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在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认真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国务院[10](2002)在《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文中认为《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2]24号)共取消了789项行政审批项目,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新闻出版署文件 新出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出版署文件 新出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1.4.7 小结及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1.5.3 方法及思路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2.1.1 政策环境概述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2.2 政策文件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3.1.1 政策环境概述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3.2 政策文件
    3.3 政策内容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4.1.1 政策环境概述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4.2.1 政策环境概述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4.3 政策文件
    4.4 政策内容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4.5.4 计划色彩浓厚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5.1 政策环境
        5.1.1 政策环境概述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5.2 政策文件
    5.3 政策内容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出版产业政策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出版产业政策的研究
        1.2.2 关于政策量化分析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出版产业政策
        2.1.2 协调与政策协调
        2.1.3 政策系统协调性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2.1 系统论
        2.2.2 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2.2.3 政策协同理论
        2.2.4 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3.我国出版产业政策回顾
    3.1 1978-1991 年:过渡期
    3.2 1992-2002 年:适应期
    3.3 2003-至今:发展期
        3.3.1 文化体制改革政策
        3.3.2 出版集团政策
        3.3.3 数字出版政策
        3.3.4 出版产业的金融政策
        3.3.5 出版产业外贸政策
        3.3.6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的政策
        3.3.7 规划指导性文件
4.出版产业政策系统协调性研究设计
    4.1 政策文本选择与类型化分析
        4.1.1 样本选择和采集
        4.1.2 政策文本的类型化分析
    4.2 研究框架
5.研究结果
    5.1 出版产业政策系统内部协调性
        5.1.1 出版产业政策主体子系统
        5.1.2 出版产业政策客体子系统
        5.1.3 出版产业政策子系统与客体子系统之间
    5.2 出版产业政策外部协调性
        5.2.1 出版产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
        5.2.2 出版产业政策系统与环境
6.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加强出版政策的内部协调性
        6.2.2 加强出版政策的外部协调性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2003-2015 年出版产业政策一览表

(4)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理论基础
        1.5.1 现代出版理论
        1.5.2 政府规制理论
        1.5.3 日常生活理论
        1.5.4 公共产品理论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2.3.1 互动性
        2.3.2 依附性
        2.3.3 针对性
        2.3.4 互益性
        2.3.5 思想性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2.4.1 工作指导
        2.4.2 信息沟通
        2.4.3 形象塑造
        2.4.4 资料留存
        2.4.5 文化娱乐
    2.5 小结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4.2.1 总体状况分析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4.3.1 出版形式
        4.3.2 经费来源
        4.3.3 从业人员
        4.3.4 出版质量
        4.3.5 数字化
        4.3.6 发展建议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5.1 规制创新目标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5.2 规制创新原则
        5.2.1 职权法定原则
        5.2.2 公开透明原则
        5.2.3 属性归位原则
        5.2.4 宽严相济原则
    5.3 规制创新思路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概述
    2.1 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相关概念
        2.1.1 数字出版及相关概念
        2.1.2 产业政策的概念
    2.2 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概念
    2.3 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作用
        2.3.1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加速作用
        2.3.2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引导作用
        2.3.3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规范作用
    2.4 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
        2.4.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
        2.4.2 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
        2.4.3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
第3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实践
    3.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3.1.1 探索阶段:1990年至2000年
        3.1.2 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5年
        3.1.3 成长阶段:2005年至2010年
        3.1.4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2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实施效果
        3.2.1 对数字出版产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3.2.2 对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影响
        3.2.3 对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的影响
        3.2.4 对数字出版产业区域布局的影响
        3.2.5 对数字出版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4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分析
    4.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分析
        4.1.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现状
        4.1.2 中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比较
        4.1.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存在的问题
    4.2 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分析
        4.2.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现状
        4.2.2 中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比较
        4.2.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存在的问题
    4.3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4.3.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现状
        4.3.2 中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比较
        4.3.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建议
    5.1 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提高政策前瞻性
    5.2 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5.3 优化数字出版政策,健全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容体系
        5.3.1 健全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
        5.3.2 健全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
        5.3.3 健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
    5.4 完善数字出版法律,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5.5 大力培养政策体系管理人才,构建完备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我国数字出版政策法规索引
附录B:我国数字出版重要政策及主要内容

(6)基于执政安全视野的新闻出版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新闻出版规制:执政安全研究的新领域
    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2 范畴界定与简要阐述
        一、新闻出版规制
        二、执政党执政安全
    3 理论创新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难点及理论贡献
        二、框架安排
    4 研究方法与几点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几点说明
第一章 新闻出版规制与执政安全:共时考量与观点述评
    1 国外新闻出版规制基本特征
        一、准入规制:登记制
        二、内容规制:追惩制
        三、产业组织规制:扶持性保护为主
        四、规制主体:行业协会为主
        五、规制手段:依法规制
    2 国外新闻出版规制观点述评
        一、集权主义传播规制理论
        二、自由主义传播规制理论
        三、社会责任传播规制理论
        四、前苏联的共产主义传播规制理论
    3 我国新闻出版规制的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现行新闻出版规制概况
        二、我国现行新闻出版管理体制
        三、我国现行新闻出版管理机制
        四、我国新闻出版规制简评
    4 我国新闻出版规制观点述评
        一、“喉舌论”
        二、“舆论导向论”
第二章 新闻出版规制:维护执政安全的制度保障
    1 新闻出版规制:维护执政安全的坚实盾牌
        一、新闻出版与执政安全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新闻出版规制:维护执政安全的坚实盾牌
    2 外部效应:新闻出版规制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效应理论
        二、新闻出版的正外部效应
        三、新闻出版的负外部效应
        四、以规制消减外部负效应,维护执政安全
    3 正确导向:新闻出版规制的现实动因
        一、出版导向与执政安全息息相关
        二、强化新闻出版规制,确保正确导向,维护执政安全
第三章 市场准入规制: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屏障
    1 新闻出版市场准入规制与执政安全
        一、市场准入范畴的基本界定
        二、新闻出版市场准入规制的基本内涵
        三、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执政安全
    2 新闻出版市场准入规制的现状与评析
        一、机构准入:审批登记制
        二、业务准入:审批指定制
        三、人员准入:持证上岗制
        四、评析:“洗澡水和婴儿”一并倒掉,不利于巩固党的思想文化基础
    3 放松市场准入规制,掌握思想文化阵地控制权
        一、新闻出版市场准入放松的基本前提
        二、新闻出版市场准入放松基本原则
        三、新闻出版市场准入放松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传播内容规制:维护执政安全的基本内核
    1 新闻出版传播内容规制与执政安全
        一、传播内容规制:新闻出版规制的着眼点
        二、传播内容规制:不给错误言论传播渠道
    2 新闻出版传播内容规制现状与经验
        一、有害内容:禁载制
        二、重大选题:送审备案制
        三、违规出版:追惩制
        四、规制新闻出版内容,维护执政安全的经验
    3 强化传播内容规制,把握新闻出版导向领导权
        一、规制手段:由宣传纪律、宣传口径规制向依法规制转化
        二、规制方式:由追惩制向预防制与追惩制并重的全过程监控转化
        三、规制保障:由单一行政监管向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转化
        四、党的领导:保障新闻出版导向正确的舵手
第五章 科学分类 强化效能 维护执政安全
    1 科学界定属性 推进分类发展
        一、新闻出版业属性界定
        二、新闻出版业分类发展
    2 综合多种手段,强化规制效能
        一、新闻出版规制效能缺陷考察
        二、新闻出版规制效能缺陷成因
        三、综合多种手段,强化规制效能
    3 强化能力建设,维护执政安全
        一、提高规制能力是巩固思想文化基础、增强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二、加强新闻出版规制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党的执政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10)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四、新闻出版署文件 新出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出版署关于废止35件规范性文件的决定[J]. 新闻出版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08)
  • [2]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3]中国出版产业政策协调性研究[D]. 付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4]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5]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研究[D]. 陈文倩.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6]基于执政安全视野的新闻出版规制问题研究[D]. 姚德权.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9)
  • [7]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浙江政报, 2003(11)
  • [8]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J]. 国务院.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3(04)
  • [9]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J]. 国务院.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3(02)
  • [10]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J]. 国务院. 吉林政报, 2002(S1)

标签:;  ;  ;  ;  

新闻出版总署文件信初联[2000]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工作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